❶ 美國的金融危機現在已經演變成一種全球性,這是怎麼樣導致的呢為什麼會發生金融危機
格林斯潘說"這是一場百年不遇的危機",那麼,這場百年危機的爆發是偶然到來,還是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從微觀角度看,是華爾街的金融創新引發了這場危機。金融創新本身不是壞事,它是華爾街100多年來的活力源泉,但是創新過度,就會演變成一場災難。華爾街曾有一句經典名言:只要有一種資產能夠產生現金流,就可以將它證券化。這次證券化的資產是次級債,更准確說是次級房貸。債券原本是風險極低的投資品種,但是當它和信用極低的低收入者掛鉤,而且被對沖基金們以高倍杠桿交易,風險便被無限放大。 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已經被人們討論過無數次,但大多數討論都集中在技術層面,制度層面的原因卻被人們所忽視。比如現在回頭審視次級債危機,其實很多人都不難看出其中蘊含的巨大風險,這並不需要太高深的專業知識,但這場悲劇最終還是釀成,而且牽涉面如此之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在次級債鏈條的上方,矗立著美國國際集團(AIG)等保險巨頭,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等准美國"國企",在鏈條的下游,則有無數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投資機構和個人。風險和利益不對等,這樣的結構註定了巨大的道德風險。在很多人看來,雖然次級債存在巨大風險,但這些風險最終會被保險巨頭以及美國"國企"消化,即使他們無法消化,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也會充當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所以,在巨大的利潤誘惑面前,次級債鏈條上的各級投資者都會勇往直前。當危機真的爆發時,局面也如大多數人所料,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挺身而出,拯救了"兩房"和AIG等眾多機構。 在這場百年不遇的危機愈演愈烈之際,或許人們應該懷念一下幾年前故去的海曼·明斯基(Hyman P.Minsky),他早在30年前就提出了金融不穩定假說,認為資本主義的金融系統天生具有不穩定性,但是並沒有引起正統經濟學派太多的注意。直到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人們才開始越來越重視明斯基的學說,並歸納出了一個明斯基時刻,意思是說,在某個臨界點上,投資者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不足以償付債務,投機性資產的損失促使放貸者收回貸款,從而導致資產價值崩潰。今天的華爾街危機,其實正是明斯基時刻的到來。 以現金流作為依據,海曼·明斯基將市場上的金融行為主體分為三類,其中風險最大的主體是高杠桿的銀行和高赤字的政府部門。海曼·明斯基認為,資本主義經濟追逐利潤的本性和金融資本家天生的短期行為導致了資本主義金融業的不穩定,它是無法根除的,只要存在商業周期,金融業的內在不穩定就必然演化為金融危機,並進一步將整體經濟拉向大危機的深淵。在商業周期的上升階段,內在危機會被經濟增長所掩蓋,但是一旦經濟步入停滯甚至下降周期,矛盾便會迅速激化,高風險的金融主體就會以變賣資產來償還債務,也就是後來的學者所總結的明斯基時刻。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在危機的沖擊下,偶像們表現出來的脆弱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 在次貸危機中,美聯儲等政府機構扮演的只是拯救者的角色嗎?顯然不是。歸根結底,正是這些政府機構為次級債創造了滋生的溫床。回到大概10年前,IT泡沫破滅、"9·11"事件等重創,美國經濟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並最終選擇了住房市場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美聯儲以連續降息為房地產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住房價格的快速上漲不僅製造了次貸危機的巨大泡沫,也的確在相當程度上刺激了美國經濟。美國是一個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不僅刺激了住房消費,而且伴隨房價上漲,住房可以為購房者帶來實實在在的現金流,而這些現金流更在其他領域極大刺激了消費。美國經濟過去幾年的繁榮,基礎建立在房價的不斷上漲上,而當房價不可避免回調時,隱藏的危機自然會猛烈爆發出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一直被視為美國經濟史上神話般的人物,現在看來,他最大的神話就是在享受了美國經濟增長的所有榮譽之後全身而退,而將後遺症留給了繼任者伯南克。 中國完成了30年的原始積累之後,現在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選擇什麼樣的轉型路徑,不僅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走向。這樣的說法並非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誇大其詞,日本經濟的走勢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日本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隨後在90年代進入"失去的十年",一直處於零增長。從本世紀開始,日本經濟終於擺脫了"失去的十年",顯示出復甦跡象,究其原因,中國因素成為日本經濟復甦的主要推動力。一方面因為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的豐厚回報,另一方面因為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強勁增長,拉動了日本國內的GDP增長。和歐美等國對華貿易一直保持巨額貿易逆差不同的是,日本對華貿易從2004年開始實現順差。 美國在遭受次貸危機沖擊之後,國內消費和投資都會大幅萎縮,將來復甦的動力來自出口,美國今年二季度出人意料的GDP增長已經顯示出這種跡象,而美國出口的勢頭能夠保持多久,從某種意義,取決於中國的需求量有多大。 於是,華爾街風暴之後,人們將看到這樣一幅有意思的畫面,那就是中美兩個大國的同時轉身,美國開始向出口國轉型,而中國向內需轉型。
❷ 互聯網金融真的能「顛覆」傳統金融嗎
互聯網給傳統金融帶來的「顛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超越邊界
這里所說的邊界,既包括地域邊界,也包括人群邊界,還包括時間邊界。傳統銀行往往只能服務於所在網點周邊地區,而互聯網金融是直接面向所有人。傳統銀行更多地關注大客戶、大企業、有錢人,而互聯網金融更強調普惠,服務門檻直接降到百元級。傳統銀行營業網點辦公時間「朝九晚五」,而互聯網金融可以隨時提交業務請求。總之一句話,互聯網金融正在超越了傳統金融服務邊界,他的終級目標是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連網設備均可以享受最及時、最優質的金融服務。
2、重建規則
互聯網每進入一個行業,就會顛覆一個行業,為什麼?因為互聯網企業不按常理出牌,敢於、擅於重建規則和生態。這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跨界打劫和破壞性創新,背後的邏輯很簡單:通過互聯網創新重塑產業鏈,再重建利於自己游戲規則,倒逼既有企業服從新規則!
3、盈收後置
先圈地,後賺錢,是互聯網企業最核心的生存法則之一。為了圈到人,互聯網公司是不惜下血本的,各種燒錢大戰就是實實在在的案例。互聯網企業將這種玩法帶到金融領域,讓傳統金融機構根本無法應對。余額寶、微信錢包都是在很短時間內就做到上億用戶,傳統銀行想都不敢想。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金融服務的實現形式,還改變了金融機構的盈收模型。雖然互聯網金融的核心還是金融,但我們絕不可忽視互聯網給傳統金融帶來的顛覆意義。未來的金融機構,不懂金融會死,不懂互聯網會死得更慘!
❸ 美國互聯網金融為什麼沒有產生
1.從經濟結構上來看,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各有千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調節資源,四大產業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體上都相對固定,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我們國內的情況恰恰相反,產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這和國家體制有著直接的關系。但科技行業特別是互聯網多數都是民營資本運營,雖起步晚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但發展速度非常快,而隨著智能手機全球滲透率的提升,國內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甚至有超過美國之勢。國內互聯網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巨頭企業,其高速發展帶動國內互聯網行業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斷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低效的傳統行業的侵佔和顛覆也成為其必然的選擇。
2.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場經過百年發展,產品和服務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金融機構或發展綜合實力,或在具有鮮明特色的領域深耕,因而競爭格局相對穩定。激烈的競爭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作為全世界最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美國為各類投資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產品,從貸款、理財、到風險投資等等。不僅投資品種豐富,而且服務到位,並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用戶體驗。這一點和國內形成巨大反差,國內金融業高度壟斷,投資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場化,收費和服務極不對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通過其特有的渠道優勢,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財產品也激發了廣大用戶的理財需求,爆發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規模。3.從監管體系來看,美國有著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如SEC認定包括Prosper在內的所有P2P平台運營模式已涉及到證券銷售,要求其在SEC登記注冊,將其定性為在允許范圍內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的機構。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監管框架,而是適用於一般性監管框架。以產品的運營模式來界定監管的歸屬,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安全。
對產品的定性、風險揭示均有比較完善、透明的體系,加之美國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資本市場,比個人投資者有著更強的專業能力和相對穩定的投資理念。而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著明顯的時滯性,給互聯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很好的時機,新產品層出不窮,規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❹ 為什麼說互聯網金融將是顛覆性的
現在的金融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銀行模式,一種是資本市場模式。資本市場模式就是直接融資,通過上交所進行股票交易,一種是銀行模式,典型就是存款貸款支付。我認為互聯網金融有可能跟這兩種模式並列,是第三種模式。
互聯網金融既不走銀行模式,也不走資本市場上交所模式,它有可能是所有的存款人和所有的借款人,通過互聯網平台直接交易。
互聯網的形態就是互聯網貨幣
大
家都知道比特幣。不管人類現在怎麼樣支付,怎麼買賣商品,我們所有的交易,都必須用中央銀行的貨幣,這樣才形成一個定價,形成一個價格組成。但是網上交
易,數據商品,數據商品的消費函數和購買,人類發明了點對點的,不是一個集中發行體制的貨幣,典型的就是比特幣,這是顛覆性的,而且接受的人越來越多了。
人類的貨幣體系,除了央行集中發行的信用貨幣,像美元、人民幣之外,又出現雙邊的,沒有集中發行的,私人貨幣的互聯網貨幣,而且大家都認可,認為這個貨幣可以作為交易媒介,可以作為商品定價的基礎。除了比特幣之外還有別的貨幣用起來,完全匿名,完全非央行控制,這種趨勢已經出現了。
互聯網金融的原理
互聯網金融的涵蓋,就是用互聯網的技術和互聯網的精神,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金融業態過渡到一般金融體系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大家現在都是理解了互聯網只是我的工具,其實不是工具。將來互聯網金融能發展到什麼形式,不取決於金融的發展,而是取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互聯網技術能發展到什麼形式?我們不知道。
理解互聯網金融的時候一定要理解互聯網精神。理解互聯網金融的關鍵,支付清算,超級支付系統和個體移動支付系統的統一。從微觀來看沒有信用卡,手機取代一切貨幣,從抽象來看,如果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可以直接在網上開戶,就沒有必要在商業銀行開戶了。
目前金融學界和經濟學界分析互聯網的理論,基本上是夠用的。金融的核心沒有變。比如說期限匹配,不確定下的資源配置,時空配置,這些是不會變的。
互聯網金融取決於互聯網技術的影響。金融界的人以為這個沒什麼,我不怕,因為不知道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什麼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力。移動設備,大數據,搜索網路,雲計算,這是目前看不見的。將來還有多少互聯網技術,你看不到,這些技術的突破,有可能影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
所以說互聯網金融取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是我跟學術界不同的觀點。他們以為再怎麼做沒什麼意義,只是我的工具,有可能金融是互聯網的工具。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改變金融交易的組織形式,提高金融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的效率。資金供求直接交易透明。這些都是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有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
互聯網精神跟金融精神是不同的
互聯網精神就是開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選擇,普惠,民主。金融業就是精英,神秘化,製造信息不對稱,然後賺錢。
互聯網金融興起的宏觀背景是這樣的:首先是互聯網對許多不需要物流的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第二整個社會走向數字化,為互聯網金融奠定了基礎,因為社會信息數據化了。第三實體經濟積累大量的數據和風險工具。
第四,正規金融一直以來沒有有效的找到為小微企業、三農、民間融資的辦法。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特別快,也有這個宏觀背景。
現在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對互聯網金融模式進行系統分析。互聯網金融對貨幣的影響。一旦真的出現了完全獨立於法定貨幣之外的,而且大家在網上都願意接受的
貨幣的話,貨幣政策怎麼辦,貨幣統計怎麼辦,貨幣價格怎麼辦?每個人,每個家庭消費函數網路商品占的比重一定大的時候怎麼辦?
❺ 為什麼美國並沒有出現所謂「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的概念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中國人喜歡標記,說這話可能有點言重了,但是這個定義是中性的。標簽最大好處是高效率,分類處理,以提高商業價值。但缺點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為空洞的口號。
在第二代金融行業中,社會的形象越來越差,反華爾街的反華爾街趨勢在美國興起,公眾肯定會渴望有人來對待這個瘋狂的第二代。互聯網行業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開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聯網不僅是一大筆錢,也是一個救世主。
簡單拋磚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❻ 為什麼美國互聯網金融是個笑話
美國互聯網金融就好像企業家之間流行的踢皮球游戲,擔驚受怕的銀行家和投資者都讓他們望而卻步。
如果要說什麼行業已經有顛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術的世界。
Freemit創建期間,我們遇到了無數有同樣經歷的企業家。他們想要改變目前謹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創造新的支付方式、資金轉移方式或者合同訂立方式。
這些企業家的譜系比建立矽谷新寵兒的團隊要復雜得多,他們也知道互聯網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潛伏的風險。
在我們開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艱辛,任何轉彎處都可能撞車。
這是絕對的真理,同時不停地讓人受挫。美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都是近親繁殖的膽小鬼,而創新的空間永遠取決於融入現實騙局的能力。
美國互聯網金融的努力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反而被認為是可疑的東西。
任何引起大型銀行擔憂的事務都立刻被抹殺掉,人們的創新思維都被扼殺,剩下的「軟體解決方案」都被企業家以幾百萬一年的價格強制賣給IT主管。
結果就是不斷出現的應聲蟲們成為華爾街貿易大亨們的利益維護者;最後企業家們自然仍然安於現狀,用幾個軟體稍微簡化交易流程就心滿意足了。
總而言之,只要銀行、監管者和不滿伺服器故障的人能高興,他們樂於放棄真正的創新。
當然也有拚命努力改變現狀的人,可是他們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難發現,他們害怕修繕搖搖欲墜的企業架構或者懶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將銀行業拉出蕭條泥潭的偉大創意都被當作可疑的東西。
❼ 互聯網金融的顛覆性有哪些影響
1、更靈活,特別是基金類,2、降低了門檻,3、更快了,網路放貸就只要幾分鍾時間
❽ 金融最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沒有熱炒「互聯網金融」
中國和美國互聯網概念的差別顯著的一點差別在於,美國是在一個高度成熟、發達內的經濟體系容的基礎上發展互聯網,因此很多業務原本在線下就有很成熟的模式,在互聯網大潮下直接移植到互聯網上,因此互聯網的特色並不明顯;而中國的特殊情況是,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早早的擁抱互聯網,使得很多新生事物都是直接在互聯網上出現的,所以很多本質上其實和互聯網無關的東西都被帶上了互聯網的帽子。在美國,這些先進的成分在互聯網出現前就已經成熟了,很多時候互聯網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❾ 美國為什麼沒有互聯網金融
並不是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而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市場是開放的,不存在利用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套利的空間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