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家設立證券交易所的原始動機與定位是什麼
終於有人徹底總結了一次中國股市發展史了!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投資者,知彼知己,方且入市
就這樣,「小飛樂」承擔起了我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零的突破。
1986年9月26日,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曾於1984年公開發行「飛樂音響」股票)開設交易櫃台-靜安證券業務部,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部誕生,產生了股票交易。
●這一階段,涉及到兩個重要人物
黃貴顯(靜安分公司經理,後更名為靜安證券營業部)
��主導「飛樂音響」股票的發行,在1986年9月靜安營業部開設交易櫃台批准成立,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國真正意義上出現了股票交易
黃貴顯在靜安證券交易部
秦其斌(前飛樂音響董事長)
��一個很有想法也很果斷的人,跟吳邦國關系很要好,在領導下面自然得做出點成績來啊,1984年上半年,他便提出了股份制的構想,通過發行股票向其他單位和內部職工集資。
秦其斌在接受采訪
量變到質變:由於後續股票交易的火爆,已經越來越多的股份制公司開始發行股票,為了規范化,同時加深金融改革,大的背景是改革開放-證券交易所應運而生。
1990年11月2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營業,以當日為基日,基日指數定為100點。有上證綜合指數,俗稱「滬指」。
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請注意:目前所講的深指全稱為「深證成分股指數」,並不是指「深證綜合指數」。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國際上證券交易的交易模式主要有兩種:
●口頭競價
●電子計算機交易系統
盡管上交所的交易規則中規定的是口頭競價和計算機交易兩種方式,其實「寶」全部押在電子計算機交易上。可以講,這是一種極大膽的、跨越式的發展,因為當時連最簡單、最基礎的交易方法都沒有掌握,一下子就進入電子交易領域,誰也不敢保證此事能夠成功。評論家會說到中國的股市用十幾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這其中,電子交易系統的建設功不可沒。
兩大交易所的正式營業正式標志了中國股票市場的真正建立。也表明了當時改革開放背景下敢於嘗試資本市場的勇氣。在當時國際輿論環境下,形成了中國社會化的股市。
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牛熊交替
✎沒有永遠的牛市也沒有永遠的熊市,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牛熊交替,但是通過對具體中國的股市回顧,不難發現中國股市的一些常規特性。(戳大圖可查看具體事件,繼續看完全文腦補各種專業知識,分析檔次可直接提升!)
No.1 第一次牛市:1990.12-1992.595-1429點老八股、取消漲停板
■持續時間:17個月
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之後,當時掛牌的就只有8隻股票,別號「老八股」,在當時,交易制度是實施1%漲跌停板(後改為0.5%),股指從96.05點開始,歷史2年半的持續上揚,1992年5月21日,上證交易所取消了漲跌停板限制,在這樣的刺激下,一舉達到了1429點的高位。話說新生事物剛開始總會野蠻生長,年紀稍大的股民(比如筆者二舅)經常還提起那時候8隻股票經常一起封板,那時候他們特別相信中國股市能令人一夜暴富。那時候,散戶充滿著希望,覺得挖到了新中國的金礦,上證交易所經常座無虛席,有說有笑。
●取消漲跌停板(今天再來一次你試試!)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放開了僅有的15隻上市股票的價格限制,並實行「T+0」交易規則,引發股市暴漲,當天,上證綜合指數從前日收盤617點瞬間高開並收盤於1266點。一天之內上漲105%。就這樣,中國股市第一次上演了「致富」奇跡,你必須得服!
No.1 第一次熊市1992.5-1992.111429-386點價值回歸,新股認購
■持續時間:6個月
沖動之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較大,僅僅半年時間,股指就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跌幅高達73%,這樣的暴跌目前看起來是不敢想像的,但是那時候的投資者還是接受了,可見股市和心態之間的關系(大漲大跌,生活都在繼續,第一次熊市後股民的反應就說明了這個道理),時至今日,老股民偶爾會在喝茶時相互調侃,還是早期的股市炒起來爽。
●8.10事件成為大跌爆發點: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出現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場面(打新自出現以來就是讓股民瘋狂的),發生了震驚全國的「8.10風波」,隨後三天,上海股市受影響第一次狂瀉,上證指數三天內暴跌400餘點。導致多數股民血本無歸,此次風波也說明了股市的影響力不斷地擴大但同時也說明了中國股民們被發財夢誘惑的如飢似渴失去理智。這之後的兩個月,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便成立了。成為中國大陸的最高證券管理權力機關。這也是「新股效應」的第一次「閃亮」登場。
No.2 第二次牛市1992.11-1993.2386-1558點鄧小平南巡講話
■持續時間:3個月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並著重提到中國股市的未來發展,瞬間成為輿論熱點,他的公開講話中,鏗鏘有力的表示對股市的立場就是「堅持的試」,股民重拾信心,3個月內快速上漲,漲幅達到了301%。
No.2 第二次熊市1993.2-1994.81558-325點經濟過熱,緊縮調控、擴容、新股發行、大力發展國債市場
■持續時間:18個月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股市的大擴容也就開始了,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上證指數也逐步走低,進而在777點展開長期拉鋸,後來777點位失守,大盤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續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點,但這次熊市帶來的結果是上市公司數量急速的膨脹。
●瘋狂擴容,物極必反: 在92年底,兩市上市公司僅有53家,但到了94年底,已經發展到291家,規模擴大了5.5倍。擴容導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此舉必然抽走一部分市場資金(申購新股與抄新股)拋出股票的同時,又缺少承接盤,這樣大盤只能跌了。動盪第二次證明只要是大規模「新股」出現,總有一場腥風血雨。
No.3 第三次牛市1994.8-1994.9325-1052點三大利好救市
■持續時間:1個月
證券市場一片蕭條,多數股民們已經對股市信心喪失殆盡,市場中甚至一度傳言監管層將關閉股市,國家的親身兒子怎麼能看著就此夭折,血濃於水,國家為了挽救市場,相關部門出來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奮,1個半月時間,股指漲幅200%,最高達1052點。
●三大利好?
①證券交易印花稅單邊徵收
②匯金將購入工中建三銀行股票
③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
但是,三大利好也就僅僅讓牛市持續了一個月而已。
No.3 第三次熊市1994.9-1995.51052-582點信心喪失、緊縮政策、發展國債
■持續時間:8個月
早期的股市不講究什麼價值投資,業績好壞也是無所謂,最重要的就是流通盤要小,這也好炒(其實就是好投機,好拖動),但是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談1995年的熊市,就不得不提國債期貨,由於市場經濟制度的改革深入,企業規模迅速擴大,融資緊迫,作為國家大兒子的股市狀態很不穩定,於是只好將精力放在二兒子「國債期貨」身上,為了大力發展國債市場,立即吸引了90%的資金,股市則持續下跌。
No.4 第四次牛市1995.5-(三個交易日)582-926點,證券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持續時間:3天
這次牛市只有三個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層關閉國債期貨消息的影響,全面暴漲,三天時間股指就從582點上漲到926點。本輪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國股市對相關「政策」的敏感程度(太敏感)。
●至此,中國的股市被投資界很大程度認為是「政策市」,這一說法也從一次牛市出現開始盛行。3天的牛市充分說明了中國的股市投機性頗為嚴重,那時候還是紙媒盛行的年代,相關政策的風吹草動隨時可能引發一場全國性的牛市或者熊市。
老股民在交易所盯著盤面
No.4 第四次熊市1995.5-1996.1926-512點限額、歷史股票上市、績優股普跌
■持續時間:8個月
短暫的三天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來臨。這一年,滬深股市均廢除T+0 制度,實行T+1,來大力抑制投機,1995年6月15日,管理層下達55億的95年額度,同時20家歷史遺留問題股票被安排上市。股市的擴容的和政策的抑制,造成了6個月的漫漫熊市。
No.5第五次牛市1996.1-1997.5512-1510點績優股價值投資
■持續時間:16個月
經過連續的下跌,管理層被迫停發新股,而政策也開始偏暖,券商資金面開始寬裕,各路資金也開始對優質股票進行井井有條的建倉。第五次牛市啟動,崇尚績優開始成為主流投資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尋常,管理層連發12道金牌都未能阻止股指上揚。
●經過了太多的起起伏伏,股市成長了,股民們的操作心態也成熟了一些,此時可以看出中國股民開始偏重於長線投資。投機氛圍稍有減弱,但就是一些好的現象始終持續不長,於是進入了第五次熊市。
No.5 第五次熊市1997.5-1999.51510-1047點嚴重擴容 供求失衡
■持續時間:24個月
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中國股市的跟風現象讓一個正常的價值投資也變為了投機效應,似乎一次次證明大漲之後必有大跌,無論什麼時候,股民永遠是人心惶惶),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這兩年間,股市的擴容繼續瘋狂進行,規模出現了難以想像的擴張。嚴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級市場出現極度失血,持續2年的熊市就此展開。
●重大政策影響,1997年5月10日開始,印花稅由千三上調至千五。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No.6 第六次牛市1999.5-2001.61047-2245點5.19行情、人民日報社論、二級市場配售新股、資金充裕、網路概戀股爆發
■持續時間:24個月
監管層允許三類企業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籌碼已經非常之多,市場對今後將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有很高很高的期望,同時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影響(可見當時人民日報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中國即將會有很大發展,投資者踴躍入市,網路概念股盛極一時。
●人們對新生事物總是抱有極大好奇心,從5.19行情來看,人們對於科技股熱潮抱有極大的沖動,充分說明了互聯網當時對中國的首次沖擊就已經十足震撼,由此,中國迎來了長達兩年的大牛市。今天互聯網的發展也確實沒有讓老股民失望,股民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比一般人更了解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趨勢。
No.6 第六次熊市2001.6-2005.52245-998點國有股減持
■持續時間:47個月
2001年的上半年,滬指突破2000點,股民門歡呼雀躍,但是馬上就傳來了國有股市價減持的消息,隨後就是老股民終生難忘的4年漫漫熊市真如鐵。
●國有股的威力有多大?:國有股的數量巨大,哪怕只是一小部分拋到市場上,就會造成供應量突然放大,用價值規律來解釋就是,當商品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上升;反之價格下跌,於是大盤攔腰一半,刀起刀落。
No.7 第七次牛市2005.5-2007.10998-6124點股權分置改革、人民幣升值、基金大規模發行
■持續時間:19個月
2005年5月股權分置改革啟動,開放式基金大量發行,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利好消息,帶來的境內資金流動性過剩,資金全面進入到市場。5.30調高印花稅都沒能改變市場的運行軌跡,一路沖高至6124點。(歷史最高點)
●總的來說,這一次牛市基本面支撐著整個行情,股權分制問題的解決,人民幣升值,公司業績的不斷增長(全球經濟繁榮拉動中國大規模出口,中國經濟高速增長),QFII(人民幣升值加速海外熱錢流入)等利好消息。
利好消息總能推股市一把,只是程度大小而已,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能說股市的內功還沒修煉到位,總需要外部的刺激一下,才能促進整個血液循環。但是如此,讓筆者想起了小學老師教學生寫字的情形,「提示一下,才會寫下一個筆劃」,股市亦如此,且是多年如此。
No.7 第七次熊市2007.10-2008.116124-1664點通脹、基金暫停發行、次貸危機、大小非減持
■持續時間:13個月
美國的次貸危機對全球的資本市場都造成了沉重的影響,同時基金的暫停發行。這大概是多數股民們終生難忘但卻損失最慘重的一次。
●基金暫停發行是因為貨幣基金過度膨脹,貨幣市場的容量較上一年上升了30%,但是貨幣基金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以上,於是證監會叫停基金。
NO.8 第八次牛市2008.11-2009.71664-3478點四萬億投資、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持續時間:10個月
大名鼎鼎的「四萬億計劃」毫無疑問的掀起了新一輪大牛市,不到十個月的時間里暴漲109%。2009年3月3日的逼空上漲性質能與06年和07年的超級瘋牛想媲美。即使IPO重啟這樣特大利空也未能改變牛市的前進。
●2008年大環境很不好,汶川地震和美國的金融海嘯,內憂外患,這時候出台四萬億計劃用於基本建設投資,抵禦了金融海嘯的影響和振興了國內經濟,其積極作用遠大於負面作用。這里不做贅述。
No.8 第八次熊市2009.7-2010.73478點-2319點IPO重啟、緊縮的宏觀政策、歐洲債務危機
■持續時間:12個月
IPO的本質就是新股發行。IPO重啟直接影響到其他股票的活躍程度。新股一直是股市動盪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空的超強信號。
No.9 第九次牛市2010.7-2010.112319-3186點
■持續時間:3個月
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流動性泛濫、資源股大漲、人民幣升值,諸多利好消息快速推進。
No.9 第九次熊市2010.11-2011.63186-2661點
■持續時間:7個月
緊縮調控、新股密集發行。通脹壓力、經濟增速放緩
其實,2009年8月-2014年7月期間有過一些牛熊交替,但是總體看來處於一個令人心寒的長期熊市。這一段時間,美國股市紅紅火火,中國股市死氣沉沉,交易振幅十分之小,市場總體相當萎靡(當然,12-14年的創業板開始興起),一個下滑的大趨勢中,無論何時下注都是賠錢。那個熊市之所以漫長,就是因為07年的牛市太瘋狂了,瘋狂到印花稅半夜雞叫也打不下來,瘋狂到汶川地震時候,國貿投行交易辦公室里的員工沒一個願意走的。
隨後迎來了新一輪的大牛市,也是最近的一次牛市
2014.7-2015.6
(2054點-5178點)
(不揭傷疤,此處省略一千字)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深化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改革意味著進步,這一大環境毫無疑問利多股市,二是美國寬松貨幣政策全面推出,在改革的紅利中,我們送走了長達7年的熊市。
最近的「股災」,最沉重的思考
2015年6月股災,場外配資的清理、場內融資和分級基金去杠桿新城的連鎖效應,終於釀成一場災難。暴跌也分為兩個階段。
Stage16月15-7月9日 融資盤強平或直接推送
Stage28月18日-8月26日,清理場外配資或有較高關聯,很多躲過第一階段的高手和大戶,幾乎都倒在了這一階段的抄底路上。
大起大落之後的思考
按照正常的經濟學來分析,中國股市絕對是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沒有之一。美國股市是市場化的結果,屬於經濟學的自然產生范圍。但是中國的股市是在一系列政策背景下產生的,至今都是受政府幹預程度很高。
那些讓我們疼痛的IPO能夠很大程度上引起股市波動,中國在控制IPO以穩定其羽翼未豐的股票市場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暫停IPO。中國的IPO價格往往被大大低估,因此投資者「打新」猶如購買彩票,對股民吸引力極大。根據一項研究,他們平均首日回報率為137%,相比之下,美國的IPO首日回報率為約17%,而其他新興經濟體為30%左右。而早些時候的IPO價格被平均低估了250%。
價值投資的苗頭似乎能被一下子就掐滅,股民的蜂擁入市,和對個股的蜂擁交易,帶動式的效應明顯,投機氛圍一直相當濃厚,中國的做市商制度不健全,以前是10個股票9個庄,現在情況雖然好多了,但是還有。
大量的投機行為是中國股市最明顯的特徵,這一種「盛況」跟投資者的金融知識和金融受教育程度有關,培養出正確價值觀的投資氛圍勢在必行,其受政策影響程度高(79%的上市公司為公有制公司),說明股市的自身內循環不夠健康,總是需要「政策」這只鞭子抽一下走一下。長期看來仍然是熊長牛短的情況。如果想跟美國一樣創造長達35年的長牛市,中國股市還有很長一段路走,或許現在還只是初期階段。可以想像,未來還會有陣陣劇痛和興奮,但是最終的目的是擁有成熟的市場。不管你有多恨它,亦或你有多愛它,存在即有理由。如果說它是江湖,是因為有廝殺也有俠義,有許多人選擇退出江湖,也有許多也成為了大俠,去留一念之間,全憑修煉。
⑵ 2015年中國改革哪個板塊的股票最受益
2014年最大的投資指導方針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而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因此改革主題將是2014年當之無愧的第一主題,改革受益股也將是明年資金最為關注的股票。
國企改革和航天軍工最值得關注
從《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引申開去,大致可以推測2014年需要關注的重點方向:首先關注航天軍工板塊。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還專門提到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明確提出要「健全國防工業體系,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制,改革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機制」,以及「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雖然軍工股已經上漲了一輪,近期有所回落,但考慮到國防安全的重要性,未來圍繞國防安全的相關主題,仍然需要進行重點研究和關注。
申萬預計未來五年,軍工資產證券化率可從目前的30%提升至70%;信息安全投入未來的年復合增長率將在20%以上。
平安證券也認為,2014年的國防軍工股將受益於政策、行業發展周期與地緣政治事件的三重利好。根據平安軍工行業分析師推算,國內新型高技術武器裝備訂貨量未來3-5年復合增速將超過30%,尤其是衛星製造、應用與服務產業、海空軍核心武器製造等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未來幾年將獲得可觀的訂單;同時,未來的軍事之爭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太空領域,且中國的航天技術相對較強,也最受政府支持,民用空間也最大,航天領域要比其他軍工領域有更多的投資機會。投資配置上建議抓住軍工行業基本面持續向上的周期,重點配置研發能力強的軍工類上市公司;首選航天軍工領域。推薦個股如中國重工(行情,問診)、中航飛機(行情,問診)、航天通信(行情,問診)、中國衛星(行情,問診)、航天電子(行情,問診)等。
再看國企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形成的決定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亮點。上海國企改革步伐已經邁開,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也已經有所表現,未來機會應該還有很多。
國泰君安認為,國企改革主題投資邏輯分別是公司股權變化形成的公司治理改善紅利,重點關註上海地區國企市場化激勵和考核機制改革;民營資本進入壟斷領域形成新利潤空間,重點關注銀行、電信、石油天然氣、醫療服務、裝備科技等領域民資進入放寬;以及壟斷性行業改革形成新投資沖動。
申銀萬國進一步給出了該主題的具體篩選標准。財務標准上,選市銷率低、凈利率明顯低於同業民企的消費品行業公司;從邊際變化上來看,現金流量持續改善但利潤表還沒有體現出來的上市公司。區域上,重點關注東南沿海,尤其上海、珠海等地管理效率較高的國企及北京央企。行為特徵上,重點關注做過二級市場高管或者公司增持的國企,及可能受益於工業地改性的國企一旦激勵機制完善後重估價值;相關地方財政緊張,可能需要減持套現的國企。
轉型新經濟成長股依舊可看好
轉型新經濟成長股在明年依舊被看好,其中互聯網依舊是各家券商重點推薦的板塊。中金公司認為,互聯網及無線互聯網的應用已經在2013年的資本市場得到追捧,包括手游、O2O、互聯網金融等主題已經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但中金公司認為,這只是互聯網和無線互聯網對日常生活、傳統行業改造和融合的開始。互聯網和無線互聯網可能仍將進一步改變我們衣、食、住、行、健康、娛樂等多方面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也帶來相應的投資機會。只不過,一方面,目前這種改變和融合仍處於初級階段,有很多商業模式尚處於萌芽狀態,標的找尋比較困難,需要持續關注;第二,中國市場中比較好的標的都在離岸市場,A股能夠直接受益的標的並不多。A股中的蘇寧雲商(行情,問診)是潛在的標的之一。
此外,環保產業、新能源、醫葯等行業成長股也受到多家推薦。
銀河證券指出,2014年要看國內的環保安全,醫葯是更加重視的一個投資線索。從國際產業來看,美國新能源等科技方向,對於2014年的整體看法是安全至上,資產配置安全,行業選擇和成長股投資也要注重安全。
國信證券對於科技熱點認為應重點關注虛擬現實、物聯網、可穿戴設備和測序診斷等四大主題。
國海證券(行情,問診)提出,新興產業關注重點在環保、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生物制葯和新能源領域 。
申銀萬國提出,新能源全面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環保問題日益受到政府高層重視,技術和工藝的進步導致成本下行。國內政策出台政策扶持光伏、風電的發展,國外的技術創新帶來新一輪的電動車產業革命,新能源各領域形成景氣共振。
周期性板塊也有投資機會
中金公司提出「屌絲逆襲」概念,典型代表就是過去幾年中大部分周期性板塊。中金公司認為,由於「屌絲股」估值和前景預期都已很低,若出現大力度的產能整合以及國企改革,股價會有上沖反應,再加上環保節能的壓力,也可能使得部分周期性行業產能淘汰速度高於預期。
平安證券認為,從目前市場表現看,證券和保險股票的股價均已充分反映行業不利因素,接近歷史最低的估值水平也隱含了極高的風險溢價。行業趨勢看,政策驅動下的行業創新與內部整合都將提速,並將有效降低行業中長期的風險溢價,有望迎來低位反轉。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2014年將會有更多的配套政策出台;以央企為主導的並購重組也將加速行業業態改善,催生相關標的的主題投資熱情。保險行業雖仍處於恢復階段,但保險公司投資在未來三年將更加穩定,作為基礎配置資產的配置價值同樣顯著。券商股推薦業績穩健增長的海通證券(行情,問診)、中信證券(行情,問診)、具有特色化經營的西南證券(行情,問診)和東吳證券(行情,問診)及定增解決資本瓶頸的招商證券(行情,問診)。保險可選擇綜合類保險公司和綜合化金融集團,如中國太保(行情,問診)等。
地產板塊也被一些券商推薦。招商證券認為,隨著地產政策趨於平穩,板塊健康、穩定的發展周期端倪乍現,悲觀預期已透支。2014年,券商看好持續的預期修復所帶來的回升行情,判斷相對收益達到20%以上。同時,房地產板塊將繼續圍繞新聞熱點和改革紅利發酵,重點推薦圍繞自貿區、國企改革與土地改革展開的紅利釋放個股格力地產(行情,問診)、深振業,將伴隨政策傾斜、激勵機制完善以及隨之而來的業績拐點燃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追捧熱潮;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把握行業分化機會積極轉型和在細分行業中脫穎而出的萬科、陽光城(行情,問診)、陽光股份(行情,問診)和世聯地產(行情,問診)。
⑶ 如何推進我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內容摘要:「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命題隱含著政治上的一元與多元、現代與後現代的內在張力。在我國現階段,最需要關注的還是政治現代化的問題,包括政治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多元化和一體化、代議制和官僚制等。同時,還要關注發展時序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民主與民生、代議民主與協商民主、現代化與後現代等時序邏輯。當前中國面臨從前現代社會向現代國家的轉型以及如何應對後現代性挑戰的雙重任務,平衡好這雙重任務是對領導人的巨大考驗。
關鍵詞:治理 國家治理 政治現代性 後現代性 代議制 官僚制 發展時序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焦點和亮點。過去十幾年裡,國際社科文獻中最為流行的術語之一便是「治理」。但是相關概念進入我們黨的文件還是首次。其新意有二:一是首次把「國家治理」問題提上了國家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意義重大;二是進一步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大大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本文擬從理論與實際、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相結合的角度,針對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問題進行若幹探討。
「治理」是20世紀末開始在國際上出現的一個政治與公共管理的新術語,是相對於「統治」而言的一種政治管理的新範式。在西方語境中,「治理」意味著「去國家化」、「去中心化」,以合作替代強制。從國際政治層面看,治理主要是顛覆以現代主權國家、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威斯特伐利亞秩序,強調無政府的治理,或者是後國家主義的世界秩序,淡化主權國家或者政府的作用,主張「全球治理」。從國內政治層面看,強調的是「多元共治」或「多中心治理」,國家或者政府只是「多中心」當中的一個中心,這對現代以來以國家為中心的政府模式提出了挑戰。在政治制度上,主張顛覆代議民主制和理性官僚制,提出所謂的參與民主、協商民主等後現代的民主理論。
「治理」彰顯了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沖突。它是西方後現代社會的概念,是試圖超越西方以往的現代性。西方國家已經完成了政治現代化,其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建立了民主政治中的代議制和公共行政中的官僚制。對西方而言,這些結構已經過於成熟了,需要稍微做一些「解構」。這種背景下,西方一些學者關注的問題是,作為代議制主體的選舉競爭不足以充分表達民主政治的豐富內涵,人民要有更多的參與渠道;官僚制非民眾所能控制,需要對此進行改造以期行政系統對人民更負責任。「治理」的概念便應運而生,其政治背景是多元共治,打破政府的壟斷性。當然治理概念也用在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組織針對第三世界提出的一些發展措施,這就和一般西方國家提的「治理」語境有所不同。
在「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過是多元政治構架中的一元,各個治理主體之間是平等的夥伴關系,而民主、法治還是承認政府的絕對優勢,只不過要對政府的權力加以限制而已,所以治理的概念比民主和法治要激進得多。一直以來,國家的事就是政府說了算,現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的廣泛參與要形成一個多元共治的局面。但是這在西方也沒有完全做到,政府在國家事務中依然占據絕對優勢,而不僅僅是多元中的一元。比如遇到金融危機,主要還是政府在「救市」,雖然西方的確更為多元,社會自治更為強大。在中國目前的時空條件下,更不可能一下子走到這一步,包括執政黨在內的政府力量在整個治理結構中依然處在核心地位,這是中國與西方的「治理」在內涵上的不同之處。
在我國,「國家治理」概念的提出,重點應當解決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的、而我們還沒完成的那些任務,包括民主法治,完善民主代議制,樹立法治的權威,建立理性官僚制度,政府依法行政,這些方面中國的路還很長。所以提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在中國首先還是解決政治現代性的問題,尤其是要建構現代國家,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國家以外。在國家制度完善的基礎上,形成市場、社會和公民參與的多中心「治理」局面。所以,中國面臨的是兩重任務,首先是把國家建設好;其次在國家建設的同時,發揮國家以外的力量參與治理。「治理」本來是側重於後者,但是我們有特殊的國情,國家自身的建設不能沒有。因此,盡管學界對於「國家治理」這個概念有爭議,因為「治理」本來應當是去國家化、去中心化的,但是在中國,要實現良好的治理或者說「善治」,首先還是要解決國家自身的治理問題和現代化問題,因此提出「國家治理」的概念還是很有意義的。
從這種語境出發,對於「國家治理」這一概念,可以分兩個層次理解:一是對國家進行治理,國家是治理的對象,這里的「國家」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而「治理」則可以理解為多元共治,即國際上使用的governance;二是由國家進行治理,這里國家由治理的對象變成治理的主體,其含義是國家權力,與政府大體相同,而這里的「治理」則是「統治和管理」的縮寫,與governance聯系不大,基本上還是government的含義。因此,中國語境下的「國家治理」兼具「統治和管理」與「多元共治」的雙重含義,本質上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緊張關系。
可見,「國家治理」這個概念隱含著政治上的一元(國家中心) 與多元(多中心)、現代與後現代的內在張力。在我國現階段,最需要關注的還是政治現代化的問題,是如何把國家(政府) 這個中心搞好的問題。
有鑒於此,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需要政府自身的現代化,實現政府轉型。政府不轉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就無法起決定性作用。可以說,政府簡政放權的程度有多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就有多大。當然,政府改革不完全等於簡政放權。有些權力要放掉,但有些職能還要加強。當前政府改革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政府不該管的管得太多,而該管的卻沒有管好。十幾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就有一個很有見地的觀點,他說:中國的政府是究竟太大還是太小?答案是既太大又太小,在干預經濟和控制投資方面太大;但是在提供法治、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方面又太小。十幾年過去了,他對中國政府存在的病症,現在看來這個穴點得依然非常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現在政府依然面臨大量的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的狀況。因此,現在政府改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進行合理的職能定位,把該管的管好,把不該管的堅決放掉。
然而,光有政府治理的改善,還不是國家治理。改進政府治理只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的第一個層面。從「統治」到「治理」的一字之差,最基本的差異在於,統治的主體一定是源於國家的公共機構,而治理的主體既可以是公共機構即政府,也可以是市場、社會和公民。傳統的「統治」是國家或政府一個中心發揮關鍵作用,而「治理」則是多中心的,國家或政府只是治理的一個中心,市場經濟體系和公司企業是第二個中心,以非政府組織為主的社會組織是第三個中心,而公民及其直接參與則是第四個中心。這么多中心連接在一起就是一個理想的治理結構。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不僅要改革政府,而且要讓市場、社會和公民發揮重要功能。
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我國實際上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是形成國家政府、市場、社會以及公民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治理結構,盡管這些主體的作用不是等量齊觀的,政府總體上起著更為主要的作用;第二,是改善政府治理,深化政府改革,前面主要講的是這個問題,其「政府」的含義是狹義的;第三,從廣義的「政府」含義上說,也要形成一個合理的治理結構。從廣義來說,政府治理不僅僅是行政機構,而是包括黨、人大、政府、政協四套班子在內的治理結構。除此之外,還要包括紀委、法院、檢察院三套機構,嚴格說是七套機構。當然,主要是其中的四套班子應當形成一個好的治理體系。如何把黨委揮手、政府動手、人大舉手、政協拍手的統治結構,改變為黨委執政、人大議政、政府行政、政協參政的治理結構,這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為艱巨的任務。
毋庸置疑,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說明目前我國的治理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要求。首先,現代化的政治是程序政治,而非人格化的政治,但在中國,人格化的政治結構起更大的作用,這是我國治理現代化所面對的最重要問題。現代政治更講究程序,但是中國則更重實體。政治學和法學有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民主里有實質民主和程序民主。中國人的政治習慣更偏重前者,我們做過很多民調,一般的老百姓對民主的定義是:「民主就是政府給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解決民生就是民主。民主更體現所謂的「為民」內容。林肯曾經把民主定義為「民有」 (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民享」 (for the people)。中國人側重於民享,政府為老百姓做事就叫民主。這屬於實體性的東西,是結果性的東西。簡言之,更多人把「民主」定義為「民生」,政府為老百姓做主,核心的理念是「為民」。這其實是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上豐厚的「民本」思想。中國比較缺乏by the people的政治理念,by 就凸顯了程序性,你要經過人民認可,通過一個程序執政。中國傳統則是可以不經過人民,就像一個家長自然地就對孩子負責。其實在傳統政治里,「家長制」不是壞概念。家長會很好地照顧孩子,一心一意地保護孩子。但是家長為孩子好,是不需要給孩子發言權的,不需要所謂的「程序」。我讓你吃什麼你就吃什麼,讓你喝什麼你就喝什麼。傳統中國有一對很典型的政治概念,「父母官」和「子民」,這里其實反映的是一種政治倫理要求,當官的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愛老百姓。這是實體性的政治要求,老百姓並沒有參與權。中國實際缺的就是老百姓的政治參與和程序正義、程序民主。我們傳統政治缺這些,現在從政治文化角度講這點還是比較弱。通過民調可以發現,人民還是著重要求政府為人民服務,對選舉競爭、分權制衡等並不是很關心。黨和政府也更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其實都反映了這種政治文化傳統。但是怎麼依靠人民、通過人民來執政,我們做的還是比較欠缺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民主和專制的區別就是程序政治的區別。專制不要太多的程序,因為幾個人或者一個人說了算;民主則需要集眾人之意志,眾人之意志怎麼能夠形成?用盧梭的話來講,「公意」怎麼形成?或者「眾意」怎麼形成?如果沒有一套制度和程序,那麼到底聽誰的呢?這就要有一套程序和規則,把眾人的意志集中起來。不以一兩個人的政治意志為主。如何聚合多數人的政治意志,就一定需要程序,所以民主政治一定是程序政治,專制政治則不需要太多的程序,或者可以簡化程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建立程序和制度。
克服國家治理的碎片化狀態
我國國家治理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看起來國家權力很大,但實際上是碎片化狀態,正如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所說,中國實際上就是「支離破碎的權威主義」(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該整合的沒有整合,該制約的沒有制約。這就形成了部門主義、分散主義、地方主義尾大不掉,以及「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的現象。
這種政治權威碎片化的情況確實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和公共服務領域,大家感受得非常強烈,都是地方和部門出政策,讓人感到阻礙重重,非常不方便。有的輿論就指出,這種地域和部門的隔斷,甚至讓人們懷疑中國是否是一個單一制國家。所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令人吃驚地27次提到「統一」,這還沒有把「統一戰線」等「統一」的字眼算進去,僅僅意指中央統一管理、統一權威、統一市場等含義上的「統一」,超過了眾人矚目的「治理」一詞所出現的24次。這就說明中央在關注國家治理的多元化的同時,也在關注一體化的問題,著力解決公共事務的碎片化。多元化和一體化並不矛盾,是國家治理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我們要統一市場,統一政令,統一司法,只有這些方面統一了,我們才可能講均等化。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是大國,發展不平衡是一個基本的國情。資源短缺,發展不平衡,因此要統一政令也很難。就拿公共服務均等化來說,一些發達城市曾經考慮過給外來流動人口均等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但還是擔心出現「窪地效應」,最後難以承受。所以這個現實壓力———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對於決策者而言是個現實難題。事實上,現階段中國也很難完全做到各方面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在於,現實做不到,但是口號喊得卻很響亮,把人的胃口吊得很高。這就造成了很大的社會挫折感。鄧小平搞改革比較聰明的地方,就是先給出明確的心理預期,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經濟發展水平上去了,國力提高了,再帶動大家一起富起來。這個心理預期,大家都清楚。現在的情況就是我們說的太多,實際做的又太少,成了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產生了強烈的反差。不僅是公共服務,而且民主政治也是這樣,比如我們經常講要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即「四個民主」,這比發達國家還要高得多。西方國家實際上只做到了「一個半」:民主選舉算是基本做到了,民主監督做到了半個,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則基本沒有做到也無法做到,所以他們把民主的底線定義為選舉競爭,非常貼近現實。包括「協商民主」,雖然也是少數西方學者提出的概念,但在發達國家主要還是停留在概念和小范圍試驗階段,主流民主理論和實踐依然是以選舉競爭為主的代議民主,「協商民主」是西方也不敢輕易做的。我們的民主概念已經進入後現代了,但實際政治程序還沒解決現代性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梳理民主與民生的時序邏輯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理清發展時序,加強頂層設計,拿出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一步一步加以實現,先解決什麼,後解決什麼,把容易做的先做,最難的放在最後。中國目前的很多問題,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缺乏理性的設計,這樣下去很危險。
一個大的戰略性問題,是我們現在十分關注民生問題,這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民主。那麼,民生和民主,首先要解決哪一個?理論上我們先不說,先從經驗上看,有沒有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就能先解決好民生的?政治學總結發達國家的政治發展進程,概括為「三步走」。第一步是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打破封建諸侯割據,將權力集中到國王手中,建立專制主義國家,形成所謂的國家主權。我們國家在毛澤東時代,就是完成第一步。目前實際上還沒有徹底解決碎片化問題,該統一的還沒有統一。碎片化不意味著民主。民主意味著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意味著能建立強政府,令不行禁不止不是民主,無政府主義也不是民主。我們過去有誤解,認為民主會削弱國家能力,其實恰恰相反,民主意味著國家能力的增強,成功的民主國家必然是有著強大的國家能力,整合性非常強。西方首先通過王權專制, 亦即專制主義(absolutism),把國家權力統一起來,英國是都鐸王朝,法國則是波旁王朝完成這個過程。統一的權力形成之後,就面臨著如何解決君主專制的問題,以及集中的權力要得到更廣泛認可的問題和新興資產階級參政的問題,這就是民主化問題。這就是1640年英國革命開始,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要解決的問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仍然是西方各國政治發展首要的問題。到了二戰之後,民生的問題成為了主要問題。民主政治確立之後,照樣有貧富差距拉大,人民教育醫療乃至吃飯問題,這會反過來造成民主政治的不穩定。所以二戰後福利國家興起了,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成為核心問題。
所以,改革的時候一定要把順序搞清楚,先把原因層面的問題解決掉,然後再處理後果的問題。先有因再有果。我們往往是原因還沒有解決,卻集中精力去謀求相應的結果。所以,現實是因果關系和邏輯順序顛倒了,缺少一個政治框架設計。
從西方議會產生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集權與民主、經濟和政治之間的張力與關系。國家統一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召開全國性的會議,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從英國議會、美國國會,到中國的人代會、黨代會,都是如此。什麼時候台灣當局派代表來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了,我們國家就完全統一了。能召開全國性的會議是中央有權威的標志。著名的法國三級會議是腓力四世在1302年首次召開的,其目的是解決由於向教會增稅而與教皇的沖突,這次會議使得腓力四世得到了民眾的支持,結果是王權的加強和教會實力的削弱。而且西方最早的議會都是旨在商討稅收問題,可見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密切。政治問題不解決,合理的經濟分配也很難解決。議會雖然是國王集權的產物,但對國王也起到制約的作用。統一的王權一旦鞏固,議會對國王來說就沒有必要而且成為累贅,因此從路易十三到路易十六的專制主義時期,三級會議從1614到1789年中斷了175年。到1789年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困難不得不重開三級會議時,就點燃了火葯桶,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英國,專制君主查理一世先是停掉議會十多年,到1640年查理一世為了解決稅收糾紛和財政困難迫不得已又重開議會時,即觸發了革命。所以國王開會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也把現代民主帶了進來。議會體現了王權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博弈,內含著政治和經濟的復雜關系,英法革命都肇始於國王重開議會解決財政危機,集權和民主都與議會有關。
除了代議制以外,還有理性的官僚制,這也被認為是現代政治治理的基本工具。目前中國的政治體制還無法做到把政務官和事務官加以區分,首先是因為中國沒有politician 和bureaucrat兩個系統,也就是所謂的「政客」與「官僚」的分別,其實這兩個詞彙都是中性詞,但翻譯成漢語頗有貶義。西方的政務官是選舉產生,有任期的。事務官是考試錄用,終身任職,通過功績和年資晉升。我們國家幹部的身份都是一樣的,選舉與非選舉官員之間沒有清晰界限,終身制與任期制之間的界限也不清晰,更沒有政治中立不中立之說。我們和西方政治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所有的官員都被認為是「官僚」,而西方僅指那些通過考試錄用、終身任職的文官。
近些年來在中國政治研究和討論中,借用後現代的視角批評現代政治治理頗為流行,與之相仿的是,對傳統政治價值理念和治理方式的熱捧又很多。對此要有所警惕。如果借用黑格爾的辯證法———正、反、合的框架來分析,前現代傳統社會如果是「正」,現代就是「反」,後現代就是「合」,確實有些方面看似回歸了傳統,但不是簡單回到過去。這個回歸是在「反」的基礎上回歸,而不是拋開「反」的回歸。我們現在沒有經過「反」,而希望走向「合」,這事實上只能往回走。
以「民主」來論,古代的民主確實是直接民主,但出現了多數人的暴政和效率低下等問題,產生了很多弊端。所以現代民主政治實際上是代議政治的精英民主。西方進入後現代社會,一些人覺得代議民主還不過癮,人民的參與還不夠,又開始向「人民的統治」或某種程度的直接民主形式回歸,但是這種回歸是在代議制基礎上的回歸。西方的Deliberative Democracy,我們姑且翻譯為「協商民主」,主流理論最多認為這是在「代議制」基礎上的「協商」,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採用協商民主的方式,絕大部分問題還是要通過代議政治的過程來解決。協商民主充其量是對代議民主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再講「法治」,有人批評西方的法治有些走過頭了,既沒有人情味,也把官員都給捆死了,一點靈活性都沒有。在西方國家,確實也有人主張「松綁」,因為法治太嚴苛了,把政府「五花大綁」起來,國家缺乏能動性,政治領袖行動的空間很小,經常被批評無能。所以有人主張給政府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但這對於中國則不行,我們的問題是掌權者有太大的靈活性,對權力進行有效制約的這一關還沒有過去,必須要通過法治來限制官員的自由裁量權。可以說我們依舊處於「反」的過程,政治現代化的過程遠沒有完成,還談不上對傳統的回歸問題。
代議制和官僚制的一個很重要的後果是建立了責任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要對人民負責,僅僅是被選舉出來的政務官對人民負責。誰授權,對誰負責,這是政治運作的基本原理。你是民選官員,你就要對人民負責,然後你任命的官員,就對你負責。官僚系統對政務官負責,內閣對行政首長負責,行政首長對人民負責或者通過議會間接對人民負責。我們經常強調幹部要對人民負責,從嚴格的政治學理論的角度說這是不完全正確的。如果每個公務員都對人民負責,那麼誰對行政首長負責?誰還能對下發號施令呢?我們的責任體系不清楚,從上到下都要求每個公務員對人民負責,最後到底誰負責反而成了問題。實際的情況則基本上是都對上負責,因為你的權力是上級給的,誰授權向誰負責,這是基本的政治規律。為什麼幹部對上負責而不對下負責?根本就在於權力不是人民給的,同時也要明確不是所有官員的權力都應該是人民給的。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蘊含著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巨大張力。中國社會目前的情況很復雜,同時具有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的特徵。雖然總體上是處於現代化的過程,但也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強大挑戰。在政治現代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對政治的現代性又提出了質疑,作為政治現代性最重要標志的代議制和官僚制也受到批評。因此,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遇到了全球化的沖擊,在現代性建構還沒完成的時候,過早捲入後現代的潮流。中國的後現代主義政治思潮和現實運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存在直接民主壓過代議民主的傾向,公民直接介入政策制定成為潮流。其中典型案例之一就是PX項目中的「鄰避主義」現象。現在各地只要是建PX項目基本上都建不成,而日本和韓國趁著中國上不了這類項目大量地上PX項目。這裡面一個很大的悖論就是,我們被西方說成是「獨裁國家」,一個「獨裁國家」上不了PX項目,而那些民主國家可以上PX項目,這不是怪事嗎?說到底,是民主的制度不同,我們在代議民主還沒有健全的時候,過多地捲入了非制度化的參與民主。
第二,具有共識主義代替多數主義的趨勢,使決策陷入低效和困境。表面看,「共識決」優於「多數決」,因為它體現全體成員的意志,似乎更「民主」。問題是,「共識決」代價很高,難以操作,不大可行,這是現代民主制度一般不採取「共識決」的主要原因。協商民主就是主張用共識主義代替多數主義,這在西方是左翼,而在中國卻是主流。而且,「共識決」表面上很民主,實際上否定了多數人的權利,因為極少數人的否決就可以導致政策流產。中國目前已經逐步陷入到因少數人反對而政策無法實施的困境。
第三,網路參與、網路民主風起雲涌。西方的網路主要用於娛樂,而中國過多用於參政。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對於網路對民主發展的影響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在不少人為網路民主歡欣鼓舞時,他卻指出:新媒體有可能造成一個分裂的傳播世界,互聯網上的「群體極化」和極端主義也更容易發生,危及西方社會的民主體制。尤其在我國當下,互聯網的「放大效應」使少數派貌似享有普遍的「民意」,進而轉化為「多數人的暴政」,使網路民粹主義和多數人的暴政相互助長。相形之下,西方發達國家對網路民主更為謹慎,而中國更為樂觀;國內學術界更為謹慎,而政府和社會公眾更為樂觀。這種反差本身,就足以引起我們的思考。
第四,NGO、NPO聲名鵲起。應該說,相比於上述幾方面,NGO、NPO的興起更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它們怎樣嵌入現行體制卻懸而未決。在西方,歷史上就有公民社會的存在,可以說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但大量的NGO、NPO出現並成為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是後現代現象,而且NGO、NPO這一概念本身是後現代才出現的。西方大量的NGO、NPO是嵌入其自由主義民主制度的,基本構不成反體制力量。中國則不然,其現實政治沖擊不容小視。第五,政治傳播特別是互聯網傳播主導民意,「信息轟炸」和「信息欺騙」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甚至操縱民意。現代平面媒體的作用在中國比在西方下降得更快。
總之,中國現在面臨雙重任務。第一重任務是從前現代社會向現代國家的轉型,即建構政治的現代性,實現政治現代化,包括建立現代的代議制和官僚制,其核心是實現現代的民主與法治。第二重任務是如何應對後現代性的挑戰,怎麼引導和釋放互聯網沖擊的壓力、公民直接參政的壓力、NGO和NPO大量涌現的壓力、社會多元共治的壓力等等。應該說上述第一重任務還是主要的,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但第二重任務也無法迴避,雖然它過早地到來了。如何平衡這雙重任務,對於中國領導人是巨大的考驗。
⑷ 到底什麼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我一個老百姓能怎麼參與其中分得一杯羹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注入了新的內容,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同時強調,「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進一步明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路徑,使之成為深化國企改革新的有效載體、新的動力。
經濟的又一趨勢面前,參與混改的金融服務商參差不齊。區別於機構投資者,面對形形色色的宣傳信息,投資者個人往往因信息不對稱難於分辨金融服務商的質量進而導致投資受損。
通過項目主體資質,混改力度,金融企業風險控制方式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分析,幫您鑒別專業致力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金融服務商。
1投資者對混合所有制的認識
投資者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態度從盲目跟風回歸理性分析,著眼點從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落實到混合所有制金融服務商的盈利模式和核心競爭力。隨著國家陸續出台的一系列混改政策,國內各大券商研究機構也陸續將行業研究重點放在混合所有制經濟。分析顯示:
·國企改革是大勢所趨,央企改革是今年的重點。
·地方政府的改革決心和扶持力度
·混改金融服務商的盈利模式和風控措施。並非所有的政府項目都具備優質信譽,這時,判斷混合所有制經濟金融服務商的風控措施就顯得至關重要。
其中,投資者對混改的關注可以從項目入手,如魅力江城——重慶合川小安溪生態新城;武當山靜樂港鎮國際旅遊項目園區;葛洲壩集團配餐中心等。關注項目的預期盈利可以幫助投資者降低投資風險。
2決定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效果的常見問題:
1.民營企業進入國有企業持有股份,必須是基於自願原則,絕對不能強迫命令,這是最基本的法則。
2.股權比例的合理適當安排。民營企業成為混合所有制以後,很重要的是它的比例如何安排,這就有一個預先設計的問題。現在民營企業入股國有企業的也有不少,但這樣的一些民營企業入股,實際上是陪襯、點綴的作用,沒有起到在機制體制方面發揮彼此優勢的作用。如果民營企業進入國企,所佔比例不能太少,不能只搞佔比1%、2%的混合所有制,要佔到10%以上甚至達到30%,應該說就能起到在管理中的補充作用。國企有國企的優勢,民企有民企的優勢,能夠實行優勢融合、互補,是一個關鍵。
3.要有經營管理權和分紅派息權。民營企業入股後,作為混合所有制中的股東,必須充分保障它的合法權益。這個合法權益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經營管理的權利,一是分紅派息的權利。
4.要有員工及管理層持股。混合所有制應該從更大的角度去看,務必加入員工及管理層持股的「混合」。通過員工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可以促進國企的活力和效率機制的完善。最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方式,可以監督、制約國企的董事長、總經理等內部人的權力,對國企反腐倡廉形成體制上的保障。
5.混合所有制經濟需奠定一些社會屬性的基石。
第一是契約。要定一個契約。從法律上說,契約是雙方當事人共同定義的權利和義務,又是共同履行的一種法律行為,按照法律契約論的觀念,沒有契約就沒有正義和公正可言,沒有契約經理人是不可能「混」在一起的。這里的核心在於有沒有一個契約能夠保證所有股東按照自己的目標和訴求進入這個經濟體,在這個經濟體里其權益能否得到保護。
第二是法治。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核心是要講法治。不講法治,游戲規則沒法進行到底。具體體現在三個「化」:去行政化,公司治理要嚴格按照公司化進行運作,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督導體系;法治化,所有股東要按照簽訂的契約,實現契約主體的公平,不存在沒有法律依據的特殊股東;市場化,混合所有制經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導向,就是要探索由「三管」變為「一管」為主,由掌控國有企業變成掌控國有資本,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市值管理是資本管理的重要實現形式。
3企業實踐的初探
具有BOT項目經驗的上市公司通過減持和公開募集的方式回籠資金,尋找可供對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這一利好消息曾推動基建類企業股票的短暫上漲。隨著投資者的理性回歸,更多券商及普通百姓更多的把投資焦點集中在:從事混改的金融服務商本身的資質和項目經驗,以及政府的改革決心,下面我們通過「魅力江城——重慶合川小安溪新城」項目分析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實踐。
項目名稱
魅力江城——重慶合川小安溪生態新城
合川生態城(小安溪生態產業園)是合川建設城市發展新區的「主戰場」,是合川主城區向西南拓展的重要組團,是完善大小城市功能的重要載體,建設是集居住、商業購物、文化產業、生態旅遊、健康休閑為一體的生態新城。項目符合生態新城建設的定位和特點,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項目優勢
生命健康產業被稱為未來十大「朝陽行業」之一,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
啟動區包含了園區建設條件最成熟的花園村片區、小安溪生態產業園核心區4號湖片區和龍游寺佛教文化區,其選址有以下7大優勢:用地條件優越、區位優勢突出、綜合物流優勢明顯、生態環保優勢明顯、人文優勢明顯、鹽鹵養生文化盛行、與渭沱物流(醫葯)產業園成互補優勢。
(一)濕地公園項目
結合「北斗七星湖」景觀策劃,4號湖為濕地公園的核心區,蓄水後常水位達到208m,形成湖面約1400畝,現正進行口門工程設計。濕地公園基礎及配套設施計劃總投資約33.6億元,建成後的濕地公園將為健康休閑項目的入駐提供便利條件。
(二)文化旅遊項目
目前已完成龍游寺佛教文化園項目、戀水金沙鹽浴文化休閑項目、合家歡·游樂園項目、金沙水岸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巴山夜雨文化園項目等5個文化旅遊項目的策劃包裝,預計總投資約21.4億元。上述項目的推出,將有效提升周邊土地價值、帶動相關建設項目,從而達到以點帶面有效推動園區的整體發展的效果。
項目金融服務商
上海棕石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該公司在傳統P2C金融模式的基礎之上,連接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市場,致力於幫扶混合所有制金融發展合作、為有意與國有企業攜手的民間資本提供精準的金融信息導航服務。利用P2C金融模式來引導疏通國有企業資金不平衡所導致的民間資本無法進入的問題。在為混合所有制金融體系實現資產收益增值的同時,也為國私雙方的資金融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
棕石金服作為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商,用五重風控機制,保障資金安全,為客戶保障風險。
·穩健的投資風格
集團的風控機制是基於自我運營和第三方合作的原則建立。其自身建立了一支完善、高效的復合型人才團隊,同時也聘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第三方合作團隊。專業的人才隊伍確保投資項目能夠在事前盡職調查,事中過程管控及事後退出機制上選擇最佳的合作方式。同時根據每個項目的運營需要,我們聯合其他第三方機構對該項目提供有效支持,確保項目成功。
對於項目投資而言,風險控制流程主要包括項目立項初審、盡職調查、項目組內部審議、投資決策委員會評審。要求受資方(即資金的使用方)提供完善的等值抵押,或股權,或實物,或由地方人大通過的財務償付決議。
·項目的資信實力
項目運營的主要合作方由政府公共類項目、國有資產平台公司、民間大型資本企業項目組成,運營對接促進混合所有制。項目由政府批准,投資方參與持股、控股、參股的形式實現獲利。
·公正的還款保障
項目統一由人大授權實施,以立法形式保障還款來源。同時,與央企的捆綁合作,利用雙方的風控機制,實現平台獨有的雙保障體系。
·資金雙重監管
資金流向透明---所有資金都設立相關的專款專用賬戶,且由賬戶開設銀行對資金進行監管。
資金通過銀行進行監管,雙方一旦達到成交意向,並完成交易,銀行接到雙方成交指令,很好的規避了部分交易的信用風險,真正解決了雙方在交易過程中互相擔心的問題。銀行可謂是最值得信賴的地方。銀行資金監管的介入,可提高雙方的誠信度,構建安全交易平台。同時加強銀行賬戶開設及融資資金監管的力度,一是明確新增銀行賬戶開設的審批程序,二是對新增融資資金實行共管,通過財政對公司每筆融資資金使用的監管,確保融資資金使用規范、安全、高效。在使用過程當中,由微通股權[206060]對所有的資金進行使用監管,保證專項款不挪作他用。資金流向公開—上市公司、證監會雙重監管。
上海微通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實現上市,提高了公司信用等級,完善了公司資本結構,此外,上海得微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其技術模型採用國內先進成熟的模式,並針對優質企業運營的特點進行了優化創新,使其從基金構建模型到運營管理等各方面達到最佳狀態。公司秉承「誠信、服務、團隊、創新」的價值觀與「經營信用、管理風險、經營團隊、管理品牌」的理念,憑借先進的人本思想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有能力對所有的資金進行使用監管。
·投資人優勢
資金注入項目中,反向持股,保證資金回款,落實專款專用。
⑸ 如何深化改革 製造業強國
完成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必然會經歷一場艱苦復雜的攻堅戰。就目前形勢看,推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一、製造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自18世紀中葉人類開啟工業文明以來,製造業成為創造物質財富的主要渠道,是現代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壓艙石。縱觀近現代世界歷史,大國的興起均始於製造業,當今世界強國都是製造業強國。工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支柱,工業強則國家強。著眼未來,中國要進入世界經濟強國行列,首先要成為製造業強國。
近年來,我國工業實力持續增強,穩居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對全球製造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2012年,我國製造業全球佔比達19.8%,工業製成品出口佔全球製成品貿易的1/7。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國內其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在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製造業已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基石。
但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我國製造業發展中的矛盾日益凸顯,形勢不容樂觀。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市場並不斷擴大競爭優勢,新興經濟體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與我國形成同質競爭,我國製造業面臨著前有阻擊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和結構調整陣痛的疊加期,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能源資源、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態環境約束趨緊,行業間利潤率嚴重失衡,製造業對社會投資的吸引力不斷下降。從產業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製造業缺乏核心競爭能力,尤其是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強,「走出去」面臨較大風險。
這些問題的產生,既源於製造業自身的結構問題,也是體制機制頑瘴痼疾所致。從自身結構看,我國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主要處於加工製造的中低端環節,2012年加工貿易出口佔比達42.1%;產業集中度低,鋼鐵、船舶、水泥行業前10大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只有46%、50%和31%,只有汽車行業為86%;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約為跨國公司平均水平的1/4,申請國際專利合約數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3,95%的高檔數控機床、85%的集成電路依賴進口;原材料型、高能耗型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粗鋼、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產能利用率均低於75%。從體制機制看,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干預過多,企業投資自主權落實不夠,未能充分激發企業的發展活力;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不完善,特別是資源性產品價格不順,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製造業結構調整;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相關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非公有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不合理規定和隱性壁壘,中小企業發展的體制性問題未根本解決。
二、優化發展環境的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我們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進一步釋放改革開放的紅利,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新條件。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釋放產業發展活力。依靠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要遵循這一規律,依據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真正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起到決定性作用。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主要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和產品的價格,引導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等要素流動和工業生產活動,提高工業投入產出效益。完善市場供需機制,引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投資並形成合理產能,引導消費者不斷提升消費層次並形成有效市場需求,促進工業製成品供給與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壟斷行業有序開放,鼓勵競爭性行業開展正當競爭,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使行業平均利潤率趨於合理,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打造「生的順利、退的順暢」的產業生態環境,打通企業市場化再生和退出通道,讓企業生生死死成為常態,發揮市場機制在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兼並重組、化解產能過剩中的作用,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健全行業管理體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既要簡政放權,也要切實把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用政府這只手管起來。充分發揮戰略、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強化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政策約束,嚴格實施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有效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等問題,促進製造業可持續發展。完善行業服務體系,通過委託、招標、合同外包等購買服務方式,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各類第三方行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升服務行業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決取消和下放一批審批事項,同時加強特定行業和領域事中事後監管。創新行業管理方式,探索行業規范條件、負面清單、行業自律、企業社會責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進製造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
強化政策協調配合,增強產業發展合力。這些年來,我國製造業的高速發展,既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進程,也離不開長期以來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政策支持,更離不開中央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必須發揮宏觀調控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使產業政策與市場機制相互促進。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投資項目的審批,切實落實企業的投資自主權。建立有利於轉方式、調結構的財稅政策體系,發揮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扶持作用,落實好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引導信貸資金向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重點領域和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傾斜,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擴大製造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和比例,更好地發揮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強化環保、土地、價格等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盡可能減輕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環保投入加大對我國製造業的沖擊。
加強依法行政,保障行業健康發展。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製造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完善制度體系,加強中小企業、國防科技工業、船舶工業、民用飛機產業等領域的立法工作,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需求。規范行政行為,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許可權履行職責,推進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度,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對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點領域,依法及時公開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據、政策要求、工作過程和結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三、努力建設製造業強國
打造製造業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要打贏這場硬仗,需要我們加快構建製造業轉型升級新機制,以創新驅動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工業現代化邁進。
構建製造業創新發展新機制。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核心問題,必須把製造業發展轉到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上來。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製造技術、企業管理、商業模式等多元化創新。建立鼓勵企業、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國家科研任務的新機制,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引領作用,重點突破核心裝備、系統軟體、關鍵材料等一批重大技術,加快實施以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為內容的「工業強基工程」,不斷提升製造業創新發展能力。健全技術成果轉化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加快形成製造企業、科研院所、金融資本共同構成的「多級火箭助推機制」,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大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形成激勵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長效機制,促進製造業技術水平和產業層次不斷提升。加強知識產權應用和保護,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構建製造業融合發展新機制。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技術、產業、商業模式、社會需求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成為新時期產業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順應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潮流,按照十八大關於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著力建立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機制,實施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建立健全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引導企業增強兩化融合意識,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不斷提升製造業信息化水平。順應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趨勢,推動製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化,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機制,加快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工業園區建設,提高工業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繼續重視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發展,爭取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構建製造業綠色發展新機制。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普遍選擇。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要促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必須推動製造業走綠色發展新路。這是當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形成資源環境約束倒逼轉型升級的機制,樹立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理念,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製造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更多運用經濟、法律、標准等手段,加強行政監督管理,不斷完善基於綠色發展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節能資源協議、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製造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增強製造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開發,通過試點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再製造產業。
構建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新機制。非公有制經濟與中小企業互為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是經濟發展活力的重要載體,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方面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壟斷行業改革,另一方面要堅持把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作為著力點,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業發展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間投資的各種「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現象。完善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機制,支持中小企業兼並重組,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中小企業參股國有資本項目,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改善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引導創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建設一批中小企業創新平台,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等建設以及國際交流合作,鼓勵和引導社會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構建軍民融合發展新機制。實踐證明,在工業發展戰略上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方針,可以有效整合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資源,實現一種資源投入產生兩種效益的「兼容型」、「雙贏式」發展。推動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制,建立更加完備的政策、規劃、標准支撐體系,推動軍民融合在新時期的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健全國防工業體系,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武器生產與民用產業融合發展,培育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加強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編制軍轉民、「民參軍」產業發展目錄,支持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軍用和民用先進技術雙向轉移步伐。加強軍民融合政策引導和支持,充分利用先進軍用技術加快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生產和維修領域,形成上下游緊密結合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構建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機制。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我國製造業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姿態,融入全球產業分工,以開放促改革,倒逼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的新優勢。放寬投資准入,在製造業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動重點領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目標和需求,調整優化製成品進出口結構,加大先進技術設備和緊缺原材料進口,積極吸收國際技術創新輻射和先進管理經驗,促進加工貿易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打造一批世界級的製造品牌,提高「中國製造」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機遇,引導有實力的製造業企業有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並購投資、聯合投資等,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產製造基地和市場營銷網路,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工業園和境外經貿合作區,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貫徹落實自由貿易園(港)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內陸地區等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戰略部署,探索製造業開放發展新思路,進一步拓展我國製造業發展空間。
⑹ 16世紀的歐洲士兵都是拿著什麼武器上戰場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1]與特點(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小農經濟的缺點:封閉性、脆弱性。對環境的依賴過大。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原始時期便有了商業,但商代才出現商人。請注意他們的區別。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戰國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限制活動范圍、鹽鐵官營。
漢代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嚴禁購買土地、鹽鐵官營。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積極後果:促進了農業發展,強化了封建階級統治。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2 第二單元 編輯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
(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3 第三單元 編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2010年,喀什。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2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 第四單元 編輯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5 第五單元 編輯
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 年,達.迦馬葡萄牙王室
繞非洲海岸到達印度,開辟了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路線。
1492年哥倫布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1519年,麥哲倫西班牙王室 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西歐的影響: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對美洲的影響:美洲傳統社會遭到破壞,但是美洲的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亞洲的影響:歐洲人用美洲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海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班牙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 第六單元 編輯
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7 第七單元 編輯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8 第八單元 編輯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⑺ 學生實際談談如何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堅持並深化改革開放
⑻ 研究農村金融理論對當前應對中國農村金融改革有何意義
通過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分析,新常態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應該有針對性的選擇相應路徑,採取有效措施,為實現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目標創造有利條件。
創新改善「三農」生態環境新思路,建立適應新常態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在新常態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首先,應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政府應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立法,盡快出台保護農村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農村金融機構執法力度。其次,廣泛開展信用文化建設活動。對涉農企業和農民進行「金融掃盲」,切實維護金融債權;進一步開展農村企業和農戶的信用評級活動,廣泛開展創建信用企業、信用鄉鎮、信用村和信用農戶活動,讓「誠信是金、誠信是財富」的觀念深入人心,並讓誠信企業,誠信農民獲得更多的信貸支持,獲得創業發展更多的金融服務,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將失信者列入「不講信用」的黑名單,對「老賴」實行聯合信用懲戒。再次,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和風險分擔機制,提高風險防範能力,切實分散農村金融風險。最後,要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風險預警體系。結合農村金融風險特點,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密切關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農村金融信貸資產質量狀況,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表外業務與同業業務風險的監測分析,設定預警區間的預警指標,及時向金融機構與金融監管部門發出預警,適時提出農村金融安全運行的對策、建議及風險處置預案。
創新推廣多元化產品服務,打造屬於新常態農村金融的特色產品服務
在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應該不斷堅持農村金融服務「滿意度、便利度和可得性」的原則,序時、有效、穩步實施。一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引導各地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服務機制和產品策略,大力推廣「低成本、可復制、可持續」、「量體裁衣」式的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二是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改革部署貫徹落實工作,按照中央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要求,慎重穩妥地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探索實現農民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的抵押、擔保權能,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和城鄉統籌發展。三是重組盤活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機構向下延伸,重心下移,率先走好「服務」這步棋。除對現有農村金融網點進行全面改造升級,成為精品網點、標桿網點,提升服務品質外,還要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區和重點村設立簡易服務網點,創辦「流動銀行」,定期開展「金融服務下鄉活動」,減少金融服務網路空白點,為農民打開金融服務的方便大門。五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開展涉農貸款特色業務,滿足客戶的信貸需求,並通過基金、保險、理財項目等方式,幫助農民實現資產增值,在加強服務覆蓋面的同時,實現收入結構多元化。
優化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培養適合新常態的農村金融專業人才
金融的特殊屬性與內在要求決定了行業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但基於多方面的原因,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目前正面臨人才短缺且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的難題。因此在新常態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首先,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根據地區農村產業結構或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選拔任用機制、評價發現與激勵保障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形成人才建設長效機制。其次,加大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加強學習培訓,大力開展農情、社情、民情教育活動,強化做實農村金融人才支撐,還要著力提高農村金融從業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最後,還要進一步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特別是要加強農村金融系統各級領導幹部的作風建設。
充分發揮農村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優勢,推動新常態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新浪潮
互聯網金融具備門檻低、效率高等多重「大數據」優勢,將互聯網金融與農村傳統金融快速、有效結合,將進一步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首先,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平台,加快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等金融服務品種在農村推廣,打通結算「瓶頸」,為「三農」融資和支付提供高效快捷服務,徹底解決金融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其次,堅持以信貸為主,投資理財為輔。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豐富農村互聯網金融產品,整合農村閑散資金和小資金量,以農村資金助力農村經濟發展,釋放農村金融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再次,競合推動,實現普惠金融。農村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並非只有競爭,而應相互補充、攜手並進。只有傳統金融的深度與互聯網金融的廣度結合,才能創造農村金融新生態,落實國家普惠金融戰略。最後,大數據成就大信用金融。大信用金融關鍵在於"大",源於大數據科學的應用。大信用金融在個人信用評定工作中能夠節約時間,快速計算個人信用給予金融支持,大大提高金融效率,真正實現信用經營與資金經營的分離,推動農村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⑼ 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
關於文綜學習的建議,我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1、熟悉課本
對於一個文科僧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課本,因為考題大多都來源於課本,或是原型或是衍生,再復雜的題目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老師才會反反復復督促你念好手裡的經,而不要急於去做題。在熟悉課本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
首先了解目錄,建立基本的框架結構,幫助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知識不能零散無序,否則在考場默念口訣調動心法的時候容易出現遺漏。
然後在大框架下往裡面填充具體的內容,這時候尤其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提高記憶的精確性。因為在你不了解你的對手之前,你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完備自己的功夫。
記得有一年政治高考題,題目就直接要求以課本中的一個小標題為范圍進行解答。如果這個時候,你不知道這個小標題,那就很容易走入邪道,game over。
2、整理筆記
整理一份專屬於自己的筆記,但是要建立在你對課本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也就是剛剛講的第一點。
那麼現在開始編一本你自己的學習寶典,打破課本和學科的約束,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它們進行重新整合。這時往往是尋找一個點,進行發散思維。
比如說在歷史課本中,工業革命在經濟和政治兩本書中都有涉及,就可以將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整理,這樣一旦考題涉及到工業革命,就可以保證答題角度的豐富性,而不局限於一點。同時,因為是自己整理的,是你已經思考過一遍形成的結果,在記憶和調動時也會更容易。
3、關注時事
文綜與語數外最大的一點不同,還在於它強調時效性,強調與當下熱點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課本之外,還要關注時事,了解動態。並且在一過程中,不斷思考,將事件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多角度挖掘。甚至可以揣測一下這些事件的考點,自己出題自己解答。
由於自身年齡,就拿一個很有年代感的例子,比如當年的「一帶一路」話題十分熱門,我們在看到這個話題時,就可以從政治、地理、歷史三個角度去思考。政治又有可能從政治、經濟、哲學、文化這四個維度進行提問;而地理則會偏重於「一帶一路」經過的地區的特點或者選擇的原因等;而歷史可能就會回顧往昔,引用史料,再讓我們分析說明一些問題。
如果每個熱點問題,我們都能如此進行拆分,那麼在考場上看到這些材料時,我們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是新的材料,因為你在上面的過程中反復地鍛煉了自己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你也會變得更加淡定從容。
4、答題技巧
在答題的過程中使用一些小的計謀手段,有時可能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首先,注意分點標號。一個問答題,往往可以好幾百字,如果不分點,觀點混雜在一起,很容易表達不清甚至出現遺漏的情況,且不利於老師尋找你的得分點。而分點標號就是明確告訴老師這里是一個新的得分點,幫助老師更好的完成閱卷。
同時,在答題過程中多使用專業術語。畢竟你熟悉了那麼久的課本,不就是為了此時此刻能顯擺。使用專業術語,就是向老師強調你對課本掌握的透徹性,顯示出你非常的專業。並且當你分析往年高考題答案時,是不是覺得人家非常的精簡,看起來非常的高大上!其實只要你使用術語,直切問題關鍵,你也可以做到簡潔明了,還省筆墨。
最後,字跡一定要整齊,文科僧最好還是要練練字。如果功力有限,真的無能為力。那退而求其次也要講究整潔。注意字間距和行間距,沒有老師會想看到一堆糾纏在一起的答案,尤其是在高考高強度高密度的改卷壓力下。
總之,你給老師以方便,老師心情好了也會給你以方便。當然這個方便也是在你得分點基本都有的情況下,讓你離題目高分又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