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新疆金融機構現狀

新疆金融機構現狀

發布時間:2021-04-16 19:07:22

金融機構有哪些

金融機構是專門從事金融活動的組織,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信用合作社、信託投資公司等。

1、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Central Bank)國家中居主導地位的金融中心機構,是國家干預和調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負責制定並執行國家貨幣信用政策,獨具貨幣發行權,實行金融監管。

中國的中央銀行為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

2、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英文縮寫為CB,是銀行的一種類型,職責是通過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

主要的業務范圍是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以及辦理票據貼現等。一般的商業銀行沒有貨幣的發行權,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主要集中在經營存款和貸款業務。

3、政策性銀行

政策性銀行(policy lender/non-commercial bank)是指由政府創立,以貫徹政府的經濟政策為目標,在特定領域開展金融業務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專業性金融機構。

實行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分離,組建政策性銀行,承擔嚴格界定的政策性業務,同時實現專業銀行商業化,發展商業銀行,大力發展商業金融服務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4、信用合作社

農村信用合作社(英文名稱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中文簡稱農村信用社、農信社)指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5、信託投資公司

信託投資公司是一種以受託人的身份,代人理財的金融機構。它與銀行信貸、保險並稱為現代金融業的三大支柱。我國信託投資公司的主要業務:經營資金和財產委託、代理資產保管、金融租賃、經濟咨詢、證券發行以及投資等。

② 新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現狀及引發的風險

這是我的論文··我剛定稿

試析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和風險的控制

摘 要: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改革開放中步入創新時代。金融創新已經成為當代商業銀行發展的新趨勢之一,然而與之相伴的金融風險也日益突出,特別是金融創新在規避原有金融風險的同時又會產生了新的金融風險,成為金融發展與創新的重要制約因素。
本文就是在揭示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二者對立關系的同時,簡要歸納了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中可能帶來的新的風險,比如信用風險、設計風險、法律風險和操作風險等,並在此基礎上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商業銀行在實施金融創新過程中防範和控制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的基本策略,以促進商業銀行在最小的風險下實施金融創新,在創新中求穩健發展。

關鍵字:商業銀行 金融創新 金融風險

An Analysi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control

Abstract:70 from the mid-20th century,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to a new era.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contemporary commercial banks, one of a new trend, but the financ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in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circumvention of the original and also the financial risks arising from the new financial risks, as a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constraints.
This article reveals that the risk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opposing briefly summed up the commercial banks in financial innovation that may bring new risks, such as credit risk, design risk, legal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and in this on the basis put forward by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various risks that may occur in the basic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minimize risk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erms of innovation in order to stead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 lrisks financial innovation

引 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創新的浪潮。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以及金融市場國際化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金融創新在世界范圍內正形成一股世界性的強大浪潮,沖擊著各國傳統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業務,給世界金融業的發展與改革經營與管理帶來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金融創新也被人們賦予了越來越豐富的內涵。在金融工具不斷突破傳統舊體制、推進金融市場化、促進金融發展的改革過程中,中國的金融創新也隨著20世紀80年代銀行金融體制改革而開始了。所以,中國銀行金融體制的改革過程實際是一個金融不斷創新的過程。然而銀行業在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金融風險,金融創新的過程雖然規避了某些風險,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有關人士也指出了創新和風險的對立關系,創新就是要勇敢大膽的去嘗試去走別人從未走過的路,嚼別人從未嚼過的饃。這種情況下,往往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再加上這種創新投入非常高,因此創新風險也很大;一個完整的創新項目,在很大方面,如策略、技術、產品創新等一般沒有大的問題。但是在整個創新過程中,人們不可能預見所有的情形,百密難免一疏,往往有些很小的細節會被忽略,而恰恰是這些微小細節,很可能顛覆整個創新規劃,致使創新全盤失敗;如果新產品超前生產,相應的行業標准付諸闕如,配套產業遠未跟上,產業鏈條沒有形成,孤軍奮戰是極為艱難的。產品成本會高局不下,質量難以保證不說,利潤空間受到很大的擠壓。
因此銀行業應該在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銀行業創新的同時,要針對金融創新對產品市場做出迅速反應,根據產品推出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以及組合化、交叉化、復雜化、電子化程度高等特點和趨勢,密切關注和識別伴隨創新的金融風險,及時引導銀行機構加強風險管理。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行金融創新,在創新中實現快速發展。
總之,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商業銀行應該適當的把握這把雙刃劍,使其在當前變幻莫測的環境下發揮其最優的效果。

一、金融創新含義及其產生的必要性

(一)金融創新的涵義
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創新是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包括新產品的開發、新生產方式或者技術的採用、新市場的開拓、新資源的開發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組織形式的推行。那麼金融創新就是在金融領域里建立「新的生產函數」、「是各種金融要素的新的結合,是為了追求利潤機會而形成的市場改革」。歸根到底金融創新是金融的革新創造,它是金融領域中新理論、新方法、新成果的創建活動的概稱 。
(二)金融創新是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處於金融深化初期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金融制度的創新,還是金融產品的創新,都是當前商業銀行維持生存的當務之急和尋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1、只有金融創新,才能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當前經濟形勢發展較快,由於各種經濟增長的措施逐步到位,我國國民經濟增速提升,今後一段時期,黨和國家將要把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優化結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同時把促進消費需求增長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項重大措施來抓。經濟決定金融,進一步促使經濟增長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發展機遇和挑戰。不僅需要銀行增加投入,調整信貸結構;而且要求商業銀行擴大中介服務、創造新的信用工具、改革結算手段等。在新的經濟走勢面前,商業銀行必須審時度勢,積極進行金融創新,才能以變應變,更好地為推動經濟增長 。
2、只有金融創新,才能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多年來,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經營上立下根基,依靠老字型大小、金招牌來鞏固陣地,發展業務,在客戶中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已進入一定的衰減期,銀行面對的市場和客戶發生了顯著變化。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交易市場的逐漸開放、國企改革有效實現結構升級和產品換代、個人資產日益增加等等,使得內地銀行業已愈來愈深切地感受到了銀行競爭的擠壓;市場和客戶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的多樣化、個性化、集約化、綜合化,這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也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大量的業務機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內商業銀行只有不斷搶抓機遇、迎接挑戰,研究市場、駕馭市場,做好創新文章,在經營上獨樹一幟,才能形成自身經營特色,滿足客戶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鞏固和擴大自身的份額。
3、只有金融創新,才能應對外資銀行激烈的市場競爭
現代金融充溢著激烈的競爭,既有國內的市場競爭,更有國際的市場競爭。誰的經營高人一招,勝人一籌,誰就能有效地佔領市場,贏得競爭的主動權。隨著入世後保護措施的取消,獲得國民待遇的外資銀行憑著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嫻熟的創新技巧以及已經成熟的創新產品,在中國的業務將獲得飛速發展。目前,200多家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所佔的份額為3%左右,據預測,在未來10到15年,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的業務將可望年均增長40%,可能占據中國國內金融市場約30%的份額。外資銀行在經營體制、管理水平、科技網路、國際業務、人力資源等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將採取精選區域、精選客戶、精選業務的發展策略,重點在國際結算、消費信貸、銀行卡、個人理財、財務顧問等中間業務領域與國內商業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國內商業銀行只有銳意進取,通過不斷地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來拓展市場,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二、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發展程度

由上可見,金融創新是商業銀行的必由之路。而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是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逐步開始的,歷經20多年,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 :
(一)組織制度方面
在組織制度方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銀行體制,完成了中央銀行的機構建設框架,形成了以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城市信用社改組為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了近百家證券經營機構、多家保險機構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初步形成了多元所有制結構、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企業體系。同時,放寬了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和保險業市場進入條件,初步建立了外匯市場,加快了開放步伐。
(二)管理制度方面
在管理制度方面,中央銀行從純粹的計劃金融管制變為金融宏觀調控,調控方式由計劃性、行政性手段為主向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轉變;放鬆了對金融機構業務管制,各專業銀行可開辦城鄉人民幣、外匯等多種業務。
(三)金融市場方面
在金融市場方面,形成了多種類、多層次、初具規模的金融市場體系;建立了同業拆借、商業票據和短期政府債券為主的貨幣市場;建立了銀行與企業間外匯零售市場、銀行與銀行間外匯批發市場、中央銀行與外匯指定銀行間公開操作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統一市場。
(四)金融業務方面
在金融業務方面,負債業務上出現了保值儲蓄存款、住房儲蓄存款、委託存款、信託存款等品種;資產業務上出現了抵押貸款、質押貸款等品種;中間業務上推出多樣化服務,開辦個人匯款、個人支票業務,擴大各種代理業務,開發多功能的信用卡等等。
(五)金融工具方面
在金融工具方面,主要有國庫券、商業票據、短期融資債券、回購協議、大額可轉讓存單和長期政府債券、企業債券、金融債券、股票、受益債券、股權證、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等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工具。
(六)金融技術方面
在金融技術方面,金融機構電子化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電子信息技術在金融中廣泛應用。目前,我國已全面實現了金融機構資金匯劃電子化、證券交易電子化、信息管理電子化和辦公自動化,出現了電子貨幣「一卡通」、網上銀行、網上股票交易、網上電匯辦理等新型電子與網路金融業務,在金融技術上實現了與國際金融業的對接。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國金融創新已經全方位展開。通過金融的改革創新,提高了金融企業的效率和服務質量,信貸資產質量有所好轉,盈利狀況逐步改善,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也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俗話說「收益越大,風險也就越大」,金融創新具有雙刃劍效應,風險管理是銀行創新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

三、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將風險管理貫穿於創新過程始終

風險管理是銀行創新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對於現代商業銀行而言,風險管理已經滲透到它的血液當中。因此,不考慮風險的創新不是科學的創新,不會給銀行帶來穩定可持續的收益。銀行應該在創新過程中保持更高的風險敏感性,讓創新意識和風險意識都貫穿於業務開發的始終。一遇到客戶需求,就想到創新,一遇到創新,就想到風險 。
(一)金融創新增強了商業銀行管理和規避金融風險的能力
作為商業銀行管理風險的手段,金融創新能夠通過制度創新、業務創新、市場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手段有效提高商業銀行管理和規避金融風險的能力。
首先,商業銀行通過產品創新,可以將同一單位的金融資產分攤到多個金融產品上、或運用於多個金融市場、或由多個風險承擔者分攤,通過不同的組合和配置有效地分散風險。
其次,商業銀行通過金融創新可以將自身承受的風險合法的轉移給其他主體。如銀行通過一些金融衍生產品如遠期、期貨等可以將未來金融資產的交易價格確定下來,將風險轉嫁給願意承擔風險的投機者,從而使市場風險也可以從正常經營活動中分離出來。
第三,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各種軟技術的創新,如早期的統計、概率以及後來的金融工程、數學金融等對金融風險進行規劃和安排,同時也可以通過各種硬技術創新,如計算機、各種現代通訊手段等更快、更有效地對金融風險進行記錄和管理,達到有效規避風險的目的。最後,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為銀行對沖風險提供了有效手段。利率遠期協議、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及信用衍生產品等,為銀行對沖其市場風險甚至信用風險提供了可能。
(二)金融風險促進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發展
從金融創新的起源來看,最初的金融創新就是規避金融風險。金融創新的發展過程證明,金融創新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就是金融風險表現最激烈的時期。縱觀商業銀行的發展史,沒有任何一個時期比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金融創新更廣泛、持久、深刻。金融創新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與金融風險的加劇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一時期的金融創新主要包括金融業務、金融組織結構和金融制度創新三大方面。從金融業務創新來看,保值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都與規避金融風險有關;從金融組織結構創新來看,全能銀行的產生除了獲利目的外,與金融業增強抵抗金融風險能力的要求也密不可分;從金融制度創新來看,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與發展的道路就是一條不斷探索規避各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波動的風險,尋求更穩定的國際貨幣秩序的道路。
(三)金融創新在規避金融風險的同時也給商業銀行帶來新的風險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加劇一直是國際金融市場最為鮮明的發展特點。金融創新在管理和規避金融風險的同時,也製造了新的金融風險 。
第一,金融創新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金融創新使金融機構同質化,加劇了商業銀行間的競爭,銀行傳統的存貸利差縮小,不得不從事高風險的業務,這又導致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增加,信用等級下降。近年來國際上發生的大銀行倒閉事件無不與金融創新有關。
第二,金融創新源於金融風險的增加,但事實上,作為金融創新的結果,金融產品的風險伴隨著金融創新過程仍在加大。
第三,金融創新增加了表外風險。即沒有在資金平衡表中得到反映而又可能轉化為銀行真實負債的業務或交易行為可能帶來的風險。目前,在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中,特別是美國,表外業務的規模已超過了表內業務,由表外業務創造的利潤正在成為金融機構新的盈利點。結果,表外業務的風險也成為金融機構風險的主要來源。
第四,金融創新推動了金融同質化、自由化和國際化。一國金融機構之間、本國金融機構與外國金融機構之間、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加。金融體系中任何出現的差錯都會涉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使得「夥伴風險」凸顯。
總體來說金融創新中新增風險可以細分為以下各種風險。(1)設計風險。即由於金融創新設計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而使金融創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甚至流產的可能性;(2) 法律風險。即由於交易合約內容不符合法律規范,交易合約不具備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而給交易主體帶來的風險;(3)信用風險。即衍生交易的一方不按合同條款履約而導致的風險;(4)操作風險。指由於內部控制系統或清算系統失靈而導致的風險 。

四、金融創新中防範風險的措施

我國現正處於體制轉軌時期,金融創新的需求巨大,金融創新的發展空間相當廣闊,因而加強金融創新風險監管、對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的意義也更加重要。為了構造有效的金融創新風險監管機制,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加強金融監管部門的風險防範
1、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
金融監管機構要派專人參與金融創新的研究和開發,全面了解金融創新的過程,准確掌握其產品的風險情況,組織有關專家和教授對金融創新產品進行全面論證並審定能否進行金融創新,這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設計風險。
2、完善立法
對銀行業金融創新設立一整套完備的法律程序,制定關於金融交易管理的統一標准,以消除交易過程中不必要的風險,使金融交易從合約的簽訂到最後執行完畢的整個過程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來規范。同時建立關於風險管理和交易咨詢的有效機制,使各金融機構都有防範金融風險的舉措,確保投資的安全性,有效的防範法律風險。
3、嚴格監管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活動來控制金融創新中的信用風險
要根據其信用狀況、經營能力、對風險的應變能力及當前的市場波動狀況給其制定一系列風險監控指標,將風險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圍內。同時,在對待金融創新和金融自由化上,要做到放鬆管制與加強管理並重。對有爭議的金融創新工具應嚴格控制其上市,尤其是對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應加強管理力度。對金融機構進行信用評級時,要把金融機構從事的投機性交易所佔的比例作為重要指標來考察。
4、商業銀行在創新過程中,風險日益增大,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
銀行業在面對金融環境變化、風險增大的現實,要想取得良好的經營效益,必須確立風險管理的意識與觀念。必須在員工中樹立風險意識,激發員工的內在動力,樹立高度的責任感,把防範風險作為每個人的職責,力求員工在處理每一筆業務時,都能嚴格按章操作,自覺注意防範風險。銀行的業務部門應把風險的監控和規避視為本身的基本職責,作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監控中及時發現並避免操作風險。
(二)金融創新主體的風險防範
1、明確風險管理原則
首先商業銀行在創新新產品,推出新業務時首先要遵循謹慎決策的原則,切勿盲目從事,急於求成;其次,商業銀行還要遵循分散風險的原則,擴大經營范圍,實行多元化經營,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此外,商業銀行在創新過程中,還要遵循規避風險的原則,避開高風險業務,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2、建立風險管理體系
金融機構要統一制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風險防範制度,並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預測評估指標系,通過該體系,隨時對全行各項業務的風險作出比較准確的監測和判斷,測算風險的時間、風險發生的環節、風險量,以及風險化解的可能性,及時通過系統指導各行解決問題,化解風險。同時,通過建立動態風險報表,隨時發現業務創新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及時通報全行注意迴避,並協同業務部門就該風險制定措施,降低風險的發生率。
3、加強內控制度建設,防範各類風險產生
首先,員工要樹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觀念,在進行業務創新開拓時要考慮管理制度的配套,對現行制度與新業務不相適應的地方應結合業務發展進行不斷改進和完善。逐個部門落實安全責任制,細化各項基本制度和內部管理處罰制度,明確各項業務操作規程並嚴格執行,使內控制度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其次,充分發揮銀行監察部門的案件防範作用,抓好「三道防線」建設。如果說,風險管理部門是從業務本身防範風險,銀行監察部門就是從人員入手,把好人員的風險關。監察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規范人員遵章守制行為。定期召開案件分析會,擇取典型案例加以講解,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防微杜漸。建立起人員防險的「三道防線」,前台一線人員要把好業務操作風險關,業務職能部門重點監督一線規章制度的執行落實情況,並針對制度與業務不適應的地方提出具體措施加以改進,稽核部門檢查全行業務拓展情況和人員合規經營操作情況,將風險的苗頭撲滅在萌芽之中。

五、得出結論

創新是發展的源動力,金融創新是銀行業不斷發展的推動力,也是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目前金融創新對於我國商業銀行還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長需要商業銀行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共同推動。銀行是金融創新的主體,對創新活動及其風險承擔第一責任,所以在銀行在創新的過程中,要不斷發現創新風險,對其有效控制,才能使我國商業銀行得以快速發展。

致 謝

論文在我的導師王東林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在畢業論文設計的整個過程中,王老師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和指導,他那嚴謹的治學作風與寬廣淵博的知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畢業論文主要涉及了金融創新與風險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在此之前,我對這方面了解的並不多。在王老師的引導下,我在學術上以及在為人處世等方面,踏踏實實的對待每一個問題,並以逆向思維方式去用於爭取新的突破。王老師的教導使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在此謹向我的導師表示深深的謝意。
另外我還要感謝山西財經大學財政與金融學院對我的培養與幫助,在這里我學到了知識,開闊了思維,感受了快樂。最後真誠的謝謝所有給於我關心與幫助的人!

參考文獻

[1][德]迪特爾.巴特曼. 零售銀行業務創新 [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賈琛. 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風險與防範 [J]. 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
[3]闞新華,陳明賀. 淺談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 [J]. 經濟研究導刊,2007
[4]趙瑞.我國銀行業加快創新步伐防範創新風險 [J].金融時報,2007
[5]鄒民生,朱兆荃. 金融創新與風險防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J]. 中國經濟網,2008
[6]李伏安.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商業銀行當務之急 [J]. 上海證券報,2007
[7]趙紅.金融創新風險與防範研究 [M].中國金融學,2004
[8]茅蕪. 創新的「四險」境地 [J]. 企業改革與管路,2008年第2期
[9]林後春.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風險防範與控制策略 [J]. 金融論壇,2003
[10]陳忠陽. 金融創新如何催生毒垃圾 [J]. 中國青年報,2008
[11]杜芹平,張洪營. 商業銀行服務營銷 [M].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12]王玉珍.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分析與對策 [J]. 中國期刊網,2008
[13]劉秋紅,梁九科. 商業銀行風險與防範 [M].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14]林海. 我國基層商業銀行利率風險防範現狀及對策 [J]. 中國期刊網,2008
[15]倪錦忠.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6]Zeithaml,V.A.,Parasuraman,A.,and Berry,L.L.,「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Service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9,2006
[17]Watson,j.,「Crucial Issues in Bank Marketing」,The Bankers』Magazine (UK)(May 2007)
[18]Eugene F.Brigham,Louis C.Gapenski: 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Fifth Edition, The Dryden Press, 2005
[19] Brealey and myers: Commercial banks the risk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Bankers』Magazine ( 2007)

③ 新疆德隆公司崩潰原因,最好有獨到的見解

創業之謎
1986年春天,新疆烏魯木齊,「老革命」唐邦安的第四個兒子唐萬新即將大學畢業了。唐家經濟寬裕,唐萬新志向遠大:他決定暫時不參加工作,在家搞「理論物理研究」。
幾個月的鼓搗之後,眼看成為世界級大科學家的希望渺茫,22歲的人還被父母養著又不好意思,唐萬新決定下海經商。
一向頗有號召力的他哨子一吹,7個同學聚到家裡,商量做點什麼來改變枯燥的命運。正值「彩色照片沖擴業務」在沿海興起,7個大學生籌了400塊錢,成立「朋友彩擴社」,把烏魯木齊市民手中的彩色膠卷收起來,送到廣州沖洗。
這是烏魯木齊市第一家彩擴社,美麗的新疆風光令人們對彩色照片趨之若鶩,唐萬新等人冷不防就開始大賺其錢。數月之後,彩擴社開滿了大街小巷,他們又買了一台二手沖印機親自沖洗,價格比送到廣州沖洗便宜一半……僅僅一年的時間,「朋友彩擴社」賺了100萬元。
在「萬元戶」都極其希罕的年代,年輕而多金的唐萬新找到了無比良好的感覺;再加上一趟又一趟的廣州旅程,南方城市濃郁的市場氣息和民營經濟的活力,深深地感染了他。
他開始擴張:魔芋掛面廠、自行車鎖廠、玉石雲子廠、小化肥廠、服裝自選店、軟體開發等,一切新鮮的市場機會他都樂意嘗試。每一次嘗試都是一堆設備加一群人。鼎盛時期,24歲的唐萬新麾下擁有100多人,前後辦了十幾個企業——直到1990年,一百萬元虧得乾乾凈凈,人員剩下五六個人,還欠了一筆不小的債務。
欠債後的唐萬新習慣了每個月給債權人做還款計劃。還款態度很好然而還款能力不濟,許多債權人慢慢失去了信心,開始不把這筆錢當回事了。然而1990年趕上了新疆油田開發和口岸開放的大潮,「朋友公司」代理電腦銷售,一口氣又掙回來幾十萬元;掙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門給人家還款。「還款後的唐萬新在當地贏得了口碑,也體會到了生意場上資金籌劃和誠信的重要。」
幾乎同一時間,唐萬新注冊成立新疆德隆公司。閱歷和起伏令他定下心來,開始去發現真正屬於自己的賺錢機會。
真實的第一桶金
幾乎與中國資本市場的誕生同步,上世紀90年代初,新疆德隆開始涉足股市
1990年,中國資本市場的大門歷史性地開啟——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中國各地的國有企業紛紛改制上市,第一個環節就是向企業員工發行內部職工股;然後是各級政府出面,向社會推銷出售乃至於「攤派」原始股。然後幾乎所有人拿著像紙一樣的股票都心裡打鼓:這東西最後能變成錢嗎?於是一級半市場出現:如果你不相信這張紙能夠賺錢,可以先把它在市場上賣給別人。
唐萬新們出動了——他們年輕,有知識有遠見,有多年經商的敏銳嗅覺,堅信股票的增值潛力。他們傾盡財力,在市場上以一塊錢兩塊錢三塊錢的價格,大肆收購原始股和內部職工股。如果運氣好股票很快上市,其價格就變成了十塊錢二十塊錢三十塊錢;如果運氣不好股票遲遲上不了市,就只能握在手裡等待分紅。
他們的眼光和運氣都不錯,幾十萬元幾經滾動,迅速變成了上千萬元。1992年開始新疆德隆名聲大振信息靈通,一旦聽說哪裡的企業又將發行股票,他們就像候鳥一樣地飛去。最大膽的一次,新疆德隆以1000萬元的金額,受讓了「西北軸承」1000萬股的法人股,幾個月後又以4000萬元賣了出去,凈賺3000萬元。
所有人都醒了過來,股票成了搶手貨,國家開始發行認購證。根據有關規定,每個身份證只能買一張認購證,每張認購證只能買300~500股原始股。新疆德隆開始了大資本式的出擊:最高峰的時候,他們在全國各個城市請了5000個人去排隊買認購證;然後把認購證換成原始股,然後把原始股換成10倍速增長的資金。
到1994年,新疆德隆已經擁有了幾個億的資本實力。而就在這前後,唐萬新的三個哥哥唐萬里、唐萬平、唐萬川先後辭去公職,加盟德隆。
同年,唐氏兄弟在上海旅遊,發現上海的J&J迪斯科舞廳非常火爆。於是他們將美方老闆拉到北京去合資:新疆德隆全額投資北京J&J迪斯科舞廳,美方老闆佔25%乾股。北京J&J迪斯科舞廳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迪斯科娛樂項目,一開業就非常火爆,每天數千人前來跳舞,每年純利潤超過3000萬元。
與此同時德隆進入房地產行業,蓋了兩幢大廈,做了1個酒店;並成立了1個農牧業公司,前後開發了30萬畝荒地,過上了田園牧歌式的農場主日子。
到1996年,新疆德隆的所有股東們,捆在一起已經是十幾個億的身價。但他們是如此的低調,以至於這一年新疆德隆將總部遷到北京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傳媒關注這幾位「來自新疆的小財東」,以及他們所進行的註定將震動中國產業界的戰略調整。
產業並購模式出台前後
1995年,唐萬新帶了十幾個人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投資了一些小產業,順便看看發達國家的金融業、農業和工業。小產業投石問路交了學費,對北美市場的考察卻獲益非淺。
唐萬新此行,先於很多中國企業家,發現了中國傳統產業的巨大投資價值——首先是中外製造業在技術水平尤其是加工能力上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其次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低廉,導致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遠低於發達國家。因此伴隨著發達國家和市場正在興起的「非工業化運動」,全球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傳統產業,有著大規模從歐美日乃至於東南亞向中國內地轉移的基本前提。
但是中國的傳統產業為什麼沒有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呢?其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產業布局地方化,投資分散,企業小規模低效率,而且絕大部分行業都沒有經過真正有效整合。那麼如何整合?唐萬新認為,這件事很難靠政府去捏合,而只能用市場的手段,通過資本的力量進行「產業並購」,國退民進,才能實現傳統產業的價值提升。所以盤活存量、優化資源配置的並購式增長,是最適合中國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
德隆已經有了資本,如果不想把錢分光吃凈,就必須要找到一條進一步做大的途徑。隨著資本市場贏利空間的縮小,以及對單純「買賣股票」的厭倦,他們決定從實業領域尋找落地的空間;而恰在此時,實業領域為他們洞開了一扇名叫「產業並購整合模式」的大門。
那麼我們該如何完整地描述、或者說德隆人在如何設計他們的「產業並購整合模式」呢?
首先是「花大力氣選准行業」。其標準是:行業具有全球市場的特點,市場規模不小於100億元,中國企業具有相對競爭力而國際競爭對手又不太強大,行業比較分散,但是有的企業份額相對較大,是行業的前幾名。
其次是發現「產業整合要素」。比如你得判斷,當目標企業被收購捆綁在一起之後,由於規模的增加,是否會因此降低原材料的采購成本?是否會提升企業銷售的議價能力?是否會降低綜合的管理成本?是否能提高資金的有效利用、技術的研發能力、資源的有效配置?等等。將這所有的要素環節研究分析之後,再確定下一步行動計劃。
然後開始「資本游戲」,進行杠桿式收購:先收購行業的前一二名,然後逐步以強吞弱,達到提高行業集中度的目的。比如以7000萬元的資本收購某上市公司30%的股份,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然後該公司以其總資產做抵押,可以貸款1億元,還可以在股市上增發配股兩個億。以3個億的資金,又可以去控股至少6個億的資產;依此類推。而杠桿式收購的方向,一是行業的橫向集中,二是產業的縱向整合。
最後是夯實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業的最終收益率。比如從1999年開始,德隆通過與全球一流的咨詢公司合作,從供應鏈、製造成本、組織架構、財務流程、風險控制、營銷渠道、品牌提升、技術研發與引進等環節上,打造被收購企業的國內和國際競爭力,並最終形成德隆自己的一整套可以復制的戰略管理體系。又比如在產能形成規模後,通過收購海外老牌的通道企業,快速建立國際銷售網路,獲取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銷售附加值。
1997年春,德隆在北京開了一個著名的「達園會議」。會議確定德隆下一步的戰略將從「項目投資」轉向「行業投資」,通過產業並購整合,「創造傳統行業的新價值」。
而就在這前後,德隆收購了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同時又間接控制了天山水泥。一方面通過天山水泥收購新疆屯河的水泥資產,以及緊鑼密鼓的相關運作,整合了新疆水泥產業;一方面新疆屯河改弦易轍,進入以番茄醬等為主業的農業深加工,打造了新疆的「紅色產業」。
與此同時,德隆控股沈陽上市公司合金投資,經過一系列的整合,使其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電動工具生產商和出口商;控股湖南上市公司湘火炬,為其注入「大汽配」戰略,推動其從一個「火花塞」的單品種生產,成長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配件出口商之一;同時向上整合,在重型卡車行業重拳出擊,令湘火炬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重型卡車生產商。
一系列產業領域的高速擴張運動,德隆控制的總資產很快突破了200億元人民幣。短短幾年時間,它以人們難以理解的速度和難以想像的規模,闖入公眾的視野。
組織德隆與戰略德隆
從1999年開始,德隆總部逐步從北京轉移至上海浦東,並更名為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它開始摸索著,尋找讓自己朦朧的戰略想像落地生根的終極戰略架構。
1999年下半年,德隆聘請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進行新時期的組織結構設計。當然任何有效的組織結構都必須和企業戰略相匹配,因此羅蘭.貝格進駐德隆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協助德隆決策層梳理一個清晰的企業戰略。
他們將德隆的未來發展方向做了三方面的構想:一是資本運作導向型,即中策並購模式:產業並購是手段,資本運作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又稱「養豬戰略」——養豬的目的是為了盡快把它賣掉;二是產業運作導向型,即GE(美國通用電氣)並購模式:資本運作是手段,形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目的,又稱「養兒子戰略」——養兒子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讓他成才;三是兩合模式,即一會兒「養豬」,一會兒「養兒子」,視環境和企業內部需求而定。
據相關資料披露,當時的德隆毫不猶豫就選擇了GE模式;唐萬新當即表示,德隆就是要做中國的GE,希望羅蘭.貝格按照產業運作為導向,資本運作為手段,來設計德隆總部的控股管理模式。
不久,在羅蘭.貝格的基礎上,德隆總部開始進行調整,在整個體系內去討論和適應這些規則。一些最重要的方面,比如成本控制、投資管理、財務流程、法律風險控制、人力資源戰略等,德隆引入麥肯錫、科爾尼、德勤等全球專業顧問,前後花了幾千萬美元的顧問費,「讓德隆的理想和世界最高操作標准對接」。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引入和推行,德隆產業領域數年之間脫胎換骨,從「連一張准確的財務報表都收不上來,有想法而沒有章法的企業」,轉型為一家人人看了都說好,「因其規范管理而耀眼奪目」的現代企業。
這個現代企業開始追求「成為世界級影響力的戰略投資公司」,它用這樣的文字來表述自己的戰略:以資本運作為紐帶,以產業整合為核心,謀求成為中國傳統產業新價值的發現者和創造者,推動民族傳統產業的復興。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遠景,它激勵著人們奔赴德隆,令這里成為無數高素質的人才熱鬧匯集的平台。在資本、戰略、慣性等復雜的動機下,德隆戰車在各個領域高速推進——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不僅在產業領域,而且在金融領域
金融之痛
德隆在產業領域擴張的同時,它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金融領域:因為通過收購整合的方式每進入一個行業或企業,都離不開德隆本身「高超的財技」,和銀行、證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多種金融平台的支持。
打量得久了,德隆人看出了機會來。在德隆戰略投資綜合手冊上,金融服務業被列為「中國最大的三類投資機會」之一(前兩類分別是「中國傳統產業」和「歐美品牌通道企業」),因為「金融服務業同時面臨打破國有壟斷和從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的兩大機遇」。
因此多年以來,德隆一直嘗試以合法的方式將不同的金融機構納入麾下:金新信託、新疆金融租賃、上海新世紀租賃、伊斯蘭信託、德恆證券、恆信證券等;2002年6月,德隆開始參股一些城市商業銀行。此舉除為「產業並購整合」進行低調的資金融通以外,另一個目的,就是嘗試在中國市場條件下的金融混業經營。
針對輿論對德隆進入高風險的金融領域的置疑,唐萬新認為:「2005年之後,中國的金融領域將全面向外資開放;而由於中國的金融機構都是分業經營,服務水平相當落後,屆時根本無法和混業經營、而且金融產品極大豐富的外資金融機構相競爭。因此一方面基於責任感,一方面基於先行者的市場機會,我們想到要去探索。」
但這又是一個極其敏感的領域,比如有關金融法規就禁止任何企業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德隆只能以變通的手法進行嘗試。
2000年,德隆出資200萬元成立友聯管理研究中心,下轄金融產品總部等,其功能,就是「在中國現有的環境下,探索出不違法不違規的金融混業經營模式,為中國企業提供新的、更加高級的金融服務」。
德隆的做法很巧妙:它並不組建金融控股公司,然而當某企業需要一種綜合金融服務時,與德隆有股權紐帶關系的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租賃公司、保險公司就分別找上門來,以不同金融機構的名義卻又是協作的方式展開服務——先看你有什麼需求,然後再為你量身定做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你需要經營性租賃可以幫你完成,你需要戰略並購也能幫你實現,你的企業需要擴充負債時幫你融資,你的企業負債率太高,需要擴充資本金時又幫你私募或上市……它所實際構建的,正是一個混業經營模式下的綜合金融服務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德隆從國際和國內金融市場上網路了一大批金融人才,到2003年達到七八十人。他們研究全球金融市場的歷史和模式,研究世界金融衍生產品的種類,並設計出豐富的適合中國企業的金融服務產品。2002年德隆啟動金融服務項目,2003年經歷了一個完整的財務年度,而人均年產值大大超出德隆決策層的預期。
一方面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巨大的市場利潤,一方面有著巨大的外來危機,德隆的戰略眼光再一次顯示魅力。他們都相信,只要再堅持三五年,德隆一定會成為中國金融服務市場一個最好的品牌。而通過與國企、外資的合作,打造一個中國特色的、全球資源本地智慧的產融集團,也不是沒有可能。
然而德隆走得太快,也走得太遠:由於對非上市公司領域的行業過度投資,包括對金融機構的過度投資,包括對股價的過度維持,牽住了德隆太多的資金。也就是幾乎從德隆進入銀行開始,資金鏈的緊張已經到了需要正視和調整的時候了。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調整並沒有如期到來。
到2003年底,德隆復雜的資金鏈條捆住了它龐大的身軀和靈活的手腳。幾個月後,「信用危機」爆發,德隆系從新疆到上海,從實業到證券,上上下下177個企業,集體失血。
附:記者手記
掀起面紗,或者揭開蓋子
離開德隆10多天,在上千公里之外,一陷入有關媒體資料的閱讀,就會覺得這家企業問題太多,希望不大,甚至有著是不是跟「騙子」打了一回交道的感覺。
但一想到我們親眼目睹的種種,和上上下下員工對唐氏兄弟發自內心的愛戴,又感到需要從另外的角度來理解德隆的問題,需要從另外的側面來看到它的價值。
近10天的實地采訪,我們發現德隆是一個相當規范和國際化的企業,至少它的實業體系如此。它的規范程度甚至讓記者感到吃驚,它的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也遠遠超出了記者先前的猜測。然而,它還是出事了,而且一出就是大事,難以估量的資金缺口沉甸甸地壓在它的身上,讓這條曾經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的「巨鱷」絲毫動彈不得。
4月23日,就在外界盛傳德隆大勢已去、唐氏兄弟攜巨款外逃的時候,記者在上海見到了唐萬新。唐身穿樸素的T恤,依然留著那撮標志性的小鬍子,只是和常人相比,神色更見沉重。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
毫無疑問,唐氏兄弟不得不面對媒體和公眾拋出的一系列尖銳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德隆有沒有坐莊炒作二級市場?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資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德隆總部或分公司有沒有重大違規違法行為?德隆產業整合的真實意圖,到底是想做大產業還是為炒作二級市場提供便利?
截至發稿之日,德隆風波仍在持續。我們不知道它的確切走向,我們也不知道這家企業最終是否會被證明有驚人的「內幕」,但至少在記者的眼裡,無論怎樣,它的產業發展模式,在中國市場經濟史上仍然具備其標本意義。
最後需要聲明的是,一個如此龐大的德隆體系和一個如此復雜的德隆問題,短時間的采訪所得畢竟有限,文字的力量也有時而盡,不能看到、想到、悟到的地方,不能說盡所聽、所看、所感之處,請讀者慎讀、慎思、慎察。

④ 分析新疆德隆公司崩潰原因

德隆事件是指2004年4月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的德隆股票崩盤,導致德隆轟然倒下的事件。內崩潰的原因如容下:

⑤ 金融機構包括什麼

金融機構是抄專門從事金融活動的組織襲,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各類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信託投資公司、投資基金、財務公司、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等實際上構成一個體系。金融機構的基本作用是提供創造金融交易工具,在金融活動參與者之間推進資金流轉。

⑥ 新疆大學的金融學專業怎麼樣就業情況好么

新大的一般 還不如財大 建議內地學校 如上海財經等

⑦ 烏魯木齊的經濟概況

烏魯木齊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烏魯木齊毗鄰中亞各國,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西商貿的重要樞紐,對中亞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作用。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0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55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25億元,增長9.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2:38.1:60.7。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5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8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出口總額72.17億美元,增長12.8%;進口總額10.68億美元,下降23.6%。 2012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2%。其中,農業產值23.45億元,增長2.54%;林業產值1.48億元,增長52.05%;畜牧業產值21.42億元,增長7.94%;漁業產值0.87億元,增長2.9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34億元,增長13.76%。
2013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5%。其中,農業產值29.14億元,增長4.2%;林業產值3.73億元,增長19.4%;畜牧業產值22.70億元,增長6.6%;漁業產值0.96億元,增長2.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0億元,增長25.9%。
2014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9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其中,農業產值29.29億元,增長0.5%;林業產值3.84億元,增長2.9%;畜牧業產值24.98億元,增長10.0%;漁業產值0.94億元,下降2.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4億元,增長17.6%。 烏魯木齊已形成石化、冶金、紡織、機械製造、高新技術、建材、醫葯、食品、輕工業、電子信息等十大產業集群,產業門類齊全,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特別是石化、冶金等產業的發展在同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已成為第二產業的支柱。第二產業在全市GDP的比重為38.8%。康師傅、可口可樂、阿爾卡特、SK、嘉里大通、大眾、威立雅、惠普、西門子、韓國韓華、丹麥LM、豐田、義大利索克瑟姆、嘉士伯、統一、韓國大宇、漢莎航空、日本積水化學、法國液化空氣等等,已有越來越多的世界及中國500強企業落戶烏魯木齊。
2012年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8.49,比上年下降18.2個百分點,其中資產負債率為54.52%,總資產貢獻率為12.35%。
2013年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94.00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在全部工業中,非石油工業實現增加值489.30億元,增長21.8%;石油工業實現增加值304.70億元,增長5.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98.05億元,比上年下降6.9%;實現利潤137.96億元,下降11.1%。
2014年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780億元,比上年增長12%。在全部工業中,非石油工業實現增加值475億元,增長20%;石油工業實現增加值305億元,增長4.4%。在全部工業中,大中型企業實現增加值592億元,增長13.0%;小微企業實現增加值188億元,增長6.0%。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為96.7%,其中:輕工業為93.0%,重工業為97.0%。 新疆與周邊8個國家陸路接壤,擁有17個沿邊一類口岸和10個二類口岸,烏魯木齊不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亞地區重要的進出口貿易集散地,已成為世界投資者開拓中亞市場的重要平台。烏魯木齊依託周邊八個國家,建成了近200個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其中年交易額超億元的有32個,超10億元的有10個,形成了覆蓋新疆,輻射中亞地區的多層次、多渠道貿易網路,成為中國西部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城市。
烏魯木齊第三產業較為發達,在GDP中所佔的比重為60.7%。烏魯木齊擁有百餘家星級酒店,三星以上達到90餘家,烏魯木齊五星級酒店15家,擁有完善的服務業和完備的基礎設施,為世界各地的客商創造了良好的投資合作環境;擁有健全的商貿流通體系,進出口貿易較為發達,佔新疆進出口額的50%以上;一批國際著名品牌相繼落戶烏魯木齊提升了商業業態。2013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烏魯木齊名列31個金融中心城市第26名。
2014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526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含一日游)2014.4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1%,其中,接待國外遊客31.57萬人次,下降10.4%。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274.57億元,下降0.8%,其中國際旅遊收入11.84億元,下降9.9%。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23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年末全市擁有保險公司200家,全年保費收入104.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7%。 主要銀行國內銀行東亞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昆侖銀行烏魯木齊銀行天山農商銀行

⑧ 新疆國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新疆國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於2014年12月31日在烏魯木齊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回法定代表人王飛,答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私募投資基金管理(包括:基金管理方面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項目管理、資產管理、財富管理、證券資產管理;投資方面的股票、債券、股權、期貨、期權買賣,基金份額及股權投資、證券投資、項目投資、發展基金投資,投資合同約定的其他投資標的及非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基金發行;證券投資基金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方面的通過互聯網及常規方式的基金銷售、證券承銷、代銷金融產品;經紀業務方面的與證券交易或投資活動有關的財務顧問、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外包服務、財務咨詢、證券咨詢、為非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提供融資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王飛
成立時間:2014-12-31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5010005022148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市新市區永州三巷18號

閱讀全文

與新疆金融機構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指期貨黃金股 瀏覽:116
創業融資計劃書範文 瀏覽:162
兵團工融資 瀏覽:796
中影年年融資 瀏覽:642
股指期貨加1分手續費 瀏覽:224
ff獲得融資 瀏覽:651
購買外匯申請書 瀏覽:85
601258資金進出 瀏覽:50
國際貿易外匯風險 瀏覽:363
華夏基金有2018年度報告 瀏覽:235
上市再融資概念 瀏覽:542
08325股票 瀏覽:15
萬達融資歷史 瀏覽:596
江蘇省科技貸款 瀏覽:966
上市公司融資 瀏覽:273
菏澤外匯管理局 瀏覽:327
做假資料幫人貸款還不上錢 瀏覽:154
中財所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8
中集電商融資 瀏覽:77
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