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大衛休謨定理

國際金融大衛休謨定理

發布時間:2021-04-27 07:52:48

Ⅰ 大衛·休謨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大衛·休謨(1711—1776年)是英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早期貨幣數量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於蘇格蘭貴族家庭。1723年入愛丁堡大學學習希臘語,後又學習法律,但他熱愛學習和研究哲學。1735—1737年旅居法國。1746和1747年兩度擔任聖克萊爾將軍的秘書,並隨他出使維也納和都靈。約在1750年間與斯密結識後成為密友。1752年出任愛丁堡律師協會圖書館館長。1763年任英國駐法國大使館秘書,後任參贊,與巴黎思想界著名人士和重農學派來往密切。1767年任英國負責外交事務的副國務大臣。1769年休謨隱居於愛丁堡。

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1739—1740)、《道德與政治論文集》(1741—1742)、《政治論叢》(1752)、《英格蘭史》(1754—1762)、《經濟學文集》(E·羅德溫編,1955)。

休漠曾經對經濟動機或者說「勞動的原因」進行過研究。這是他的經濟分析最基本的層次。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經濟思想和他在《人性論》中對人性的探討之間的聯系。休謨認為有四種「勞動的原因」:消費的慾望、行動的慾望、快樂的慾望及獲得的慾望。消費的慾望得到經濟學家普遍接受。行動的慾望主要指勝任挑戰性工作的慾望,特別是商人的活動,以及更一般地說,「勤勞的職業」,符合這樣的要求。快樂的慾望主要指一種積極的情感狀態,但這不是勞動的一個完全獨立的原因,但卻是消費和有興趣的活動的共同主要組成部分。勞動的最後原因是獲得金錢的慾望,即積累在經濟「賭博」中對獲勝的慾望。休謨著重指出這些動機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極端重要性。並且認為除了尋求快樂之外,人們還受許多「本能」驅使去干一些為干而乾的事情,從而排除了財富和福利簡單等同,為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的肯定埋下伏筆。

休謨對政治經濟學,或者說市場關系進行過研究。客觀地講,這一部分是其經濟理論研究中價值相對較小的部分。休謨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他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著名代表。休謨與重商主義觀點相對立,主張貨幣數量論,他否認貨幣具有內在的價值,在他看來貨幣不過是勞動和商品的代表,是決定價格的手段;商品價格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決定,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價格成比例地上漲。休謨這一觀點是依據歐洲16—17世紀的情況提出的,由於當時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黃金大量流入歐洲,貨幣數量急劇增加,出現了物價上漲的情況。當然,由於他不懂得價值,不懂得貨幣本身也有價值,所以,沒有看到商品價格不是由貨幣的數量決定的,而是由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的關系所決定的。休謨不知道在使用金屬貨幣時,商品價格的提高是由於金銀的價值和商品的價值相比發生了變化。當時物價上漲的原因不在於貨幣數量的增加,而是由於美洲開采黃金的費用低廉,輸入歐洲的黃金價值下降了。不過後來貨幣數量論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解釋紙幣管理的理論依據,至今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貨幣理論仍是沿著早期的貨幣數量論發展起來的。

(2)他運用古典的貨幣數量論的分析方法,成功地解決重商主義的貿易收支自動平衡趨勢和利用外貿順差積累金銀政策主張之間的悖論。他的立場是,由於硬幣流通對貿易國的物價影響,每個國家的貨幣數量會在進出口相等時趨於均衡。由此可見,能決定一國吸引並保持貨幣數量的是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或由其人口及其人民勤勞精神決定的生產能力,而不是該國的貿易順差。

(3)攻擊了重商主義者關於利率是由貨幣供給量決定的觀點,強調了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他站在數量說的立場上指出,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只會簡單地提高所有價格而必然抵消為開支融資而增加的對貸款需求,使利率不受影響。因此,決定利率的是真實資本供給。在這里休謨轉向自然的歷史研究方法。

(4)休謨還探討了政府管制市場的消極後果,尤其認為自由貿易對於所有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應該有顯著的有利影響,因此,任何伴隨的代價(屬於短期性質)都是值得承受的。

(5)休謨認為為了保持人們勞動的積極性,必須有一個適度的稅收規模。休謨一方面贊同重商主義學派關於「貧困的效用」理論,認為增加稅收「會成比例增加人們的勤勞」;另一方面他強調,由於經濟活動也受消費慾望的驅使,獲得消費目標的困難增長超過一定水平會導致失望。從稅收對勤勞刺激效果考察,應該存在最優稅收水平。

在休謨的經濟哲學中他曾站在最高的道德立場上,對商業的和工業社會的合理性進行評價,休謨運用的道德判斷標準是從功利主義的倫理學中提取的。休謨認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前三種動機,即消費、有興趣的行動和快樂的慾望,是個人幸福的主要目標。經濟增長有助於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並且最終有助於人類福利的整體改進。此外,休謨認為,經濟增長還有利於許多非經濟目標的實現,如有助於自由主義的和機械論的藝術的知識的增長,以及培養人性和同情意識;提高一個民族的精神的和經濟的力量來保護自己,並且,通過對知識和同情意識的增加的影響,推進對政治藝術與政治和諧的理解。

在分配理論方面,休謨作為18世紀的經濟學家已不同於17世紀的經濟學家,不再由地租引出對利息的說明,而是把利息和利潤聯系起來。他認為利息和利潤存在相互影響,在可以得到高利息的地方,沒有人會以低利潤為滿足。但他沒有明確指出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他揭示了利息率發展趨勢,認為利息率低是經濟發達的標志。

Ⅱ 大衛·休謨的介紹

大衛·休謨1(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蘇格蘭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他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雖然現代學者對於休謨的著作研究僅聚焦於其哲學思想上,但是他最先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蘭史》一書在當時成為英格蘭歷史學界的基礎著作長達60至70年。歷史學家們一般將休謨的哲學歸類為徹底的懷疑主義,但一些人主張自然主義也是休謨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謨的學者經常將其分為那些強調懷疑成分的(例如邏輯實證主義),以及那些強調自然主義成分的人。休謨的哲學受到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和喬治·貝克萊的深刻影響,也受到一些法國作家的影響,他也吸收了各種英格蘭知識分子如艾薩克·牛頓、法蘭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等人的理論。

Ⅲ 簡述「大衛休謨」的四重調節機制。各位大神,急求答案,幫幫忙啊

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存款准備金降低,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Ⅳ 求國際金融(邁克爾莫菲特、阿瑟斯通西爾、大衛艾特曼)課本中文版

題主現在有了么?同求,感謝感謝

Ⅳ 國際金融學中,「價格--現金流量機制」的原理

價格-現金流動個機制也叫休謨機制:在今本位制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失衡可以通過黃金的既有輸出入和價格的自動漲跌得以平衡。因此,各國無須過多地對國際收支和匯率進行干預。休謨機制的前提條件是貿易的自由化和黃金在國際間的自由流動。正是在這種條件下,進出口的變化才表現為黃金的流出入和貨幣供給量的增減。

Ⅵ 國際金融簡答題:簡述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機制

(一)、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是指由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國內經濟變數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反作用過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受價值規律的支配,一些經濟變數就會出現相應變動,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使國際收支不平衡自動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自動調節機制也有所差異。
1、國際金本位制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在國際間普遍實行金本位制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可通過物價的漲落和現金(即黃金)的輸出輸入自動恢復平衡。這一自動調節規律稱為「物價–現金流動機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休謨•大衛(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稱「休謨機制」。「物價–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具體過程如下:一國的國際收支如果出現逆差,則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上升,若外匯匯率上升超過了黃金輸送點,則本國商人不再用本幣購買外匯付給商人,而是直接用黃金支付給外國出口商,這樣黃金就大量流出。黃金外流導致本國銀行准備金降低,從而使流通中貨幣量減少,物價下跌,而物價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直至國際收支改善。這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夠自發調節,用不著任何人為的干預。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其自動調節過程完全一樣,只是各經濟變數的變動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動調節過程可用圖(8.1)表示如下:

圖8.1 物價–現金流動機制
休謨的「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在理論上分析存在著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貨幣數量論為依據的,因而得出物價僅因貨幣數量變化而變化;第二,在金幣流通的情形下,黃金流動不一定會引起物價變動,因為金屬貨幣可以自發調節到必要的數量;第三,他強調相對價格的變動,而忽視了產量和就業的變動;第四,黃金流動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自動聯系起來,金融當局沒有進行干預的餘地。正是因為休謨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況因而過高估計了「物價–現金流動機制」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作用。
2、紙幣流通條件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在不兌現紙幣流通條件下,黃金流動雖已不復存在,然而,價格、匯率、利率、國民收入經濟變數對於國際收支自動恢復平衡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1)價格的自動調節機制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導致國內信用膨脹、利率下降、投資與消費相應上升、國內需求量擴大,從而對貨幣形成一種膨脹性壓力,使國內物價與出口商品價格隨之上升,從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導致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使原來的國際收支順差逐漸消除。
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由於外匯支付手段的減少會導致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國內總需求量減少、物價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從而增強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進口商品在國內相對顯得昂貴而影響其進口,於是,國際收支的逆差逐漸減少,恢復平衡。
(2)匯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匯率調節國際收支是通過貨幣的升值、貶值消除順差或逆差,從而恢復國際收支平衡的。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外匯供給大於外匯需求,本幣匯率上升,進口商品以本幣計算的價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上漲,因此,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外匯需求大於外匯供給,本幣匯率下跌,出口商品的價格以外幣計算下跌,而以本幣計算的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於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進口,貿易收支逆差逐漸減少,國際收支不平衡得到緩和。
(3)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民收入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在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該國的國民收入、社會總需求會發生變動,而這些變動反過來又會減弱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會使其外匯收入增加,從而產生信用膨脹、利率下降,總需求上升,國民收入也隨之增加,因而導致進口需求上升,貿易順差減少,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會使其外匯支出增加,引起國內信用緊縮、利率上升,總需求下降,國民收入也隨之減少,國民收入的減少必然使進口需求下降,貿易逆差逐漸縮小,國際收支不平衡也會得到緩和。
(4)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
利率的自動調節機制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會影響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對國際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
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存款或其他外國資產增多,負債減少,因此產生了銀行信用膨脹,使國內金融市場的銀根趨於松動,利率水平逐漸下降。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國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下降,從而對本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減少,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上升,資本外流增加、內流減少,資本項目順差逐漸減少,甚至出現逆差。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國內投資成本下降,消費機會成本下降,因而國內總需求上升,國外商品的進口需求也隨之增加,出口減少,這樣,貿易順差也會減少,整個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反之,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即表明該國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或其他外國資產減少,負債增加,於是就會發生信用緊縮,銀根相應地趨緊,利率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導致本國資本不再外流,同時外國資本也紛紛流人本國以謀求高利。因此,國際收支中的資本項目逆差就可以減少而向順差方面轉化;另外,利率提高會減少社會的總需求,進口減少,出口增加,貿易逆差也逐漸改善,國際收支逆差減少。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的正常運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因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1)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只有在純粹的自由經濟中才能產生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觀經濟政策會干擾自動調節過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自西方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以來,大多數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2)自動調節機制只有在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彈性較大時,才能發揮其調節的功能。如果進出口商品供給、需求彈性較小,就無法縮小進口、擴大出口,或擴大進口、減少出口,改變入超或出超狀況。
(3)自動調節機制要求國內總需求和資本流動對利率升降有較敏感的反應。如果對利率變動的反應遲鈍,那麼,即使是信用有所擴張或緊縮,也難以引起資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對利率反映的靈敏程度與利率結構相關聯,也與一國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
由於自動調節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要滿足上述三個條件,而在當前經濟條件下,這些條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導致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往往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因此,當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各國政府往往根據各自的利益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Ⅶ 大衛·休謨的人物生平

大衛·休姆(David Home)(後來改名為休謨〔Hume〕)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歷)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親是在寧威爾區(Ninewells)擔任律師的約瑟夫·休姆、母親是法爾科內夫人。休謨在長大後偶爾也會回到寧威爾區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將名字從休姆改為休謨,因為英國人很難以蘇格蘭的方言正確念出休姆這個名字。休謨在年僅12歲時就被家裡送到愛丁堡大學就讀(當時正常的入學年齡是14歲)。最初休謨打算從事法律職業,但不久後他發現自己有了「一種對於學習哲學和知識以外所有事物的極度厭煩感,當我的家人想像我正在閱讀屋埃特和維尼阿斯(兩位當時著名的法學家)時,我實際上卻是在閱讀西塞羅和維吉爾的著作。」休謨對於大學里的教授都不抱好感,他曾在1735年告訴一名朋友說:「你根本不能從教授身上學到任何東西,那些東西在書里都有了。」
在那個時代,一個貧窮的蘇格蘭人能選擇的生涯途徑相當少,休謨面對的是成為家庭教師或是成為商人的職員這兩個選項,他最後選擇了後者。 在1744年出版《道德和政治論文集》(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一書後,休謨申請擔任愛丁堡大學的「倫理學和精神哲學」系所的教授,但被大學拒絕。在1745年詹姆斯黨叛變的時期中,休謨成為當時被官方形容為「瘋子」的安那代爾侯爵(1720-1792)的家庭教師,這份工作只維持了一年左右便結束。不過,也是在這段時間,休謨開始撰寫他的歷史巨作《大不列顛史》(The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一書,這本書的寫作持續了15年,寫成時已超過了一百萬字,最後從1754至1762年間分成六冊發行。在這段期間休謨參加了由詹姆斯·伯尼特(James Burnett)創辦的教規門講會(Canongate Theatre),藉此也認識了其他許多當時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從1748年開始他擔任了聖克萊爾將軍的秘書長達三年,同時一邊撰寫他的《人類理解論》一書(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然而和前幾本書一樣,這本書在當時出版時也沒有獲得重視。
這時休謨遭到教會指控為異端,休謨的一名年輕朋友以教士身份挺身替他辯護,主張休謨身為無神論者是屬於教會管轄的范圍之外。盡管後來休謨被判無罪,格拉斯哥大學仍然拒絕了休謨擔任哲學教授的申請,這可能也是因為另一名正大力批評休謨形而上學的哲學家Thomas Reid刻意阻撓所造成的。依據休謨的自傳,要直到他在1752年回到愛丁堡後「愛丁堡大學才讓我成為他們的圖書館館長,擔任這個職位只能獲得很少的薪水,但卻讓我有機會接觸一個這樣龐大的圖書館。」愛丁堡大學圖書館的豐富資源使休謨得以繼續他在《大不列顛史》上的研究。
休謨最終以一個評論家和歷史學家的身份聞名,他龐大的《大不列顛史》一書敘述了從撒克遜王國到光榮革命的歷史,這本書一出版便成為暢銷書。在這本書里休謨將政治體制下的人民形塑為一種文化習俗的產物,這些人傳統上傾向於服從既有的政府,只有在面對無法確定的情況時才會尋求改變。從這個觀點來看,只有宗教的差異才能使人偏離他們的日常生活、開始關注政治的事務。 休謨早期寫下的論文「論迷信與宗教」就已經立下了幾乎所有他之後有關宗教歷史的著作根基。在休謨那個年代,想批評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必須抱持謹慎的態度,舉例而言僅在休謨出生的15年前,一名18歲的大學生Thomas Aikenhead只因為評論基督教是「胡說八道」便被教會起訴,最後還被定罪以褻瀆罪名處以絞刑。因此休謨也是只以轉彎抹角的方式表達他的理論,大多是以虛構的角色在對話錄中呈現。休謨一直沒有承認自己是《人性論》一書的作者,直到1776年他去世的那年為止。他的論文《論自殺》和《論靈魂不朽》,以及他的《自然宗教對話錄》(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一書都是在他死後才出版(分別在1778和1779年出版),這些著作也都沒有註明休謨或是出版商的名字。休謨為了掩藏自己作者身份而做出的這些安排也使得今天學者們對於休謨究竟是自然神論者或是無神論者仍有極大的爭議。不管如何,在當時有關休謨是無神論者的傳言的確使得休謨求職時四處碰壁和受阻。
休謨曾向朋友提及一次他在偶然間被「轉化」為基督徒的過程:當他前往監督自己新居建築工地的途中跨過愛丁堡市中心一片剛乾枯的湖泊時,他不小心滑入了泥沼中,由於身型肥胖而爬不出來被困在了那裡。這時一些賣魚婦人剛好路過,看到了休謨的窘境,但她們很快便認出他是那位知名的無神論者,於是拒絕救援他,直到休謨答應要成為一名基督徒、並且被迫在泥沼中朗讀主禱文和信經之後,這些壯碩的賣魚婦才將他拉起。休謨事後向朋友開玩笑道這些賣魚婦是「他所遇過最聰明的神學家了」。 從1763年至1765年間休謨擔任巴黎的哈特福伯爵的秘書,在那裡他受到了伏爾泰的欽佩並且被捧為巴黎社交圈的名人。同時他也認識了讓-雅克·盧梭,兩人最初成為要好的朋友,但最後因理念不合而分散。休謨這樣描寫他的巴黎生活道:「我真的時常想回歸愛丁堡那平凡而粗糙的撲克牌俱樂部…以矯正並緩和這段時間以來那麼多的感官刺激。」在1768年休謨回到愛丁堡定居。到了1770年左右,隨著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誇贊是休謨讓他從「教條式的噩夢」中覺醒,休謨的哲學著作開始獲得大眾的注意,也是在那之後他才獲得了他一輩子都沒有獲得的聲譽。
詹姆士·包斯威爾在休謨去世的前一周拜訪了他,休謨向包斯威爾透露他堅定的將人在死後還會有來生的理論視為「最不合理的迷信」。休謨替自己寫的墓誌銘是:「生於1711,死於[……]—空白部分就讓後代子孫來填上吧。」休謨在1776年去世後被埋葬在他生前所安排的「簡單的羅馬式墓地」,地點位在愛丁堡卡爾頓山丘(Calton Hill)的東側,俯瞰山坡下他位於城內的老家。

Ⅷ 大衛休謨的價格—現金流動機制中,「一國國際收支如發生逆差...黃金外流導致銀行准備金降低,從而使

呵呵,你去問問牛頓
貨幣是紙,沒有準備金貨幣就和廢紙一樣,如果繼續發行的話就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二戰中希特勒為什麼能發動那麼多人,就是因為德國經濟破敗到紙幣只能印刷單面

Ⅸ 什麼是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和諾貝爾獎(Nobel)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們二人分別發現了這一理論。應」(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和諾貝爾獎(Nobel)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們二人分別發現了這一理論。這個理論直截了當。經濟活動包括兩類:可貿易的——隨時可以遠距離... 什麼是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理論指出,一個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其實際匯率應該不斷上升。這就是「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Balassa-Samuelson effect),是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已故的貝拉•巴拉薩(Bela Balassa)和諾貝爾獎(Nobel)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名字命名的,他們二人分別發現了這一理論。

這個理論直截了當。經濟活動包括兩類:可貿易的——隨時可以遠距離供應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和不可貿易的——理發、照看孩子等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前者生產率的提高往往快於後者。

為簡單起見,我們假設談論的是一個實行固定匯率機制的小國。那麼,可貿易經濟活動的價格將由全球市場決定,其在國內的價格為全球價格乘以匯率。不可貿易經濟活動的價格,相對於可貿易活動的價格將上漲,因為其相對單位勞動成本將會上升。這就是理發在窮國便宜、在富國貴的原因。

這一切跟中國有什麼關系呢?正如倫敦咨詢機構Smithers & Co的安德魯•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所指出的那樣,答案在於,實際匯率上升是「一條不叫的狗」。

盡管中國在2005年7月對匯率政策做了微幅調整,但自1994年1月以來,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幾乎一直沒有變動。過去9年,中國的通脹率大多數時候都低於美國,因此實際匯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據JP摩根(JPMorgan)估計,自1998年1月以來,人民幣實際匯率已下降約7%。(見圖表)

然而,中國似乎滿足實際匯率上漲所需的一切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9月份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指出,自1979年以來,中國工業領域生產率的增幅平均每年比服務業高出3個百分點。

如果人們預期會上升的實際匯率不升反降,那麼人們也就會認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將變得更有競爭力。證據表明,情況確實如此:看看中國出口的驚人增長和經常賬戶盈餘的不斷飆升吧。

我認為,目前有三個基本指標表明,人民幣匯率被嚴重低估了。首先,外匯市場干預所需的規模;其次,外匯收入過剩的根源如今是經常賬戶盈餘,而不是相對不穩定的短期資金流入;最重要的是,基本差額盈餘至少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見圖表)。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金流入之和。瑞銀集團(UBS)的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認為,人民幣低估幅度約為20%。*

正如史密瑟斯所主張的,人民幣實際上的逐漸貶值,正是中國崛起對全球通脹起到抑製作用的原因。中國出口產品的美元價格,的確一直呈下降趨勢。但這並非是必然的。是近乎固定的名義匯率與不斷下降的實際匯率的結合,才造成了這種結果。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這不是偶然的。相反,正如安德森指出的,為取得這一成果,中國政府付出了不少努力。

在正常情況下,強大的經濟力量會糾正日趨低估的實際匯率。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曾指出,貨幣機制是實現這種結果的一種方式。在匯率固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相應的自願資金外流,來抵消經常賬戶盈餘,就會造成貨幣基礎的增長。這應會造成信貸擴張、需求過度、國內價格水平提高及實際匯率上升。

簡言之,經濟過熱不是問題,而是實際匯率被低估的「天然解決方案」。但正如安德森所指出的,中國經濟夠大、夠封閉、管制夠嚴、勞動力也夠豐富,足以防止形成這種效應。

為將匯率保持在低水平,中國央行買進了大量外匯,但它一直能夠沖銷大規模買入外匯對貨幣政策的影響(見圖表)。此外,由於中國的總體儲蓄水平非常之高,資本市場與世界其它地區充分割裂,因而其國內利率水平較其目前的外匯儲備回報率約低1.5個百分點。

沖銷即通過發售國內票據,消除官方干預外匯市場產生的多餘流動資金,這不僅僅是可行的,甚至還極為有利可圖 —— 如果願意忽視最終遭受巨額資本損失的風險。從遠期看,低國內利率產生的支出,確實可能造成過度的需求和通脹,特別是在經濟和金融體系實現了自由化的情況下。不過,幾乎沒有跡象顯示這樣的情形迫在眉睫。

上周專欄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政府有很好的理由從中國人民的利益出發,吸收國內多餘的儲蓄。不過,本文得出的結論是,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在很長時期內不進行這種調整。

因此,中國政府可以選擇。那麼,應該怎麼選呢?如果他們決定減少經常賬戶盈餘,那麼他們是否應該允許名義匯率更快上升,或是經濟過熱和通脹加速?要擴大需求,他們又該作出何種選擇呢?這些將是下周本系列專題最後一篇探討的主題。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大衛休謨定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玖遠投資 瀏覽:891
外匯年收益計算 瀏覽:281
外匯分享會 瀏覽:196
工行貴金屬屬於期貨嗎 瀏覽:329
885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322
通達信期貨提前布局主圖指標 瀏覽:913
理財通用什麼銀行卡 瀏覽:781
航天產業投資基金管理 瀏覽:262
貴金屬標識狗頭 瀏覽:512
建行貴金屬交易多少優惠 瀏覽:232
買銀行理財怎麼算利息 瀏覽:899
建行外匯簽約 瀏覽:953
2019年鋼鐵產能置換投資 瀏覽:93
現代眾車理財是真是假 瀏覽:817
看懂股票k線 瀏覽:649
操縱股票罪 瀏覽:759
000372基金 瀏覽:142
603839股票 瀏覽:804
近期退市股票 瀏覽:979
股票數據線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