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戰後國際金融中心為什麼從倫敦向紐約轉移
美國通過一戰,大發軍火財,掌握了世界上的大部分黃金儲備,美元幾乎等同於黃金,英國欠美國外債,經濟決定政治,英國不得不在制定世界游戲規則上與美國達成一定的妥協,表現之一就是紐約金融地位的上升。
1、金融創新是近年來西方金融業中迅速發展的一種趨向,內容是突破金融業多年傳統的經營局面,在金融工具方式機構以及市場等方面均進行了明顯的創新和變革。
2,國際金融創新包含金融工具
市場制度機構等的創新,金融工具的創新是金融創新最主要的內容,它是所有其他金融創新的基礎核心。如,金融工具創新導致在傳統金融產品和一般商品期貨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期貨,主要有利率期貨、貨幣期貨和股票指數期貨。3引起創新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首先,規避風險是國際金融創新的主要原因。同過去相比,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金融市場變得更具風險.浮動匯率制度的實施西方各國對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債務危機的爆發,是的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利率信用風險日漸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和借款人既需要分散和規避風險又需要增加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擴大資金來源,這些現實需要成為推動金融創新的主要動因。
2、其次,國際竟然市場上的政策性因素也直接推動了金融創新的發展。一方面,戰後各國對金融活動和資本流動的管制刺激了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的規避行為,另一方面,80年代以後西方各國紛紛放鬆管制,金融自由化趨勢拆除了各國竟然市場的藩籬,加速了金融創新的進程。
3、國際金融管制的放鬆使得金融機構之間業務相互交叉競爭加劇,於是跨國銀行和一些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必須積極創新,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充利潤來源。
4、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化通訊技術的 迅速發展,使 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減少了傳統業 務部門的收益,加劇了價格競爭,從而刺激了 金融機構的創新。
·5、此外新保守主義思潮和經濟自由化傾向也促使了國際金融的創新。
③ 國際金融體系的簡介
國際金融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體系,從廣義上講,其構成要素幾乎包括了整個國際金融領域回,包括:答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等。但從狹義上講,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指國際間的貨幣安排,具體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
④ 國際金融體系經歷了三各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是國際金本位制時期
從1816年英國實行金本位制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版戰爆發而結權束。
第二階段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起始於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終止於1973年。
第三階段是牙買加貨幣體系時期
始於1976年1月IMF臨時委員會的牙買加協議的正式簽訂日。
望採納謝謝
⑤ 論述及評價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演變歷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主要內容包括:
(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
(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國際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乏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弊端:首先是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行不受任何限制,實際上是一種「信用」本位,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仍是建立在少數發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構建新的國際金融體系,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
⑥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及其作用
第二次世界復大戰後,國際金融制中一個重要的新現象是涌現了一系列國際金融組織。目前的國際金融機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全球性的,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2)半區域內的,如國際清算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等,它們的成員主要在區域內,但也有區域外的成員參加。(3)區域性的,如歐洲投資銀行、阿拉伯貨幣基金、伊斯蘭發展銀行、西非發展銀行、阿拉伯銀行等等。
這些國際金融組織對國際貨幣制度與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深遠的積極影響。在促進會員國取消外匯管制、限制會員國進行競爭性貨幣貶值、支持會員國穩定貨幣匯率和解決伙計收支困難、緩解債務危機與金融危機、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等方面,這些國際金融組織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⑦ 國際金融的體系結構及主要內容
國際金融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體系,從廣義上講,其構成要素幾乎包括了內整個國際金融領域,容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等。但從狹義上講,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指國際間的貨幣安排,具體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
⑧ 為什麼一戰後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向紐約轉移
美國山姆大叔利用一戰大發戰爭財,先是給兩方都賣武器,補給物資,後來看打的專差不多了參戰屬分贓。英法德參戰國勞民傷財大舉借債,債主就是山姆大叔,國際貿易當時的硬通貨是黃金,老美的黃金儲備不斷上升,英國的下降的很快,紐約作為新興的金融都市興起,並與倫敦抗衡。
⑨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歷程
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先後曾出現各種進行國際金融業務的政府間國際內金融機構容。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並響應地建立了幾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實施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組織機構。1957年到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通過互助合作方式,先後建立起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1.起源:1930年5月國際清算銀行BIS成立。
2.發展:二戰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等先後成立。
3.作用:在重大的國際經濟金融事件中協調各國的行動;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匯率;提供長期資金促進各國經濟發展。
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金融業繁榮,發展的原因
一戰後中國金融業能繁榮發展的原因,一是有戰前銀行業成立和發展的背景。實際上,鴉片戰爭以後, 由於實行「開放門戶」,外國銀行開始進入中國,最早的是英國麗如銀行(1845)。隨後又相繼設立了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 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等。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是1897 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二是辛亥革命以後,開始實行資本主義,中國的銀行業開始有較快的發展,銀行逐步成為金融業的主體,錢庄、票號等相應退居次要地位,並逐步衰落。(在清朝的時候山西晉商雖然構 建起過覆蓋國內諸多省份金融體系,但這一金融體系的功能主要局限 在存取、承兌方面,沒有多少投資因素在內,還不能看作是金融市場 的出現。而辛亥革命後,中國銀行業與證券業的發展真正開啟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大門)。三是大戰初期,我國金融、進出口貿易、稅收等一度陷入困境,戰爭還引發了社會恐慌、工人失業、物價飛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正是這重重的困境,刺激著國人深刻反思本國經濟狀況,提倡國貨、振興民族企業的呼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響應,由此民族企業取得較大發展,也給民族資本帶來發展的黃金期。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緊密聯系,這一時期國內金融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與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互為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