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服務中的以太效應

金融服務中的以太效應

發布時間:2020-12-14 13:08:30

『壹』 馬太效應在信息分布中有何表現形式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版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權,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借口。
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循環,
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貳』 如何合理運用馬太效應成為職場強勢群體中的一員

在商業社會中,「馬太效應」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一個強者擁有較多的資源,如金錢、地位和權力等,便可以輕易運用資源,賺取更多錢財;而一個弱者本身資源欠奉,在競爭社會中,就容易輸得一敗塗地。一間擁有著名品牌的企業,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該企業便可輕易鎖住顧客的芳心。美國可口可樂的首席總裁便曾誇口:「假使全世界所有的可口可樂製造廠在一夜間化為灰燼,我也可以靠這個品牌重新建立起新的可口可樂王朝。」由此可見,「馬太效應」是何等的厲害!
破解強者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雖然反映了現實世界的陰暗面,凸顯不公平的游戲規則,但是在殘酷的環境中,其實也充滿了機遇;強者不能長久倚賴「馬太效應」來生存,弱者只要多動腦筋,善用資源,仔細觀察市場變化,當黃金機會出現時,便可在逆境中突圍而出,破解強者的「馬太效應」。我嘗試從過往的歷史經驗中,歸納出三個破解「馬太效應」的黃金機會:
1.競爭者犯錯誤;
2.技術革新;
3.宏觀環境變化。
要數競爭者犯錯的個案,不可不提曾盛極一時的香港最大的華資投資銀行百富勤,它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突然倒閉,引起全城轟動。早年間百富勤成立之時,幕後主腦都是城中猛人,包括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中信泰富前主席榮智健以及合和實業董事總經理胡應湘等。然而,百富勤最終亦敵不過清盤的命運,究其原因是百富勤的放款過度集中,加上內部風險管理制度並不完善,當時的業務又傾向於高風險的市場,因而埋下了倒閉的伏線。
至於近年技術革新的佼佼者,必要數蘋果iPhone了。iPhone自2007年推出後,即應驗了科技界常見的現象winnertakesall,即是「贏家通吃」,將所有手機商巨頭如Nokia、Motorola、SonyEricsson等全部「打殘」。iPhone能成功,不是單靠外形夠cool,最重要的是結合人性及科技,完全貼合消費者需要。同時它內建平衡感測器,當旋轉手機時,屏幕畫面自動由直向轉為橫向,這便是人性與科技結合的好例子。而且,iPhone上網非常流暢,並開拓ApplicationStore(簡稱APPS,應用商店)平台,鼓勵全球內容供貨商及開發商加入,提供大量實用的APPS應用服務,便於用戶在網上輸入更新,玩Twitter、微博、Facebook都非常方便,完全改變了過往使用手機的模式。難怪美國著名主持及喜劇演員史蒂芬o考伯特(StephenColbert)曾開玩笑說,iPhone的出現是史上僅次於耶穌降生的第二件大事。
至於第三個破解的黃金機會,是宏觀環境變化,最佳例子當然是金融海嘯令環球企業以至國力大換位,以往身為「大阿哥」的美國,如今卻要大量發行國債挽救經濟,中國趁勢大手買入,成為美國的大債主,中國國力崛起,正好開創了有利於中國的新一輪「馬太效應」!
從以上種種的例子中不難發現,強者不能長久倚賴「馬太效應」生存,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將其運用到職場之中,開創自己的「馬太效應」呢?
要滾動個人的雪球,進入正向的「馬太效應」,要訣有:
1.廣交朋友,建立優越的人際網路;
2.不斷累積個人良好的聲譽;
3.重視個人修養及內涵;
4.不斷提醒自己:「我正在滾一個成功的雪球,而不是失敗的;要做一件正確的事,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始。」

『叄』 穆斯堡爾效應的實驗應用

測量引力紅移 —— 引力引起的紅移量一般小於10-10數量級,歷史上應用穆斯堡爾效應首先對其進行了精密測量[1] 。相對論預言,由於地球上不同高度引力勢能不同,會引起光子離開地球時在不同高度的頻率不同,相差20米帶來的頻率測量變化為2×10-15。1960年,龐德和裡布卡利用穆斯堡爾效應測量到了這個微小的變化 。
在中國,世界公認的最傑的女性物理學家,被譽為「核子物理女皇」和中國的居里夫人的吳健雄,在1959年穆斯堡爾效應發現之後,吳健雄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穆斯堡爾光譜法用於生物學中大分子的結構研究。為了證實輕子數在弱作用中守恆律的有效性,吳健雄等在深達2000餘英尺的純鹽礦中安置了測量雙β衰變儀器,證明了輕子數守恆到10-3以上。在類似問題上,也得到了解決和證明或一定程度上的澄清。 1970年,伊薩克(G.R.Isaak)利用穆斯堡爾效應測量了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 。
實驗原理是基於經典力學多普勒頻移結果。假設一頻率為f的光波包在以太靜止參考系K中傳播,參考系K』相對參考系以速度v運動。則在K』參考系中波包產生頻移。
在運動參考系K'中,波包垂直X軸向上運動。去掉K'參考系,在以太靜止參考系K中波包的運動和觀測者的運動如圖所示。波包和觀測者在X軸方向有同向運動,則觀測者觀測到波包頻率產生紅移,去掉觀測者,就是說在K'參考系中波包頻率紅移。所以經典力學多普勒頻移認為從移動光源運動方向垂直方向觀測移動光源產生紅移。
在S參考系中紅球圍繞藍球做圓周運動。如果S參考系在以太中靜止,以運動的紅球為參考系,則運動方向法線上的藍球觀測到紅球發出的光波產生紅移。如果S參考系在以太中運動,速度為U,則紅球在以太中運動速度從U+V到U-V規律變化。以紅球為參考系,法線上的藍球觀測到紅球發出的光波產生紅移也隨之規律變化。
穆斯堡爾效應以太漂移實驗為一發射體和一吸收體放在一根長為2R的木棍兩端,木棍圍繞其中心運動。則吸收體觀測到紅球的頻移變化翻倍。實驗測得以太速度的上限為5×10-5 km/s,基本證實了不存在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運動。 上述分析中, 使用了脫離光源的波包,假定脫離光源的波包頻率恆定(頻率恆定的是光源,而不是波包),並用參考系替代觀測者,所以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片面。要全面分析多普勒效應不能離開波源與觀測者。

也有人對運動光源垂直方向觀測光源產生紅移的理解是:當波包離開光源後在靜止以太參考系中運動,那麼在運動的K參考系中波包的運動方向與光源的運動方向夾角β大於90度。而觀測者運動與波包運動方向正好垂直,即α等於90度。這個理解也有誤區,因為波源運動方向與波包運動方向的夾角值β大於90度是以靜止的以太參考系為准,而觀測者運動方向與波包運動方向的夾角值α等於90度是以運動參考系為准。
對該問題的合理分析必須要在同一個參考系中。在運動參考系保持靜止的觀測者與光源,在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中他們的運動速度與方向相同。則夾角α +β =180度。根據經典力學多普勒頻移公式 = 計算可得出觀測者與光源不產生頻移。
從移動光源運動方向垂直方向觀測移動光源不一定產生紅移,所以穆斯堡爾效應以太飄移實驗從原理上不合理。

『肆』 中公教育2016版行測中馬太效應在哪一頁

馬太效應來(Matthew Effect),指強者源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1] 。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是十分重要的人類社會規律。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伍』 以太的同步性 求專業解釋: 現象 及成因 > <

以太是一個歷史上的名詞,它的涵義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 在古希臘,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層大氣。在宇宙學中,有時又用以太來表示占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笛卡兒是一個對科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 在笛卡兒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太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覺,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 後來,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光波的荷載物同光的波動學說相聯系。光的波動說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並為惠更斯所進一步發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直到20世紀初),人們對波的理解只局限於某種媒介物質的力學振動。這種媒介物質就稱為波的荷載物,如空氣就是聲波的荷載物。 由於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載光波的媒介物質(以太)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之中。除了作為光波的荷載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來說明引力的現象。 牛頓雖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動學說,但他也像笛卡兒一樣反對超距作用,並承認以太的存在。在他看來,以太不一定是單一的物質,因而能傳遞各種作用,如產生電、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現象。牛頓也認為以太可以傳播振動,但以太的振動不是光,因為當時光的波動學說還不能解釋光的偏振現象,也不能解釋光為什麼會直線傳播。 18世紀是以太論沒落的時期。由於法國笛卡兒主義者拒絕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頓的追隨者起來反對笛卡兒哲學體系,因而連同他倡導的以太論也一同進入了反對之列。 隨著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體力學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尋以太得試驗並未獲得實際結果,使得超距作用觀點得以流行。光的波動說也被放棄了,微粒說得到廣泛的承認。到18世紀後期,證實了電荷之間(以及磁極之間)的作用力同樣是與距離平方成反比。於是電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拋棄,超距作用的觀點在電學中也佔了主導地位。 19世紀,以太論獲得復興和發展,這首先還是從光學開始的,主要是托馬斯·楊和菲涅耳工作的結果。楊用光波的干涉解釋了牛頓環,並在實驗的啟示下,於1817年提出光波為橫波的新觀點,解決了波動說長期不能解釋光的偏振現象的困難。 菲涅耳用被動說成功地解釋了光的衍射現象,他提出的理論方法(現常稱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能正確地計算出衍射圖樣,並能解釋光的直線傳播現象。菲涅耳又進一步解釋了光的雙折射,獲得很大成功。 1823年,他根據楊的光波為橫波的學說,和他自己在1818年提出的:透明物質中以太密度與其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的假定,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推出關於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它很好地說明了布儒斯特數年前從實驗上測得的結果。 菲涅耳關於以太的一個重要理論工作是導出光在相對於以太參照系運動的透明物體中的速度公式。1818年他為了解釋阿拉果關於星光折射行為的實驗,在楊的想法基礎上提出:透明物質中以太的密度與該物質的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他還假定當一個物體相對以太參照系運動時,其內部的以太只是超過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體帶動(以太部分曳引假說)。利用菲涅耳的理論,很容易就能得到運動物體內光的速度。 19世紀中期,曾進行了一些實驗,以求顯示地球相對以太參照系運動所引起的效應,並由此測定地球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但都得出否定的結果。這些實驗結果可從菲涅耳理論得到解釋,根據菲涅耳運動媒質中的光速公式,當實驗精度只達到一定的量級時,地球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速度在這些實驗中不會表現出來,而當時的實驗都未達到此精度。 在楊和菲涅耳的工作之後,光的波動說就在物理學中確立了它的地位。隨後,以太在電磁學中也獲得了地位,這主要是由於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貢獻。 在法拉第心目中,作用是逐步傳過去的看法有著十分牢固的地位,他引入了力線來描述磁作用和電作用。在他看來,力線是現實的存在,空間被力線充滿著,而光和熱可能就是力線的橫振動。他曾提出用力線來代替以太,並認為物質原子可能就是聚集在某個點狀中心附近的力線場。他在1851年又寫道:「如果接受光以太的存在,那麼它可能是力線的荷載物。」但法拉第的觀點並未為當時的理論物理學家們所接受。 到19世紀60年代前期,麥克斯韋提出位移電流的概念,並在提出用一組微分方程來描述電磁場的普遍規律,這組方程以後被稱為麥克斯韋方程組。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推出電磁場的擾動以波的形式傳播,以及電磁波在空氣中的速度為每秒31萬公里,這與當時已知的空氣中的光速每秒31.5萬公里在實驗誤差范圍內是一致的。 麥克斯韋在指出電磁擾動的傳播與光傳播的相似之後寫道:「光就是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指以太)的橫振動」。後來,赫茲用實驗方法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的電磁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波的性質,這樣以太不僅在電磁學中取得了地位,而且電磁以太同光以太也統一了起來。 麥克斯韋還設想用以太的力學運動來解釋電磁現象,他在1855年的論文中,把磁感應強度比做以太的速度。後來他接受了湯姆孫(即開爾文)的看法,改成磁場代表轉動而電場代表平動。 他認為,以太繞磁力線轉動形成一個個渦元,在相鄰的渦元之間有一層電荷粒子。他並假定,當這些粒子偏離它們的平衡位置即有一位移時,就會對渦元內物質產生一作用力引起渦元的變形,這就代表靜電現象。 關於電場同位移有某種對應,並不是完全新的想法,湯姆孫就曾把電場比作以太的位移。另外,法拉第在更早就提出,當絕緣物質放在電場中時,其中的電荷將發生位移。麥克斯韋與法拉第不同之處在於,他認為不論有無絕緣物質存在,只要有電場就有以太電荷粒子的位移,位移的大小與電場強度成正比。當電荷粒子的位移隨時間變化時,將形成電流,這就是他所謂的位移電流。對麥克斯韋來說,位移電流是真實的電流,而現在我們知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極化電流)才是真實的電流。 在這一時期還曾建立了其他一些以太模型,不過以太論也遇到一些問題。首先,若光波為橫波,則以太應為有彈性的固體媒質。那麼為何天體運行其中會不受阻力呢?有人提出了一種解釋:以太可能是一種像蠟或瀝青樣的塑性物質,對於光那樣快的振動,它具有足夠的彈性像是固體,而對於像天體那樣慢的運動則像流體。 另外,彈性媒質中除橫波外一般還應有縱波,但實驗卻表明沒有縱光波,如何消除以太的縱波,以及如何得出推導反射強度公式所需要的邊界條件是各種以太模型長期爭論的難題。 為了適應光學的需要,人們對以太假設一些非常的屬性,如1839年麥克可拉模型和柯西模型。再有,由於對不同的光頻率,折射率也不同,於是曳引系數對於不同頻率亦將不同。這樣,每種頻率的光將不得不有自己的以太等等。以太的這些似乎相互矛盾性質實在是超出了人們的理解能力。 19世紀90年代,洛倫茲提出了新的概念,他把物質的電磁性質歸之於其中同原子相聯系的電子的效應。至於物質中的以太,則同真空中的以太在密度和彈性上都並無區別。他還假定,物體運動時並不帶動其中的以太運動。但是,由於物體中的電子隨物體運動時,不僅要受到電場的作用力,還要受到磁場的作用力,以及物體運動時其中將出現電介質運動電流,運動物質中的電磁波速度與靜止物質中的並不相同。 在考慮了上述效應後,洛倫茲同樣推出了菲涅耳關於運動物質中的光速公式,而菲涅耳理論所遇到的困難(不同頻率的光有不同的以太)已不存在。洛倫茲根據束縛電子的強迫振動,可推出折射率隨頻率的變化。洛倫茲的上述理論被稱為電子論,它獲得了很大成功。 19世紀末可以說是以太論的極盛時期。但是,在洛倫茲理論中,以太除了荷載電磁振動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運動和變化,這樣它幾乎已退化為某種抽象的標志。除了作為電磁波的荷載物和絕對參照系,它已失去所有其他具體生動的物理性質,這就又為它的衰落創造了條件。 如上所述,為了測出地球相對以太參照系的運動,實驗精度必須達到很高的量級。到19世紀80年代,邁克耳孫和莫雷所作的實驗第一次達到了這個精度,但得到的結果仍然是否定的,即地球相對以太不運動。此後其他的一些實驗亦得到同樣的結果,於是以太進一步失去了作為絕對參照系的性質。這一結果使得相對性原理得到普遍承認,並被推廣到整個物理學領域。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雖然還進行了一些努力來拯救以太,但在狹義相對論確立以後,它終於被物理學家們所拋棄。人們接受了電磁場本身就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的概念,而場可以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傳播。 量子力學的建立更加強了這種觀點,因為人們發現,物質的原子以及組成它們的電子、質子和中子等粒子的運動也具有波的屬性。波動性已成為物質運動的基本屬性的一個方面,那種僅僅把波動理解為某種媒介物質的力學振動的狹隘觀點已完全被沖破。 然而人們的認識仍在繼續發展。到20世紀中期以後,人們又逐漸認識到真空並非是絕對的空,那裡存在著不斷的漲落過程(虛粒子的產生以及隨後的湮沒)。這種真空漲落是相互作用著的場的一種量子效應。 今天,理論物理學家進一步發現,真空具有更復雜的性質。真空態代表場的基態,它是簡並的,實際的真空是這些簡並態中的某一特定狀態。目前粒子物理中所觀察到的許多對稱性的破壞,就是真空的這種特殊的「取向」所引起的。在這種觀點上建立的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電弱統一理論已獲得很大的成功。 這樣看來,機械的以太論雖然死亡了,但以太概念的某些精神(不存在超距作用,不存在絕對空虛意義上的真空)仍然活著,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陸』 什麼叫做"以太效應"

是馬太效應吧?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馬太福音中的寓言

新約全書中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里。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中的以太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熱軋卷板期貨行情1910 瀏覽:902
期貨研投公眾號有哪些 瀏覽:298
神龍理財公司 瀏覽:286
外匯雙頭低 瀏覽:102
銀行理財投資者穿透 瀏覽:839
豐樹基金出錯嗎 瀏覽:981
來不及還貸款 瀏覽:949
民間貸款2436 瀏覽:394
5萬5日元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203
中國人民銀行5月15日人民幣 瀏覽:340
傻人買什麼股票強 瀏覽:817
2016年1月1日外匯牌價 瀏覽:724
外賣小哥理財月入五萬 瀏覽:65
模模搭融資 瀏覽:813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
基金募集期會提前結束嗎 瀏覽:557
益盟操盤手分時圖資金線指標公式 瀏覽:556
謝克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354
看看貨幣基金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