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自貿區落地 哪些政策亮點值得關注
4月20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六項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國內自貿區的文件,一項是四大自貿區共用的負面清單、一項是自貿區內對外商投資的安全審查辦法,其餘四項則是擴容後的上海以及新設立的福建、天津、廣東四大自貿區方案。
同日,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和四大自貿區所在的副省級官員出現在國新辦,就四大自貿區方案召開新聞發布會。
從四大自貿區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其相同點都在探索現代治理體系、以開放倒逼改革,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但四者又有所不同。除了上海自貿區有「受命」之託,其他三地的自貿區更多為地方主動申請。從出台的方案來看,經濟外向度較高的福建、廣東都有特定的區域合作對象:一個是台灣,一個是港澳,而天津主要立足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因為對台的特殊性,福建方案的優惠政策最大,並且沒有特別強調「輻射帶動」效應,廣東自貿區則強調了「內外資都採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而最「大膽」。
負面清單有了實質性「瘦身」
此次四大自貿區試驗的最大亮點就是施行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主要特徵的投資管理體制以及金融開放。
這兩項試驗內容對中國政府來說,是極大的考驗。前者是政府對投資體制職能的轉變,後者是最核心也是最難的行業開放,是難啃的兩塊「硬骨頭」。
分管外商投資的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在介紹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經驗時,提到了這一年半來上海自貿區在投資管理模式的轉變嘗試以及將這種與先前截然不同的管理體制擴大到全國的風險考慮。
2013年9月29日掛牌的上海自貿區,在28.78平方公里、四個不連成片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內,開始了轉變投資管理體制的試驗。
王受文稱,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嘗試體現了依法治國理念先行,也正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帶動了政府職能轉變。
王受文說,改革開放以來,外商投資企業到國內投資需要逐案審批。上海自貿區掛牌起,就對負面清單(2013版190條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改成備案管理。這與改革開放早期制定並沿用至今的外資「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企業法》)」相沖突。商務部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在自貿試驗區之內不再進行逐案審批,而對負面清單之外的外商投資進行備案管理。王受文稱,這就是「依法先行」。
到中國來的外商投資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即便是鼓勵類的我們也要審批。」王受文說。上海自貿區的試驗內容是:負面清單之外的外商投資不再需要審批,改為備案。「這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模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制度創新,對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創新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據王受文介紹,現在在上海自貿區,90%的外商投資都適用備案管理程序,只有很少需要審批。
也因此,3000多家外資企業在一年半之內進駐上海自貿區。「這么多家企業進來以後,政府對他們怎麼管理?」王受文說,「我們特別強調要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管,實施分類監管、綜合監管、動態監管,而且政府採用『一站式』、『單一窗口』等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
2015版的負面清單共122項特別管理措施,相較2013版的190項、2014版的139項,分別減少了68項和17項。
不過,2014版在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秘書長陳波看來沒有多大意義, 因為第一次瘦身更多是單純條文上的加減。
2014版本從明面來看,比最初的2013版負面清單削減了51項特別管理措施。但這51項里有「水分」,有24項是「合並同類項」,並沒有實質性取消。剩下的27項里,又有13項是中國企業自己都不能做的冗餘項目,比如「黃」和「賭」。除去這些,2014版負面清單相較2013版實實在在減少的「干項」只有14項。
2015版比2014版減少的是實實在在的17條。所以,不論是幅度還是力度,最新版負面清單都更讓外資看到中國的誠意。
「其實最重要的是看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所涵蓋的范圍。」 陳波說,2015版負面清單比2014版有了巨大進步,也比2014版更加簡單明了。
不過,這距離上海方面年初設想的將負面清單縮減到100條之內尚有差距。此前有報道稱,上海官員曾多次表態,2015版負面清單將爭取壓縮在100條內。
金融開放仍顯模糊
細查看2015版負面清單,四大自貿區共用的122項特別管理措施共劃分為15個門類、50個條目。
第八門類的金融業,顯得和其他14個門類不太一樣。負面清單一般是「禁止」或「限制」投資什麼,但在金融業卻出現了允許以及如何投資的條款。
也就是說,最新版本的負面清單不是那麼「負面」,也有「正面」。
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秘書長陳波認為,由於金融類並未明確標出「禁止」和「限制」的條款,2015版負面清單其實是混合型的。
外商投資的監管機構主要是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2014版和2015版負面清單主要由這兩個部委制定。但金融開放不僅涉及准入問題,還關乎系統安全性。這需要「一行三會」來參與制定。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制定負面清單的內部討論會上,出現了兩種聲音,一是將專業度高的「一行三會」邀請進來一同參與,一是乾脆負面清單就不包含金融業。
最終,由於負面清單是綜合性的,所以不得不包含金融業,又因為金融禁止和限制方面的舉棋不定,所以2015版負面清單其實是一個「混合型清單」。這反映了自貿區對於金融開放法律制定的不確定性。
「一行三會」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參與制定金融類的負面清單,這樣的「留白」從中國自身利益來說未必是壞事。
持這種觀點的建議者認為如果金融類負面清單太詳盡,未來談判的籌碼會大大減輕,所以自貿區的金融業不需要通過太明顯的負面清單來開放。
但金融開放的步伐並沒有因為在負面清單中的模糊性而減慢,正在按步推進。
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4月2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改革中,頗引人關注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將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自由貿易帳戶,「這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步才是資本項目可兌換。
「現在完成了第一步,正在走向第二步的路上。第二步我們已經形成了工作方案,現在正在報批的過程當中。」沈曉明說。
上海自貿區正在推進的資本項下可兌換其實可以追溯到2009年國務院19號文《關於促進上海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希望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沈曉明稱,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改革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2月12日,上海自貿區緊湊地推出關於自貿區賬戶的新開放措施。這些新措施被認為高於市場預期。
界面新聞記者還了解到,接下來,個人自貿區賬戶的開設、新的能源比如原油和天然氣現貨交易平台將會在今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推出。
離岸業務稅收有可能優惠
若問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大經濟特區和四大自貿區有何不一樣,多數官員會提到稅收優惠政策。
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在4月20日也稱,改革開放初期,為鼓勵企業到經濟特區去投資,經濟特區實施了優惠政策措施。但今天的自貿試驗區不再是一個政策「窪地」,自貿區沒有稅收優惠政策。
但廣東自貿區內的深圳前海、橫琴片區的稅收優惠政策還會保留。王受文解釋道,這兩個片區的稅收優惠政策不是因為自貿試驗區而賦予的,是原來就有的。也因此,廣東自貿區方案中,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珠海橫琴稅收優惠政策不適用於自貿試驗區內其他區域。
雖說自貿區改革是政策高地不是政策窪地,但界面新聞記者發現,在4月20日公布的四大自貿區方案中,對於稅收優惠並非一棍子打死。
以天津自貿區方案為例,在「保障機制」一欄下,明確寫到「在符合稅制改革方向和國際慣例,以及不導致利潤轉移和稅基侵蝕前提下,積極研究完善適應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政策」。
陳波認為,政策高地和稅收優惠並不一定完全矛盾。他說:「有些行業如果競爭對手是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進行稅收優惠是必然的,否則無法跟人家競爭。」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新加坡和巴拿馬科隆自貿區的稅收只有7%。如果中國自貿區離岸貿易所得稅依然為25%,那麼將沒有任何優勢,相關的貿易附加值業務就無法轉移過來。
「從這個角度出發,只要是國內沒有的或者尚未有成熟體系的,可以按照國外競爭對手的稅收優惠體系來比照。這個跟制度高地之間沒有沖突。」陳波說。
界面新聞記者還了解到,四大自貿區重點試驗的融資租賃和遠洋航運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將會被討論和研究。
福建最優惠廣東最大膽
對比四大自貿區方案,界面新聞記者還發現,福建自貿區給予台資的優惠最多。在其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務和措施中,專門提到「率先推進與台灣地區投資貿易自由」。
以電信領域開放為例,允許台灣服務提供者在自貿試驗區內試點設立合資或獨資企業,提供離岸呼叫中心業務及大陸境內多方通信業務、存儲轉發類業務、呼叫中心業務、國際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為上網用戶提供國際互聯網接入服務)和信息服務業務(僅限應用商店).
僅這一項開放政策就很誘人了。
並且與其他三個自貿區方案不同的是,福建自貿區方案未有強調和凸顯「輻射帶動作用」的字眼。
陳波稱,因為台灣不確定的離心力以及其對大陸不言而喻的政治軍事意義,福建自貿區給予其額外的優惠開放政策是自然的。
「這種優惠不太可能給其他國家或地區。」陳波說。
而界面新聞還注意到,廣東自貿區的方案最「大膽」,這與人們對廣東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印象相符。
廣東省常務副省長徐少華4月20日對界面新聞記者說,廣東自貿區將用一年的時間探索對內資和外資均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主要是針對外商投資,廣東率先探索對內資也「一視同仁」的想法確實值得關注。
這與其「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定位相關。陳波認為,2003年就簽署了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及其補充協議(CEPA)其實有80%沒有落實,需要在廣東自貿區內先行先試落地,這也是港澳的需求。
陳波說,四大自貿區改革形成相互競爭和補充的局面,可以促使自貿區內的改革更快更有效地在全國落實和推廣。
那麼會不會有第三批自貿區出現?
對此,王受文在20日的發布會上說:「我們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把自貿區試驗被證明是可以復制、可以推廣的制度創新經驗,向全國推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並不在於建立更多的自貿試驗區。」
這樣看來,第三批自貿區至少要等到四大自貿區運行3年且評估之後才可能提上日程。
Ⅱ 2020年國際金融報訂閱價格
2020年《國際金融報》訂閱的價格應該在20塊錢一分左右。
Ⅲ 國際金融報怎麼訂閱
國際金融報想要訂閱的話,直接打他們的訂閱熱線就可以了,基本繳費之後就會按月給你發放報紙了。
Ⅳ 2020年國際金融報怎麼訂閱
去網路或者瀏覽器搜索報紙網,進去之後搜索想要訂閱的報紙,填好信息下單就可以了。
Ⅳ 自貿區金融改革怎麼走
在自貿區方案中,遭受最大反對聲和持保留態度的除了稅收那塊,就是金融領域這塊了,主要是財政系統與一行三會中的「三會」在內的多個部委,對一些具體開放舉措的尺度仍有所保留。
「全面開放」這個要求不是想說就隨便說的,它的確是一個目標,幾乎所有相關機構以及一些有背景的人士都盯著這場改革,試圖從中發掘大量商機,把此次改革的機遇看成一場盛宴。
總結如下,此次金融領域改革主要有9點:
不過,這里特地說明下,下面9點改革大部分都在自貿區內執行,但也有部分允許超出自貿區范圍實施推廣(自貿區范疇包括上海綜合保稅區現有范疇,具體為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其中最為老牌的是外高橋保稅區)
簡單地說,這9點改革內容分別如下:1、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2、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風險可靠前提下);
3、允許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資與外資合辦中外合資銀行;
4、允許設立有限牌照銀行;
5、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
6、允許部分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7、鼓勵融資租賃業務,給予稅收支持;
8、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
9、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相關人士表示,本質上講深圳前海等地的很多優惠政策堪比上海,但此次試點為何放在上海,因為這是國家層面的規劃,上海有四點優勢:自然條件、人文基礎、工業產業基礎、開放經驗。最為關鍵的是,
上海自貿區的前身上海綜合保稅區(面積28平方公里)的產值占據了全國所有保稅區的一半以上。一旦改革成功,示範性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據我們獨家了解到,高層的指示是「總是要在探索中前進,但是28平方公里也不用走得太慢了。你們做一個時間表,上半年把方案弄弄好,下半年一步步推動,分幾步就全部落實。」
但是,取消法律限制,開放外匯管制,引入外資,開放金融、民營銀行等改革方案,可能現在都覺得挺好,而一旦開搞,不知道國內相關企業悲歡幾何呀。
當然,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開放一定比不開放更好。開放迫使各類企業有一種緊迫感,加快轉型的步伐,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經營能力,創造出更加貼近民生需求的服務和產品,老百姓更低成本的享受各種福利。企業這樣才能在自由貿易中存活。
而一些企業,註定要在這個大環境下日落西山,一些企業,在自由貿易的大背景下則會如魚得水。而各種自由的行政政策,金融政策,貿易政策,則是各種創新企業誕生的沃土。對於激活經濟是長期利好,但對於被競爭的企業則是噩夢。
現在漫天飛舞的小貸公*、典當行,能夠扛得住金融改革的大旗么?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而自貿區無疑給了市場一次大浪淘沙的機會。
Ⅵ 國際金融報在哪裡訂閱比較好
首先你可以到當地的郵局填寫訂閱單號,繳費之後,每月或每周可以收到發來的國際金融報,另一種方式聯系該報紙的發行出版商,他們會給你專門的訂閱渠道。
Ⅶ 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給商業銀行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公布後,引發了金融改革的強專烈預期,金融機構屬都想搶先分食改革紅利。目前已有10家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花旗銀行、星展銀行)湧入自貿區。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舉措.上海自貿區建設無疑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商機。但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商業銀行在決策是否進入、何時進入、如何進入、進入後如何運作管理之前,必須要對機遇和挑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否則會戰而不勝,甚至一敗塗地,殃及全行經營目標的實現。
Ⅷ 不要給網址
三地同一天掛牌,與先行的上海自貿區,由南到北,「連點成線」,勾畫出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新格局。在戰略上,自貿區升級後,通過抱團產生溢出效應,可以爭取全球競爭新優勢,積極參與重大貿易談判和全球貿易規則制定
4月21日,廣東、福建、天津自貿區完成揭牌,第二批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作為自貿區的「准生證」,國務院也正式發布三地自貿區建設總體方案和上海自貿區深化改革方案。同時,四地統一適用的負面清單也正式亮相。
自貿區進入了2.0時代,這意味著中國自貿試驗將由過去上海一枝獨秀,變成四朵金花齊放的新局面。四個自貿區功能定位有哪些同異?此次的負面清單有哪些變化?隨著自貿區的輻射、擴容,「排頭兵」上海自貿試驗區又將如何發展?
四地各有定位
上海自貿區正式運營已一年半有餘,「試驗田」果實豐碩:基本建立負面清單模式,進口平均通關時間較區外減少41.3%,啟動實施跨境人民幣(6.1981, 0.0046, 0.07%)結算、雙向資金池等金融新業務,將監管重心從資質審批轉移到日常監管。
隨著第二批三大自貿區的掛牌,「試驗田」由一塊增至四塊。「四個自貿區從北到南,在東部沿海地區呈線狀分布,構築起各具優勢、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新高地,為在全國范圍內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探索途徑。」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四個自貿區各有定位:廣東自貿區立足於推動內地與港澳經濟深度合作;天津自貿區立足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福建自貿區立足於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上海自貿區將繼續在推進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等方面擔當「領頭羊」。
此外,自貿區還將輻射帶動周邊。其中,廣東自貿區將通過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打造區域發展綜合服務區等,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和內陸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天津自貿區則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利用口岸協作等機制輻射帶動內陸發展。福建自貿區將著力加強閩台產業對接、創新兩岸服務業合作模式,輻射帶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上海自貿區將通過建設長三角區域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助推長江經濟帶快速發展。
負面清單瘦身
負面清單是彰顯自貿區開放與透明的最大政策工具。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初就發布了負面清單,2014年更新後由190條減少到139條。國務院辦公廳此次發布的統一適用於四個自貿試驗區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與上海自貿試驗區前兩個負面清單相比,進一步縮小了限制的范圍,調整幅度達到12.2%。
在上海自貿區研究協調中心秘書長徐明棋看來,新版負面清單表示了中國向外開放更進一步的姿態。有分析認為,四大自貿區負面清單「統一」,利於形成負面清單制度全國推開的「可復制、可推廣」作用,有益於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擴大開放。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觀察,此次負面清單的表述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傳統的限制性和禁止性的表述方式外,新版負面清單多了一些允許性的表述,表述方式顯得更為靈活。針對新版負面清單與2014版的表述差別,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主任陳波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實際上,負面清單並不針對特定區域,而是要復制和推廣到全國,負面清單也包括國民經濟全行業,並不是地區性的。表述的區別在於正規化的問題,原來負面清單的表述依據是外商產業投資指導目錄,這一目錄從法律角度講是規定,現在要從法律的角度,體現的是規范化。
這與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的說法不謀而合,「比負面清單長短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對外資的管理由審核變為備案,只要不在負面清單上的行業和企業都可以進入,這一變化是革命性的」。
上海自貿區再出發
與其他自貿區總體方案相比,上海自貿區深化改革方案對自貿區在3年試驗期之後的發展作出了明確規劃。據《國際金融報》記者觀察,在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諸多舉措中,資本項目可兌換最受市場關注。
關於上海自貿區在資本項目開放方面的措施,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表示,上海對資本項目可兌換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是建立自由貿易賬戶,這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步才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現在完成了第一步,正在走向第二步的路上。第二步我們已經形成了工作方案,現在正在報批的過程當中。」
據沈曉明介紹,這一次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改革,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新的動力。沈曉明指出,在整個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金融創新改革的過程當中,把握三個原則:第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第二是堅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第三是堅持風險可控、穩步推進;將繼續按照這三個原則,積極、審慎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一項金融領域關鍵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