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後金融危機時代對於中國經濟戰略的挑戰主要在哪幾個方面
2008年以來,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目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世界經濟衰退跡象明顯。這次金融危機標志著全球化由高潮期轉向低潮期,導致發達國家經濟陷入持續深度衰退,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也大幅放緩。
由於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需求減弱,中國經濟也面臨很多困難,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是一個"緩慢復甦的世界經 濟" 。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我國經濟調整和轉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如此之大, 從表層上說是由於外部需求急劇收縮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並造成國內工業生產快速回落和就業下降,但深層原因是主 要即有經濟增長模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加劇,不僅表現在需求結構上,內需和外 需增長不平衡,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而且也表現在供給結構上,低附加值產業比重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和創 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 這些結構性矛盾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更加突出地表現 出來,也必須通過新一輪調整和轉型逐步加以解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兩個基本特徵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過度 依賴低成本資源和要素的高強度投入。如果說危機前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全球 經濟繁榮和市場擴張, 還可以使我們依靠擴大出口來平衡迅速擴張的生產能力的話,那麼,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和市場收縮,已經使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下降;以往在經濟規模和能源資源消耗總量相對不大的情況 下,依靠低成本資源和要素的高強度投入可以支撐高速增長的話,那麼隨著經濟 規模迅速擴大和供需平衡條件的變化,原有的低成本優勢將持續減弱,能源資源 和生態環境的約束將不斷加劇。綠色能源革命使我國科技發展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為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走"綠色復甦"之路,發達國家大力開發節能環保和清潔能源技術,搶占綠色能源技術戰略制高點,在率先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和發展知識經濟後,又掀起發 展綠色能源和低碳經濟的熱潮.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期,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本 條件相對落後,能源資源消耗和排放總量大,綠色科技革命使我國在信息技術擴 散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面臨綠色能源革命的嚴峻挑戰,在傳統產業節能減排 技術改造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將面臨發展低碳經濟的巨大壓力。與此同時,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有約束力的減排責任呼聲增大。在實現反恐,防核擴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援助等領域,也面臨承擔更多義務和責任的壓力。
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 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 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 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 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 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
此次危機對我國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放緩, 新增就業機會可能相對減少.因此,未來一定時期可能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二 是金融危機爆發後, 美國等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失業金融從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少的國家和地區。因此,我國面臨著引進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機遇,國內金融業也可能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人才競爭的態勢。但從長遠來看, 這種人才競爭對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會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基礎,方式與西方發達國家明顯不同。同時,我國經濟仍是投資推動型經濟,鐵路,公路,機場,港口,電網,城市基 礎實施,新農村建設等領域仍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旦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深,而出現 GDP 增速下降較多時,我國投資型經濟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㈡ 後金融危機時代對於中國經濟戰略的挑戰主要在那幾個方面
不會又是形勢與政策的論文吧?我搜了寫資料,也是用來寫論文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1.美元貶值,擠壓中國商品出口的利潤空間。
2.房價控制困難,暴漲之後,必暴跌,脅迫相關行業蕭條。
3.農民工的養老、醫療、子女教育、住房、勞動保護等方面的問題誘發社會矛盾。增加社會經濟的不必要損耗。
4.賭博、嫖娼、盜竊、交通事故的刑事責任過輕,誘發犯罪率上升。破壞經濟的健康發展。
5.電子、服裝、出版等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利,弱化科研在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後進融危機時代並不是一個准確的學術上的概念,而是媒體自己創造,用於樂觀估計金融危機最危急時刻已經過去,世界金融現在處於恢復時期的時代。然而 2008年以來,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目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世界經濟衰退跡象明顯。由於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需求減弱,中國經濟也面臨很多困難,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經濟增速明顯放緩。
近10年來,中國銀行業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到目前為止,銀行業遭受到的直接損失非常有限。從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興業、中信等7家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來看,占其投資比例不高,銀行已經准備了足夠的撥備缺口,並沒有對中國銀行業的基本面帶來重大影響。截至去年11月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61.1萬億元,資產總額快速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下降」,資產質量明顯改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6905.15億元,同比增長39.5%,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由此可鑒,我國銀行業保持著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銀行業實力被認為是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主要不是對銀行業的直接財務影響,而在於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實體經濟,進而對我國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構成威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仍無法判斷金融危機是否已經見底。從資金投入和救市措施來看,各國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是危機沒有在金融層面得到控制,還在向實體經濟層面傳導。銀行業與整個實體經濟密切相關,如果實體經濟出現問題,銀行業的穩健經營就會受到影響。總體來看這主要由如下幾個原因所致:
一是信貸對象減少。
二是利差收窄。
三是中間業務受到影響。
對於商業銀行自身來說,在金融危機面前,一定要沉著冷靜,積極應對,通過多方面努力度過「嚴冬」。
以上。
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造成一定沖擊,但對中國更是一次百年難得的機遇。中國應以此為契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以投資和消費為主導的內需型發展戰略。當前,財政政策的重點是增支減稅,貨幣政策的重點是保持適度的流動性。要加大金融監管力度,與金融創新相匹配;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全球經濟失衡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特定背景中形成的,各種因素的變化將推動這—格局在未來較長時期內持續動態調整,國際經濟、金融格局將因此而發生深刻變化,必須高度重視全球經濟失衡對本國經濟金融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就我國而言,國際收支雙順差矛盾持續,已經成為影響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突出問題,也是當前金融宏觀調控面臨的重要挑戰。在經濟失衡調整過程中,金融市場扮演著作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我國資本市場,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戰略機遇,需要通過加快發展從而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全球經濟失衡的表現
對於全球經濟失衡,有著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全球經濟失衡,既包括國家或地區之間發展水下、增長速度的差異,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投資等同際收支的失衡。狹義的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是指一國擁有巨額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餘則集中在少數國家。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存在已久,並不是現階段所獨有的現象,當前同際社會所密切關注的全球經濟失衡顯然不是指廣義意義上的失衡,而是指最近兒年不斷加劇的貿易尖衡。基於概念可比性及現實意義的考慮,本文將所討論的全球經濟失衡限定在狹義的概念上。
從這—概念理解,全球經濟失衡的基本表現是,美國貿易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等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餘。一方面,美國2006年貿易逆差達到7640億美元,佔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上升至5.8%。另一方面, 日本等亞洲國家、主要石油輸出國及部分歐洲國家存在較高貿易順差,我國尤其受到關注,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1774.7億美元,其中對美國的順差達到1442.6億美元。
全球經濟失衡格局的形成是經濟全球化、國際金融體系演變、全球增長動力不平衡等一系列全球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將其簡單地歸咎於個別國家經濟政策的失誤或操縱,否則,容易陷入經濟民族主義的泥淖。
全球經濟失衡是一種不可能無限持續的狀態,經濟體系的自我糾正機制要求對這—狀態作出調整,而國際社會對此的自覺努力更是會加快這一調整進程。但考慮到全球經濟失衡的形成有更復雜的產業和金融背景,可以預期它的調整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將對全球產業和金融格局產業布局產生明顯的反饋作用。這樣一種趨勢必然會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給我國資本市場帶來的機遇
全球經濟失衡凋整的過程,也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的過程,而資本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必然會因此獲得相應機遇,我國資本市場尤其如此。
㈢ 後經濟危機時代中國應該如何選擇
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若能在當前步履維艱的環境中運籌帷幄,把握危機中難得的機遇,或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應對危機、渡過難關,加速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同時,對加速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及提升全球影響力,進一步實現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的新定位,都是一個難得的戰略機會。 我們可考慮戰略性選擇幾個主流行業,通過參股行業內領先的跨國公司,為中國的強國之路打下良好的戰略基礎。 首先,參股全球產業鏈兩端企業。這是一種「鏈條對鏈條的競爭」思維,解決「中國製造」對外部市場資源的單邊依賴性。同時,將「中國製造」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解決產品附加值低、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第一,在產業鏈上游,可重點參股石油和天然氣、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行業內跨國公司,以及擁有產業核心技術的跨國公司,解決「中國製造」的「天花板」問題。第二,在產業鏈下游,參股品牌價值突出和全球渠道優勢明顯的跨國公司,解決「中國製造」的「地板」問題。 其次,參股國際頂尖金融機構。最好的金融風險防範策略不是關起門來,而是構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競爭格局。一方面,與國際頂尖金融機構形成交叉持股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結成統一利益體,變搶占市場為全球戰略合作與開發。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對方完全侵蝕中國市場的野心,減少我們成為下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犧牲品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說的是「參股」,而不是「控股」。在「中國威脅論」的國際輿論壓力下,控股收購主流行業的跨國公司將面對很大挑戰,收購成功的幾率不大。況且,中國企業目前匱乏駕馭全球公司的能力。控股收購就可能「憋不住」要去管,這或許導致「點金成石」的雙輸局面。 那麼參股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有條件我們力爭委派代表進入對方董事會,可從內部了解頂尖跨國公司的思維方式和全球戰法,為我們下一步更好地整合全球資源奠定基礎。第二,即使無法進入董事會,西方國家相對完善的市場監管體系,也基本能夠保障我們的參股利益。 其次,是全面參股「行業」,而不是選擇「個股」。剛才提到的幾個重點行業,我們要全面參股行業內的若干「排頭兵」,而不是選擇一兩個公司。這樣的話,一些戰略性行業,如金融、能源等,它們整體覆滅的可能性很小。同時戰略性行業內的大多數質地優良的公司,仍是全球經濟與行業內最活躍、最具競爭力的企業。當經濟復甦時,無論行業如何變革與重組,這些頂級公司持續主宰行業的概率非常大。此外,如果只是選擇一兩個公司,往往會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偏差,「選股」不準或將錯失難得的戰略投資時機。 除了現金直接參股之外,一些擁有較高市值的中國公司,如中石油、工商銀行、中國移動等,也可以通過換股的方式與行業內領先的跨國公司直接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其戰略意義與參股方式有異曲同工的道理。而且,從全球資本市場估值的角度看,這種換股的做法更值得市盈率較高的中國公司考慮。 第三,長期戰略布局,而非短期股市「抄底」。在全球范圍內,哪些戰略資源是中國經濟發展所短缺的,我們要參股;在未來經濟復甦時,哪些資源是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發展的,我們也要參股;哪些資源是平時難以相對廉價獲得的,我們也要參股。總之,參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沖中國經濟與企業發展的戰略風險,而不是簡單的股票投資
㈣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試分析後危機金融時代是否為全球證券市場發展的第四個階段?為什麼?
㈤ 如何看待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格局大調整及體系大變革
我也是來找答案的,GDMC的同學嘻嘻
不過,估計你要給分我!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經濟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快於世界政治格局變化。南北經濟力量博奕是促進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南,系指南方國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獲得獨立與主權的發展中國家。所謂北,系指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集中在被稱之為「富國俱樂部」的經合組織(OECD)之中。南北關系,體現為南北政治、經濟、科技和安全、軍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與斗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南北經濟實力對比逐漸發生的變化。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南方國家的GDP增速已高於北方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於北方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於發達國家的勢頭。變是永恆的,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人們不應再以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比發達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南北差距就會趨於縮小,世界經濟格局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必然的結果。
一、亞洲率先走向崛起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1820年,全球經濟總量為6950億美元,法國、英國、美國分別佔5.4%、5.2%、1.8%,而中國和印度則分別佔28.7%和16%。但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對亞洲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與侵略。然而,二戰後,由於眾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在亞洲率先涌現出一批跳躍式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台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繼起飛成「龍」,被國際社會譽為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NIES);80年代至90年代,馬來西亞、泰國「准新興工業經濟體」以及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也都在加速經濟發展,以爭取早日成為新興工業國。尤其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變革,促進了各自經濟的騰飛,為東亞乃至亞洲的持續高速增長發揮了「拉動效應」。在1997—2007年的10年裡,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亞洲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均增速超過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產經商報》在2008年4月4日報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韓、台灣、香港、東盟10國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7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業已替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引擎,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復存在。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150年來,西方享受了進步與繁榮,而亞洲卻遭受貧困與飢餓。現在,亞洲正走上經濟復興的道路,這將使他們重新得到他們以前文明所擁有的輝煌和榮耀。
二、新興大國的騰飛和「超高速」發展
美國高盛集團全球經濟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經濟的可能發展,並在2003年發表了《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2050年之路》研究報告,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s)的概念。「金磚四國」都是大國,盡管在這場歷史罕見的金融危機中,俄羅斯經濟嚴重衰退,巴西經濟陷入零增長,但由於中印經濟的拉動,「金磚四國」經濟總和佔全球GDP 的比重還是由2007年的13%上升為2009年的15%,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加速了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繼「金磚四國」之後,美國高盛集團於2007年推出了所謂「鑽石十一國」概念(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間,十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5.9%,是歐洲國家平均增長率的兩倍以上。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在2007年則提出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展望五國」(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認為這五個國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在未來幾十年內,其經濟將會有飛速的發展。根據日本「金磚四國」研究所的推算,從2005—2050年,西方七國集團的經濟規模以美元計算,與現在相比最多擴大到2.5倍,「金磚四國」將擴大到20倍,而「展望五國」可能擴大到28倍。這雖然只是對未來的一種展望和一種預期,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北經濟未來發展的變化趨勢。
「金磚四國」、「鑽石十一國」和「展望五國」的成員被國際社會冠以新興市場、新興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國等稱謂。何為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究竟有多少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在尚沒有明確的界定標准和准確的數字,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新興市場或新興經濟體現已遍布於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新興經濟群體」。新興經濟體屬於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己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外交》雜志前總編輯、《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法里德.扎卡里亞認為,20年來,工業化西方之外的國家以過去不可想像的速度發展。這意味著他者的崛起——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見美國《新聞周刊》,2008年5月12日版)。所謂「他者的崛起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崛起」,不僅包涵著充滿經濟活力的亞洲及發展中大國的崛起,而且包涵著其他地區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正在發生的「悄悄的巨變」。每次大危機都會帶來大變革,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與變化。這次起源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更是如此,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發展模式、美國的金融創新制度、美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及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弱化了八國集團的作用,將包括10個新興經濟體的G20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最重要論壇」和「世界經濟新協調群體」,標志著主導世界經濟的美日歐三強已無法單獨解決全球性大問題,標志著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話語權的擴大,標志著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
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仍具備持續發展的基礎
從各方面的預測考量,2009年世界經濟陷入二戰後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盡管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收縮幅度變小,但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的總趨勢已成定局,不會出現逆轉。在經濟全球化作用下,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迅速慢延到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受到拖累和影響,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萎縮,然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經濟表現依然好於發達國家。據世界銀行預測2009年發展中國家的GDP約增長2.1%,與發達國家超過負3%的經濟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從當今實際情況分析,國際金融危機最壞時期業已基本過去,世界經濟開始觸底反彈,其主要依據是恐慌指數(VIX波動率指數)已降至30%以下,表明投資者對後市的恐慌程度開始降低;企業投資慾望開始增強,銀行開始改變惜貸政策;PMI持續回升;消費者信心開始回暖;首次申請失業人數開始下降;股市反彈。上述六個經濟觸底指標雖己有所改善,但都只是初見端倪,此外,還存在著眾多不確定因素,有毒資產尚未消除,債務危機和銀行倒閉事件時有發生,因此,世界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穩固,經濟復甦力度尚較為脆弱,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體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到2002—2007年的增長水平,將會在低速增長甚至是衰退軌道上持續滑行兩三年,亦即呈現「U型」反轉走勢。如果各國特別是二十國集團能夠真正「同舟共濟」,把對金融的救助轉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排除持續增長的障礙,不輕意改變宏觀政策,不向他國轉嫁危機,那麼2010年全球經濟出現「雙谷衰退」的機率不大,但個別國家在持續幾個季度的復甦增長後,經濟增速再度下行則是有可能的。由於日元升值及通貨緊縮,為防止經濟反彈後再次下滑,日本央行於2009年12月1日再度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1%水平不變,並將通過新的貸款工具向金融體系提供10萬億日元資金,以增加流動性。聯合國發表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僅為2.4%。世界經濟從2009年的負增長轉為2010年的正增長是一個重要的積極變化,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傳統定義,世界經濟增長率在2.5%以下,即認定為世界經濟衰退,因而2010年世界經濟仍將在衰退之中或衰退的邊緣徘徊。
然而,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態勢並沒有改變,其發展前景仍具有持續性,其主要依據:一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市場需求龐大;二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三是 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研發支出顯著增長,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逐步興起;四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組建的新興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所佔數目及市值日趨增加;五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簽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全球現有209個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協定,區內貿易已佔世界貿易額的50%;六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指數,亦即將貿易盈餘轉變為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七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保護力度增強的形勢下,相互之間的貿易激增。鑒於上述情況,2010年發展中國家作為整體將以5.1%的速度增長,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7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為1.3%),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及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變革。
新興經濟群體的崛起是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典型體現。正如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所說,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主要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在金融危機之前,這些經濟體已經開始崛起,隨後而至的危機則更加快了崛起的步伐。亞洲是「新興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經濟回暖之際,亞洲經濟回升的勢頭比世界任何其他地區都更加迅速和強勁。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說,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支撐了亞洲的經濟,即便是美國經濟減速,亞洲也不會陷入經濟衰退(《日本經濟新聞》,2008年4月3日)。英國《經濟學家》預測新興亞洲國家將呈現V型反轉,未來五年內,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7—8%,其復甦速度是全球各國平均速度的三倍以上。因此,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
新源泉,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在亞洲的引領下,預計2020年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的50%。日本《福布斯》月刊2008年5月號發表了李光耀的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亞洲》的撰文,他預測今後20年,中國和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其他東亞國家約為7.5%,到2030年,亞洲將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0%,回歸「世界笫一」的位置。2009年11月在新加坡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奧巴馬不得不強調亞洲對美國的重要性,宣示美國脫離全球發展最快速地區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將重返亞洲。
四、經濟實力是經濟權力分配和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基礎
世界經濟發展新態勢,必然導致國際經濟關系、世界格局變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調整的連鎖反映。正如法國《青年非洲》所指出的「危機就像一場風暴或者龍卷風,所到之處景象改變。而當危機結束時,我們將發現一個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己然改變」。事實表明,美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遭受到多重挑戰,具體表現為:美國第一經濟強國地位受到挑戰;美國治理全球能力受到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美元特權地位受到挑戰,等等。這些挑戰歸結為一點就是世界格局不應以「單極世界」為主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應該承認和接受這一客觀現實。
新興經濟體的崛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的結果。《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以來,世界格局大體經歷了英國獨領風騷,英法德群起稱雄,美國充當救世主,稱霸世界。從世界體系論的角度看,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世界的「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國家則從「外圍」走向「中心」。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印兩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復歸」,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和格局,對重振亞洲雄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鄧小平早就說過「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頁)。印度也看到中印兩國共同發展的重要性,2004年印度商務國務部長齋拉姆使用了一個新詞CHINADIA,把中國與印度連在一起,CHINADIA意味著中國和印度共同前進與合作。
然而,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新興大國的崛起不能再沿襲近代以來大國爭霸的歷史,走依靠發動侵略戰爭,實行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只能是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亦即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胡錦濤在越南國會的演講,2005年11月1日)。從亞洲新興大國的迅速發展中,可以看到亞洲發展和亞洲崛起的前景。亞洲崛起與以往歐洲崛起、美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共同存在、共同繁榮、共同融合的產物;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崛起,與歐洲、美洲等其他大陸是一個相互交叉、共同促進的過程,它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其他大陸的災難(澤羽: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社會科學報2005年8月18日)。
世界許多國家看到了亞洲崛起的勢頭,並給予了積極的評價。早在2004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所做《展望2020年描繪全球未來》的預測報告指出,今後15年「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將足以匹敵19世紀的德國和20世紀的美國,在地緣政治學上產生劇烈的沖擊」。美國《商業周刊》認為,世界從未見過這兩個佔全球1/3人口的國家在同一時刻崛起,中國和印度擁有改變21世紀全球經濟的實力和活力(美國《商業周刊》:《中國和印度的崛起》,2005年8月22日)。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2006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甚至說,中印的崛起有可能與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並列成為過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經濟事件。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南北差距雖然趨於縮小,但差距依然巨大,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不發達狀態,中印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要想做到既受國際社會重視,又受國際社會尊敬,仍任重而道遠。
㈥ 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具有哪些現實意義
有助於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是內控體系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在當前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背景下,內控規范體系對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可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㈦ 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特點(注意是後)
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特點:
1、國際經濟的不平衡狀態加劇
經過危機的「洗禮」,美、歐、中、俄以及其他國家和經濟體,都在努力設法復甦。關鍵問題是,危機造成的惡果總是要人埋單的,而沒有哪個國家願意為別人多埋單。這樣,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多個層面的博弈明顯增多,而絕大多數看似政治、軍事上的較量,其實後面都跟誰為危機埋單相關。比如美國多次逼迫人民幣升值、對台軍售、歐元被持續做空、希臘債務危機等等。一番較量之後,有些國家恢復得快點,有的慢點,有的越來越糟,國家之間的經濟狀況的不平衡越來越嚴重,由此而導致更多更嚴重的國際博弈和較量。
2、產業、區域、企業的不平衡加劇
危機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比較不平衡,但在總體向前走的情況下,矛盾不是很突出。而危機持續到今天,對不同產業、區域、企業的影響差別越來越大。有的產業如房地產,反倒在危機中快速增長;而很多行業和企業,如出口導向型的實體企業或相關企業,受到沉重打擊,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愈加突顯。為盡早復甦和維護復甦成果,國家政策已有方向:經濟發展重點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經濟產業轉化,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化,投資帶動型企業向消費帶動型企業轉化。
3、經濟波動性加劇
國際、國內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市場對於各種內外因素的敏感度增加,個別因素的輕微變動都容易導致經濟形勢的大幅波動。比如希臘債務危機的幾次起伏,一會兒看似問題已解決,一會兒又暴出更大危機;一會兒有人來救援,一會兒似乎又救不了。這些外部因素的反復波動,再加上內部政策等因素的變動,很直接地影響到國內的經濟狀況預期,從而導致更多更頻繁的經濟波動。
4、實體經濟生存更加困難
後危機時代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十分模糊,導致各類資本不願意在周期較長的實體經濟領域投資,更傾向於可以快進快出的虛擬經濟領域,或者進行某類資源產品的投資炒作,或者炒作某類資產。比如大蒜、紅豆、綠豆的炒作,房產的炒作等。資本流向虛擬經濟和資產、資源、特定產品炒作,相比之下,實體經濟反而缺乏資本支持,生存困難。
5、全球性通賬預期
各國救市的主要措施就是大印貨幣,如此必然導致全球性通脹。其實通脹可怕,通脹預期更可怕。雖然中國還沒到嚴重通脹的狀態,但這個預期已經迫使絕大多數人必須考慮怎樣讓自己的資金、資本戰勝CPI,這種心態對房地產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資產泡沫化的加劇,又吸引了大量資本,產生惡性循環。
㈧ 後危機時代指什麼時候
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嚴重影響,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又一次沖擊。在各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二季度以來,盡管失業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經濟信心逐步恢復,經濟先行指標PMI(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得到回升,工業實際產出開始回暖,金融市場利差指標恢復正常,消費者信心震盪回升,經濟增長預期上調,全球經濟逐步渡過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後危機時代」。
就這次經濟危機來看,世界經濟已趨於好轉,有些國家已經實現了經濟的正增長,但是經濟危機的根源並沒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因此有可能出現再次的經濟衰退。
後危機時代就是指隨著危機的緩和,而進入相對平穩期。但是由於固有的危機並沒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決,而使世界經濟等方面仍存在這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是緩和與未知的動盪並存的狀態。
㈨ 「後危機時代」:中國銀行業如何創新謀發展
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若能在當前步履維艱的環境中運籌帷幄,把握危機中難得的機遇,或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應對危機、渡過難關,加速推動國內經濟轉型。同時,對加速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及提升全球影響力,進一步實現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的新定位,都是一個難得的戰略機會。 我們可考慮戰略性選擇幾個主流行業,通過參股行業內領先的跨國公司,為中國的強國之路打下良好的戰略基礎。 首先,參股全球產業鏈兩端企業。這是一種「鏈條對鏈條的競爭」思維,解決「中國製造」對外部市場資源的單邊依賴性。
同時,將「中國製造」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解決產品附加值低、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第一,在產業鏈上游,可重點參股石油和天然氣、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行業內跨國公司,以及擁有產業核心技術的跨國公司,解決「中國製造」的「天花板」問題。第二,在產業鏈下游,參股品牌價值突出和全球渠道優勢明顯的跨國公司,解決「中國製造」的「地板」問題。
其次,參股國際頂尖金融機構。最好的金融風險防範策略不是關起門來,而是構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競爭格局。一方面,與國際頂尖金融機構形成交叉持股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結成統一利益體,變搶占市場為全球戰略合作與開發。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對方完全侵蝕中國市場的野心,減少我們成為下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犧牲品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說的是「參股」,而不是「控股」。在「中國威脅論」的國際輿論壓力下,控股收購主流行業的跨國公司將面對很大挑戰,收購成功的幾率不大。況且,中國企業目前匱乏駕馭全球公司的能力。控股收購就可能「憋不住」要去管,這或許導致「點金成石」的雙輸局面。
那麼參股好處。
第一,有條件我們力爭委派代表進入對方董事會,可從內部了解頂尖跨國公司的思維方式和全球戰法,為我們下一步更好地整合全球資源奠定基礎。
第二,即使無法進入董事會,西方國家相對完善的市場監管體系,也基本能夠保障我們的參股利益。 其次,是全面參股「行業」,而不是選擇「個股」。剛才提到的幾個重點行業,我們要全面參股行業內的若干「排頭兵」,而不是選擇一兩個公司。這樣的話,一些戰略性行業,如金融、能源等,它們整體覆滅的可能性很小。同時戰略性行業內的大多數質地優良的公司,仍是全球經濟與行業內最活躍、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當經濟復甦時,無論行業如何變革與重組,這些頂級公司持續主宰行業的概率非常大。此外,如果只是選擇一兩個公司,往往會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偏差,「選股」不準或將錯失難得的戰略投資時機。 除了現金直接參股之外,一些擁有較高市值的中國公司,如中石油、工商銀行、中國移動等,也可以通過換股的方式與行業內領先的跨國公司直接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其戰略意義與參股方式有異曲同工的道理。而且,從全球資本市場估值的角度看,這種換股的做法更值得市盈率較高的中國公司考慮。
第三,長期戰略布局,而非短期股市「抄底」。在全球范圍內,哪些戰略資源是中國經濟發展所短缺的,我們要參股;在未來經濟復甦時,哪些資源是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發展的,我們也要參股;哪些資源是平時難以相對廉價獲得的,我們也要參股。
總之,參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沖中國經濟與企業發展的戰略風險,而不是簡單的股票投資。
㈩ 請問什麼是後金融危機時代啊寫論文要用的,麻煩介紹一下。
後金融危機時代並不是一個准確的學術上的概念,而是媒體自己創造,用於樂觀估計金融危機最危急時刻已經過去,世界金融現在處於恢復時期的時代。關於這個表述,目前在學術界存在很多爭議,焦點在於金融危機是否已經過去,因為「後金融危機時代」表述的是金融危機的後期。
相關信息參見: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4541&cid=24
http://www.cnstock.com/paper_new/html/2009-12/05/content_71752512.htm
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
2008年以來,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目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世界經濟衰退跡象明顯。由於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需求減弱,中國經濟也面臨很多困難,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銀行業作為與宏觀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行業,正在經歷金融動盪和實體經濟下滑的雙重考驗,銀行業的「冬日」已經來臨。金融危機下,銀行如何過冬已引起廣泛的思考和爭論。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近10年來,中國銀行業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到目前為止,銀行業遭受到的直接損失非常有限。從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興業、中信等7家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來看,占其投資比例不高,銀行已經准備了足夠的撥備缺口,並沒有對中國銀行業的基本面帶來重大影響。據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61.1萬億元,資產總額快速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下降」,資產質量明顯改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6905.15億元,同比增長39.5%,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由此可鑒,我國銀行業保持著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銀行業實力被認為是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主要不是對銀行業的直接財務影響,而在於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實體經濟,進而對我國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構成威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仍無法判斷金融危機是否已經見底。從資金投入和救市措施來看,各國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是危機沒有在金融層面得到控制,還在向實體經濟層面傳導。銀行業與整個實體經濟密切相關,如果實體經濟出現問題,銀行業的穩健經營就會受到影響。總體來看,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負面影響集中體現在銀行收入增速的下滑上。這主要由如下幾個原因所致:
一是信貸對象減少。當前,我國經濟仍將面臨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國內房地產等重要領域依然面臨回調壓力,將連帶影響諸多行業。不少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盈利能力減弱,銀行信貸資質大大降低。中國人民銀行第四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17.9%的企業家預計下季國內訂單繼續下降,19.0%的企業家預計下季出口訂單將下降,分別比上季增加10.2個和10.7個百分點;企業盈利預期指數為-2.0%,比上季下降14.5個百分點。第四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願略有下降,未來3個月中准備購房的居民人數佔比比上季低0.6個百分點,是1999年有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外需和國內房地產等重要行業需求下滑的情況下,企業的存貨調整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工業生產、能源消耗以及進口貿易的下行。銀行此時擴大信貸投放,需要承受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
二是利差收窄。為刺激經濟增長,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特別是去年9月以來,央行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使銀行的利差大為縮小。其中下調貸款基準利率而保持存款基準利率不變的非對稱降息,直接性的縮小了銀行存貸凈利差。為了支持房地產業發展、鼓勵個人購房,銀行又在降低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對個人購房貸款實行七折優惠。另外,還需要從隱性來看,那就是銀行存款的期限結構。2005年以來出現最多的現象是存款活期化,而2008年以來則出現的是存款定期化現象,我們知道活期存款利率水平非常低,而定期存款則要高得多。如果活期存款大量轉化為定期存款,則會顯著增加銀行成本,存貸凈利差就會縮小。由於利差收入是銀行的主要經營收入,利差縮小無疑會使銀行的盈利空間壓縮,經營壓力加大。
三是中間業務受到影響。2005年之後,受證券市場火爆行情等因素影響,銀行業中間業務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迅速提高。但是,自2008年以來,證券市場行情急轉直下,代銷基金等中間業務收入將大大減少。另外,由於居民收入增長緩慢以及消費不振,銀行信用卡業務面臨的潛在風險正在加大,對銀行的穩健經營造成一定影響。
二、銀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應對金融危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銀行業擔負著向實體經濟輸送「新鮮血液」的重任,其經營狀況如何不僅關繫到自身發展,更關繫到整個經濟的運行。如果金融業出了問題,銀行失去了「供血」能力,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因此,增強銀行業盈利能力、化解金融風險,從國家層面上,需要政府創造寬松環境,給予銀行業更多的呵護,支持銀行業的良性運轉和健康發展。比如,在放寬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的呆賬核銷條件,對銀行業中小企業貸款給予適度的風險補償的同時,還可以適當降低稅負,減輕銀行業的經營負擔。據專家測算,銀行營業稅每降低1%,盈利即可提升3%左右。銀行負擔減輕了,銀行經營就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就能夠更好地抵禦風險,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對於商業銀行自身來說,在金融危機面前,一定要沉著冷靜,積極應對,通過多方面努力度過「嚴冬」。
1.要緊跟國家政策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2008年11月,中央公布了兩年投資總額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緊接著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又陸續出台了刺激經濟的配套方案。4萬億投資中,來自中央的投資安排可達1.8萬億元,所剩資金缺口將來自社會各個方面。按照以往的市場規律,銀行業為此缺口貢獻的新增貸款至少要佔到2萬億左右。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在推動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也給銀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深入研究、合理規劃,吃好「政策飯」。
首先,直接介入政府投資項目。政府投資項目一般都是優良項目,尤其是在當前經濟景氣下滑的情況,政府投資項目更是風險較低而收益比較有保證的優質貸款項目,是各大商業銀行競相爭奪的焦點。其中,鐵路、公路、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是政府投資的重點。這類基建工程,一方面是中央已明確配套資金會到位,信貸投放安全系數較高,即使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有國家「兜底」;另一方面,基建工程的利差也頗為可觀。因而,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壓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甚至保險資金都對基建投資項目虎視眈眈。在這個龐大的誘人的蛋糕面前,各家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風險偏好,積極介入政府投資項目,實現貸款規模的較快發展。
其次,積極介入政策支持領域。當前,由於經濟形勢比較嚴峻,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三農」問題等比較突出,出於銀行自身穩健型經營的考慮,在這些領域的信貸必須謹慎。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須看到,中央明確提出改善民生,支持新農村建設,並安排了相應的政府投資資金。隨著這些領域政府投資的到位,加之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的到位,會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對金融需求將會大幅增加,將為銀行帶來部分商機。在一系列明確的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可以謹慎的、有選擇的介入這些領域,通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來實現自身業務的增長。
第三,大力拓展政策扶植行業業務。這次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不僅著眼於「保八」的年度目標,而且著眼於長遠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生態環境建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行業,已作為政策重點扶植的對象,各項優惠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將陸續出台。就長遠來看,這些行業雖然當前在我過屬於薄弱行業,但是在政策扶持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預期下,這些行業有著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有著巨大的市場影響力。銀行介入這些朝陽行業不但可以實現貸款規模的擴張,而且會培育更多的潛力客戶,為銀行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要充分發展自身特色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下,企業投資意願萎縮,銀行的業務資源更加稀缺,對優質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銀行的經營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競爭中奪取先機,平穩渡過困難時期,因此吃「特色飯」是銀行「過冬」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選擇。
首先,要堅持特色定位。每個銀行的發展歷史、成長環境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業務基礎和客戶群體各不相同。銀行應結合自身的特點,明確界定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體和目標市場,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
其次,要提供特色產品和服務。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對吸引客戶,搶占資源極為重要,只有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夠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中贏得並留住客戶。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客戶對購買銀行產品更加謹慎、對風險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商業銀行只有結合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開發一些符合金融危機下客戶需求的特色產品,才能彌補中間業務和客戶金融需求不足的消極影響,實現業務的平穩增長。
第三,要塑造特色品牌。銀行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譽的競爭、品牌的競爭,特色品牌一旦形成並被市場接受就會變成銀行持久競爭優勢,所以在危機的條件下,銀行更應該重視自身特色品牌的塑造,通過特色品牌的塑造來贏得客戶和市場的信賴。
最後,要拓展特色業務。在實體經濟增速下滑的形勢下,銀行業務蘊含的風險也在加大,銀行不應該盲目的擴張業務,而是要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拓展符合自己市場定位、風險偏好的特色業務,經營自己所熟悉行業和領域的業務,這樣才能夠在危機中既保持業績的平穩增長,又可以有效防範經濟形勢惡化所帶來的風險。
3.要嚴抓風險管理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銀行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在國際、國內經濟動盪的形勢下,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金融危機是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一次檢驗和洗禮,銀行能否成功度過危機,實現平穩發展,關鍵要吃好「風險飯」。
第一,要有效識別風險。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使華爾街的頂級投行紛紛倒下,歷史悠久的商業銀行也在危機中岌岌可危。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風險識別出了問題,忽視了金融衍生產品所帶來的巨大風險。金融危機的爆發也使我國銀行業深刻認識到有效識別風險的重要性。隨著金融創新的推進,市場變得愈加復雜,風險無處不在,只有有效地識別風險,才能保證銀行資產的安全。
第二,要持續監測風險。從最初的次級債券到後來的金融衍生品風險集中爆發,可以看出風險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潛伏期的,必須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持續監測資產的風險,及早發現及早處置。經濟下滑經常伴隨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因此銀行應持續監測貸款風險,加強貸後管理,未雨綢繆。
第三,要科學經營風險。收益必然伴隨著風險,銀行不能因為有風險而不經營業務,而是要科學經營風險。當前形勢下,銀行更應該強化風險意識、完善風險制度、優化風險流程,通過金融危機的外部壓力提高經營風險的能力,在危機中積蓄未來發展的力量。
盡管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態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銀行只要准確把握宏觀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續關注經營風險,一定能夠戰勝寒冬,迎來下一個發展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