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當代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特點

當代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4-15 14:20:57

A.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呈現出哪些重要的發展特徵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信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發展已明顯呈現以下十大特徵和趨勢:一是金融管制放鬆化;二是金融創新化;三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四是融資證券化;五是銀行經營國際化;六是銀行業務全能化;七是銀行資本集中化;八是金融業電子網路化;九是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十是金融監管國際化。

B. 當代國際銀行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急,謝謝~~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來程的加快及信息自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發展已明顯呈現以下十大特徵和趨勢:一是金融管制放鬆化;二是金融創新化;三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四是融資證券化;五是銀行經營國際化;六是銀行業務全能化;七是銀行資本集中化;八是金融業電子網路化;九是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十是金融監管國際化。

C.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三大發展趨勢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趨勢
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與衛星通訊的應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性資金調撥和資金融通可在幾秒鍾之內迅速完成。另外,隨著跨國銀行的空前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已不限於少數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而是向全世界擴展。這樣,各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便形成了一個全時區、全方位的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這是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重要表現。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另一個表現是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是指交易的參加者不受國籍的限制,表明金融資產面值的貨幣也不受任何限制。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證券化趨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銀行貸款一直是國際融資的主要渠道,並於1980年達到頂峰,占國際信貸總額的比重高達85%。但從1981年開始,國際銀行貸款地位逐漸下降,到80年代中期,國際證券已取代了國際銀行貸款的國際融資主渠道地位。1985年,國際銀行貸款占國際信貸總額為41%,國際債券發行額則佔59%。1986年前者僅為29%,後者高達71%。進入90年代以後,這種趨勢也未發生逆轉。金融市場的結構性變化,除了從銀行貸款逐漸轉向證券之外,還包括在以前不進行交易的資產(如公司應收款項)也可成為交易的資產。形成金融市場證券化(Securitization)趨勢的主要原因是:①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國際銀行貸款收縮了,促使籌資者紛紛轉向證券市場;②發達國家從70年代末以來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開放證券市場並鼓勵其發展;③金融市場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使市場能處理更大量的交易,更迅速、廣泛地傳送信息,對新情況迅速作出反應,設計新的交易程序,並把不同時區的市場連續起來,這為證券市場的繁榮提供了技術基礎;④一系列新金融工具的出現,也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繁榮。
(三)金融創新的趨勢
金融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廣義的金融創新則指涉及金融各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業務、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全面的創新。

D. 政治經濟學:當前國際金融的特點。 請簡要回答

當前國際金融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八點:

1、強大的經濟基礎。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必須以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經濟增長為支撐。一方面,經濟的發展能夠推動貿易和投資的增長、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產生對資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會帶來收入和儲蓄的增長,從而產生對資金的供給。大量的資金供給和需求帶動金融機構、市場的集聚以及金融環境的完善,推動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
2、發達的國際貿易與優越的區位。國際金融中心在發展初期往往需要國際貿易作支撐,以大量貿易帶動資本集聚,因此,國際金融中心往往也是國際經濟、貿易和航運中心。
3、國際金融業務發達,金融機構集聚。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的不斷加快和國際金融中心競爭的日益激烈,一個金融中心贏得國際外匯交易、國際銀行貸款、跨境兼並金融服務,以及國際債券發行與交易等方面業務的能力,成為衡量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針,而跨國公司則是這些金融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和國際金融中心服務的主要對象。
4、完善的金融市場結構,相對開放、自由的市場體系。多層次金融市場包括金融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票據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等。對於國際金融中心而言,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有利於發揮金融中心的規模經濟與集聚效應,擴大金融中心輻射的深度與廣度。同時,對國內外金融機構而言,開放、自由的市場體系意味著較低的進入成本,因而能夠使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流動與集聚,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5、較少的外匯管制,相對自由的貨幣兌換。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所在國的貨幣一般為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否則以該國貨幣計價的金融產品的交易、資本輸出、結算等都將受到限制,以該國貨幣為基礎的金融創新也將受到制約。
6、有利於創新而又不失規范的監管體系。從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歷史看,一方面政府要進行嚴格的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又要提供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促進金融創新,保持金融中心活力和自身發展能力。
7、發達的信息資訊行業,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業是管理風險的行業,與風險直接相關的是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直接相關的是信息,金融中心需要能夠大量實時、客觀反映市場、機構、工具和產品變化的信息,這就需要高質量的金融基礎設施,比如徵信系統、清算系統,高效率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估機構等。
8、大量的一流國際金融人才。金融業是專業性強、知識密度高的行業,人才是金融業的核心要素,也是金融機構最重要的競爭優勢。金融中心需要大量的金融、會計、法律、計算機、管理、外語等方面的人才,一個具有充足人力資源供給的地區自然對金融機構具有吸引力。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力和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特別是金融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E. 當代國際經濟的特點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後,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經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傳統大國多強並起,「中等國家」快速發展,開創了大國和中等國家同場競技和統領全球化潮頭的新局面。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台。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佔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佔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佔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佔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3/4,經濟總量只佔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現象明顯,南南合作呈現高度復雜性。

(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體系日趨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提速,非洲、中東地區國家經濟開始起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明顯下降,對自身能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意識強化,一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元化。「金磚四國」、「新鑽11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為強勁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12強。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引資、外匯儲備和股市總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躍升四個位次。亞洲國家對美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比重已從1993年的25.5%減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發展中國家相互投資迅速增長,主要表現在亞洲內部以及亞洲對非洲的投資。目前,世界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近來,發展中國家開始將部分外匯儲備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對外投資,金額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有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呈繁蕪交織的狀態。俄羅斯迅速復興和印度加快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一梯隊。一批發展中國家邁入或走近經濟次大國行列,對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及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雙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經濟、金融等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增。「G8(八國集團)+5」成為促進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國集團)涵蓋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等的立場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G20框架內成立「全球首腦論壇」,進一步反映出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協調的趨勢。

(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發展迅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重趨活躍,自貿區談判方興未艾,通過自貿協定等形式,新興力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成為時尚。

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有關國家以區域發展為依託,為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而採取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區域集團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發展並行不悖。這種總體上良性的經貿互動推動了政治上的良性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區域合作勢頭加強,成為聯系不同地區之間合作網路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各國均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全面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內金融、服務一體化進程,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方共同市場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由貿易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個支柱性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漸由國家之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圍繞全球經貿政策、金融體制的斗爭與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之間展開。

(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一些資源大國特別是油氣資源富集的國家把握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良機,不僅從中獲取巨額收益,同時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近年來,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個位次。一些石油生產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其石油資源的掌控。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斗爭的主要籌碼,公開向美「叫板」。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方面,俄羅斯影響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並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積極增加石油戰略儲備,並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等,美、歐、日等大國還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大國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產業中的壟斷地位

四、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外總體形勢,對我經濟發展和企業走出去是有利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競爭。任何大國的崛起,無不伴隨經濟上走出去,在更大空間里尋求自身發展和利益的過程。

F. 簡述現代金融市場的特點

金融市場

離岸金融市場的概念

離岸金融市場(offshore finance market),是指主要為非居民提供境外貨幣借貸或投資、貿易結算;外匯黃金買賣、保險服務及證券交易等金融業務和服務的一種國際金融市場,亦稱境外金融市場,其特點可簡單概括為市場交易以非居民為主,基本不受所在國法規和稅制限制。離岸金融市場在60年代的興起,使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編輯]
離岸金融市場興起的原因

50年代以後,國際經濟關系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

第一,許多國家獲得了政治獨立,並渴望有一個能為它們提供不受任何一國管轄與影響的、資金可自由借貸的國際金融市場。

第二,跨國公司獲得了巨大發展。它們不僅以對外直接投資為特點促使生產國際化,而且資本也國際化,迫切要求有一個靈活自由的資金貸放市場,以滿足國際業務迅速發展和資金頻繁調動的需要。

第三,一些短期資本持有者,鑒於美元總的地位相對下降和資本逃避的需要,也要求有一個不受各國法令管制的資金「避難所」。

第四,美國自從50年代開始,就連續發生國際收支逆差,大量美元流往境外,形成了「歐洲美元市場」,即境外美元市場。60年代後,歐洲聯邦德國馬克、歐洲法國法郎、歐洲荷蘭盾以及其他境外貨幣,也在這個市場出現,從而使歐洲美元市場發展成為歐洲貨幣市場。

歐洲貨幣市場是一個新型的國際金融市場。這種金融市場,最早出現在倫敦,以後在新加坡、紐約、東京、香港等地相繼開設。
[編輯]
離岸金融市場的類型

從不同角度來看,離岸金融市場有不同的類型。從從事的業務范圍來看,有混合型、分離型、避稅型及滲漏型等離岸金融市場;從市場形成的動力來看,有自然漸成型和政府推動型離岸金融市場;從市場功能來看,有世界中心、籌資中心、供資中心及簿記中心等。下面我們僅從市場業務范圍來考察離岸金融市場的類型。

1.混合型離岸金融市場

該類型離岸市場的特點:離岸金融交易的幣種是市場所在地國家以外的貨幣,除離岸金融業務外,還允許非居民經營在岸業務和國內業務,但必須交納存款准備金和有關稅獻,管理上沒有限制,經營離岸業務不必向金融當局申請批准。我國香港離岸金融市場屬此類型。

2.分離型離岸金融市場

它是指沒有實際的離岸資金交易,只是辦理其他市場交易的記賬業務而形成的一種離岸金融市場。該類型離岸市場的特點:離岸業務所經營的貨幣可以是境外貨幣,也可以是本國貨幣,但是離岸金融業務和傳統業務必須分別設立賬戶;經營離岸業務的本國銀行和外國銀行,必須向金融當局申請批准;經營離岸業務可獲得豁免交納存款准備金、存款保險金的優惠,並享有利息預扣稅和指一種把離岸業務與在岸業務分立,居民的存款業務與非居民的存款業務分開,但允許離岸賬戶上的資金貸給居民的離岸金融市場。地方稅的豁免權。紐約、東京、新加坡等離岸金融市場屬此類型。

3.避稅或避稅港型(taxhaventype)離岸金融市場

這種類型的離岸市場的特點:市場所在地政局穩定,稅賦低,沒有金融管制,可以使國際金融機構達到逃避資金監管和減免租稅的目的。巴哈馬和開曼以及百慕大等屬於此類型。

4.滲漏型離岸金融市場

這種類型的離岸市場兼有倫敦型和紐約型的特點,但最突出的特點是離岸資金可貸放給居民,即國內企業可以直接在離岸金融市場上融資。
[編輯]
離岸金融市場作用

離岸金融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有利於大量國際資本的流入,彌補國內資金缺口,使國內市場主體能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和渠道籌資、融資;有利於縮小各國金融市場的時空距離,便利國際借貸資金成本的全球性降低;有利於引進大量現代化的金融技術工具和金融產品,促使東道國國內同業改進經營管理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和從業人員素質,加快金融創新;有利於加快東道國的金融監管向國際慣例靠攏,提高監管質量;有利於增加外匯收入,增加本國外匯儲備;有利於調節東道國的國際收支,穩定國際經濟金融秩序;有利於帶來廣泛的經濟效益。

離岸金融市場作為一個高度自由靈活、快捷便利、高效新型的市場,它的建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所在國或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穩定;有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完善的金融體系和經驗豐富、運作高效的金融機構;有靈活自由的金融法規制度及有利於市場發育的財稅政策,放鬆或取消外匯管制,放鬆金融管理,提供減免稅的優惠;有比較優越的經濟和自然地理位置。

金融市場的特點

1.交易價格具有特殊性

在商品市場,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而金融市場上特殊商品的價格:利息率,不是表現特殊商品的價值,而是表現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貨幣等金融工具買賣、轉讓的不是貨幣,而是貨幣的使用權。買者購買使用權後,可以投資於各種經營活動,以獲取更多的利益,即獲得多於償還貨幣給貸款者的本息。金融市場的價格:利息率的波動,客觀地反映市場銀根的松緊。在金融市場上,由於「商品」的單一性,決定了利率的一致性。不論借錢的目的是什麼,在期限一致、金額相同時,利率基本相同。因此,統一的利息率是金融市場特殊商品交易的參考值,對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價格有制約作用。

2.交易對象的周轉具有特殊性

在商品市場上,商品隨交易活動的結束而退出流通領域轉入消費領域。但是,金融市場交易完成後,交易對象還會在預先約定的時間內,帶著利息返回。因為金融市場交易只轉讓了資本的使用權而未出賣所有權。

3.貸款活動的集中性

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者很多,涉及政府、工商企業、家庭和個人等多方面,但卻很少是直接將資金提供給需求者。往往是通過金融機構把各方面的資金集中起來,然後再貸給需求者使用。可見,金融市場的借貸活動不是零散的,而是具有很強的集中性。

4.金融市場買賣關系具有特殊性

商品市場中的買賣雙方只是簡單的買賣關系,一旦買賣過程結束,雙方則不存在任何關系。金融市場買賣雙方的關系不僅僅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賣方為了獲得一定量的「租金」而轉讓該商品一定時間的使用權,保留所有權;買方支付「租金」後獲得該商品在一定時間的使用價值。顯然,買賣過程結束後,形成的是債權債務關系。債務者必須按期償還本息,債權者有權按期收回本息。

5.交易對象的單一性

商品市場交易的對象——商品實物是多種多樣的,而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卻是單一的貨幣,不涉及任何其他交易對象,表現出明顯的單一性特徵。

G. 當代國際金融發展表現出以下哪些特點

A、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
B、國際融資證券化
C、金融業務全球化
D、國際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四項都對。

H.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格局有何特徵

1、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依然穩固;
2、以對抗美元洗地的歐元體專系搖搖欲墜;
3、以對抗美元洗牆屬的亞元體系構想胎死腹中;
4、國際金融市場由單一美元掛鉤市場形態向多種大宗資源性商品價格掛鉤趨勢的變化悄然;
5、國際金融市場的重心隨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發生改變,重心的轉移導致超級大國將戰略重心也隨之轉移。

閱讀全文

與當代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家科技創新基金好 瀏覽:718
重慶新億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843
證大無抵押貸款工作怎麼樣 瀏覽:795
鳳竹紡織的股票行情 瀏覽:979
匯鼎理財群 瀏覽:624
政府性價格調節基金 瀏覽:967
融資客的瘋狂 瀏覽:987
今日黃金價格一錢多少錢 瀏覽:587
超牛指標 瀏覽:900
世界最高股票 瀏覽:164
公益基金是否可以購理財產品 瀏覽:708
股票加倍倉 瀏覽:445
國金基金網上交易 瀏覽:263
瑞刷顯示非交易時間 瀏覽:876
股指期貨黃金股 瀏覽:116
創業融資計劃書範文 瀏覽:162
兵團工融資 瀏覽:796
中影年年融資 瀏覽:642
股指期貨加1分手續費 瀏覽:224
ff獲得融資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