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中國金融中心指數
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是指對中國城市綜合金融競爭力的衡量指數。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2009年6月16日推出首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對中國內地二十四個城市綜合金融競爭力評價比較,香港、北京、深圳分獲前三名。
涵義
中國金融中心指數選擇中國內地24個2007年GDP在14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為樣本,以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金融生態環境等5個指標體系為考量進行排名。
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是在前人研究的結論基礎上,綜合運用產業發展、金融發展和城市發展等方面的理論,充分考慮中國城市統計數據特徵,聽取、借鑒大量來自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專業人士意見後,形成的一個目前適用於國內金融中心競爭力評價的動態評估指標體系。
『貳』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評價標准
GFCI指數將構成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諸多因素劃分為五個核心領域,即人才、商業環境、市場發展程度和基礎設施,以及在上述四個領域的領先進而具備的總體競爭力。
在研究模式中,人才指標包括了人才的匹配、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度、商業教育、人力資本的發展等;商業環境是指市場監管水平、稅率、貪腐程度、經濟自由度、商業交易的便利程度等;市場發展程度指標包括了證券化水平、可交易股票和債券的交易量與市場價值、眾多金融服務相關企業集聚於某一金融中心產生的聚集效應等;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建築和辦公地的成本與實用性;總體競爭力則是基於「總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理念而創造的城市的總體競爭力水平及城市宜居程度等指標。
『叄』 世界六大金融中心的名稱是什麼啊
英國倫敦金融城最新公布的金融中心競爭力調查報告顯示,倫敦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紐約其次,香港和新加坡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而上海排名第24位,北京排名第36位。
報告中首次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根據人力、商業環境、市場准入、基礎設施和綜合競爭力,對全球46個城市作為金融中心所具備的競爭力加以比較和排名。
該報告稱,倫敦和紐約真正是全球金融中心,為全球參與的交易提供了廣泛服務。由於香港擁有嚴謹的法制以及經驗豐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經是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只要亞洲金融市場不再出現較大的波動,香港是成為另一個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競爭者。
報告稱,由於在人才、市場管制及企業環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為中國經濟「龍頭」的上海,與排名第九位的東京,從各項指標來看,目前都無法跟香港比。
為計算指數所作的調查還顯示,金融界對構成金融中心競爭力主要因素的看法也在改變。兩年前,人才和技術被認為是構成競爭力的首要因素,今年受訪者關注的重點是政策監管和稅收環境。
國內金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凸顯,但要成為全球性金融中心任重而道遠。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由英國的Z/Yen調查公司為倫敦金融城統計製作,每兩年公布一次。
『肆』 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45個金融中心城市是
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的機遇
「變革」一詞,最適合描述當前國際金融中心的新格局。紐約、倫敦等傳統的金融中心雖然依然占據霸主地位,但在金融危機之後,地位已經受到明顯的挑戰,相比歐美老牌金融中心,亞太地區金融市場雖然起步晚,發展時間短,但發展速度上卻很快。
新出爐的報告體現了這種變革和機遇。比如,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亞太地區最多,占據了5個席位。而對新興經濟體的金融中心的信心測試表明,世界對於金磚國家金融中心的發展能力普遍看好。
「生長著」的潛在力量
變革體現成長的力量,成長帶來變革的機遇。與以往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不同,報告更加註重和體現了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和發展能力的強弱。從客觀指標評價看,成長發展能力前十個城市,更是以新興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為主,上海、迪拜、深圳成長發展能力均排在前十,其中成長發展能力最強的3個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均屬於中國。
摩根士丹利全球機構證券業務聯合總裁科姆·凱勒赫也表示,西方經濟已趨於穩定,但經濟弱勢仍將存在,可持續性尚未明朗,而新興市場的增長仍會非常強勁,潛在的成長力量也讓全球的受訪者對新興經濟體的金融中心充滿信心。
「新座次」背後的距離
在金融市場、成長發展、產業支撐、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五個分項指標中,除了在成長發展因素方面,新興金融中心優勢明顯之外,其他幾個因素均比較落後。以權重最重的「金融市場」這一指標來看,其前六名分別為,倫敦、紐約、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無論是在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保險市場、銀行市場的評價,這些城市的金融市場都具有較好的聲譽和較強的實力。在金融服務水平和綜合環境方面,新興經濟體城市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差距更大。以金磚國家的五個金融中心城市為坐標,在金融服務水平方面,僅有上海進入前20名。
「一個城市要成為金融中心,除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之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法制的完善、人才的積聚、金融機構的布局、金融創新的能力和資本市場的深度等軟環境。」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董事總經理鄭學勤表示,這些正是新興的金融中心所欠缺的。
『伍』 啟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項目的意義
啟德國際金融中心開啟金融新時代
據金融專家介紹,國際金融中心,簡稱IFC,通常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和相關服務產業,全面集中地開展國際資本借貸、債券發行、外匯交易、保險等金融服務業,能夠提供最便捷的國際融資服務、最有效的國際支付清算系統、最活躍的國際金融交易場所的城市或地區。狹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則通常指的是這個金融聚集區或金融商務區內的某一個地標性建築或建築群。內地多個城市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實均是位於各個城市中央商務區(CBD)內的一個商業性地標建築或建築群。
啟德國際金融中心正式亮相
啟德國際金融中心項目論證會在濟舉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由約翰·波特曼設計集團設計的啟德國際金融中心項目方案基本符合東部新城CBD核心區城市設計的相關要求,建築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空間形態、高度層次變化豐富,功能組合完善,延續了約翰·波特曼設計集團一貫的設計理念和風格。
位於濟南東部新城CBD核心區的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項目正式浮出水面。分析人士指出,啟德國際金融中心的規劃建設,標志著濟南作為區域性金融中心迎來了新的發展時代,對東部新城CBD及金融功能區的建成,將起到標志性的作用。
濟南作為黃河中下游地區金融中心逐步確立
2010年7月1日發布的《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CFCI)報告(第2期)》顯示,濟南金融業綜合競爭力排在天津之後,在全國29個城市中列第12位,在環渤海地區,濟南是僅次於北京、天津的第三大金融體。
數據顯示,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已有28家銀行、3家資產管理公司、2家信託投資公司、1家財務公司、6家農村信用聯社、60家保險公司、29家證券公司(44家營業部)、14家期貨經營機構,另有6家小額貸款公司、19家典當行,金融從業人員達5.2萬餘人。特別是泰山保險公司於2010年末獲批開業,結束了濟南乃至山東省沒有一家法人保險公司的歷史。外資金融機構方面,先後有中英人壽、海康人壽、安聯保險等12家外資保險公司落戶濟南;匯豐銀行濟南分行開業,實現了全市外資銀行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市各類金融業務已輻射到山東省17個地市以及周邊河南、河北、安徽、江蘇等省份。
省內多所高校經濟、金融方面的專家認為,在市場體系、組織體系、監管體系、經營規模、服務功能等方面,濟南金融業已在省內及周邊地區形成較大優勢,與周邊城市相比,金融資源總量、資金獲取的便利性等均處於領先,濟南業已成為全省乃至滬寧以北、京津以南、西安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金融業務規模最大、機構數量最多、業務種類最全、服務功能最強的城市。
「藍黃」國家戰略為濟南金融加快發展注入新動力
記者采訪了解到,為加快省內及濟南市金融業發展,省市兩級政府先後出台了多項政策文件,包括《山東省「十二五」地方金融保險發展規劃綱要》、《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意見》等,《濟南市「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也已基本修改完畢,將擇機出台實施。
業界和專家分析認為,除了地方性政策文件外,更重要的是,「藍黃」兩大國家戰略和「省會城市經濟圈」等地方性區域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濟南的城市定位和發展方向,為濟南金融業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山東師范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程道平認為,在濟南都市圈范圍內,濟南是周邊6個地級市「天然的老大」,是都市圈的核心;在「藍黃」戰略中,濟南是兩個戰略區的後方基地、絕對後盾與指揮部;在山東15.7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濟南更是引領發展騰飛的總部。
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山東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志元表示,在更高層面的地理背景中,濟南還是環渤海經濟圈南翼的重要一環,北聯京津唐城市群,南望「長三角」城市群,向西背靠廣闊的中原經濟區,發展機遇無比巨大。
省委省政府已將金融業列為「十二五」現代服務業10大重點產業之首,省委九屆十次全會還作出了加快濟南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決策部署。省政府常務會議提出,要以鞏固壯大傳統金融業、大力發展新興金融業、積極培育法人金融機構、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為重點,以金融核心區建設為突破口,力爭早日把濟南建設成為立足山東、輻射周邊省份、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金融中心。
可以預見,「十二五」末,濟南將基本建成以濟南金融核心區為基地,以濟南都市圈為支撐,輻射全省及周邊蘇北、皖北、豫東北、冀東南等相鄰地區,滬寧以北、京津以南、西安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最具影響力、最具輻射帶動能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陸』 第九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深圳排第幾
9月10日消息,綜合開發研究院近日在鄭州2017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正式發布第九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數據顯示31個金融中心城市競爭力穩步提升,其中深圳穩居第三位。
由於上海、深圳、北京、大連和鄭州等五個金融中心擁有全國性金融市場,得分遠遠超過其他金融中心;青島、天津、廣州、成都、武漢的區域要素市場發展全國領先。
『柒』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介紹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是全球最具權威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標指數。2007年3月開內始,該指容數開始對全球范圍內的46個金融中心進行評價,並於每年3月和9月定期更新以顯示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變化。該指數著重關注各金融中心的市場靈活度、適應性以及發展潛力等方面。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評價體系涵蓋人員、商業環境、市場准入、基礎設施和一般性徵例五大指標。
『捌』 CDI:品類發展指數拜託各位大神
品類發展指數 Category Development Index 品類發展指數是描述特定市場狀況的一個指標,用來衡量一類商品在區域市場的發展程度,常縮寫為CDI。計算公式為: CDI=(商品的區域銷售量 / 商品的全國銷售量)/(區域人口數 / 全國人口數)X 100 品類發展指數可使營銷人員了解某類商品在各個市場上的優勢,了解某一地區或某一市場的購買率高於或低於平均數,可以作為擴大市場、預測銷售及投資決策的參考。
『玖』 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到底差距在哪裡
陸紅軍 ······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追尋答案。從2001年起至2004年,我們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專家論證和多元統計分析,設計與探索實施了一套國際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金融規模、金融環境、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金融效率、金融人才、金融制度、金融科技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 本指標體系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測評的樣本數據截至2004年,分為客觀數據與主觀數據兩類。其中客觀數據源於文獻調研,包括2001~2004年的各類統計年鑒,各大官方統計網站,如各城市的金融管理機構官方網站、城市官方統計網站、世界銀行等網站,以及2000~2004年各類專業研究報告。 主觀數據源於問卷調查,主要包括針對金融制度、金融透明度和金融創新力三指標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包括國際金融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高級經濟學家、跨國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及中國京滬深三地政府經濟部門官員、金融業高管人員、律師、高校專業研究人員等。 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評價與比較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取得六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原始數據,再通過統計方法量化,我們得到六個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得分數。 在表中,我們可發現: 1.中國香港在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等方面得分比較高,一方面由於香港屬於特殊的經濟體,另一方面是由於其長期實施自由的商業社會與金融制度。同歐美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香港的金融規模處於中游水平。 2.新加坡的金融發展狀況與香港類似,金融聚集度指標得分較高,而金融規模與金融人才得分排名居紐約、倫敦與東京之後。新加坡的經濟運行機制與香港類似,且都屬於資源缺乏的經濟體,主要依賴於開放的政策資源和創新的人才資源。 3.作為世界級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東京,其優勢在於:金融規模得分僅次於紐約,比倫敦高;而在金融人才方面,其得分低於紐約、倫敦。而東京的弱勢集中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和金融國際化方面。這主要由於日本金融體系弊端所致。 4.上海近幾年發展比較迅猛,但由於整體金融改革有待時日、金融體系基礎較薄弱,金融制度健全進程中,導致其大部分指標得分雖然與香港、新加坡接近,總體上仍處於香港、新加坡之後。由於日本銀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後頻頻發生倒閉現象,資本市場秩序難以控制,而中國政府不斷向各銀行注入資本,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同時加速銀行改制上市進程,從而使上海在金融效率指標中略勝於東京,但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上海在吸引外國金融機構與金融資產時,採取了不少積極的優惠政策;而東京則相對保守,故在金融國際化指標中,上海與東京的差距並不大。 5.與其他城市相比,前幾年上海的相對優勢集中於金融規模上,得分略高於新加坡,與香港處於相似的發展水平。上海的不足之處突出地表現在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與金融人才方面。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金融國際化方面,上海雖然落後於其他各城市,但差距不是非常大。因此,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把握機遇、揚長避短、突出重點,不能全方位趕超國際各大金融中心城市。
『拾』 為什麼說成都是中國中西部NO1
大數據
2015年,成都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254億元,同比增長15.5%,在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
271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成都,其中外資企業202家,居中西部之首
216年成都將推動東風神龍等134個項目竣工投產,京東方擴能等150個項目加快建設,116個項目開工,全年力爭完成工業投資2000億元以上
2016年7月23日-24日,2016年第三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成都市舉行,這也是首次選址中國西部城市。據悉,這一選擇與成都近年來金融業迅速發展也有著密切關系。
當前的成都,正在積極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金融產業發展迅速,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2015年中國(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發布的第七期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中,成都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排名中西部第一、全國第六。已被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西部金融中心正在崛起。
成都外資銀行達16家,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2015年成都金融業增加值超1200億元,副省級城市第三,,中西部第一。
271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成都,202家是外資企業
經過近年來高速發展,如今的成都已成為中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擁有汽車、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特色優勢產業,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4.0、「互聯網+」等也正在加快發展。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成都正朝著國際化大都市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