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滿族的主要節目,聚居地點,著裝特色,飲食習慣
滿族
1、主要節目: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2、聚居地點:中國東北、河北、內蒙古、新疆
3、著裝特色: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4、飲食習慣:滿族飲食品種繁多,風味獨特。滿族烹調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薔蒿、蒙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廉、漳、豹、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之「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滿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東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據說狗救過滿族始祖的命,所以滿族人對狗有特殊的感情。
Ⅱ 北京有名的寫字樓有哪些
CBD的 國貿三期, 華貿中心 銀泰中心 燕莎的 佳程廣場 平安金融中心 亞運村的 北辰時代 環球貿易中心 盤古大觀 中關村的 融科資訊 理想國際 歐美匯 金融街的 英藍 豐融 東長安街的 東方廣場
Ⅲ 現在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建築布局和建築風格有何寓意國家圖書館在中國文化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中國國家圖書館建築,白牆藍瓦,富有民族風韻
但是也有人有不同觀點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62&replyid=95308&id=79145&page=1&skin=0&Star=1
氣勢恢宏、莊重典雅的國家圖書館座落於北京市海淀區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園旁。總館佔地7.24公頃,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地上書庫19層,地下書庫3層,總共可容納2000萬冊藏書。該建築榮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榜首。包括北海之濱的文津街分館,館舍面積共17萬平方米,設有三十餘個閱覽室,日均可接待讀者六、七千人次。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綜合性研究圖書館,是國家總書庫。履行搜集、加工、存儲、研究、利用和傳播知識信息的職責。國家圖書館是全國書目中心、圖書館信息網路中心。研究和採用現代技術,在全國圖書館標准化、規范化、數字化、網路化建設中起骨幹作用。承擔著為中央國家領導機關,重點科研、教育、生產單位和社會公眾服務的任務。負責全國圖書館業務輔導,開展圖書館學研究。代表國家執行有關對外文化協定,開展與國內外圖書館界的交流與合作。
Ⅳ 紐西蘭有什麼特色
紐西蘭的特色紐西蘭的「環太平洋」料理風格。受到歐洲、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玻利尼西亞、日本和越南的影響。全國各地的咖啡館和餐廳都提供這種結合各地特色的料理。
紐西蘭全國總人口為491萬(2019年1月)。其中,歐洲移民後裔佔74%,毛利人佔15%,亞裔佔12%,太平洋島國裔佔7%(部分為多元族裔認同)。官方語言為英語、毛利語。48.9%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紐西蘭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四季溫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占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紐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紐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溫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
Ⅳ 上海火車南站到虹口區四平路96路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 → 地鐵4號線,全程約18.9公里
1、從上海南站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2站, 到達上海體育館站
2、步行約210米,換乘地鐵4號線
3、乘坐地鐵4號線,經過11站, 到達海倫路站
4、步行約110米,到達金融街海倫中心
Ⅵ 宋代的特點
柳開(947~1000) 宋代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紹先(一作紹元);後改名開,字仲塗,號東郊野夫、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開寶六年 (973)進士。初為宋州司寇參軍。太平興國中擢右贊善大夫,知常州、潤州,拜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因與監軍爭斗,被貶為上蔡縣令,後復原職。又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滄州道病死。
柳開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先驅。他提倡復古,反對五代頹靡的文風,他提倡一種「古其理,高其意,隨言短長,應變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自稱"師孔子而友孟軻,齊揚雄而肩韓愈"(《上符興州書》)。他十幾歲時便開始學習韓愈文章。後來又以六經為榜樣,提倡古文。他認為古文"非在辭澀言苦,使人難讀誦之,在於古其理、高其意,隨言短長,應變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謂古文也"(《應責》);他還稱贊揚雄"能言聖人之辭,能明聖人之道"(《漢史揚雄傳論》),並以此自期,宣揚文道合一:"吾之道,孔子、孟軻、揚雄、韓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軻、揚雄、韓愈之文也。"(《應責》)他認為道和文有主次的關系,「文惡辭之華於理,不惡理之華於辭」,他特別強調道對文的決定意義,認為文應該為現實政治文化服務。柳開的理論是後來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的先聲,他的古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宋初浮糜的文風,但他的古文也未能密切聯系實際,「隨言短長」,得心應手,除《上竇僖察判書》寫得平易且有文采外,大都不免有「辭澀言苦」的缺點,因此影響不大。
所著《河東先生集》,有《四部叢刊》影舊鈔本。
Ⅶ 地鐵3號線離海倫中心有多遠呀
公交線路:地鐵3號線 → 地鐵4號線,全程約11.1公里
1、從長江南路乘坐地鐵3號線,經過7站, 到達寶山路站
2、乘坐地鐵4號線,經過1站, 到達海倫路站
3、步行約280米,到達金融街(海倫)中心
Ⅷ 上海海倫大廈就是海倫中心嗎
不是的,海倫大廈和金融街(海倫)中心相距大約700米。
金融街(海倫)中心
Ⅸ 北宋時期榷場分布特點是什麼
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一、[宋朝的經濟商業]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宋代的貨幣形式與種類太過豐富。銅錢、銀錠是宋朝的本位貨幣。宋朝銅幣和鐵幣並用,有些宋幣含有合金成分。此外還有些銀質錢幣。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種種精美的貨幣使人愛不釋手,宋錢幣的藝術總類藝術性工藝最高。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堅挺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雖然遼國、金國等國也仿製宋幣造錢,但在金國流通最多最廣的是宋錢。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足見宋的繁榮與強盛。為免攜帶大批銅錢來往之煩勞,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後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這種紙幣只相當於擔保的代幣券。宋朝政府先後印刷發行的紙幣種類有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幾種類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開始印刷發行"交子",此種"交子"銅板彩印,上面印有鳥獸、花紋、圖案或故事等,異常精美。此種票據有如公債,分界發行。交子最初是以兩年為一界,發行新交子的同時廢止並回收舊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起,雖仍然是每兩年發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為自一貫文至十貫文的固定面值,以鐵錢為本,備有發行准備金,已經基本具備了近代本位貨幣的特徵要素。其施用愈來愈廣泛。票據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北宋崇寧四年,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川交子改稱錢引,交子務也改稱錢引務,開始大量印刷紙鈔發行,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公元1110年(大觀三年)限制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採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准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復。南宋時期宋政府在杭州設立"行在會子務"專門管理印製"會子"。先後印造了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種面值的會子。會子以三年為"界",到期作廢,逐舊造新換舊。從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發行了十八界會子。後來政府規定第十七、十八界會子可以永久流通。這是真正意義上由政府發行的紙制的純粹錢幣。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的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發展。宋代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發達的交通為人類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設一郵亭,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各地的官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宋政府對郵驛是十分重視的"以法治郵"的做法,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宜驛分明。"地經就是地圖,宋朝的地圖已經相當的精確。宋朝四京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針。每個鍾都有一個人看守照料。他敲著銅羅報時,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會回盪著這種聲音,隨後他用文字把時刻展示給人們看。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僅旱路暢通發達,水運也十分發達。"舳艫歲歲銜清汴","聯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里、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遊玩的人們都拿這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叫賣聲到天明。在"瓦子"、"勾欄"等固定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夜間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從新升起街上一樣擠滿了人。"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其餘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
宋朝開發了南方,實際是開發了領土。為南方人更像中國人做出了歷代都難以比擬的貢獻。雖然古之時有所開拓,但南方相對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蠻荒之地。這種開發不是戰爭的開發是文化經濟的滲透侵略。宋朝的強盛使南方人也成為真正的中國人。南方各少數民族也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宋以後中國在再沒有南北分裂,中國各地的中原人北方人南方人在富強繁榮的大宋王朝已逐漸捏合成一個整體。北宋真宗、仁宗時就打破了"南人不為相"的傳統。臨江人王飲若、蘇州人丁渭擔任宰相。開寶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長沙興建四大學之首的嶽麓書院,宋真宗親筆賜書正門"嶽麓書院"四個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學思想大家來此授學講課,傳授儒家經典、立國齊天下和民貴君輕等民主思想。公元1024年秋--公元1028年春范仲淹在泰洲親率民工四萬餘人修建完成了一百五十餘里的捍海堤工程。從此鹽場、農田有了保障,使往年受災外遷的數千戶人從返家園。人們為紀念范仲淹的功勞,這條海堰被稱為"范公堤"。范仲淹被貶蘇州時經過一年多與廣大民工的勞作修建完成了蘇州水利工程。使相對貧瘠的蘇州成為旱澇保收的大糧倉。公元1085年蘇東坡被貶到杭州,那時杭州還是相對較落後地區,蘇東坡修建六井解決了全城用水。並全面整治西湖,挖出大量湖底葑泥用之修建一條溝通南北的柳堤。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取名"蘇堤","蘇堤春曉"至今仍是西湖勝景之一。蘇東坡一生先後轉徒知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潁州、揚州、英州、惠州等地,最遠最南到達海南島,可以說一路上督勸耕稼、興修水利替百姓排憂解難。宋朝犯錯誤或因政見不合被貶的官員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後地區。從而使他們有機會報效國家、證明自己、造福那裡的人民。
兩宋時期是太湖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前列的關鍵時期。蘇州在雍熙(公元984年-公元987年)前後的耕地數至多不超過1,400,000畝,在景佑年間(公元1034-公元1037)蘇州出稅之田3,400,000畝。50年間耕田數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蘇州總耕地數越在12,000,000畝左右,為景佑耕地數的3.5倍,雍熙耕地數的8.5倍。宋政府高度重視疏浚工程和堰閘工程,時常大規模開展水利工程,大力提高了生產力。創造了成功的經驗。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廣袤農田去水澇之害而得沾溉之利。如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調發民夫15.6萬,疏浚諸涇64、浦44、塘6,築成至和塘,"田無洿瀦,民不病涉",兩岸膏腴之地數百萬頃都蒙其利。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趙霖役工278萬余,歷時19個月,浚治1江、1港、4浦、58瀆,使平江府"二十年間並無水患"。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江陰浚治橫河、市墩河、東新河和代洪港以後,使附近"十鄉之田,頻苦旱澇,盡除其患",得益農田達6,573頃。公元1167年(乾道二年),開浚顧會浦河道,"故水所敗田數萬畝還為膏腴"。開通疏導河湖港浦,不僅保證了太湖水系能循環暢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當地農田能夠有力抗禦水旱災害。在各種水利工程的綜合效應下,太湖流域的農田建設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國水利田最密集的區域。有人對北宋熙寧年間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總耕地數作過統計,太湖流域所在的兩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為2,294處,水利田為10,484,842畝,占總耕地數的28.8%。南宋淳熙前後,以太湖流域為主體的浙西路水利工程為2,100餘處,接近熙寧時期兩浙之和。《宋史·食貨志》說:浙西"南渡後水利之田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太湖水利使"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內,常獲豐熟",經過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澮脈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間,灌以機械;沮洳之濱,環以茭楗;則瀉鹵磽確,變為膏澤之野;萍藻葭葦,墾為秔稻之陸",成為宋代集約化農業的首善之區。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後,大量北方、中原人民遷移到南方。全國精英雲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榮起來。遷徙的人們怕後代們不知道自己祖先的來處,發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僅二十萬戶,公元1274年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四萬戶。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遷人口。宋朝在南方的開拓與經營,奠定了南方的富裕。從此以後歷代南方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二、[宋的科技技術]
宋瓷是當時中國的國家標志。宋時的五大名窯是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可以說人類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工業是宋朝的瓷器工業。宋瓷是最精美藝術與精確工藝完美的結合。宋瓷神韻文明與大眾文化巧妙的融合與統一。各地名窯瓷器大量地生產,不僅供皇家貴族使用,還為官員學者們、及市民階級所珍愛、使用。宋瓷的各種窯類造法製造出來的瓷器品種層出不窮。讓所有見著的人都贊嘆不已。宋瓷許多的工藝都已失傳。宋瓷許多的工藝水平即使現代都難達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說宋朝遺留下的名窯瓷器幾乎都價值連城。宋時中國的大眾絲綢工藝從實用化走向細膩化精密化。宋朝的絲綢,超乎尋常的先進。非常尖端的織機,包含1800個活動的構件。各種綉法讓中國的絲綢更藝術化、更美學化。外國富人穿的是粗布麻衣,中國平民穿的是柔絲綢緞。有的農民也穿上了絲綢。"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對天文、歷法、醫葯、數學等都有研究。沈括寫《夢溪筆談》記載了大量科技成果與科學發現,如地磁角的發現、摩擦起電現象的記錄及討論了光學問題等等。沈括還提出了沖擊成陸的觀點,此觀點西方十九世紀以後才出現。《夢溪筆談》被西方譽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網路全書。宋代隨著農、林、牧、副、漁各項事業的發展,宋的農業生態系統物資循環觀點與今天人類正建設的現代化生態大農業的觀點,在原則上達到了完全一致。宋的醫學規模及水平較唐代有了大幅度提高,宋代還創造了法醫學,《洗冤集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比西方同類專著早了三百多年。宋朝對石油、煤炭、天然氣各種能源廣泛運用。宋代用焦炭冶鐵,早於西方五百多年。
人類史上最早使用熱兵器的是宋。把指南針用一軍隊的行軍也是宋。北宋初年,政府對製造火葯武器非常重視。宋軍在功滅南唐,奪取金陵的戰爭中就使用了火炮、火葯箭。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唐福呈獻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葯武器,受到宋政府嘉獎。從此,火葯成為宋軍必備裝備。後來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公元1044年曾公亮等編著軍事著作《武經總要》里記錄了三種火葯配方及多種火葯武器,並配有插圖。公元1161年宋朝軍隊里出現了投擲榴彈的弩機。公元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
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雕印全部的《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印行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費時十二個春秋。做如此浩大的工程印製書籍世界第一。中國最早的小說總集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3年)的《太平廣記》,共有五百卷,分九十二大類。我國的類書之冠是宋太宗時的《太平御覽》,共一千卷,分為五十五門。我國現存最早的劇本是南宋的《東海黃公》。北宋熙寧以後私刻、坊刻蔚然成風。有的私刻書鋪有刻工幾十人之多。宋朝雕版印刷進入鼎盛時期。宋政府推廣印刷術大眾化,傳播技術手冊,諸如農業手冊和醫葯書籍。大量的私人出版社的產生,改變了世界文字的發展,傳播了知識。宋哲宗時期商人徐戩,刻印《夾注華嚴經》等書,運往朝鮮等地販賣,獲取了大量的利益。慶歷年間,畢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遺憾的是活字印刷並未得到大規模的運用,但其意義巨大。系統可分解為要素,要素集結起來構成主體。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應用系統思維的具體實例,是應用系統思維、改進工藝、提高效率的典範。宋版書講究質量,雕版細致,字體工整,刀法圓潤,紙堅色白,墨色香淡。北京圖書館所存的宋版書,至今還有一股清香味。
沈括《夢溪筆談》中記有裝置指南磁針的四種方法:水浮、指爪、碗唇、縷懸。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那時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宋的商船是當時人們能夠想像出的最大的船隻,有的有六層桅桿,四層甲板,十二張大帆,可以裝載一千多人的巨型船隻。這些船不僅擁有精確得近乎奇跡的航線圖,還擁有幾何學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還有那些熟練運用天然磁石指南針的人。通過指南針,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以找到通往陸上世界盡頭的路。宋朝是當時最重要的海上的貿易大國,泉洲、明洲都是當時最大海上貿易港口。海上貿易的稅收是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佔到了一半的財政收入。北宋時中國就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正是由於宋朝的高度繁榮和發展與開放的經濟政策,導致了人類史上空前的東西方技術和物資交流。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等等先進高超的技術迅速傳遍西方,中國大宋創造出的燦爛文明讓正處在野蠻時期的西方人第一次較完整的體驗擁有了文明。中國文明各個方面都影響著西方,給西方後來的文藝復興與文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是中國古代數學的最繁盛時期,是中國古代數學的顛峰。宋朝涌現許多傑出的數學家,出現了大批有份量的數學著作。宋代最抽象的數學成就極高,在希臘文明與西方之間的空白地帶鶴立雞群。宋的代數學充分發揮了絕對化的方法,把漢代方程解法的組合變換式發展到了一個奇妙的境界,不但在解法上解決了很多問題,也提出了高次方程、虛根等問題。西方的方程學在幾個世紀之後才出現。宋的方程學是一個發達的數學學科。沈括的"燎積術"是中國第一個高階級等差級數。沈括的會圓術是一個幾何問題,把勾股定理用於從弓行的弦、和矢求弧長。宋朝著名數學家賈憲在《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中提出開任意高次冪的"增乘開方法","增乘開方法"用於求解高次方程,是在求得一位商後即以之乘高次未知數的系數加入新方程一次項系數。在作法上把商、常數項、新方程一次項系數和高次未知數系數分別排列,再用上法對這個組合進行變換。七百年後西方人才發明了同樣的方法(1819年才由英國人霍納發現)。賈憲的二項式定理系數表與17世紀歐洲出現的"巴斯加三角"是類似的。南宋傑出的數學家秦九韶,公元1247年在《數書九章》中將"增乘開方法"加以推廣,論述了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並且例舉20多個取材於實踐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為十次方程)。16世紀義大利人菲爾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另外,秦九韶還對一次同餘式理論進行過研究。秦九韶還推廣了孫子定理,他的"大衍求一術"將孫子定理的方法從較小的數和較少的同餘式個數推廣到一般解法。秦九韶還得出了與希臘海倫公式等價的從三角形三邊求面積的公式。劉益的"益積術"、"減從術"也是對系數組合進行變換的技術。數學家李冶公元1248年發表《測圓海鏡》,該書是首部系統論述"天元術"(一元高次方程)的著作,在數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數學家楊輝公元1261年在《詳解九章演算法》中用"垛積術"求出幾類高階等差級數之和,給出了幾種高階級數的求法。公元1274年在《乘除通變本末》中還敘述了"九歸捷法",介紹了籌算乘除的各種運演算法。此外楊輝還發展了九宮圖,他作了圓、直線交叉的組合。使宋在組合數學上也有進步。楊輝在數學組合上指出4乘4數學方陣上交換對角結果,可惜他以後沒有進一步發展。數學在宋代已經開始得到重視,數學的研究成果在宋朝已開始有應用的環境了。數學家秦九韶認為數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經世務,悉萬物","竊嘗設為問答以擬於用的"。數學家李冶公開批判輕視科學實踐活動,將數學貶為"賤技"、"玩物"等長期存在的士風謬論。他說"術雖居六藝之末,而施人之事,則要實惠得多。"中國的數學在宋代領先西方幾個世紀。遺憾的是宋以後中國的數學開始衰落,雖然在元朝中國古代數學還有零星發展,但中國數學整體的已沒有繼續、發展運用的大環境了。中國宋代是數學是世界的奇跡,但也是中國科學的一個悲劇......
三[宋朝的政治民主]
趙匡胤得意於諸侯割據,他深深的知道諸侯割據對國家人民的種種壞處。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吸取了唐朝諸侯割據[實質上是國家四分武裂]的經驗教訓。是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祖國統一的深謀遠略。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沒有殺害有功大臣,還用法律形式規定以後皇帝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宋太祖傳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歷代皇帝都嚴格執行這一祖訓。即使是因戰亂得位的殺害岳飛的宋高宗趙構,也只開三回殺戒。這在其他歷朝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吸取中國過去的歷史教訓。司馬光編著了著名的《資治通鑒》。以參知政事的設立為標志,宋朝實行宰輔集體領導制,是中央集權更理性化運轉的一種標志。在相當程度上皇帝也必須聽取宰輔集體的意見,應該說最高統治者不能憑一己之喜怒哀樂隨意處置朝政或決定大臣的去留乃至生死命運。國家治理的"文臣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宋朝仁義立國,政局清明。宋朝的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也沒有宦官、後妃、外戚的專權干政亂國。宋朝沒有文字獄,官員們不會因為說錯話寫錯字而掉腦袋、全家抄斬、滅門九族。宋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時近一步增加台諫力量,和庭辯力度。以文治國是中國從野蠻社會走向現代文明進程的標志。開明寬厚的政治氛圍,使官員們敢於抨擊朝政,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致使宋朝涌現出大批中國歷史上敢於直諫的官員,如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蘇軾等等偉大的名字。中國歷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現像包拯這樣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吵,包拯的唾液都飛濺到宋仁宗皇帝的臉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氣也沒把包拯怎麼樣。包拯照樣勇於直諫、照樣升職為官。"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於輕"。宋仁宗對疑難案例都是從輕發落。可見宋代皇帝的開明與民主。整個社會尊重知識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宋朝歷代都特別愛惜人才,優待官員。即使是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並沒有形成所謂的官場,下級官員可以告上級官員。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也難倖免。其中包拯就把他頂頭上司及幾位比他職位高的官員彈劾倒了。包拯這樣的人物只有在開明的大宋王朝才能產生。宋朝民告官的事也屢見不鮮,各級衙門門口都貼著反腐規訓,人民可以上訴、告官,直至勝訴。
宋太祖招令300人去天竺求取經書與舍利。宋太宗曾親自接見古印度婆羅門僧人和伊斯蘭教徒。在宋朝有大量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其它教徒擁有自己的屋舍、教堂、寺廟。加上宋的儒教、道教的繁榮昌盛。可見宋朝的中國以是多宗教並存開放的國度了。只是在宋朝基督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根本競爭不過儒教、道教、佛教。早在馬克菠羅到達中國之前就有大量的歐洲商人到達中國經商。現西方又發現有義大利商人兼學者雅各.德安科納早在1271年就到達中國的泉洲並記下了傳記。那時只是在泉州生活經商的就有大批威尼斯人、猶太人、英國人、薩拉森人、法蘭克人、錫蘭人、印度人、小爪哇人、比薩人及一些黑人,還有來自亞力山大里亞、布魯格等地的人。大批歐洲及亞洲人在中國經商或定居,那時泉洲已有大量混血兒。其中宋朝更是同化了大批猶太人。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是有記載的在宋朝首都開封就有猶太人的17個大家族,接受"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約法三章之後,定居中國。同化猶太人足見宋朝各個方面的強盛。可見中國文明及科技技術在宋朝時就傳播、影響到西方。各種信仰
Ⅹ 世界上有那些著名建築國家該國家建築風格
一般認為,建築是有關以各種形式將空間加以圍欄和覆蓋的,用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話來說,就是「無之以為用」。在多數情況下,一座建築物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固定和保護一個空間。然而,希臘人的建築物卻在這種概念形成之前就已經產生了。最能代表希臘文明的建築藝術——神廟,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在於它的外觀,在於它的框架結構和裝飾方式。神廟內部的神壇實際上只是一個照明很不好的容器,一個保護神像的石制保險盒。正是為了這個目的,那些柱式被創造出來,除了別的作用,它們還作為這種外飾物的「樣板」,用以保證建築物不致低於最起碼的質量標准。在這種體系之內,神廟的基本形式這個最主要的問題,在任何詳細的設計被仔細考慮之前就已經解決了,建築師個人只需要去完善某個主題,而無需去創造一個主題。
就這樣,根據前人提供的先例,在有固柱支承的屋頂的「起居室」的形式上進行實驗,經過了幾個世紀,希臘人終於確立了某些以特定方式建造神廟的規范。為了給神廟確定一個基本形式,他們制定了一些標准,這些標准既具有不可忽視的權威性,同時又有足夠的靈活性,使建築師盡可以各顯其能。
希臘古典建築藝術從公元前9世紀起,經歷了長時期的發展,在公元前17世紀就有了高度精巧的建築藝術形式,但到公元前5世紀才達到其成就的頂峰,在這一時期產生了雅典衛城這一偉大的、永恆的傑作。在這幾個世紀中所取得的成就被表現得如此有力,在審美方面又如此令人信服,所以其柱式系統後來不斷的被其他文化所採用,這些文化將希臘柱式作為它們自己的建築藝術的基礎,但二者之間也有著某些差別。第一,他們不是像希臘人那樣將注意力集中於建築結構的形狀上,而是集中對於所封閉的空間的組織安排上。由第一種差別直接引起的第二種差別是,柱式不再被用於確定建築物的結構,而僅僅是一種外觀上的裝璜,成了附加的和無關緊要的東西。第三,由於柱式不再是可以用不同方式表現的理想的准則了,而成為只能被刻板的應用的固定模式,創作和設計趨於衰滿,退化為一種單純裝飾類型的應用。
大約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第三種柱式變化,即科林斯式的風格,它基本上是愛奧尼亞柱式的一種變體,除了比例不同外,科林斯柱式在許多方面同愛奧尼亞式是完全相同的。二者的差別在於對圓柱基,特別是對柱頂的處理上,在科林斯柱頂上,愛奧尼亞柱式的渦旋形飾仍然出現,並且四個側面都有,但這時它已成為較次要的組成部分。柱頂呈倒扣的鍾形,上面圍有兩排葉形飾,它們像一簇巨大的、頗具裝飾性的葉子出現在高高的柱頂的上端。這第三種柱式比其他兩種更為華麗,顯然,它們的發明主要是為了裝飾,而不是要把它作為有實際功用的組成部分。與過分動用科林斯柱式的羅馬人不同,希臘人實際上只有在小型的和不很重要的建築物上方採用這種柱式,而且是有節制地採用。
在科林斯柱式產生前不久,出現過一種更具裝飾性的愛奧尼亞式的變型。這就是女像柱。這是一種獨特的創新,即以婦女雕像的形式構成柱子,女像柱叫做「卡皇埃蒂德」,是為了紀念小亞細亞卡里亞地方的婦女們。相傳她們因遭受一個波斯總督的奴役而奮起反抗。
由於希臘人對於藝術至善至美的追求最終削弱了柱式在建築結構中的應用。柱式的概念和功用在不斷的更改,促使了部分服從總體的觀念的應用。
希臘建築藝術的另一個傑出的創造,就是劇場。沒有了它,任何對希臘建築藝術的闡敘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說曾經有過一個民族致力於自我分析,並當眾把它表現出來,那就是海倫人(希臘人)。他們的悲劇和喜劇是他們的本性的最現實的和最偉大的表現,也是戲劇藝術的基礎和最高成就。為了演出這些戲劇作品,就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場所。同希臘人的思想一致,他們並不選擇那種封閉起來的空間,而是選擇一個開闊的山坡,在這里鑿出一排排整齊的半圓形階梯座位,它們面對著一個供合唱隊的表演和歌唱用的中心區,即所謂的合唱隊席。合唱隊席可以是圓形的,也可以是半圓形的,但不論它是圓形的還是半圓形的,都有一個石台幕布緊挨著它,這個石台幕布是供男演員用來作背景使用的簡朴的天幕。石台幕布後來被改為由圓柱圍繞著的長方形的空間,這一改變形式一直延用到今天。這種劇場結構簡單,完全是實用性的。羅馬人的圓形劇場,也是淵源於此的,但是,希臘劇場面向自然,布局實用,傑出地體現了「波里斯(Polis)」——即自由希臘城邦的生活這一推動和統一海倫人的精神力量。希臘劇場作為它的創造者們的獨創精神的紀念碑,至今仍然是人類建築史上著名的創舉之一。
希臘建築藝術在由古典時期向新時期的過渡中,雖然也涌現了一些新的風格,但最終還是被許多文化之中最早受到它的榜樣激發的一個,即羅馬帝國的建築藝術所改造和取代了。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羅馬人創造了輝煌戰功的同時,也創造了不朽的文明,這其中就包括建築。
羅馬人在古代希臘建築的基礎上,進行廣泛創新,建立了自己的建築風格和建築形式。大約在公元1-3世紀,是羅馬建築的極盛時期,達到了古代西方建築的高峰。
著名的羅馬圓型大劇場等許多建築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築的。從形式上來看,古代羅馬的建築已經和現代建築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劇場的設計,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而且逐排升起,觀眾進入劇場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處到達各區的座位,即使觀眾人數眾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樂池,後面是演員的化妝室。
古代羅馬建築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大量的拱券結構,這些拱券結構的水平很高,能夠使建築物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羅馬還在建築中大量使用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從公元前一世紀起,這種混凝土不但用於建築拱券,還用於築牆。同時,當時羅馬人的木結構技術水平也很高,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建於公元1世紀的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了25米。此外,羅馬人還學會了在建築物中使用玻璃,有人考證,至遲在公元1世紀的中葉,羅馬人已經在窗戶上安裝了有幾十厘米見方的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
古羅馬的建築師還發展了古代希臘建築中常見的柱式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特別是創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羅馬的建築中,有的還集中使用各種弧線組成平面、並採用拱券結構。古羅馬人還在理論上對建築這門學問進行了總結和探索,維特魯威撰寫的《建築十書》就是古羅馬建築科學的總結。
4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逐漸衰落。文藝復興以後,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為人們認識,並成為人們學習的範例。歐洲人學習古羅馬建築的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
羅馬萬神殿
是古代羅馬城中心供奉眾神的神殿,建於公元120-124年間。羅馬萬神殿最大的特色它的圓形穹頂,這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穹頂直徑達43.3米,正中有一個直徑8.92米的圓洞,這是除大門外的唯一採光洞,人們站在萬神殿的穹頂下,陽光從洞中照下來,使人不自覺的都要仰面向上,感到那就是通向天國的唯一通道,從穹頂照下來的光灑在殿堂內,是那樣的庄嚴肅穆,令人生畏。萬神殿的基礎、牆和穹頂都是用火山灰製成的混凝土澆築而成,非常牢固。萬神殿的基礎部分底部寬7.3米,牆和穹頂底部厚達6米,穹頂頂部厚1.5米。為了減輕穹頂的重量,建築師巧妙地在穹頂內表面作了28個凹格,分成5排,同時,在牆上有門的的前提下還開了7個凹室作為祭龕,這些祭龕里原來放的可能是神像,現在是一些名人的墓穴,如義大利統一後的第一個國王維克多??愛瑪虞埃爾二世的墓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的畫家拉斐爾的墓。穹頂頂部的矢高和直徑一樣,也是43.3米,使得內部空間非常完整緊湊。這樣,萬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個整圓,而它的內部牆面兩層分割也接近於黃金分割,因此它常被作為通過幾何形式達到構圖和諧的古代實例。萬神殿的正面有一個長方形的柱廊,寬約34米,深達15.5米有16根科林式柱,前排8根,中、後排各排立4根,這些柱子都是用花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12.5米,柱的底部直徑為1.43米,柱頭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穹頂和柱廊原來都是用鍍金銅瓦覆蓋的,公元663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下令揭下運往拜占廷。735年以後,羅馬人用鉛瓦覆蓋。17世紀上半葉,柱廊的銅質天花也被人拆走了。
舉世聞名的羅馬斗獸場或稱競技場實際上是一片斷垣殘壁。如果不是川流不息的遊客進進出出,一個人站在那高聳入雲的破牆頭子底下,肯定會提心吊膽:誰知道這屹立了上千年的傢伙會不會轟然倒塌,叫人葬身瓦礫之下呢?
斗獸場的真實名稱叫做「佛拉維歐圓形劇場」,由韋斯馬列西亞諾皇帝始建於公元72年,而由他們的兒子提圖皇帝完成於公元80年。可以說沒有一頁羅馬史不多少與斗獸場有關,它簡直已演變成為羅馬生活和羅馬需的標記。公元八世紀時,貝達神父曾預言「幾時有斗獸場,幾時便有羅馬;斗獸場倒塌之日,便是羅馬滅亡之時;羅馬滅亡了,世界也要滅亡。」公元1084年,日爾曼人打進羅馬城,古羅馬城被洗劫一空,斗獸場也被人遺棄,一時曾成為人們挖掘大理石尋找建築材料的來源。這部分地應驗了貝達神父的預言。但羅馬城仍舊存在,世界也沒有滅亡,而且歷史不斷翻開新的篇章。構建這個龐然大物的封建帝王肯定不會想到,如今的斗獸場每天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人,為後來人帶來巨額收入,可謂有秀恰在不用時。
斗獸場的整體結構有點象今天的體育場,或許現代體育場的設計思想就是源於古羅馬的斗獸場。
斗獸場呈橢圓形,長直徑187公尺,短直徑155公尺。從外圍看,整個建築分為四層,底部三層為連拱式建築,每個拱門兩側有石柱支撐。第四層有壁住裝飾,正對著四個半徑處有四扇大拱門,是登上斗獸場內部看台迴廊的入口。斗獸場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在斗獸場的內部復原圖上,可以看出這個工程的浩大和壯觀。但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已無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來支撐看台的隔牆盡管破敗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讓人為往日的輝煌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