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機構有哪些信息化,大數據需求
數據大集中
數據大集中是一個過程,之前整個銀行體系都在分行,包括證券公司也是如此。這些金融機構並沒有集中的數據中心概念,所以他們先做了數據大集中。
數據倉庫
數據倉庫是在數據大集中的基礎上,提升、改善了數據的質量。
報表
在上面兩步的基礎上,做了兩個報表:一個是監管報表,另一個是內部管理報表。
決策支持
決策支持是基於報表而形成的系統。但是,最後形成的決策支持系統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全局性的。比如,針對風險部門的是風險數據倉庫,針對業務部的是客戶數據倉庫,所以在金融信息化過程中,以上四個方面還是部分處於分離的狀態。
數據整合
無論做什麼樣的分析,數據質量是最重要的。如果數據質量差,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公開數據現在越來越開放,比如說工商數據、徵信數據。所以我覺得很多公開數據的運用,確實為數據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智能金融的嘗試
為什麼用嘗試二字,因為我還是持一個比較保守的觀點。就智能金融而言,現在的數據挖掘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還是不夠的,但是我相信科技的不斷發展肯定會解決這個問題。我一直堅信一個觀點就是:以後絕對不會存在物理上雲的概念。再過十年或者二十年所有的東西都是雲,這就是趨勢,是你沒有辦法改變的。我覺得智能金融或者大數據是一個趨勢,是一個沒有辦法去改變、沒有餘地可討論的趨勢。
② 企業信息化面臨哪些風險
從信息安全體系層面來看,有:
1信息網路結構和邊界風險
由於不同安全域之間的網路連接沒有有效的訪問控制措施,來自互聯網的訪問存在潛在的掃描攻擊、DOS攻擊、非法侵入等。
2病毒侵害和網路攻擊
企業中的防病毒軟體只能查殺病毒,卻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傳播;入侵檢測系統可以檢查出蠕蟲在網路上傳播,卻不能清除蠕蟲;補丁管理可以防止蠕蟲的感染,卻不能查殺蠕蟲。企業各個安全產品單獨工作,無法系統地查殺病毒並防止病毒傳播。
3系統安全風險
系統安全風險主要指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和各種應用系統所存在的安全風險。目前不少企業網路使用的操作系統仍然是以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為主。不管使用哪一種操作系統都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這些漏洞可以導致人侵者獲得管理員的許可權,可以被用來實施拒絕服務等攻擊。
4信息日常傳遞風險
企業和外部的單位都有著許多工作聯系,日常許多信息數據都需要通過互聯網來傳輸。網路中傳輸的這些信息面臨著各種安全風險,例如被非法用戶截取,從而泄露企業機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數據混亂、信息錯誤從而造成工作失誤等。非法用戶還有可能假冒合法身份,發送虛假信息,給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帶來棍亂,造成企業損失。
從信息安全管理層面來看,有:
1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業因配置不當或使用過時的操作系統、郵件程序等,造成企業內部網路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當廠商通過發布補丁或升級軟體來解決安全問題時,許多用戶系統不進行同步升級,原因是管理者未充分意識到網路不安全的風險所在,未引起重視。有些信息系統採用開放的操作系統,安全級別低,又沒有附加安全措施,難以抵禦黑客和信息炸彈的攻擊。
2企業信息管理革新明顯滯後技術發展
相對於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企業管理革新處於落後狀況。有的企業引入了先進的業務系統、管理系統,而管理模式未能實施有效革新,最終導致了信息系統未能發揮預期的、應有的作用。
3用戶身份認證和訪問控制不夠
在實際應用中,企業部分應用系統的用戶許可權管理功能過於簡單,不能靈活實現更細的許可權控制;部分應用系統沒有一個統一的用戶管理,無法保證賬號的有效管理和安全;同時因缺乏嚴格的驗證機制,導致非法用戶使用關鍵業務系統;不同業務系統之間缺少較細粒度的訪問控制。
4企業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
企業人員忙於利用網路工作學習,對網路信息的安全性無暇顧及,安全意識淡薄。企業注重的是網路效應,對安全領域的投入和管理不能滿足安全防範的要求,網路信息安全處於被動的封堵漏捌狀態。工作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如共用口令、隨意復制及傳播企業內部信息等,增加了黑客進攻的機會和信息泄露的風險,這都將給企業網路信息安全埋下隱患。
5企業信息資產管理風險較高
信息資產的高風險性源自於信息資產傳播的低成本性。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信息資產的安全風險較高。一般來說,信息資產經常處於公共的介質中或處於流動狀態,這就使信息資產的復製成本較低,從而導致企業擁有和控制的信息資產的安全性很差。沒有安全保障的信息資產,談不上資產價值。信息資產具有工程性和社會性的軟硬屬性,短期無法量化,價值的確認存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也存在類似風險。
③ 在信息化模式下,企業面臨那些風險
從信息安全體系層面來看,有:
1信息網路結構和邊界風險
由於不同安全域之間的網路連接沒有有效的訪問控制措施,來自互聯網的訪問存在潛在的掃描攻擊、DOS攻擊、非法侵入等。
2病毒侵害和網路攻擊
企業中的防病毒軟體只能查殺病毒,卻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傳播;入侵檢測系統可以檢查出蠕蟲在網路上傳播,卻不能清除蠕蟲;補丁管理可以防止蠕蟲的感染,卻不能查殺蠕蟲。企業各個安全產品單獨工作,無法系統地查殺病毒並防止病毒傳播。
3系統安全風險
系統安全風險主要指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和各種應用系統所存在的安全風險。目前不少企業網路使用的操作系統仍然是以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為主。不管使用哪一種操作系統都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這些漏洞可以導致人侵者獲得管理員的許可權,可以被用來實施拒絕服務等攻擊。
4信息日常傳遞風險
企業和外部的單位都有著許多工作聯系,日常許多信息數據都需要通過互聯網來傳輸。網路中傳輸的這些信息面臨著各種安全風險,例如被非法用戶截取,從而泄露企業機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數據混亂、信息錯誤從而造成工作失誤等。非法用戶還有可能假冒合法身份,發送虛假信息,給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帶來棍亂,造成企業損失。
從信息安全管理層面來看,有:
1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業因配置不當或使用過時的操作系統、郵件程序等,造成企業內部網路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當廠商通過發布補丁或升級軟體來解決安全問題時,許多用戶系統不進行同步升級,原因是管理者未充分意識到網路不安全的風險所在,未引起重視。有些信息系統採用開放的操作系統,安全級別低,又沒有附加安全措施,難以抵禦黑客和信息炸彈的攻擊。
2企業信息管理革新明顯滯後技術發展
相對於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企業管理革新處於落後狀況。有的企業引入了先進的業務系統、管理系統,而管理模式未能實施有效革新,最終導致了信息系統未能發揮預期的、應有的作用。
3用戶身份認證和訪問控制不夠
在實際應用中,企業部分應用系統的用戶許可權管理功能過於簡單,不能靈活實現更細的許可權控制;部分應用系統沒有一個統一的用戶管理,無法保證賬號的有效管理和安全;同時因缺乏嚴格的驗證機制,導致非法用戶使用關鍵業務系統;不同業務系統之間缺少較細粒度的訪問控制。
4企業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
企業人員忙於利用網路工作學習,對網路信息的安全性無暇顧及,安全意識淡薄。企業注重的是網路效應,對安全領域的投入和管理不能滿足安全防範的要求,網路信息安全處於被動的封堵漏捌狀態。工作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如共用口令、隨意復制及傳播企業內部信息等,增加了黑客進攻的機會和信息泄露的風險,這都將給企業網路信息安全埋下隱患。
5企業信息資產管理風險較高
信息資產的高風險性源自於信息資產傳播的低成本性。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信息資產的安全風險較高。一般來說,信息資產經常處於公共的介質中或處於流動狀態,這就使信息資產的復製成本較低,從而導致企業擁有和控制的信息資產的安全性很差。沒有安全保障的信息資產,談不上資產價值。信息資產具有工程性和社會性的軟硬屬性,短期無法量化,價值的確認存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也存在類似風險。
④ 互聯網金融風險有哪些
一是金融風險擴散速度較快。
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還是移動支付,包括P2P、大數據金融、眾籌平台、信息化金融等在內的互聯網金融,都具備高科技的網路技術所具有的快速遠程處理功能,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務提供了強大的IT技術支持,反過來看互聯網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會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風險的擴散速度。
二是金融風險監管難度較高。
對應的較高的互聯網金融技術環境中存在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對於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控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金融當中的網路銀行、手機銀行等的交易和支付過程均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上完成,交易的虛擬化使金融業務失去了時間和地理限制,交易對象變得模糊,交易過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風險形式更加多樣化。
三是金融風險交叉傳染的可能性增加。
傳統金融監管可以通過分業經營、設置市場屏障或特許經營等各種方式,將金融風險隔離在相對獨立的領域。而互聯網金融中的這種物理隔離的有效性相對減弱,尤其是防火牆作用可能因網路黑客等破壞而衰減,因此「防火牆」的建設更需要加強。
在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數據金融、眾籌平台、信息化金融機構等為主要模式的互聯網金融中,一些超級金融集團利用國際互聯網金融交易網路平台進行大范圍的國際投資與投機活動,這些集團既了解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又能利用法規差異逃避金融監管,獲取監管套利。
⑤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成因有哪些
互聯網的技術特點決定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性,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金融風險擴散速度較快。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還是移動支付,包括P2P、大數據金融、眾籌平台、信息化金融等在內的互聯網金融,都具備高科技的網路技術所具有的快速遠程處理功能,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務提供了強大的IT技術支持,反過來看互聯網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會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風險的擴散速度。在傳統的紙質支付交易結算當中,對於出現的偶然性差錯或失誤還有一定的時間進行糾正, 而在互聯網金融的網路環境中這種迴旋餘地就大為減小,因為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內流動的並不僅僅是現實貨幣資金,而更多的是數字化信息,當金融風險在短時間內突然爆發時進行預防和化解就比較困難,這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擴散面積和補救的成本。
二是金融風險監管難度較高。對應的較高的互聯網金融技術環境中存在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對於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控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金融當中的網路銀行、手機銀行等的交易和支付過程均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上完成, 交易的虛擬化使金融業務失去了時間和地理限制, 交易對象變得模糊,交易過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風險形式更加多樣化。由於被監管者和監管者之間信息不對稱, 金融監管機構難以准確了解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實際情況, 難以針對可能的金融風險採取切實有效的金融監管手段。
三是金融風險交叉傳染的可能性增加。傳統金融監管可以通過分業經營、設置市場屏障或特許經營等各種方式,將金融風險隔離在相對獨立的領域。而互聯網金融中的這種物理隔離的有效性相對減弱,尤其是防火牆作用可能因網路黑客等破壞而衰減,因此「防火牆」的建設更需要加強。隨著我國多家金融銀行機構的綜合金融業務的開展和完善,互聯網金融業主與客戶之間的相互滲入和交叉,使得金融機構間、各金融業務種類間、國家間的風險相關性日益增強,由此互聯網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突發性較大。
在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數據金融、眾籌平台、信息化金融機構等為主要模式的互聯網金融中,一些超級金融集團利用國際互聯網金融交易網路平台進行大范圍的國際投資與投機活動, 這些集團既了解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又能利用法規差異逃避金融監管,獲取監管套利。這些機構本身既擁有先進的通訊設施,又掌握巨額資金,並有一定的操縱市場及轉嫁危機的經驗和能力,需要防控這些機構利用互聯網來加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和突發性。
⑥ 互聯網金融風險特性有哪些方面
由於互聯網的技術特點決定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性,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金融風險擴散速度較快。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還是移動支付,包括P2P、大數據金融、眾籌平台、信息化金融等在內的互聯網金融,都具備高科技的網路技術所具有的快速遠程處理功能,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務提供了強大的IT技術支持,反過來看互聯網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會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風險的擴散速度。在傳統的紙質支付交易結算當中,對於出現的偶然性差錯或失誤還有一定的時間進行糾正, 而在互聯網金融的網路環境中這種迴旋餘地就大為減小,因為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內流動的並不僅僅是現實貨幣資金,而更多的是數字化信息,當金融風險在短時間內突然爆發時進行預防和化解就比較困難,這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擴散面積和補救的成本。
二是金融風險監管難度較高。對應的較高的互聯網金融技術環境中存在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對於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控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金融當中的網路銀行、手機銀行等的交易和支付過程均在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上完成, 交易的虛擬化使金融業務失去了時間和地理限制, 交易對象變得模糊,交易過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風險形式更加多樣化。由於被監管者和監管者之間信息不對稱, 金融監管機構難以准確了解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實際情況, 難以針對可能的金融風險採取切實有效的金融監管手段。
三是金融風險交叉傳染的可能性增加。傳統金融監管可以通過分業經營、設置市場屏障或特許經營等各種方式,將金融風險隔離在相對獨立的領域。而互聯網金融中的這種物理隔離的有效性相對減弱,尤其是防火牆作用可能因網路黑客等破壞而衰減,因此「防火牆」的建設更需要加強。隨著我國多家金融銀行機構的綜合金融業務的開展和完善,互聯網金融業主與客戶之間的相互滲入和交叉,使得金融機構間、各金融業務種類間、國家間的風險相關性日益增強,由此互聯網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突發性較大。
在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數據金融、眾籌平台、信息化金融機構等為主要模式的互聯網金融中,一些超級金融集團利用國際互聯網金融交易網路平台進行大范圍的國際投資與投機活動, 這些集團既了解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又能利用法規差異逃避金融監管,獲取監管套利。這些機構本身既擁有先進的通訊設施,又掌握巨額資金,並有一定的操縱市場及轉嫁危機的經驗和能力,需要防控這些機構利用互聯網來加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和突發性。
⑦ 互聯網金融方式及風險防範有哪些
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關鍵在於制度建設,對互聯網金融監管需要加強分工合作,實施市回場化監答管。
1、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可設定注冊條件,提升門檻,並保證條件公開,事中事後監管主要應用技術監管,依託技術建立行業資料庫、監控平台等,不能走傳統金融監管。
2、加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保證消費者充分了解互聯網金融服務,包括信息公開、產品要求等信息都在合同條款上列明,使消費者具有風險識別能力,主動承擔風險。
3、加強自律管理:實行嚴格的事後處罰、公開處罰、自然退出、公開追責。
⑧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險有什麼特點
據報道,近日,央行抄的一份報告襲透露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政策取向,同時,報告也指出,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也容易導致風險擴散和交叉傳導。
行業人士表示,互聯網金融平台運營的規范性、透明性有所提高,在歷經一輪行業「洗牌」之後,一些創新規范平台將脫穎而出,逐步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
⑨ 金融信息化的發展狀況
信息技術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現代金融行業的發展更加離不開金融信息技術支持。國外的金融信息化發展早已經進入業務集成和決策智能化階段,經過信息技術的投資改造,歐美等國的銀行業務發展能力極大提高,收益率增長明顯。信息技術給傳統金融帶來了新的活力。
中國銀行業信息技術也已得到廣泛應用,信息化發展戰略成為行業共識,而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行業中信息化投資的主體,2011年其信息化投入占整個金融行業的約66.6%。
金融創新是決定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金融創新基本都高度依賴於信息技術,金融創新藉助信息技術分析復雜業務及產品定價並進行風險管理,為這些產品的交易提供可能。國內各銀行已經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對銀行創新乃至銀行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國大中型金融機構通過多年信息化建設投資,已經建設有比較完善的網路設備,建立起相對成熟的IT系統,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客戶關系管理、國際化業務、風險管理等各方面。而不同於大中型銀行,小型銀行金融機構的信息化建設較為落後,如IT系統方面,其現階段主要是對綜合業務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間業務系統的需求較大。
長期以來,國內銀行業信息系統的關鍵硬體和軟體被國外企業壟斷。關鍵設備及軟體不能自主生產,給金融安全運行帶來了潛在隱患。在國家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國家科技金融戰略框架初步成型,「自主可控」成為加強銀行業信息科技建設的核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