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金融雲服務其設想達到的效果是什麼
雲金融(Cloud financial ),《著雲台》的分析師團隊結合雲發展的理論總結認為,雲金融內是指基於雲計算商業模式應容用的金融產品、信息、服務、用戶、各類機構,以及金融雲服務平台的總稱,雲平台有利於提高金融機構迅速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整體工作效率,改善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從技術上講,雲金融就是利用雲計算機系統模型,將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心與客戶端分散到雲里,從而達到提高自身系統運算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改善客戶體驗評價,降低運營成本的目的。[1]
2. 大數據如何助力金融機構搭建風控模型
"MobTech是一家大數據智能科技公司,為金融機構提供不同場景下的解決方案。拿小額專貸款的案例來看,他屬們的一站式風控建模大數據平台,提供數據匹配,特徵篩選,模型迭代,自定義模型開發功能,模型管理部署,自動化模型上線API輸出等產品服務;提供針對小額借貸,消費金融、車貸等場景的成熟特徵,可定製化各類場景衍生特徵;覆蓋90%android設備。
可在雲端輕松構建出獨屬於自己的數據智能解決方案,也可通過私有化部署,加強數據的安全性。
3. 雲金融的應用實踐
(1)構建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降低金融機構運營成本
雲概念最早的應用便是亞馬遜(Amazon)於2006年推出的彈性雲計算(Elastic Computer Cloud ES2)服務。其核心便是分享系統內部的運算、數據資源,以達到使中小企業以更小的成本獲得更加理想的數據分析、處理、儲存的效果。
而網路金融機構運營的核心之一,便是最大化的減少物理成本和費用,提高線上(虛擬化)的業務收入。雲計算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構建「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減少金融機構在諸如伺服器等硬體設備的資金投入,使效益最大化。
(2)構建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使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分享金融全網信息
金融機構構建雲化的金融信息共享、處理及分析系統,可以使其擴展、推廣到多種金融服務領域。諸如證券、保險及信託公司均可以作為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全金融系統內分享各自的信息資源。
(3)構建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統一網路介面規則
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的網路介面標准大相徑庭。通過構建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可以統一介面類型,最大化的簡化諸如跨行業務辦理等技術處理的難度,同時也可減少全行業硬體系統構建的重復投資。
(4)構建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增加金融機構業務種類和收入來源
上述的信息共享和介面統一,均可以對資源的使用方收取相關的費用,使雲金融信息處理系統成為一項針對金融系統同業企業的產品,為金融機構創造額外的經濟收入來源。 基於雲技術的網路安全系統也是雲概念最早的應用領域之一。現如今,瑞星、卡巴斯基、江民、金山等網路及計算機安全軟體全部推出了雲安全解決方案。其中,佔有率不斷提升的360安全衛士,更是將免費的雲安全服務作為一面旗幟,成為其產品競爭力的核心。
所以說,將雲概念引入到金融網路安全系統的設計當中,借鑒雲安全在網路、計算機安全領域成功應用的經驗,構建「雲金融安全系統」具有極高的可行性和應用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進一步保障國內金融系統的信息安全。 通過雲化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機構的線上優勢,可以構建全方位的客戶產品服務體系。例如,地處A省的伺服器、B市的風險控制中心、C市的客服中心等機構,共同組成了金融機構的產品服務體系,為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客戶提供同樣細致周到的產品體驗。這就是「雲金融服務」。
事實上,基於雲金融思想的產品服務模式已經在傳統銀行和其網上銀行的服務中得到初步的應用。金融機構可通過對雲概念更加深入的理解,提供更加雲化的產品服務,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例如,雖然各家傳統銀行的網上銀行都能針對客戶提供諸如儲蓄、支付、理財、保險等多種不同的金融服務,但作為客戶,其同一種業務可能需要分別在多家不同的銀行平台同時辦理。當有相應的需求時,就需要分別登陸不同的網上銀行平台進行相關操作,極其繁瑣。而雲金融信息系統,可以協同多家銀行為客戶提供雲化的資產管理服務,包括查詢多家銀行賬戶的余額總額、同時使用多家銀行的現金余額進行協同支付等,均可在金融機構單一的平台得以實現。如此一來,將會為客戶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和產品體驗。
4. 招銀雲創在金融雲領域里有什麼優勢
招銀擁有全國性銀行機構30年的運維經驗,長期專注於運維實踐技術與規程,對金融雲的運營模式了如指掌,至少能保證雲平台的穩定和安全。以上是個人想法,謝謝。
5. 雲金融是什麼
雲金融(Cloud financial ),《著雲台》的分析師團隊結合雲發展的理論總結認為,雲金融是指基於版雲計算商業模式權應用的金融產品、信息、服務、用戶、各類機構,以及金融雲服務平台的總稱,雲平台有利於提高金融機構迅速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整體工作效率,改善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從技術上講,雲金融就是利用雲計算機系統模型,將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心與客戶端分散到雲里,從而達到提高自身系統運算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改善客戶體驗評價,降低運營成本的目的。[1]
6. 雲鏈金融合作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北汽產業投資基金招商局創投航天投資鞍鋼集團紫金礦業雲天化中國能建國信資產中鋁資本華聯股份中遠海發中海集團投資
7. 雲計算在金融領域有什麼應用啊
雲計算提供了一種新的經營方式。在競爭激烈的金融業進行的業務中選擇一個私人雲,公共雲或混合雲社區雲的混合需要創建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基於雲的IT解決方案不僅降低企業成本,減少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運開支,同時也具有使靈活性,敏捷性的能力,根據企業的業務需求調整規模大小。
銀行領域:銀行新興的雲服務的目的是通過促進實時協作提高生產力,提供無所不在的虛擬化的服務。基於雲的服務,有助於通過社會網路介面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財務管理的重點,幫助銀行了解的客戶的喜好從而留住客戶和吸引新的消費者。前端銀行辦事處連接到後端基於雲的計算和分析許可,節省大量的能源、空間和成本。
雲電子發票會在匯率是最有利的時候提供發票,並使銀行網路不斷與郵政和電信公司不間斷獲取相關信息。它提高了訪問社會網路配置以幫助新的消費者在新的市場。
在金融業,為了充分利用新興的強大的基於互聯網的商業解決方案的優勢,需要結合了公共雲的數據的安全性與私有雲的隱私性的優點的IT技術架構。 雲計算和管理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方針,可以委託到雲運營商的優先數據應由綜合治理結構制定明確界定的服務水平協議,規定時間框架。
8. 上雲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哪些改變
第一點能夠提升金融創新的效率,
第二點是說降低成本,這一塊來說,保守估計我們能夠比傳統的數據降低一個數量級的投入.
第三點,能夠促進業務的合作和數據共享,後面我會單獨來講大數據這一塊。
我們金融雲或者雲計算平台,未來至少能夠具備哪些能力呢?我相信它第一點是一個幫助金融行業進行互聯網創新的技術引擎,第二個是數據引擎,第三個是互聯引擎,第四個場景引擎。技術、數據、場景這些都很好理解,但互聯引擎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面就涉及到我們自己對金融雲終局的一個思考,我們認為金融雲的終局是一張網,這網上的每一個結點都是一個金融機構,有可能是銀行、保險、證券、基金、期貨交易所,甚至也是一些互聯網企業,像P2P、眾籌、擔保、典當等等一系列,所有能夠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都是這張網上的一個點。更多請到炎黃財經官網參看。
9. 加入金融雲的計劃部署業務系統是什麼意思
中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是在利率管制、金融脫媒、分業監管環境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項具有金融創新性質的業務。從宏觀角度看,資產管理業務可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加速金融體制改革、改善社會融資結構;從中觀角度看,資產管理業務可以推動銀行業經營模式轉型,構建銀行業的新型盈利模式,增強銀行業經營的穩健性;從微觀角度看,資產管理業務一方面可以滿足客戶投資和財富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保證銀行向客戶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服務,提高社會資金的流動效率。因此,資管業務具有與銀行傳統業務完全不同的功能定位、運作規律和風險管理方式。 商業銀行資管業務蓬勃發展五大原因 我國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起步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徵。30多年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導致居民財富持續增加,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不斷增強,這是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原動力,金融改革深化發展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和保持盈利增長則成為推動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直接推手。商業銀行作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重要的參與者,其資產管理業務已經成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業務規模最大、客戶數量最多、產品類型最豐富、品牌信賴度最強的業務類型。筆者認為銀行資管業務大規模發展主要原因在於: 原因一:居民財富配置逐漸由不動產轉向金融資產。30多年改革開放的紅利,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財富持續積累,因家庭資產配置結構相對保守,在房地產市場出現拐點後,對通過資產管理投資金融產品實現保值增值的需求空間巨大。 原因二:為規避監管限制,銀行資管業務逐步表外化。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催動下,在金融抑制與監管博弈的背景下,為規避存款准備金、貸款規模控制、存貸比要求、資本充足率、存貸款利率等監管紅線的限制,銀行將資管業務轉移至表外,通過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率發行理財產品吸收居民和企業的資金,並按高於貸款利率的收益回報要求投向非標債權資產等類固定收益項目,實現了對銀行表內存款和貸款的替代,並借銀信、銀證、銀基的通道完成投融資的對接,從而使得銀行資管業務不僅獲得了快速增長,而且支持了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融資支持的實體經濟的發展。 原因三:資本約束促使銀行向「輕資本」業務轉型。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三期疊加的時期,即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處於消化期,隨著經濟下行、產能過剩、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下,銀行存貸款利差不斷縮小,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迫切需要從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為主轉向拓展中間業務、轉向不佔用或少佔用資本的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正是由於其「輕資本」特性,成為銀行增長模式由粗放式的資產規模擴張型向集約式的資本節約型轉變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資本管理辦法的實施,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越來越大,在依靠內部利潤增長方式補充資本的速度放緩及通過資本市場再融資愈加困難的情況下,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主動調整經營戰略的重要著力點。 原因四:商業銀行具有其他金融業態所無法企及的資金、資源和渠道等優勢。首先,銀行具有得天獨厚的客戶資源優勢,不僅廣泛吸收機構、個人客戶的存款,銀行貸款也是機構和個人取得融資的主要來源,這是其他類型金融機構所難以比擬的。從目前各種資產管理產品的銷售渠道來看,銀行仍是最主要的渠道,銷售佔比在60%-70%以上,而絕大多數客戶也來自於銀行;其次,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銀行因為背後有國家信譽的支持,較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來說,發展資產管理業務具有聲譽方面的優勢;第三,在獲得資金和項目儲備方面,銀行也具有比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更多的資源。可以說,銀行憑借其投融資兩端客戶群體龐大、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強等優勢,通過創設金融產品和新的業務模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順應了金融脫媒的大趨勢,推動銀行以間接融資模式為主逐漸轉向以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並舉為主,將給銀行未來業務模式與盈利模式帶來重要變化。 原因五:資產管理業務對於提高銀行綜合化經營深度、充分發揮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具有重要意義。綜合化經營的意義在於多元化收入來源和提高綜合競爭力,而其核心應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通過為客戶提供不斷創新的綜合化金融產品,來提升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簡言之,是要通過綜合化經營來提高對客戶的服務能力。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通過擁有金融全牌照向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已成為各商業銀行的共識。但從目前情況看,國內已有的混業經營金融控股集團,還遠未實現集團內全面系統的綜合化經營。由於分業監管的要求,導致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業務分別在一個集團下設的不同子公司開展,客戶信息、客戶營銷、客戶維護以及產品開發等等,基本都處於分割狀態,業務交叉較少,業務協同也處於較低層次。當然,在集團旗下各金融機構都有其核心客戶,主營業務,且相互獨立的情況下,現實的做法是,以對綜合化深度要求較高的業務作為抓手,以這些業務的發展,來推動相關的整合,逐步從單個業務層面,上升到各金融機構的整體戰略層面。資產管理業務就是比較符合這種要求的業務,一是因為其綜合性,不僅涉及銀行內部的諸多環節,從分行到總行,從負債到資產等等,實現表內外聯動、投融資一攬子方案,還涉及到與銀行以外的其他機構之間的合作,是一個較好的整合路徑;二是因為其是新興業務,涉及的存量部分相對較小,調整起來相對容易。 銀行資管業務發展呈現「五化」趨勢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大規模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業務定位本源化、產品類型凈值化、投資品種大類化、盈利模式非利差化和組織架構獨立化等五大趨勢。 趨勢一:業務定位本源化。傳統的理財業務是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過渡階段進行「反金融脫媒」創新,其目的是保住存款和騰出信貸規模。為此,投資者普遍認為「銀行存款只賺不賠」,進而將理財產品視為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存款替代品。無論是否保本,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都是無風險收益率,銀行承擔了隱性擔保,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銀行都將剛性兌付。實踐中,基於這一根本原因,銀行基本上都按照預期收益率向客戶支付收益,即使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銀行往往以自有資金貼補客戶收益。 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這種隱性擔保既違背了風險與收益匹配的原則,也誤導了市場。其危害性在於:首先導致行業不重視投資管理的過程;其次,導致行業只重視產品銷售的能力,而不注重投資能力的培養;第三,扭曲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剛性兌付實際上增加了市場的成本;最後,剛性兌付之下,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建設完全滯後,只是簡單粗放地一兌了事,不僅扭曲和弱化了市場約束機制,也不利於分散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當前資管規模與銀行存款體量相當,如剛性兌付問題不解決,資管行業累積的風險一旦爆發,可能會出現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最終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穩定。 傳統的銀行理財應當回歸「受人之託,代為理財」的本質,強調「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的原則,明確以客戶財富管理為核心的服務內容,銀行代表客戶在市場上進行投資,為客戶財產的保值增值盡職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資產管理業務是對商業銀行傳統經營理念的顛覆。因此,要發展資產管理業務,首先要樹立全新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理念,理解並掌握資產管理業務的運作規律。 趨勢二:產品類型凈值化。在「剛性兌付」之下,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採用預期收益率的發行方式。隨著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正本清源,在監管政策的引導之下,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在產品端進一步向基金化凈值型產品轉型,多家銀行對產品體系進行了簡化,以開放式產品逐步取代期次型產品,同時,凈值型產品創新和發行力度加大。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4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顯示,招商銀行凈值型產品佔比超過30%。工商銀行則重點推動增利、尊利、穩利等的凈值型產品線,傳統期次型產品規模佔比已由2014年初的81%降至31%。 從國際資產管理業務產品模式看,凈值型產品是普遍使用的產品管理方式,現已成為國內商業銀行一致認可的理財市場發展方向。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正朝著開放式、基金化的方向發展。理財產品按照凈值模式運作的優勢在於:基金化運作後投資者按照凈值或估值獲取收益,減弱剛性兌付的壓力;開放式運作後客戶可根據自身現金流的需求狀況對理財產品進行申購和贖回,自主決定投資期限,降低了產品規模大幅波動的情形,有利於提升銀行理財的流動性管理水平;基金化運作後將減少銀行理財端的產品管理成本,減少對有限人力資源的佔用,並減少操作風險。 近年來,我國銀行在凈值型產品形態和結構設計創新的力度也在持續增強。以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充分發揮在客戶、資金、渠道方面的優勢,加大信息技術與銀行經營管理的深度融合,積極應對各方挑戰,創新推出了無固定期限非保本凈值型產品。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依託銀行大資金管理的經驗和透明的投資報告體系,推出受託資產管理業務,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收益要求設立相應的投資目標,按照投資者對流動性,投資期限及其他個性化要求制定最佳的投資策略與資產配置方案,並在產品運行過程中根據宏觀和微觀層面的變化,對投資組合的資產運行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和持續的風險監控,從而為投資者獲取持續穩定的投資回報。農業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均推出了結構化理財產品,該類產品掛鉤特定投資標的,通過在產品發售前約定投資標的與產品預期收益率變動的規則,以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 趨勢三:投資品種大類化。經濟改革發展和投資市場工具的不斷豐富給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投資帶來了機遇。銀行資產管理的投資對象不再限於類信貸資產和普通債券,而是擴展到包括股權、各類受益權、期貨在內的各大類資產。銀行資產管理不僅參與了國企改革、員工持股計劃、國債期貨等市場的投資,還積極開展了二級市場股票優先受益權投資、定向增發配資、股票市值管理、兩融配資、量化對沖業務等新興業務。較有代表性的三類新投資品種包括:股票市值管理類業務、國債期貨類產品和MOM(Manager of managers)類產品。 其中,股票市值管理類業務是銀行以第三方投資顧問代客戶進行市值管理。2014年4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為平台對所屬油品銷售業務進行了重組。經重組後的銷售公司擬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針對此次改革,工商銀行、北京銀行等分別推出了第一單投資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財產品,為個人客戶提供了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便利途徑。光大銀行亦針對大小非減持或員工持股計劃等上市公司推出了股票市值管理業務,產品的結構設計和平倉止損條件參考該股票二級市場流動性和估值水平而定,業務模式與傳統二級市場股票優先受益權業務較為類似,實現了員工與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同時使高管、員工及重要加盟商能夠跟中小投資者一樣充分分享企業發展成果。 國債期貨類產品則是在充分識別和管理國債期貨風險的基礎上,由商業銀行開發的投資於國債期貨的理財產品,這種理財產品除了投資於債券資產還將部分資金投資於國債期貨市場,有效對沖理財產品面臨的利率風險、減少投資組合市值因市場利率變化導致的波動,為促進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轉型,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風險管理工具,增強了創新能力。 MOM產品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是指該基金經理不直接管理投資,而選擇市場中的管理人及各種策略集中到同一產品中,委託其進行管理。2014年,多家銀行大力推廣MOM產品,MOM產品以「多元資產、多元風格、多元投資管理人」為主要特徵,投資范圍包含債券、股票、期貨、基金、指數型LOF與ETF等多種資產類別。該類產品自問世以來,經歷了較廣泛的投資運作和市場檢驗,獲得了投資者的認可。目前,工商銀行通過該種模式管理的凈值型產品已超過1300億元。 趨勢四:盈利模式非利差化。在以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的階段,銀行理財業務的收入主要是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利差以及託管費、管理費收入。在推進產品類型凈值化和投資品種大類化轉型的基礎上,結合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優化銀行資產管理盈利模式的條件相對成熟。在此背景下,部分銀行順勢改變傳統的利差盈利模式,減少對資產端和負債端利差的依賴,構建了以「固定費用+業績分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按照產品發行規模,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另一方面,依據資產計量和產品估值體系產生的業績基準,對超過業績基準的超額收益部分,由銀行與客戶按照約定比例分成,獲取業績分成。從更高的視角看,資產管理盈利模式非利差化有助於推動傳統銀行向交易型銀行方向轉變。這要求銀行在平衡好理財業務多元目標的基礎上,增強資產管理業務盈利能力,將資產管理業務打造為利潤中心,並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資產管理服務,有效提升客戶粘性。 盈利模式的轉變最終依賴於創新能力的提升。2012年以來,由證監、保監部門牽頭發起的業務創新浪潮湧現,陸續出台了數十項推動券商、基金和保險機構發展的制度和措施,進入大資管時代的券商、基金、保險、信託等機構對資產管理業務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熱情,深遠地影響著國內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格局,對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領先地位提出嚴重挑戰。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資產管理業務的創新舉措在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的同時,為銀行理財投資提供了新的通道,也為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提供了新的平台,還為銀行理財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銀行理財應放眼於整個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行業,以全局性視野來思考和定位,充分發揮背靠銀行的獨特優勢,發揮銀行集團競爭的優勢,積極借鑒國際資產管理機構,尤其是國際領先銀行資產管理機構在業務模式、組織架構、流程分工、人員配備、產品體系等方面的做法,探索適合我國銀行理財業務的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明確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趨勢五:組織架構獨立化。為提升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綜合管理水平,在銀監會監管指導和行業自律組織的引領下,當前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組織架構也在不斷進行探索和調整,正在按照「二級部—一級部—事業部—子公司」的路徑逐步向前摸索。 2014年,銀監會下發《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按照四項基本要求和五大分離原則積極推進理財事業部改革。一方面是按照單獨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范、歸口管理等基本要求開展理財業務事業部制改革,設立專門的理財業務經營部門,負責集中統一經營管理全行理財業務。另一方面是理財業務與信貸等其他業務相分離,建立符合理財業務特點的獨立條線風險控制體系;同時實行自營業務與代客業務相分離、銀行理財產品與銀行代銷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相分離、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相分離、理財業務操作與銀行其他業務操作相分離。 通過理財事業部對代客理財業務實行閉環管理,從而實現真正的風險隔離,解決理財業務的獨立性問題,使理財業務回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質,才能真正做到「賣者有責、買者自負」。事業部制改革有效解決了銀行內部理財業務多頭管理問題,實現理財業務的統一歸口管理,進而優化理財產品研發設計、組合管理、產品銷售、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環節,推動理財業務的規范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14年末,已有45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完成了理財業務事業部制改革。目前,理財事業部改革採取以下四種模式:(1)總行設立資產管理部(一級部),分行設立分部,例如國有銀行。(2)總行設立資產管理部(一級部),不在分行設立分部,分行僅承擔營銷職能,例如部分股份制銀行。(3)總行設立資產管理部(二級部),例如部分農商行,由於理財業務規模較小,在金融市場部下設資產管理二級部統一管理理財業務,代銷業務由零售負責。(4)總行設立理財業務協調委員會,例如外資銀行主要採取這一模式。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股份制銀行甚至已經提出將理財業務拆分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的方案。 需要強調的是,各行之間存在差異,不存在最優的組織架構。銀行資管業務圍繞著投融資需求,需要內部投行部、私人銀行部(財富管理部)、金融市場部、分支行多部門的協同。實踐中,部門利益至上、流程重疊交叉、協調成本高、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時有發生,協同難度相當大,如果簡單採取子公司模式可能會更難做到部門之間的協同和資源共享。因此,現階段,各家銀行應當從如何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出發,根據內部的實際情況來考慮設置資管事業部還是資管子公司問題。
10. 金融機構包括什麼
金融機構是抄專門從事金融活動的組織襲,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各類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信託投資公司、投資基金、財務公司、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等實際上構成一個體系。金融機構的基本作用是提供創造金融交易工具,在金融活動參與者之間推進資金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