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一篇華爾街紀錄片觀後感
《華爾街》系列紀錄片觀後感(2010-10-08 08:10:57)轉載標簽: 財經美國華爾街資本市場創業板雜談
昨天一口氣看完了10集的紀錄片《華爾街》,然後就有寫些東西的沖動。雖然我本身學的不是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以後可能也不會去華爾街謀職,但華爾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個概念。相比於中國的股市,華爾街給美國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場,更多的帶來了一種模式,一種利用資本市場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通過追逐自身利益的過程在客觀上以非常高的積極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於全社會的大事情,而不是通過政府拍板從全國人民的財富中強行拿出一部分來干政府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的模式的好處在於實際上這個決策過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項目能夠籌集足夠的資金,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項目被足夠多的人認可了。而且通過華爾街的參與,不僅國內人民的財富能夠幫助政府來做事,國外的資本也能通過資本市場流入國內,幫助本國進行建設,這也是一種創新。
以連接美國五大湖和哈德遜河的伊利運河為例,本來紐約州時任州長德威特·柯林頓希望通過財政部撥款七百萬美元、在十年之內建成的巨大水利項目,被財政部拒絕了,於是他轉而求助華爾街。與政府官員猶豫不決到最終拒絕柯林頓的建議相反,華爾街的經紀商們想方設法幫助柯林頓實現這一提案在議會中的通過,因為如果他們幫助柯林頓成功籌集這700萬美元,那麼按照當時的傭金率1%,他們就可以得到7萬美元的收益。最終由於工程的確過於巨大,他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工程分期進行,華爾街發行伊利運河的分期債券,通過向全社會集資的方式成功地為伊利運河的工程籌集到了大量資金,當伊利運河一期在投資100多萬美元卻能夠得到每年25萬美元的收益的結果公示之後,伊利運河的債券成為了整個資本市場追逐的金融產品。甚至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伊利運河債券都是炙手可熱,最後十年的工期由於資金的重組被整整縮短了兩年,伊利運河也為美國東西部運輸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和四分之三的運輸成本,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後來的發展更加離不開華爾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國後來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棄了政府籌資的方式。正如同美國開國元勛、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說過的「國債,如果不太多的話,將是一種對國家的恩賜。」,一定程度的工程債務對於整個工程的建設來說也是一種恩賜,因為這種融資方式從某種程度上給出了一個承諾:只要工程的確在長遠利益上有利可圖,那麼就能夠保證資金鏈的穩固。因為工程債券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是可以進行實時買賣的,不同於國家投資,在投資之後很多年可能才會獲得相應的回報,購買債券的人可以隨時通過資本市場將手中的債券套現,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現良好,債券受到市場追捧,那麼投資下一期債券的資金就會有了保證。美國在19世紀末出現的石油大王、鋼鐵大王、鐵路大王等巨大財富和企業的擁有者身後都是華爾街的摩根財團,而摩根個人的資產也不過六千萬美元,卻能夠幫助卡耐基實現個人財富超過四億美金,幫助洛克菲勒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這完全是華爾街的融資手段所表演的魔術。在這種資本力量的帶領下,美國逐步從一個剛建國就背負六千萬美元(當時的天文數字)債務的窮國,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體。
華爾街的魔術不僅在於為政府籌資,納斯達克——很多科技企業的夢想之地,也為新經濟中大量中小企業的創業提供了一個融資的平台。從1971年納斯達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開始,它已經幫助微軟、思科、google、ebay等眾多今天耳熟能詳的高新技術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而中國的網路、攜程等互聯網企業也在納斯達克登陸,品嘗到了國際金融市場給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本力量。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源於納斯達克本身的寬松環境,公司只要過了12個月的存活期,就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極其嚴格,甚至說苛刻,對於初創企業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國內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連續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納斯達克這樣一種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現,讓美國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術競爭中佔得優勢。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並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成功,最後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後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湧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後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後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於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雖然華爾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覺得非常黑暗,但作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對最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之一,華爾街的歷史值得我們去研究,其經驗也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還有更多的教訓值得我們去反思。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必然會轉移到亞洲,無論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會逐步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個時候,我們又將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讓我們國家的發展突破現在的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們關注和思考的。
㈡ 看完翟山鷹老師直播《金融激盪30年》,有何感想
翟老師的直播,把復雜的專業知識,用簡單的邏輯講解出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專。通過收看昨天直播,我對屬以下幾點有了新的,深刻的理解:
1.重新認識馬雲,學習到了馬爸爸的螞蟻金服就是理財,小貸,保險。對於金融界來講,馬雲是外行,妄言。
2.只提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是沒有實際價值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3.凡事無立不破,先破後立,金融更是如此。
4.通過直播,我初步了解了中國的金融發展歷程。
5.金融的實質就是中介。
6.知識,信息,經驗,資源,技術優勢決定一切。
7.現實技術和虛擬技術必須結合。
8.金融逆人性的,人性的弱點,貪婪,就會有金融。
9.未來是互聯網金融,而不是金融的互聯網化。
10.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才是未來發展方向。
㈢ 有關金融危機的感想
你是學生吧??那給你篇關於大學生就業的吧
金融危機---就業的感想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無疑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轉手,全球經濟持續動盪,金融危機正在肆虐全球。最新公布的美國AP-GfK民調結果顯示,近1/3的美國人認為金融危機可能令自己職位不保。面對如此巨大的經濟動盪,企業裁員,大量人員失業的趨勢幾成定局。因此,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各國面臨和關注的一個焦點,我們大學生就業無一例外。
對於就業壓力日益嚴峻的中國人才市場來說,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就業將遭遇多方面的挑戰和擠壓,在整體環境堪憂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或許將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其實,大學生就業難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沒有找到工作。從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統計看,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學生就業比率有所下降。再加上中國經濟增長的整體放緩,以及「過冬論」在房地產、互聯網、家電業、IT行業等多個產業中的傳導,在本已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只能用「屋漏又遭連夜雨」來形容。現狀決定了企業對大學生招聘比過去要謹慎,中華英才網總裁張建國告訴《浙江特快》,近年來,國內就業形勢逐年嚴峻。
今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應屆畢業生數量又創新高,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似乎已很難避免。對於有經驗、有資歷的職場前輩也虛構不成太大的威脅,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和人脈,使得他們另謀出路的難度相對不高,而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就業可能就是難上加難了。
對於環境的驟變,大學生應該有所准備和思考,然後再准確出擊,盲目是在不樂觀的現實情況下的最糟糕的心態。雖然整體就業環境比往年有所惡化,但應屆畢業生如果能夠在找準定位、應聘部門、應聘地區三個方面深思熟慮,還是可以在競爭激烈、環境欠佳的情況下脫穎而出,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畫上完美的第一筆。
首先,要找準定位,調整好心態。應屆畢業生切忌好高騖遠,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放低薪酬要求,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提前做好步入社會的准備,「深挖洞、廣積糧」,多充實、提升競爭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著學習的心態去適應社會,從基礎做起,不要眼光過高。
其次,大學畢業生需要對應聘的部門進行分析。規避掉那些在企業經營壓力下容易被裁減的部門。比如在新經濟形勢下,公關廣告、品牌推廣等不能直接產生利潤的部門,預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職者,盡可能地選擇公司核心或者有潛力的部門就職,企業在擴張期和鼎盛期才考慮到的職位可能會被縮減,與其四面碰壁,不如尋找一個大的入職空間。
最後是對應聘地區的篩選。從以往的經驗看來,這種經濟震盪會突出表現在經濟發達或者發展迅速的地區,比如深圳、浙江等以出口為主的地區的降溫,以及全球金融業動盪對上海的波及等,大學生在進行就業選擇的時候都要有所顧及。因此,畢業生從長遠的眼光看待就業,可以選擇有潛力的二級城市,避免扎堆,以致競爭激烈喪失就業機會。從長期看,這次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挑戰,更是巨大的機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積極應對,努力提高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及時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
總的看,我們國家經濟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美國金融危機使國際金融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歐美的全球金融經濟核心角色淡化,新興經濟加快崛起,尤其東亞的金融經濟地位將會日益重要,這將給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帶來很好的機遇。隨著我們國家產業機構調整和金融體系健全的過程逐步完成,相信我國將順利渡過本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並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如果能夠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用真才實干努力捍衛屬於自己的工作陣地,那麼在危機過後,大學生的職業生涯就可以迎來更大的曙光。(1583字)
㈣ 魯濱遜漂流記感想 50字 40篇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對困難要冷靜沉著。
在魯濱遜漂流記里,魯濱遜剛到孤島上的時候,雖然開始心情非常的絕望無助,但是他很快從負面心情中走出來,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這一點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應當學習魯賓遜的精神。如果遇到了什麼棘手的問題,讓人懊惱的事情,應當在逆境中尋找曙光,找到困難的解決方法。這樣就能吃到自己收獲的果實,而且會比原來更香甜。如果我能做到這些,就能坦然面對困難了!
魯濱遜的善良與同情心同樣令我敬佩。魯濱遜孤身一人,最怕的就是野人了。但他卻泥菩薩過江般的救了野人「星期五」。好在「星期五」對魯濱遜還算衷心。
平時我們對待敵人都虎視眈眈,而魯濱遜卻不同,用一刻接納的心救了星期五。我覺得他這樣做也有好處呀,多一個朋友就少一個敵人。大家為何不敞開胸懷,彼此接納對方呢?何樂而不為呢?這不僅會對我們的心態有好處,還會讓自己變的更陽光。
魯濱遜利用自己面對困難的冷靜沉著,獨自一人在孤島上生活了幾十年。面多殘酷的現實,他選擇了挑戰,終於獲救。在生活中,我們也應當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才能戰勝一切。我敬佩,敬佩魯濱遜積極向上的心,敬佩他那高於常人的勇氣。
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內心有以下感想:
1、魯濱遜是一個敢於冒險的人。
第一次是偷偷地跟朋友出海,遇風浪,人雖得救,船卻沉了,在當地政府和商人的幫助下,才得以回家;第二次出海,遇上海盜並成為海盜的奴隸,逃出後,在巴西經營農場,過上了安穩的日子,但又開始了第三次出海,結果,船沉後,他流落荒島並在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
歷史上,西方人有很多人冒險出海,造就了西方很多國家是海上運輸大國,掠奪外國的資源、金錢等,促進了西方國家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方人敢於冒險的精神。
2、魯濱遜是一個生存能力強的人。
首先是解決了生活用品問題,其次是建造好住的地方,第三是解決了食物問題,第四是解決了 安全問題,第五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第六是 有長期在荒島上生活的思想准備,第七是抓住機會解救自己。
3、魯濱遜是一個有指揮才能的人。
體現在解救了被劫船的船長後,指揮幾個人打敗了劫船人,並最終將被劫船搶回,不然,他是回不了家的。
4、魯濱遜是一個善良的人。
在發財以後,對曾幫助過自己的人都給予了幫助:給幫助過自己的老船長很多錢,幫朋友的妻子還了很多債,並給她些錢讓她生活有保障。即使在島上時,解救了「星期五
㈤ 學習家庭理財課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家庭理財一般比較適合做以下幾種理財。
1、債券類投資
債券有國債、金融債、企業債等。信用評級最高的是其中的國債債券.在支取方面,國債利息的支取,一般持有不滿半年是不允許提前兌取的;國債投資盡管信用高,但缺點也很明顯,收益不高。該種類投資適合的對象是對投資收益要求不高、確對風險極其敏感的消費者群體。
2、股票投資
股票投資是最為大眾熟悉、喜聞樂見的投資方式。假如能承受一定的風險,個人和家庭均可適當的配置股票投資。不過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炒股不單只是講究如何選股,也講究股票和資本的科學配置和合理化操作,需要注意分散風險。
3、信託投資
信託是一種收益較高、兌付安全的投資。如常見的房地產開發的信託、政府市政工程的信託等,其收益一般是固定的,年收益在7%-12%左右。不過信託通常設置的投資門檻較高,要求的起投資金一般在100萬以上。故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可參考信託一類的投資。
4、基金投資
相比信託的兌付安全有保障,部分基金的投資卻不需要像信託一樣多的資金門檻即可獲得差不多的投資收益。其特點為產品的結構配比優勢,分為優先順序和劣後級,結構中客戶屬於優先順序別,產品方為劣後級別,因此對客戶的投資收益更有保障。像這類基金投資,提供給了廣大消費者參與更多高保障、高收益的投資的機會。
5、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目前的預期收益在4%—6%左右。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是安全性較好,品種較多,投資期限也較靈活,購買方便。但缺點也是收益並不高。
6、P2P類網路理財產品
P2P類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近年來也很熱門,盡管安全性沒有信託等高,但好在投資門檻低,流動性好、收益也較高。這類投資適合的范圍較廣,對廣大的工薪、中產階層都比較適宜。
㈥ 「互聯網+」戰略中的11個應用領域,您對哪個最感興趣,具體講講您的感想
互聯網加最感興趣的就是互聯網金融,可以合法放高利貸,還可以合法吸收存款,然後跑路或是報警破產。
㈦ 楊青松勵志演講聽後感300字
雲南歷史文化講座聽後感想
㈧ 作文校園網貸心得體會
要點:首先說明校園網貸發展的現狀,然後說明校園網貸受歡迎的原因,最後論述學生和學校要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
正文: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火熱,針對大學生的網路分期貸款平台近兩年悄然「走紅」,並迅速進襲高校校園。據了解,不少大學生都會選擇網路貸款,分期買手機和電腦等高科技產品。
由於網路購物的便利,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是從網購來的。由於生活費有限,大宗商品大家本來無力購買,但這兩年,隨著網路分期貸款平台的出現,部分大學生開始通過網貸的方式,提前消費,購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形形色色的網貸平台,無需擔保,只需動動手指,填寫資料,就可以分期消費、貸款,對囊中羞澀的大學生們而言,顯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
部分大學生愛攀比,這就造成非理性消費、還款能力追不上透支速度、以貸還貸等現象時有發生。我就有收到過一個網貸的平台發來的催款信息,借款人正是我帶的林某學生,該生把我的名字和電話作為聯系人登記進去,催款時把信息發到我的手機上。
面對「校園貸」,首先大學生要自律,並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識,學會理性消費。當然高校也可以通過開設一些金融課程,使大學生盡量遠離高利貸產品特別是違約後懲罰力度特別大的網貸平台。
㈨ 關於網路金融安全和電信詐騙的心得體會
大多數人都接到過電信詐騙信息,極少數人會上當受騙。
見到陌生的電話不版接。見到不熟權悉的信息不回。
對方前方百計讓郵錢,不要理睬。還有自己不圖小便宜。
有拿不定主意時,可以請教家人,朋友,警方。
如果被詐騙了,立即帶著證據報警,
請警方抓緊破案,為受害者挽回損失。
㈩ 看完翟山鷹老師直播《從今日螞蟻看未來財富》,有何感想
螞蟻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
螞蟻本身是做金融的,金融是中介平台,把有錢人的錢拿過來投出去來獲取回報。
但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小說、電視劇等等,只要一提出金融就全是壞蛋,比如《華爾街之狼》、《威尼斯商人》。因為金融這個行業本身的特質就是嫌貧愛富,越有錢的人越為他服務,幫有錢人去賺錢,金融才能夠賺錢,所以金融這幾百年的發展就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擴大了社會的矛盾,所以文藝作品為金融扣上了壞蛋的「帽子」。
螞蟻造成如今的局面,是有很大的問題的:
1.中國大量做金融的公司一般都很低調,螞蟻卻十分高調。地鐵廣告里打的是父親為女兒過生日,去花唄里借錢,過完生日要還很久很久才能換上,這樣的廣告導致的社會風氣是什麼?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2.螞蟻是最應該感恩政府的,它所有的都是政府給的特殊待遇,一年能放兩萬多億的貸款出去,而自有資金只有2%。換句話說,螞蟻能夠掙這么多錢是國家的銀行體系幫了它,低息貸款給了螞蟻,讓15%的高息貸款再貸出去。花唄借唄的借貸利息和手續費是中國最高的,僅僅低於高利貸,而這一過程中僅僅只提供了一個平台,因為螞蟻的錢不是國家給的,就是國家政策允許銀行給的。但馬老師上台一句好話沒有,把國家說了個遍,沒有感恩之心。
3.所有金融機構上市的市盈率都是在10倍左右,而螞蟻卻在100倍,割了社會大眾和普通老百姓的韭菜,割完之後螞蟻內部員工就擁有了房、車、豐盈的家產。
螞蟻的問題反映的實際上是金融的問題,金融在某種程度提高了世界貨幣的流通性,反之卻也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拉大。
做公司要做到「謙遜的牛逼」,未來的財富一定掌握在有真本事的人手中,掌握在擁抱數字經濟的人手中,但一定要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