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相關論文
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貿易的研究 王 偉 [摘要] 近年來,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例不斷上升,並且出現了對美國高技術產品的巨額順差,這是否說明中國在高新技術上已經趕上美國?中美在高技術產品領域的貿易互補的結構是否發生實質改變?本文藉助合理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並分析中美高科技產品雙邊貿易的分工性質,得出的結論是:雖然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存在巨額順差,但是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還較低,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分工正向產業間分工發展。 [關鍵詞] 高技術產品 產業內貿易 G-L指數 近年來,美對華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規模都呈增長態勢,但是進口規模增長遠遠高於出口規模增長。美對華高技術產品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勢必造成美對華高技術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這是否說明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趕上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美國呢?本文擬運用綜合的產業內貿易指標體系衡量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業內貿易,提出使用單一指標無法說明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業內貿易真實水平,並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中美高技術產品雙邊貿易分工發展趨勢作出測量。 一、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及數據來源 1.G-L指數 Grubel and Loyd (1975) 在《Intra - In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2entiated Procts》中, 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已有產業內貿易指標, 並創建了著名的G- L 指數, 即其中,表示i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和分別表示出口和進口。 2.G-L修正指數 繼而學者們開始對G-L指數進行修正, 最著名的修正是Grubel and Loyd 的修正。G-L指數的修正是在其總貿易中減去貿易不平衡的部分, 即 二、計算結果及數據分析 表1 2002年~2005年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趨勢 資料來源: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proct/atp 表2 2002年~2005年美國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跨國比較 註:比較的是修正過的G-L指數 表3 2002年~2005年中美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跨產業比較 註:比較的是未修正過的G-L指數 表4 2002年~2005年中國高科技產品(ATP)貿易情況(億美元) 註:資料來源於U.S. Census Bureau 通過對上述圖表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雖然在與美國高技術產品的貿易總額上中國超過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但是在雙邊產業內貿易指數上,這三個國家都超過中國,這說明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並不高,屬於垂直型國際分工。通過表4的比較可以發現雖然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額,指數和指數都呈增加趨勢。但是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指數和指數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說明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正向產業間分工發展,並非向產業內貿易方向發展。 三、總結與思考 雖然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不低,但是真實水平不高。我國信息與通訊和電子產品對美國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轉口貿易和生產轉移,不能反映我國高技術產業實際水平。中美高技術產業內貿易受到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的影響,並沒有反映中美雙方真是技術實力。比如柔性製造對華出口的順差佔美國該產品的貿易總順差的比例在不斷下降,由2002年的24.02%下降到2005年的13.35%,這表明美國在有意減少在這些產品的對華出口。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在高技術產品貿易上不僅對華實行出口控制,並且在一些產品上的控制還在加強。 參考文獻: [1]杜莉:中國與美國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06年第8期 [2]楊正位:產業內國際貿易的不完全信息博弈[J].國際金融,2005年第14期 [3]沈國兵:美國出口管制與中美貿易平衡問題[J].國際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3期 [4]黃益平宋立剛:《應用數量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0-236 註: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註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摘要] 近年來,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例不斷上升,並且出現了對美國高技術產品的巨額順差,這是否說明中國在高新技術上已經趕上美國?中美在高技術產品領域的貿易互補的結構是否發生實質改變?本文藉助合理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並分析中美高科技產品雙邊貿易的分工性質,得出的結論是:雖然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存在巨額順差,但是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還較低,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分工正向產業間分工發展。 [關鍵詞] 高技術產品 產業內貿易 G-L指數 近年來,美對華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規模都呈增長態勢,但是進口規模增長遠遠高於出口規模增長。美對華高技術產品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勢必造成美對華高技術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這是否說明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趕上世界頭號科技強國的美國呢?本文擬運用綜合的產業內貿易指標體系衡量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業內貿易,提出使用單一指標無法說明中國對美國高技術產業內貿易真實水平,並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對中美高技術產品雙邊貿易分工發展趨勢作出測量。 一、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及數據來源 1.G-L指數 Grubel and Loyd (1975) 在《Intra - In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2entiated Procts》中, 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已有產業內貿易指標, 並創建了著名的G- L 指數, 即其中,表示i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和分別表示出口和進口。 2.G-L修正指數 繼而學者們開始對G-L指數進行修正, 最著名的修正是Grubel and Loyd 的修正。G-L指數的修正是在其總貿易中減去貿易不平衡的部分, 即 二、計算結果及數據分析 表1 2002年~2005年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趨勢 資料來源: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proct/atp 表2 2002年~2005年美國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跨國比較 註:比較的是修正過的G-L指數 表3 2002年~2005年中美產業內貿易指數的跨產業比較 註:比較的是未修正過的G-L指數 表4 2002年~2005年中國高科技產品(ATP)貿易情況(億美元) 註:資料來源於U.S. Census Bureau 通過對上述圖表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雖然在與美國高技術產品的貿易總額上中國超過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但是在雙邊產業內貿易指數上,這三個國家都超過中國,這說明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並不高,屬於垂直型國際分工。通過表4的比較可以發現雖然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額,指數和指數都呈增加趨勢。但是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指數和指數二者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說明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正向產業間分工發展,並非向產業內貿易方向發展。 三、總結與思考 雖然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不低,但是真實水平不高。我國信息與通訊和電子產品對美國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是轉口貿易和生產轉移,不能反映我國高技術產業實際水平。中美高技術產業內貿易受到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的影響,並沒有反映中美雙方真是技術實力。比如柔性製造對華出口的順差佔美國該產品的貿易總順差的比例在不斷下降,由2002年的24.02%下降到2005年的13.35%,這表明美國在有意減少在這些產品的對華出口。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在高技術產品貿易上不僅對華實行出口控制,並且在一些產品上的控制還在加強。 參考文獻: [1]杜莉:中國與美國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06年第8期 [2]楊正位:產業內國際貿易的不完全信息博弈[J].國際金融,2005年第14期 [3]沈國兵:美國出口管制與中美貿易平衡問題[J].國際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3期 [4]黃益平宋立剛:《應用數量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0-236
2. 急求,學哥學姐幫幫忙,我是大三學生,2012年想跨專業考上財或廈大的國際金融專業,現在看書是否有些晚
如果是跨專業考試的話,現在這個時候還不算晚。你最好確定要考哪所學校,現在還猶豫的話就有點耽誤時間了。最好鎖定一所,然後開始根據他的學校要求來看書。
上財的話,你現在可以看看參考教材:
1.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2006:《國際經濟學》(第12~22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陳彪如、馬之騆,1998:《國際金融市場》,復旦大學出版社。
3.陳雨露,2006:《國際金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姜波克,2005:《國際金融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5.姜波克、楊長江,2004:《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黃燕 君、何嗣江,2005:《新編國際金融》,浙江大學出版社。
7.凱奧爾·恩、布魯斯·雷斯尼克,1998:《國際金融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
8.劉思躍、肖衛國,2002:《國際金融》,武漢大學出版社。
9.邁克爾·梅爾文,2003:《國際貨幣與金融》,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0. 沈國兵,2004:《國際金融》,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1. 潘英麗、 馬 君潞,2002:《國際金融學》,中國金融出版社。
12. 裴平等,2006:《國際金融學》,南京大學出版社。
13. 王玉珍,2005:《國際金融》,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4. 楊勝剛、姚小義,2005:《國際金融》,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易綱、張磊,2004:《國際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於研,2006:《國際金融》,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有關期刊、報紙:
《經濟研究》、《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國際經濟評論》、《財經》、《國際金融報》、《上海證券報》、《經濟學家》(英國)、《福布斯》(美國)、《商業周刊》(美國)等。
有關網站:
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國研網、中國期刊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www.imf.org)、國際清算銀行(www.bis.org)
前修課程:
會計學、公司財務學(或公司金融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學、證券投資學。
具體的考研指定書目到他的官方網站去看,上財的金融學專業的專有頁面上寫了的。如果沒找到也可以去他們的研究生部網頁看看。
今年廈大經濟學院(包括金融)統一考宏微觀經濟學 :
指定參考書
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美)平狄克.魯賓費爾德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七版);
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美)曼昆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六版)。
《名校考研專業課常考知識點西方經濟學分冊》 姚開建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除了這些專業課程就是把你自己的英語和政治好好復習。建議報個考研班吧,至少感覺上信息量集中一點,什麼時候該復習什麼也比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