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協調世界經濟影響

國際金融協調世界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15 23:07:09

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什麼作用

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從而滿足了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歐洲貨 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2.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3.有利於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4.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 例如,當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流向一個國家時,必然導致流入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沖擊該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甚至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吸引著無數的跨國金融組織,尤其銀行業匯集於此。國際金融市場成了國際大銀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場通過各種活動把這些銀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國的銀行信用突破空間制約而成為國際間的銀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諸多金融業務國際化。
5.導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市場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國際間充分流動,使當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為此,近幾年在西方各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干預與管理。

Ⅱ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對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世界形勢和中國的應對呈現出如下新的特點與趨勢:世界經濟大轉折: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格局大變革:多極化深入發展;國際秩序大調整:20國集團等作用上升;中國外交大發展:和合外交上新台階。

正確的把握這些,對於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世界經濟進入後危機時代

1、這次經濟危機的危害與原因

危害:

這次經濟危機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發展到全球金融危機,從金融危機發展到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按照格林斯潘的說法,這次危機嚴重程度超過了1929年的經濟危機。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嚴重衰退,主權債務危機使冰島、希臘、阿聯酋(迪拜)等國家經濟面臨崩潰邊沿,廣大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中國經濟也遭受嚴重負面沖擊,全球經濟失衡加劇。

原因:

有各種各樣說法,我認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人佔有)發展是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監管機制的弊端與放縱金融市場的所謂「創新」等是體制原因;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與政策弊端的長期高揚、危機到來後錯誤地採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

2、進入後危機時代的特點與影響

特點:

「時代」是個大課題。這里所說的「時代」,可以認為是「時期」較為恰當。所謂「後危機時代」,可以理解為兩個時間概念,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後期;另一個是這次經濟危機的後期加上這次經濟危機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它內涵兩個層面的特點:

特點之一是經濟情況好轉。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世界經濟出現一些復甦跡象。2010年初以來,隨著各國穩定金融和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經濟企穩回升,IMF預計2010年增長3.9%。出現了經濟復甦的「亮點」,「金磚四國」情況看好。促使其好轉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各國自身的高度重視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體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體。

特點之二是世界經濟從整體看,並沒有強勁復甦。不確定因素仍很多,主權債務危機令世界蒙上陰影。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將會進入緩慢增長階段。其主要原因有:經濟危機自身的惰性影響;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衍生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阻礙;國際環境內其它負面因素的作用。

影響:

雙重性。後經濟危機時代,從本質上看,仍然是處於危機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機仍在禍害全世界。經濟仍屬低迷,失業比重仍大,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根本好轉;各種矛盾叢生,世界和平、穩定受到嚴重沖擊;南北失衡的現象仍然在加劇,歷史進步的步伐仍慢。對人類智慧的嚴峻挑戰和考驗空前。這是挑戰。

歷史辯證法告訴我們,壞事發生的同時,產生的影響並非完全負面。進入後危機時代,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逐步顯現出來,加快了國際體系變革的進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戰略調整步伐,大國關系進入新一輪調整互動期;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有新發展,牽動國際關系的調整演變和國際力量的重新分化組合;亞太地區格局加速演變,在國際戰略全局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作用和影響備受各方關注。

二、世界格局多極化深入發展

1、世界格局及其轉換

概念:

世界格局,是指活躍於世界舞台並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作用形成的一種框架、結構、態勢。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決於主要國家、國家集團、突出力量綜合實力的對比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推動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的最終原因來自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打破舊力量對比,推動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

在世界格局中,充當主角的必備條件是:具有強大的實力;奉行獨立的外交路線,對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或別稱為「極」。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有規律性: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直接動因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集團利益的考慮,以及外交政策的調整。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與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

轉換:

自從17世紀40年代出現威斯特伐利亞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美蘇兩極格局終結,三百五十多年的時間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發生了五次大的變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亞格局的產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形成的「維也納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形成的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的「兩極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後舊格局的打破,多極化發展,新格局待立態勢。

2、戰後世界多極化的三次大發展

前兩次:

世界多極化經歷量變到質變過程,戰後有三次明顯大發展:

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兩極格局中,出現了日本、歐共體、第三世界、中國等新生力量。標志著世界多極化的萌生。

第二次是20世紀 90年代初。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兩極舊格局終結。多極化發展。日本成為經濟大國,開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歐共體成為歐洲聯盟,全方位擴展其影響;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中國內政、外交生氣勃勃。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格局雛形顯現。

第三次:

第三次就是以21世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世界經濟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國際安全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等均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多強一超」模式基本形成。國際力量繼續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

一超,即超級大國美國。是「當今世界超強的一極。」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是美國單極獨霸的。冷戰後美國企圖一手遮天,並付諸了行動,取得某些進展,但事與願違居多。美國在走昔日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老路。當前新的美國單極獨霸全球的認識和定位難以服眾。經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折騰,當然包括近20年美國霸權主義惡性膨脹,硬實力大損耗,特別是軟實力中的「形象」聲名狼藉,整體在走下坡路,對世界的掌控能力下降。奧巴馬政府不得不藉助別國力量緩解金融危機就是明證。不過其超級影響力仍不可忽視。

對世界多強,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下述「角色」水平值得關註:

俄羅斯,雖然已沒有昔日蘇聯「超級大國」的「威風」,但也並非是「瘦死的駱駝。」世界「一強」的地位,應該說有充足分量。國土面積1710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地大物博世界公認;軍事實力遜於美國,但世界第二的位置,否認的聲音不多;科技水平、宇宙開發、外交影響等等,不及原蘇聯,但在當今這些領域的世界一流行列中,俄羅斯名次靠前。

歐洲聯盟,作為集體「一強」,也有突出的理由。一體化水平的首屈一指(經濟一體化、科技一體化、政治一體化、外交力求用「一個聲音說話」、已有共同的安全計劃等),使之成為了「准國家實體」。國民生產總值在歐共體12國時,就已超過了美國,是當今世界資本主義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外交影響力也在增升(況且英國、法國一直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日本,作為單個國家,經濟、科技總體水平高,在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是客觀事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日本依此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政治努力已引人注目。

對第三世界,有人故意漠視這一力量的存在,是不合適的。從他們崛起之日起,其擔當國際事務生力軍的作用就在不斷發揮。「以廣大發展中國家崛起為重要特徵的多極化趨勢,猶如滾滾洪流,勢不可擋。」巴西、印度的影響力在上升。

中國是當今世界獨特的力量。「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多極化進程中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與西方大國迥然不同。」 「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種事實表明,世界的現在不是、未來也很難是單極獨霸,世界已是多極政治格局的理由充分,只是多強的「角色」是「哪些」?學術界有爭論。

三、國際秩序機制與態勢拓新

1、國際秩序內涵與弊端

內涵:

當今國際秩序,指舊冷戰結束以來,由世界上的主權國家、國家集團等行為主體,按照某類規范、准則、原則、目標行事,所建立或維系的某種國際經濟政治機制和整體態勢。這個定義,出於下面的慎重思考:

從時間概念上看,國際秩序的出現,與世界近代史的開始同步。這里指的是1991年12月以來的國際政治秩序。從行為主體上看,建立或維系國際秩序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主權國家、國家集團(包括各類國際組織、各種會議、論壇等)、宗教勢力、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等。從奉行的准則上看,國際秩序通常奉行的是國際行為規范。從追求的目標看,自從人類進入有階級社會以來,人類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孜孜以求和諧穩定的國際秩序從來沒有停止過。但由於時代背景、國家利益、階級地位、個人經歷等原因,目標的設定差別很大。取得的效果與國際秩序始終未能盡如人意。從國際保障機制和秩序的整體態勢看,有合理成分,但弊端嚴重。

弊端:

當今的國際秩序,從機制種類看,大致可分為「舊」與「新」兩種,並且互相交織。「舊」中有「新」;名「新」實「舊」;「新」、「舊」並存的現象。如果從水平上看,和諧的態勢在上升,欠和諧的問題嚴重。後者對前者的負面影響不容樂觀。

面對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和國際秩序的突出特點,各國或國家群體出於自身追求最佳利益的考慮,先後提出和實施了各自的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方案。內容和效果有明顯的差別。國際秩序優化艱難。根本原因是北強南弱,西強東弱。

2、國際秩序的機制、態勢拓新

表現:

國際秩序的機制、態勢拓新,主要體現在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以及首腦峰會的機制化,以及「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機制化上。

20國集團首腦峰會機制化:

20國集團的建立,最初由美國等7個工業化國家的財政部長於1999年6月在德國 科隆 提出的,目的是防止類似 亞洲金融風暴 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於國際 金融 和貨幣體系的穩定。20國集團會議當時只是由各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參加,自2008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金融體系成為全球的焦點,開始舉行20國集團首腦會議,擴大各個國家的發言權,以應對這次國際金融狂飆。

20國集團成員:是有8國集團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加上中國、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歐洲聯盟等組成。

20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先於20集團首腦峰會機制化。主要體現在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上。12年間已召開了15次。

2008年11月15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首次峰會。2009年4月2至4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英國倫頓舉行第二次峰會。2009年9月24至25日,20國集團領導人在美國東部的老工業城市匹茲堡召開了第三次峰會。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20國集團峰會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從華盛頓到倫敦,再到美國匹茲堡,又到"楓葉之國"的第一大城市多倫多,不到20個月的時間,20國集團領導人4度聚首, 共商大計,標志著制度化。20國集團峰會,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第5次20國集團峰會即將在韓國首爾舉行。

每一次峰會,中國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從2008年冬天危機爆發之初的華盛頓,到2009年春天樹立信心的倫敦和2009年秋天達成具體共識的匹茲堡,再到2010年夏天承前啟後的多倫多,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次亮相20國集團的舞台。在這4次峰會上,胡錦濤先後發表了4份題為《通力合作、共度時艱》、《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同心協力、共創未來》的主旨講話。闡明中國政府為應對這場空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主張。每一次峰會,胡錦濤主席的講話都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在這個全新的平台上,中國一次又一次展示著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智慧和力量。

「金磚四國」首腦峰會機制化:

「金磚四國」,是指 巴西 、 俄羅斯 、 印度 及 中國 四個有希望在幾十年內取代 七國集團 成為世界最大 經濟體 的 國家 。這個簡稱來自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 China)的諧音(意指「 磚頭 」)。這四個國家中,巴西被稱為「世界原料基地」和「咖啡王國」;俄羅斯被稱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中國被稱為「 世界工廠 」。

「金磚四國」(BRICs)一詞最早由高盛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在2001年11月20日發表的一份題為《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該公司在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言,BRICs將於2050年統領世界經濟風騷。高盛的這份經濟報告,使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四國作為 新興經濟體 的代表和 發展中國家 的領頭羊受到世界更多的關注,由此BRICs(譯稱「金磚四國」)的稱謂便風靡世界。

「金磚四國」首腦巴西總統盧拉、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度總理辛格,首次正式會晤於2009年6月16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20國集團峰會期間舉行。四國領導人重點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國集團峰會進程、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金磚四國」對話、未來合作等重大問題交換了看法,並達成了多項共識。

「金磚四國」首腦巴西總統盧拉、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度總理辛格第二次正式會晤,於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舉行。會晤在巴西外交部舉行。在這次會晤中, 「金磚四國」領導人重點就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氣候變化、「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前景等交換了看法並達成了廣泛共識。

中國邀請「金磚四國」首腦第三次峰會未來在中國召開。

評價:

20國集團峰會和「金磚四國」峰會機制化,國際社會均給予了積極評價。

關於20國集團峰會機制化的意義:

《愛爾蘭時報》認為,多倫多20國集團峰會還未開幕就已經成功,因為它代表著全球經濟的85%,取代了僅由發達國家參加的G8。這可以被視為二戰結束後最重要的國際政治變革之一。

美國外交理事會的斯圖亞特•帕特立克撰文指出:對美國而言,20國集團峰會至少在4個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首先它能緩解國家間的危機,同時它是一個平台,能鼓勵新興經濟體承擔新的責任;第三,它的存在對聯合國而言是健康的競爭。最後,提供了一個更靈活的協商環境,有更多協調的空間。

關於「金磚四國」峰會機制化的意義:

巴西總統盧拉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話說,「金磚四國」坐在一起開會就是歷史性時刻。

新加坡 《聯合早報》認為,金磚四國峰會未必只是向美國發出強烈信號的臨時性工具,「金磚四國不僅關注克服金融危機的戰略,而且謀劃『後危機時代』的世界新秩序。」

巴西峰會的聲明強調,「金磚四國」對話與合作不僅符合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這種世界多極化與國際秩序優化的態勢值得肯定,但不能評價過高、企望值過度。美國為首的西方對新興國家參與國際秩序變革的「度」畢竟是有限的,加之新興國家之間存在眾多差異與矛盾、20國集團首腦峰會與「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機制化僅屬於初始階段、論壇水平。未來G8、G20、「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共存競爭合作有可能,而G20與「金磚四國」 首腦峰會短期內完全代替G8不現實,為此忽視聯合國的存在不可取。

四、中國特色外交邁上新台階

1、中國外交的特色應對

繼承:

中國始終不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總方針、總政策。長期把和平與發展作為宗旨、方向、目標、道路;把獨立自主作為根本准則;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一切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把加強與推進與發展中國家團結與合作作為外交基本立足點;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

創新:

近些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努力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

中國外交工作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主線,以多邊峰會外交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為重要動力,以統籌協調為根本工作方法,強抓機遇,化解挑戰,開拓進取,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鞏固我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多邊峰會外交成果豐碩,在國家總體外交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作為貫徹中國外交的主線,努力為我國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和有利外部條件;加大運籌大國關系力度,同各大國的關系處在穩中有升的發展時期;進一步做實做深構築周邊地緣戰略依託工作,維護了良好周邊環境;採取切實步驟,鞏固了發展中國家在我外交全局中的基礎地位;大力加強公共外交,增強了我國軟實力;堅持以人為本,把領事保護放到外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召開了第11次駐外使節會議,會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為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對開拓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現實和長遠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外交人員法》於2010年1月1日生效,這為外交事業大發展特別是外交隊伍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保障。

2、中國的國際地位與承諾

國際地位: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仍處在初級階段;中國是當今世界獨特一極,但仍是發展中國家。

庄嚴承諾:

胡錦濤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的巴西利亞「金磚四國」領導人會晤時的講話《合作、開放、互利、共贏》中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現在有很多人關心,中國今後會是什麼樣的國家?會說什麼話、會做什麼事?對老朋友會怎麼樣、對新朋友會怎麼樣?他回答:中國的發展任重道遠;中國的發展只能也必然是和平發展;中國的發展是開放共贏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是負責人的發展。

總之,如果從另外角度審視當今世界態勢,宏觀看,是和諧之中欠和諧;具體講,世界經濟是危機之中有亮點,世界政治是和平之中欠和平,外交關系是和合之中欠和合。和平、發展、合作仍是主要潮流,不能因為現在世界經濟處在危機之中,就否認、或看不到主流;但和平、發展、合作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

Ⅲ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1.改變未來世界中的經濟格局,未來世界的經濟增長中,中國將越來越重要

2.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方面的話語權將增多

3.各國都將會加強金融方面的監管,不會放任貪婪的投資家胡搞

4.金融危機讓一些一向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轉型,包括中國,擴大內需越來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將會下降,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可替代美元的貨幣來進行國際貿易。

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決定美元長期走向除了經濟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還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地位。盡管美元仍佔全球24%戰略儲備,佔11%世界貿易份額,然而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歐元從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鑄幣稅特權。在1977-2006年,鑄幣稅對經常項目逆差的覆蓋比率高達86.2%,美國絕大多數的經常項目逆差通過國際鑄幣稅得以「抵消」,這也解釋了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為何沒有導致美元大幅快速貶值的原因。而在近兩年隨著美國經濟走軟,美國的國際鑄幣稅減少,使美元貶值逐步喪失了制動閥,國際鑄幣稅已無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機,表現為美元的加速貶值。隨著近年來美國國際鑄幣稅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趨向疲軟是大勢所趨。

美元走勢受制於日益嚴重的雙赤字。雙赤字始終是決定美元走勢的長期根本性因素。隨著美國大規模救市行動的展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美國負債率急劇上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日益失衡,主權違約風險加大,據統計,2008年聯邦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4550億美元,2009年更會攀升至7500億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債的發出極有可能成為美元貶值的導火索。

綜合以上判斷,美元走勢的逆轉和幣值內在的不穩定性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新的動盪,加劇實體經濟惡化的風險。

金融大亂之金融大治。短期來看全球金融局勢岌岌可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國財政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旨在緩解金融危機的救助政策將對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產生「擠出作用」;而貨幣政策自2007年9月以來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漸減弱,聯邦基準利率無力引導金融市場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機期貨幣乘數的杠桿收縮,消滅貨幣購買力的速度極快,貨幣政策也面臨失效。

然而從長期看,對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面改革的時機因為這場危機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可以預期,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但是必須認識到國際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貨幣體系的重塑是一個全球性的博弈過程,美國為了維持在全球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獨霸地位,顯然不肯輕易將美元的發行權拱手轉讓,歐盟也正在尋求歐元勢力的上升,未來針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難題並非短期內能夠解決。

由於本輪世界經濟金融周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已經累積了大量風險,當經濟危機對金融危機的「反沖擊」時,很可能使全球經濟步入一個時間為3~5年含有兩次衰退的「W」型調整期。

金融大動盪需要金融大治理。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僅是全球金融體系也是中國自身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中國如何因勢利導借這次金融危機參與重塑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格局?中國需要採取怎樣的金融改革戰略?如何完善現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面對未來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調整和中國發展轉型的趨勢,中國要有長期的准備,僅僅為了應對危機和經濟下滑頻繁地動用貨幣財政政策是不夠的(我國利率下調空間已經不大,財政赤字逐月擴大9月份 732億元人民幣,為8月份的3.89倍),應該轉向更為堅決的結構性治理模式,將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的解決統一起來,從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高度,將「促進發展轉型,深化金融改革與維護金融安全」通盤考慮,思考全方位金融發展與穩定的總架構.
.

Ⅳ 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主要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組織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這些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為促進國際貿易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促進和保持高水平的就業和實際收入;促進匯價的穩定,在各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濟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幫助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發展壁壘起了決定性作用。實際上,目前世界經濟主要框架就是由這些國際經濟組織確定的,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第二大經濟體主要得益於加入這些國際經濟組織,融入了國際社會的貿易、流通體系。

下面介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的形式,功能及作用。

一、世界銀行集團

世界銀行(World Bank)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通稱。是聯合國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專門機構,同時也是聯合國的一個下屬機構。

結構方面的法律規范:成員資格;組織機構(理事會和執行董事會);投票權與表決;法律人格(有完全的法人權利,特別是有權簽訂七月、取得和處置動產和不動產以及進行法律訴訟。其享有的豁免和特權包括財產和資產享有司法豁免,除非因起訴或履行契約而自動聲明放棄此項權利;財產和資產免受搜查、徵用、沒收以及其他行政或立法行為的任何形式的扣押;財產和資產免受各種限制、管制、統制以及任何性質的延期付款;檔案不受侵犯)。

基金組織作用: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從而促進和保持高水平的就業和實際收入;促進匯價的穩定,在各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濟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幫助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外匯限制。

四、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

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是指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人格,沒有法律人格就不能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參加者,不能直接享有國際經濟法上的權利以及承擔國際經濟法上的義務。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由其成員方在其章程性文件中授予。多數國際經濟組織都在其章程性文件中規定,該組織具有國際法律人格或法律人格,具有締約或簽約權、取得與處置財產權、進行法律訴訟權。有的還規定具有特權和豁免權。事實上,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大多數國家,包括非成員國家的廣泛承認,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個人與國際經濟組織進行經濟往來,簽訂經濟合同。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盡管由主權國家組成,但是其法律地位及權力並不凌駕於主權國家之上,也不是「超國家」實體,其法律地位仍受其章程性文件約束。此外,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更不能等同於國家,它不具有國家主權,不擁有領土和居民。

Ⅳ 三大國際組織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世界經濟正面臨諸多危險和挑戰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5月25日發布了《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的更新預測與分析。報告顯示,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從危機中日漸復甦的階段,而且各國的恢復步伐不一,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保持強勁增長,繼續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驅動力;今、明兩年全球生產總值將分別增長3.3%和3.6%,比年初的預計稍有增加。
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對危機後全球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和巴西繼續帶動全球經濟復甦,而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公共債務水平的可持續性問題,其財政政策正轉向緊縮,這將在短期內削弱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
報告指出,世界經濟正面臨諸多危險和挑戰: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長期失業的現象可能比解決短期失業更為困難;發達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也在逐漸轉弱;與此同時,金融行業仍然脆弱,銀行和信貸機構向企業貸款依舊疲弱;還有一些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問題,不斷走高的糧食和石�圖鄹袼淙歡砸恍┏隹詮欣跋熗艘恍┟裰詰納睿恍┕椅瞬扇×爍細竦幕醣藝擼庵只醣藝叨躍沒指創戳爍好嬗跋歟淮罅康淖什魅胍哺恍┬灤司錳宕戳艘恍┪侍猓緇醣疑怠⑼ɑ跖蛘偷取�
報告警告說,各國採取的政策遠遠不能解決全球經濟所面臨的危險,由於復甦仍然脆弱,加上高失業率水平,發達國家應注意不要過早採取財政緊縮政策,所制定的財政政策應該考慮到減少失業和促進結構改革等因素,以取得中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報告指出,主要經濟體之間應該尋求可信和有效的政策協調辦法,當務之急是將二十國集團的「全球可持續重新平衡框架」變得更加具體和具有操作性。
聯合國:全球和平指數連續第三年下滑
恐怖主義襲擊的威脅以及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暴力沖突等主要因素導致2011年的世界和平程度連續第三年下降,給全球經濟造成了超過8萬億美元的巨額經濟損失。這是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報告的結論。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5月26日在紐約總部舉行記者會,向媒體介紹了由非營利機構經濟與和平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編撰的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報告。該研究所董事會主席克萊德·麥康納基(Clyde McConaghy)稱該機構在過去一年對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的和平程度進行了評判,其覆蓋范圍佔到世界陸地總面積的87%,全球總人口的99%。麥康納基分析說,全球和平程度正在變得更加糟糕,這是今年報告的主要結論。它明顯反映了"阿拉伯之春"民權運動對和平的影響。利比亞的和平指數出現了最大幅度的下滑,排名全球第143位,跌了83個位次;巴林和埃及的排名也分別下降了51位和24位。這與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沖突緊密相關,說明相關國家需要尋求除武力之外來維持穩定的新方法。此外,經濟不穩定引起的動盪,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的抬頭均導致一些國家的和平程度有所下滑。
麥康納基援引報告指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和平程度仍舊最低,40%的和平程度最低的國家均來自該區域,其中索馬里和蘇丹分別排名倒數第一和第三位。西歐則連續第五年成為和平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地大多數國家均排名在前20位,其中冰島被評為世界上和平程度最高的國家。此外,中國的排名沒有變化,仍處於第80位;美國的和平指數排名則從去年的第85位小幅上升至第82位。
總部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經濟與和平研究所是一個新興的全球性智庫,其研究方向是經濟發展與和平之間的關系。由其負責編撰的《全球和平指數》報告通過引用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資料,對包括武器出口、暴力犯罪、戰爭死傷者、囚犯人數、潛在恐怖襲擊威脅、社會和政治矛盾等23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並為一國的和平程度打分。
經合組織:預測世界經濟2011年增長4.2%,2012為4.6
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5日公布最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展望報告說,由於經濟復甦基礎不斷擴大和可持續能力不斷加強,世界經濟今年增長率可望達到4.2%,明年達4.6%,與該組織去年11月發布的預測保持不變。
經合組織指出,去年中期以來,在個人需求驅動下,全球經濟增速回升,復甦基礎不斷擴大。雖然今年初中東政局動盪引發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在短期內遏制了全球經濟復甦的強勁勢頭,但這些事件的負面效應將在今年下半年減弱。然而,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仍然非常不平衡,不僅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速度不均,即使在發達經濟體內都有很大差別。
經合組織預測,與2010年相比,其成員國經濟平均增長率2011年將下降0.6個百分點至2.3%,2012年將反彈至2.8%。歐元區經濟整體增長率今明兩年都保持在2%的水平。美國經濟增長率今年將達2.6%,明年將達3.1%。由於受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事故影響,日本經濟今年將下滑0.9%,明年將反彈至2.2%。
失業問題仍將是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最大挑戰
經合組織認為,失業問題仍將是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最大挑戰。預計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失業率將從2010年的8.3%降至2011年的7.9%,至2012年則將減至7.4%。這一數字仍遠高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平均水平。2011至2012年,歐元區失業率將分別為9.7%和9.3%;美國失業率則分別為8.8%和7.9%。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敦促各成員國政府採取措施,擴大就業。他說:「如果失業率無法得到大幅降低,我們等於還是沒有走出金融危機。」
經合組織預測,強勁的內需、較小的庫存量和非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大量資金活動將加大通脹壓力。預計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通脹率將從2010年的1.8%升至2011年的2.8%,到2012年將降至1.7%。通脹壓力將迫使經合組織成員國收緊銀根,而此舉將拖累經濟復甦。
全球經濟復甦風險仍存
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卡洛帕多安指出,全球經濟復甦風險仍存,一些風險是經濟擴張內生的,另一些風險與一些特定事件緊密相連。上行風險包括一些結構性帶來的意外短期刺激效應和私營部門因為信心增加而活躍過度。多數風險是下行的,包括油價和糧價持續上漲將催高核心通脹,影響美國和日本削減赤字的努力,並導致房地產市場疲軟。而金融不穩定因素將在歐元區進一步擴大。
帕多安說,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發達經濟體可以通過結構性改革來提高潛在增長率,從而有利於鞏固公共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正常化,而新興市場經濟體應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脹,但大量資本的流入將影響收緊銀根的實際效果。他建議新興市場經濟體也採取結構性改革,促進可續持性和包容性增長,同時促進全球經濟恢復平衡。
OECD預測關鍵點:
2011年全球GDP料增長4.2%,2012年料增長4.6%
預計2011年美國GDP增長2.6%,2012年料增長3.1%,11月時預估分別為增長2.2%和持平
美聯儲應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加息,到年底將加息至1.0%
歐央行應暫停調整利率,之後至2012年底時升息至2.25%
歐元區2011年CPI料升2.6%,2012年料升1.6%,11月時分別預估升1.3%和1.2%
料日本2011年GDP將下滑0.9%,2012年將增長2.2%,11月時預估分別為增長1.7%和1.3%
認為英央行在2011年底將升息至1.0%,2012年底升息至2.25%
預計中國2011年GDP增長為9.0%,2012年料為增長9.2%
以下為經合組織對部分國家的預測言論:
美國:上調經濟增長預期,呼籲美聯儲加息
經合組織25日稱,美聯儲未來幾個月應該加息,因其上調了美國經濟增長預期。經合組織稱,其預計美國2011年經濟增長2.6%,較11月份預期的增長2.2%有所上調。然而經合組織的預期遠遠低於美聯儲的預期,美聯儲4月27日預計美國2011年經濟增長3.1%至3.3%。盡管經合組織認為能源價格和商品價格上漲對於經濟增長構成嚴重的下行風險,但經合組織建議美聯儲開始緩慢撤銷部分非尋常經濟刺激舉措。經合組織在報告中稱,「2011年下半年應該溫和削減貨幣刺激舉措」。經合組織(OECD)經濟學家AlanDetmeister稱,美聯儲在年底之前應該將基準利率從目前的0.25%上調至1%。經合組織表示,持續的高失業率不足以維持利率在歷史低點,因低利率增加了未來的泡沫或通脹風險。該組織預測,美國失業率2012年多數時間仍接近於8%,目前美國失業率處於9%的水平。
經合組織表示,目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持續異常寬松的貨幣政策嚴重增加了通脹預期,或導致另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稱原油和其他商品可能是例外。經合組織預計不太嚴重的通脹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持續,預計美國2011年消費者價格指數增長1.9%,2012年增長1.3%。美聯儲6月將按計劃完成6,0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劃,旨在長期維持低利率。該行資產負債表目前處於創紀錄的2.74萬億美元,但大部分銀行儲備仍然在美聯儲,而沒有借貸給企業。經合組織表示,收緊貨幣政策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未來大幅度,而且可能破壞性加息的需要。
加拿大:上調今年GDP增速預期,應迅速重啟加息周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5月25日發布最新預測稱,加拿大經濟今年或將增長3%,該預期增幅大於六個月前預期的2.3%;並稱,加拿大央行應迅速重啟加息周期,以預先遏制通貨膨脹壓力。加拿大央行此前預計,2011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2.9%。2010年加拿大GDP增速為3.1%。OECD將加拿大2012年的GDP增速預期從3%下調至2.8%,但較加拿大央行的2.6%的預期略顯樂觀。
日本:經濟將於第三季度復甦,災後重建支出推動經濟增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周三稱,受地震及海嘯影響,第二季度日本經濟摺合成年率將萎縮3.7%;但隨著供應鏈恢復,且災後重建支出推動經濟增長,下半年日本經濟將強勁復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幅度摺合成年率將分別達到5.3%和3.5%。經合組織預計2012年日本經濟將回歸緩慢增長態勢,增長幅度為2.2%。
歐元區: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復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周三發布經濟預測報告稱,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復甦。OECD表示,盡管如此,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經濟狀況存在很大差別:德國及其他歐元區核心國家的經濟增長將較為強勁,而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國將面臨低增長或負增長以及失業率高企的困境。
OECD稱,這四個國家根據歐盟(EuropeanUnion)要求實施的赤字削減計劃將給國內需求帶來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OECD指出,2011年和2012年歐元區本地生產總值(GDP)將平均增長2%;今明兩年的平均失業率將分別為9.7%和9.3%。OECD表示,受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通貨膨脹率大幅上升,但這些價格因素不大可能對工資產生持久影響。OECD預計,2011年和2012年德國經濟將分別增長3.4%和2.5%;法國經濟將增長2.2%和2.1%。
但該機構預計,今年希臘和葡萄牙經濟將出現負增長,而愛爾蘭經濟增長將持平。OECD還預計,今年西班牙經濟將僅增長0.9%;OECD還補充稱,2012年歐元區外圍國家GDP都將實現增長,只有葡萄牙除外。OECD對於歐洲央行(ECB)3月份將利率從1.0%上調至1.25%表示歡迎,並表示今年再無加息的必要。但該組織表示,為控制通貨膨脹,歐洲央行到2012年底應該將基準利率上調至2.25%的水平。
歐債危機:希臘愛爾蘭及葡萄牙債務水準可能無法持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周三(5月25日)發布的半年度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若融資利率長期維持在高位,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債務水準將會變得無法維持,而所有恢復各國財政體質的政策選項都會帶來巨大風險。OECD在其一年兩次的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即使三個國家都達到歐盟(EU)/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紓困計劃所個別設定的目標,它們依舊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即使三個國家的政府多少都處在達成財政目標的軌道上,只要市場利率長期維持在目前水準,這些國家的財政情況仍舊無以維持。OECD指出,若市場信心遲未恢復,OECD列出了三個可行的政策選項,但也明確指出,每個選項都會帶來風險,且未為任一選項背書。
OECD列出的第一個選項是由歐盟和IMF持續以遠低於市場水準的利率來提供資金。但是該組織稱:"如果最終有任何國家無法以這個利率來償還債務,持續提供資金協助也只會拖延真正解決其債務問題的時間。"OECD表示,盡管持續提供協助會在短期內安撫市場,但若官方貸款被視為擁有優先地位,則可能會推高債券收益率。該組織表示:"除非這些援助大幅降低了違約的可能性,否則會造成更高的風險。"OECD列出的第二個選項是調整現有債券的久期,但這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進行,而且也要有低利率,才能恢復財政的可持續性。第三個選項是透過廣泛債務重整來降低政府負債。
但該組織稱:"實際上,這個選項有相當嚴格的條件,需要找出以下三個問題的解答:如何避免國內金融業瓦解,否則會有災難性的後果;如何避免影響透過金融體系波及其他國家;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有樣學樣。"OECD無序的債務重整可能會拖累歐元區金融體系的核心,使得全球避險情緒升高。在這種作法下,若有需要為銀行體系提供進一步支撐,可能帶來不利的財政效應,且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可能受到嚴重沖擊,進而給其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帶來風險。對於整體歐元區,OECD預期今年經濟復甦將增強,但也指出基本通脹壓力會維持在低檔,歐洲央行無須進一步調升利率。
法國:今明兩年分別增長2.2%和2.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周三將其對法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預期上調至2.2%,之前的預期為2%。OECD預計法國2012年GDP將增長2.1%。
英國:下調經濟年增長預期,必須放慢赤字削減步伐
經合組織(OECD)周四提醒英國政府必須放慢赤字削減步伐,否則將存在損害經濟復甦的風險。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向《泰晤士報》表示:「如果在增長前景方面沒有太大的好消息,我們認為英國放慢財政緊縮步伐是有利的。我們已看到英國經濟增長數據略低於預期,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就有放慢赤字削減步伐的空間。」經合組織的建議是在其下調英國經濟年增長預期的背景下提出的。今年年初經合組織預計英國經濟今年增速為1.7%,3月份則調低至1.5%,周三進一步調低至1.4%,並將英國2012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從之前的2%下調至1.8%。經合組織警告英國,由於經濟增長乏力,目前7.9%的失業率將在年底升至8.1%,2012年進一步升至8.3%。它還建議英國年底前溫和加息以遏制通脹,目前4.5%的通脹水平已大大高於央行設定的2.5%的通脹目標。

Ⅵ 金融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談談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的出路

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金融領域的跨國活動也以洶涌澎湃之勢迅猛發展,金融全球化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金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世界各國利弊兼而有之,風險與機遇始終相伴。 1.金融全球化的積極影響。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它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 (1)促進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資金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它的不斷發展以及資本跨國界流動的增加,使有限的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在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起到了及時調劑資金餘缺的作用。金融全球化促進資金在全世界范圍內重新配置,一方面使歐美等國的金融中心迅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獲得了大量急需的經濟發展啟動資金,帶動了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歷史已經證明,國際資本流動帶來的要素轉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促進了國際投資和貿易的迅速發展。金融全球化消除了國際資本流動的障礙,並且極大地壓縮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時空限制,使國際資本流動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瞬間完成,資金的迅速、方便調撥,資金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為投融資和貿易提供了便利,極大地促進了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20年來世界貿易以高出世界產出兩倍的速度增長。1986—1990年間國際直接投資僅為1690億美元,1991~1995年間增加到2299億美元,1996~1999年間增加到6418億美元。近10年來,國際直接投資以高出世界產出近三倍的速度增長。 (3)促進全球金融體制與金融結構的整合。金融全球化促進全球金融體制的整合,有利於金融機構加速改革和重組,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體制的整合,使一些國家的專業銀行制度逐漸向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全能銀行是指不受金融業務分工限制,經營所有的金融業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全能銀行既可以經營商業銀行的存款和貸款及結算業務、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業務,又可以經營信託業務,並且持有非金融公司股份。由於全能銀行業務范圍廣泛,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全能銀行的業務分散化和收入來源多元化,有利於風險分散化和降低替代風險;全能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密切了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全能銀行在應對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帶來的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挑戰中,表現出較高的應變能力和靈活性以及較強的競爭力。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動之下,原先實行專業銀行制度的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都在向德國式的全能銀行制度轉變,導致了金融體制的整合趨勢。 其次,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結構的整合,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德國、日本等國的金融體系過去都是以間接金融為主,資金供求雙方密切依賴銀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以間接金融為主導的國家的金融結構向以直接金融為主導的金融結構轉變,在金融結構上出現了與美國、英國等國趨同的趨勢。金融全球化促進各國金融結構的整合還突出表現為金融證券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金融證券化浪潮。金融證券化又稱為金融非中介化或融資脫媒,是指直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間接金融的發展速度,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直接金融所佔的比重接近或.超過間;接金融的現象。金融證券化實際上就是籌資手段的證券化,即傳統的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來籌資的方式逐漸轉變為通過證券市場發行債券的方式。金融證券化的發展與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交織在一起,使各國的金融結構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具有雙面性: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有效地配置資源,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全球福利的增進。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也帶來了眾多負面影響:(1)金融全球化使國際資本的流動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運行,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往往造成各國金融市場的動盪不安,而一國的金融動盪又極易「傳染」給其他國家,引起全球金融危機。(2)金融全球化促進了虛擬金融資本對利潤的追逐,加劇其投機性,而虛擬金融資本和交易的膨脹易於誘發金融泡沫,導致經濟和金融的動盪。(3)金融全球化導致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內在脆弱性的加深。由於信息不對稱以及委託代理關系容易引起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金融機構具有內在脆弱性,金融全球化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趨同,使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穩健性下降。(4)金融全球化增加了匯率波動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從而使金融市場風險增大。(5)金融全球化使金融政策關聯化,使一些經濟體部分地喪失宏觀經濟決策的獨立性和宏觀經濟的控制能力。由於各國經濟決策的獨立性降低,減弱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削弱了國別宏觀經濟政策效應。(6)金融全球化加大了各國金融監管的難度,金融混業經營向分業監管模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金融監管難以適應金融業務的發展,而且跨國界金融監管更加難以實施。(7)金融全球化對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尚待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會構成較大的沖擊,是地區性金融危機發生頻率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8)金融全球化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國際社會日益重視統一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由於發達國家掌握了金融全球化的主導權,按發達國家水平制定的標准必然不利於發展中國家,使其難以獲得所需的發展資金,從而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綜上可見,金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加大金融風險和引發金融危機。金融全球化給世界一些國家帶來經濟失衡和金融不穩定的更大風險,金融全球化蘊藏著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伴的蔓延效應使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產生巨大的波及效應和放大效應,國際金融動盪已成為一種常態。 二是加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即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Ⅶ 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什麼作用

稅收關系企業、關系市場,影響經濟發展方向,有措施還要抓落實,讓政策實效顯現出來,發揮實際作用。

Ⅷ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問題及其對世界經濟的主要影響是什麼

國際貨幣體系,是指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和機構,以及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和慣例。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
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內容:一是確定世界及各國貨幣的匯率制度;二是確定有關國際貨幣金融事務的協調機制或建立有關協調和監督機構;三是確定資金融通機制;四是確定主導貨幣或國際儲備貨幣;五是確定國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及履約束機制。
國際貨幣體系最顯著的特徵:首先表現為資本跨國流動的規模快速擴張;其次,資本的跨國流動還引起了各個國家金融市場的逐漸統一;最後,金融全球化具有明顯的等級之分。
當前,資本的全球化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也使得全球區域經濟協調與合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使得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與現實的脫離、匯率不穩定、美元為中心與國際收支不平衡、區域貨幣合作成為這一時期國際貨幣體系的顯著特徵。

Ⅸ 國際金融組織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

眾多的國際金融組織類型不同,但卻有許多共同點:
1、政府間國際金融組織。二戰前建立的國際清算銀行是國有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建立的國際金融組織,因而其業務活動范圍和所起的作用都非常有限。二戰後建立的國際金融組織則不同,它們由各國政府出資建立、委派代表組成國際金融組織的領導機構。
2、股份公司式的企業組織。同聯合國的其它國際組織不同.各國際金融組織都是經營國際資金信貸的企業。它們的組織原則也不同於聯合國所屬各國際組織的—國一票的原則,而同股份公司的投票原則非常相似。成員國須按各自經濟實力繳納股金,作為國際金融組織的資本;每個成員國均在理事會(相似於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有投票權,但表決權的大小同出資的多少成正比例關系:出資最多的若干國家各委派代表組成處理該國際金融組織日常業務的執行董事會。
3、國際金融組織在處理一些具體事務中呈現明顯的不平等性。體現在:①幾個全球性金融組織都是在大國控制之下,貸款條件比較嚴格;②利息率不斷提高,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加劇了它們的支付困難;③國際金融組織往往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這在—定程度上也妨得了它們民族經濟的自由發展。
這些國際金融組織建立以來.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最主要的是:①提供短期資金,解決國際收支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②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晨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協調世界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好期貨跳空 瀏覽:691
中銀三星信託 瀏覽:449
怎樣投資正規理財產品 瀏覽:415
融資租賃車抵押犯法嗎 瀏覽:881
網站投資價值 瀏覽:872
食品價格指數月份 瀏覽:553
螺紋1905期貨多少錢一手 瀏覽:606
78台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24
河北建工股票 瀏覽:868
冰輪轉債的申購價格 瀏覽:128
2019年社保基金重倉 瀏覽:562
融資融券t0交易規則 瀏覽:864
廣發場內貨幣基金怎麼買 瀏覽:700
貸款能否借給朋友使用 瀏覽:521
奈那兌換人民幣 瀏覽:679
融資規模增加 瀏覽:165
雛鷹明天跌停價格 瀏覽:478
獸葯股票 瀏覽:920
軟銀哪來的錢投資 瀏覽:139
海南海葯公司值得投資嗎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