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公司發展史範文

金融公司發展史範文

發布時間:2021-05-02 13:30:01

㈠ 金融行業的發展史

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參考資料:《國際金融報》 (2002年01月04日第六版)

㈡ 想了解金融行業發展史,有哪些書可以看

《中國金融網路操盤全書》、《中國金融生態圈》這兩本書都不錯的,由翟山鷹老師主編。

㈢ 2014年我對自己所在金融公司團隊的一些意見或建議範文急求 跪謝!

2014年對我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的建議

(一)定位目標客戶

由於與既有的一些金融機構信貸業務存在著重合,消費金融公司要發展首先要確定自身的目標客戶群。在西方國家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專業消費金融公司,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有一席之地.正在於它並非與商業銀行一樣致力於服務中高端客戶,而是作為銀行信貸產品的一種重要補充,面向那些收入不高、不能從銀行獲得消費貸款或信用卡額度偏低的年輕人和家庭。雖然在現階段,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還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限制,但是大眾的消費觀念已悄然發生改變,消費信貸作為一種貸款金額小、門檻低、非常簡單方便的新型服務,適合目前收入偏低的人群提前消費家用電器等耐用品以及支付一些必要支出,因此,應該將主要目標客戶定位在具有現代消費觀念、重視生活質量、易於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輕一代和具有穩定收人來源但收入偏低的家庭。

(二)發展特色服務

在美國.消費金融公司主要是向那些信用水平較低.不能獲得銀行貸款或信用卡的人提供信貸服務,是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重要補充。有別於服務「三農」 的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所面對的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可以考慮使消費金融公司走進社區,既方便於服務社區,又能及時「抓」住常住居民,特別是年輕住戶,建立起小范圍、面對面的社區金融服務網路。

(三) 3.設計有效、靈活的個人預警指標體系

在美國具有發達的個人消費資料網路與完善的個人資信評估機制,我國以目前的現實情況,無法建立一個覆蓋全社會的個人信用體系,消費金融公司此次出台對化解我國受金融危機影響有積極作用。需要社會更多機構支持提供信息使消費金融公司不斷完善個人信用檔案和信用記錄,不斷完善個人信用評估制度。建議消費金融公司設置專門信用機構,收集消費信貸者日常在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信用支付情況,並將來自曾經工作過的機構記錄加以整理分析,記入消費信貸信用檔案。有了充分數據後,加以分類,科學設計出一套個人預警指標體系,其體系必須突出以下內容,包括年齡,職業情況,房屋居住情況,居住穩定性,還款能力,抵押擔保能力,是否購買保險,是否有配偶,配偶的收入情況等具體內容,加以權重。這些宏觀信息變化或者個人信息變化應當及時調整到個人預警指標體系,使操作人員能夠可靠充分利用個人預警指標體系功能,控制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率。

(四) 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消費金融領域

消費金融公司未來要取得長足發展,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消費金融領域。促進民間資本進入消費金融領域能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於促進民間資本發展壯大以及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消費金融領域可以促進金融業競爭和多層次金融體系的建立,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將民間金融活動納入監管體系之下,防範不透明不規范引發的金融風險。

參考參考吧,採納

㈣ 關於中國金融發展史2000左右

中國金融業發展史 時間事件詳細封建時期金融市場有了初步發展那時的金融機構一般是一些錢庄,銀號,票號等等,主要是為當時的商貿活動提供資金流通的方便。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銀行。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根據地開始摧毀舊的金融制度廢除高利貸,廢除實物高利貸和貨物高利貸,摧毀舊得金融機構,清除舊幣等,並建立了新的金融機構如海風勞動銀行,東谷平民銀行,川三省蘇維埃政府銀行,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等。1948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發行了人民幣,並作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統一流通的貨幣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收兌舊幣通令收兌各解放區貨幣,到建國時,各解放區的舊幣已經基本收回,貨幣發行流通已經基本統一於人民幣,標志一個嶄新的系統的貨幣體系形成。1954-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部,財政部協商,統一清理了國營工業間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部,財政部協商,統一清理了國營工業間,以及國營工業與其他國營企業間的貸款,貸款與資金往來一律通過中國銀行辦理,到一五計劃末,一切信用統一於國家銀行的目的已經實現。大躍進時期(1958年-1960年)金融出現了混亂的局面經濟盲目發展,制度多變,權力盲目下放,信用控制失敗,出現許多失誤。1962年3月10日發布「銀行工作六條」收回原下方的一切權力,銀行業務實行嚴格的垂直領導;嚴格信貸管理,嚴格信貸計劃;劃清銀行資金和財政資金界限;加強現金管理,嚴格結算制度;加強各級銀行的工作制度,加強各級銀行同當地黨委聯系;嚴格財政管理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6年)中國金融業收到巨大沖擊金融業務收到沖擊;儲蓄業務受到沖擊,銀行鼓勵無息存款,認為利息是剝削階級的產物,使群眾儲蓄積極性招收重創;國外保險業務收到巨大沖擊。僑匯業務受到巨大沖擊,認為是為國外資本家服務,異常冷清。銀行機構被大規模的合並,銀行難以形成統一系統,金融政策貫徹執行形成巨大障礙。撥亂反正時期(1977年-1981年)國家開始加強整頓銀行機構充實領導力量整頓規章制度,加強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復了銀行秩序,保證提高了銀行的工作質量,為保證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創造了必要的條件。1978年12月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拉開大幕這段時間的發展,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基本確立,主要國有商業銀行基本成型,資本市場上股票開始發行,保險業開始恢復,適應新時期改革開放要求的金融體系初顯雛形。1979年開辦中短期設備貸款中國人民銀行開辦中短期設備貸款,打破了只允許銀行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中國農業銀行重新恢復成立根據《關於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的通知》,中國農業銀行重新恢復成立。1979年3月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去決定將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去,作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的外匯業務。1979年3月國家外匯管理局設立國家外匯管理局設立1979年10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成立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成立,揭開了信託業發展的序幕。1983年9月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國務院頒布《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中央銀行制度框架初步確立,《決定》同時規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由人民銀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1984年1月1日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針對企業和個人的信貸業務,成為專門從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政府機構。同時新設中國工商銀行,人民銀行過去承擔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由中國工商銀行專業經營。1984年11月14日改革開放後第一張股票發行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公開向社會發行了不償還的股票。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股票,標志著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揭開了資本市場的神秘面紗。1985年1月1日實行新信貸資金管理體制實行「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1986年1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使中國銀行業監管向法制化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86年7月頒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暫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暫行規定》。城市信用社的發展從此步入正軌。1986年7月交通銀行組建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成立1986年至1988年城市信用社規模迅速壯大我國的城市信用社規模迅速壯大,構成了我國城市信用社現行體制的基本框架。1990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自此,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篇章。1992年10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同年10月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監會)宣告成立。證券委和證監會的成立邁出了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第一步,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統一監管體制開始形成。1993年12月頒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並實施貨幣政策和實施金融監管的兩大職能,並明確提出要把我國的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至此,專業銀行的發展正式定位於商業銀行。1994年3-4月三大政策性銀行成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成立,標志著政策性銀行體系基本框架建立。1995年金融體系法制化標志金融監管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向法制化、規范化邁進。1996年7月全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全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開啟1996年9月開始農信社、縣聯社與中國農業銀行脫鉤全國5萬多個農村信用社和2400多個縣聯社逐步與中國農業銀行順利脫鉤。1998年11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這是保險監管體制的重大改革,標志著我國保險監管機制和分業管理的體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1999年5月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成立199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正式實施,對資本市場發展起到巨大作用。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業改革步伐加快,並正式得分步驟的對外開放。2002年12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2002年12月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QFII制度在中國拉開了序幕。這是將中國資本市場納入全球化資本市場體系所邁出的第一步,雖然也帶來巨大的資本市場風險。2003年3月10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2003年3月10日《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准國務院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至此,中國金融監管「一行三會」的格局形成。2003年12月中央匯金公司成立2003年12月,中央匯金公司成立,從而明晰了國有銀行產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督促銀行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建立起新的國有銀行的運行機制。2004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正式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正式頒布實施2004年2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開展人民幣業務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開展人民幣業務2004年6月《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頒布實施自2005年7月21日起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中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2008年12月16日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取得重大進展。2009年11月28日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2010年6月19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啟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稱,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此次在2005年匯改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

㈤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佔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然後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託管體系,只有像聖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幹這件事。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5)金融公司發展史範文擴展閱讀:

14世紀之後,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後,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義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聖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㈥ 世界金融發展史世界金融發展史

五六百年前,由於受到交通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人類的金融貿易活動通常還無法突破國界。但這一狀況在此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迅速得以改觀。
發生在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和18世紀的工業革命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原有的時空距離。跨國性質的貿易交往、債權債務清算以及資本轉移等活動不僅演繹出了最初始形態的國際金融現象,而且從一開始就包涵著有關國際金融紛爭與協調的跌宕起伏。
此後,隨著人類社會分工網路的擴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金融協作盡管長時間內都處在較低層次,但總體進程則不斷呈現出加速趨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後,為了重建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發展,不同主權國家之間展開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調與合作。從1922年4月的熱那亞世界經濟與金融會議,到1936年10月的「三國黃金協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協定」以及其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證。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至今,國際貨幣金融秩序進入了「無制度」時代。美元等各主要國際性貨幣的匯率經常出現巨幅波動,便捷的電子化交易系統使得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形同「幽靈」、在全球范圍內「四處游盪」,不同國家金融市場之間的「傳染效應」越來越明顯,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和破壞性急劇攀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利益沖突日漸明顯……這些問題構成了現階段國際金融領域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決定著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的協作必須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得到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歐洲中央銀行和單一貨幣歐元的出現,象徵著20世紀人類社會將國際金融協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㈦ 世界金融發展歷史

世界經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初形式,是國際間的商品交換。早在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國際間的商品交換較前頻繁。16世紀~18世紀中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地理大發現、殖民地的開拓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行,國際商品交換有了相當發展,並出現了國際分工的萌芽。18世紀中葉~19世紀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需求一國國內的生產和市場已無法滿足。一些先進國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尋找銷售市場、原料和生活資料來源。而這時,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因此,形成先進國家向落後國家大量銷售工業品;落後國家的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變成先進國家傾銷工業品的市場和提供原料、糧食、勞動力基地的格局。原來一國內部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分工和對立,開始轉化為世界范圍內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與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對立。由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國際分工的范圍,通過國際商品交換,各國經濟開始建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初步形成。
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以電力的應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一系列規模巨大的重工業部門的形成和發展,交通運輸的長足進步,使國際經濟的聯系更加頻繁和緊密。這個時期,壟斷的形成加速了生產擴張和資本積累,出現了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的溶合。勢力龐大的金融資本必然要對外擴張、輸出資本。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也展開了爭奪世界市場、瓜分殖民地的斗爭。這樣,不僅交換關系國際化空前發展,而且生產過程也國際化了。各國國民經濟的相互依存和緊密結合,形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世界經濟最終形成。這一階段的世界經濟主要由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殖民地、附屬國經濟兩大部分構成。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新生的社會主義經濟出現,打破了世界經濟的舊格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40多年間,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大批民族獨立國家,因而形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民族主義國家經濟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並存的格局。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原子能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50~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自70~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加劇,出現了滯脹(見停滯膨脹)長期存在的局面。由於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戰後初期美國一家獨霸的局面,逐漸演變為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70年代以後,壟斷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貿易戰、投資戰等日益加劇;它們之間經濟往來和互相依賴也同時加強,所有這些已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內容。
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曾長期遭受殖民掠奪,生產力水平低,經濟畸形發展。在戰後幾十年,它們依據各自不同的條件逐步發展民族經濟,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舊的國際分工的束縛,在全面發展民族經濟方面存在諸多困難,特別是一些國家還受到債務問題的困擾。這些國家都積極地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開展相互合作南南合作)和同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南北對話),爭取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不但要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和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經濟聯系,而且要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關系,在廣泛的國際經濟聯系中發展本國經濟。當今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事務,在與他國互利合作中發展壯大。
世界經濟是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並將隨著各國經濟的國際化而進一步發展。表現在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各國經濟聯系的形式日趨多樣化,乃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歐洲共同體、美、加自由貿易區等。它們已構成今日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

閱讀全文

與金融公司發展史範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壘理財 瀏覽:759
ec融資 瀏覽:720
花生理財預警 瀏覽:932
富養女兒理財 瀏覽:414
企業融資投資分析報告 瀏覽:116
興業期貨廈門 瀏覽:176
華夏策略回報基金凈值 瀏覽:332
錦江融資租賃 瀏覽:709
蘇州科達股票代碼 瀏覽:318
股票圖標大全 瀏覽:449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
山東黃金電氣 瀏覽:764
網上貸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瀏覽:734
6500韓幣等於多少人民幣元 瀏覽:422
股票兼職講師 瀏覽:856
期貨劉福厚 瀏覽:914
節能建材股票 瀏覽:403
股票下跌英文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