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天窗勢場金融公司

天窗勢場金融公司

發布時間:2021-04-20 12:21:35

A. 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2008年9月,曾經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被收購,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商業銀行;四大投行風光不再,華爾街——昔日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已是一片蕭條,完全籠罩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之中。
次級按揭貸款債券引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全球,這次被稱為是超出人類歷史和經驗的金融危機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已經十分嚴重。次貸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為何會引發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
1.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
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美國股市大跌。為拯救美國經濟,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毅然從2000年5月開始連續11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厘下降至2001年12月的1.75厘。此舉為流動性松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國證券市場,但亦催生了美國的樓市泡沫。
根據標普/希爾全美房價指數,1994年至2001年這7年間全美房價不過上升53.12%,但是2001年至2006年年中這5年半時間內卻大漲63.41%,其中2005年的房價年增長更一度高達15.66%。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金融危機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從這場危機中,世界應該吸取兩大深刻教訓。
「第一個要吸取的經驗教訓就是,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林毅夫看來,金融危機之所以發展到目前階段,與美國政府沒有很好處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有關。
「當時泡沫破裂美國經濟就應該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為什麼那麼短?因為美聯儲用降息來刺激房地產經濟。」他說。
他認為,由此造成美國房地產市場一度高度繁榮,「代價是房地產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滅以後就更難解決」。隨著2006年年初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危機逐步顯現,並愈演愈烈成為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
2.次貸的濫用違背了經濟規律
次貸——對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權的貸款。他們為什麼發明這種貸款?因為這種貸款的利率比普通貸款利率要高,當然風險也大。其實次貸早已有之,最早出現在80年代美國,用於企業杠桿收購上。所謂杠桿收購就跟借錢買房子一樣,想買企業的人錢不夠,就要向銀行借一部分錢才能買得起企業;一般銀行為了貸款安全,需要用被購買企業的資產擔保才同意貸款;如果企業資產擔保的貸款加上收購者的自有資金還不夠,買企業的人就要尋求能接受更高風險的貸款——次級擔保貸款,這種貸款的抵押物是當企業破產時,資產變賣償還擔保貸款後的剩餘價值(如果還有的話);由於只能得到資產剩餘價值的擔保,這種貸款風險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貸的名聲本來不是這樣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種普通的高風險高收益的融資工具,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家,次貸壞賬率在過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可是當銀行家們把這個工具用在美國窮人的住房上時,天下大亂了。
據說美國聯邦調查局已派人進駐美國幾大銀行,開始調查是否有邪惡的銀行家在次貸背後推波助流。另外,有兩個美國城市的政府已把20幾個大銀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訴人在訴狀中把這些為城市送錢的世界級銀行稱為城市的破環者,因為當時他們明知道窮人還不起錢,還要借錢給他們,現在又紛紛開始收房子,把窮人都趕到大街上去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這條最古老的信條忘了。這如同一個正常人不知道違法是不對的一樣荒謬。這些人類理財精英們為什麼一起犯了這個不該犯的錯誤?
我相信背後的原因不應該僅僅是利令智昏使貪婪的銀行家們忘記了常識那樣簡單。
心理學有一條從眾理論,說的是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險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壞事,你就不感到那麼壞。我相信這些銀行家們一定是發現他們的同行都在做同樣的事,因此心理就放鬆了警惕。於是人雲亦雲地認為:只要美國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只要這些美元源源不斷進入美國房地產,我貸的錢總會能收回來。
心理學還揭示了一條人類服從權威的心理,說的是人不容易挑戰權威,總認為權威比自己正確。我相信那些銀行家們看到他們所欣賞和崇拜的金融精英開始進行次貸,就把自己的思考權力上繳了:「次貸風險看來不大。」同時,那些為世界級銀行打工的層層精英都認為:我們是世界第一大銀行,我們有世界最從聰明的風險分析師和最完善的風險分析系統,他們讓我們做次貸,次貸一定沒問題。看,這些層層為存款人把關的決策者們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的執行者,因為面對權威他們停止了思考。
第三個原因與人的驕傲本性有關。商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游戲。我熬了28年才登上這個世界第三大銀行CEO的位置,這個銀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職期內決不能讓它倒退,美國次貸雖然有大風險,但這個蛋糕太大了,大到能決定銀行的排名。於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不去就不是虎了。
3. 華爾街的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的缺陷
在這次次貸危機中,華爾街的大型投行自始至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連續十多年股票市場大牛市,財富的快速增長,令金融資本逐利本性變本加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場金融「派對」將會繼續開下去。「金融精英們」日益功利的思維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經過反復包裝的復雜金融產品。
然而當暴風雨突然來臨時,那些昔日的成功者一樣要為自己種下的苦果承擔責任。花旗董事會主席因購買430億美元次級抵押證券(CDO)損失185億美元而辭職;美林證券因次貸虧損84億美元,創下了公司營業史上最慘重的一次虧損,股票價格因此縮水大半;瑞銀下屬的對沖基金德威資本管理公司使瑞銀虧損183億美元而遭關閉;身經百戰的貝爾斯登公司竟最終遭他人收購而終止;唯有高盛躲過一劫,成為少數的受益者。
在這一刻,無數金融資產煙飛雲散,不可一世的「金融王國」頃刻倒塌,投行「精英們」大量失業,留給人們的則是無盡的思考。最近20名律師為UBS寫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披露了虧損的原因,有幾點是令人深思的:基金經理們的信心膨脹,冒險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層過度依賴風險官的風險報告;評估公司根據以往信用來評估公司產品;金融公司員工之間盲目互相信任……
4.浮動房屋利率政策難辭其咎
美國長期寬松的貨幣和金融監管政策,一方面推動了金融市場的變革和產品創新,另一方面也因為經濟運行周期和規律的改變埋下了各種危機的種子。
2000年中期,美國聯邦資金日拆利率(FedFund)是1%,收益率曲線的彎度很大,而長期利率受貨幣政策影響比較小,因此10年長期利率在3.5%到4.0%區間。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與短期利率掛鉤的1年浮動房屋利率(ARMS)大概是3.5%,但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15年以及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卻比浮動房屋利率高出1.5至2個百分點。因此,大多數的房屋購買者都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的貸款利率或者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現有房屋的再貸款利率。
此外,貸款方對房屋購買的信用要求也參差不齊,因此,購買者可以付很少的首付以及相對較低的信用購買大的房屋。房屋價值的不斷上漲更加快了這一行為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很少的資金去購買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的大房屋。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用他們現有的房屋去申請再融資來支付他們的高消費。結果到了2004年第2季度,房屋持有率高達69.2%,比1986年時的63.8%高出5.4%。這就造成居民住房價值高漲,特別是在一些海岸線周圍的房屋開始出現投機。
2000年年初,由於經濟滑坡,在2003年到2004年間美聯儲一直將短期利率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但這一低利率政策在2006年終結之後,短期利率很快攀升至5.25%。短期利率的攀升受貨幣政策影響,因此對長期利率影響不大,其結果就是回報曲線開始變平,同時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間的價差縮小。
浮動房屋利率(ARMS)通常是根據短期利率,如短期國債利率、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或銀行固定利率(CDs)而定的,所以當浮動房屋利率隨著這些短期利率而提高時,幅度是很大的。但是,15年和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浮動房屋利率和固定房屋利率之間的價差大幅度縮小,因而對利用浮動房屋利率借款的房屋持有人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當泡沫破裂時,大批利用高風險或是次級債浮動房屋利率貸款的房屋貸款人自然受到波及,特別是在浮動房屋利率大幅提升了300到600個基點時,房屋強行出售以及房屋持有人申請破產是自然而然的結果。2007年年底,根據房屋借貸銀行委員會的統計,大概有14%的次級債房屋被強行出售。雖然次級債在整個價值30萬億美元的非金融消費債券中僅為1.4萬億美元,比例並不是很大,但在今天這種日趨一體化的金融體系中,其沖擊力被放大了,其直接影響就是房屋市場開始衰退。
5. 美國的經濟政策過於寬松
美國政府一直沒有過多的接入金融市場,一再認為市場應該任其自由發展,並通過市場經濟規律自我調整。因此次貸及其衍生產品才會大規模泛濫。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長期對金融市場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讀是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使得資產證券化產品價格下跌,與這些產品相關的銀行、企業、個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如今,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已被政府接管,但危機並沒有因政府的介入而解除,反而越來越呈現出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經濟擴張期內,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結構性漏洞,負責整體經濟穩定的美聯儲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而無權監管投行。那麼,引發次貸危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美國政府監管不力所引起,過度地迷信市場的自由調節能力,讓投行主導資本市場,而政府監管不力的一個深層原因,是經濟市場信息極度的不對稱。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N.Gregory Mankiw給出的更確切的解答是:次貸危機是因為美國銀監會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房產中介等環節彼此孤立、導致信息不對稱所引發。正是由於各個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暢通,讓企業們不能正視自己身上攜帶的「病毒」,並任由它持續擴散,進一步影響了政府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對企業及時的援救,讓這一場次貸危機引發了蝴蝶效應,也連累了華爾街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產生。N.Gregory Mankiw就這一問題直言不諱說,美國政府是要負絕對責任的,而現在政府掏出幾千億美元來救市,也是當初對信息不對稱的漠視和明知電子政務信息孤島的存在,並可能出現的惡性結果抱有僥幸心理所付出的學費,而更為可怕的是信息不對稱這種「病毒」會在我們政府、企業中的各個環節中蓄勢發作。
雷曼兄弟前宏觀經濟學家範文仲近日發表言論說:「引發本輪危機的房屋次貸產品,整個過程設計有數十個不同機構參與,其溝通傳遞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如果沒有適當的機制保證資產信息的透明、准確傳遞,單純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全球銷售不僅不會減少風險,反而會增加金融交易對手的風險。」這段話道出了實質。眾所周知,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謀取短期利益,向客戶提供零首付的房屋貸款,然後將貸款細分、重組、包裝,再像債券、股票一樣賣給投資者,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讓市場完全失去監管,間接導致了這一次華爾街的大地震。
讓我們假想一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華爾街就像一個「黑盒子」,眾多的投機家利用當局監管不利的漏洞,在盒子中從事著高回報又低風險的投資活動,而由於美聯儲無權監管投行,那麼自然也就無法了解這個黑盒子里所發生的真實情況,所能看到的只是浮於表面的一些虛假數據。那麼結果就是當黑盒子的天窗一旦被捅破,危機泄露,美國政府就只能迫於經濟壓力,出台救市計劃,拯救奄奄一息的各大投行。而如果美國政府早一些看到黑盒子里的真實情況,那麼還會出現今天這樣的金融危機嗎?答案不言而喻。
6.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信用危機
最後還不得不說的是信用危機的問題,這是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信用過度擴張。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遭到破壞,大量存款從銀行提出,大批銀行倒閉,商業信用需要減少,借貸資本的需要大大超過供給,利息率急劇上升。
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卻不得不挽救美國最大的保險機構AIG,隨著雷曼的倒下,AIG的財務狀況繼續惡化,本周一、二,該股股價暴跌61%和21%,危難之際,美國政府再度出手相助,美聯儲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限於破產邊緣的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屆時將持有該集團近80%的股份,正式接管這家全球最大的保險巨頭。美國政府之所以救助AIG而非雷曼,是因為AIG的破產將對極其脆弱的金融市場帶來更大的沖擊,提高市場的借貸成本,對經濟增長產生實質性危害。
從美國政府對待雷曼和AIG的態度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市場中信用體系的崩潰。中秋節前退出對雷曼整體收購計劃的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在雷曼宣布破產後又表示要出資17.5億美元收購雷曼在北美的投行業務,貝恩資本、Hellman & Friedman和克杜瑞三家私人股權公司也參與了雷曼投資管理業務的競購,雷曼破產後不得不將此業務全部出售,除此以外,摩根大通公司也向雷曼提供了138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繼續開展證券經紀業務。
這一切為什麼不在雷曼破產前進行?因為信用體系的崩潰,在風險面前,大家都抱著明哲保身的態度,誰也不願意對誰施以援手。這一點從銀行間借貸情況也可窺見一斑,在歐洲和美國,銀行間的借貸行為幾乎限於停頓狀態,所謂的泰德價差,即3月期倫敦銀行同業拆息與美國短期國債利率之間的利差,突破了3%,高於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後的收盤水平,投資者爭先恐後的從任何有風險的機構或行業中撤離。

B. 論述次貨危機因果以及此次金融危機由次貨引發的過程。結合中美關系三十年史,談中美的穩定因素與利益分歧

2008年9月,曾經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被收購,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商業銀行;四大投行風光不再,華爾街——昔日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已是一片蕭條,完全籠罩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之中。
次級按揭貸款債券引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全球,這次被稱為是超出人類歷史和經驗的金融危機的影響究竟有多深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已經十分嚴重。次貸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為何會引發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
1.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
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美國股市大跌。為拯救美國經濟,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毅然從2000年5月開始連續11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厘下降至2001年12月的1.75厘。此舉為流動性松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國證券市場,但亦催生了美國的樓市泡沫。
根據標普/希爾全美房價指數,1994年至2001年這7年間全美房價不過上升53.12%,但是2001年至2006年年中這5年半時間內卻大漲63.41%,其中2005年的房價年增長更一度高達15.66%。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金融危機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從這場危機中,世界應該吸取兩大深刻教訓。
「第一個要吸取的經驗教訓就是,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在林毅夫看來,金融危機之所以發展到目前階段,與美國政府沒有很好處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有關。
「當時泡沫破裂美國經濟就應該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為什麼那麼短?因為美聯儲用降息來刺激房地產經濟。」他說。
他認為,由此造成美國房地產市場一度高度繁榮,「代價是房地產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滅以後就更難解決」。隨著2006年年初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危機逐步顯現,並愈演愈烈成為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
2.次貸的濫用違背了經濟規律
次貸——對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權的貸款。他們為什麼發明這種貸款?因為這種貸款的利率比普通貸款利率要高,當然風險也大。其實次貸早已有之,最早出現在80年代美國,用於企業杠桿收購上。所謂杠桿收購就跟借錢買房子一樣,想買企業的人錢不夠,就要向銀行借一部分錢才能買得起企業;一般銀行為了貸款安全,需要用被購買企業的資產擔保才同意貸款;如果企業資產擔保的貸款加上收購者的自有資金還不夠,買企業的人就要尋求能接受更高風險的貸款——次級擔保貸款,這種貸款的抵押物是當企業破產時,資產變賣償還擔保貸款後的剩餘價值(如果還有的話);由於只能得到資產剩餘價值的擔保,這種貸款風險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貸的名聲本來不是這樣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種普通的高風險高收益的融資工具,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家,次貸壞賬率在過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可是當銀行家們把這個工具用在美國窮人的住房上時,天下大亂了。
據說美國聯邦調查局已派人進駐美國幾大銀行,開始調查是否有邪惡的銀行家在次貸背後推波助流。另外,有兩個美國城市的政府已把20幾個大銀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訴人在訴狀中把這些為城市送錢的世界級銀行稱為城市的破環者,因為當時他們明知道窮人還不起錢,還要借錢給他們,現在又紛紛開始收房子,把窮人都趕到大街上去了。
「把錢借給能還錢的人。」是人類第一間銀行大門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話。可是今天這些世界頂尖的銀行家們竟集體把這條最古老的信條忘了。這如同一個正常人不知道違法是不對的一樣荒謬。這些人類理財精英們為什麼一起犯了這個不該犯的錯誤?
我相信背後的原因不應該僅僅是利令智昏使貪婪的銀行家們忘記了常識那樣簡單。
心理學有一條從眾理論,說的是群體在做同一件事時,個體容易喪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險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壞事,你就不感到那麼壞。我相信這些銀行家們一定是發現他們的同行都在做同樣的事,因此心理就放鬆了警惕。於是人雲亦雲地認為:只要美國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只要這些美元源源不斷進入美國房地產,我貸的錢總會能收回來。
心理學還揭示了一條人類服從權威的心理,說的是人不容易挑戰權威,總認為權威比自己正確。我相信那些銀行家們看到他們所欣賞和崇拜的金融精英開始進行次貸,就把自己的思考權力上繳了:「次貸風險看來不大。」同時,那些為世界級銀行打工的層層精英都認為:我們是世界第一大銀行,我們有世界最從聰明的風險分析師和最完善的風險分析系統,他們讓我們做次貸,次貸一定沒問題。看,這些層層為存款人把關的決策者們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的執行者,因為面對權威他們停止了思考。
第三個原因與人的驕傲本性有關。商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游戲。我熬了28年才登上這個世界第三大銀行CEO的位置,這個銀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職期內決不能讓它倒退,美國次貸雖然有大風險,但這個蛋糕太大了,大到能決定銀行的排名。於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為不去就不是虎了。
3. 華爾街的金融體系存在嚴重的缺陷
在這次次貸危機中,華爾街的大型投行自始至終扮演著重要角色。連續十多年股票市場大牛市,財富的快速增長,令金融資本逐利本性變本加厲,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場金融「派對」將會繼續開下去。「金融精英們」日益功利的思維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經過反復包裝的復雜金融產品。
然而當暴風雨突然來臨時,那些昔日的成功者一樣要為自己種下的苦果承擔責任。花旗董事會主席因購買430億美元次級抵押證券(CDO)損失185億美元而辭職;美林證券因次貸虧損84億美元,創下了公司營業史上最慘重的一次虧損,股票價格因此縮水大半;瑞銀下屬的對沖基金德威資本管理公司使瑞銀虧損183億美元而遭關閉;身經百戰的貝爾斯登公司竟最終遭他人收購而終止;唯有高盛躲過一劫,成為少數的受益者。
在這一刻,無數金融資產煙飛雲散,不可一世的「金融王國」頃刻倒塌,投行「精英們」大量失業,留給人們的則是無盡的思考。最近20名律師為UBS寫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披露了虧損的原因,有幾點是令人深思的:基金經理們的信心膨脹,冒險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層過度依賴風險官的風險報告;評估公司根據以往信用來評估公司產品;金融公司員工之間盲目互相信任……
4.浮動房屋利率政策難辭其咎
美國長期寬松的貨幣和金融監管政策,一方面推動了金融市場的變革和產品創新,另一方面也因為經濟運行周期和規律的改變埋下了各種危機的種子。
2000年中期,美國聯邦資金日拆利率(FedFund)是1%,收益率曲線的彎度很大,而長期利率受貨幣政策影響比較小,因此10年長期利率在3.5%到4.0%區間。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與短期利率掛鉤的1年浮動房屋利率(ARMS)大概是3.5%,但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15年以及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卻比浮動房屋利率高出1.5至2個百分點。因此,大多數的房屋購買者都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的貸款利率或者用浮動房屋利率作為他們現有房屋的再貸款利率。
此外,貸款方對房屋購買的信用要求也參差不齊,因此,購買者可以付很少的首付以及相對較低的信用購買大的房屋。房屋價值的不斷上漲更加快了這一行為的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很少的資金去購買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負擔得起的大房屋。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用他們現有的房屋去申請再融資來支付他們的高消費。結果到了2004年第2季度,房屋持有率高達69.2%,比1986年時的63.8%高出5.4%。這就造成居民住房價值高漲,特別是在一些海岸線周圍的房屋開始出現投機。
2000年年初,由於經濟滑坡,在2003年到2004年間美聯儲一直將短期利率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但這一低利率政策在2006年終結之後,短期利率很快攀升至5.25%。短期利率的攀升受貨幣政策影響,因此對長期利率影響不大,其結果就是回報曲線開始變平,同時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間的價差縮小。
浮動房屋利率(ARMS)通常是根據短期利率,如短期國債利率、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或銀行固定利率(CDs)而定的,所以當浮動房屋利率隨著這些短期利率而提高時,幅度是很大的。但是,15年和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是和長期利率掛鉤的,浮動房屋利率和固定房屋利率之間的價差大幅度縮小,因而對利用浮動房屋利率借款的房屋持有人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當泡沫破裂時,大批利用高風險或是次級債浮動房屋利率貸款的房屋貸款人自然受到波及,特別是在浮動房屋利率大幅提升了300到600個基點時,房屋強行出售以及房屋持有人申請破產是自然而然的結果。2007年年底,根據房屋借貸銀行委員會的統計,大概有14%的次級債房屋被強行出售。雖然次級債在整個價值30萬億美元的非金融消費債券中僅為1.4萬億美元,比例並不是很大,但在今天這種日趨一體化的金融體系中,其沖擊力被放大了,其直接影響就是房屋市場開始衰退。
5. 美國的經濟政策過於寬松
美國政府一直沒有過多的接入金融市場,一再認為市場應該任其自由發展,並通過市場經濟規律自我調整。因此次貸及其衍生產品才會大規模泛濫。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長期對金融市場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讀是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使得資產證券化產品價格下跌,與這些產品相關的銀行、企業、個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如今,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已被政府接管,但危機並沒有因政府的介入而解除,反而越來越呈現出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經濟擴張期內,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結構性漏洞,負責整體經濟穩定的美聯儲只負責監督商業銀行,而無權監管投行。那麼,引發次貸危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應該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美國政府監管不力所引起,過度地迷信市場的自由調節能力,讓投行主導資本市場,而政府監管不力的一個深層原因,是經濟市場信息極度的不對稱。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N.Gregory Mankiw給出的更確切的解答是:次貸危機是因為美國銀監會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房產中介等環節彼此孤立、導致信息不對稱所引發。正是由於各個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暢通,讓企業們不能正視自己身上攜帶的「病毒」,並任由它持續擴散,進一步影響了政府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對企業及時的援救,讓這一場次貸危機引發了蝴蝶效應,也連累了華爾街並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產生。N.Gregory Mankiw就這一問題直言不諱說,美國政府是要負絕對責任的,而現在政府掏出幾千億美元來救市,也是當初對信息不對稱的漠視和明知電子政務信息孤島的存在,並可能出現的惡性結果抱有僥幸心理所付出的學費,而更為可怕的是信息不對稱這種「病毒」會在我們政府、企業中的各個環節中蓄勢發作。
雷曼兄弟前宏觀經濟學家範文仲近日發表言論說:「引發本輪危機的房屋次貸產品,整個過程設計有數十個不同機構參與,其溝通傳遞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如果沒有適當的機制保證資產信息的透明、准確傳遞,單純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全球銷售不僅不會減少風險,反而會增加金融交易對手的風險。」這段話道出了實質。眾所周知,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謀取短期利益,向客戶提供零首付的房屋貸款,然後將貸款細分、重組、包裝,再像債券、股票一樣賣給投資者,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讓市場完全失去監管,間接導致了這一次華爾街的大地震。
讓我們假想一下,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華爾街就像一個「黑盒子」,眾多的投機家利用當局監管不利的漏洞,在盒子中從事著高回報又低風險的投資活動,而由於美聯儲無權監管投行,那麼自然也就無法了解這個黑盒子里所發生的真實情況,所能看到的只是浮於表面的一些虛假數據。那麼結果就是當黑盒子的天窗一旦被捅破,危機泄露,美國政府就只能迫於經濟壓力,出台救市計劃,拯救奄奄一息的各大投行。而如果美國政府早一些看到黑盒子里的真實情況,那麼還會出現今天這樣的金融危機嗎?答案不言而喻。
6.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信用危機
最後還不得不說的是信用危機的問題,這是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信用過度擴張。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遭到破壞,大量存款從銀行提出,大批銀行倒閉,商業信用需要減少,借貸資本的需要大大超過供給,利息率急劇上升。
美國政府不救雷曼,卻不得不挽救美國最大的保險機構AIG,隨著雷曼的倒下,AIG的財務狀況繼續惡化,本周一、二,該股股價暴跌61%和21%,危難之際,美國政府再度出手相助,美聯儲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限於破產邊緣的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屆時將持有該集團近80%的股份,正式接管這家全球最大的保險巨頭。美國政府之所以救助AIG而非雷曼,是因為AIG的破產將對極其脆弱的金融市場帶來更大的沖擊,提高市場的借貸成本,對經濟增長產生實質性危害。
從美國政府對待雷曼和AIG的態度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市場中信用體系的崩潰。中秋節前退出對雷曼整體收購計劃的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在雷曼宣布破產後又表示要出資17.5億美元收購雷曼在北美的投行業務,貝恩資本、Hellman & Friedman和克杜瑞三家私人股權公司也參與了雷曼投資管理業務的競購,雷曼破產後不得不將此業務全部出售,除此以外,摩根大通公司也向雷曼提供了138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繼續開展證券經紀業務。
這一切為什麼不在雷曼破產前進行?因為信用體系的崩潰,在風險面前,大家都抱著明哲保身的態度,誰也不願意對誰施以援手。這一點從銀行間借貸情況也可窺見一斑,在歐洲和美國,銀行間的借貸行為幾乎限於停頓狀態,所謂的泰德價差,即3月期倫敦銀行同業拆息與美國短期國債利率之間的利差,突破了3%,高於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後的收盤水平,投資者爭先恐後的從任何有風險的機構或行業中撤離。

兩國關系的復雜之處主要在於兩國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對彼此的不同看法,總體講,是合作多於沖突,共同利益遠大於彼此分歧。

中共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個富裕、強大、統一的中國,以建立自己的強國地位。美國則致力於將自由與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時保持自由世界的領導地位為其目標。因此,中國大陸目前的政治系統直接與美國的理想沖突。

在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心理可說是「愛恨交加」。一方面,不少中國人對美國的產品、文化、民主政治非常贊賞,每年都有上萬名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另一方面,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不少中國人又對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到反感,並堅信美國人所宣揚的自由與民主只是為達到自己國家利益的手段。因而很多中國人相信,美國的動機就是要削弱、分裂中國以防止中國和美國爭奪世界地位。

由於多種原因,當前大陸的政府獲得了許多大陸人的支持;同時許多大陸人將美國對中國人權狀況的擔憂視為另有所圖。

而在美國內部,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則由現實利益和選舉選票來左右。一些美國跨國企業的領導者為了在中國大陸擴展市場而對華友好,一些經濟家和領導人為了刺激美國經濟增長而樂見與中國經貿合作;但一些鷹派政治人物憂慮中國大陸將在未來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選舉期間一到,中國大陸通常成為美國政治家們的眾矢之的:共和黨的人物經常會提出「民主、人權」的議題而對中國大陸進行批判,而民主派人物則會在「民主、人權」基礎之上,再提出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沖擊美國人就業,挑戰美國本土產業等議題。

C. 我是1978年7月28日生(陽歷)請給我算算命運如何

不知道你是相信星座還是八字
星座的
7月28日 追求第一的人

7月28日出生的人有一股強烈的慾望,想成為社交圈或工作中的佼佼者。而他們表現權威的方式就是透過肢體語言直接表現出來,說些什麼或想些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縱使這一天出生者中最溫和的人,在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到他們絕不甘心屈居於第二的強烈企圖心。今天出生的人可說是真正的挑戰者,不會滿足於只捱過一場風暴而已,他們真正的目標是爬到頂峰,成為群倫的領袖。

不管生活在哪個領域,從游戲間到卧房,再到公司的核心決策密室中,這些出生於7月28日的人都想成為勝利者。當然,這樣的人必然會面臨強大的心理挑戰,別人或許會認為他們很不負責任,或是指控他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個險惡的小人。除此之外,一旦別人了解了他們在推行計劃時推翻阻礙的強烈決心,他們還可能引起別人強烈的反感。

今天出生的人必須好好培養「人際手腕」,包括外交手腕、耐心和體貼別人的心,這可心使他們在爭取一席之地時輕易過關。這一天出生的人如果發現自己的興趣和人群密切有關,或是覺得自己是較大團體中的一分子,就會設法使自己更加深入群體;相反地,如果他們抗拒這種傾向,且堅持要離群索居時,到頭來,就算是最親密的朋友也會和他們形同陌路。

對7月28日出生的人來說,學著接受失敗並保持良好的風度,是另一頂重要的課題。他們必須了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法,事實上和絕大部分的人際互動是彼此抵觸的。要理解這一點,他們勢必會遭受許多挫敗,加上他們向來都是富有吸引力與活力的人,因此很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一點。

此外,7月28日出生的人會面臨信任、容忍與愛的問題,其中愛的課題最難達成,卻對個人發展有最大的助益。學著無條件地給予愛,並以開放的態度從他人那裡接受愛,正是個人成長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對7月28日出生的人而言,要學習這種課題,道德必須修正認知模式,不可將愛視為一種競爭的追逐戰,因為,這樣發展出來的關系只存有權力與宰制的互動,無法形成一種更持久、能互相分享的對應關系。當他們打從心底接受了這種正面的改變之後,下一步就是尋找一位值得他們信賴與奉獻的伴侶。

幸運數字和守護星
7月28日出生的人會受到數字1(2+8=10,1+0=1)和太陽的影響。受數字1影響的人都想成為冠軍,他們目標明確,渴望爬到最高處。由迂一天出生的人已具有強烈支配欲的傾向,再加上主宰獅子座的太陽的影響,使得這種特質更加明顯,因此,他們必須學著克服自己的權力慾望,而且不可打壓別人的想法。

健康
7月28日出生的人是耐力超強的求生專家,具有很強的免疫力,即使受傷或發生意外也能快速地康復。然而他們必須了解,沒有人是金剛不壞之身,有些慢性病最好能事先預防,因為預防遠勝於治療。他們拒絕接受自己生病的頑固作風。除此之外,這一天出生的人還有抗拒飲食限制的習性,如果能遵從優秀的營養師或家庭醫生的建議,健康上將獲得莫大的好處。此外,由於好與人爭的本性,這一天出生的人相當熱衷於運動,但千萬不要過分沉迷。

建議
學著無條件地給予,培養同情心與和藹的特質。最符合他人利益的,很可能也是你自己的利益。「贏」有時候會變成「輸」。

名人
杜象(Marcel Duchamp)法國現代藝術家,創作題材、語言和概念的先驅,也是紐約「達達」藝術運動創始人,後來為了西洋棋放棄藝術。

英國兒童讀物作家波特(Beatrix Potter),作品中的動物都極其生動自然,廣為世人喜愛的[彼得兔]就是由她創造出來的。

英國詩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他強烈而充滿聖靈的抒情韻詩,使他得以躋身於偉大的現代詩人行列。

賈桂琳(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美國名媛,先後嫁給約翰肯尼迪總統與希臘船王歐納西斯。她的美貌和高貴氣質贏得不少贊美,小名賈姬。

義大利指揮家穆提(Riccardo Muti),同時也是小提琴家與鋼琴家,為費城愛樂交響樂團指揮,亦為意在利歌劇作曲家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做全本現代首演。

美國搖滾藍調吉他手布理姆菲爾德(Mike Bloomfield)。

塔羅牌

大秘儀塔羅牌的第1張是「魔術師」,象徵著智慧、溝通和資訊。魔術師頭上有一個代表無限的符號,有時以寬帽表示,有時則是一道光環。這張牌有許多種解釋,其中一是:魔術師領悟出生命循環不息的本質,並且因為這層體悟而擁有力量。所以正立的牌面代表富有外交手腕、精明干練;牌面倒立則表示毫無顧忌與投機心態。

靜思語

傳染性疾病代表人類需要與他人共同分享的心理需求。

優點
積極、機智、活力充沛。

缺點
遲鈍、封閉、抗拒。

八字的

生年月日時: (公歷) 1978年 7月 28日 3點 此命五行土旺缺水;日主天干為金,生於秋季;必須有水助,但忌木太多。(2木1火3土2金0水,5:3 身旺)
(取名時可根據以上情況進行相應糾偏補缺)

(農歷) 戊午年 六月 廿四 寅時
八字: 戊午 己未 辛卯 庚寅
五行: 土火 土土 金木 金木
納音: 天上火 天上火 松柏木 松柏木

五行生剋制化宜忌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 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變.

五行之性 金主義, 其性剛, 其情烈, 其味辣, 其色白. 金盛之人骨肉相稱, 面方白凈,眉高眼深, 體健神清. 為人剛毅果斷, 疏財仗義, 深知廉恥. 太過則有勇無謀,貪欲不仁. 不及則身材瘦小, 為人刻薄內毒, 喜淫好殺, 吝嗇貪婪.
四柱五行生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宜從事的行業與方位 宜金者, 喜西方. 可從事精纖材或金屬工具材料, 堅硬, 決斷, 武術, 鑒定,總管, 汽車, 交通, 金融, 工程, 種子, 開礦, 民意代表, 伐木, 機械等方面的經營和工作.

三命通會 辛日庚寅時生,是貴人財官。辛見寅為天乙貴人,辛金以丙火為官,甲木為財。寅上丙火、甲木生旺,如果通金木月氣或者通運,命主富貴顯達。
辛卯日庚寅時生,逢午未亥子,都顯貴。碰上寅卯申酉,命主官至六七品,顯貴。

月日時命理 六月生: 此月生人,前年九月受胎,小暑節後出生。為人遠達,心巧伶俐,思慮緻密,藝術多能。具努力有堅定心者,終為大發達。若貪小利則失大敗,重色情必破家庭。白手成家,難得祖業,初限難為,中年平順未運富貴。
詩曰:一生衣祿人安康,為人顯達有文光。三春快東蓄家富,夫妻同居松柏長。

廿四日生: 此日生人,為人伶俐,作事專業,有頭有尾,對人親切,四處友朋,受人敬愛,好積財寶,出外逢貴,刑克妻子,盛昌之命。
寅時時生: (上午三點起上午五點止為虎時辰)
六親相剋,多勞,受苦,難守祖業,流浪異鄉,十八財害,四十發福,晚景逢貴。

適業:醫師、音樂師、美術家、藝人、流浪職業。忌類金。

凶年:廿六歲,廿九歲、卅三歲、卅九歲、四十九歲、六十六歲壽終。

寅時生:時頭生人先克義,為人聰明兼伶俐,一生良祿自可求,時常變動心未休。

寅時中生:時中生人父母全,為人作事有權柄,六親有分衣祿全,離祖揚名進宅田。

寅時末生:時末生人先克母,六親無力諸事難,兄弟不和多苦勞,卅六歲運宜發財。

閱讀全文

與天窗勢場金融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長線百分之十的倉位輕倉 瀏覽:606
投管投資官網 瀏覽:909
工行股票市值 瀏覽:649
期貨高開幾十個點 瀏覽:115
無抵押個人網上貸款 瀏覽:324
期貨漲10個點是多少錢 瀏覽:613
1063股票 瀏覽:767
丹華資本投資公告 瀏覽:782
銀行工作讓我買基金 瀏覽:539
蘭格網北京廢鋼筋價格 瀏覽:633
2019年4月最新貸款基準利率 瀏覽:872
獅橋融資租賃總公司 瀏覽:819
伊朗的外匯管制 瀏覽:794
紅棗主力期貨 瀏覽:404
股票平權 瀏覽:544
紅棗期貨的紅棗規格 瀏覽:65
信託收稅嗎 瀏覽:58
民融資租賃 瀏覽:716
投資2萬億美元 瀏覽:409
長信基金總經理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