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各省每萬人金融機構數目

各省每萬人金融機構數目

發布時間:2021-03-17 20:20:17

Ⅰ 全國各省經濟實力及綜合實力排名

網路知道
我國各省重要排行
全國各省經濟實力及綜合實力排名
我來答有獎勵
匿名用戶
2018-08-07
中國各省經濟狀況比較
第一層:人均40000+的
1 上海 65473
2 北京 57431
3 天津 47972
第二層 人均30000--40000的
4 浙江 35730
5 江蘇 32985
6 廣東 32142
第三層 人均20000--30000的
7 山東 27148
8 內蒙古 25558
9 遼寧 24645
10 福建 23663
第四層 人均15000--20000的
11 河北 19363
12 黑龍江 18463
13 吉林 17211
14 新疆 16164
15 山西 16143
16 河南 15056
第五層 人均10000--15000的
17 湖北 14733
18 重慶 14011
19 海南 13361
20 湖南 13123
21 陝西 12843
22 青海 12809
23 寧夏 12695
24 江西 12204
25 四川 11708
26 西藏 11567
27 安徽 11180
28 廣西 11417
第六層 人均10000以下的
29 甘肅 9527
30 雲南 9459
31 貴州 6742
有幾個看點:
一,內蒙古以25558排名第8進入前10,是一個被人們忘記的種子選手,進步神速。
二,河南以15056排第16,已經進入全國中游水準,進步很快。
三,人們印象中南方富裕省份福建以23663排第十,並沒有北方的山東,內蒙,遼寧發達。
四,人們印象中富裕的海南以13361僅排19,屬於較不發達省份,需要努力發展。
五,同為東北三省的黑龍江和吉林已被遼寧拉開,已分屬於不同的發展水平了,遼寧已經達到新的層次
六,人口大省四川和重慶人均GDP靠後,雖然成都和重慶市區發達繁華,但並不能掩蓋周邊縣市的經濟相 對落後的問題,但在國家新批准了成渝經濟特區後,有很大可能在近期崛起,成為與環渤海灣,長 三角,珠三角並列的經濟第四極。
七,26 西藏 11567
27 安徽 11180
28 廣西 11417
29 甘肅 9527
30 雲南 9459
31 貴州 6742
由上表看出,排名26---31最後六位的五個省中,除安徽以外,西藏 廣西 甘肅 雲南 貴州 均為
多少數民族的省份,以致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國家應加大對少數民族省份的扶植。
而做為東部省份的安徽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可能跟該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的行事風格有關,以安徽的優異位置(緊鄰長三角,又有長江過境),豐富的資源(煤,電,水利),應該是發達省份才對,需要從自身找原因。
八 三大直轄市依然佔領前三,由於天津今年開始受到中央重視,這兩年應該會重新崛起,直指京滬。
九 粵江浙依然排在4,5,6位, 只是廣東的人均GDP已經被另江浙超過,珠三角的金融服務系統的不完 善已經成為廣東發展的瓶頸,但由於有香港和澳門在,廣東和港澳經濟完全對接之後,後勢依然強勁 ,重新拿回省人均GDP第一的位置也非難事。
GDP雖然不能代表各省市的人均收入狀況,但對人均收入構成直接影響,也直接反映了各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程度,以上的評述完全客觀!

Ⅱ 201O年全國各省經濟總值排名如題 謝謝了

2010年只能是排2009年的,以下是2009年各省的排名情況。參考以下鏈接: http://q.sohu.com/topic/47463411 第一名:廣東 39082億元 增速 廣東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見事早、行動快、出拳重,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成生產總值39082億元、比上年增長,人均生產總值40748元、增長,均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 第二名:江蘇 34061億元 增速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061億元,比上年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232元,摺合6475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29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第三名:山東 33805.3億元 增速 全省實現生產總值 33805.3億元,增長;地方財政收入 2198.5億元,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19元,分別增長和。 第四名:浙江 22832億元 增速 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22832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預計下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007元,實際增長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城鎮新增就業8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 第五名:河南 19367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19367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26億元、支出2903億元,分別增長和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05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46億元,增長。 第六名:河北 17026.6億元 增速10% 經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實現17026.6億元,總量排全國第六位,比上年增長10%。 第七名:遼寧 億元 增速 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065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91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75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12億元,增長。經濟增長保持了不低於振興以來的平均速度,不低於東部地區的平均速度。 第八名:上海 億元 增速 2009年,上海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540.3億元,比上年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5273.3億元比上年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扭轉了工業生產持續下滑的走勢,初步遏制了對外貿易降幅持續擴大的勢頭。 第九名:四川 14151.3億元 增速 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14151.3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74.2億元,增長;城鎮新增就業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4462元,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人口自然增長率2.7‰。 第十名:湖南 12930.7億元 增速 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2930.7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1504.6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95.4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13.8億元,實際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 第十一名:湖北 億元 增速 初步統計,全年生產總值12831.5 億元,增長13.2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42.2 億元,增長20.1 %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11.8 億元,增長41.6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8.4 億元,增長19 .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 元,增長9.2 % ;農民人均純收入5035.3 元,增長8.1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8.8 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 %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4 個百分點。 第十二名:福建 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億元,比上年增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全年工業增加值4918億元、增長,建築業增加值894億元、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01億元,增長5%,糧食總產量667萬噸,連續三年增產。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增長9%,農產品出口增長。 第十三名:北京 11865.9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865.9億元,比上年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26.8億元,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86元,實際增長和。 14、安徽 10052.9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我省共實現GDP 10052.9億元,成為第14個「萬億大省」。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增幅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4.2個百分點。 15、內蒙古 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經國家統計局審定,2009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比全國平均增速高8.2個百分點,增速連續八年保持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 16、黑龍江 8288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88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905.5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29.1億元,增長。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41.6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401.8億元,增長1。 17、陝西 億元 增速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億元,增長;完成財政總收入1389.5億元,增長;城鎮新增就業38.8萬人,登記失業率 。 18、廣西 億元 增速 初步統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比全國高5.2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排第5位;財政收入億元,增長,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億元,增長,比全國高6.1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排第6位。 19、江西 7589.2億元 增速 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589.2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928.7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42.4億元,增長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4.4億元,增長。 20、山西 7300億元(對比2008年數據) 增速6% 預計全年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左右(7300億元——對比2008年數據);一般預算收入增長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增速創15年以來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 21、吉林 7200億元 增速 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200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級財政收入達到487億元,增長。 22、天津 7500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是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11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259億元,分別增長、和。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62403元,摺合9136美元,增長。 23、重慶 6527億元 增速 2009年,是重慶在逆境中化危為機、挑戰中克難奮進的一年。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達到6527億元。 24、雲南 6168億元 增速 去年,全省生產總值完成6168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1490.8億元,增加130.6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8.3億元,增加84.2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949.8億元,增加479.6億元,增長。 25、新疆 4270億元 增速8% 全區生產總值預計4270億元,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25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8億元,增長。全口徑財政收入883.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8.8億元,分別增長和;地方財政支出1474.9億元,增長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增加497元,增長14%,實現歷史性突破。 26、貴州 3887億元 增速11% 預計全省生產總值3887億元,增長11%;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為億元和億元,增長和1,一般預算支出億元,增長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1161.2億元和1087.2億元。 27、甘肅 3380億元 增速10% 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380億元,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486億元,增長;第二產業1508億元,增長;第三產業1386億元,增長。 28、海南 1646.6億元 增速1 全省經濟持續回升。全省生產總值1646.6億元,比上年增長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2.5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4.5億元,增長1,投資、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9、寧夏 1334.6億元 增速 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334.6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突破200億元,達213.6億元,增長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百億元,達111.5億元,增長。稅收增幅居全國第六。糧食總產實現「六連增」。擴內需取得重大成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119.1億元,增長。 30、青海 億元 增速 經濟總量持續攀升,實現生產總值億元,比上年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0.5億元,增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00億元,增長,實際增幅為近20年來最高。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6.5億元,增長,增幅超過全國水平10.2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92元,增長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46元,增長。 31、西藏 437億元(預計) 增速 今年西藏自治區的生產總值預計達到437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大幅增長,預計達到30億元,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Ⅲ 你好,幫我一下,問題是「金融市場的層次結構」,謝謝

一、區域金融組織成長差異與西部金融組織內生成長的困境
1.區域金融資產結構對比分析

我國金融發展的區域差異首先表現在金融資產結構的差異上。在東部發達地區,金融發展水平高,金融結構較為合理,區域金融市場較為發達,企業居民的投資意識較強,金融內生性的基礎完備,而西部地區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則截然相反。其差距主要體現在存貸款、股票和企業債券等金融資產指標上。

(1)各地區存、貸款余額全國佔比比較

存、貸款是金融市場組織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最重要的來源和方式。一般認為,金融市場組織的基本功能就在於積聚存款、投放貸款,以優化資金配置,積極動員各經濟部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參與貢獻。存款積聚不足即為資本供給不足,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而儲蓄充足時,要促進經濟發展,還須以儲蓄能夠充分有效地轉化成投資為前提。

統計結果顯示,東西部地區存貸款資金量的差異非常大。西部地區的存、貸款量都遠遠低於東部地區。從 1996年和2002年的數據對比來看,兩地區的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從統計資料看,約佔全國面積14%、人口41.62%的東部地區,1996年擁有金融機構存款的62.4%、貸款的54.7%,到2002年存、貸款分別增加為64.45%和62.72%;中部地區佔全國面積30%、人口佔35.42%,1996年擁有全國金融機構23%的存款和27.6%的貸款,2002年存、貸款佔全國比分別降為20.81%和21.9%;而西部地區擁有全國56%的土地面積和22.96%的人口,1996年卻只佔有14.6%的存款和17.7%的貸款,2002年為14.74%、15.38%。進一步從橫向比較來看,2002年,東部地區存款余額65666.67億元,中部21198.86億元,西部僅15016.87億元。東部地區存款是西部地區的4.37倍。貸款方面,東部地區46463.8億元,中部地區為16219.98億元,西部僅11394.36億元,東部地區貸款是西部地區的4.08倍。上述數據充分說明東部和西部無論是在存款還是貸款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西部地區傳統的金融市場組織(銀行)融通資金能力較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較小,同時也說明西部經濟增長面臨著嚴重的資金支持短缺問題。

(2)各地區證券市場上募集資金比較

作為金融市場組織的重要有機部分的證券市場,是社會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區域結構極不平衡。

截止 2003年底,滬深1340家上市公司中,東部地區有834家,占總數的63%;中部地區有296家,占總數的21%;西部僅有220家,占總數的16%。從上市公司募集資金額統計來看,東中西部地區在證券一級市場上的差距也非常之大。截止2002年,東部地區上市公司發行募集資金額為22143.9億元,占總數的76%;中部地區為4424.5億元,占總數的15%;西部地區為2688.7億元,發行募集資金佔全國比僅僅為9%。東部地區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募集到的資金是西部地區同期的8.44倍。從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我們也能夠發現東西部的差距。截止至2003年12月31日,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為 7979.23億元,西部地區為1570.91億元,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4.08倍。雖然西部地區有很多資金密集且適宜上市的資源型企業,但是西部地區在資本市場上的籌資額仍遠小於東部地區。這也充分說明西部地區的金融市場組織競爭力較弱,甚至與中部地區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3)各地區企業債券發行量比較

債券也是我國實施產業政策和企業直接融資的手段之一,它主要分為國家債券和企業債券,我國的企業債券發行額也呈明顯的區域差異。

1997年企業債券發行額東部地區為5665155萬元,佔全國的48.59%,中部地區企業債券發行額為 4980604萬元,佔全國的36.39%,而西部地區的企業債券發行額為205575萬元,僅佔全國的15.02%,東部地區企業債券的發行額是西部的3.2倍。

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國東部和中西部的金融資產差異較大,中西部的直接、間接融資能力都明顯落後於東部。

2.地區間金融相關率比較

在衡量一個國家金融發展水平時,通常用金融增長作為替代。所謂的金融增長表現為金融資產規模相對於國民財富的比例。國際上通常採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關比率和麥金農的貨幣化程度來衡量金融增長。但是,在進行地區間的金融發展比較時,由於中國銀行體制的獨特性造成金融資產無法按地區統計以及 M2數據未能按各省份統計,所以,無法直接用戈氏和麥氏的指標來衡量各地金融增長的差異。由於中國的主要金融資產集中在銀行,而銀行的最主要資產也是存款和貸款,所以,利用地區間各銀行的存貸款數據與各地GDP的比率,基本上可以揭示出中國金融發展的地區差距狀況(周立,胡鞍鋼 2002)。據周立和胡鞍鋼的研究,1978年以前,國有銀行在各地區的存貸款占各地GDP的比率大致相同,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初期,金融初始條件差異不大。甚至西部的金融相關比率還略高於東中部地區(1978年東部地區的金融相關比率為98%,中部為87%,西部為100%)。改革開放以後,各地的金融相關比率都在逐步上升,但地區間的不平衡狀態迅速顯現。1998各省平均金融相關比率達到了 204%,東部地區金融深化最快,中部為151%,西部為201%。

但是,若加上非國有銀行的存貸資產,地區差距則更為明顯地表現出來。由於東部地區從 90年代開始,通過非國有金融機構的建立,開始從市場中對金融資源進行爭奪,並且取得了明顯的優勢,從全部金融相關比率(含國有和非國有金融資產)看,到1998年,東部地區全部金融相關比率與國有金融相關比率的差距已佔全部金融相關比率近30%,中部約為20%,而西部僅為10%。東部地區的北京、深圳、上海、海南、廣東五省市的金融相關比率在1999年都高於300%。較高的金融相關比率與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和發展水平相匹配,東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差距的拉大與經濟發展差距的拉大是同步的。

3.區域金融市場組織機構分布比較

從金融市場組織的數量分布上看,東中西部地區的差距也很明顯。本文主要從銀行機構、證券機構以及期貨機構的分布狀況進行對比分析。

2001年全國共有各類金融市場組織數150323個,其中東部地區69242個,占總數的46%;中部地區48942個,占總數的33%;西部地區32139個,占總數的21%。東部地區各類金融市場組織是西部的 2.2倍。然而,進一步分析市場化改革後出現的非銀行類金融市場組織時,包括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外資金融機構,我們發現東西部的差距更大。如上述右圖所示,非銀行類金融市場組織東部是西部地區的14.5倍。這還不包括西部根本就不存在的基金組織(因為基金只存在於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故不存在區域可比性),否則差距更大。中央銀行的九大分行也只有西安、成都兩個分行是位於西部地區。從每萬人擁有金融市場組織數我們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2001年,全國平均為1.17783個/萬人,東部地區為1.29298/萬人,西部地區僅為1.0977/萬人,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低0.19528個萬分點。這些差距非常值得關注,因為這說明西部地區極度缺乏市場化的金融市場組織。

4.區域金融市場組織金融工具創新能力比較

金融工具的創新與運用是地區金融市場組織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西部地區的金融市場組織多以傳統業務為主,金融產品的種類和業務手段都大大少於東部地區。這里我們用中國工商銀行的信用卡發行量和交易量作為研究的對象。

2002年,該行共計發行信用卡?3,768,383張,其中東部地區發行量為44,503,396張,約占發行總量的60%;中部地區發行量為14,714,234,約占發行總量的20%;西部地區發行量為14,550,753張,約占發行總量的20%。西部是東部地區的33%。從交易量上更能看出兩者的差距,同期西部地區通過信用卡實現的交易量為11,223,695萬元,約佔全部交易量的12%;東部地區為61,912,498萬元,約佔全部交易量的67%。就交易量而言,西部僅是東部地區的18.13%。西部地區通過信用卡所實現的交易量在全國的佔比低於發卡量的佔比,說明西部信用卡的活躍度也偏低,甚至有些卡可能長期處於沉寂狀態。

綜上所述,可以進一步看到,東部地區金融市場組織結構較為發達,金融工具的規模大且種類多。金融市場組織與金融工具的高度匹配意味著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多,交易者資產形成選擇的范圍大,這就有助於積極有效地動員更多的儲蓄,並快捷高效地配置到各個投資項目上。而至於西部地區,數據顯示其金融市場組織結構是低級化的。金融工具單調 (且主要是以存單與貸款合約的形式),即便金融市場組織總數佔到全國的21%,但主要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其份額是65.8%,這也是傳統金融市場組織分布均齊化的結果),而非銀行金融市場組織(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外資銀行)僅僅約為全國總數的6%。總之,一方面,西部地區金融市場組織結構不均衡,另一方面金融工具與金融市場組織的弱匹配。低級化的金融市場組織結構必然有礙於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不利於本地區經濟的發展。

5.地區間金融成長環境的差異

地區間金融發展差距除上述表現外,金融發展環境的差距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視角。由於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存在高度的相關性,所以,伴隨著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的拉大,金融發展的經濟環境的差距也在拉大。

首先,按照內生增長理論的觀點,一個地區的金融成長,應當是區域內生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動的結果。在各種內生因素中,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是金融成長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指標落後的話,區域金融成長的基礎就非常薄弱。從下圖可以看出,東西部地區在金融成長環境方面的差異。

我們可以從東中西部地區 GDP的總量增速上看到三者的差距。從1992到2002年間,東部12省區的GDP總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增長曲線較為陡峭;而同期,西部10省區的GDP總量增加較為緩慢,曲線較為平緩。同時,從東中西部地區GDP在全國的佔比構成圖也能看出三者的差距。西部地區GDP佔比近幾年一直處於增長緩慢的狀態,而東部地區在全國GDP份額的佔比有明顯的增加。

從人均收入角度看,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拉大趨勢。東部地區的人均總收入比西部地區人均高出 2743.7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出2512.39元。所以,從金融成長的內生環境看,西部地區不但沒有改善,而是在競爭中更處於劣勢狀態。

其次,從金融成長的內生環境看,一個地區的市場化發育程度越高,市場化配置資源 (尤其是資金資源)的效率就高,從而越有利於適應市場機制的經濟組織(尤其是金融組織)的成長。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在內生環境日益惡化的狀況下,西部金融組織無疑陷入到了成長困境之中。

二、區域金融組織成長差異的解釋及其效應分析

1.國家金融政策對區域金融組織成長的影響分析

西部經濟發展與現行融資體制之間的矛盾實質上就是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與國家統一融資制度安排和財政貨幣政策統一運作之間的矛盾。全國統一制式的金融體制難以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向高層次、高效率方面發展,具體表現在:

(1)全社會統一的存款准備金制度。我國存款准備金制度採取了一個非彈性方式,其比率長期不動,且不同地區實施同一比率。也就是說,它充分體現了集中資金的功能,而不重視調節貨幣總量的功能。中央銀行擴大(縮小)准備金率,通過貨幣乘數(貨幣乘數=1/(法定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的作用,使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減少(增加)。由於法定準備金率全國是統一的,而西部地區的貨幣信用化水平遠遠低於東部地區,因而其現金漏損率較高,再加上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的資金迴流(資金漏出),這使西部地區貨幣乘數低於東部地區,西部金融組織的可控資金就少於東部地區,金融組織資金支配能力的下降致使西部地區支持經濟發展的資金遠遠少於東部地區,這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Ⅳ 請問,現有基金託管資格的金融機構(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有哪些每一家的大概規模是多少

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達,長城,東方,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貨幣經濟公司

Ⅳ 關於大數的信息急 急 急!!!

能力廣角
進入21世紀以來,廈門市的各項事業發展很快。請你從廈門市的經濟、交通、建築、旅遊、工業中選取一項,收集幾個有關大數的信息,並寫下來。
廈門市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是:
廈門經濟:
一、重工業回落幅度大於輕工業
1-5月重工業完成產值655.8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9%,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速度低 1.8個百分點,較1-4月累計增幅回落2.4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66.7%;輕工業完成產值32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9%,與1-4月累計增幅持平,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3.3%(見附表一)。
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生產下降明顯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演變成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國際市場需求大幅減弱直接導致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廈門工業受沖擊明顯,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生產繼續明顯下降。1-5月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40.3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3%,比上年同期下降14.7%,較上年同期和1-4月增幅分別回落37.5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41.7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1%;私營企業實現產值97.0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9%。
三、接近90%的行業生產下降,且降幅較大
全市33個工業大類行業中(見附表二),1-5月僅有4個行業產值實現增長,29個行業同比下降,行業下降面高達87.9%;下降幅度較大的10個行業分別是非金屬礦采選業(-60%)、化學纖維製造業(-49.4%)、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43.3%)、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32.7%)、通用設備製造業(-31.7%)、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29.9%)、金屬製品業(-29.3%)、專用設備製造業(-29.0%)、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24.8%)、造紙及紙製品業(-23.1%)。1-5月三大支柱行業實現工業產值709.39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3%(現價比),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1個百分點。其中機械工業完成產值250.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0%,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0.7個百分點;電子工業完成產值324.52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2%,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1.3個百分點;化工工業完成產值134.5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8%,比1-4月累計增幅回落0.8個百分點。
四、企業減產面繼續擴大
1-5月全市共有136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減產,比1-4月累計增加55家,比上年同期累計減少產值324.28億元,減產面達66.7%,佔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數的三分之二。
從減產企業的規模看,大企業減產幅度較大。1-5月減產在億元以上的企業有44家,累計減產211.39億元,佔全市累計減產的65.2%。其中減產超5億元以上的企業有:戴爾(廈門)有限公司、戴爾(中國)有限公司、翔鷺石化企業(廈門)有限公司、廈門太古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廈門翔鷺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夏新電子有限公司、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廈門TDK有限公司、廈門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1-5月共減少產值144.68億元。
五、訂單減少影響產能發揮,工業企業用電繼續下降
企業訂單減少造成產能發揮不足,我市部分地產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下降明顯(見附表三),如:微型電子計算機1-5月產量下降17.5%、客車下降31.7%、化學纖維下降51.5%、鏟土運輸機械下降42.6%、行動電話下降29.3%、合成纖維單體下降31.1%、輪胎外胎下降17.5%。根據福建廈門電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5月工業總用電量24.66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下降13.1%。據對全市204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的調查,1-5月用電量下降13.9%,數字表明供電局用電量的速度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的速度基本保持一致。
六、全市六區規上工業產值均負增長
1-5月各區工業總產值完成情況:思明區完成產值60.87億元,現價同比下降14.5%;湖裡區完成產值332.34億元,現價同比下降20.0%;集美區完成產值167.98億元,現價同比下降29.6%;同安區完成產值97.45億元,現價同比下降8.0%;翔安區完成產值116.68億元,現價同比下降10.3%;海滄區完成產值208億元,現價同比下降24.0%。 七、產銷率略有上升、出口交貨值降幅較大
1-5月,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980.3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2%,累計產銷率為99.70%,比上年同期上升0.26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產銷率為99.7%,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重工業產銷率為99.7%,同比回落0.27個百分點。
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43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7%。在全市有產品出口的28個行業中,僅煙草加工業增長55.8%,飲料製造業增長13.3%外,其餘26個行業出口下降。其中,1-5月出口交貨值超10億元的行業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電子設備製造業完成出口222.01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1%;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出口29.7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3.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完成出口26.6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1%;塑料製品業完成出口20.0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9%;金屬製品業完成出口17.9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2%;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完成出口14.3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5%;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品業完成出口10.1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6%(見附表四)。

(你可以歸納為六個大項目寫上去

Ⅵ 各省近10年來外國直接投資建立新企業數量 數據

太長了,字書\數超過規定,自己看全文吧 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利弊之新實證分析* 中華財會網() 2003-11-29 二、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概況 1、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 從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來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外商在華投資主要在旅遊賓館和中低檔加工貿易型製造業。此後,工業領域的投資項目不斷增加,在外商實際投資額中佔主要份額。90年代初期, 投資於房地產業的外資增加較快,個別年份佔到外商實際投資額的1/3以上,最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累計看,投資於工業的外資仍然占最大的份額,約佔60%。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在製造業,2000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的56.35%,合同外資額的50.31%,實際使用外資額的46.39%投放在製造業;在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中比重較大的還有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8.25%)、房地產業(8.36%)、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7.82%)、社會服務業(3.92%)等,而採掘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教育事業的比重不大。 2、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 中國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數地區。在整個8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投向沿海地區的佔90%以上。 90年代以後,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總的趨勢沒有明顯改變 ,在沿海地區的投資,累計仍佔全部投資額的88%。外經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國直接投資於東部地區佔87.88%,中部地區9.29%,西部地區僅佔2.82%。截至1999年,東部地區累計使用外國直接投資佔全國的87.84%,中部地區佔8.94%,而西部地區僅佔3.22%。 3、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來源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初期,在華投資的外商主要採取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兩種方式。90年代以來,外商獨資企業的比例有較快上升,自1997年起,新設立項目中,外商獨資經營的項目數超過中外合資經營的項目數,自1998年起,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的合同金額超過了中外合資經營項目的合同金額。但以累計數計,中外合資經營仍然是占最大份額的投資方式,占實際投資額的近一半,外商獨資經營所佔比例不到1/3。 根據外經貿部的統計數據(如下表),截至200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分方式看獨資經營企業佔31.58%,合資經營企業佔45.99%,合作經營企業佔20.52%。截止2000年外商直接投資分方式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方 式 項目數 比重 合同外資金額 比重 實際使用外資 比重總 計 364,055 100.00% 6760.22 100.00% 3479.66 100.00% 合資經營企業206,74 56.79% 2904.80 42.97% 1600.19 45.99% 合作經營企業49,779 13.67% 1487.36 22.00% 714.18 20.52% 獨資企業 107,352 29.49% 2319.86 34.32% 1098.93 31.58% 合作開發 177 0.05% 48.20 0.71% 66.36 1.91% 資料來源: 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來源來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中,來自港、澳、台的資金一直占較大比重,在90年代以前,港、澳、台投資約佔80%左右。90年代初期以來,其他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明顯增加,港、澳、台資金比例逐年下降,但累計仍占近60%。 三、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的產出是資本、勞動、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函數。外國直接投資通過作用於上述變數來影響經濟增長。本文從外國直接投資與東道國國內投資、就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的關系入手,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框架下研究外國直接投資作用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機制。 1、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GDP 圖1給出我國1983-2001年經濟增長率(GGDP)與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FDI/GDP)的變動情況。沈坤榮教授(1998)在作經濟增長率與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分析時,選用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是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並換算成美元的實際GDP。筆者認為,FDI作為對東道國的投資,其購買各種原材料以及支付工人工資都必然按照當年價格核算,因而以FDI與以當年價格計算並換算成美元的GDP相比的比值作為衡量外國直接投資依賴度的指標更具科學性。從圖1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由於我國利用FDI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到1%,因而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是十分明顯,1991年以後,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1992、1993年,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幾乎成直線上升態勢,1994年FDI/GDP達到了6.22%,外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漸趨明顯。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4-2000年各卷,2000、2001年數據取自《宏觀經濟研究》2001、2002年第3期。註: 左方坐標表示GGDP ,右方坐標表表示 FDI/GDP G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長率,將GDP換算成美元時用貿易平均匯價。如前文所述,定量的測定外國直接投資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做法是以經濟增長率為被解釋變數,以外國投資水平和外國資本的積累為解釋變數,進行回歸分析;另一種做法是通過生產函數導出的增長方程研究外國資本對本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考慮到估計我國的生產函數比較困難 ,本文參考Maxwell J.Fry建立的FDI與國內投資、出口、GDP增長率關系的多元回歸模型(Fry,1995),對1990-2001年的時間序列資料進行經濟計量檢驗: YG=a+b*YG(-1)+c*IG-d*IY(-1)+e*FDIY+f*FDIY(-1) +g*IF+h*XKG+ε 其中,YG表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IG表示國內投資增長率,IY(-1)表示前一期的國內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1)表示前一期的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IF表示通貨膨脹率,XKG表示出口額佔GDP的比重,ε為隨機項。運用EVIEW軟體包,估計結果如下: 按照Maxwell J.Fry的模型,我們得到回歸方程①。回歸方程①考慮了國內投資增長率、前一期的投資佔GDP的比重、通貨膨脹率、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等諸多經濟變數,從結果看雖然方程的擬合優度比較高,但各參數的T檢驗值明顯偏小,顯著性都不高。基於此,筆者選取顯著性較高的經濟變數作回歸分析,經過多次試探和調整,得到較為讓人滿意的回歸方程②。從回歸方程②可以看出,我國的經濟增長率與當年的投資增長率、前一期的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和出口佔GDP的比重呈正相關,而且相關系數較高,顯著性較好。其中,總體回歸方程在95%的水平下顯著成立 ,國內投資增長率在1%的水平上顯著,FDIY(-1)和XKG在10%的水平上顯著 。與前一期投資佔GDP的比重成負相關,但統計不顯著。因此,從經濟計量學的角度來看外國直接投資至少從總體上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而前一期的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主要是因為我國一直對跨國公司的並購行為予以限制,外商投資主要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當年的投資往往要到下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投入生產運營。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漸放寬對跨國公司並購的限制,這種局面會有所改變,會出現下文所談到的FDI並不增加國內總投資,只是把內資企業從國內市場上「 擠出」的現象,這種並購並不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其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2、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國內投資 一般來說,一國的國內投資(Domestic Investment)由本國投資(National Ivestment)和外國投資(Foreign Investment)兩部分構成。外國直接投資作為國內投資總額的一個部分,其不同的投資形式對投資總量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用於並購現有企業的FDI實際上並不增加國內總投資,只是用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代替了內資企業,把內資企業從國內市場上「擠出」。Reisen(1996)對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吸收國際資本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拉丁美洲,大多數外國投資者出資收購現有的企業,FDI以債權-股權掉期和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存在,並未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筆者參考沈坤榮教授(1999)在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長影響時建立的方程,對中國FDI與國內投資的關系作計量研究。 IY=a+b*YG(-1)+c*IY(-1)+d*FDIY+e*REXL+f*IR+g*IF+ε,其中,IY表示投資佔GDP的比重,YG(-1)表示前一期的經濟增長率,IY(-1)表示前一期的投資佔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重,REXL表示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IR表示國內金融市場一年期貸款利率,IF表示國內通貨膨脹率, ε為隨機項。 運用EVIEW軟體包,回歸結果如下: IY=30.78+0.20YG(-1)+0.8IY(-1)+2.72FDIY-3.62REXL-0.95IR-0.0.36IF③ (0.62) (2.66) (2.77) (-2.73) (-3.33) (-2.55) R2=0.9896 Adj- R2=0.9689 D-W=3.51 F=47.67 IY=32.79+0.88IY(-1)+ 3.27FDIY- 4.24REXL - 0.95IR- 0.4IF④ (3.35)** (8.99)* (-5.26)** (-3.61)** (-3.38)** R2=0.9883 Adj- R2=0.9737 D-W=2.65 F=67.61 根據沈坤榮教授的回歸模型,我們得到回歸方程③。考慮到前一年的經濟增長率YG(-1)的顯著性不高,不能通過檢驗,因而將這一解釋變數捨去,得到回歸方程④。從回歸方程④不難看出,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各參數能夠通過t檢驗,其中IY(-1)、REXL、IR、IF在5%水平上顯著,FDIY在1%水平上顯著,因此回歸方程式是確實有效的 。從回歸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國國內投資與國內利率呈負相關關系、與上年投資正相關,這與理論上國內投資應與國內利率負相關、與上年投資正相關相吻合。不過理論上國內投資與實際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相關系數不定,而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國內投資與實際匯率、通貨膨脹率呈負相關關系。可見,我國利用FDI有助於當年國內投資的增加,沒有將本國的投資「擠出」,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利用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是以新設企業形式出現,而很少通過並夠實現。 3、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國內就業 我國是典型的勞動力過剩經濟,且大量剩餘勞動力沉澱於農村。加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非農產業對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是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解決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之一。外資流入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從絕對數量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吸納從業人員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從1985年的6萬人增加到1999年的612萬人(2000、2001年的數字應該更大,不過限於沒有2001、2002年的統計年鑒,數據只能採集到1999年);從不同時期各經濟類型吸納的新增從業人員的數量來看,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就業人數也是相當可觀的。如1991-1999期間,外商投資企業新增從業人員546萬人,而同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不但沒有增加就業人員,還分別縮減了1774、1837萬人。 我們以外商投資經濟從業人數為被解釋變數,以FDI為解釋變數,進行計量分析。 N = 99.03 + 0.13FDI (3.47) (12.29) R2=0.9497 Adj- R2=0.9434 D-W=1.54 F=151.08 LNN = 1.63 +0.57LNFDI (3.56) (9.06) R2=0.9214 Adj- R2=0.9102 D-W=2.09 F=82.14 其中,N表示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數(以萬人為單位),LNN為N的自然對數,外商直接投資數額以億元為單位。容易看出,上述回歸效果很好。從回歸的結果來看,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億元,外資企業將新增從業人員0.13萬人,外商直接投資每增長1%,外資經濟吸納從業人數將增加0.57個百分點。 4、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TFP 新古典增長理論用TFP來解釋產出中不能用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解釋的剩餘部分,TFP涵蓋了制度、資源結構、技術等因素,其中資源結構對TFP的初始水平影響較大,對TFP的變化影響較小,而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能夠顯著地影響TFP的變動。外國直接投資促進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提高主要通過技術的外溢效應(Spillover)和制度的示範效應。技術的外溢效應可以通過轉移技術導致的技術進步的硬途徑和伴隨技術轉移過程的直接投資帶動技術進步的軟途徑實現。何潔、許羅丹(1999)借鑒Feder(1982)的計量方法,利用生產函數建立回歸方程,得出結論: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內資工業企業的技術外溢作用(即產量的增加)就提高2.3個百分點。在何潔(2000)的另外一項研究中,他發現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部門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體質量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和我國內資工業企業部門相比,工業部門的外資企業總體要素邊際生產率並不存在明顯的優勢,這說明對我國總體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並無太太大的幫助,當然外資企業對內資工業部門的總體外溢效應是現實存在的,而且這個正的效應還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擴大,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增加速度的加快有不斷增強的趨勢。沈坤榮教授利用各省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量與各省的綜合要素生產率作橫界面的相關分析時,也得出了FDI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增加1單位可以帶來0.37個單位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增長的結論。考慮到TFP的量化工作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術和比較復雜的計量分析手段,本文不對TFP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作計量分析,而是選用何潔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認為從實證的角度FDI至少在總體上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四、FDI對我國經濟增長利弊的進一步探討 上文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作了實證分析,總體上認定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是有比較突出的貢獻的。下文試圖詳細剖析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利弊。 1、外國直接投資之利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增加國內投資和促進資本形成;2、吸納勞動力就業;3、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TFP;4、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5、擴大我國的外貿規模,改善我國的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6、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稅收來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有效彌補了錢納利等人提出的儲蓄-外匯雙缺口。截至1999年實際流入我國的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7%,如果考慮國內的配套投資,這種資本形成效應則更為明顯;從上文我們對國內投資與FDI關系的計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對增加國內投資與促進資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顯著。其次,外商投資企業吸納了我國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計算我國1990-1999年這10年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增從業人員565萬人,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第三,FDI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從上文我們選用何潔等人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總體上FDI確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盡管在後面的分析中我們將談到外資企業在保守先進技術方面對中方的損害),這主要是因為FDI是一攬子創造性投資,隨著資金的轉移,觀念、研究與開發、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路等也會隨之移向受資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而從改革開放後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徵看,除1978-1983年期間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呈逐年遞減態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因此外資大量流入並投向第二、第三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國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範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五,FDI企業的進出口比率遠遠高於國內其他企業,海關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745.1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8.39%,其中進口比重為53.5%,出口比重為44.0%,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的擴大。FDI企業優化我國貿易結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使我國享受全球分工的好處、促進出口和提升進出口商品結構上。1998年我國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分別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資企業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比重分別為90.70%和94.18%,均高於國內平均水平。最後,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還為我國提高了一筆可觀的稅收收入。 2、外國直接投資之弊 由於外商來華投資主要是看好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動機,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極影響,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大型跨國公司的涌進和對並購的逐步放開,這種消極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來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多的採取獨資經營方式,中外合資企業中的外商也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控制企業的股權。外商千方百計取得企業的控制權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外商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另一方面為了保守其技術秘密以保持其競爭優勢。外商採取獨資經營的更重要的企圖在於控制我國產業和壟斷市場。據統計,1997年外商在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服裝及皮革毛皮羽絨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等行業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來,外商有投資建廠向更多的並購國有企業、國有品牌發展,而且開始從分散、隨意性收購國有企業轉向有目的、有計劃的並購效益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者並購不同地區同一行業的骨幹企業。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國直接投資不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而是以股權調期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出現,那麼這樣的投資並不能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第三,外商投資企業往往嚴密控制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擴散,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並沒有很好的實現。多年以來,我國主動讓出市場份額換來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術,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考慮到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我國應考慮選擇適用技術,但是如果我國在技術上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產業的技術總是處於落後地位,我國將無法和國外競爭,也將危及到我國的產業安全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最後,外國直接投資很多是將其母國已經淘汰的產品生產或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中國,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五、簡短的結論 通過上文的實證分析我們知道FDI在促進我國資本形成、吸納就業和提高我國綜合要素生產率方面貢獻都是比較顯著的,同時在我們對經濟增長率與FDI的回歸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總體上比較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從我們對FDI的積極影響的進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過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和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上繳稅收等途徑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不過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步放開對外商行為的限制,出現了FDI企業出於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我國產業、壟斷市場和封鎖先進技術的新動向。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同時,應該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請加分
j窯ㄦⅷ

Ⅶ 2008年各省每10萬人口高校在校生人數

你的問題是什麼?

閱讀全文

與各省每萬人金融機構數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黑市換匯技巧 瀏覽:676
中國鐵建股票歷史最低價格 瀏覽:862
2月23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36
股指期貨一手漲跌多少點爆倉 瀏覽:611
新華制葯最新資金流向 瀏覽:30
秋林集團投資者索賠 瀏覽:311
2014年中國銀行貸款利率是多少 瀏覽:886
股票雙鴨頭 瀏覽:500
多少錢可以炒股票 瀏覽:597
粘膠短仟股票 瀏覽:982
外匯分為那些 瀏覽:488
怎麼發現一字板的股票 瀏覽:948
鼎譽融資租賃深圳 瀏覽:440
海航投資金控 瀏覽:469
澄西新榮股票 瀏覽:765
共青城乾和投資創始人 瀏覽:346
怎樣學做貸款這行業 瀏覽:778
現貨白銀投資k線 瀏覽:200
大陸期貨開戶不入金可以嗎 瀏覽:377
湖南信託官網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