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② 2018考研金融專碩熱點論述題怎麼答
熱點一定要與知識點結合;學會區分金融熱點
去哪兒關注熱點?華爾街見聞、FT中文網、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四三幺
需要關注哪些熱點?1.宏觀經濟形勢及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探討2.開放經濟探討: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國際化3.金融監管:現有監管模式及存在的問題、改革政策4.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融資偏好5.利率市場化改革6.互聯網金融7.金融危機十周年:後危機時代
關於金融熱點,怎樣用金融學原理分析?
一、宏觀經濟形勢及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探討
1.GDP增速(6.9%超預期)
2.CPI:總體穩定
3.國際收支情況
怎樣得高分:
1.運用 IS-LM模型應用,畫圖作答,答題思路清晰
2.非常規貨幣政策(麻辣粉,酸辣粉)
(思考:什麼是非常規貨幣政策?)
3.供給側改革
二、開放經濟探討: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國際化(重點)
國際金融:1.2017年上半年出現了雙順差?—>人民幣升值
關於人民幣升值會考到:1、原因2、影響(好的+不好的)3.對策
(思考)資本賬戶順差原因?
外匯儲備:增加(想得高分就要用數據說話)
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涉及人民幣國際化會考到:1.人民幣國際化的概念是什麼?2.需要具備什麼條件?3.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4.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的影響
結合三元悖論(倒三角)——作圖描述
③ 什麼是影子銀行
朋友你好,影子銀行系統(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首次提出並被廣泛採用,又稱為平行銀行系統(TheParallelBankingSystem),它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通常從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復雜金融工具的金融機構。在帶來金融市場繁榮的同時,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和高杠桿操作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脆弱性,並成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推手。目前,影子銀行系統正在去杠桿化的過程中持續萎縮,然而,作為金融市場上的重要一環,影子銀行系統並不會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監管的真空地帶,在新的、更加嚴格的監管環境下發展。未來,對影子銀行系統的信息披露和適度的資本要求將是金融監管改進的重要內容。目前,美國已提出要求所有達到一定規模的對沖基金、私募機構和風險資本基金實行注冊,並對投資者和交易對手披露部分信息。
④ 影子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一樣嗎兩者有什麼區別近期影子銀行債市風波,我國有什麼具體措施
影子銀行,又稱為影子金融體系或者影子銀行系統(Shadow Banking system),2011年4月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對「影子銀行」作了嚴格的界定,「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對歐美來說,主要是圍繞證券化推動的金融創新工具,這些工具在中國的金融市場里多數不存在。在中國,由於信託、理財等業務完全處於銀監會的監管之下,與金融穩定理事會對影子銀行的定義不符,因而不能將其視為影子銀行。
又稱為平行銀行系統(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等 非銀行金融機構。「影子銀行」的概念誕生於2007年的美聯儲年度會議。
「影子銀行」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所出現的一個重要金融學概念。它是通過銀行貸款證券化進行信用無限擴張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核心是把傳統的銀行信貸關系演變為隱藏在證券化中的信貸關系。這種信貸關系看上去像傳統銀行但僅是行使傳統銀行的功能而沒有傳統銀行的組織機構,即類似一個「影子銀行」體系存在。
中國: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近日也曾表示,中國金融五年內最大的風險是中國式的影子銀行體系。他認為,這個風險既和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密切相連,也與現在資本市場的風險相關。據了解,中國式的影子銀行體系主要包括信託、擔保、小貸公司、典當行、地下錢庄等。事實上,自2011年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爆發以來,各地民間金融的風險便已陸續暴露,並牽連當地的銀行系統。由此看來,如何保持中國金融體系的健康,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然,應當看到,監管層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種方式切斷銀行系統與影子銀行的聯系,規范銀信合作、將表外業務盡可能納入表內、加強銀行業與影子銀行、民間金融之間的防火牆建設等。從銀監會年報看,自2009年開始,「影子銀行」字眼頻現。在2010年年報中,「影子銀行」提到了 16次;2011年年報則提到了14次,並特地開設了「影子銀行」專欄。
在高度金融監管下,「影子銀行」依然存在,主要體現在「銀信合作」和地下錢庄等金融形式上。事實上,國內銀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銀行』業務,比如說委託貸款、銀信合作、信貸理財產品等等,銀行起到一個中介的作用,並不佔用銀行的資本金。如果監管要求這部分業務由表外轉為表內,納入銀行業務的管理,本質上和正常信貸是一樣的,並會被計入銀行的信貸規模管理額度,從而銀行總體信貸投放的結構必須進行調整來適應新規。」
運作
「銀信合作」是指銀行通過信託理財產品的方式「隱蔽」地為企業提供貸款。其運作模式為:某房地產商開發房產項目資金短缺,銀行因監管等政策原因貸款額受限而不能直接向其貸款,信託公司以中間人角色出現,以房產商待開發項目為抵押,設計基於該項目現金流的理財產品,其周期一般為1年到1年半,並委託銀行代銷,由投資者購買,房產商獲得項目資金,項目開發完畢並銷售,房產商支付給銀行託管費,信託公司服務費以及投資者收益。
具體來說,通過銀信合作,銀行可以不採用存款向外發放貸款,而通過發行信託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並向企業貸款。由於信託理財產品屬於銀行的表外資產而非表內資產,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銀監部門的監管。銀信合作模式:此前的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上,劉明康曾提出,銀監會對會造成高杠桿率的「影子銀行」和銀信合作高度關注。這些機構提供流動性、提供信貸,就像銀行和保險公司一樣。他們的工資比銀行和保險公司都高,但他們的風險和成本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計量
⑤ 影子銀行是什麼
按照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定義,影子銀行是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內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容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影子銀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期限錯配、流動性轉換、信用轉換和高杠桿。
國內的「影子銀行」,並非是有多少單獨的機構,更多的是闡釋一種規避監管的功能。如人人貸,不受監管,資金流向隱蔽,是「影子銀行」。幾乎受監管最嚴厲的銀行,其不計入信貸業務的銀信理財產品,也是「影子銀行」。「影子銀行」有三種最主要存在形式: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產品和民間借貸。中國銀監會發布2012年報首次明確影子銀行的業務范圍:「銀監會所監管的六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業務、商業銀行理財等表外業務不屬於影子銀行。」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⑥ 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二)P2P網貸 P2P網貸英文稱為Peer-to-Peer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國內又稱「人人貸」。P2P網貸是指通過P2P公司搭建的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三)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依託於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化方式對其數據進行專業化的挖掘和分析,並與傳統金融服務相結合,創新性開展相關資金融通工作的統稱。(四)眾籌 眾籌(crowdfunding),是指項目發起人通過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發動公眾的力量,集中公眾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或某個項目或創辦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五)信息化金融機構 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廣泛運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互聯網金融時代,對傳統運營流程、服務產品進行改造或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六)互聯網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提供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信息匯聚、搜索、比較及金融產品銷售並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
⑦ 芝麻信用是重塑阿里金融的那根肋骨
成功IPO的阿里引人關注,雖然馬雲很想在曾經摘牌的聯交所打一個有里有面的翻身仗,但無法規避的合夥人問題還是讓馬雲選擇了紐約,號芝麻信用是重塑阿里金融的那根肋骨!?
成功IPO的阿里引人關注,雖然馬雲很想在曾經摘牌的聯交所打一個有里有面的翻身仗,但無法規避的合夥人問題還是讓馬雲選擇了紐約,號稱美股史上最大IPO的阿里在打贏這場資本盛宴之後的動向引人關注,各種解讀大有水漫金山之勢,而阿里在戰略上確實有幾件真正的大事:
一、整合了寶類業務和剛剛破殼的浙江網商銀行的螞蟻金服,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布局;
二、胸懷比格局還大,立志於成為另一個淘寶的阿里雲服務;
三、接掌為傳統金融企業提供數據服務的恆生電子;
四、支付寶全面開放,同時強化服務窗助力O2O企業;
在螞蟻的小微世界裡,承載著阿里的大夢想,螞蟻金服的業務無所不包,但核心仍是大數據、信用體系、雲計算這些底層平台的開放和共享。馬雲肯於放下過往的傲驕,誓言以開放心態連接和服務於傳統金融,與草根消費者和小微企業一起贏在中國,這是阿里互聯網金融思路的重大轉變。
市值2300億美元的阿里在喧囂中亦有高處不勝寒的恐懼,Q2高達40%的利潤遠超eBay的18%,更把虧損0.1%的Amazon甩在身後,高估值增加了持續成長的壓力,雖然馬雲暗示可能在全世界發動以收購為核心的電商整合之戰,但它的贏利前景至少在目前看來並不明朗。PC時代據有絕對統治力的淘系業務正面臨移動大潮的考驗,服務窗如何應對微信的企業號和網路的直達號的挑戰,有待觀察。
補強高德的阿里在O2O領域仍然略微弱勢,而上市之後變成傳統企業的阿里需要對投資者負責,尋找具有高成長力的題材自然尤為關鍵,這也是阿里特別喜歡資本層面高逼格產品的原因,在可預見的將來,能支撐這種成長的只有阿里金融。阿里將大數據、雲計算、交易平台和移動支付看做是互聯網金融的4個關鍵詞,其中移動支付和交易平台,阿裡布局最早,頗有心得,而雲服務適時搶佔了新大陸,不過阿里要將優勢轉化為勝勢,大數據才是破局的關鍵。
急劇擴張的阿里金融亟需實體經濟和虛擬金融的著陸點,如果說央行叫停虛擬支付是傳統金融的一次反擊,折射出的卻是互聯網巨頭的不同心態,騰訊拿出了前海微眾銀行,而阿里除了整合螞蟻金服之外,還祭出了另一件法寶,就是至今秘而不宣的芝麻信用。
Focus:阿里金融需要完善的信用生態體系
河流之所以能夠到達目的地,是因為它懂得如何避開障礙!從2002年的誠信通和中供評價體系開始,已經走過12年歷程的阿里信用實踐在2014年來到了十字路口,無論人們如何腹誹央行叫停虛擬金融背後的陽謀,它所強調的實名面簽這個基礎安全准則仍然是有道理的,央行的道德和輿論風險無非是用不正當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傳統金融對虛擬金融疑慮重重,單向封閉的數據更不可能為後者提供支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號稱全牌照的恆生電子並購案,會使得傳統金融企業如此憂心忡忡,畢竟恆生電子的IT服務在基金、證券、保險和銀行理財等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均超過80%。盡管這一並購已經神速在商務部過堂,但阿里卻未可樂觀,傳統金融企業必然全力阻止被互聯網金融邊緣化的可能,當年傳統通訊公司未能阻止微信的OTT使自己的平台空心化、管道化,覆轍不遠。未來如何,還要看馬雲的搏奕能力。
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阿里曾經在傳統金融領域找到中信銀行、眾安保險這樣的平台支點,但始終無法撬動整個體系。芝麻信用為解鎖這個困局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即在無法依賴傳統金融體系時,建立自己的信用評估體系,獨立實現互聯網金融的風控。
金融創新之類的美好理念並不能解決一切,在存准率問題上無路可退的余額寶即是一例,如果阿里再因為貨幣空轉和影子銀行等概念性原罪打起口水仗,無疑極為不智,畢竟創新與監管不可能永遠是對立的。所幸,阿里終於認識到,在建立類似保險絲的熔斷機制之前,急功近利的推進信任寶這樣的產品,只會增加與傳統金融體系之間的不信任。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是一個契機,阿里適時喊出了「讓信用成為財富」的口號,於是有了芝麻信用。
不過,找到一盤死棋的劫材,不等於擁有了贏棋所需的手段,芝麻信用撬動互聯網金融的核心是數據,阿里雖有雄厚的技術儲備,也不缺公關造勢的能量,更可以調動淘系業務的資源,但它以電商為基礎的數據仍然存在短板。恆生電子和阿里雲服務的推出會增加外部數據的積累,但核心數據只能在自己的平台上產生,芝麻信用要解決的是陌生人和陌生交易場景中的信用問題,因而需要基於消費者和企業所產生的一系列大數據作為樣本,按照阿里的想法,這些數據的獲取大致有三個渠道:
1、阿里數據
基本是淘系業務+小微金服。這是阿里的強項,可以形成基礎的消費者畫像。
2、合作數據
主要來自集團下屬和外延的企業,如高德、UC、微博、快的等。阿里在產品線和資本層面的擴張和收購會拓展這部分數據,比如最近炒得正歡的阿里雲服務。
3、機構數據
來自政府和監管機關的某些數據以及部分封閉性比較強的行業數據。阿里當然希望順利收集這些數據,但互聯網起家的阿里在這些領域的話語權嚴重不足。
從芝麻信用內部透露的消息表明,阿里對後兩類數據寄予厚望,特別是O2O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原因很簡單,缺乏這些大型實體企業的數據支持,僅靠電商數據,芝麻信用不可能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更不可能完成阿里賦予它的使命。
阿里為芝麻信用規劃了一套策略來打通兩個核心領域:一是金融服務,二是生活服務。前者阿里已有一定理論和實踐積累,後者一向是阿里的短板,雲服務的推出解決了部分問題,剩下的要用狂熱的努力來填補。在阿里官網,ma.alipay.com的二級域名已經啟用了一段時間,但敬請期待的提示非常礙眼,隱秘推進的芝麻信用內緊外松,BD和PM正四面出擊,拚命尋求可能的合作。
Question:芝麻信用能為阿里做什麼?
本身並不創造財富的芝麻信用對阿里的意義是什麼?其實可以概括為兩件事:
1、避開雷區,曲線救國
傳統金融機構的安全信用體系,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對互聯網金融築起了壁壘,諸如信用卡面簽這樣的安全機制讓阿里這樣的互聯網金融巨擘頭疼不已,此外馬雲大概會後悔此前的高逼格表態:現行金融體制服務了20%的經濟細胞,卻拿走了80%的利潤!更別說阿里金融CEO彭蕾的咄咄逼人:阿里金融沒有禁區,小微客戶需要什麼,就做什麼!
2014年3月,央行的突然叫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虛擬信用卡只針對互聯網公司的實名驗證客戶,並結合交易行為、開戶時間、賬戶登錄、賬戶安全性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雖然銀行仍會進行校驗,但在監管機構看來,客戶的身份識別和信息安全仍然存在問題,即令虛擬信用卡的授信額度更低,且有眾安保險提供的偽冒和逾期賠付支持。
芝麻信用的核心在於通過自建的信用體系繞開傳統金融的雷區,曲線完成拯救互聯網金融的大業,當然這有一個拉風的前提:芝麻信用體系得到了實體經濟和傳統金融的雙重認可。
2、完成阿里金融的閉環
電商之外的個人消費金融領域是阿里金融這只木桶的最後一塊短板,這不無道理。阿里在客戶特徵、金融資產、社會關系、消費支付、行為偏好、個人檔案、用戶分組、地理位置等8個方面已經有相當的數據積累,小貸和消貸初具規模,又有中信銀行和眾安保險兩個傳統金融支點,如果再得到以O2O為核心的線下數據支持,建立中國第一個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大資料庫並非遙不可及。
3、補齊最後一塊短板
線上太強成就了阿里木桶的最後一塊短板,即已被炒到俗濫的O2O,相比微信公眾號、企業號的咄咄逼人,支付寶服務窗的推出時機太晚,在承上啟下的過程中,還要直面網路直達號的挑戰,對阿里最危險的情況是,移動時代的用戶習慣一旦養成,阿里的輝煌很可能隨著PC時代的結束而冰消。
上市後的阿里要保持40%的超高利潤決非易事,國內電商市場早被羅掘俱盡,阿里媽媽亦無潛力可挖,海外並購緩不濟急,阿里要在資本層面頻繁發出利好信號,必須依託小微金融的崛起,芝麻信用如果能獲取O2O企業的線下數據,無疑將為阿里金融和未來的業務延展提供決策依據。
Challenge:芝麻信用直面質疑
理想狀態下,芝麻信用可以為阿里解決信用、安全和認證問題,跨界合作提升了數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但在實施和執行層面如何獲取和運用數據、控制溢出風險仍然存在不少疑問。
1、極度仰賴實業的支持
一度時髦的互聯網思維如今被調侃為葵花寶典,而以聯想、華為為代表的大型實體對於互聯網公司的越位營銷也頗有微詞,互聯網正從神化的崇拜對象變為傳統企業內心中最深的恐懼。
芝麻信用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完成傳統企業的數據對接,而在芝麻信用最關注的六個行業中,這項工作進行的並不順利,根本原因在於阿里了解芝麻信用的意義,卻無法描繪出它對實體經濟的價值所在,誰會關心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芝麻信用希望通過數據對接,為一些擁有成熟業務的公司或創業公司提供類似資信驗證這樣的服務,這種驗證已經具備了某些金融基因。在芝麻信用完成對接的企業中,既有百合這樣的婚戀交友網站,也有小豬短租、搜房游天下的Airbnb模式,還有一些共享租車公司和部分P2P租車公司,但這些小夥伴要麼太過垂直,太過細分,要麼規模或份額太小,缺乏樣本意義。
比如百合曾經大談信用婚戀的概念,但更多是與其他婚戀網站差異化競爭的噱頭,並沒有上升到實際的業務層面,再如至尊租車,支付寶的服務窗曾經與它有過一些類似賬號打通的合作,但在中國租車市場早已邊緣化的至尊租車,無論對支付寶還是芝麻信用都只有象徵意義。P2P租車倒是很願意接下阿里拋出的橄欖枝,不過對這個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創業模式,阿里目前還沒有太大的興趣。
曾經有人誅心阿里推出雲服務的真實目的,就是覬覦這些企業的數據,不過就算阿里雲是小微版的斯諾登,但連IT開發能力都沒有的企業又有什麼核心數據?
另外,由於芝麻信用已經在為淘旅行的酒店後付產品提供信用擔保,阿里想當然的以為這個操作模式可以很容易的在體系外復制和拓展。然而據可靠消息,芝麻信用雖然付出了極大努力,仍然沒有撬動類似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Airbnb、連鎖快捷酒店,航空企業、租車公司等握有大數據的公司,而這些體系外數據能否成功接入將決定芝麻信用的成敗。
阿里要破解的不僅是傳統企業對數據安全的擔憂,更有對互聯網公司恐懼和猜忌的心魔,馬雲之所以時常現身傳統企業,做佈道式的高光演講,絕非純是成功者的自矜,更有深層次的考量。
2、風控、賠付和認可機制
阿里由於搶跑虛擬信用卡加上信任寶的操之過急,已經暴露在其他互聯網巨頭和傳統金融的交叉火力中,從本質上說,騰訊前海微眾的「大存小貸」較之阿里的「小存小貸」更能為傳統金融體系釋疑,沒有物理網點的阿里銀行在理念上太過超前,缺席銀監會的第一批試點銀行並不意外,騰訊的「普惠金融」雖然還留在紙面上,步子卻走在了阿里前面。
至少在目前看來,依然雲山霧照的芝麻信用能否承載阿里的厚望,誰也無法懸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芝麻信用建立了評價體系,它就必須承擔因此帶來的風險。舉個例子,假如P2P租車引入了芝麻信用的認證體系,一旦發生騙車、丟車風險,芝麻信用賠償嗎?再如,白富美在百合找到芝麻信用的優質客戶,卻慘遭騙財騙色,芝麻信用負責嗎?這是阿里必須面對的。更重要的是,芝麻信用提供的評估結果必須得到傳統金融和線下企業的認可,否則沒有意義。
3、人工干預和信息輸出
技術不是萬能的,傳統金融的安全准則也不是全無意義,阿里很早就建立了小微銀行項目,還請來原杭州銀行行長俞勝法負責,但它要用無網點銀行的形式把互聯網金融的優勢發揚光大,不可避免要引入一些人工干預機制,這與阿里原來信守的在線大數據解決一切的理念有直接沖突。
信息輸出意味著阿里的數據必須以某種形式回饋給傳統金融和實體企業,作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先驅,阿里是否願意做以及如何做,信息披露的規范以及如何監管,將考驗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