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4-2018年中國中小商業銀行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研究報告
2014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繼續快速增長。雖然商業銀行持續加大了不良貸款核銷和處置的力度,但季度不良余額增長仍持續創近年來的新高,前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共增長1749億元至7669億元,單季不良貸款率增長也由原先的平均每季3-4個基點上升至三季度的8個基點。值得關注的是,反映商業銀行潛在風險的關注類貸款余額也有較大幅度上升,三季度末關注類貸款的行業佔比已達2.79%,明顯高於年初水平。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
2015-2020年 中國農村商業銀行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015-2020年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前瞻與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2015-2020年 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
B. 博鰲亞洲論壇歷年發布的《互聯網金融報告》都說了啥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互聯網金融報告2016》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學術發布會」上,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報告2016》。這是博鰲連續第三年發布年度互聯網金融行業報告,今年的主題是「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
金融機構紛紛試水互聯網金融
報告顯示,2015年,傳統金融加速互聯網化發展。據BR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監測,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已經有57家商業銀行上線了直銷銀行。2015年第三季度以來,23家上市券商中有18家券商大力加碼互聯網證券業務。2015年上半年,中國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保險累計保費收入816億元,是上年同期的2.6倍,占行業總保費的4.7%,這一收入已接近2014年互聯網保險全年的保費水平。基金業都已開通互聯網直銷模式,並進行了移動App布局。互聯網信託也開始加快資產多元化布局。
此外,資產證券化正逐步成為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無論是銀行、券商等資產證券化產品傳統發行主體,還是p2p網貸平台、大型電商等介入這一領域的新興發行主體,都對此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為了有效應對來自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的挑戰,中國的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託等傳統金融業已經開始探索向互聯網化轉型的發展模式。銀行業已經試水網路銀行、直銷銀行、手機銀行等模式,開通電商平台以覆蓋企業和個人電子商務的綜合需求。互聯網證券在國內主要有自建電商平台、進駐第三方電商平台和獨立第三方網站三種模式。互聯網基金的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基金超市模式、網上銀行銷售模式和基金公司網上直銷模式。互聯網保險演化出官網直銷模式、專業的第三方保險銷售網站模式、眾安在線模式、電子商務平台模式。互聯網信託則有信託直銷模式和債權轉讓機制下信託受益權拆分轉讓模式。
互聯網金融監管相對薄弱,需警惕風險
在金融互聯網化進程加快的同時,風險也隨之而來。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風險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既包括金融相關風險,也包括技術層面和社會影響等風險。
雖然我國已經形成以央行徵信系統為主導,輔以市場化專業機構和個人徵信機構的三方格局,但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如小微企業和個人徵信覆蓋面和深度相對薄弱、行業和地域分割使得信息不能整合和流動等。
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行業准入門檻較低,監管標准還不夠清晰;二是監管導向仍需有效傳遞,監管原則與方式有待進一步確認;三是監管協同機制尚未有效運轉起來,監管技術亟待提升。
此外,市場需要加強有效監管和自律,自律仍有不斷改進的空間。
要充分借鑒歐美監管理念並改革創新
總體上,報告對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充分學習借鑒和改革創新,尤其是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徵信體系、監管理念、風險管理等方面要消化吸收、博採眾長、推陳出新。
徵信方面,要從體系、技術、意識等方面加強和改進,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如打破行業和地域壁壘等。
監管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當務之急,只有制定一套統一的標准,明確各主體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減少行業亂象和違法行為。
報告指出,傳統金融與新興金融相互融合是大勢所趨,傳統金融互聯網化的過程在未來將進一步演化提升,形成日趨豐富的創新空間與市場機遇。中國互聯網金融將成為在全球范圍內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不僅限於提供互聯網技術服務與產品設計,還將在提升中國金融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中發揮積極作用。
C. 2014年存款結構分析報告
2012年4月23日,山東高速物流集團與中國工商銀行青島分行等7家銀行,在濟南簽署供應鏈金融服務合作協議,這一舉標志了供應鏈金融服務業務該新型業務模式在山東省正式啟動。據了解,山東高速物流集團供應鏈金融業務規模將在兩年內發展到百億元。
供應鏈金融橫空出世
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屬於近幾年才逐步興起,縱觀各行的供應鏈融資品牌,其中,深發展銀行是供應鏈融資業務開展成功的典範,該行從2003年在銀行內部開展供應鏈融資的理念,而後提出「1+N供應鏈融資」服務模式,2005年時該行開展供應鏈融資大刀闊斧的一年,設立總分行兩級貿易融資部,發布貿易融資系列授信管理制度,與中外運股份、中外運集團、中儲運輸總公司、中遠物流等多家物流公司簽約,從管理平台建設到制度建設到物流監管平台建設都為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開展鋪設了良好的發展舞台,2006年推出「供應鏈金融」品牌;在供應鏈金融上屢屢創新的深發展銀行在2008年有推出創新品牌「池融資」,新穎的理念,全面的應收賬款管理,使深發展的供應融資品牌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近幾年,我國的多家銀行也逐漸開展該項業務。光大銀行在2005年推出了「陽光供應鏈」,提供了應收賬款融資、應付賬款融資、陽光商品融資、1十N鏈式融資、汽車全程通、工程機械按揭等多種物流金融產品,滿足企業的多種需求。
前瞻產業研究院金融行業研究小組認為,中小企業對於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我國的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向中小企業的傾斜太少。據有關資料介紹,北京市工商聯對北京市的私營企業進行的一次調查表明,在制約企業發展的各項因素當中,信貸困難以34%的比例高居首位。
總體上,我國企業外源融資的結構中,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但據前瞻資訊產業研究院金融行業研究小組分析,由於中小企業由於其自身風險問題,商業銀行又為確保資金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最終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形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顯示,2011年年末,我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21.77萬億元,佔全國銀行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39.73%,占企業貸款余額的60.63%。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來看,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為5000多萬家,中小企業總數已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其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提供了近70%的進出口貿易額,提供了全國80%的城鎮就業崗位。
以其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來看,前瞻產業研究院金融行業研究小組認為,正常情況下,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占我國整體貸款額度應該與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相當,但數據顯示,前者明顯小於後者,中小企業獲得的信貸支持力度遠遠無法滿足其發展需要,市場存在旺盛的潛在需求。
其次,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中,真正不缺乏資金的僅佔12%,資金匱乏的中小企業則佔到80%,其中嚴重缺乏者為20%。這也再次證明了我國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量非常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