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明清金融機構的歷史意義

明清金融機構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5-01 07:46:26

⑴ 請問銀行金融機構的演變是指什麼啊他們性質的轉變還是什麼方面的內容呀 謝啦

銀行的演變
經濟的快速增長(始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並隨後在整個19世紀擴展到西歐和歐洲的延伸地區北美及澳大利亞廣闊的定居點)在多大程度上要歸功於17世紀以來銀行業的發展,金融史學家尚無定論。毫無疑問,金融革命要領先於工業革命。雖然引發工業革命的紡織品加工和鋼鐵生產的決定性的突破,並未嚴重依賴銀行的融資。但是,銀行在歐洲大陸工業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要比在英國更重要。實際上,是更先進的金融機構促進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帶動金融發展,要從中尋求一個簡單的因果關系可能是徒勞的。這兩種進程相互依存並自我強化,這種觀點才是合理的解釋。這兩種進程伴隨著經常性突變(技術創新)、新事物形成(新型公司的創造)和間斷平衡(危機將決定哪些公司生存以及哪些消亡),表現出了明顯的進化特徵。
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慎重的銀行活動以紙幣代替大部分的金銀……比喻得過火一點,簡直有些像空中樓閣。」在他出版《國富論》後的年代,金融創新呈爆炸之勢,歐洲和北美各種不同類型的銀行激增。歷史最為悠久的是票據貼現銀行,為從事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商人提供融資。在亞當•斯密時代,倫敦已經成為一些非常成功的銀行如巴林銀行的基地,這些銀行專門從事大西洋兩岸的商業金融服務(這類業務後來才為更多人所知)。由於監管的原因,幾乎所有的英國銀行在此期間都是私營銀行。一些銀行專門從事倫敦城裡的商業金融服務(倫敦東部方圓幾英里的地方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商業金融中心);一些銀行開展地產業務,也就是所謂的「鄉村銀行」,其興衰與英國農業收成好壞密切相關。
金融演變和自然演變的決定性差異在於所謂的「智能設計」作用,要知道管理者是人而不是神。英格蘭銀行經過長期的試錯過程之後,漸漸地開發出公共職能,1826年重新獲得了貨幣發行的壟斷權,並在英國各地設立了分支機構,逐步接管了鄉村銀行的貨幣發行業務①。英格蘭銀行在同業往來中越來越多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銀行間越來越多的「結算」款項要通過英格蘭銀行完成。隨著限制商業票據貼現率的《重利限製法》於1833年被最終廢除,銀行能夠充分利用其位於城市的大銀行規模優勢。銀行貼現率越來越多地被看做是「貨幣市場」(主要是通過商業匯票貼現進行短期貸款)最低的短期利率。
40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依舊是,銀行儲備和貨幣流通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在19世紀40年代,時任總督的霍斯利•帕麥爾的觀點就是准備金只需包括1/3金幣或金條,實質上其受到再貼現業務量的調節。當時英國的羅伯特•皮爾爵士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會在貨幣過量發行與通貨膨脹方面冒很大風險。1844年皮爾主持通過《英國銀行法案》,把英格蘭銀行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商業銀行業務的銀行部;二是獨立的貨幣發行部,它被賦予沒有黃金保證的1 400萬英鎊銀行券發行額度,可以持有未指定用途的金幣和金塊,並根據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平衡來決定增減,即銀行券發行數額不得超過黃金保證的數額。然而,一再發生的危機(在1847年、1857年和1866年發生三次危機)清楚地表明,這種過於僵化的束縛,使得《英國銀行法案》在每次危機中都不得不暫時中止,以避免流動性的徹底崩潰。危機爆發之後,在見證了歐沃倫格尼銀行因大規模擠兌而倒閉後,《經濟學人》雜志主編沃爾特•白哲特才把英格蘭銀行在危機中的作用准確定位於不考慮罰息而自由提供信貸的「最後貸款人」,以防止流動性危機。
應當強調的是,沃爾特•白哲特並不能完全解決維多利亞時代的貨幣問題。根據每盎司黃金兌換3英鎊17先令101/2便士的匯率,一英鎊可以兌換成一定的、不可改變的黃金數量,這一神聖的原則創立於大師輩出的牛頓爵士時代。在應對這一神聖原則的挑戰時,沃爾特•白哲特並不比19世紀其他傑出的經濟理論家更高明。為了弄清楚當代有關金本位的討論,就要在諸多方面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也屈從於貴金屬,正如3個世紀之前的征服者一樣。「貴金屬僅僅是貨幣,」城市貴族巴倫•奧費斯迪宣稱,「紙幣能成為貨幣是因為它們代表貴金屬貨幣。否則,這就是詐騙。並非所有的儲戶都能獲得貴金屬貨幣,因此存款不是貨幣。」如果這一原則得到遵守,並且英國經濟中貨幣供應量真正取決於英格蘭銀行儲備的金幣和金條數量,那麼英國經濟的增長將完全窒息—即使考慮到19世紀新金礦發現的擴張效應。
英格蘭銀行紙幣發行由於受到限制,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黃金儲量實際超過流通中的紙幣價值。這使新型銀行,特別是吸納存款的銀行激增,使貨幣擴張成為可能。1858年以後,股份制銀行的限制被取消了,為幾大商業銀行的產生鋪平了道路:倫敦西敏寺銀行(成立於1833年)、國民銀行(1834年)、伯明翰米德蘭銀行(1836年)、勞埃德銀行(1884年)和巴克萊銀行(1896年)。自歐沃倫格尼銀行倒閉以來,起源於比利時(興業銀行)、法國(信用動產)和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的類似工業投資銀行在英國的發展不太成功。重要的是,事實上銀行並沒有購買工業企業的大宗股票,而是吸納存款,為新銀行貸款的不斷擴大奠定基礎。
20世紀之交,新的儲蓄銀行的激增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到1913年,英國儲蓄銀行吸納的存款達2.56億英鎊,大約佔英國存款的1/4。與那些被稱為「大銀行」的諸如德國達姆施塔特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貼現公司(Disconto-Gesellschaft)相比,德國儲蓄銀行的資產超過它們2.5倍還多。總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國銀行的居民存款總計近12億英鎊,而流通中的紙幣僅有4 550萬英鎊。貨幣目前主要存於銀行,雖然離開了我們的視野,卻從未被忘卻。
(責任編輯:王蕊)
盡管存在差異,但最先進的經濟體基本上遵循了英國的做法,即通過獨有的央行和存款集中在相對較少的大型機構進行調節。法蘭西銀行成立於1800年,德意志帝國銀行成立於1875年,日本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分別成立於1882年、1907年。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英國銀行業表現出明顯的集中傾向,具體體現為鄉村銀行數量的下降—從高峰時期1809年的755家到1913年減少至17家。
金融業在美國的演變迥然不同。在那裡,議員唯恐銀行家勢力過於強大的觀念,兩次扼殺了央行(美國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萌芽,因此直到1913年才通過立法創建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美聯儲)。直到現在,美國金融界才真正開始享有充分的發展自由。1864年頒布的《國家銀行法》,在建立民營銀行和歐洲標準的最低資本金要求方面,大大降低了障礙。與此同時,建立跨州銀行還存在障礙。這些法規條文合並後的影響就是,銀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數量急劇攀升,從1899年不到3 600家激增到1922年高峰期超過8 200家。大批資本不足的銀行成為金融不穩定的隱患,恐慌成為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常態。在那場大蕭條危機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運作超過15年的貨幣當局加劇而不是減輕了銀行危機。1933年,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大大降低了美國銀行遭受擠兌的脆弱性。然而,銀行業仍然高度分散,直到1976年緬因州成為第一個允許州際銀行合法化的州。到1993年以後,在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最新的銀行危機(見第五章)之後,全美的銀行數量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後首次低於3 600家。
1924年,凱恩斯把金本位制貶為「野蠻的殘余」。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恢復黃金兌換體系的努力,不僅對英國,而且對整個世界都是一個錯誤。毫無疑問,金本位制有其優勢。匯率穩定有助於在貿易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預測定價,而長期平穩的價格可以給出一個通脹預期。金本位制還可能降低政府奉行審慎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借貸成本。基於金本位制的貨幣釘住單一商品或其他貨幣的困難在於,決策者被迫選擇要資本自由流動,還是要獨立的國家貨幣政策—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換言之,這是一個「三角困境」,即所有貨幣當局中只能在匯率穩定、資本流動和國內經濟穩定三者之間同時選擇兩個。央行力求在釘住匯率制下保持貨幣價格穩定,盡管釘住匯率制度可能意味著短期利率波動幅度更高。如果貨幣供給受到限制(如19世紀70年代和19世紀80年代黃金的供應隨需求而變),這可能意味著通貨緊縮。釘住匯率制度可以傳輸金融危機(如1929年後金本位制恢復過程中所發生的)。相比之下,主要基於銀行存款的貨幣體系和浮動匯率擺脫了這些制約因素。金本位制已經垂死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其存在不再有意義的日子—1971年8月15日終於到來了。那天,尼克松總統關閉了所謂的「黃金窗口」—此前美元在特定條件下,通過這扇窗口可以換取黃金。從這一天開始,貨幣和貴金屬之間百年聯系的歷史就此結束了。

⑵ 論述近代中國金融業新舊更替 的歷史過程,分析其主要原因

從清末的晉商沒落,看出傳統金融業的落後,落後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工具沒有與國家政治及戰爭相結合,西方當時的戰爭與金融結合度相當較強

⑶ 有沒有介紹中國近現代金融歷史的文章或電子書

中國近現代金融史及其政策發展

摘要:
「金融」一詞產生於近代,
但明朝中葉之後我國就已出現比較廣泛的金融
活動,尤其是在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1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金融更是經歷了動盪與混亂、統一與發展的歷程。回顧與總結中國近現代金融史上的發展、金
融政策及經驗教訓,對於推進當代中國金融的改革與發展、實施正確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字:
近現代;

金融;發展史;政策;

一、我國近現代史上金融發展進程的歷史

從明末到1949年這段時期,我國經歷了封建社會的落日輝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混亂與動盪以及前赴後繼的民族抗爭,中國金融也經歷了重大波折與艱難發展。

舊式金融機構由盛而衰。
錢鋪和票號是舊式金融機構的典型代表。
錢鋪產生於明代,
在清代成為當時的主要金融機構,
但因中國社會制度的落後未能發展成真正的銀行。
票號產生於明末,
以經營匯兌業務為主,
在鴉片戰爭後發展到極盛,
但在辛亥革命後逐漸衰敗並最終消亡。

外商銀行在華特權由小漸大,但最終被取締。由於清政府的軟弱與退讓,外
商銀行於1845年進入中國,逐漸控制了進出口貿易,壟斷外匯,控制中國金融
與財政。抗日戰爭勝利後,外商在華銀行的勢力出現新變化,
美國在華銀行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後,帝國主義在華銀行的特權被徹底取締。

中國現代銀行業在曲折中前進。中國現代銀行業誕生於1897年,辛亥革命後得到了很大發展,
南京政府建立後逐步實現了官僚資本的金融壟斷,
而民族資本金融業卻趨於衰落。在外部擠壓、內部爭奪以及階級斗爭以至戰爭的影響下,
中國現代銀行業始終在曲折中發展。

革命根據地的金融業由無到有,
並最終掌握了全國金融。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合作金融機構始創於1924年,其後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與壯大。
中國人民銀行於1948年12月成立,在邊解放、邊接管、邊建行和邊辦業務的過程中使中國金融從混亂走向統一,從動盪走向穩定。

二、我國近現代史上的國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自明末到1949年,我國經歷了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以及同時期
的革命根據地政府等幾個階段。不同階段、不同政權在金融問題上持有的立場不同、採取的政策不同,政策的成效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輕末政策、
「覓商匯兌」
政策、封建壓榨政策

明清政府長期實行重本輕末政策,
提倡和獎勵農業勞動者,
抑制和賤視工商業者,直到甲午戰爭後才實現向「農工商皆本」的轉變。太平天國後期,由於戰爭
原因清政府開始實施「覓商匯兌」政策,請票號匯兌京餉、協餉,要求票號為各省
借墊京餉、協餉,為清政府匯兌、抵還外債,代理部分省關的財政金庫。此外,
還長期實行封建壓榨政策,
動輒就要票號捐輸報效,
不時地禁止官款匯兌,
一遇
倒賬首先考慮外國銀行及大清銀行的利益,對票號

落井下石



總的來講,
重本輕末政策及封建壓榨政策,
嚴重製約了錢鋪、
票號的健康發
展;

覓商匯兌

政策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票號的資本實力、放貸規模、經營地域及
業務范圍,同時又使票號過分倚重與政府有關的金融業務、輕視商業金融業務,
逐漸喪失了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清政府倒台後很快衰敗下來。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


1845
年外商銀行進入中國後,清政府對外商銀行的入侵一直採取退讓政
策。
19
世紀
70
年代後,出於軍事、政治以及興辦洋務的需要,清政府對外商銀
行轉而實行退讓加依附政策,向外商銀行乞求貸款。
19
世紀
90
年代到
20
世紀
初,
外商銀行都把對華貸款作為搶奪勢力范圍的手段。
北洋政府時期,
不同軍閥
依附不同的外商銀行,
將外商銀行貸款作為籌集財政資金的重要手段。
南京政府
成立後,
盡管對外商銀行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
但退讓加依附政策總體上沒有變
動。

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
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首先,
使外商銀行
輕而易舉地壟斷了國際匯兌業務,
通過對錢庄的滲入控制中國金融,
使國內傳統
金融業成為外商銀行的附庸;
其次,
外商銀行對新生的民族銀行業進行抵制與打
壓,
延緩了中國民族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不斷製造金融恐慌,
最終掌握了中
國金融的領導權;
再次,
外商銀行通過向地方政治勢力貸款,
收買與扶植軍閥勢
力,使中國社會日益動盪與混亂。

(三)晚清政府與北洋政府實行有利於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清政府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
使其自身陷入被外商銀行壓榨與要挾的困
境之中,同時也使其逐漸意識到應該創立自己的銀行,終於在
1897
年,清政府
成立了中國首家商業銀行。
此後,
在繼續實行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的同
時,
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支持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比如,
在創
辦中國通商銀行及其業務經營等問題上,給予民族商業銀行一定的自由發展空
間。

北洋政府時期,
在繼續實行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依附政策的同時,
也實施了
有利於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較少干預民族銀行業,
民族銀行業自主性增
強,形成華資銀行同外商銀行、傳統錢庄

三足鼎立

之勢。此外,晚清政府與北
洋政府在發展商辦銀行的同時,
都很重視發展官辦銀行及官商合辦銀行,
但都主
要出於財政需要的考慮,
使其成為主要為政府財政服務的金融工具,
這取得一些
成效,但也積累了巨大的危機。

從政策成效上看,
支持民族銀行業自由發展的政策,
有力推動了我國民族銀
行業的產生與發展,
形成一股同外商銀行競爭的新生力量;
官辦銀行的產生,

觀上減少了政府對外商銀行的依附程度;
民族銀行業的興起直接推動了民族工業
的發展,同時培養了一批懂專業、熟悉國際業務、掌握英語的銀行管理人才。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壟斷政策、對民族資本金融業的壓制政策以及法幣
政策

南京政府成立後,實行金融壟斷政策,建立和發展了

四行二局

的金融壟斷
體系(即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和郵政儲
金匯業局)。同時,還對商辦銀行採取壓制政策,把許多全國性及地區性商辦銀
行、
地方性官辦銀行逐步演變為南京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機構。
抗戰開始後,
南京
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商辦銀行的監督和檢查,
限制新商辦銀行的設立。
抗戰勝利後,
南京政府頒布新的《銀行法》,但僅適用於商辦銀行,且管制過於嚴格。

1935

11
月,南京政府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
行三家銀行所發之鈔票為法幣,
實行通貨貶值政策,
擴大紙幣發行量,
繼而又使
其成為彌補財政赤字的工具,
最終形成惡性通貨膨脹,
導致法幣的崩潰;
後又發
行金圓券,但很快也崩潰了。

從政策成效上看,
金融壟斷政策極大地強化了官僚資本的金融勢力;
對民族
資本金融業的壓制,
則嚴重削弱了民族資本金融業,
導致其走向衰落;
法幣政策
雖然使中國擺脫了
1934

1935
年金融危機,
但由於把發行紙幣作為籌集財政資
金的主要手段,
使法幣喪失了貨幣的基本功能,
大量資金紛紛逃往香港地區或國
外,加速了南京政府的滅亡。

(
五)
革命根據地政府的獨立自主的金融發展政策、
審慎的貨幣發行政策以
及嚴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革命戰爭時期,
各革命根據地政府嚴格執行獨立自主的金融發展政策,
制止
和打擊高利貸行為,鼓勵節約,發展生產與社會經濟,改進人民生活,沖破敵人
封鎖。
實行審慎的貨幣發行政策,
主要通過發展經濟解決財政困難,
除少數特殊
情況外,
始終堅持按照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需要合理確定貨幣發行量。
在金融管理
方面,一直執行嚴格的管理政策,主要體現在嚴格對私營銀錢業、外匯、金銀的
管理以及打擊投機等方面。

從政策成效上看,
實行獨立自主的金融發展政策,
使革命根據地的金融業從
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避免了走退讓與依附政策所帶來的民族悲劇;審
慎的貨幣發行政策,避免了惡性通貨膨脹的發生,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樹立了良好、
負責的人民政府形象;
嚴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充分發揮了私營銀錢
業的積極性,避免了其消極作用。而將外商銀行控制在人民政府管理監督之下,
並最終徹底取締其在華特權,則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

三、近現代金融史發展的經驗與其借鑒意義

從我國近現代史上看,
國家金融政策自始至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既取得了一
定成效,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經驗教訓。

金融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重要工具。
健全、
強大的金融是維護國家政權的重要
保障,
而扭曲、
弱小的金融無力為國家政權提供保障。
明清政府無力對抗外國金
融資本的入侵,
南京國民政府嚴重扭曲金融業的發展,
最終都加速了政權的垮台。
革命根據地政府實行正確的金融政策,為最終統一全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先進的經濟思想是推進金融發展的重要前提。
中國現代金融業的每一點進步
都以解放思想與樹立先進理念為前提。
好的金融政策更是源於好的經濟思想,

對經濟發展與金融運行具有重要作用。由

重本輕末

轉變為

農工商皆本

促生了

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

實業興國

口號的提出推動了中國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與壯
大;獨立自主、審慎嚴格的經濟管理思想,促進了革命根據地的經濟發展,隨著
全國革命取得勝利,最終統一、掌握了全國金融。

獨立自主是發展本國金融與制定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則。
對外商銀行的退讓與
依附政策、對民族銀行的壓榨與剝削政策,嚴重阻礙了舊中國金融的健康發展。
而革命根據地政府堅持實行獨立自主的金融政策,
使革命根據地政府的金融與經
濟得到較好的發展,為解放全中國提供了經濟支持。

協調好金融與財政的關系。
財政與金融問題既有區別、
又有聯系,
但晚清及
北洋政府都把銀行視為解決財政問題的工具,
南京政府則把發行紙幣當作籌集財
政資金的主要工具,
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而革命根據地政府實行審慎的貨
幣發行政策,
將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放在首位,
將財政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

分發揮了財政、金融兩種政策的合力。

正確處理官辦與民辦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
1897
年後,中國現代金融業可
劃分為官方資本與民商資本兩大類,
官辦金融機構與民辦金融機構、
官商與民商
的關系處理得當,可促進金融業、經濟乃至政治的健康發展。否則,就會起到相
反的作用。
實際上,
民商在金融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及作用,
在沒有民商的情
況下,官商也不可能健康發展。不論是在業務經營方面,還是在職能范圍方面,
都需要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競爭與合作關系。
國家既要推動與扶持官商的發
展,也要給民商一定的發展機會及空間。

另外也有更詳細的書籍賣的

⑷ 中國古代的金融機構為什麼沒有發展為近現代的銀行

近現代的銀行是工業化後才有的,為規模生產提供信用服務

⑸ 中國古代的金融機構里有賬局嗎什麼性質呢

應該稱為票號,商號吧,明清時期已經發展得很完善了,朝廷和私人都有開辦

⑹ 商業銀行的歷史文化背景

具體參照:http://ke..com/view/18754.htm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
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
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
有辦理放款業務。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
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
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
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
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
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
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
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
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
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
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
貸放人代理支付。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當時,義大利的主要銀行有1171年設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設立的聖喬治銀行等。16世
紀末開始,銀行普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1619年成立的漢堡銀行,1621年成立的紐倫堡銀行等都是歐洲早期著名的銀
行。在英國,早期的銀行業是通過金匠業發展而來的。17世紀中葉,英國的金匠業極為發達,人們為了防止金銀被盜,將金銀委託給金匠保存。當時金匠業不僅代
人保管金銀,簽發保管憑條,還可按顧客書面要求,將金銀劃撥給第三者。金匠業還利用自有資本發放貸款,以獲取利息。同時,金匠們簽發的憑條可代替現金流通
於市面,稱之為「金匠券」,開了近代銀行券的先河。這樣,英國早期銀行就在金匠業的基礎上產生了。
這種早期的銀行業雖已具備了銀行的本質特徵,但它僅僅是現代銀行的原始發展階段。因為銀行業的
生存基礎還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銀行業的放款對象還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貴族,銀行業的放款帶有明顯的高利貸性質,其提供的信用還不利於社會再生產過
程。但早期銀行業的出現,完善了貨幣經營業務,孕育了信貸業務的萌芽。它們演變成為現代銀行則是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期間的事情,而這種轉變還要求具備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特殊條件。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
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
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
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
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
英格蘭銀行。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
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
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我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我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
主要的信用機構。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
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我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
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為了擺脫
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
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
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⑺ 明清時期之際的民間金融體系是怎麼樣的

明清時期之際的印局,與當鋪、賬局、錢庄、票號等金融形態,共同構建出了一個多層次的民間金融體系。

在這個金融體系內,各層次的金融機構,從當鋪到票號,分別向不同的客戶群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相互之間形成了共生的關系。

比如賬局向印局提供低息、大額貸款,印局則向商販供應小額的高利貸,從而形成一條盤活市場的經濟鏈條。

⑻ 中國貨幣史的明清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⑼ 明清時期中央一級的金融機構名稱是什麼

戶部專管錢財

⑽ 我國金融機構的演變和發展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非銀行金融業務如證券、保險、信託及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發展,國際上,實施分業經營的商業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其作為貸款人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從資產業務方面看,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租賃公司及外國銀行紛紛搶走了商業銀行的大批客戶和業務。從負債業務方面看,居紛紛把積蓄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以圖更有利的回報。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成為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隨著這些金融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利差的急劇下降。為了生存,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找途徑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大業務領域與投資銀行開展競爭,規范和劃分金融分業的籬笆逐漸的被拆除了。(謝平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及其監管問題研究》)
1 1979年,中信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1980年代,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組建,並採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劃定了經營范圍,使資金在系統內自上而下分配。這四家銀行分別面向農村、外匯、基本建設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務。
1984年,組織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小組專門研究綜合經營的問題,基本上形成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贊同德國模式 ,百貨公司式的經營;另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模式。中國還是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開始階段,德國模式在宏觀管理上有難度,所以還是決定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但後來決定以交行作為試驗田,單獨搞綜合經營試點。
1987年4月1日,作為股份制、綜合類、現代商業銀行的試驗田,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它可以經營本外幣業務,從事短期和長期貸款業務,也可以經營保險、證券、信託、投資、房地產等各種非銀行金融業務,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綜合經營試點銀行。交通銀行的重組,打破了資金的城鄉分割、工商分割、國內與國外分割。
2 1986年建行成立中國投資咨詢公司;1987年成立中國人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1989年,建行與其他境內外機構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租賃公司——友聯國際租賃有限公司。
3 1987年11月開始,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開辦保險業務。1991年4月26日,交通銀行將保險部獨立出來成立了全資附屬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交通銀行行長戴相龍任公司董事長,並為太保擬定了著名的廣告詞——「太平洋保險保太平」。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為繼中國人保險公司之後的第二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險公司由交行全額投資改制為由交行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企業。
4 1988年9月,交通銀行在其證券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00萬元,是新中國最早的證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為全國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幣10億元,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總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經營證券業務。1994年9月27日,「海通證券有限公司」正式設立,董文標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5 1993年11月,交通銀行明確地勾勒出了一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模式,「堅持綜合經營和分業管理,逐步形成兩大業務體系,即以交通銀行本體經營的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體系和以交通銀行附屬、控股子公司為主體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
6 1995年,建行與摩根斯坦利合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真正的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7 199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嚴重,風險集中涌現,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12月25日,發布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在人、財、物方面要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中華人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國人銀行法》和《保險法》也相繼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金融體制分業經營的格局確立。
8 1996年中國銀行在倫敦注冊了一家投資銀行,後來遷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銀國際,這是第一家中資的投資銀行,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隨後,中銀國際和內地五家大型企業合資組建了中銀國際證券公司,又投資了中國第一支產業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9 1999年8月28日,交通銀行與上海市正式簽定轉讓協議,太平洋保險公司、海通證券公司正式與交通銀行「脫鉤」,劃歸上海市領導,交通銀行在兩家公司的全部出資額及相關權益也同時轉讓。
10 2002年3月,建行成為國內首家獲得人銀行批准開展財務顧問業務的商業銀行。2003,為了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建行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部。

閱讀全文

與明清金融機構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東方紅169101 瀏覽:273
旺順閣融資 瀏覽:785
短線寶投資 瀏覽:401
北方水業股票 瀏覽:57
702港幣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465
13年再融資 瀏覽:765
榮豐地產股票 瀏覽:224
同股份股票 瀏覽:474
股票的基本面主要指的是什麼 瀏覽:564
銀行理財經理工資高嗎 瀏覽:769
房企融資多個渠道收緊 瀏覽:398
四通股份還投資了哪些公司 瀏覽:649
科創板投資者可以有幾種交易方式 瀏覽:780
基金風險准備金的計提會計處理 瀏覽:321
天津納川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692
景順長城財富號基金好嗎 瀏覽:586
馬來西亞mfc理財平台 瀏覽:596
a輪融資占股 瀏覽:349
理財經濟 瀏覽:486
兒童理財書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