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沈陽建築大學建築學研究生選李勇做導師行嗎
作為大學的研究生導師一般都是有一定能力的
⑵ 中國美術研究生美術教育考什麼美術教學研究與繪畫實踐是李勇、陳宏慶.
感覺半身各環節
⑶ 成都理工大學地科院導師 孫傳敏 何政偉 李光明 李勇哪個好啊
你是想問他們的哪些方面啊,講課還是外面做的項目啊?
⑷ 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叫李勇林嗎謝謝
第一,沒有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這個單位,一般騙子常用這個名稱來騙人,第二,有中國中醫科學院這個單位,但此單位沒有叫李勇林的人。
⑸ 關於南京近幾年的變化.
過去的5年裡,南京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昨天記者走進南京市測繪勘察研究院,從一張張地圖的變化中看到了城市的巨大變遷。據悉,如今的地圖出版早已不像過去每年更新一版甚至兩三年更新一版,而是隔幾個月就要再版,因為城市的變化太快了。
策劃:秦小奕
[2003年]地圖上有了「一城三區」
南京市白下區建中中醫院副院長余庭源告訴記者,記得早在2003年,他在參觀南京「城市規劃圖片展」時,領到了一張南京市新地圖。他驚喜地發現,這份由市規劃局贈送的新地圖明顯變「大」了,南京城跳出了明城牆圈,除了正面的主城區地名標注得更詳細外,反面還首次附上「一城三市區」的地圖:一城——河西新城區;三區——東山新市區、仙林新市區、江北新市區。此時,一些開發得比較偏遠的商業點、樓盤等在地圖上也可以一覽無余。
不過這張地圖只是粗略地勾畫了南京「一城三區」的范圍。南京市規劃局綜合處處長王宇新告訴記者,當時新發展的「一城三區」還沒有新建築,所以只是將新市區的范圍勾勒出來,為了讓市民更加了解南京今後的城市規劃發展方向,該地圖的製作者還特別設計了南京市城市規劃功能布局示意圖。綠色代表風景區、紅色代表大學城、條紋代表開發區……市民可從這張圖上清晰地看到南京各個城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2004年]高淳溧水也有了自己的位置
談起南京城市變化,市規劃局綜合處處長王宇新感慨萬千。
王宇新說,由於南京城市的快速發展,南京主城范圍早已經突破了城牆和長江的限制,而這一切在地圖上尚未得到體現。一直到2003年10月出版的大部分地圖,南京的主城地區范圍還是東到孝陵衛、西到上新河、北到二橋、南至江寧開發區,在老版地圖上根本無法找到河西、仙林等地,甚至連江心洲也只有部分進了地圖。
老地圖已經裝不下變大的新南京了。2004年9月1日南京有史以來最為別致的一張地圖正式亮相。這張地圖不僅把江北、仙林、東山三大新市區和板橋、六合、大廠、新堯等新城區涵蓋在內,而且還破天荒地將目前市區內所有的街道和樓盤一一標注。另外,板橋、六合、大廠、新堯等新城區,甚至高淳新城和溧水新城也在地圖上首次擁有自己的位置。這張地圖命名為「走遍南京」,此時南京的版圖由原來的200多平方千米擴大到了近500平方千米。
[2005年]抽調大批人力趕繪河西新圖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城市地圖每年都在不斷更新。」市測繪勘察研究院李勇告訴記者,第一份南京交通旅遊地圖是該研究院2004年繪制的。那以後雖然年年更新,但還是跟不上城市建設的發展。回憶這幾年繪制地圖的經歷,李勇說,2005年南京地圖更新變化是最大的。那一年,南京召開了十運會,變化最大的是河西奧體一帶。過去,那裡幾乎是沒有什麼建築的。我們抽調了大批主力到河西,最新的測繪手段和最原始的人力測繪法同時用上,吃了不少辛苦。
「通過看地圖,就能看到南京城的變化,最典型的就是有了『一城三區』,並增添了許多大型建築和四通八達的道路,特別是奧體中心,也從模型圖像換成了實物圖像。」李勇說,因為城市的發展,新建了許多建築,並沒有在地圖上標識出來,所以2005年是南京地圖大更新的一年,以往一兩年內不需更新的城市地圖,開始面臨壓力,有時甚至幾個月就得修改再版。
[2006年-2007年]在衛星地圖上能找到你家
「搭乘」地圖可「空中看南京」。翻閱過《』2005南京市區衛星影像地圖集》的市民陳先生說,看這本地圖集,就像從空中看南京,不光湖光山色可以一覽無余,而且市區每一幢樓的形狀都可清晰辨認。如果你有耐心的話,在衛星影像地圖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家小區全貌。在地面見慣的山水高樓,從空中看去別有一番味道。
李勇說,南京市區衛星影像地圖集是2006年9月1日出版的,全集由序圖、主圖、信息引索三大部分組成,讓使用者一目瞭然。從地圖覆蓋范圍來看,北到六合區,東到仙林大學城,南到方山江寧大學城,西到老山西麓,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南京市近年來城市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至2006年,南京的城市化進程已取得較大成就,城市的框架拉開,由於城市建設項目不斷竣工,城市的地理信息也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李勇說。
「一城三區」戰略,給千年古城南京的發展松開了被束縛的手腳,在短短5年裡,東進、西拓、南延、北擴,新城新區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骨架迅速拉開。可以想像,再過數年,南京城區地圖上又會有一番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氣象了。本報記者王宏斌
·聲音:
人大代表:地圖上看到南京在長大
5年來,通過南京地圖的變化,城市發展變化的腳步清晰可見。
江寧區建設局辦公室主任徐靜說,南京主城最大的變化是市區范圍變大了,而最明顯的莫過於河西地區及東山新市區。2000年,隨著江寧撤縣改區,原江寧縣成為南京的三個新市區之一。
從地圖中可以看到,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江寧已經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城市整體感有很大提升,以東山新市區為核心,祿口、湯山、濱江三個新城組團共同構成的「一核三元」城市空間體系逐漸明朗。
市民張先生:昔日城東郊區成了繁華地帶
我是2002年搬到富麗山莊的。當時,不少人說,富麗山莊遠離市中心,干什麼都不方便,雖說那裡屬南京市,實際上只能算是郊區。
可5年的時間,這里變化特別大。門口公交車從無到有再到多條線路的開通,小轎車計程車則川流不息,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幾家社區蘇果超市的開張,讓我們的日常購物變得十分便利。
自搬到富麗山莊,每逢雙休日我都會步行去紫金山,到那接受森林浴,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這5年裡,我深深地感受到腳下的路是越來越好走,眼裡的風景是越來越美麗,路線的選擇是越來越自由。同事和朋友們都羨慕地說,你們當初怎麼那麼有遠見啊!
外地遊客:南京變化太大了
「南京最近幾年變化可真大!」現在在安徽馬鞍山工作的史小寧前幾年曾在南京工作過,與記者談起這幾年南京之行的印象,如數家珍。
「一下中華門汽車站就可以乘地鐵到鼓樓了,非常方便。特別是現代化的新火車站大氣、漂亮,火車站前與玄武湖融為一體的親水平台,很有創意。陪母親看完病後我們來到新街口,發現新街口又『長』高了」。
⑹ 李勇的學術貢獻
長期從事非線性系統的理論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在這一領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主要學術成果包括:給出了Poincaré-Birkhoff 扭轉定理的構造性證明;解決了Poincaré 動力學基本問題的一個猜測;建立了廣義哈密頓系統的Kolmogorov-Arnold-Moser理論;闡述了多值動力系統的Conley指標理論。於國內外有影響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共指導博士研究生人34人(畢業11人,在讀23人),碩士研究生44人(畢業30人,在讀14人).
1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 《數學與其他領域交叉的若干專題--動力系統大范圍演化理論及其應用》,國家973計劃(2006CD805903),2007-2011。
2) 《哈密頓系統與辛幾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0531050),20萬,2006-2008,主要參加者。
3) 《廣義哈密頓系統KAM理論和有效穩定性》,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0225107),70萬,2002-2006,項目負責人。
4)《哈密頓系統的幾乎自守集結構及其動力學穩定性》,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10428101),40萬,2005-2007,項目負責人。
5) 《非線性科學中的若干問題》,科技部973重大項目,30萬,2000-2004,主要參加者。
6) 《不可積系統的KAM理論》,教育部骨幹教師基金,12萬,2000-2003,項目負責人。
7) 《哈密頓系統不變環面的保持性》,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30萬,2000-2002,項目負責人。
8) 《哈密頓系統Melnikov 保持性問題》,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3萬, 2000-2002,項目負責人。
9) 《哈密頓網路的穩定性》,吉林省傑出青年基金,10萬,1999-2001,項目負責人。
10) 《具多哈密頓結構的KAM理論》,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40183030),5萬,2005-2007,項目負責人。
11) 《近可積系統的有效穩定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771042),6.6萬,1998-2000,項目負責人。
2.承擔的主要教學項目
1) 《常微分方程》,十五規劃教材項目,2003
2) 《常微分方程》,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優秀項目,2003
3) 《常微分方程》,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2004
4) 《常微分方程》,國家精品課程,2005
5) 《常微分方程》,吉林省精品課程,2005
6) 《綜合性院校公共數學考試系統的研究與實踐》,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重點課題,2006
7) 《常微分方程》,吉林大學百門精品課程建設工程,2003
8) 《新時期應用數學人才培養》, 吉林大學新世紀教學改革第二批立項重點項目, 2003
3.獲獎勵情況
1) 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獎,寶鋼教育基金理事會,2005。
2) 吉林省高級專家,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2005。
3) 吉林省第一批拔尖創新人才第二層次人選,吉林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2005。
4) 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B)獲得者(合作者:易英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04。
5) 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七部門,2004。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屆數理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04。
7) 吉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吉林省人民政府,2004。
8) 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優秀項目,教育部,2003。
9)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02。
10) 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教育部,2000。
11) 高等學校骨幹教師,教育部,2000。
12) 國務院政府津貼,1998。
4. 編寫教材情況
1) 《常微分方程》,伍卓群,李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 《常微分方程》,周欽德,李勇,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
⑺ 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李勇教授貪污國家科研經費,研究生一個月發800,卻要將其中的700上交給他。為
當然了,具體可以咨詢律師,可以告給學校,也可以去法院起訴
⑻ 找有關江寧的變化的資料
過去的5年裡,南京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昨天記者走進南京市測繪勘察研究院,從一張張地圖的變化中看到了城市的巨大變遷。據悉,如今的地圖出版早已不像過去每年更新一版甚至兩三年更新一版,而是隔幾個月就要再版,因為城市的變化太快了。
策劃:秦小奕
[2003年]地圖上有了「一城三區」
南京市白下區建中中醫院副院長余庭源告訴記者,記得早在2003年,他在參觀南京「城市規劃圖片展」時,領到了一張南京市新地圖。他驚喜地發現,這份由市規劃局贈送的新地圖明顯變「大」了,南京城跳出了明城牆圈,除了正面的主城區地名標注得更詳細外,反面還首次附上「一城三市區」的地圖:一城——河西新城區;三區——東山新市區、仙林新市區、江北新市區。此時,一些開發得比較偏遠的商業點、樓盤等在地圖上也可以一覽無余。
不過這張地圖只是粗略地勾畫了南京「一城三區」的范圍。南京市規劃局綜合處處長王宇新告訴記者,當時新發展的「一城三區」還沒有新建築,所以只是將新市區的范圍勾勒出來,為了讓市民更加了解南京今後的城市規劃發展方向,該地圖的製作者還特別設計了南京市城市規劃功能布局示意圖。綠色代表風景區、紅色代表大學城、條紋代表開發區……市民可從這張圖上清晰地看到南京各個城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2004年]高淳溧水也有了自己的位置
談起南京城市變化,市規劃局綜合處處長王宇新感慨萬千。
王宇新說,由於南京城市的快速發展,南京主城范圍早已經突破了城牆和長江的限制,而這一切在地圖上尚未得到體現。一直到2003年10月出版的大部分地圖,南京的主城地區范圍還是東到孝陵衛、西到上新河、北到二橋、南至江寧開發區,在老版地圖上根本無法找到河西、仙林等地,甚至連江心洲也只有部分進了地圖。
老地圖已經裝不下變大的新南京了。2004年9月1日南京有史以來最為別致的一張地圖正式亮相。這張地圖不僅把江北、仙林、東山三大新市區和板橋、六合、大廠、新堯等新城區涵蓋在內,而且還破天荒地將目前市區內所有的街道和樓盤一一標注。另外,板橋、六合、大廠、新堯等新城區,甚至高淳新城和溧水新城也在地圖上首次擁有自己的位置。這張地圖命名為「走遍南京」,此時南京的版圖由原來的200多平方千米擴大到了近500平方千米。
[2005年]抽調大批人力趕繪河西新圖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城市地圖每年都在不斷更新。」市測繪勘察研究院李勇告訴記者,第一份南京交通旅遊地圖是該研究院2004年繪制的。那以後雖然年年更新,但還是跟不上城市建設的發展。回憶這幾年繪制地圖的經歷,李勇說,2005年南京地圖更新變化是最大的。那一年,南京召開了十運會,變化最大的是河西奧體一帶。過去,那裡幾乎是沒有什麼建築的。我們抽調了大批主力到河西,最新的測繪手段和最原始的人力測繪法同時用上,吃了不少辛苦。
「通過看地圖,就能看到南京城的變化,最典型的就是有了『一城三區』,並增添了許多大型建築和四通八達的道路,特別是奧體中心,也從模型圖像換成了實物圖像。」李勇說,因為城市的發展,新建了許多建築,並沒有在地圖上標識出來,所以2005年是南京地圖大更新的一年,以往一兩年內不需更新的城市地圖,開始面臨壓力,有時甚至幾個月就得修改再版。
[2006年-2007年]在衛星地圖上能找到你家
「搭乘」地圖可「空中看南京」。翻閱過《』2005南京市區衛星影像地圖集》的市民陳先生說,看這本地圖集,就像從空中看南京,不光湖光山色可以一覽無余,而且市區每一幢樓的形狀都可清晰辨認。如果你有耐心的話,在衛星影像地圖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家小區全貌。在地面見慣的山水高樓,從空中看去別有一番味道。
李勇說,南京市區衛星影像地圖集是2006年9月1日出版的,全集由序圖、主圖、信息引索三大部分組成,讓使用者一目瞭然。從地圖覆蓋范圍來看,北到六合區,東到仙林大學城,南到方山江寧大學城,西到老山西麓,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南京市近年來城市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至2006年,南京的城市化進程已取得較大成就,城市的框架拉開,由於城市建設項目不斷竣工,城市的地理信息也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李勇說。
「一城三區」戰略,給千年古城南京的發展松開了被束縛的手腳,在短短5年裡,東進、西拓、南延、北擴,新城新區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骨架迅速拉開。可以想像,再過數年,南京城區地圖上又會有一番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氣象了。本報記者王宏斌
·聲音:
人大代表:地圖上看到南京在長大
5年來,通過南京地圖的變化,城市發展變化的腳步清晰可見。
江寧區建設局辦公室主任徐靜說,南京主城最大的變化是市區范圍變大了,而最明顯的莫過於河西地區及東山新市區。2000年,隨著江寧撤縣改區,原江寧縣成為南京的三個新市區之一。
從地圖中可以看到,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江寧已經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城市整體感有很大提升,以東山新市區為核心,祿口、湯山、濱江三個新城組團共同構成的「一核三元」城市空間體系逐漸明朗。
市民張先生:昔日城東郊區成了繁華地帶
我是2002年搬到富麗山莊的。當時,不少人說,富麗山莊遠離市中心,干什麼都不方便,雖說那裡屬南京市,實際上只能算是郊區。
可5年的時間,這里變化特別大。門口公交車從無到有再到多條線路的開通,小轎車計程車則川流不息,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幾家社區蘇果超市的開張,讓我們的日常購物變得十分便利。
自搬到富麗山莊,每逢雙休日我都會步行去紫金山,到那接受森林浴,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這5年裡,我深深地感受到腳下的路是越來越好走,眼裡的風景是越來越美麗,路線的選擇是越來越自由。同事和朋友們都羨慕地說,你們當初怎麼那麼有遠見啊!
外地遊客:南京變化太大了
「南京最近幾年變化可真大!」現在在安徽馬鞍山工作的史小寧前幾年曾在南京工作過,與記者談起這幾年南京之行的印象,如數家珍。
「一下中華門汽車站就可以乘地鐵到鼓樓了,非常方便。特別是現代化的新火車站大氣、漂亮,火車站前與玄武湖融為一體的親水平台,很有創意。陪母親看完病後我們來到新街口,發現新街口又『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