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借新還舊

金融機構借新還舊

發布時間:2021-04-25 05:12:54

❶ 目前對於流動資金貸款,對同一家金融機構而言,可以借新債換舊債嗎銀監會有規定嗎

借新還舊是不允許的,銀監會明令禁止。如果哪家銀行敢貸給你,一旦被查到他們可就慘了

❷ 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開展違規放貸風險排查時,重點關注哪些領域

重點關注以下六大領域:近年新增加的不良貸款;關注類貸款和違約客戶情況;信貸資產轉讓情況;銀行員工幫助客戶規避制度獲取貸款情況;貸款抵押和擔保落實情況;展期貸款和借新還舊貸款情況等。

❸ 浦發銀行嚴重違規,竟採取借新還舊

浦發銀行的確嚴重違規了,而且也被處罰了,但沒有採取借新還舊。上海浦東發回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答卡中心信用卡催收外包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第(五)項、《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銀監發〔2009〕60號)第十四條第二款,被責令改正,並處罰款人民幣50萬元。

❹ 新貸還舊貸,借款合同是否有效

新貸償還舊貸在銀行金融機構一般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銀行因此承擔的風險變大。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九條規定:「主合同當事人雙方協議以新貸償還舊貸,除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外,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新貸與舊貸系同一保證人的,不適用前款的規定」。因此說,法律對借新還舊並沒有禁止性規定,是合法的。

❺ 如何看待金融業的種種變革

我們處身於金融時代。現代社會,人們因為持有信用卡、炒股票、買保險與銀行、證券、保險發生聯系,還會購買余額寶、銀行理財,參與眾籌,我們很難與金融絕緣。即使什麼都不做,我們的瀏覽記錄、購物行為也會被採集,成為互聯網企業預測消費與投資行為的素材。更何況金融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配置資源,已經成為經濟生活中的要素,不可或缺。
金融是如此重要,以至於金融業被置於嚴格的管制中,從機構設立、業務准入到定價機制,管制無處不在。片面的看,金融的歷史就是金融管制的歷史,金融業的創新是在突破金融管制,金融業門外的「野蠻人」顛覆傳統金融的產品也是他們受到較少管制的結果。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幾年金融業的種種變革?這成為「鴻儒論道」在金融領域選題的主要問題來源。
宏觀尺度上,中國金融體系是在兩條鮮明的主線的引導下發生變革的:利率市場化與金融風險。《利率市場化勢如破竹》指出,隨著銀行理財、信託融資渠道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正處於加速狀態,金融脫媒現象明顯,新興金融機構開始活躍。利率市場化推高了傳統企業的融資利率水平,也釋放了風險。傳統金融不得不開始艱難的市場化轉型。
自2010年以來,金融體系風險是金融業乃至整個經濟體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債務水平較高是其最直接的顯現。《企業債致中國金融體系風險高企》採用信貸與GDP的缺口指標計算中國社會債務水平,中國的闕值顯著高於10個百分點,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三季度的缺口指標為18。4個百分點,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傳統研究裡面的警戒線水平,其中企業債務金融風險是中國最大的系統性風險來源。這並不意味著政府的債務沒有風險。《貨幣幻境下的地方債懸崖》估計算了中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表,2012年底,中國五級政府債務規模28。5萬億元左右,省、市和縣三級地方政府佔了16。5萬億元。按三種償債率口徑計算,地方政府都需要普遍、持續的借新還舊,它們實際上在玩龐氏游戲。金融體系風險的高與低及風險化解的進程直接決定著金融業改革的推進力度和策略。
微觀尺度上,中國金融變革在兩個維度展開:傳統金融的突圍和新金融生態的顛覆。過去三十年的金融也是傳統金融機構轉型的歷史,金融機構從政府部門中分離,不斷的分化、多元化,形成今天銀證保分立的格局,同時還存在大量的民間金融。在利率市場化等的沖擊下,分業經營格局受到嚴重的影響,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突破了現有的監管框架,影子銀行即是一例,也是今天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低利率、信貸擴張、通脹、房地產泡沫等問題的根源。《影子銀行內幕》認為影子銀行的資產質量並不亞於銀行貸款,而且他們規模太小,還不足以威脅銀行系統。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中的P2P貸款,沒有擔保的P2P難成大器,易在競爭中落敗,有擔保的P2P則抬高了經營的難度,也限制了規模,其生存難度要遠遠超過其他金融業態。
傳統金融機構不僅遭受新金融業態的沖擊,金融業內部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向銀行集中。《保險業能否飛得更高》指出保險業趨於邊緣化的尷尬境地,保險作為風險保障的主業發展緩慢,既制約了保險行業的擴張,也讓行業的發展方向不明。新形勢下,保險業在資金運用、壽險費率市場化、償付能力新標准、保險銷售渠道創新等已經有了很多突破,在更市場化的環境下,對保險機構及其監管也是不小的挑戰。
與私人財富增值最密切相關的莫過於證券市場了。為什麼炒股不賺錢?為何經濟牛而股市熊?《最牛經濟難為股市另闢蹊徑》以國別、時序等數據為基礎,對比股市風險、股票定價、公司上市過程、退市過程以及關聯交易等問題,中國股市被經濟增長遠遠拋離並不意外。從問題的主次來看,上市門檻高與退市懲罰機制弱是股市與經濟脫鉤的主要原因,《資本市場該有怎樣的制度改革》從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多層次市場命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和金融創新原則等四個層面梳理了改革的難點,也給出了資本市場頂層設計的圖景。其中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行將結束,以IPO注冊制與轉板通道等上市、退市機制再造中國股市,中國股市前景可以期待。

❻ 向一家金融機構借款還另外一家金融機構,但是錢沒有經過我的賬號,這樣合法嗎

上一家金融機構借款還另外一家金融機構,但是錢沒有經過,我的賬號這樣合法嗎?只要你還到一般來說是合法的。

❼ 為促進微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國家出台了銀行借新還舊的新政策

面對經濟下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我省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續貸新政,優化服版務方式,縮短企業權融資鏈條,加大幫扶力度,助力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經濟下行期,安徽銀行業對生產經營正常、但暫時出現困難的企業主動辦理續貸,給企業提供持續穩定的信貸支持,不簡單「收貸」、不單方「抽貸」、不變相「改貸」。

❽ 銀行在原惡意欠息,銀行還給借款人借新還舊,屬於違規嗎

這是典型的利滾利放高利貸,一旦查到畢將嚴懲,銀行作為最權威最正規的金融機構是不允許這樣操作的。

❾ 企業用新貸還舊貸是否合法

這個不違法的。這只是企業的一種融資手段。只是不是XI QIAN啥的,正常的融資活動,是合法的。

❿ 請問銀行金融機構的演變是指什麼啊他們性質的轉變還是什麼方面的內容呀 謝啦

銀行的演變
經濟的快速增長(始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並隨後在整個19世紀擴展到西歐和歐洲的延伸地區北美及澳大利亞廣闊的定居點)在多大程度上要歸功於17世紀以來銀行業的發展,金融史學家尚無定論。毫無疑問,金融革命要領先於工業革命。雖然引發工業革命的紡織品加工和鋼鐵生產的決定性的突破,並未嚴重依賴銀行的融資。但是,銀行在歐洲大陸工業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要比在英國更重要。實際上,是更先進的金融機構促進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帶動金融發展,要從中尋求一個簡單的因果關系可能是徒勞的。這兩種進程相互依存並自我強化,這種觀點才是合理的解釋。這兩種進程伴隨著經常性突變(技術創新)、新事物形成(新型公司的創造)和間斷平衡(危機將決定哪些公司生存以及哪些消亡),表現出了明顯的進化特徵。
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慎重的銀行活動以紙幣代替大部分的金銀……比喻得過火一點,簡直有些像空中樓閣。」在他出版《國富論》後的年代,金融創新呈爆炸之勢,歐洲和北美各種不同類型的銀行激增。歷史最為悠久的是票據貼現銀行,為從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商人提供融資。在亞當•斯密時代,倫敦已經成為一些非常成功的銀行如巴林銀行的基地,這些銀行專門從事大西洋兩岸的商業金融服務(這類業務後來才為更多人所知)。由於監管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英國銀行在此期間都是私營銀行。一些銀行專門從事倫敦城裡的商業金融服務(倫敦東部方圓幾英里的地方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商業金融中心);一些銀行開展地產業務,也就是所謂的「鄉村銀行」,其興衰與英國農業收成好壞密切相關。
金融演變和自然演變的決定性差異在於所謂的「智能設計」作用,要知道管理者是人而不是神。英格蘭銀行經過長期的試錯過程之後,漸漸地開發出公共職能,1826年重新獲得了貨幣發行的壟斷權,並在英國各地設立了分支機構,逐步接管了鄉村銀行的貨幣發行業務①。英格蘭銀行在同業往來中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銀行間越來越多的「結算」款項要通過英格蘭銀行完成。隨著限制商業票據貼現率的《重利限製法》於1833年被最終廢除,銀行能夠充分利用其位於城市的大銀行規模優勢。銀行貼現率越來越多地被看做是「貨幣市場」(主要是通過商業匯票貼現進行短期貸款)最低的短期利率。
40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依舊是,銀行儲備和貨幣流通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在19世紀40年代,時任總督的霍斯利•帕麥爾的觀點就是准備金只需包括1/3金幣或金條,實質上其受到再貼現業務量的調節。當時英國的羅伯特•皮爾爵士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會在貨幣過量發行與通貨膨脹方面冒很大風險。1844年皮爾主持通過《英國銀行法案》,把英格蘭銀行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商業銀行業務的銀行部;二是獨立的貨幣發行部,它被賦予沒有黃金保證的1 400萬英鎊銀行券發行額度,可以持有未指定用途的金幣和金塊,並根據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平衡來決定增減,即銀行券發行數額不得超過黃金保證的數額。然而,一再發生的危機(在1847年、1857年和1866年發生三次危機)清楚地表明,這種過於僵化的束縛,使得《英國銀行法案》在每次危機中都不得不暫時中止,以避免流動性的徹底崩潰。危機爆發之後,在見證了歐沃倫格尼銀行因大規模擠兌而倒閉後,《經濟學人》雜志主編沃爾特•白哲特才把英格蘭銀行在危機中的作用准確定位於不考慮罰息而自由提供信貸的「最後貸款人」,以防止流動性危機。
應當強調的是,沃爾特•白哲特並不能完全解決維多利亞時代的貨幣問題。根據每盎司黃金兌換3英鎊17先令101/2便士的匯率,一英鎊可以兌換成一定的、不可改變的黃金數量,這一神聖的原則創立於大師輩出的牛頓爵士時代。在應對這一神聖原則的挑戰時,沃爾特•白哲特並不比19世紀其他傑出的經濟理論家更高明。為了弄清楚當代有關金本位的討論,就要在諸多方面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也屈從於貴金屬,正如3個世紀之前的征服者一樣。「貴金屬僅僅是貨幣,」城市貴族巴倫•奧費斯迪宣稱,「紙幣能成為貨幣是因為它們代表貴金屬貨幣。否則,這就是詐騙。並非所有的儲戶都能獲得貴金屬貨幣,因此存款不是貨幣。」如果這一原則得到遵守,並且英國經濟中貨幣供應量真正取決於英格蘭銀行儲備的金幣和金條數量,那麼英國經濟的增長將完全窒息—即使考慮到19世紀新金礦發現的擴張效應。
英格蘭銀行紙幣發行由於受到限制,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黃金儲量實際超過流通中的紙幣價值。這使新型銀行,特別是吸納存款的銀行激增,使貨幣擴張成為可能。1858年以後,股份制銀行的限制被取消了,為幾大商業銀行的產生鋪平了道路:倫敦西敏寺銀行(成立於1833年)、國民銀行(1834年)、伯明翰米德蘭銀行(1836年)、勞埃德銀行(1884年)和巴克萊銀行(1896年)。自歐沃倫格尼銀行倒閉以來,起源於比利時(興業銀行)、法國(信用動產)和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的類似工業投資銀行在英國的發展不太成功。重要的是,事實上銀行並沒有購買工業企業的大宗股票,而是吸納存款,為新銀行貸款的不斷擴大奠定基礎。
20世紀之交,新的儲蓄銀行的激增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到1913年,英國儲蓄銀行吸納的存款達2.56億英鎊,大約佔英國存款的1/4。與那些被稱為「大銀行」的諸如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貼現公司(Disconto-Gesellschaft)相比,德國儲蓄銀行的資產超過它們2.5倍還多。總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國銀行的居民存款總計近12億英鎊,而流通中的紙幣僅有4 550萬英鎊。貨幣目前主要存於銀行,雖然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卻從未被忘卻。
(責任編輯:王蕊)
盡管存在差異,但最先進的經濟體基本上遵循了英國的做法,即通過獨有的央行和存款集中在相對較少的大型機構進行調節。法蘭西銀行成立於1800年,德意志帝國銀行成立於1875年,日本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分別成立於1882年、1907年。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英國銀行業表現出明顯的集中傾向,具體體現為鄉村銀行數量的下降—從高峰時期1809年的755家到1913年減少至17家。
金融業在美國的演變迥然不同。在那裡,議員唯恐銀行家勢力過於強大的觀念,兩次扼殺了央行(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萌芽,因此直到1913年才通過立法創建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美聯儲)。直到現在,美國金融界才真正開始享有充分的發展自由。1864年頒布的《國家銀行法》,在建立民營銀行和歐洲標準的最低資本金要求方面,大大降低了障礙。與此同時,建立跨州銀行還存在障礙。這些法規條文合並後的影響就是,銀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數量急劇攀升,從1899年不到3 600家激增到1922年高峰期超過8 200家。大批資本不足的銀行成為金融不穩定的隱患,恐慌成為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常態。在那場大蕭條危機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運作超過15年的貨幣當局加劇而不是減輕了銀行危機。1933年,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大大降低了美國銀行遭受擠兌的脆弱性。然而,銀行業仍然高度分散,直到1976年緬因州成為第一個允許州際銀行合法化的州。到1993年以後,在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最新的銀行危機(見第五章)之後,全美的銀行數量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首次低於3 600家。
1924年,凱恩斯把金本位制貶為「野蠻的殘余」。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恢復黃金兌換體系的努力,不僅對英國,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是一個錯誤。毫無疑問,金本位制有其優勢。匯率穩定有助於在貿易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預測定價,而長期平穩的價格可以給出一個通脹預期。金本位制還可能降低政府奉行審慎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借貸成本。基於金本位制的貨幣釘住單一商品或其他貨幣的困難在於,決策者被迫選擇要資本自由流動,還是要獨立的國家貨幣政策—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換言之,這是一個「三角困境」,即所有貨幣當局中只能在匯率穩定、資本流動和國內經濟穩定三者之間同時選擇兩個。央行力求在釘住匯率制下保持貨幣價格穩定,盡管釘住匯率制度可能意味著短期利率波動幅度更高。如果貨幣供給受到限制(如19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80年代黃金的供應隨需求而變),這可能意味著通貨緊縮。釘住匯率制度可以傳輸金融危機(如1929年後金本位制恢復過程中所發生的)。相比之下,主要基於銀行存款的貨幣體系和浮動匯率擺脫了這些制約因素。金本位制已經垂死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其存在不再有意義的日子—1971年8月15日終於到來了。那天,尼克松總統關閉了所謂的「黃金窗口」—此前美元在特定條件下,通過這扇窗口可以換取黃金。從這一天開始,貨幣和貴金屬之間百年聯系的歷史就此結束了。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借新還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519995今日凈 瀏覽:8
基金廣發行業領先成長 瀏覽:989
軟銀賽富基金規模 瀏覽:655
准畢業生貸款app 瀏覽:318
恆豐銀行貴金屬賬號銷戶 瀏覽:929
火焰山股票 瀏覽:819
貸款遲遲不放款怎麼辦 瀏覽:373
工商銀行貴金屬賬戶是怎樣的 瀏覽:150
湖北廣電股票 瀏覽:412
請問美爾雅期貨軟體交易收費嗎 瀏覽:459
關注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漲 瀏覽:636
外匯交易有沒有騙人的 瀏覽:948
放棄期貨改炒股 瀏覽:773
出售外幣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瀏覽:607
股票配資金融 瀏覽:225
博時雙月薪基金份額折算 瀏覽:936
北京玖遠投資 瀏覽:891
外匯年收益計算 瀏覽:281
外匯分享會 瀏覽:196
工行貴金屬屬於期貨嗎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