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傳統銀行減少普通窗口開放數量,為什麼我們很少去銀行櫃台了
如今,移動網路支付轉賬業務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銀行櫃台越來越沒有存在感。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傳統銀行紛紛裁減櫃台業務,以降低成本,可與此同時,櫃台服務的質量也隨之下降了。有的銀行撤掉櫃台座椅、有的銀行減少了普通窗口的開放……
2017年1月,《人民日報》在《銀行的日子為啥不太好過了?》中報道稱,河北某銀行支行行長張濤算了一筆賬:一個櫃員人均年人工成本約10萬元,買一台價格稍高的智能設備也在10萬元左右。櫃員及其辦公設備所佔面積7—9平方米,設備只需要2平方米左右。只要有需求,設備可以全天24小時運轉,出錯率也遠遠低於人工操作。
總結:存在即合理,銀行瘦身自己的櫃台,也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
Ⅱ 銀行公司業務客戶群體逐漸減少的原因
因為現在金融行業發展的比較好,所以有很多可以代替銀行業業務的金融服務,尤其是理財,理財的手段也比較多,股票基金,黃靖債券的,所以銀行業務越來越薄弱
Ⅲ 選擇銀行某網點辦理業務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應該是方便吧,還有就是銀行的辦事效率,優惠政策什麼的啊
Ⅳ 為什麼交通銀行網點那麼少
隨著我國上市銀行2016年報次第公布,關注銀行業的人們發現:大型商業銀行的員工總數比上年有所下降,機構網點數量也在減少。這是大型銀行股改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於是,少數境內外媒體驚呼:中國銀行業大量關閉機構網點,各大行瘋狂裁員。那麼事實真如網路上說的那樣嗎?卡神小組今天就和朋友說說國內銀行業各銀行瘋狂的撤點裁員是真的不行了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事實真相。
2015年以來,受經濟結構調整、市場需求下滑、監管約束趨緊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銀行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但是,2016年銀行業較好地應對挑戰,主要業務指標平穩增長,部分指標還好於預期。總體而言,2016年我國銀行業機構網點數量略有增加,員工隊伍保持穩定,不存在大量撤並機構、裁減員工等現象。
那麼,對於機構和員工數量最多的大型商業銀行,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5家大型商業銀行歷史悠久,資產總額占我國銀行業近40%,是我國銀行業的第一梯隊。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小兄弟」相比,五大行塊頭大、步履重,近年來發展速度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他們是否真的會採取裁撤機構和人員等措施來降成本、增效益呢?空口無憑,卡神小組以事實為基礎,以數據為依據。先來看看2011至2016年五大行機構網點和員工數量變化的情況吧!
從表一可以看到,2016年五大行機構總數合計為70783個,比2015年的70952減少169個,減少幅度僅為0.2%。其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分別比上年減少298個、77個,交通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分別比上年增加153個、40個、13個。事實上,從2011至2015年,5年來五大行的機構總數每年都在增加。2016年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高於2015年之前的所有年度,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近5%。
從表二可以看到,2016年五大行員工總數合計為1722385人,比2015年的1740121人減少17736人,減少幅度為1%。其中,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分別比上年減少6701人、6384人、4597人、1142人,交通銀行比上年增加1088人。同樣地,從2011至2015年,5年來五大行的員工總數每年都在增加。2016年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高於2014年之前的所有年度,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10%。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為什麼將2011年作為比較的起點呢?要知道,2011年為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巔峰之年,當年整個銀行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增長近20%,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更是比上年增長29%,多家銀行增速甚至超過了50%。然而,2016年五大行的機構和員工數量即便與2011年相比,仍然分別增長了5%、10%。其實,表一和表二顯示的,只是5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機構和員工變動情況。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型商業銀行,近年來機構網點和員工數量一直在增加。中國銀行業協會3月15日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也顯示,2016年我國銀行業營業網點達22.79萬個,比上年增加3800多個。
因此,卡神小組的基本判斷是:目前我國銀行業機構和網點數量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目前並未進行大規模裁撤機構和人員,未來也不會以此作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從五大行情況看,2016年機構和人員總體上略有減少,主要是結構調整和優化;未來有主動減少機構和人員的可能,物理網點和櫃面人員有一定的精簡空間,但幅度有限。
至於部分大型銀行的機構總數(主要是物理網點)減少,主要原因有:
一是隨著技術創新和需求變遷,客戶與銀行交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不少原來需要到櫃面辦理的業務,通過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可以自助辦理,櫃面業務量有所下降;
二是隨著集約化經營推進,銀行加大系統資源整合,部分業務實現後台集中處理,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時也減少對物理網點的依賴。除了數量減少,不少銀行對原來「大而全」的網點進行改造,網點呈現「輕型化」「智能化」趨勢。如農業銀行2016年完成網點「瘦身」1807 個、遷址優化網點409個。
隨著網點數量減少、規模「瘦身」和業務集中,五大行的物理網點員工尤其是櫃面人員數量有所減少,但主要是結構調整而不是裁員。如工商銀行,2016年通過人力資源結構調整,櫃面人員減少1.4萬人,其中約有3000人去做新興業務,有1.1萬人去做客戶經理,通過調整配置該行更好地提升了人力資源的效率。工商銀行去年的總人數只減少1%,但是內部結構調整達到6%。
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客戶需求變遷,我國銀行業櫃面業務仍然有減少的空間。在這種背景下,對於機構和人員數量較大的四大銀行,機構總數和員工還將有一定的精簡空間。據交通銀行分析師研究,我國銀行業未來櫃面人員減少幅度可能在20%左右,但會在銀行內部進行培訓和轉崗,大規模「裁員潮」不會出現。研究表明,我國銀行業銀行員工組合與歐美國家銀行業有很大的結構性不同,歐美國家銀行60-80%的營銷人員,櫃員佔比大概是20-40%;而我國銀行業的櫃員佔比大約為70-80%,營銷人員只佔20-30%。我國銀行業的物理網點在過去主要是「核算交易型」,現在正在向「營銷服務型」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櫃面人員轉崗成為營銷人員的空間非常大。
其實,五大行員工數量的減少,還有一個原因是流向金融同業和非金融機構。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調查,近年來銀行業人員在銀行同業之間流動仍佔主體,如大型銀行向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流動;同時,人員流向證券、基金、信託、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類金融機構逐漸增多。這更多地反映出金融體系的深化和新興金融業態的崛起,而不是說明大銀行「不行了」。
卡神小組總結:正如文章結尾說的那樣,這更多地反映出金融體系的深化和新興金融業態的崛起。就好比軍隊從原先的數量部隊轉型到科技信息化部隊是一個道理。卡神小組認為,銀行在未來的發展和適應新型態的適應能力將是最強的。因為銀行擁有最豐富的客戶數據和市場信息報告,銀行只要逐步切合市場需求,那麼在將來的金融市場依然會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希望這個資料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Ⅳ 什麼原因導致銀行網點走訪力度減弱
導致銀行網點走訪力度減弱,
是因為大客戶過度集中。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銀行是金融機構之一,銀行按類型分為: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世界銀行,它們的職責各不相同。
Ⅵ 隨著網銀發展加快,銀行客戶逐漸減少,今後網點工作怎麼干
參考美國富國銀行和安快銀行的經驗,銀行將越來越注重零售端服務,網點逐步變為金融便利店,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個性化金融服務,這是網銀不可替代的。互聯網金融雖發展勢頭很猛,但終究是不可能脫離實體金融的,網點的功能也不會被完全取代。國內某家銀行已經設立了汽車銀行,即客戶可以開著車到網點里辦理業務,全程不用下車,這是銀行網點創新的一個典型例子。
Ⅶ 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銀行營業網點不斷增加的原因是什麼
再強的互聯網金融,如果沒事實體的銀行實體門店支撐,也會不堪一擊,後繼乏力。記住,支付寶,微信,財付通,P2P,網銀,現貨,期貨,外匯,炒股……網上金融交易支付的金融衍生品,沒有銀行門店的強力支撐,會成海市蜃樓,曇花一現。互聯網+金融的局勢風頭火勢強勁,你想一想,鈔票為什麼不取消呢?鈔票為什麼還要流通呢?
Ⅷ 請問金融工作辦公室變成金融服務中心對這個部門來說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
金融工作辦公室,感覺是服務范圍小。
而金融服務中心。
服務的范圍覆蓋面兒寬。
對這個部門來說應該是比較有利的。
首先從聲勢上就很有影響。
如果內部在進行一些宣傳和調整。
應該是發展前景很樂觀的。
Ⅸ 為什麼近幾年銀行站點越來越少
最近有很多媒體爆出許多的銀行都在過去的幾個月內關閉了一些營業網點,不論是五大國民銀行還是外國融資的銀行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減少營業點的趨勢。其中被關得最多的就是一些比較小的銀行的分支行,還有一些農商行等。數量大約是佔到總關停數量的一半甚至更多。
其實對於銀行的關閉還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並不值得如此關注,但是近幾年這個行業的動向太過於頻繁讓人不得不產生困惑,以後銀行的發展將會如何呢?其實造成以上最終停止營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在於如果開了很多分支的話,就需要更多的成本,而如今的收益不太好就導致了負擔過重。而且現在除了很少一部分的業務需要去銀行處理外,很多的業務都是可以通過網路來處理的,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分支銀行關閉停止營業了。
Ⅹ 產生金融服務失誤有哪些原因
1.金融服務質量構成的特殊性:與有形產品質量的技術質量相比,服務質量是由技術質量、職能質量、形象質量、真實瞬間構成。其中,技術質量是服務過程中的產出。職能質量是在服務推廣過程中,客戶所感受到的服務人員在執行職責時的行為、態度、著裝和儀表等給客戶帶來的利益和享受。形象質量是企業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形成的總體形象。真實瞬間是服務過程中客戶與企業進行服務接觸的過程。一般來說,技術質量有客觀的標准,容易為顧客所感知和評價,而職能質量、形象質量和真實瞬間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對金融服務質量的認可取決於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務的接受者,而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務的接受者對同一服務產品的質量認識並不相同,特別是金融服務接受者對金融服務質量的評價不但要考慮服務的結果,還要注重服務過程的質量。
2.金融服務提供者的原因:從金融服務提供者(商家)的角度來看,失誤包括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失誤和員工的操作性失誤兩方面。系統性失誤是由於金融服務架構的缺損而導致服務中的失誤,通常表現為,金融機構的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設計不科學、金融服務架構不完備、金融服務要求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務監管體系或沒有完備的金融服務保障措施來滿足客戶的要求等。員工的操作性失誤一般表現為金融機構的員工在接待客戶的過程中,因違反服務規程而出現的行動遲緩、態度欠佳、業務不熟、用語不當等現象,從而引發金融服務失誤或金融服務失敗。
3.客戶方面的原因:從金融服務接受者(客戶)的角度來看,金融服務具有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等特點,從而在很多情況下,客戶對於金融服務失誤也有一定的責任。客戶的金融服務期望中既有顯性的金融服務需要,也有隱性的金融服務欲求,還有模糊的金融服務期盼。如果客戶無法正確地表述自己的金融服務期望,就會帶來金融服務失誤與失敗。
4.隨機因素的影響:在有些情況下,隨機因素也會造成金融服務失誤,如電腦病毒突然發作,使收銀系統發生故障,導致客戶長時間排隊等候而引發不滿等。對於由此造成的服務失誤,金融機構補救的重點應是如何及時准確地將金融服務失誤的原因等信息傳遞給客戶,與客戶進行溝通,以期得到客戶的理解。
金融服務失誤的後果有隱性後果和顯性後果。金融服務失誤的顯性後果是導致顧客流失。目前,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金融機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在激烈的競爭下,金融服務的失誤、失敗必然會導致顧客的流失。而金融服務失誤的隱性後果則是「壞口碑」的形成與傳播,即不滿意客戶的「抱怨」在周圍人群中迅速傳播,使潛在客戶對其產生不良印象。由於金融服務產品具有較高的不可感知性和經驗性特徵,客戶在接受服務、購買產品前,其金融服務或產品信息更多地從人際渠道獲得,客戶通常會認為來自關系可靠的人群或專家的信息更為可靠。因此,對金融服務產品的口頭傳播是消費者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信息收集手段。「壞口碑」傳播導致的結果是金融機構形象受損,潛在客戶減少,競爭能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可見,金融服務失誤的後果是嚴重的,對失誤的金融服務進行及時的補救則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