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信息化發展趨勢是什麼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訊:
內容提要:2011年我國金融信息化形勢發展首先,注重數據分析平台建設。其次,加強網點信息化建設。最後,大力發展移動金融。
2012-2016年中國金融外包服務產業市場運行態勢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目前各金融機構都基本制定了新的五年規劃,而人民銀行聯合國內各金融機構制定金融業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也將公布。展望2011年,金融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將呈現何種發展趨勢?數據分析平台建設、網點信息化、移動金融等可能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同時,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金融信息化發展的根本問題將被提上重要日程。
首先,注重數據分析平台建設。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在與業務和服務有關的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比較完善,但相比之下,在決策科學化方面依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從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發展來看,金融機構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基本上相當於其在業務、服務方面的科技投入。面對競爭激烈的環境,國內金融機構在基於數據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方面的科技投入在2011年有望增加。
其次,加強網點信息化建設。金融信息化的價值最終要讓客戶體驗到網點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方便,這也成為了金融機構新一輪網點改造的關鍵環節。其中,加強系統前端的信息支持、增加智能終端的配備、實現各種渠道的融合意義最為重大。
再次,大力發展移動金融。2010年,3G技術、三網融合、物聯網、智能終端等得到了大發展,隨時隨地購物、辦公、游戲等真正得以實現;2011年,移動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移動辦公等或將實現井噴式發展。而網路社會中個性化將達到最大限度的「張揚」,因此,移動網路的崛起不僅對大型金融機構意義重大,也為中小型金融機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最後,狠抓人才隊伍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各個金融機構應抓住機遇,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隊伍,實現金融信息化業務和技術的高度融合,力促各金融機構信息化目標的早日實現。
文章來源: http://www.chinairr.org/view/V14/201203/19-95157.html
您還可以到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上找,有相當權威的調研報告。希望可以幫到您。
2. 幫忙寫一篇有關,金融機構與金融體系的論文!
黃金市場是黃金生產者和供應者同需求者進行交易的場所。世界各大黃金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系統。其構成要素,從作用和功能上來考慮,可分為:
(1)為黃金交易提供服務的機構和場所
歐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市場里的黃金交易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比如倫敦黃金市場,整個市場是由各大金商、下屬公司相互聯系組成,通過金商與客戶之間的電話、電傳等進行交易;而蘇黎世黃金市場,則由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並負責結帳清算。倫敦和蘇黎世市場上的買價和賣價都是較為保密的,交易量也都難於真實估計。
美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市場實際上建立在典型的期貨市場基礎上,其交易類似於在該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其它商品。期貨交易所作為一個非贏利機構本身不參加交易,只是提供場地、設備,同時制定有關法規,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地進行,對交易進行嚴格地監控。
亞式黃金交易:這類黃金交易一般有專門的黃金交易場所,同時進行黃金的期貨和現貨交易,交易實行會員制,只有達到一定要求的公司和銀行才可能成為會員,並對會員的數量配額有極為嚴格的控制。雖然進入交易場內的會員數量較少,但是信譽極高。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為例:其場內會員交易採用公開叫價,口頭拍板的形式來交易,由於場內的金商嚴守信用,鮮有違規之事發生。
(2)黃金市場買賣參與者
國際金商:最典型的就是倫敦黃金市場上的五大金行,其自身就是一個黃金交易商,由於其與世界上各大金礦和黃金商有廣泛的聯系,而且其下屬的各個公司又與許多商店和黃金顧客聯系,因此,五大金商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情況,不斷報出黃金的買價和賣價。當然,金商要負責金價波動的風險。
銀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僅僅為客戶代行買賣和結算,本身並不參加黃金買賣,以蘇黎世的三大銀行為代表,他們充當生產者和投資者之間的經紀人,在市場上起到中介作用。也有一些做自營業務的,如在新加坡黃金交易所(UOB)里,就有多家自營商會員是銀行的。
對沖基金:近年來,國際對沖基金尤其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活躍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及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淡倉有關。一些規模龐大的對沖基金利用與各國政治、工商和金融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往往較先捕捉到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利用管理的龐大資金進行買空和賣空從而加速黃金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從中漁利。
各種法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這里既包括專門出售黃金的公司,如各大金礦、黃金生產商、黃金製品商(如各種工業企業)、首飾行以及私人購金收藏者等,也包括專門從事黃金買賣的投資公司、個人投資者等。從對市場風險的喜好程度看,又可以分為避險者和冒險者:前者希望黃金保值而迴避風險,希望將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如黃金生產商、黃金消費者等;後者則希望從價格漲跌中獲得利益,因此願意承擔市場風險,如各種對沖基金等投資公司。
經紀公司(Brokerage Firm):是專門從事代理非交易所會員進行黃金交易,並收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有的交易所把經紀公司稱為經紀行(Commission House)。在紐約、芝加哥、香港等黃金市場里,有很多經紀公司,他們本身並不擁有黃金,只是派出場內代表在交易廳里為客戶代理黃金買賣,收取客戶的傭金。
(3)有關的監督管理機構
隨著黃金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保證市場的公正和公平,保護買賣雙方利益,杜絕市場上操縱價格等非法交易行為。各地都建立了對黃金市場的監督體系。比如: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FC)、英國的金融服務局(FSA)、香港的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
(4)有關的行業自律組織
世界黃金協會:是一個由世界范圍的黃金製造者聯合組成的非贏利性機構,其總部設在倫敦,在各大黃金市場都設有辦事處。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引導黃金市場上的結構性變化(例如:消除稅收,減少壁壘,改善世界黃金市場的分銷管道等)來盡可能提高世界黃金的銷量。對世界黃金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並在所有實際和潛在的黃金購買者之前樹立起正面的形象。
倫敦黃金市場協會(LBMA):成立於1987年,其主要職責就是提高倫敦黃金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擴大倫敦黃金市場的影響,為倫敦招商,促進所有參與者(包括黃金生產者、精煉者、購買者等)的經營活動。同時與英國的有關管理部門,如英國金融管理局,關稅與消費稅局等共同合作,維持倫敦黃金市場穩定而有序的發展。
3. 關於金融網路安全研究的論文和資料
原文鏈接: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568&p=1
秋風初起,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金融(銀行)技術暨設備展覽會在京如期召開,與往年的展會主題不同,今年金融展的內容緊緊圍繞「數據大集中後的安全與應用」全面展開。在眾多國內外參展企業當中,國內領先的網路設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銳捷網路(原實達網路)展示了其全線網路產品及針對金融行業的解決方案和應用案例,同時率先推出了基於「SAFER」網路架構的全新金融網路安全概念——「應用得心應手,安全無處不在」,不僅無縫契合了本次金融展的核心主題,還吸引了眾多來自銀行、保險、證券等不同金融領域參觀者的關注。
「SAFER」是2002年金融展當中銳捷網路提出的金融網路解決方案,以獨特的架構體系全面滿足新一代金融網路對安全(Security)、適用(Application-based)、可擴展(Flexibility)、易用(Easy to use)、可靠(Reliability)等特性的要求。本屆金融展,圍繞未來「大集中後的安全」核心,「SAFER」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對此銳捷網路的詮釋是:新「SAFER」架構進一步深入考慮了現在和未來金融用戶對安全性能的需求,在原有「SAFER」架構的基礎上賦予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核心體現為「全民皆兵」、「全程聯動」、「全面防禦」、「全線定製」。
雖然只是言簡意賅的四個詞語,其中卻蘊涵著銳捷網路多年來致力於金融信息化事業的豐富經驗和積極探索,同時也傳遞出銳捷網路對中國金融信息化建設的深刻理解……
「大集中」需要「大安全」
2003年是中國進入WTO的第三年,眾多外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爭相湧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加大著國內金融信息化的步伐和力度。現階段,中國的金融信息化已經走過了「金融電子化」,正向「金融信息化」深層次邁進。在數據大集中之後,通過數據倉庫、數據挖掘(DM)等日漸成熟的技術,加強客戶和市場分析,構建新型銀行經營管理體系已經成為必然的應用發展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銀行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到目前為止已經基本完成了數據大集中的工作,而保險、證券和基金等其他領域的數據大集中工程則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
對此,銳捷網路認為:金融信息化的遍地開花有力地促進了傳統運營模式和服務模式的現代化變革,使未來金融業務全面虛擬化的美好藍圖成為可能。但同時數據的集中也意味著風險的集中。同時,銳捷網路進一步指出,我國當前的網路安全建設中存在著四大方面的欠缺:整體安全系統建設的欠缺;內部網路安全監控與防範的欠缺;智能與主動性安全防範體系建設的欠缺以及全面集中安全管理策略平台定製方面的欠缺。
在未來中國金融產業深化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不管是新一代「AAA」式服務(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為客戶提供方便、安全的金融服務)還是從Saving Bank向Service Bank轉變,種種金融創新都將對網路的安全保障以及支持未來業務的綜合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建設作為銀行等金融產業發展的主要技術支撐的同時,全方位的網路安全無疑已經成為金融創新的主要源動力。搭建穩定的網路平台,創造安全的應用環境,為金融業務的大集中浪潮提供最強的支撐力和實現保障已經成為網路廠商們所刻不容緩的職責和任務。
4. 金融行業信息化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到上個世紀末為止,我國的金融信息化已經走過20多個年頭,在數萬金融科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由點及面,初步建成了日趨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體系。在這段發展時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業和行業監管部門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即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等行業監管機構的領導下,各個金融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金融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和實施原則。
我國金融行業信息系統的建立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講起步較晚,從70年代開始至今盡管只有20多年的短短歷程,但發展速度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行業信息系統已基本上接近了發達國家80年代中期的水平。計算機進入我國銀行業,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銀行引進了蘇聯的電磁式分析計算機,用以進行全國聯行對帳表的工作。但是計算機在我國銀行業的真正發展還是從70年代開始的,因此,我國金融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70年代起步階段
從70年代中國銀行引進了第一套理光—8型(RICOH—8)主機系統開始,揭開了我國金融行業信息系統發展的序幕,當時的主要目標是利用計算機處理效率高、准確性強、功能豐富的特點,對銀行的部分手工業務用計算機來進行處理,主要軟體採用COBOL語言編寫,實現了諸如對公業務、儲蓄業務、聯行對帳業務、編制會計報表等日常業務的自動化處理。盡管在當時只在某些地區的某幾個分行著手試點,但是試點的成功為後來的大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這一階段主要的處理方式也是採用離線批處理的方式,解決了大量瑣碎、重復性的勞動。
第二階段——80年代推廣應用階段
80年代我國銀行業相繼引進了日本的M—150、美國IBM公司的436l、4381型主機系統。進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廣應用各類櫃面業務處理系統,在此基礎上各行分別建立了自己的聯網系統,實現了同城各專業銀行自身間的活期儲蓄通存通兌,基本實現了各專業行、各營業網點之間業務的聯網處理。計算機已應用於銀行門市業務、資金清算業務、金融計劃統計業務、信貸管理等多項業務中。與此同時,1985年中國銀行率先加入了SWIFT環球金融通信網路系統,為我國銀行業電腦化信息系統同國際接軌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第三階段——90年代完善提高階段
90年代各大專業銀行信息系統主機紛紛升級,如引進美國IBM公司的大型機ES9000系列主機,用以擴大業務處理范圍、增強業務處理能力。1991年4月1日人民銀行衛星通信系統上電子聯行的正式運行,標志著我國銀行電腦化信息系統進入了全面網路化階段。各大銀行除先後加入人民銀行的電子聯行系統外,在一些大中城市還建立了各種形式的自動化的同城票據交換系統,如同城跑盤清算系統、同城網路清算系統和同城清分機處理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原來資金清算時間長、可靠性差的問題,使得資金清算在各地之間能高質量、高速度地完成。同時,繼中國銀行之後,其它各大專業銀行也紛紛加入SWIFT系統成為其一員,使國際結算業務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人民銀行衛星通信系統上,除了銀行業務的應用外,還開發應用了全國證券報價交易系統,使全國的證券交易形成了一個統一、公平、合理的市場,使計算機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隨著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級網路系統愈加成熟完善,除了能處理傳統的金融業務外,各行還紛紛推出了90年代國際上流行的新型的自助銀行為客戶提供隨時、隨地、方便、周到的服務,實現了全方位、全開放式、多層次,符合國際慣例經營模式的新型的金融服務體系。由此可見,業務上的應用已基本達到了較為完善的階段,但各大銀行及金融機構仍在不斷努力,開拓新的業務,並重視計算機在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不斷提高金融電腦化信息系統的應用水平,爭取早日實現理想的決策支持系統。
第四階段——90年代末至今,新時代的到來
從90年代末至今,整個世界進入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加之我國已跨入WTO門檻,中國原本就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格局。
要想取得市場上的優勢,金融企業必須加強客戶關系管理、金融產品創新和加強內部信息化建設,而這三項都與信息技術分不開。金融信息化的意義這時候也並不局限於金融行業本身,而在於金融信息化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信息時代對金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把金融企業的支付系統介面接在企業的網上、政府的網上以及各消費者家中的網上。國內的金融企業紛紛觸網,推出網上支付系統。中國銀行率先推出了網上銀行的系列產品。中行的客戶只要擁有一張長城借記卡,再從網上下載中行提供的電子錢包軟體,就可以在網上進行各種操作,包括在網上開展查詢、轉賬、支付和結算等業務。而隨後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正式推出了網上銀行業務,接著又開通了網上個人外匯買賣、證券保證金自動轉賬等服務。而招商銀行的「一卡通」及「一網通」網上業務更可謂是先聲奪人。招商銀行的網上業務還包括網上企業銀行、網上個人銀行、網上證券、網上實時支付等功能。擁有招商銀行「一卡通」的客戶,可以享受網上付費、網上購物、銀證轉賬、賬戶轉賬等服務,不必再辦理其它手續。近幾年,信息技術已廣泛滲透到金融經營管理的各個機構、各項業務、各個環節,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網路化和電子商務的鏈接成為衡量「新世界、新金融、新銀行」的一個重要標准。為了趕上潮流,適應WTO形勢下的新競爭格局,中國的金融企業正在加快腳步邁入信息化時代。
資料來源:AMT咨詢公司研究報告
5. 什麼是信息化金融機構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通過廣泛運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版的信息技術,對權傳統運營流程、服務產品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
它的顯著特點就是:金融服務更加高效便捷、金融創新產品更加豐富、資源整合能力更為強大。
6. 金融機構有哪些信息化,大數據需求
數據大集中
數據大集中是一個過程,之前整個銀行體系都在分行,包括證券公司也是如此。這些金融機構並沒有集中的數據中心概念,所以他們先做了數據大集中。
數據倉庫
數據倉庫是在數據大集中的基礎上,提升、改善了數據的質量。
報表
在上面兩步的基礎上,做了兩個報表:一個是監管報表,另一個是內部管理報表。
決策支持
決策支持是基於報表而形成的系統。但是,最後形成的決策支持系統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全局性的。比如,針對風險部門的是風險數據倉庫,針對業務部的是客戶數據倉庫,所以在金融信息化過程中,以上四個方面還是部分處於分離的狀態。
數據整合
無論做什麼樣的分析,數據質量是最重要的。如果數據質量差,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公開數據現在越來越開放,比如說工商數據、徵信數據。所以我覺得很多公開數據的運用,確實為數據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智能金融的嘗試
為什麼用嘗試二字,因為我還是持一個比較保守的觀點。就智能金融而言,現在的數據挖掘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還是不夠的,但是我相信科技的不斷發展肯定會解決這個問題。我一直堅信一個觀點就是:以後絕對不會存在物理上雲的概念。再過十年或者二十年所有的東西都是雲,這就是趨勢,是你沒有辦法改變的。我覺得智能金融或者大數據是一個趨勢,是一個沒有辦法去改變、沒有餘地可討論的趨勢。
7. 金融信息化的金融信息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所謂虛擬化是指金融機構日益通過網路化的虛擬方式在線開展業務,其客戶直接在辦公室、家裡甚至旅行途中獲得金融機構提供的各類服務,因此金融機構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營業場所和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全新的網路銀行正藉助互聯網技術,通過計算機網路及其終端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沒有傳統銀行經營網點的網路銀行——安全第一網路銀行在美國誕生,它創立的全部費用僅為100萬美元,只相當於傳統銀行開辦一個分支機構的費用,其經營成本也遠遠低於傳統銀行。安全第一網路銀行的誕生與發展標志著虛擬化銀行的開端,預示了金融機構形態的未來發展趨勢。 金融信息化導致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的巨大變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著支付與結算、資金融通與轉移、風險管理、信息查詢等銀行基本功能的實現方式。金融機構將傳統的專用信息網路拓展到公共網路,電子貨幣、網路貨幣等數字化貨幣的應用使得以支票和現金為主的支付結算、資金轉移方式正在趨向無現金的方式轉化,各種信用卡、數字錢包得到了廣泛應用;實時在線的網路服務系統能為客戶提供全時空、個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務;基於信息技術的各種風險管理與決策系統(如自動授信系統、風險集成測量系統等)正在取代傳統落後的風險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確性;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也在迅速加快。
適應經營方式的變化,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建立在傳統銀行經營模式基礎上的組織形式——基於分支行的組織結構已經無法適應新的經營方式。圍繞客戶的消費行為和需求,傳統銀行正進行新的結構設計,藉助於信息技術重構其組織形式。新興的網路銀行完全擺脫了傳統銀行的組織結構,幾乎找不到傳統銀行的結構特徵。總之,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將從提高金融業務的自動化程度,發展到對金融業經營方式和組織結構的深刻改變。
8.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傳統金融機構嗎
信息化的金融機構,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 互聯網+金融 。他是和傳回統的金融行業是有著很答大的區別的,實現的線上的功能比較豐富。比如現在的財金圈、陸金所、人人貸等,均可以在網頁或者app上面直接實現投資理財,獲得收益之後再將本息都返還到你的賬戶。而傳統的金融則更加註重面對面的線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