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列舉20世紀90年代一些重大國際金融事件,並說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1)20C90S的重大國際金融事件擴展閱讀
影響
(一)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貨幣的對外貶值有利於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即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匯率變動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如同其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二)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一是對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二是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
(三)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本幣對外貶值後,單位外幣能摺合更多的本幣,
這樣就會促使外國資本流入增加,國內資本流出減少;二是如果出現本幣對外價值將貶未貶、外匯匯價將升未升的情況,則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進而引起本國資本外逃。
(四)匯率變化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貨幣貶值對一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影響儲備貨幣的地位。
B.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發生了哪幾次金融(經濟)危機
呵 自20世紀90年代么 太短了吧 從18世紀開始研究更清晰吧
1720年 英國南海公司事件——雖然是經濟泡沫但呈現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達
1825年 第一次經濟危機——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可見的資本主義危機
1837年 第二次經濟危機——產業工人的形成,即導致英國憲章運動
1847年 歐洲經濟危機——第一次大規模的全歐洲資本主義危機
自此之後,大致每10年的經濟周期逐漸呈現
1907年 短期的大危機——供求失衡在金融投機的催化下而形成的危機
經濟迅速復甦而產生經濟格局的重新分配——即一戰的爆發
1929年 大蕭條時期——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崩潰!
全球壟斷瓜分的終結而強國在資本競爭的誘導下之自相殘殺——即二戰
1948年 戰後危機——從大戰中走來的生產過剩
冷戰進行加上馬歇爾計劃沖淡了資本經濟的矛盾——經濟的長期繁榮
1974年 全面的通脹——石油危機加上新經濟政策的失敗導致經濟長期的通脹
西歐日本的全面復甦而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重新構成
1980年 債務危機開始——特別的 拉美自華盛頓共識而開始全面衰退
美國經濟繼續滯漲 歐共 美國 日本三足鼎立而成
1990年 失去的十年——特別的 日本經濟泡沫全面破裂,人為誘發的經濟危機
西方信息技術革命爆發而緩和了周期性的危機 美國格林斯潘時代到來
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索羅斯誘導的亞洲經濟泡沫的破裂
亞洲四小龍黯然失色 四小虎則氣色全無
2000年 互聯網泡沫——互聯網神話的終結
信息革命不再力挽狂瀾 中國經濟的崛起而形成新一輪生產過剩的加重
2008年 次貸危機——上一輪生產過剩加上格林斯潘時代所積累的信用危機
目前世界正在走出危機
C. 求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些重大金融事件
1997年7月,泰國的泰銖因為被人為高估而遭到國際投機商的攻擊,泰國中央銀內行動用外匯儲備來維系容較固定的聯系匯率,但隨著市場信心的不斷下降,聯系匯率越來越難維持,1997年7月2號,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泰銖實行由管理的浮動匯率,致使泰銖一跌千丈,並且迅速波及到周邊國家,其中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等,直到1999年下半年,受波及的亞洲國家才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
D. 請幫忙列舉一下20世紀90年代一些重大金融事件,並說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額。。。人大國際金融(陳雨露)課後習題吧。。。偶也在找。。真暈。。。
E. 國際金融危機事件
經濟危機大概每10年經歷一次,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的金融風暴,今年的危機涉及到全球為有歷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之一,按照經驗來判斷危機結束可能到明年,但是對經濟的影響有一定的緩沖時間大概在5年左右,
F. 21世紀的重大國際金融事件有哪些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8年由歐美經濟的影響導致全球金融危機 2011年的希臘債務危機 歐洲經濟衰退
G. 近期的國內國際經濟金融事件
國際:日本央行的負利率政策
國內:國家對房地產市場政策的減稅刺激,1月,2月的天量信貸投放
H. 舉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重大金融事件,說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急,謝謝!
很詳實的資料
1997年7月,泰國的泰銖因為被人為高估而遭到國際投機商的攻擊,泰國中央銀行動用外匯儲備來維系較固定的聯系匯率,但隨著市場信心的不斷下降,聯系匯率越來越難維持,1997年7月2號,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泰銖實行由管理的浮動匯率,致使泰銖一跌千丈,並且迅速波及到周邊國家,其中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等,直到1999年下半年,受波及的亞洲國家才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21世紀值得說的當然是08年全面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了。
介紹如下:全球金融系統正面臨自1929年以來的最大危機。始於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癬疥之疾,如何釀成全球性的深重危機?昔日翻雲覆雨的華爾街何以脆弱不堪?政府之手和市場之手在這場危機中分別應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挽救全球經濟於既倒?
次貸危機終於徹底打破了華爾街神話,繼貝爾斯登中彈倒下之後,有著158年悠久歷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也奄奄一息,無論是破產還是被施援,曾經聲譽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這步田地在戰後金融史上絕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因為這不是個案,而是系統性風險的大爆發。
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什麼是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形成原因
此次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最根本原因是美國房價下跌引起的次級貸款對象的償付能力下降。美國居民儲蓄率卻持續下降,當美國居民債台高築難以支撐房市泡沫的時候,房市調整就在所難免,進而導致次級和優級浮動利率按揭貸款的拖欠率明顯上升,無力還貸的房貸人越來越多。
一旦這些按揭貸款被清收,便造成信貸損失。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致使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或者倒閉,或者被接管,華爾街輝煌的時代已經終告結束。
9月15日,美國政府拒絕對雷曼兄弟施以援手,雷曼兄弟宣布尋求破產保護。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還將深化,全球經濟景氣周期下行幾乎成為定局。
迄今為止,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行中,有三家在6個月內消失,更多的金融機構在等待命運的審判。一個終極問題產生了,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是否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政府應該更多地介入市場微觀運作?
貪婪與恐懼體現在次貸危機的各個環節,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業內人士理查德·比特納在《次貸危機真相》一書中揭開了可怕的真相——幾乎在每個環節中都充斥了謊言與虛假的評估。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斥責,「近年相當一部分放貸是既不負責任也不謹慎的」,這在美聯儲主席的語言體系中,幾乎是瘋狂和不理性的同義語。
但事實真相絕不如此簡單,次貸危機不僅暴露出金融機構的瘋狂,更暴露出美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瘋狂。美國的房地產貸款是支撐貸款消費的基礎,購房者通過貸款購房,通過增值的房屋獲得消費貸款,通過各種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產品被證券化後,出售到全世界——以房地產為中心形成貸款、消費、生產鏈條,以負債或者債權的形式,全球的美元資產源源不斷地匯聚到美國。在房貸證券化鏈條中,美國政府隱性擔保的房利美與房貸美起到了樞紐作用。
不是嗎?正是美國政府的插手,才讓美國債券證券化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蓬勃發展,正是利用房貸提振消費的舉措,才讓柯林頓時代美國經濟數據花團錦簇,正是美國政府的隱性擔保,才讓幾十萬億的次貸產品通過兩房行銷全世界。可見,次貸危機不僅是金融資本市場幻夢的破滅,更是美國政府主導的金融資本主義拯救美國經濟、拯救消費的國家政策的破產。如果說金融市場大潰敗,也是美國政府與美式金融資本主義的共同潰敗。
美式金融市場的創新能力無可比擬,但任何一種金融市場都無法抵抗制度性的造假行為,而次貸危機恰恰顯示出大面積的制度性造假行為,從評級機構到擔保公司,無一倖免。
在造假過程中,金融資產出現爆炸式增長。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稱,全球金融資產佔全球年度產出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09%飆升至316%,2005年,全球核心資產存量已達140萬億美元。同期英國的金融資產比例從278%升至359%,美國則從303%升至405%。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首席執行官約瑟夫-阿克曼(Josef Ackermann)說:「我不再相信市場的自我修復能力」,政府接手兩房、拯救貝爾斯登,說明政府的控制能力已經達到極限。
次貸危機之後,國際金融市場將出現深刻變化。直觀表現是,金融資產體量下挫,投資者越來越趨向保守。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表示:「最終大家可能會發覺有需要回到基本去,再次認清資金融通的根本目的,而負責保障公眾利益的監管機構也要意識到,最簡單的方法長遠來說可能更具成本效益。」實際上在說,我們不願意上華爾街復雜到無人能懂的金融衍生品的當,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資金,而不是讓貪婪者得暴利。
投資者開始自我保護,手握現金,投資最保守的資產,以求度過嚴冬:各個市場的投資者均縮減杠桿頭寸;投資者轉向現金和國債等安全資產。次貸危機,說明金融衍生品應該有明確的疆界,而金融市場趨向保守,是認可了保守的趨向。直至安然度過本輪由次貸引發的經濟下行周期,全球金融市場才會重新掉頭向上。
那些曾經信奉美式金融創新制度的國家,會因此變得更加謹慎,他們原本就不信任難以掌控的復雜的金融體系,次貸危機將使他們看到失去監管的金融市場的破壞力,各國主權投資基金與金融創新會更加謹慎。
但是,可以相信,金融資本主義不可能重回政府管制之路,而是會走向加強監管之路,否則,美國政府會繼續幫助雷曼兄弟,以及受到破產威脅的幾十家金融機構。可能的監管手段包括,收緊資本金要求,對金融機構的表外資產有更透明的要求,評級機構的失信評級將受到管制,對造假者的處罰會更嚴厲,謹慎對待金融市場中的政府信用擔保。
次貸危機是美式金融資本主義的刮骨療毒過程,就像1929年大蕭條催生了羅斯福新政,安然、世通破產催生了薩班斯法一樣,次貸危機會催生新的管制手段、新的金融產品。
* 對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感受最深不是金融危機,而是經濟放緩,沒辦法從銀行借貸,信用卡沒辦法透支。
美國當下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成共識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次貸危機終於徹底打破了華爾街神話,繼貝爾斯登中彈倒下之後,有著158年悠久歷史的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曾經聲譽卓著的雷曼落到今日這步田地在戰後金融史上絕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事件。因為這不是個案,而是系統性風險的大爆發。
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在全球化圖景下,這樣的危機不可能只關乎美國的事或者有錢人的事,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密切關注它將要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看國際變化:
2008年10月20日,韓政府實施大規模金融救援計劃
2008年10月20日,荷蘭政府向荷蘭國際集團大規模注資
2008年10月20日,拉美各國央行將聯手應對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17日,德通過5000億歐元救市計劃
2008年10月17日,花旗痛失美國最大銀行寶座
2008年10月15日,美股再現「黑色星期三」
2008年10月14日,美國公布首輪救助方案細節
2008年10月13日,英國向銀行注資370億英鎊
2008年10月12日歐元區國家通過大規模救助計劃
2008年10月10日,西班牙政府批准組建一個規模為300億歐元的基金
2008年10月9日,冰島政府金融監管委員會宣布接管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Kaupthing
2008年10月8日,瑞典宣布向Kaupthing在瑞典境內分行給予援助
2008年10月7日,冰島政府宣布接管陷入財困的當地第二大銀行Landsbanki
2008年10月7日,道瓊斯指數四年來首度跌破萬點,這是2004年10月以來,該指數首度跌破萬點關口
2008金融危機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正是美國家庭的巨大負債,消化了中國不斷膨脹的產能
美國金融危機,首先會帶來心理沖擊。這場危機必然會在中國資本市場製造悲觀氣氛,中國持有的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會縮水、海外投資者也可能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回母國自救,從而對中國資本市場施以向下壓力。但更主要的,中國的經濟是高度外向的,進出口總值超過GDP的60%,以前正是由於美國人借錢消費,消化了中國的過剩產能,從而使美國的金融和中國的製造雙繁榮,現在美國金融一倒,必然終結美國人借錢消費模式,中國製造隨之受影響。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陶冬:中國未大面積受次貸危機影響
陶冬表示,中國從基礎面來講,是唯一一個真正大面積未受到次貸風暴影響的國家。雖然資本項目的管制又救了中國一次,但金融開放、資本項目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不可避免的……
申銀萬國:次級債風波的影響有限
雖然由於各國央行出手干預,美國的次級債風波一度有所緩和。但近日隨著某些問題的進一步暴露,形勢似乎變得再度嚴峻起來,海外證券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劇烈的調整……
花旗經濟學家: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
如果美國進入蕭條的話,通過測算,美國經濟放緩1%,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1.3%。美國可能在下半年減息0.25%,而明年可能持續1到2次減息,最終在2008年年底達到4.5%的中性利率水平……
巴曙松: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不大
對於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巴曙松認為影響不大。他認為,次級債危機對中國股市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影響,其直接的聯系管道就是可能對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有價格爭議……
格林斯潘:美金融危機百年一遇
格林斯潘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所見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可能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繼續影響美國房地產價格。
羅傑斯:有生之年看不到金融危機觸底反彈
羅傑斯說,這是一條漫長道路,事實上,在我們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他說:「伯南克(美聯儲主席)和他的伙計們開始來援救了,這可能會把問題掩蓋一段時間,當然我不知道他們能掩蓋多久,然後災難就會繼續。」
伯南克提議轉移金融公司不良資產
伯南克提議,將美國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不良資產轉移到一個新的機構中去。 這項計劃是保爾森納和伯南克的又一次努力,此前他們未能恢復金融和房地產市場信心。
保爾森:對美國金融市場彈性持有信心
保爾森稱,健康的資本市場,是具有活力的美國經濟的主要骨架,也是美國經濟和美國家庭福利的關鍵。我們對美國的金融資本市場的彈性應持有信心。
卡恩:明年經濟會復甦
卡恩表示,盡管日前爆發的美國金融風暴增加了經濟發展的潛在威脅,IMF預計全球經濟會在2009年逐步復甦。IMF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增速降至約4%,這將體現為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放緩,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勢減緩。
索羅斯:英國是下一個
索羅斯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采訪時,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和美國國際集團(AIG)陷入困境發表意見。他說:「我擔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仍在進入風暴的過程中,而非走出風暴。」
---
應對金融危機,各國舉措一覽
中國
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10月9日起暫免徵收個人儲蓄存款利息稅
美聯儲聯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點
美聯儲9000億輸血銀行體系
共同降息50基點
歐盟各國將提高最低存款擔保額度
歐洲央行加大對金融系統注資力度
英國宣布新救市方案 將動用五千億英鎊
日本首相下令研擬追加經濟對策 規模龐大
日本央行一日內3次注資貨幣市場
俄羅斯向銀行大規模注資9500億盧布
俄羅斯對股市設立新的漲跌幅限制
澳央行降息100個基點 幅度為16年之最
西班牙設立300億歐元基金支持銀行
荷蘭將本國銀行存款賬戶擔保額提至10萬歐元
德國政府出台諸多應急措施
---
2008金融危機的幕後元兇
元兇一:過度消費的投資者
正是無限制擴張的消費和透支欲在背後使壞。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泡沫來維持消費者的透支行為,市場被無節制地放大了。
元兇二:腰包鼓鼓的金融從業者
華爾街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推出各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斷擴張市場,造成泡沫越來越大。
元兇三:睜眼閉眼的監管者
美國較為寬松的監管制度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這次風波,而整個監管體制顯然已經無法跟上金融創新的速度。
元兇四:百依百順的亞洲國家
亞洲國家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給了美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且輸送流動性的無限動機,讓其有足夠的流動性。
簡單的說金融危機就是把錢恩存到銀行變成廢紙。
看看這個對你也會有所幫助。http://ke..com/view/20114.htm?fr=ala0
I. 最近幾年的重大金融事件
1.雷曼兄弟倒閉 信心崩潰 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由於投資失利,在談判收購失敗後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美國財政部和聯儲局協助挽救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卻拒絕出手拯救雷曼兄弟的做法惹起重大爭議,市場信心崩潰一發不可收拾,股市狂瀉難止,為美國日後拯救AIG和推出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埋下伏筆。 2.CDS拖垮AIG 獲千億打救 全球最大保險集團美國國際集團(AIG) 承保數以百億美元計的信貸掉期合約(CDS),由於信貸掉期合約錄得巨額虧損,AIG亦面臨無力償債的局面。為恐AIG拖垮全球金融體系,聯儲局緊急宣布以1000億美元的一籃子拯救計劃支持AIG。 3.3大車廠臨破產 求助國會 由於信貸緊縮,30年來競爭力江河日下的 美國3大車廠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 出現流動資金短缺,加上汽車銷量暴跌,公司陷於財困,營運難以為繼。3大車廠要求國會提供340億美元緊急援助,否則車廠倒閉將導致美國多達550萬人在3年內失業。 4.花旗裁員「賣身」 市值跌9成 金融界「巨人」花旗銀行曾是全球最大金融機構,但敵不過金融危機沖擊,股價一度從高峰下跌9成。花旗今年宣布全球裁員7.5萬人及出售資產套現,並需接受聯邦政府注資200億美元。政府同時要為花旗逾3000億美元資產作擔保,避免花旗倒閉。 5.華府接管「兩房」 自釀苦酒 美國房屋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合計持有或擔保約半數美國房屋按揭貸款,由於房地產市場崩潰,兩房財困,被迫由政府歷史性接管。 《華盛頓郵報》最新消息稱,兩房數年前曾接獲內部警告,聲稱兩房購買或發放的次級按揭貸款風險甚高,許多借款人不明白貸款條件且還款能力成疑,對兩房、借款人和整個行業都造成危害。但兩房高層出於競爭壓力,執意購買和發放高風險次按,埋下隱患。 6.3A債券不安全 資金失避風港 導致華爾街金融風暴的元兇之一,正是一些被列為「安全」的投資產品,包括拍賣利率債券、聯邦基金和債務抵押債券,不少都獲得評級機構評為AAA級別。曾被視為超級安全的貨幣市場基金,資產價值亦跌穿每股1美元的長期穩定價,迫使美國財政部推出貨幣市場基金資產擔保計劃,以免觸發贖回潮。 7.評級機構失信譽 備受質疑 權威信貸評級機構穆迪、標准普爾和惠譽都有給予一些以次按作抵押的債券最高評級,忽略其潛在風險;然而,一旦問題浮現,價格下滑時,這些評級機構又會快速下調評級,惡化情況。信貸評級機構的可信性備受質疑。 8 對沖基金重創 喜憂參半 一向被視為投資精明的對沖基金,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嚴重損手,不少對沖基金的價值蒸發了50%,部分基金因投資者大量贖回而被迫關閉。當然,也有一些基金因賣空銀行股票和與按揭業相關的股票而大賺特賺。 9.格林斯潘聲譽受損 走下神壇 曾被市場人士奉若神明的聯邦儲備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被批評未有適當運用利率政策,導致房地產出現泡沫,又疏於監管高風險的次按債券,他也被迫承認要為目前的市場混亂負上責任。 10.冰島瀕臨破產 財富蒸發 擁有30萬人口的冰島貨幣克朗在今次金融海嘯中大幅貶值,整個國家的財富幾乎全被蒸發掉,無法償還數以十億歐元計的債務,瀕臨破產,需四處向國際社會借貸求救。不少冰島銀行的外國存戶損失慘重。
J. 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重大金融事件
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整個國際金融頜城動盪不安,危機疊起。從北歐銀行業的倒閉到歐洲貨幣危機入墨西哥金融危機到巴林銀行的倒閉、大和銀行的巨額虧損,再到亞洲金融危機,無不令人觸目驚心。
90年代以來的幾次重大國際金融動盪事件中,外匯投機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外匯投機是一個遠期的外匯交易概念,它納粹是為了外匯波動差價而進行的一種外匯買賣。其交易目的不是真實的外匯,而是為了未來匯率波動的差價而進行的買空或賣空。一般來說,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漲的一方為多頭,其具體操作辦法是買空(即低買高賣),這在國外又稱公牛;而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跌的一方則為空頭,其具體操作是賣空(即高賣低買),這在國外又稱為熊。當這種外匯到期上漲則多頭方盈利,反之則空頭方盈利。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橫沖直撞的對沖基金無非就是這兩種投機的對做,以對沖其風險。但由於其具有杠桿效應,因而對國際金融的沖擊更大。在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泰國金融危機中京羅斯做的都是空頭,判斷英鎊、里拉、墨西哥比索和泰林等要貶值,在其沒有貶值之前先拋售大量籌碼,待其貶值以後再以低價吸進籌碼還貸,從而從中獲利。縱觀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其攻擊一國貨幣(假如泰殊未來有貶值的預期)的途徑一般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投機者從泰國商業銀行拆入大量的泰鐵,然後到外匯市場上全盤拋售泰林換取美元,由此引發市場的「羊群效應」,其他市場參與者紛紛效尤,使秦鐵匯率逐步下跌後則以低價買回素昧,部分還貸部分盈利;二是投機者從銀行同業拆入泰林,拋售泰殊的同時,買入泰殊兌美元的期貨合同,吉泰鐵上漲則賣家賺錢,若秦殊下跌則買家用較不值錢的秦鐵結算合同從而賺錢;三是投機者在攻擊匯率時,同時在股市做空,購入或在股指期貨市場拋空,即使匯率因央行干預不變,投機者仍可在股市或股指期貨市場中盈利,即(l)股市上拋空~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挫~股市購入;(2)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跌~股市購入~投機退出~利率下降~股價上升~股市拋售;(3)期市上拋空股指期貨合約~股指期貨合約下跌~平倉股指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