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一帶一路戰略和國際金融

一帶一路戰略和國際金融

發布時間:2021-04-19 04:45:29

Ⅰ 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內容和發展進程

主要內容:
第一節健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
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健全「一帶一路」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推動與沿線國家發展規劃、技術標准體系對接,推進沿線國家間的運輸便利化安排,開展沿線大通關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基礎、各類基金引導、企業和機構參與的多元化融資模式。加強同國際組織和金融組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吸引國際資金共建開放多元共贏的金融合作平台。充分發揮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橋梁紐帶作用
第二節暢通「一帶一路」經濟走廊
推動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構建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路。加強能源資源和產業鏈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支持中歐等國際集裝箱運輸和郵政班列發展。建設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和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積極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參與沿線重要港口建設與經營,推動共建臨港產業集聚區,暢通海上貿易通道。推進公鐵水及航空多式聯運,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強重要通道、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具有國際航運影響力的海上絲綢之路指數。
第三節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辦好「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發揮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作用。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環保、衛生及中醫葯等領域合作。構建官民並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博覽會等活動,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聯合開發特色旅遊產品,提高旅遊便利化。加強衛生防疫領域交流合作,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推動建立智庫聯盟。
進程: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路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簡介: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意義:
多邊合作的契機: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2014年4月10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絲綢之路的復興:對話亞洲領導人」分論壇開啟了「一路一帶」戰略。 構想提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描繪出一幅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經濟大走廊,其東西貫穿歐亞大陸,南北與中巴經濟走廊、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相連接的新藍圖。

我國對外開放戰略2.0版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將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深度合作。
我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路徑: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構築國土安全發展屏障,擺脫以美國為首國家的不平等國際貿易談判,尋求更大范圍資源和市場合作的重大戰略,被稱作世紀大戰略。這是中國在近200年來首次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將徹底擺脫原來依附大國,被動挨打的地緣政治局面。
「一帶一路」有望構築全球經濟貿易新的大循環,成為繼大西洋、太平洋之後的第三大經濟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地區覆蓋總人口約46 億(超過世界人口60%),GDP 總量達20 萬億美元(約佔全球1/3)。區域國家經濟增長對跨境貿易的依賴程度較高,2000年各國平均外貿依存度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達到34.5%,遠高於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計算,1990-2013年期間,全球貿易、跨境直接投資年均增長速度為7.8%和9.7%,而「一帶一路」相關65個國家同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3.1%和16.5%;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後的2010-2013年期間,「一帶一路」對外貿易、外資凈流入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2015年,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近1萬億美元,我國同沿線65個國家中投資49個國家,共計150億美元,同比增長18%。

Ⅱ 一帶一路戰略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帶一路有助於助推新的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新秩序,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推動沿線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互通有無,將國際貿易推到一個新高峰。

Ⅲ 請談一談"一帶一路"戰略產生的背景,它將對我國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主主要影響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它是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比馬歇

爾計劃內涵豐富得多,肩負著三大使命: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10]

Ⅳ 對於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戰略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即將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和已經發布的「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方案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兩大舉措把中國的對外開放格局已基本勾勒清楚,對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塑將是重要推動。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目標一致,互為支撐,相互呼應,實現兩者的順利對接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亞投行發展的關鍵。

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將改變國際經濟秩序

「一帶一路」主要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延伸大陸帶及相關海域進行了戰略性布局,可以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同時也是對國際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會對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傳統國際經濟秩序形成制衡,可能改變世界經濟的現有格局。而即將成立的亞投行作為一個跨越亞洲、歐洲、拉丁美洲的國際性多邊金融機構,無疑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形成沖擊,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成為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一極。
「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出現是與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相適應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世界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根源在於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卻不相應承擔匯率穩定的責任。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徹底消除,世界陷於經濟低速增長之中,歐洲深陷經濟衰退,新興國家經濟發展步履蹣跚,世界強烈需要改革現有國際經濟秩序。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亞洲,但是亞洲的過剩儲蓄卻在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引導下源源不斷流入美國,同時由於缺乏儲蓄轉換為投資的投融資機制,亞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極度匱乏。中國發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成立亞投行的設想,正是順應了世界經濟重心轉移和發展的潮流,贏得了廣泛歡迎。

亞投行與「一帶一路」的交匯點

基礎設施建設是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最大的交匯點。「一帶一路」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區域,目前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落後,急需投資建設涵蓋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的立體式交通走廊,打通包括油氣、水電、煤電、太陽能、風能等能源大動脈,構建涉及電信、寬頻、互聯網等的信息一體化網路。亞投行作為多邊開放性金融機構,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必然成為其重點投資區域。
亞投行資金和「一帶一路」項目的對接。一是亞投行作為「一帶一路」的投融資平台,可以解決亞洲區域的資源錯配問題,實現其儲蓄和投資的有效配置,並在全球進行融資和投資,支持亞洲和世界其他區域的基礎設施發展,這也將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環境預期。二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海量項目,大多數靠自己無法完成,需要引進外部資金。而亞投行的資金需要尋找項目,因而可以優先在「一帶一路」的項目中按照市場需求篩選。「一帶一路」已經啟動了一批重大合作項目,例如,率先啟動的中巴經濟走廊被稱為「一帶一路」的樞紐,這將使巴基斯坦成為這一地區的港口和貿易中心,促進巴基斯坦經濟振興,並有利於我國的向西開放戰略實施。目前被譽為連接南亞和東亞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也在積極研討建設之中。亞投行還將圍繞「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投資,建設一批產業園區,打造分工協作、共同受益的產業鏈和經濟帶。三是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過去以央企為主,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民營企業將成為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民營經濟佔GDP總量超過60%,其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也超過60%,在對外投資中必將成為主要力量。因此國家要通過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給予民營企業大力支持,鼓勵其參加「一帶一路」建設。可以預計,未來二十年將是中國民營企業轉變為跨國企業的黃金時期……

亞投行的運作有助於「一帶一路」防範投資風險

……

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對接將打造出新的國際貿易產業鏈

Ⅳ 「一帶一路」戰略給金融業帶來哪些機遇

設施聯通將成金融支持重要著力點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這既包括沿線國家的交通道路、油氣管道、能源以及港口基礎設施等,又包括關鍵通道和節點上的交通運輸網路和商貿物流中心等。
貿易暢通亟待金融服務創新
「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擴大外貿、優化貿易結構的作用不言而喻。投資和貿易壁壘的消除以及與沿線國家的自貿區談判合作,將使得貿易投資更加便利,從而為國內企業開拓出更大的市場。
資金融通前景可期
優勢各異,互補性強,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現實基礎。很多亞洲的新興國家儲蓄率很高,在對外投資上具有較高的積極性,這從多個國家申請加入亞投行可見一斑。

Ⅵ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的戰略

你好,一帶一路的戰略表面上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實則也可以拯救眾多鐵路基建類央資國企,還有傳統國有銀行,
通過對周邊欠發達國家房貸,換來建設合同。

Ⅶ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戰略,國際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閱讀全文

與一帶一路戰略和國際金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本月人民幣匯率 瀏覽:286
國家開發銀行市場與投資局 瀏覽:996
製作股票軟體 瀏覽:958
資金內部控制制度 瀏覽:444
信託兌付困難 瀏覽:986
外匯贈金開戶 瀏覽:671
項目融資規則 瀏覽:313
小贏理財定期怎麼樣 瀏覽:950
銀行貸款調查表 瀏覽:809
2019深港通交易日 瀏覽:998
珠海橫琴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298
投資創始人 瀏覽:801
田洪良老師外匯 瀏覽:448
黃金鴿子價格一般 瀏覽:836
搜宜貸理財 瀏覽:343
工行貴金屬最多可以持倉多長時間 瀏覽:655
招行抵押貸款提前還款 瀏覽:870
宗申融資租賃 瀏覽:933
好講台融資 瀏覽:290
四川長虹持股基金 瀏覽: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