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際金融體系的介紹
國際金融體系(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是指調節各國貨幣在國際支付、結算、匯兌與轉移等方面所專確定的規則、慣例、政策、機屬制和組織機構安排的總稱。國際金融體系是國際貨幣關系的集中反映,它構成了國際金融活動的總體框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國之間的貨幣金融交往,都要受到國際金融體系的約束。
『貳』 簡述中央銀行在一國金融體系中的作用
中央銀行,是國家最高的貨幣金融管理組織機構,在各國金融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國家賦予其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其它金融機構乃至金融業進行監督管理許可權,地位非常特殊。
中央銀行職能主要以制定、執行貨幣政策,對金融機構活動進行領導、管理和監督。是一個「管理金融活動的銀行」,同時,還有以下職能:
發行的銀行
中央銀行是發行的銀行,是指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是一國或某一貨幣聯盟唯一授權的貨幣發行機構。
① 中央銀行集中與壟斷貨幣發行權的必要性。
第一,統一貨幣發行與流通是貨幣正常有序流通和幣值穩定的保證。在實行金本位的條件下,貨幣的發行權主要是指銀行券的發行權。要保證銀行券的信譽和貨幣金融的穩定,銀行券必須能夠隨時兌換為金幣,存款貨幣能夠順利地轉化為銀行券。為此,中央銀行須以黃金儲備作為支撐銀行券發行與流通的信用基礎,黃金儲備數量成為銀行券發行數量的制約因素。銀行券的發行量與黃金儲備量之間的規定比例成為銀行券發行保證制度的最主要內容。在進入20世紀之後,金本位制解體,各國的貨幣流通均轉化為不兌現的紙幣流通。不兌現的紙幣成為純粹意義上的國家信用貨幣。在信用貨幣流通情況下,中央銀行憑借國家授權以國家信用為基礎而成為壟斷貨幣發行的機構,中央銀行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和貨幣流通及其管理的要求發行貨幣。
第二,統一貨幣發行是中央銀行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調節貨幣供應量,保持幣值穩定的需要。幣值穩定是社會經濟健康運行的基本條件,若存在多家貨幣發行銀行,中央銀行在調節貨幣供求總量時可能出現因難以協調各發行銀行從而無法適時調節銀根的狀況。
第三,統一貨幣發行是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基礎。統一貨幣發行使中央銀行通過對發行貨幣量的控制來調節流通中的基礎貨幣量,並以此調控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能力。獨占貨幣發行權是中央銀行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的必要條件。
② 統一貨幣的必要條件:
第一,中央銀行應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時發行貨幣,保持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基本一致,為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第二,中央銀行應從宏觀經濟角度控制信用規模,調節貨幣供給量。中央銀行應適當掌握貨幣供給增量,處理幣值穩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第三,中央銀行應根據貨幣流通需要,適時印刷、銷毀貨幣,調撥庫款,調劑地區間貨幣分布、貨幣面額比例。
銀行的銀行
銀行的銀行職能是指中央銀行充當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最後貸款人。銀行的銀行這一職能體現了中央銀行是特殊金融機構的性質,是中央銀行作為金融體系核心的基本條件。中央銀行通過這一職能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活動施加影響,以達到調控宏觀經濟的目的。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需履行的職責如下:
① 集中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其必要性在於:
第一,為保障存款人的資金安全,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機構必須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銀行交存存款准備金,以保證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具備最低限度的支付能力。
第二,有助於中央銀行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從而控制貨幣供應量。
第三,強化中央銀行的資金實力,存款准備金是中央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
第四,為商業銀行之間進行非現金清算創造條件。
充當銀行業的最後貸款人最後貸款人指商業銀行無法進行即期支付而面臨倒閉時,中央銀行及時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支持以增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
② 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為商業銀行充當最後貸款人:
其一,票據再貼現,即商業銀行將持有的票據轉貼給中央銀行以獲取資金;
其二,票據再抵押,即商業銀行將持有的票據抵押給中央銀行獲取貸款。
創建全國銀行間清算業務平台商業銀行按規定在中央銀行開立存款賬戶交存存款准備金,各金融機構之間可利用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賬戶進行資金清算,這加快了資金流轉速度,節約了貨幣流通成本。於是,中央銀行成為銀行業的清算中心。
外匯頭寸調節。中央銀行根據外匯供求狀況進行外匯買賣,調節商業銀行外匯頭寸,為商業銀行提供外匯資金融通便利,並由此監控國際收支狀況。
政府的銀行
政府的銀行職能是指中央銀行為政府提供服務,是政府管理國家金融的專門機構。具體體現在:
① 代理國庫。
國家財政收支一般不另設機構經辦具體業務,而是交由中央銀行代理,主要包括按國家預算要求代收國庫庫款、撥付財政支出、向財政部門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等。
② 代理政府債券發行。
中央銀行代理發行政府債券,辦理債券到期還本付息。
③ 為政府融通資金。在政府財政收支出現失衡、收不抵支時,中央銀行具有為政府融通資金以解決政府I臨時資金需要的義務。中央銀行對政府融資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a. 第一種,為彌補財政收支暫時不平衡或財政長期赤字,直接向政府提供貸款。為防止財政赤字過度擴大造成惡性通貨膨脹,許多國家明確規定,應盡量避免發行貨幣來彌補財政赤字.
b. 第二種,中央銀行直接在一級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
④ 為國家持有和經營管理國際儲備。
國際儲備包括外匯、黃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儲備頭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尚未動用的特別提款權等。
第一,對儲備資金總量進行調控,使之與國內貨幣發行和國際貿易等所需的支付需要相適應;
第二,對儲備資產結構特別是外匯資產結構進行調節;
第三,對儲備資產進行經營和管理,負責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
第四,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基本穩定。
⑤ 代表政府參加國際金融活動,進行金融事務的協調與磋商,積極促進國際金融領域的合作與發展。參與國際金融重大決策,代表本國政府與外國中央銀行進行兩國金融、貿易事項的談判、協調與磋商,代表政府簽訂國際金融協定,管理與本國有關的國際資本流動,辦理政府間的金融事務往來及清算,辦理外匯收支清算和撥付等國際金融事務。
⑥ 為政府提供經濟金融情報和決策建議,向社會公眾發布經濟金融信息。中央銀行處於社會資金運動的核心,能夠掌握全國經濟金融活動的基本信息,為政府的經濟決策提供支持。
職能變化
① 由一般貨幣發行向國家壟斷發行轉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中央銀行的認識有所深化,從而強化了對它的控制。這大大加快了中央銀行的國有化進程,由此實現了中央銀行由一般的發行銀行向國家壟斷發行即真正的發行銀行轉化。
② 由代理政府國庫款項收支向政府的銀行轉化。隨著中央銀行國有化進程的加快,中央銀行對國家負責,許多國家的銀行法規明確規定了中央銀行作為政府代理的身份,從而實現了中央銀行向政府銀行的轉化。
③ 由集中保管准備金向銀行的銀行轉化。進入20世紀中葉,中央銀行不與普通商業銀行爭利益,行使管理一般銀行的職能並成為金融體系的中心機構,這標志著它向銀行的銀行轉化。
④ 由貨幣政策的一般運用向綜合配套運用轉化。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離不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目標,在具體運用中大大加強並注重其綜合功能的發揮,即由過去的一般性運用向綜合配套運用轉化。
⑤ 各國中央銀行的金融合作加強。隨著各國商品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發展,為保證各國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穩定,各國中央銀行為了共同抵禦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彼此之間的合作越來越緊密 。
服務職能
① 為政府服務的主要內容是:
a. 代理國家財政金庫,執行國家預算出納業務,代理政府發行和銷售政府債券,並辦理還本付息事宜;
b. 作為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辦有關金融業務,如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等;
c. 根據政府需要,通過貸款或者購買政府債券的方式為政府籌措資金;
d. 代表政府參加有關國際金融活動和為政府充當金融政策顧問。
② 為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服務的主要內容:
a. 為商業銀行金融機構保管准備金;
b. 為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相互之間的債務關系辦理轉賬結算和提供清算服務;
c. 當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需要資金或者資金周轉困難時,對其提供貸款或者信用,以及其他形式的融資服務。
③ 為社會公眾服務的主要內容是:
a. 依法發行國家法定貨幣並維護貨幣的信譽和貨幣幣值穩定;
b. 通過貨幣政策、信用政策,影響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的行為和活動,使之配合適應國民經濟的需要;
c. 搜集、整理和反映有關經濟資料以及自身的資產、負債狀況,並定期公布,為各有關方面制定政策、計劃、措施提供參考;
d. 為維護銀行客戶存款安全所進行的其他活動等。
監管職能
① 中央銀行行使監管職能的對象:
a. 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監管;
b. 對金融市場的設置、業務活動和運行機制進行監督管理。
② 監督職能的主要內容:
a. 制定有關的金融政策、法規,作為金融活動的准則和中央銀行進行監管的依據和手段。
b. 依法對各類金融機構的設置統籌規劃,審查批准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設立、業務范圍和其他重要事項。
c. 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進行監督。
d. 管理信貸、資金、外匯、黃金、證券等金融市場,包括利率、匯率。監督檢查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清償能力,資產負債結構准備金情況。
e. 督促、指導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依法開展業務活動,穩健經營等。
調控職能
中央銀行以國家貨幣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身份,通過金融手段,對全國的貨幣、信用活動進行有目的、有目標的調節和控制,進而影響國家宏觀經濟,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實現其預期的貨幣政策目標。
望採納,謝謝!
『叄』 何為國際金融體系
國際金融體系(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是指調節各國貨幣在國際支付、結算、匯兌與轉移等方面所確定的規則、版慣例、政策、機制和組權織機構安排的總稱。國際金融體系是國際貨幣關系的集中反映,它構成了國際金融活動的總體框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國之間的貨幣金融交往,都要受到國際金融體系的約束。
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現代國際金融體系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均有一定特點的主體金融體系。
第一階段是國際金本位制時期
從1816年英國實行金本位制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結束。
第二階段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起始於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終止於1973年。
第三階段是牙買加貨幣體系時期
始於1976年1月IMF臨時委員會的牙買加協議的正式簽訂日。
『肆』 如何看待美元在當前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
美元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由於新興國家不斷掠奪原發達國家的就業機會,美版國的就業問題是老大難權。從而造成大量的政府財政刺字與銀行壞賬。
但美國的完備的教育體系、強大的創新能力、軍事力量依然非常有競爭力。
中國的失誤就是大量的錢浪費了,搞個鐵路總出事,公路爛掉,特高壓不敢上因為關鍵技術沒辦法突破。
中國把大量的錢浪費掉了而不投資於教育,必定是兔子尾巴長不了的。別想與美國競爭,與非洲的利比來相比是牛叉得多。
『伍』 一個國家的貨幣和金融體系的作用
第一,首先,利用抄美、歐、日襲這三大世界 貨幣走入低谷的情勢,擴大人民幣在國際 貿易中結算的范疇,改變中國「貿易大國 、貨幣小國」的尷尬 第二,為我們的外貿規避風險。以前 就國際貿易來說,都是拿美元來結算的, 美元結算完了以後有一個換匯,強制性換 匯,換成人民幣,這其中有一個匯率的變 動,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很大的情況 下,為了防範匯率的波動,所以我們採用 人民幣的直接結算。出台這個措施從短期 來看,主要是為我們的外貿規避匯率 風險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第三,對於資本市場的國際化也提供了很 好的基礎,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國資 本的國際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一定 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以後, 中國的金融體系才會國際化。從這個意義 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是先頭部隊,我們金 融市場的大發展,金融市場國際化是後援 部隊,這兩個全面完成了,中國的金融就 崛起了。同時也可以提振中國在國際貨幣 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發言權; 第四,降低當前海量外匯儲備的風險,適 當減少外匯儲備的規模,規避捆綁美元所 致的損失,為人民幣擺脫依附美元,並使 其成為完全可流通和國際儲備貨幣
『陸』 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影響
奧巴馬說,美中關系從未像現在這樣對我們共同的未來如此重要。21世紀的重大挑戰,無論是氣候變化、核擴散,還是經濟復甦,都不能通過單獨行動加以應對。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歡迎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也是胡主席和我決定建立21世紀美中積極合作全面的關系的原因。他說,我們同中國的夥伴關系使我們得以擺脫幾代人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美中夥伴關系對應對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 雙方昨日還發布了《中美聯合聲明》。《聲明》強調,雙方決心共同努力,推動全球經濟實現更加可持續和平衡的增長。為此,雙方注意到彼此強有力和及時的政策措施有助於遏制全球產出下降和穩定金融市場。雙方同意延續現有舉措以確保強健、可持續的全球經濟復甦和金融體系。雙方重申將繼續在宏觀經濟政策領域加強對話與合作。雙方承諾履行在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二十國集團峰會和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作出的所有承諾。《聲明》說,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與信息交流,共同努力採取調整國內需求和相關價格的政策,促進更加可持續和平衡的貿易與增長。中方將繼續落實政策,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家庭收入,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美國將採取措施提高國內儲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推動可持續的、非通貨膨脹式的增長。為此,美方致力於將聯邦預算赤字降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並採取措施鼓勵私人儲蓄。雙方將採取前瞻性的貨幣政策,並適當關注貨幣政策對國際經濟的影響。《聲明》指出,雙方認識到開放貿易和投資對本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並致力於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雙方同意本著建設性、合作性和互利性的態度,積極解決雙邊貿易和投資爭端。雙方將加快《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雙方承諾推動多哈發展回合在2010年達成一個積極、富有雄心、平衡的最終成果。
『柒』 國際金融體系的簡介
國際金融體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體系,從廣義上講,其構成要素幾乎包括了整個國際金融領域回,包括:答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等。但從狹義上講,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指國際間的貨幣安排,具體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調。
『捌』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及其作用
第二次世界復大戰後,國際金融制中一個重要的新現象是涌現了一系列國際金融組織。目前的國際金融機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全球性的,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2)半區域內的,如國際清算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等,它們的成員主要在區域內,但也有區域外的成員參加。(3)區域性的,如歐洲投資銀行、阿拉伯貨幣基金、伊斯蘭發展銀行、西非發展銀行、阿拉伯銀行等等。
這些國際金融組織對國際貨幣制度與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深遠的積極影響。在促進會員國取消外匯管制、限制會員國進行競爭性貨幣貶值、支持會員國穩定貨幣匯率和解決伙計收支困難、緩解債務危機與金融危機、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等方面,這些國際金融組織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玖』 學習國際金融的作用是什麼
1、了解並掌握國際收支、外匯匯率、匯率制度、外匯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協調與合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外匯交易、國家金融風險管理的知識與技能;
2、系統理解國家收支調節、匯率決定、國際資本流動、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矛盾的政策工具與調控原理等現代國際金融理論的最新進展。
3、並通過相關理論的學習提高分析和解決國際金融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9)談談國際金融體系的作用擴展閱讀
學科特點
1、宏觀性
國際金融學應集中於經濟的宏觀方面,從國民經濟整體角度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之具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性以及統一的分析框架。目前國內的國際金融學教科書大都強調宏觀與微觀的統一,理論與實務的並重,這種做法是否合理仍值得商榷。
一方面,作為宏觀分析的國際金融學理論與微觀分析的金融市場操作、金融工具之間缺少必要的有機聯系,難以組織到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中。由此編寫的將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務合一的國際金融學教科書,難免顯得有較強的堆砌感,篇幅過長並容易沖淡核心理論的學習;
另一方面,許多國際金融實務問題與國際投資學、金融市場學、國際信貸學及國際結算學等學科的內容重復交叉的現象十分突出,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在上述課程中進行相應擴展以包涵進去,這樣在學科體繫上更加自然.更符合開放經濟社會的經濟環境,也有利學生學習掌握。
2、綜合性
國際金融學是一門具有交叉性質的邊緣性學科,這種綜合性可以從國際金融學與其他學科的研究性質的橫向比較和與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圍的縱向比較兩方面來認識。從橫向比較看,盡管國際金融學是研究國際經濟的貨幣面,但在實際研究中又不能不帶有一定的綜合性。
例如,分析國際資本流動對經濟的影響問題時,勢必要突破貨幣銀行學只對經濟的貨幣面進行分析的做法,而是比較廣泛地涉及到宏觀經濟的各個方面;
從縱向比較看,國際金融學的研究范圍覆蓋了—個開放經濟體經濟的內部部分、外部部分以及國際間的經濟關系這一傳統上由不同學科進行分工的領域,並且要找出將這三者貫穿起來的一條主線。國際金融學自產生起就具有非常強烈的政策意義,這一特點是許多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
例如,從流行於六七十年代的國際金融教材看,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固定匯率下的政策分析為導向,而80年代國際金融學又是以浮動匯率制及匯率政策理論為導向。再如,在國際金融學中處於基礎地位的重要理論,如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多恩布希模型、丁伯根模型等均為政策導向型。
『拾』 國際金融體系具體指什麼
根據國際著名金融專家丁大衛教授的解釋,國際金融體系是世界金融的總稱或泛稱。由於金融具有環環相扣的系統性,因此稱之為體系。具體而言,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指的是國際金融市場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因為金融市場具有很高的收益和風險,因此,金融市場的發展始終離不開金融監管,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與時共進的關系。例如,2008年9月15日全球爆發金融市場危機,之後,全球都在致力於金融監管體系改革。
前面說過,金融體系是一環扣一環的,因此又可細分為若干市場和監管分枝體系,如貨幣市場體系及其監管體系(中央銀行)、銀行體系及其監管體系(銀監會)、證券市場體系及其監管體系(證監會)、保險市場體系及其監管體系(保監會)等。
各國國情不同、立法不同、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不同,因此,各國金融市場劃分及其監管體系略有不同。
國際著名金融專家 丁大衛教授簡介
丁大衛,國際著名金融專家、金融危機預言家、金融規律的發現者、金融定律的發明人、國際企業管理專家、國際金融界權威人士、全球金融領跑者、金融市場守望者、中國金融市場診斷師、中國金融走向國際化道路的促進者。他可能是全球金融領域擁有最多知識產權的個人。
全球獨一無二、最先進、最完善、最實用、最有效的管理體系、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金融樹(FinancialTree)、金融樹體系(FinancialTree System)、系統金融學(Systematic Finance)、金融生態學(Financial Ecology)、金融物理學(Financial Physics)、金融科學(Financial Science)及金融科學體系(Financial Science System)的發明人和創始人。
他破天荒般地發現了金融的客觀規律,創立了科學的金融學和金融科學體系。他不僅開創了人類金融科學的先河,而且率先揭示了金融與危機的來龍去脈和變化規律。
曾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考取了極個別人才能通過的幾乎所有美國金融/證券行業所需的營業執照,並在該行業的不同領域從業至今,涉及企業和金融管理的各個方面。歷任:美國環球證券首席投資執行官,美國國際金融證券研究院理事會副理事長,多倫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顧問,加拿大風險資本交易所董事,博鰲亞洲論壇/博鰲水城投融資總策劃,博鰲亞洲論壇顧問,博鰲水城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博鰲從一個漁村變為一座比澳門大兩倍的現代化水城)、中美多所大學教授或特聘教授、博導、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黃金投資專家委員會首席金融科學家,全國貴金屬產業專業委員會專家、中國房地產協會-清華大學房地產總裁同學會顧問、國際多家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美林、高盛、黑石、野村等國際投行的經常顧問。在海內外發表過多部著作、金融教材和上百篇論文,經常在國際會議上作專題報告。
上世紀90年代曾向朱鎔基副總理、總理及國務院等部門提出過許多有益建議,其中包括1993年加強宏觀調控,整頓金融秩序,尤其是整頓、規范期貨市場的建議和方案。據中國政府唯一英文官方報紙《中國日報》2001年4月10-16日的報道: 「他的建議曾至少兩次幫助中國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率先將國際金融從業執照和資格認證體系其中包括S3、S7、CFA、CFP等引入到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曾為包括北大、清華、人大、中財、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央黨校、上海交大等中美眾多大學教授各種高端前沿課程;曾為國內外眾多金融監管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中國證監會等、各大金融機構、數千家房地產企業老總、跨國公司及上市公司高管提供前瞻性高端培訓,為中美培養了大量金融人才;曾為眾多政府機構如吉林通化市政府、北京東城區政府及企業,其中包括美林、高盛、黑石、大摩、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等提供獨特的咨詢和解決方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歷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丁教授都曾不厭其煩地向世人發出警告並預示了結果。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此前的幾年中,他一直在為阻止這場危機的爆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相比之下,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長達21年之久,期間多次發生金融危機,他不但一次也沒有覺察到,反倒一次次將虛假的繁榮誤以為真。
丁大衛教授從事金融20多年來,始終走在國際金融研究與實踐的最前沿;開創了一系列嶄新的金融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方法體系和管理體系:將原本抽象無形的金融世界變得一目瞭然;始終堅持承諾對所傳授的所有知識及每一個觀點和判斷的客觀性、前瞻性、准確性和正確性終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