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車險保單受益人不是我,是貸款公司,如果我開車出了事,這個能報保險的嗎
你理解錯受益人這個名詞了
事故,保險公司的理賠是正常的手續
而受益人,是指出現死亡情況下,比如,某人把對方的司機撞死,這個司機的受益人是他的老婆。那麼保險公司的錢就會賠付給他老婆。
你現在的情況就是,萬一發生了死亡,不好意思,保險公司賠付的錢不能給你家人。是貸款公司!委屈嗎?命都沒了,錢還不是自己的
❷ 如果我去貸款,他說要去辦保險,受益人寫他公司名是騙人的嗎
那你的保額最多是你的貸款額,而且要在合同上約定清楚,保險金在還完貸款超出的部分給回你的配偶或家人
❸ 在4S店裡貸款 買車 然後保險第一收益人非要寫借款的金融公司合理嗎
貸款車第一受益人都是貸款公司的,主要是害怕你的車子在出了車險之後,你個人如果沒法償還車貸的話,那保險公司的賠償是要給第一受益人作為還貸,請採納
❹ 第二年續保有押金,受益人是金融公司,我不要押金了從別的公司上保險可以嗎續保受益人依然是金融公司
你在哪裡買保險對你拿綠本沒有任何影響,但是首年是得在他們那買,這個也沒有條例規定,只是約定俗成而已,4S店普遍較貴,因為他們要抽成。自己想在哪裡買就在哪裡買,有任何帶威脅性質的言語都可以先在4S店投訴,處理不滿意就去消協投訴准沒跑。
❺ 做車貸,已經買了車險,受益人是銀行,但銀行還要求買人身意外保險,受益人也要寫銀行,這是什麼情況
不用的,貸車必買的是車損,三者,盜搶,不計免賠,就可以了其他根據自己需求
❻ 貸款成功說要買保險受益人寫他們公司,能信嗎
貸款人意外保險,被保險人是你,受益人是貸款方。。因為萬一要是在貸款期間發生重大意外,導致人....,貸款方拿不回自己的錢怎麼辦/
❼ 為什麼二手車買保險,第一受益人會是貸款公司
貸款購車受益人會是貸款公司,如果你購買此車一定辦過戶,過不了戶,你一定要慎重考慮,千萬不要損失錢車讓貸款公司收回。
❽ 車輛貸款保險受益人是貸款銀行是怎麼回事
汽車在進行抵押貸款時,貸款保險收益人都是貸款銀行,只有貸款完成後,貸款受益人是車主本人!
貸款購車的具體流程:
選定車型,與經銷商簽購車合同。
填寫汽車消費貸款申請表並提供有關資料。
經銷商初審合格後報送銀行。
銀行受理並進行貸前調查。
經銷商按協議辦理車輛保險、入戶等手續並交付車輛。
按貸款合同規定,客戶按期直接向銀行歸還貸款本息。
❾ 貸款買車上的保險,第一受益人是貸款公司,那我的利益怎麼保證呢
執法人員表示,該行為加重了消費者義務,顯失公平。在汽車消費貸款行為中,借款為主民事行為,不需要有其他民事行為的存在就可獨立成立。抵押為從民事行為,是金融機構為降低貸款風險將購車人所購車輛作為貸款抵押物所附加的條件。貸款人信用償還能力和借款擔保(即抵押)是《商業銀行法》第三十六條(商業銀行貸款,借款人應當提供擔保。是商業銀行應當對保證人的償還能力,抵押物、質物的權屬和價值以及實現抵押權、質權的可行性進行嚴格審查。經商業銀行審查、評估,確認借款人資信良好,確能償還貸款的,可以不提供擔保。)和《汽車貸款管理辦法》規定的必要貸款購車條件,在此條件外,額外增加對抵押物的保險作為貸款要求,並不是汽車貸款法定必要條件。金融機構降低抵押物價值減損的風險,其法定手段正如《汽車貸款管理辦法》第五章「風險管理」所規定,可以通過嚴格確定信用等級,合理設置貸款抵押率,建立嚴格的抵押品管理程序和操作要求,強化抵押品的全過程動態監管等辦法來降低抵押物減損的風險。金融機構不應採取加重消費者保險義務的方式來減輕自身規避貸款風險之責。也不應為規避自身風險而額外加重消費者義務、轉嫁保險成本。
強制捆綁保險行為違反了保險公平自願原則。《保險法》規定,保險遵循公平原則,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保險的外,保險合同自願訂立。在汽車貸款過程中,除交強險為法定強制保險外,第三者責任險、車損險、盜搶險,均應遵循公平自願原則。金融機構對貸款人就抵押車輛購買的險種、保險金額作出強制性規定,與《保險法》的立法原則相違背,也並不是消費者真實意思表示的結果。
首先,根據《保險法》的規定,受益人是人身保險的特有概念,不存在於財產保險中。投保人與保險人在財產保險合同中關於以被保險人以外的第三人(金融機構)為受益人的約定,沒有法律依據,該約定無效,第三人不能依據該約定取得給付保險金請求權。
其次,根據《道路交通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保障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賠償」,第三者責任險同樣以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得到賠償為目的。因此,將金融機構作為保險受益人,與立法精神相違背。且其無法先於受害人履行優先受償權,因此無現實意義。
再次,根據《物權法》、《擔保法》的規定,對於到期不履行債務或其他約定情形,作為抵押權人對抵押物有優先受償權。《擔保法》第五十一條還規定了「抵押物價值減少時,抵押權人有權要求抵押人恢復抵押物的價值,或者提供與減少的價值相當的擔保」。金融機構作為債權人享受充分的法律保護,其額外對貸款人購買的險種、保險金額作出強制性要求,並將自己列為保險受益人,其加重貸款人義務、轉嫁風險成本不僅缺少法律依據,而且與民法確立的公平、平等、自願的原則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