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期限錯配的原因

金融機構期限錯配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5-03 05:35:20

⑴ 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活躍,我國居民和企業部門版的資產選擇行為和投權資偏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改變,並進一步引起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趨勢明顯,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逐步提高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貨幣錯配的現象逐漸顯現。
商業銀行這種「短存長貸」現象,即資產負債期限的錯配容易引發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⑵ 為什麼債券利率上升,可以有更高的期限錯配

是指已經持有的投資者,損失的不是利息,固定利率的債券發行後利率是不變化的,而你所說的是利率上升是指後面的市場利率或者後面的發行利率上升,這樣前面的低利率的債券價格就會下跌,而損失就是價格下跌帶來的

⑶ 什麼叫利率期限結構錯配

自1996年以來,我國利率經過了8次調整。通過對我國利率這9年來的期限結構分析,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利率期限結構嚴重錯配。

從下面的一組數據可看到,存貸款的利率期限走勢都漸趨平緩。期限作為決定利率的一個決定因素,其所起的作用正在趨弱,而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可以刺激資金的來源和運用,對居民、銀行、企業以及國家宏觀調控也有很大的影響。

居民持幣待消費,儲蓄意願不強。目前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98%,考慮20%利息所得稅和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利率為-1.616%(即1.98%×0.8-3.2%)。而且,活期存款分別與一年期、五年期利率相差1.26、2.02個百分點,利率的期限部分沒能彌補通貨膨脹、機會成本等因素,居民進行長期儲蓄不僅不能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因通貨膨脹等因素而減值,因而長期存款對居民的吸引力不大。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大多數居民將選擇別的投資渠道,或者是活期存款儲蓄以等待新的投資機會。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近幾個月來儲蓄存款出現了明顯分流跡象。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正處於低迷階段,一旦市場轉暖,投資品種增加,將對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產生更大作用。

銀行流動性不足,存貸期限錯配。央行2004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10.74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為7.16萬億元;同期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11.87萬億元,除去7.5%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4%左右的超額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可用於放貸的儲蓄額不過10.5萬億元。據央行統計,活期存款、定期儲蓄分別佔34.23%和65.76%(而1999年分別為24.5%和75.4%),這就是說,定期儲蓄余額不過6.91萬億元,相對於中長期貸款余額少2500億元。這說明銀行利率期限敏感性缺口嚴重失衡,銀行的中長期貸款依靠短期資金來源支撐,一旦銀行銀根緊縮,居民獲得新的投資機會,或者銀行貸款風險加大,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時,銀行就會面臨流動性風險,可能會造成銀行的虧損、破產、倒閉風險,甚至進而引發金融風險。

企業投資需求強,引發經濟過熱。由於貸款利率六個月以下的與五年期以上的相差0.72個百分點,對企業來講,力爭中長期貸款可減少資金還款壓力,擴大資金使用范圍,而且對於企業來講都有一種擴大生產的沖動,因而上項目、鋪攤子、搞基建也就成為貸款的主要去處。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實際增加貸款8351億元,已佔全年預期目標2.6萬億元的32%,同比多增24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少,基建貸款等中長期貸款繼續多增,基建貸款增加1700億元,同比多增337億元;其它中長期貸款增加1887億元,同比多增362億元。自1998年以來,中長期貸款的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3月末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已達40%,比1997年末提高20個百分點。由於企業的中長期貸款多投於固定資產或者基礎設施建設,使得某些行業已出現了過熱現象,如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電解鋁等行業。這些行業的過高增長,一方面造成經濟運行的不平穩,使經濟呈現局部過熱現象,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國能源的高消耗。

國家調控空間小,升息壓力大。作為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的利率,其主要是進行結構調整,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動利率。而且決定利率走向時要考慮「利差」,目前人民幣一年期利率為1.98%,境內美元的同期利率約為0.56%,如果提高利率無疑將對人民幣升值造成壓力。日前美聯儲加息為我國調高利率留下了一定空間,但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存貸款各期利率的變動尚沒能形成聯動趨勢,目前利率期限結構趨勢平緩,不管是調高利率,還是降低利率的可操作空間都不大,因而建立由基準利率為決定基礎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也就成為解決利率期限結構不敏感的主要方法。

⑷ 貨幣錯配的貨幣錯配的成因

在20世紀後期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背景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錯配現象變得極為普遍,貨幣錯配程度也逐步加深。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貨幣錯配的形成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
就外因而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貨幣錯配是全球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自然結果(Ize&Yeyati,1998;Arteta,2005)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導致發展中國家實際部門的美元化,從而出現貨幣替代和資產替代的情況,進而導致金融美元化。金融美元化是實際美元化的反映,而貨幣錯配則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另一方面,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形成了以美元和歐元為「關鍵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因此本幣不是「關鍵貨幣」的國家都面臨著程度不同的貨幣錯配風險,而發展中國家尤為嚴重(李揚,2005)。
至於內因,學者們強調了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欠發展、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力、政策不合理以及政治和經濟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等方面。Jeanne(2003)列舉了引發新興市場國家貨幣錯配的幾種原因:貨幣發行人的可信度缺失、政府對貨幣錯配借款人公開或不公開地進行救助、本國金融發展滯後、政府政策承諾或傳導工具存在問題以及對國內部分企業的保險政策等等。 (尤其是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
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這是造成發展中國家貨幣錯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Goldstein& Turner指出,發展中國家一般都是實行趕超型發展戰略,但是資金短缺,特別是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所需的外匯資金。同時,由於這些國家金融市場不完全,本國貨幣不能用於國際借貸,即存在所謂的原罪問題(original sin),因而只能通過借入外債來為本國發展籌集資金,貨幣錯配問題從而不可避免。Eichengreen et al.(2005)認為貨幣錯配是原罪的一個可能結果,取決於當局如何管理原罪的影響,或者說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政府對國際債務的反應。另一方面,由於金融市場的欠發展,缺乏有效對沖貨幣風險的各種金融工具,導致貨幣錯配不斷積累。 主要表現在不合理的宏觀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制定失誤、固定匯率安排、金融賬戶開放太早、外匯管理和外債管理失誤等)、政府隱含的或明確的救助擔保、政策的多變性等方面。貨幣發行人缺乏可信度導致代理人更多地借入外幣債務,較高的通貨膨脹率阻礙了本幣計值的債券市場發展,而固定的匯率安排對匯率風險套利行為形成不合適的激勵(Jeanne,2003;Goldstein&Turner, 2005)。在金融自由化和監管不力的情況下,資本的大規模流入會造成本幣匯率高估,從而外幣計值債務的事前成本較低(Bunda,2003)。Bussiere et al.(2004)發現貨幣錯配程度與金融賬戶的開放程度正相關。Eichengreenetal.(2005)指出一國政府可能會忽視積累儲備作為保護其免受匯率沖擊的必要性,或者可能會誤導銀行和企業,使之相信匯率會永遠保持釘住,使得他們低估匯率風險,因而低估外匯敞口頭寸風險。新興國家過多地借入外幣債務是由於存在政府隱含的或明確的救助擔保(McKinnon& Pill,1999;et al.)。Bunda(2003)認為,新興市場國家政府一方面存在與匯率制度選擇內在相關的隱含擔保;另一方面,如果發生銀行擠提,對外幣計值的存款存在著隱含的擔保。De la Torre&Schmukle認為,持有美元債務的債務人預期政府會提供救助,因為他們「太大而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或「太多而不能跨」(too many to fail)。
在東南亞國家中至少存在三種影響私人投資者行為的政府擔保:國家為保證國內金融體系的運行而採取的政策措施、政府對資本賬戶自由兌換的承諾和缺乏彈性的固定匯率制,後兩種擔保實際上是對私人短期對外融資的補貼(金洪飛,2004)。外國貸款人偏好外幣貸款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也受國內貨幣(抵押品)高估的因素所驅動。DelaTorre&Schmukle分析了與政府有關的時間不一致性和雙重代理(al—agency)問題,指出政策的多變性可能導致稀釋風險(dilution risk)和沒收風險(confiscation risk),所謂稀釋風險是指新興市場經濟體主權政府作為本幣債務的發放人,存在著通過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降低本幣債務的激勵所造成的風險。沒收風險是指新興市場經濟體主權政府對金融合約在行政上所強加的強制性侵犯而帶來的風險。稀釋風險可以在不違反合約條款的情況下侵蝕金融合約的實際價值,沒收風險來自於合約條款本身會被主權政府的法規所改變。因此,短期外幣合約是理性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均衡結果。 在宏觀層面上,大規模的貨幣錯配對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匯率政策的靈活性和產出等方面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貨幣乃至金融危機(Goldstein&Turner,2005)。
1.貨幣錯配使得一國金融系統變得脆弱,增加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Mishkin(1996)首先指出,正是由於企業和銀行的收入與債務的幣種結構不同引發了墨西哥的銀行危機。Allen et al.(2002)通過分析新興市場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危機中的資產負債敞口,認為幾乎所有的危機都伴隨著嚴重的貨幣錯配問題。在存在貨幣錯配的情況下,本幣貶值會產生不利的資產負債效應,導致借款企業凈值大幅縮水,從而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破產。企業的破產會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導致一系列的破產,最後引發大規模的貨幣金融危機。研究90年代以來新型貨幣危機的學者們認為貨幣錯配是引發貨幣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Bun&認為在金融自由化和監管缺失的情況下,新興國家資產負債表上的期限錯配和貨幣錯配相結合會導致短期外幣債務和投資的內生積累,從而實際匯率升值。當發生實際的不利沖擊時,同樣的積累過程會反向進行,導致貨幣貶值,並引發貨幣危機或國際收支危機。此外,貨幣錯配會與期限錯配相互作用,並加劇期限錯配,使金融脆弱性變得更為嚴重 (Bussiere et al.,2004;McKinnon,2005)。
2.貨幣錯配還會在發生外部沖擊時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國際性經濟衰退導致國外需求減少時,一國貨幣政策的正常反應是降低利率,刺激國內需求,並讓本幣適度貶值,以確保隔斷國際經濟衰退的影響。但是,在存在貨幣錯配的情況下,如果調低國內利率,會引起本幣貶值,而貶值將導致上述的金融脆弱性;如果通過提高利率來維持本幣匯率,那麼企業的財務負擔會加重,總需求將下降,經濟衰退可能會更嚴重。Jeanne&Zettelmeyer(2002)通過模型得到,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上的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製約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對自實現的資本賬戶危機的能力。
3.貨幣錯配會對一國匯率制度的選擇及匯率政策的實施帶來困難。貨幣錯配引起的金融脆弱性使得發展中國家雖然名義上實行彈性匯率制度,但實際上將匯率維持在對某一貨幣的一個狹小幅度內,形成了所謂的「浮動恐懼症」(fear of floating)。Haus— nlallrletal.(2001)和Ganapolsky(2003)發現貨幣錯配程度與匯率彈性負相關。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國家一般都是實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在情況有利(如資本流入或貿易條件改善)時積累了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從而導致本幣面臨升值壓力,但它們不願本幣升值,擔心升值會損害其國際競爭力和導致外匯儲備價值縮水,並對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帶來沖擊,從而又陷入了「高儲蓄兩難」的困境。Eichengreen et al.(2005)通過實證分析發現貨幣錯配與較高的國際儲備正相關。這時,如果這些國家不能在降低貨幣錯配方面取得進展的話,它們只能選擇對美元保持高度穩定的軟釘住匯率制度,或者只能採取激進的方法——即實行本國經濟的美元化。
4.在出現外部沖擊時貨幣錯配會導致投資的收縮及產出的收縮和波動。貨幣錯配與本幣大幅貶值相互作用,會大大降低私人部門的凈值和資信,進而導致投資和產出下降(Goldstein&Turner,2005)。貨幣錯配會引起期限錯配並惡化期限錯配,使償付約束更緊,導致債務結構更多地傾向於短期債務,因此面臨風險的投資項目增加,造成產出波動加劇和投資收縮(Bussirre et al ,2004;Ranciere et al.,2003)。存在貨幣錯配的情況下發生貶值時,政府將在維持固定匯率的成本(非貿易部門的通貨緊縮和國內產出的損失)和放棄固定匯率的成本(國家信用的損失)之間進行權衡,但兩種情況下產出都會收縮 (Bunda,2003)。Levy—Yeyati(2003)認為國內金融美元化與產出增長的波動性正相關。Calvo et s1. (2004)發現國內銀行的美元化增加了資本流入突然中止的可能性。C6spedes(2004)發現在外債水平上升時,貶值具有不斷增強的緊縮效應。 從微觀角度來看,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家庭如果其資產與負債或收入與支出存在貨幣錯配情況,那麼其凈值就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匯率波動沖擊的風險。但是,貨幣錯配對企業的影響具有「雙刃劍」效應。對於存在貨幣錯配的企業,匯率變化會產生擴張性效應(貿易企業)和資產負債表效應(Magud.,2004)。如果擴張性效應大於資產負債效應,則對企業有利;反之,如果擴張性小於資產負債表效應,同時貨幣錯配引起企業所支付的外部融資溢價上升,會導致許多企業凈值和產出下降,進而無法償還債務而破產。當然,貨幣錯配對企業的具體影響還應考慮該企業貨幣錯配的規模、企業的性質(是否為貿易企業)以及貿易企業的出口結構、貿易條件、收支的幣種結構等其他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貨幣錯配的影響會相互作用。一方面,貨幣錯配對微觀主體的影響會傳導至銀行等金融機構(盡管它們本身可能並不存在貨幣錯配),並疊加和傳導至宏觀層面,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影響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貨幣錯配在宏觀層面的影響——如浮動恐懼(固定匯率制度),導致企業不會將匯率風險內部化,從而貨幣錯配不斷積累。

⑸ 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介紹

簡單說,就是指「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問題。

⑹ 存貸款期限錯配問題的影響

雙錯配的金融體系難以應對內外部沖擊
無論是貨幣錯配還是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金融體系,在匯率和利率出現大幅度變化的情況下,從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看,很容易得出金融機構會出現大量虧損的結論。
在宏觀層面上,大規模的貨幣錯配對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匯率政策的靈活性和產出等方面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貨幣乃至金融危機。
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給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很多學者通過分析這些發生新型危機國家的資產和負債情況,發現在危機爆發前夕和爆發時,這些國家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貨幣錯配現象,認為貨幣錯配可能是引發危機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同時認為,貨幣錯配的存在還使新興經濟體在貨幣政策和匯率制度的選擇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央行指出,商業銀行基於人民幣升值預期,賣出外匯,從當期來看是理性的選擇,規避了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之間幣種的不匹配。但與此同時,商業銀行與外匯負債相對應的外匯風險資產卻無相應的外匯資本金覆蓋,如果未來發生損失,就需要以人民幣購匯補償,對境外股東的分紅仍需用外匯支付,從而面臨一定的匯率風險。
與此同時,短存長貸現象主要是與大量的定期存款轉活期、流向股市有關。從我國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方向來看,當前銀行存款分流是金融結構性變化的大趨勢,是我們期待的結果。但在我國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才剛剛起步,金融機構無法管理利率風險。在全球通脹壓力上升的情況下,如果市場利率水平發生變化或出現逆轉,金融機構可能會面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
綜上所述,我們應高度警惕我國的存貸款期限錯配和貨幣錯配問題,注重匯率安排與資本項目改革的協調性以及利率調整的協調性,不斷完善金融體系。

⑺ 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是銀行獲取利潤的方式 對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
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
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⑻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有哪些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基金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是什麼意思

河北穩升為您服務。
期限錯配舉個例子,負債是短期的,而投入的資產是長期的,容易發生流動性風險。負債是長期的,資產是短期的,可能出現收益覆蓋不了成本,這種不常見。一般期限錯配指前一種。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期限錯配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川科技融資 瀏覽:823
國投融資渠道 瀏覽:153
星河控股股票 瀏覽:256
山東黃金電氣 瀏覽:764
網上貸款哪些平台是坑人的 瀏覽:734
6500韓幣等於多少人民幣元 瀏覽:422
股票兼職講師 瀏覽:856
期貨劉福厚 瀏覽:914
節能建材股票 瀏覽:403
股票下跌英文 瀏覽:3
4月末外匯儲備 瀏覽:448
盧映融資料 瀏覽:644
股票上壓下托 瀏覽:290
米庄理財官網 瀏覽:164
哪種貴金屬在最低谷 瀏覽:995
外匯保證金計算題目 瀏覽:815
博時主題行業基金凈值上證指數 瀏覽:325
蘇寧易購投資方向 瀏覽:41
百洋股份有投資價值嗎 瀏覽:627
養老目標基金什麼時候發布的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