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

發布時間:2021-04-26 12:51:44

1. 懷疑主義者鍾偉是誰

「懷疑主義者」鍾偉,男,1969年生,[2]江蘇溧陽人。經濟學博士學位。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研究員。

2. 銀行利息何時上調,上調多少

小幅加息作用不大 大幅加息弊端太多

「這次加息非常必要,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投資、信貸過快增長。」今天,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教授告訴記者。不過他說,貨幣政府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等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8月18日下午5時30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相應調整,長期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利率上調幅度。

試圖減緩信貸增長

今年以來的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等問題,已經成了銀行監管部門的一塊心病。為了控制信貸,央行、銀監會紛紛出台相關政策,但控制信貸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這已經是央行本年度第二次加息。上一次在4月27日。但到5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仍然增加較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5月全部金融機構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高達17834億元,不到半年就已經用完了全年指標的70%。

之後,央行又先後於7月5日、8月15日兩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多次發行中央銀行票據。

央行的多次調控,終於產生了一些效果。數據顯示,在信貸調控政策的影響下,6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706億元,改變了前5個月信貸一直較上年同期多增的局面。但今年前6個月的人民幣新增貸款已佔到央行設定的2006年全年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目標2.5萬億元的87%,信貸調控的任務依然艱巨。

央行有關負責人說,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之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這些多是中長期貸款。加大長期貸款利率上調幅度,有利於抑制長期貸款需求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

「近期貨幣政策頻繁出爐,但在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宏觀經濟條件下,最終央行的這些政策效用也許將比較有限。」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告訴媒體,我國經濟過熱的根本轉變還得靠降低我國過高的儲蓄率,因此財政政策應該站出來承擔更多責任——完善社會保障系統,加大公共性財政支出的投入。

加息是否最佳選擇

采訪中有專家認為,此次加息0.27個百分點只是一種微調,力度仍然不夠,只能起到一種宏觀調控信號的作用。這位專家認為至少應該加息0.5個百分點才會有效。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今天婉言謝絕了記者的采訪。剛剛從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卸任的他,認為在這個敏感時期發表對央行加息的看法不太合適。但他此前在青島參加「中國經濟50人田橫島論壇」時曾告訴記者,小幅加息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不太大,大幅加息弊端太多。

他說,銀行貸款企業主要有國有大型企業和民營中小型企業。國有大型企業安全性較高,但其自有資金充足,就算銀行降低利率,國有大型企業也不一定從銀行貸款,更不用說提高利率了。中小型企業風險較高,流動性不足,需要向銀行借錢發展。即使貸款利率提高一點,其借錢需求也不會減少。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博士日前建議,央行除使用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備率以外,還可主動採用第四個緊縮工具,即引導企業和市場建立央行將進一步緊縮的預期。

馬駿表示,自從2006年4月份以來的三次緊縮操作,已經開始稍稍改變市場對央行實施緊縮政策的決心和能力的判斷。如果央行繼續保持最近建立起來的政策的連續性,並有意識地引導市場,則有可能真正開始建立市場對緊縮的預期,從而以最低的成本來達到緊縮的效果。

今年還會加息嗎

許多專家認為,此次加息大有必要,年內可能還將加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說,宏觀調控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價格機制發揮作用,這樣才能取得長效。如果不提高資金使用的價格(即利率),「風頭」一過,投資還會快速反彈。但此次加息幅度不大,未來一段時期還會逐步加息。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謝國忠表示,短期而言,這次加息主要起心理作用,旨在表明加息將成為一種趨勢,能有效地遏制投資沖動。他預計年內中國還將加息一次,明年則會加息三到四次。

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及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此前也表示,內地利率仍處於低水平,即使加息一到兩次,對經濟影響也很有限。

不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宋國青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國家現在總調控的力度已經到位,甚至有點偏過,不能再過度加強調控力度了。

「未來會否繼續加息,應依據下半年經濟發展情況決定,不一定在短時間內再調一次。」曹鳳岐教授今天也說。

3. 中央銀行加息和上調准備金的影響

存款准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可以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擴張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金融機構必須將存款的一部分繳存在中央銀行,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備金;存款准備金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比例則叫做存款准備金率。
央行在16日晚8時11分通過其官方網站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6年7月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的存款准備金率暫不上調,繼續執行現行存款准備金率
央行行長周小川15日回答媒體提問時說「未來在貨幣政策方面將採取微調取向」。話音剛落,央行就在16日晚宣布上調存款准備金率0.5%。

這是繼4月底小幅上調貸款基準利率0.27%之後,央行再次出台緊縮政策。和上調貸款利率一樣,此次調整也屬於溫和緊縮,預計還會有組合緊縮政策出台。

市場對央行舉措感到有些意外,因為當天沒有聽到任何風聲,滬深股市大漲,交易所國債連續第二天上漲。

其實央行此舉也在情理之中。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

提高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大約將一次性凍結流動性1500億元。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認為,此舉主要目的就是為防止貨幣信貸總量繼續過快增長,從供給方面收緊銀根,回收和凍結市場上多餘的貨幣資金。

更深一層的目的是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投資偏熱、貸款強勁增長、通脹壓力加大和商業銀行流動性泛濫給經濟增長帶來隱憂。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當前消費物價指數還比較低,但如果貨幣信貸繼續加快增長,可能有刺激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央行之所以調高存款准備金率與貿易順差有一定關系。5月份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創新高,廣義貨幣M2增速過高,客觀要求中央銀行採取對沖流動性的政策措施。

另外,財政部和央行日前發布《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暫行辦法》,從今年7月1日起,將國庫現金逐步推向市場化運作。這意味著將有一萬多億元的國庫現金從中央銀行流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也要求央行收緊流動性。

其實,在4月末上調貸款利率後,央行後續推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除公開操作外,央行在4月底和近日兩次召開窗口指導會議,要求各銀行把握信貸投放節奏。此外,央行還開始通過發行定向票據的方式收緊貨幣信貸。5月17日央行發行了1000億元定向票據,6月14日又發行了1000億元定向票據,這次調高存款准備金率是調控政策的延續。

也有專家對此次上調准備金率的政策效果持保留態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系主任趙錫軍認為,央行此舉對資金充裕的商業銀行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實際能減少多少貸款量還需要進一步判斷。

據悉,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存款准備金余額約2.3萬億元,並持有七萬多億元流動性較高的國債、金融債券和央行票據等資產。相對來說,被凍結的1500億元確實不算一個大數字。

隨著貿易順差的擴大,未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還有加劇趨勢。連銀行業人士也認為貨幣政策還將趨緊。央行上周發布的二季度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央行出台上調貸款基準利率的政策後,銀行家認為貨幣政策「偏松」的依然大幅增加,本季達到18.5%的歷史最高水平;同時預計下季度貨幣政策趨緊的銀行家比例同樣明顯增加,成為連續七個季度下降後的首次回升。
因此,預期下一步央行還將推出系列緊縮政策。可選的政策包括發行定向票據、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提高利率、適當加大人民幣升值幅度。分析人士相信,如果6月份經濟數據仍顯示投資和信貸過熱,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4. 西南財經大學 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的金融工程的一些疑惑

西財的中國金融研究中心沒有金融工程專業。金融工程是金融學院的專業。初試專業課都是考經濟學二,就是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難度不大,但是得高分不容易。金融工程的復試筆試科目比較多,具體書目可以在網路里查往年的招生簡章,從2011年開始,各個學校都不指定參考數目了。 西財性價比高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你要考科學學位碩士,難度不小。專業碩士難度相對較小。這是今年的情況,明年誰也說不好。。。。

5. 這幾年的利息率

一、近3年來人民幣一年期的貸款利率:
1、2004年10月29日---年利率5.58%---月利率4.65‰
2、2006年4月28日----年利率5.85%---月利率4.86‰
3、2006年8月19日----年利率6.12%---月利率5.10‰
4、2007年3月18日----年利率6.39%---月利率5.33‰
5、2007年5月19日----年利率6.57%---月利率5.48‰
6、2007年7月21日----年利率6.84%---月利率5.70‰

二、民間借款中的1分利、3分利有的是月利,有的是年利(根據雙方協商而定).一分利用百分數表示就是10%,如年利率6.84%表示年利為6厘84.

6. 經濟學家鍾偉 他怎麼敢唱衰中國經濟

成家立業,結婚買房。在大多數人眼中,買房已被視為必然,滲入到每個家庭柴米油鹽的生活中。然而,對於在一線城市辛苦打拚的年輕人來說,房價節節攀升所帶來的更多是可望不可即的嗟嘆與無奈。

沒有足夠的錢買房,或者不符合購房政策條件等問題深深困擾著想紮根於這座城市的他們。壓力與焦慮如影隨形之下,一些年輕人開始放棄買房的想法,選擇租房,或者回歸家鄉,放棄大城市的夢想。近日,就年輕人買房話題,樂居記者采訪到經濟學家、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以下內容為采訪記錄。

7.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的現任領導


張禮卿現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財政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曾在荷蘭蒂爾堡大學、世界銀行學院、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及副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中國財經教育分會金融專業協作組主任委員、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主席、亞洲經濟專家會議(Asian Economic Panel, New York/Tokyo/Seoul)成員、中國證監會第12屆發審會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劉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學術委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學位委員。
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和宏觀經濟。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課題,研究內容涉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賬戶開放、金融自由化、全球經濟失衡、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經濟全球化、匯率制度和貨幣國際化等。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金融研究》和《國際金融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10餘本(包括主編和合著)。
作為亞洲經濟專家會議(AEP)成員、亞歐經濟論壇(AEEF)成員、德國開發研究院(GDI)中國地區協調人,曾赴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挪威、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巴西、香港和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進行公開演講。

李建軍:男,1970年生於山西汾陽。現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6-2007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訪學,2009年擔任復旦大學中國反洗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廣西大學兼職教授。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是首批國家優秀教學團隊和國家精品《金融學》課程組成員。2005與2006年先後被評為中央財經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2003年以來,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規劃項目2項、國家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基金項目1項以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北京市政府、廣州市委託課題多項;在SSCI期刊、國內CSSCI核心期刊、政府部門內參,如《The Pacific Review》,《金融研究》、《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法制參考》等學術刊物公開發表論文數十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等轉載。出版《中國民間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13)、《中國影子金融體系研究報告》(2012)、《金融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研究》(2011)、《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America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未觀測金融與經濟運行》(2008)、《中國地下金融調查》(2006)、《中國地下金融規模與宏觀經濟影響研究》(2005)、《國有商業銀行績效評價》(2004)等著作,以及《金融統計分析實驗教程》(2011)等教材。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第六屆優秀研究成果(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金融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主講《金融學》、《金融統計分析》與《經濟研究方法》等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民間金融、未觀測金融與影子銀行等。
應展宇:教授,經濟學博士,男,漢族,1976年2月出生,浙江寧海人,2003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一直任教於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資本市場理論與實踐,比較金融體制以及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等。
張學勇:2007年於浙江大學獲經濟學博士,2007-2009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副院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中國博士後基金一項,並在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經濟研究》、《金融研究》等重要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支持計劃,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訪問研究,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CPA),兼任佳訊飛鴻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張煥彩 1979年—1983年
俞天一 1983年—1986年
陳傳新1986年-1993年 1994年-2000年
王廣謙1993年—1994年
史建平 2000年—2006年 張煥彩 1979年--1986年
於金富 1986年—1993年
陳傳新 1993年—1995年
史建平 1995年—2003年
賀 培 2003年—2010年

8. 人民幣該不該升值

通過對放棄金本位制以來所實行的歷次主要貨幣升值的考察,我們發現貨幣升值的主要目標是反通貨膨脹,而且貨幣升值只是用於反對特定類型的通貨膨脹壓力,特別是反對主要由於外國資本源源而來所引起的進口型通貨膨脹的斗爭手段。貨幣升值通過對物價上漲的抑製成為反通貨膨脹的手段。貨幣升值對物價上漲的抑製作用體現在:一方面,進口物價的下降,會帶動國內物價的下降。尤其是進口原料的價格下降,因此利用這類原料製成的產品,其生產成本也在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外幣流入產生的過剩流動資產會流向海外。第三方面,可以促使產業結構的調整並進而提高效率,這對抑制物價上漲也有好處。為了控制物價水平的上升,就有必要將資源向勞動生產率提高得快的部門轉移,由於平價升值後,進口商品變得便宜,就會引起勞動生產率低的部門的勞動力向勞動生產率高的產業轉移。貨幣升值使進口受到鼓勵,出口減少,結果,本國市場上供給越來越多,本國商品和進口商品之間的競爭激烈,從而減輕了對物價的壓力。

能夠導致貨幣升值的情況有兩類:行情性不平衡和結構性不平衡。前者是由通貨膨脹率的差異、進口型通貨膨脹和投機性資本流動造成的;後者是由於競爭力持續不斷地相對提高造成的。如果生產率的提高不被物價上漲所抵消,強大的生產率就會通過實現盈餘對國際收支產生影響。競爭力不斷提高,給貿易夥伴造成了問題。高生產率國家的貨幣定值偏低,其他國家的貨幣的定值偏高,盈餘不斷積累,而且在貿易夥伴拒絕定期實行貨幣貶值的情況下,出口國不得不實行貨幣升值。德國貨幣就是在該情況下升值的。
二戰以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貨幣升值發生在日本和德國。我試圖通過對這兩個國家的貨幣升值背景的考察,反觀我國的人民幣目前所處的狀況,即人民幣升值的時機是否成熟。
人民幣有升值的必要嗎?
2002年末以來,日本官方及公眾媒體又提出一種「中國威脅論」的新說法,指責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要求人民幣升值。
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財相黑田東彥在英國的《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稱「中國應承擔起將人民幣升值的責任」。2003年1月28日,日本《讀賣新聞》發表文章,指責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日本國內的通貨緊縮。或許巧合或許有意,幾乎同一時間的2002年12月2日,美國《商業周刊》放言:「中國的通貨緊縮正在危及全球經濟。」隨後不久,路透社援引美國前白宮首席經濟顧問言論稱,美國政府希望努力說服中國將人民幣升值。
日本《讀賣新聞》2003年7月8日報道,在7月6日閉幕的亞歐財長會議上,歐洲各國相繼提出了人民幣升值的要求;日本也指出,人民幣比值低是出現國際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在美國,廉價的中國產品使國內製造業感到了壓力,導致產業界產生了危機感。為此,美國政府內部開始出現了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2002年,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連續3年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赤字國。對此,美國最大的製造業者團體全國製造商協會認為,中國外匯儲備增加是因為中國政府把人民幣比價控制在低水平上,並多次干預市場所致。
1.國外指責人民幣應該升值的「依據」何在?
一是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那麼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是如何形成的?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000億美元。但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認為,此信號傳達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是虛增的壓力,很大程度上是目前強制結售匯制度的產物。1995年之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分為政府、企業和民間三塊。而在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後,企業不得持有超過外匯賬戶上限的外匯,銀行不得持有超過外匯結算周轉頭寸上限的外匯,甚至連外國直接投資也必須由央行通過人民幣的外匯占款發行的方式全部吃進,本應並存的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塊「蓄水池」的儲備,基本都注入到了官方儲備。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全球資本為了在中國獲得可觀的收益,大量流人中國,這也是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中國的巨額貿易順差。那麼它又是如何出現的?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出口競爭力強勁並非由於人民幣幣值過低所致,而主要是由貿易領域的改革、有活力的私人公司的出現、豐富的勞動力及海外企業的生產環節的外購引起的。不容忽視的原因還有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工廠,其生產成本只有美國生產成本的1/35和中國台灣生產成本的1/10.就拿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出現的原因來說,最大原因是那些對美國出口的公司如今都遷往中國生產。華盛頓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馬克—諾蘭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1997年中國對美出口貿易順差中的75%是這種「遷移效應」產生的結果。這種狀況在玩具和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尤為突出。此外,向美國出口的許多比較先進的產品僅僅是在中國裝配而成的。例如,200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價值132億美元有「中國製造」的電腦配件,在4年中增長了78億美元。然而,這些配件中的一些先進的部件是從中國台灣地區、日本和美國進口的。工廠遷移效應和出口品加工往往扭曲了中國對美國公司和就業構成的競爭威脅。正如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對美貿易中大規模順差的出現並非因為中國封閉市場,而主要是因為中國已成為一個主要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全球生產基地。報告還指出,大多數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並未代替美國國內產品,而是代替了從其他亞洲國家進口的產品;日本貿易振興會的調查也顯示,日本進駐中國的製造業企業中的51%的企業將其70%以上的產品出口。通常日本企業會向中國出口原料,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在當地生產並將產品出口到日本。
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更是通過有說服力的數據證明了這一點。他認為,中國的出口動力更多地來自西方跨國公司有意識的外購策略,而不是中國本地公司的迅速發展。中國日益強大的出口機器上到處都有美國、歐洲和日本流下的印跡。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情況一直如此。從1994年到2003年年中,中國的出口額增長了兩倍,從1210億美元上升到3654億美元。而「外企」——全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以及中國與工業國家公司合夥開辦的合資企業——在這個累計增長額中佔了整整65%。這恐怕不能證明中國在從其他國家手裡搶奪市場份額。應該說,這是工業國家的高成本生產商在競爭中求生存的副產品。
三是人民幣幣值過低影響世界經濟,並向世界輸出了通貨緊縮。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認為,目前的日本輿論顯然誇大了中國目前的產業基礎及國際競爭力。先看鋼鐵,2002年中國的鋼鐵業面臨的現實形勢是,為了應對美國「201條款」和外部傾銷不得不對進口產品加征「反傾銷特別關稅」。這顯然意味著,中國鋼鐵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與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相比尚相差甚遠。再看汽車,雖然2002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產量和銷量都實現了36%的年增長速度,但總規模也才不過310萬輛左右,同年美國在不景氣狀態下的汽車銷量仍達1100萬輛,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6倍。目前全世界的汽車產量約為5400萬輛,中國產量所佔比重不過5.74%。事實是,目前中國的產業基礎與日本相比,別說1985年「廣場協議」時的水平,連1971年日元第一次升值時的水平也尚未達到。
美國密歇根大學企業策略和國際商業問題教授琳達—利姆在《中國是在吃掉別人的午餐,還是在給它加量?》一文中認為,中國的GDP佔世界總值的4%還不到,即便不存在大批勞動力未充分就業的問題和國內儲蓄居高不下的現象,中國的經濟規模也遠不足以對其他國家產生什麼影響。以貿易為例,根據WTO的計算,中國2001年的商品出口額佔世界總值不足4.3%,加上香港的出口,這一比例增至4.6%。這低於東盟10國的5.3%,而東盟的總人口只相當於中國的40%,GDP相當於中國的一半。日本仍是亞洲最大的出口國,佔世界出口總額的6.6%;出口在日本GDP中所佔的比例只有10%,而在中國這一比例接近25%。在美國進口的商品中,中國產品的份額較高,約占總進口商品的9.3%,在這方面,中國仍不及歐盟(佔美國進口額的19.2%)、加拿大(佔18.7%)、墨西哥(佔11.3%)和日本(佔11%)。中國是日本一個重要的進口國,占日本進口額的16.6%,美國產品則占日本進口額的18.3%,歐盟佔12.8%。2001年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美國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的數量增長了2.5%,可是從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東盟的進口分別下降了13.2%、18%、15.7%和13.6%。但是美國從其他亞洲國家減少的250億美元進口遠遠高於從中國增加的25億美元進口,這表明由於美國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再加上因投資減少和技術行業持續的不景氣而削減了進口的高科技零部件和設備的數量,美國商品的進口數量總體下降了6.2%。中國的出口產品沒有受到這種下降的影響,因為它們品種繁多,而且更以消費者為導向而不是以技術為導向。中國不僅沒有阻礙其亞洲鄰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反而起到了促進作用。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且經濟增長的速度是本地區傳統貿易夥伴的3-4倍。
同時,也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中國是全球通貨緊縮的首要元兇,雖然中國出口加工業對低端產品的價格產生了下調壓力,但中國對進口的強勁需求對穩定全球信息科技產品、資本密集型設備及商品的價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不應過分誇大人民幣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中國的經濟雖然增長很快,但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僅為3.5%,在全球貿易中所佔的份額為5%。
2.人民幣升值的時機尚不成熟。我認為,在制定匯價政策時,必須以我國經濟的長遠目標為基礎,理想的人民幣政策是決定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固然,人民幣升值會使中國公司購買外國資產並在海外擴展時所花的資金較少,國家的外債也將減少,中國公司進口外國技術的費用也將減少。然而,對中國來說,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不利因素遠遠大於它所帶來的好處。人民幣的升值可能會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貨緊縮更加嚴重,使中國正在擺脫的物價持續下降的成果毀於一旦,中國公司將更難贏利;它還可能加劇國有銀行面臨的問題。國有銀行目前的不良貸款總額大約為5000億美元;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放慢,還可能會促使金融整頓推遲;最壞的影響恐怕是人民幣升值可能會阻礙出口和外國直接投資,最終還會影響到就業

9. 解讀國家政策,拉動內需方面有哪些政策!

這個問題…… 黃哥 你雜想的呢?
反思美國救市政策就OK了哈 ! 拉動內需是基本表現面。比如「4萬億救市政策」等等,但更多的拉動內需則需要涉及到消費信心上面了哈 ,這個又扯遠了 又要扯到國家體制上面來了哈 。
中國是個「高政治、低自由」的社會主義國家體制,而這種體制在面對經濟危機及其他危機時候的應變能力是相對比「資本主義社會」散漫的自由觀念較強的(舉例:中國是全球少有的幾個民眾強烈關心政治的國家之一),經濟危機的根源不在於「金融危機」或「房地產風險」這些上面,而在於「消費信心」上,而消費信心所涉及到的主要是「非硬性產品需求」上,表現最明顯的,比如「奢侈品」「保值、增值的投資性產品」等的買賣上。對於硬性需求,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表現不會很明顯。
前端時間老弟我分析了下經濟危機中最有可能受益的幾個行業(這個就扯到更遠了哈!!!),幾個行業中,最大的受益行業有可能是「性保健用品」。o(∩_∩)o... 說起經濟危機,其實在民眾中最大的表現可用用「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統訴。經濟危機致使下崗人員增多、民眾的消費能力下降等等,使得過去分居的情侶為減少開支而同居的可能性增加,必然涉及「性保健用品」的銷售增多哈 !! o(∩_∩)o... 如上純屬瞎掰……
拉動內需的政策個人了解現在包括中央財務政策「四萬億救市」「銀行貸款政策」「重點行業、創新、高科技行業投入及政策扶植」「個人所得稅及存貸款政策」「股票政策」等…… 地方政策就多了三 ,比如成都的經適房建設、都江堰建設工程、等等。這次救市政策大多涉及到基礎建設上面。但是我覺得黃哥你更應該關注的彷彿是「就業問題吧」,明年的「待業、下崗人數增加」「新就業人口增加」「就業崗位數減少」等才是社會主要矛盾三……
哎!! 扯遠了 剛剛吃了飯 真的扯遠了哈……

1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部門領導

夏 斌 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
張承惠 金融研究所所長
巴曙松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張麗平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閱讀全文

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放棄期貨改炒股 瀏覽:773
出售外幣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瀏覽:607
股票配資金融 瀏覽:225
博時雙月薪基金份額折算 瀏覽:936
北京玖遠投資 瀏覽:891
外匯年收益計算 瀏覽:281
外匯分享會 瀏覽:196
工行貴金屬屬於期貨嗎 瀏覽:329
885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322
通達信期貨提前布局主圖指標 瀏覽:913
理財通用什麼銀行卡 瀏覽:781
航天產業投資基金管理 瀏覽:262
貴金屬標識狗頭 瀏覽:512
建行貴金屬交易多少優惠 瀏覽:232
買銀行理財怎麼算利息 瀏覽:899
建行外匯簽約 瀏覽:953
2019年鋼鐵產能置換投資 瀏覽:93
現代眾車理財是真是假 瀏覽:817
看懂股票k線 瀏覽:649
操縱股票罪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