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的利益沖突現象

金融機構的利益沖突現象

發布時間:2021-04-15 21:24:56

Ⅰ 經濟學上有哪些結構性矛盾

一、幾組數據說明了什麼?
——今年1至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大幅下降,消費偏弱,令國內通貨緊縮壓力趨緊
日前,由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所做的《2002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目前居民消費價格同期比指數已連續負增長8個月,中國人民銀行統計的企業商品價格指數(同期比)已連續下降13個月。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最新數據,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0.9%。而1-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其中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1.3%,創下1999年8月以來最大降幅。
在最新公布的數據中,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2個省(區、市)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5%至2.7%之間。其中,降幅較大的地區是:廣東下降2.7%,陝西和山西下降2.1%,廣西下降1.7%。但是有6個省、市的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其中漲幅較大的地區是:青海上漲2.9%,河南上漲0.7%,江西上漲0.4%。另外,黑龍江、湖北、重慶市居民消費價格與去年同月持平。
有關專家將當前國民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納為4個下降,即財政收入增長下降、企業效率增長下降、物價指數及居民消費指數下降、外貿協議投資金額增長下降,認為通貨緊縮壓力加大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通貨緊縮對投資預期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政府應有所作為。
——上半年企業存款增長平穩,居民儲蓄存款大幅增加;金融機構貸款逐步增加,信貸資金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國債和政策金融債發行增加
2002年1-6月份,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比年初增加14491億元,同比多增2801億元。其中:企業存款增加3008億元,同比少增601億元。1-6月份,居民儲蓄存款增加8034億元,同比多增2711億元。6月末,金融機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8.17萬億元,同比增長17.35%,增幅比近兩年同期平均增幅高8.85百分點。
報告同時指出,目前,從宏觀上看,貨幣信貸總量增長較快;但從微觀看,資金結構性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中小企業反映貸款難,商業銀行反映難貸款。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從全國范圍看,許多產品供大於求,對銀行貸款實際需求不足;二是企業自身素質偏低,社會信用環境不佳;三是對中小企業服務、支持體系不健全;四是商業銀行經營機制還有待改善;五是縣域金融服務仍存在薄弱環節。
在國債和政策金融債發行方面,上半年,國債累計發行2600億元,同比增加680億元,增長35.4%(二季度累計發行2040億元,比上季增加1480億元)。二季度末,國債余額為17193億元,比去年末增長10.1%,佔2001年GDP的比重為17.9%。
政策金融債累計發行10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5億元(二季度累計發行855億元,比上季增加200億元)。二季度末,政策銀行金融債余額為8967億元,比去年末增長5.1%,佔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9.3%。
——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股票市場籌資額減少,市場交易平淡
今年上半年,企業在股票市場上累計籌資410.1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38.8億元,下降45.2%(二季度,企業在股票市場上累計籌資175.2億元,比上季減少59.7億元,下降25.4%)。其中,包括發行、增發和配股的A股籌資382.3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44.6億元,下降47.4%;H股發行籌資0.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12億美元,下降79.7%。
從市場成交情況看,2002年二季度,滬、深兩市股票共成交8953億元,日均成交149.2億元,日均成交比上季減少5.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96.9億元。上半年滬、深股市累計成交16845億元,同比減少7979億元;日均成交151.8億元,同比減少66億元,下降30.3%,市場成交同比萎縮較多。
這幾組數據至少明白無誤地向我們傳遞了以下信號:
1、 當前我國內需不足,通貨緊縮現象愈加明顯;
2、 降息並未起到擴大投資、刺激消費、提高企業效益、推動股指持續上揚等作用;
3、 財政收入增長下降和企業效率增長下降,進一步驗證了「目前減稅總體空間不大」觀點的預見性與正確性;
4、 信貸資金供求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金融體系融資功能「弱化」態勢日益顯現;
5、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普遍持審慎態度。
二、當前我國內需不旺的原因分析
當前我國國內需求不旺、通貨緊縮趨緊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源於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具體表現為:
1、 城市工業品大量過剩與廣大農村人口消費「剛性約束」之間的矛盾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較為嚴格的「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在傳統計劃體制下的「短缺的賣方市場」中,其體制弊病無法顯現,而當我們告別短缺,進入「過剩的買方市場」時,這種管理體制的弊端暴露無遺。
目前,我國城鄉市場發展不平衡,且差距還在擴大。一方面,城市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場的產品供給大大超過其自身的需求,如果沒有外部市場已很難維持繼續增長,而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大多缺乏競爭力,市場佔有率極小。另一方面,廣大農村人口被禁閉在傳統農業社會,生產方式落後,收入水平很低,出現消費「剛性約束」和有效需求不足,城鄉市場出現了明顯斷裂。
近年來國民經濟出現的一系列現象表明,如果還不改變日益擴大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徵,我國城市經濟就難以為繼。如果還不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不顧農村這一片廣闊天地而孤立地去搞城市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中國經濟發展的路徑就會越走越窄,最終會走不出來。
2、 金融機構儲蓄存款節節攀升和信貸資金「無路可投」之間的矛盾
自1996年5月1日首次降息,至2002年2月21日人民銀行再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我國已連續八次降息,利率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存款利率平均累計下調6.24個百分點,貸款利率累計下調7.42個百分點,其中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由當初的10.98%降至目前的1.98%,降幅高達82%,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金融機構儲蓄存款不僅沒有大幅減少,反而節節攀升。統計數據表明,到2002年3月末,居民儲蓄存款增加5051億元,同比多增990億元;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數據則顯示,1-6月份,居民儲蓄存款增加8034億元,同比多增2711億元。
與此形成明顯反差的是,當前信貸資金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資金供求矛盾比較突出。一方面,中小企業反映貸款難。近年來,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貸款存在著向大城市和大型企業過度集中的現象。這種現象,削弱了商業銀行對於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支持。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反映難貸款。目前金融機構流動性較為充足,從1998年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來,商業銀行超額儲備一直保持較高水平,1998~2001年平均為8.8%,今年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備付金率平均6.78%,金融機構流動性較好,支付能力較強,表明商業銀行具有較強的貸款擴張能力,然而其發放貸款的意願卻並不強烈。這主要可以歸因於「信貸緊縮——不良貸款」陷阱機制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商業銀行缺乏經營貸款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能主動培養和選擇客戶,使一些本該發放的貸款沒有發放。
當前,金融機構大量儲蓄存款遲遲不能轉化為投資,而投資增長主要依賴於增發國債和由國債投資帶動的貸款,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會投資和民間投資的擴張。
3、財政收入增幅下降與政府財政負擔不斷加重之間的矛盾
提高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我國多年期待的目標。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於,沒有一個強大健全的財政,宏觀經濟的穩定將變得十分脆弱。這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要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能不充分考慮政府的財政能力。這是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政府在轉變職能基礎上全面履行其職能(特別是社會穩定職能)的基本保證。

Ⅱ 簡化金融機構與監督是否矛盾

簡化金融機構與監督是否矛盾(F)
當前做好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完善金融體制、防範金融風險,提 高金融競爭能力的工作十分緊迫和艱巨。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通過深化改革、加強調控、強化監管、改進服務、優化環境,有力地促進中國經濟金融持續穩定健康發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行業,金融業具有壟斷性、指標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 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 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金融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 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 保、平保和太保。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 益,受政策影響很大。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 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 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 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 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供參考。

Ⅲ 金融機構在實際運行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產生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哪

金融機構在實際運行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產生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如下:專
(1)不同部門對一些問題的不同看法
(2)各部屬門的權力之爭
(3)不同部門的利益不同
(4)部門行為不當
(5)營銷部門內存在一定沖突
供參考。

Ⅳ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金融機構有什麼影響

金融機構損失有限

中國金融機構的直接損失相當有限。由於美國政府信用擔保,我國金融機構持有的大量美國機構債不會有損失。但是在全球化的時代,

外圍金融市場的動盪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消極傳導作用。

陸挺:此次全球金融海嘯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比較復雜。首先,金融機構的直接投資所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據初步統計,我國共

持有海外公司債券約為120億美元,其中僅有小部分受到影響。如中國各銀行借給雷曼資金總計大概為7.2億美元左右。在外匯儲備投資方

面,截至7月底,我國持有519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大約4440億美元為機構債。對於美國的機構債券,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對此進行擔保,

只要持有到期就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第二,實際上,最近由於金融市場動盪,美國國債價格正向上走,這是因為大家發現持有其他資產反而變得更加不安全、從而更願意去

持有美國國債。當然這裡面也有風險。由於美國的救市行動而發行的大量國債勢必會導致更多的貨幣供給。從中長期角度看,會抬高美國國

債利率和引起美元貶值,這會對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固定收益資產造成一定的損失。但這僅是一種風險而已,美元的匯率涉及美國經濟、全球

經濟、美國貨幣供給、其他經濟體貨幣供給等多重因素,所以將來也未必一定會出現美元幣值走弱的現象。

至於美國中長期利率是否會走高的問題,其實首先要搞清楚是什麼「利率」。目前的聯邦基準利率只有2%,而且進一步減息的可能非常

大。美國國債的利率最近也持續走低。但由於市場信心走弱,互相不信任對方,金融機構間的借貸利率不斷上升,這就是這一段時間出現的

所謂credit crunch(信貸危機)問題。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近來不斷通過各種手段擴大貨幣供給,目的在於提振市場信心,降低拆借利率

。當然,如上所言,如果美國發債較多,從中長期而言會拉高國債利率,但這並不是目前所考慮的主要問題。

李稻葵:短期而言,對中國金融機構影響有限,因為我國金融機構在投資方面還是趨於保守,而這次投資在美國、雷曼等投資銀行的大

部分還是美國、歐洲等的機構。此外,我們還要關注我們在境外的機構是否有投資,比如一些「中」字型大小的企業,它們手頭擁有大量外匯,是

否進行過投資尚不得而知。

中期而言,確實存在風險,如果中期內美國金融市場能夠穩定、金融機構不再繼續破產、金融市場進入整頓時期,則未來半年內,發達

國家投資在中國的各種資金有可能出現逆轉迴流,由此導致新興市場國家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等。

美國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使得美元對全世界其他貨幣匯率保持穩定。如果美國金融界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對美國會形成進一步打擊。至

於匯率問題,我相信,美國在中美匯率問題上不會有太大要求,而是主要希望中國不從美國國債上撤離。

黃益平:對我國金融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內金融機構在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從目前金融危機發展的情形來看,金融機構面對的

最大問題,第一是投資者信心,第二是流動性。毫無疑問,隨著國際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我國在海外證券市場的投資已經出現虧損。不過

這些國外資產本身就是用外匯購買的,因此尚不至於對國內的流動性造成重大影響。況且對於許多金融機構而言,這些虧損也僅僅是賬面上

的。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出美國的金融危機會引發國內金融機構系統性的風險。我國大多數大型金融機構都是國家所有或控股的,不會出現

倒閉的現象。即使是非國有的銀行,也受到政府隱性擔保的支持,因此也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從資金流動的角度,一些短期資本的流出、在證券市場投資的回撤等存在可能性,但是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抵禦這種沖擊綽綽有餘。另

外,如果美元幣值出現大幅波動,有可能使得人民幣匯率很難再持續盯住美元。最近2-3個月的進展表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越來越

大,而對一攬子貨幣匯率變動則越來越穩定。這實際是一個好現象,意味著匯率政策開始真正落實2005年提出的參照一攬子貨幣的有管制

的浮動,實際反而能增加匯率的穩定性。

Ⅳ 金融機構發生金融案件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中小金融機構的支付風險。近幾年來,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前幾年的農村基金會,一是由於內控機制不健全,管理混亂以及嚴重的違規經營,加上管理人員素質低下,違法犯罪活動經常發生,導致經營陷入困境,出現支付危機;二是由於社會信用體系沒有建立,社會信用保障機制不健全以及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干預,造成中小金融機構經營舉步艱難,而出現支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出現支付風險,一般表現為:備付率低,到期存款支付困難,資金回籠慢,缺口大;經營收入少,往往收不抵支,財務狀況惡化,虧損嚴重;不良資產居高不下,難以盤活;喪失社會信譽,出現存少取多的惡性循環,往往難以吸收新的存款。金融支付風險暴發力強,社會影響極壞,容易導致金融機構倒閉,引發金融風險,危急社會穩定,導致社會動盪。 (二)金融機構潛在的經營風險 1、貸款壘大戶,潛伏巨大的資產風險。市場經濟發展到新階段,許多金融機構特別是地方銀行都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主要信貸服務對象,貸款投向過於集中,單戶貸款比例、最大十戶貸款比例都嚴重超過規定的標准。由於違背了信貸風險分散原則,企業經營風險的產生直接導致金融風險的產生,企業破產,金融機構就會損失慘重。 2、內控機制缺乏約束力,潛伏著案件風險。一是監督機構不健全,特別是對高管人員權力缺乏有效監督,金融機構稽核審計人員都是在領導班子成員、甚至一把手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未能很好地行使監督權,使行、社領導的管理行為難以得到約束和規范。城鄉農村信用社雖然都設立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但均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再加上裙帶關系的原因,對一些違紀違章行為往往查而不處,甚至視而不見,長此下去,留下嚴重的案件隱患;二是目標任務分配考核不合理。有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中,存款任務都是作為硬指標分配,而且在考核中佔有很大的分值,部分金融機構為了完成任務指標,默許轄內機構進行違規經營,留下後遺症;三是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對重要工作環節,重要工作崗位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和監控,如信息備份,電腦操作人員的密碼更換,臨櫃人員的交接,以及出入庫、查庫等經常出現漏洞,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員工內部作案也輕而易舉,潛伏著隨時發案的危險。 3、從業人員素質低下,潛藏著道德風險。當前,金融系統中個別幹部職工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抬頭,極端個人主義膨脹責任心,全局觀念,法律紀律觀念淡薄,有的以權謀私甚至貪污挪用,受賄行賄,走上犯罪道路,其根本原因在於素質問題,金融業是一個政策性、廉潔性、信用性、紀律性很強的行業,員工沒有職業道德,缺乏自律或法制紀律觀念,沒有高度的責任心,道德風險因而產生。 4、違規經營,潛藏著法律風險。少部分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不是在如何強化經營管理上做文章,而是在經營決策時,過多考慮眼前利益,為完成各項經營指標,不惜以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為代價,進行違法違規經營活動,嚴重影響了金融程序的穩定,其中尤以高息攬存和違規放貸最為突出,它不僅損害了國家利益,引起經營成本增高和不正當競爭,還會因為經營行為得不到法律保障而引起法律風險。 5、經營環境不佳,引起信用風險。金融業經營環境不佳,有信用保障機構不健全的原因,有行政干預或行政不作為的原因,有社會個體素質及觀念的原因,社會信用的嚴重缺乏,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難以收回,從事其他經營活動也難有回報,因而出現「懼」貸現象,個體或企業將出現「貸款難」,這是信用風險的具體表現。 (三)金融「三亂」風險。 金融業亂設機構,亂放貸,企業亂集資的「三亂」現象涉及面廣,艱根除,易復發,前幾年非法經營網點及農村基金會亂放貸,個別企業亂集資,曾引起社會經濟程序混亂和影響政局穩定,目前經治理整頓雖有好轉,但由於投資渠道不暢通、居民金融風險意識不強、國家宏觀控制信貸規模過快增長而使資金供應偏緊等原因,「三亂」風險將長期存在並有隨時復發的可能。

Ⅵ 金融機構涉及犯罪問題的現象主要有哪些

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金融管理制度。所謂金融,即貨幣資金的融通,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設立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保險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行為。根據《商業銀行法》和有關銀行法規的規定,設立商業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按照規定的程序提出申請,經審核批准,由中國人民銀行或者有關分行發給《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始得營業。凡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開業或者經營金融業務,構成犯罪的,以本罪論處。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既可以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單位犯本罪的,實行兩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相應刑罰。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直接故意,間接故意或過失都不能構成本罪。這就是說,行為人明知設立金融機構應當經過批准,擅自設立屬於違法的行為,亦明知自己是在私自設立金融機構而仍決意設立之,並希望發生金融機構擅自設立成功的危害結果。至於設立的目的,則是為了牟取非法利潤。如果設立後又從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進行集資詐騙等犯罪活動的,則又牽連觸犯其他罪名,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等,這時,應按牽連犯的處罰原則擇一重罪處罰。

Ⅶ 金融機構的八大謎團

1股票不是企業最主要的外部融資來源(次品車現象導致)
2發行可流通的債務和股權證券不是企業為其經營活動籌資的(原因同上)
3與直接融資相比,間接融資的重要性要大出數倍(銀行能叫好解決信息部隊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問題導致)
4銀行是企業外部資金最重要的來源(原因同3)
5金融體系是經濟體中受到最嚴格監督的部門(信息不對稱導致政府加強監管)
6隻有組織完善的大公司才能進入金融市場為其經營活動籌資(大企業的信息相對更為對稱)
7抵押是居民個人和企業債務合約的普遍特徵(抵押品的存在降低了逆向選擇風險)
8典型的債務合約是對借款人行為設置了無數限制條件的、極為復雜的法律文本(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道德風險)
主要成因: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次品車

Ⅷ 財務杠桿效應的正效應和負效應是什麼

財務杠桿效應是指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也就是指在企業運用負債籌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債券)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
1、財務杠桿效應的正效應:
(1)利息抵稅效應:
一方面,負債相對於權益資本最主要的特點是它可以給企業帶來減少上繳稅金的優惠。即負債利息可以從稅前利潤中扣除,從而減少應納稅所得額而給企業帶來價值的增加。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規定負債免徵所得稅。我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中也明確規定:」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按照實際發生數扣除。」負債利息抵稅效用可以量化,用公式表示為:利息抵稅效用=負債額×負債利率×所得稅稅率。所以在既定負債利率和所得稅稅率的情況下,企業的負債額越多,那麼利息抵稅效用也就越大。另一方面,由於負債利息可以從稅前利潤中扣除,減少了企業上繳所得稅,也就相對降低了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
(2)高額收益效應:
債務資本和和權益資本一樣獲取相應的投資利潤,雖然債權人對企業的資產求償權在先,但只能獲得固定的利息收人和到期的本金,而所創造的剩餘高額利潤全部歸權益資本所有,提高了權益資本利潤率,這就是負債的財務杠桿效用。需要注意的是,財務杠桿是一種稅後效用,因為無論是債務資本產生的利潤還是權益資本產生的利潤都要徵收企業所得稅。所以,財務杠桿的最終效用可以用公式來表示:財務杠桿效用=負債額×(資本利潤率-負債利率)×(l-所得稅稅率)。在負債比率、負債利率、所得稅稅率既定的情況下,資本利潤率越高,財務杠桿效用就越大;資本利潤率等於負債利率時,財務杠桿效用為零;小於負債利率時,財務杠桿效用為負。所以,財務杠桿也可能給企業帶來負效用,企業能否獲益於財務杠桿效用、收益程度如何,取決於資本利潤率與負債利率的對比關系。
2、財務杠桿效應的負效應:
(1)財務危機效應:
負債一方面會增加企業固定的成本費用,給企業增加了定期支付的壓力。首先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業必須承擔的合同義務,如果企業無法償還,還會面臨財務危機,而財務危機又會增加企業額外的成本,減少企業所創造的現金流量。財務危機成本可以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業依法破產時所支付的費用,企業破產後,其資產所有權將讓渡給債權人,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訴訟費、管理費、律師費和顧問費等都屬於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宣布破產之前企業可能已經承擔了巨大的間接財務危機成本。例如,由於企業負債過多,不得不放棄有價值的投資機會,失去期望的收益;消費者可能因此會對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服務質量提出質疑,最終放棄使用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供應商可能會拒絕向企業提供商業信用;企業可能會流失大量優秀的員工。
所有這些間接成本都不表現為企業直接的現金支出,但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並且隨著企業負債額的增加,這種影響會越來越顯著。另一方面會導致企業資不抵債甚至破產。企業的負債總額過大,資不抵債,或者是無力歸還到期的流動負債,都會引起債權人催要債務,甚至向法院起訴,最終導致企業的破產。
(2)利益沖突效應:
即過度的負債有可能會引起所有者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一方面,債權人利益不受損害的一個前提條件是企業的風險程度要處於預測所允許的范圍之內,而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所有者往往喜歡投資於高風險的項目。因為如果項目成功,債權人只能獲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餘的高額利潤均歸所有者,於是就實現了財富由債權人向所有者的轉移;如果高風險項目失敗,則損失由所有者和債權人共同承擔,有的債權人的損失要遠遠大於所有者的損失,這就是所謂的「賭輸債權人的錢」。另一方面,企業為了獲得新的債務資本,往往會給新債權人更優先的索償權,也會損害原債權人的利益,使原債權人承擔的風險加大。而債權人為保護自己的利益,把風險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內,往往會要求在借款協議中寫人保證條款來限制企業增加高風險的投資機會;為了防止發行新債,債權人也會在契約中加人回售條款,即如果發行新債,允許原債券持有者按面值將證券售還給公司。這樣就限制了企業的正常投資和融資,給企業帶來一種無形的損失。

Ⅸ 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工作中遇到利益沖突時如何處理

銀行業從業人員在無抄法確知自己的行為是否屬於利益沖突或對如何處理利益沖突存有疑問時,應該按照內部規定向( )報告,尋求內部專業支持。
A.銀監會
B.所在機構負責人
C.銀行業協會
D.上級主管

正確答案:D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的利益沖突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政府性價格調節基金 瀏覽:967
融資客的瘋狂 瀏覽:987
今日黃金價格一錢多少錢 瀏覽:587
超牛指標 瀏覽:900
世界最高股票 瀏覽:164
公益基金是否可以購理財產品 瀏覽:708
股票加倍倉 瀏覽:445
國金基金網上交易 瀏覽:263
瑞刷顯示非交易時間 瀏覽:876
股指期貨黃金股 瀏覽:116
創業融資計劃書範文 瀏覽:162
兵團工融資 瀏覽:796
中影年年融資 瀏覽:642
股指期貨加1分手續費 瀏覽:224
ff獲得融資 瀏覽:651
購買外匯申請書 瀏覽:85
601258資金進出 瀏覽:50
國際貿易外匯風險 瀏覽:363
華夏基金有2018年度報告 瀏覽:235
上市再融資概念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