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聯網金融 支付方式變革驅動因素有哪些
支付問題是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的基礎和支撐,如果說金融是經濟的血液,那麼支付就是金融的血管,它關繫到一國金融業的效率與穩定。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支付變革將朝著支付媒介去現鈔化、支付終端去PC化、支付機構去銀行化、支付環節去時點化四個方向發展。其中,支付媒介去現鈔化、支付機構去銀行化、支付終端去PC化,這三大變革已悄然發生,而且會愈演愈烈。第四個變革方向支付環節去時點化即連續支付,憑借其對過程性服務和復雜交易的支付優勢,將成為互聯網金融支付體系下一步最重要的變革與創新。
❷ 期貨公司應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變革
傳統期貨公司無法迴避互聯網金融,而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把握機遇,以互聯網思維去重構新的商業模式。
思路決定出路,布局決定結局,只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未雨綢繆,前瞻性、戰略性地做好各項准備,就能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通過專業化的轉型升級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互聯網企業「涉期」將會給原有商業模式帶來兩大沖擊
1、對期貨公司經紀業務的沖擊
互聯網企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免費,即所謂「前向免費獲取用戶,後向收費獲得收益」,從阿里巴巴打敗易趣網,360將殺毒軟體全部趕出歷史舞台等案例均可證明,免費是極其有效的占據市場、獲取用戶的手段。
一旦互聯網企業介入期貨市場之後,一定會祭起免費大旗,即使限於監管等種種因素不一定可以真正零傭金,他們也一定會大打價格戰,將期貨市場傭金降到幾乎為零。
互聯網企業還有一個重要特徵是邊際成本極低,而且從戰略角度考慮,為了獲取用戶,他們可以暫不考慮是否盈利,所以他們可以把通道業務做到極致。而傳統的期貨公司業務收入單一,限於成本無法打價格戰,最終的結果是大多數的客戶被挖走。
2、對期貨公司利息紅利的沖擊
長期以來,期貨公司收入來源主要有兩項:經紀業務收入和客戶保證金利息收入。對很多期貨公司來說,保證金利息收入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客戶保證金存放在期貨公司是沒有利息的,這個是期貨行業長期以來的慣例,可以稱為期貨公司的利息紅利。
但是一旦互聯網企業跨界進入,這個利息紅利也會很快歸零。阿里巴巴的余額寶其實就是通過天弘基金的「增利寶」貨幣基金搶去了銀行的活期存款,此類貨幣基金現在越來越多,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互聯網企業控股的期貨公司只要宣布存放在他們那裡的客戶保證金可提部分能自動轉入余額寶(或其他類似產品),從而獲得不低於年化4個點以上的收益,期貨市場一半以上的客戶保證金可能會搬家到他們那裡。即使期貨公司同意給客戶利息,也達不到貨幣基金那麼高的收益,因此對期貨公司來說,只能眼睜睜看著客戶流失。
如果說價格戰僅威脅到一批規模小業務單一的僅靠低佣生存的期貨公司,那麼利息戰將不但使得這類公司難以生存,而且嚴重威脅到所有的期貨公司,包括排名前50位的大型期貨公司,他們的客戶數量不會減少,但客戶保證金規模一定會大幅度縮水。
一旦中國期貨市場崛起一個互聯網期貨公司,其一家公司客戶權益可能在一兩年內達到500億元規模,甚至可能會更大。期貨行業將會重新洗牌,排名後50位的期貨公司可能會難以生存,並購頻現,但殼資源價值嚴重縮水。
二、互聯網期貨公司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1.短期不以盈利為目標
互聯網企業介入金融行業,其戰略是為平台上的用戶建立一個「金融生態圈」,為其提供銀行、證券、基金、期貨等各種金融服務,可以不要求短期實現盈利,他們將會以價格戰甚至免費來迅速獲取客戶資源,佔領市場份額,而傳統期貨公司沒有其他渠道消化成本,所以根本無法競爭。
2.巨量的潛在客戶資源
即使不發起價格戰,互聯網期貨公司僅以其母公司平台擁有的巨量的客戶資源即可帶來難以估量的新增客戶。騰訊微信、阿里巴巴支付寶等動輒擁有超過6億用戶,阿里巴巴平台擁有4800萬企業用戶。以期貨產品、資管產品、子公司業務等方式對他們進行推介營銷,即使萬分之一的轉化率也會為期貨公司帶來可觀的客戶和資金。另外,互聯網企業在進入基金行業、證券行業之後,可以在統一平台上實現大數據定位分析、交叉銷售、互相引導介紹客戶,進行統一金融服務,也可以帶來傳統期貨公司不可企及的客戶資源。
3.可共享的極低IT成本
互聯網企業本身擁有極強的技術實力,在機房、網路、雲平台等方面擁有普通期貨公司難以想像的資源,其下設期貨公司完全可以共享這些資源,可能不需要很多成本即可實現高效運營。
4.極致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企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是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因擁有極強的自主開發能力,他們可以輕易開發出擁有極致用戶體驗的交易客戶端軟體、行情軟體、網站系統,以及針對客戶的各類服務軟體,輕易地黏住客戶。而期貨行業期貨公司技術系統僅靠采購,根本沒有自主開發能力,即使有創新思路也沒有能力實現,現階段期貨公司最大的矛盾在於快速增長的業務需求和系統供應商服務響應能力嚴重脫節的矛盾,傳統的期貨公司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這卻正是互聯網企業的強項。
劣勢
互聯網企業進入期貨行業,因為他們要實現其整體的金融平台戰略,所以一定不會與行業大型期貨公司合作,他們一定會收購或控股一家小型的期貨公司,小型期貨公司必定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期貨專業管理人才不足
期貨行業經過券商進入掀起人才流動之後,小型期貨公司往往難以留住優秀的專業人才,現有的人才在互聯網企業介入後業務爆發性發展的情況下能否勝任尚需考驗。投資咨詢、資管、子公司等因無牌照導致人才空白而無法開展業務。期權、做市商等業務2014年即將推出,小型期貨公司根本沒有人才儲備,若想開展此類業務需要較長時間的准備。
2.營業網點或布局不足
雖然金融期貨剛剛放開了臨櫃開戶的限制,但還是無法實現網路開戶,目前還需要上門開戶,這樣就會給網點布局少的期貨公司帶來較大的成本。普通小期貨公司客戶數量少,影響尚可接受,但互聯網期貨公司主要是服務數量龐大的小客戶,網點少會帶來極大的成本,甚至無法開展業務。
3.創新業務牌照不足
小型期貨公司往往僅有經紀業務牌照,而沒有投資咨詢、資產管理、風險子公司業務等資格,因此互聯網企業收購之後無法以咨詢、資管、風險子公司的業務來彌補營業網點不足帶來的服務能力缺陷。
4.國際業務能力不足
小型期貨公司沒有能力和渠道開展國際業務,而中國的期貨公司走向國際化是必由之路,已經有很多公司早已布局,期貨本來就是與全球信息息息相關的行業,國外的金融企業在走進來,國內的期貨公司在走出去,隨著自貿區的建設和資本項目人民幣可兌換,期貨公司的國際化將會帶來很大的業務增量,這一點是國內互聯網企業的短板。
三、期貨公司的應對策略
互聯網期貨公司的優勢是傳統期貨公司短期不可能具備的,而互聯網期貨公司的劣勢卻有可能加以彌補。人力資源方面的劣勢可以通過獵頭挖角等手段快速解決,網點方面的劣勢可以通過並購和新設得以擴張,在解決了大規模客戶開戶難題之後其實對網點的需求就不再強烈。創新業務牌照和國際業務等劣勢需要互聯網期貨公司布局和儲備,他們可能暫時不需要這方面的業務,重點會做好通道業務。
互聯網期貨公司真正威脅到大型期貨公司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估計最多需要一年時間。換句話說,傳統期貨公司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可以布局和應對互聯網期貨公司顛覆性的挑戰。目前看來,中大型期貨公司應該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准備:
1、做好應對傭金戰和利息戰的准備
丟掉幻想,放棄僥幸,必須認識到通道業務歸零是不可避免的大勢所趨,期貨公司平均傭金其實一直在下降,可以說從未上升過,互聯網企業的介入只是加速了這個下降的過程而已。保證金利息也是如此,凡是被壟斷或保護的,都會被互聯網破壞性的創新所顛覆。
2、進一步加強中大型機構客戶服務
互聯網期貨公司有個明顯的特點是「非接觸」或「非現場」,這樣才能大規模復制,即通過優秀的電子化平台,簡化的設計使得客戶在網路上就可以完成各項業務,因此他們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可以服務大規模的客戶,但這種服務必須是標准化的而非特殊的定製化的服務。對於期貨市場中的散戶來說,他們由於資金少而受到歧視,享受不了大戶的待遇,反而手續費收取標准遠高於大戶。這些散戶將可能被互聯網期貨公司標准化的服務所吸引,對散戶來說,他們享受到了公平的服務,且低廉的傭金更是在傳統期貨公司中無法拿到,他們很有可能投入互聯網期貨公司的「懷抱」。
而大型機構客戶本來傭金就很低,還能享受到特殊的專業化服務,所以對互聯網期貨公司的標准化服務吸引力不如散戶那麼強。繼續發揮期貨公司專業化的服務能力,維系好機構客戶是傳統期貨公司應對挑戰的重中之重。
3、與基金等各類機構密切合作,提供類似余額寶的保證金余額回報方案
大型機構客戶對保證金利息確實比較敏感,有的一收盤就把資金劃走,開盤再劃進來。其實現在已經有部分期貨公司擋不住壓力開始給一些機構客戶利息了,在互聯網企業介入之後利息紅利會徹底歸零,行業慣例將會被顛覆。期貨公司必須設法以各類方式對保證金余額進行理財。如果不能做到與互聯網期貨公司余額寶類似的服務,機構客戶的資金就可能「搬家」到互聯網期貨公司去。
4、建立開發團隊,研發創新系統提高客戶體驗
期貨公司現階段最大的矛盾是快速增長的業務需求和系統供應商服務響應能力嚴重脫節的矛盾。期貨公司沒有自己的開發團隊的苦果在互聯網企業入侵時將會徹底暴露出來。互聯網期貨公司會快速、輕易地推出各類創新型的服務和產品,而傳統期貨公司空有創新思路而難以轉化為現實,因為長期依賴供應商沒有能力研發產品,所以只能同質化低水平競爭。唯有期貨公司自己建立開發團隊,才能徹底精準把握需求,快速響應,定製獨具競爭力的產品,才具備與互聯網公司個性化方面一拼的能力。當然限於成本,開發團隊應該是自行開發與外包開發的有機結合,底層的交易系統應該與供應商采購合作,而之上的各類個性化應用系統應該自己研發。期貨公司重點要培養懂業務需求的系統架構師、規劃師和項目經理,其他部分能外包的盡量外包。
5、充分發揮資管和現貨子公司業務的作用
互聯網期貨公司不一定有投資咨詢、資管和風險子公司等創新業務,這正是大型傳統期貨公司的強項,應當充分發揮這個優勢,特別是「一對多」放開之後,資產管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資管的收益率一般會高於余額寶之類貨幣基金,可以以此反向吸引互聯網期貨公司的逐利客戶。另外,風險管理子公司可以設計多種「非接觸」、「非現場」的標准化產品和服務,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化交易平台之後,也可以大規模復制,服務大量的客戶。所以,傳統的有創新業務牌照的期貨公司,面對互聯網期貨公司的入侵並不是沒有機會,還是有很多方面可能勝出的。
6、以國際化業務為客戶提供整體的一站式服務
夜盤連續交易推出,期權、做市商、外匯期貨也逐步提上議事日程,期貨本身就應該是國際化的行業,期貨品種本身就與國際風雲變幻息息相關,為客戶提供內外盤結合的、整體的一站式服務,也是傳統期貨公司維持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之一。
7、強化期貨公司專業化服務能力
互聯網期貨公司善於以「非接觸」等方式服務大規模的中小客戶,但還是有很多大型產業客戶需要個性化的定製專屬服務,需要「接觸式」的服務,如協助套保方案制定、期貨部門建設、專業人員培訓等一系列工作,並非是互聯網期貨公司的強項。而傳統期貨公司經過長期的耕耘,已經有了很好的積累,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差異化服務,所以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是應對互聯網企業沖擊、提升競爭能力的重要方向。
以上內容來自金融界,僅供參考,不做任何商業建議!
❸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❹ 互聯網金融創新將怎樣改變中國
2014年第四季度,波士頓咨詢公司在一份報告中稱:預計到2020年,中國通過互聯網金融實現的資金投資、理財覆蓋率將會從目前只佔人口的3%增長到25%~30%。
這一數據的重要支撐依據之一,正是源於近兩年來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大爆發」。2014年全年至少有38 家線上P2P平台完成融資,涉及資金在40 億元以上。零壹財經估算,國內P2P借貸行業2014全年的交易規模約為2500億~3000億元,是2013年1100億元的2~3倍。如果加上大量難以統計的線下平台、通道型業務,整體交易規模可能超過4000億元,貸款余額超過1500億元。
熱得發燙的新概念對中國經濟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種創新將在哪些方面引領行業、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的發展?
在2月7日舉行的「經濟新常態下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經濟學家溫元凱,和君咨詢高級合夥人、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柳二月,高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姜麗勇以及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等業內人士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互聯網金融 不僅推動金融變革 更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樊綱:現在我們談得最多的是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這個新常態一方面是我們的整體經濟形勢雖然風險還在,但總體上已經進入平穩狀態,另一方面就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如何利用好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是「新常態」時期維持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個關鍵。
互聯網是一個關鍵技術,現在我們提的更多的是互聯網產業,但長遠看物聯網的構建將打通實體商業和虛擬經濟。例如租賃行業,構建起了物聯網,將閑置的設備就能有限利用起來,在這個基礎上,物聯網上伴隨著數據的實施流動,能夠隨設備的閑置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和匹配設備的擁有者、設備的使用者之間創造出新的應用場景,這就創造出了新的業務機會。這在不少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尤其有意義。
e租寶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最大的突破是通過新的信息技術,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成本。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將改造我們的傳統,改造我們的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當基本製造產品的需求滿足後,將促成產業結構的調整,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延伸出的需求,這將拉動中國經濟長期性的結構調整。
黃震:很多人熱衷探討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但其實模式不重要,創新思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要看趨勢,而不是看模式,當然現在已有的模式,例如:P2P網站、眾籌、股權眾籌和預售款眾籌,這些融資租賃的戰略產業平台蘊藏著非常廣闊的創新空間。
過去30年大家把資金投入到購買資產,投資,變成一大堆資產,所以怎麼樣讓資產再釋放流動性出來,是當前互聯網金融能做的一個非常大的貢獻之一。鈺誠集團做的把融資租賃資產變成流動性來,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模式。
溫元凱:中國經濟到目前為止下行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實體經濟日子不好過,但是我們看到包括e租寶在內的新的業務卻在高速發展,這背後實質是深化經濟改革,尤其深化金融改革號召的一個結果。怎麼樣能夠為老百姓的資金創造更高的收益?實質上這正在推動中國金融業和銀行業創新和改革 。
互聯網金融 實施監管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規范監管
樊綱:金融需要規避風險,金融牽扯到很多的小投資者,政府需要監管。但現在主要的問題不是監管,而是怎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用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進行嘗試。
黃震:目前市場上互聯網金融存在幾類不良狀況:有管理不善,風控不嚴;有安全技術不夠,沒有基本的網路技術;有直接去做的非法集資,集中到自己的平台、中介池;有直接進行詐騙。當務之急是要打假。將這些偽P2P驅逐出市場,將違法者嚴懲不貸。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崛起,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另一方面是中國已經普遍存在的民間借貸市場。但當中國社會正在從熟人社會轉變到陌生人社會過程中,過去基於熟人這種信任體系在瓦解,陌生人之間的信用體系還沒能建立起來,這是我們當前的雙重困境。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疊加式的,既有網路風險,也有金融風險,但是它的風控也是可以疊加的技術,既有傳統風控的技術,也可以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進行風控。目前這個時代信用可能被濫用、大數據傳播、個人信息流失,被盜用等等。怎樣進行數據的管理,隱私的保護成為大的問題。
當前在政策空檔期,對幾個趨勢性的產品登記和信息紕漏的監管,是監管的重點。
互聯網金融 挑戰傳統金融 更是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盲區
溫元凱:傳統的金融,目前還在擔負主要的作用,但現在傳統的金融體系確實在某些方面無法完全滿足經濟和市場的需求,例如中小企業借貸難。怎麼樣把民間的巨量的資金用起來?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實際是一種競爭合作關系,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會提出挑戰,但是它也在發掘傳統金融以往難以挖掘出的一些信息和商業機會,然後把金融蛋糕做大。
柳二月: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有遠遠超過或者說是領先世界互聯網金融的趨勢,原因就在於中國的金融體系是有欠缺的。互聯網金融對於大多數的民間的金融機構是一個補充,在互聯網技術的引導下,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另一個方面,從互聯網應用於金融的趨勢上看,中國的金融體系將發生一個徹底重構,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是相互依存的,是完整的去補充的,使整個金融體系更加健全。
姜麗勇: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原來的健康體制沒有辦法適應這種新經濟的情況。傳統的監管主要通過發牌照,但當淘寶出現後,就發現其實牌照的控制力就弱了。
互聯網金融給我們帶來今天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應對類似監管套利問題。
❺ 怎樣實現傳統銀行業務向互聯網金融轉變
基於高級的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互聯網金融開始出現各類創新的業務模式,這些內創新突破傳統業務范疇,建容立了全新且高度依賴於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發展的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在給社會大眾帶來了更好的體驗、更多的選擇,增進了社會的整體福利的同時,它的出現及快速發展,使商業銀行面臨客戶流失、業務萎縮的危險,傳統經營服務模式面臨變革,對傳統的金融理念、金融模式、金融業務和金融監管體制帶來了影響和沖擊,改變著傳統金融機構的生存業態,也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市場化競爭的新思路和創新活力,推動了傳統金融機構的積極轉型和變革創新。
❻ 的金融監管改革,對未來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有什麼影響
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明確監管決策機構。
強化央行在宏觀審慎管理方面的職責。
監管信息共享是防範金融風險務實的表現。
加強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是適應現代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
強化屬地風險管理,並嚴格問責,擴大了金融監管職責范圍。
地方政府要在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統一規則,強化屬地風險處置責任。
❼ 互聯網金融的變革中,誰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當然是投資人跟借款人了。
❽ 互聯網金融的跨界場景化變革,"黑天鵝"何時出現
什麼樣的跨界場景化互聯網金融會成為未來的野蠻人或顛覆者?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黑天鵝何時出現,它會以什麼姿態出現?互聯網金融(P2P)發展的最終形態將會是怎樣的?
如果互聯網的特性是去中介化,那麼基於金融機構的中介屬性,互聯網金融發展到最後會不會革了自己的命,金融是否會消失?互聯網讓金融資源得以有效配置並促進了信息的對稱,那麼在未來的生活中,人們是否會每時每刻,在任何時空、任何維度處處沐浴在金融中?
個人認為,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很大程度上仍處於1.0時代,大部分平台賺取的是利率半市場化進程中被傳統金融壓抑的錢,他們將民間金融或者銀行體系之外的次貸金融資產從線下搬到線上,通過集合互聯網碎片化資金幫助資金需求者融資。
從2012年開始P2P行業熱度飆升,P2P網貸圈開始有人專門做理財的P端,有人專門做中介的「2」,有人專門做資產的P端,形成專業化的分工。隨著2013年下半年經濟的下行以及部分心存不良P2P的登場,跑路潮和踩雷事件頻發,P2P名聲一落千丈,引發了業界討論,金融出身的從業者批判互聯網出身的從業者,他們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質是金融,沒有金剛鑽,風控做不好,就別攬瓷器活。那麼互聯網金融到底是更注重互聯網端,還是更加註重金融端?
❾ 應對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目前已經作出了哪些變革和創新
互聯網金融最大的創新,是它打破了銀行的壟斷,使得人們理財的成本大大回降低。而銀行在聯答合央行與銀監會進行打壓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比使很多商業銀行,如中信銀行,就聯合阿里巴巴發行了互聯網信用卡,很多銀行也在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改善自己的終端,畢竟,互聯網公司有天然的優勢,銀行要革新服務,必須與他們合作,不過,銀行方面的變革還是不太多的,畢竟互聯網金融只是對中小投資者有利,而大投資者是不會接受互聯網金融的,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沒有受到什麼波及。美國之所以沒有互聯網金融,就是因為銀行沒有壟斷,且銀行服務全面,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歷史意義在於打破壟斷,其實真正的產品創新並沒有多少!
❿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於網路平台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並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於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
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8年10月10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制定的《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文件出台並公布。
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從監管層面充分肯定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互聯網金融制訂了一個明確的邊界和身份。
作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理論+實踐型的專業人士,京北金融總裁羅明雄見證了互聯網金融的強勢萌發,認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已度過早期粗放發展階段,正在法律框架下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10)互聯網金融變革擴展閱讀:
一、發展歷程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要遠短於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0年代~2005年左右的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2005 - 2011年前後的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階段;而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以來至今的互聯網實質性金融業務發展階段。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業務模式和運行機制。
二、中國現狀
中國金融業的改革是全球矚目的大事,尤其是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和金融管制的放鬆。而全球主要經濟體每一次重要的體制變革,往往伴隨著重大的金融創新。
中國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聯網金融潮流興起,在傳統金融部門和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中國的金融效率、交易結構,甚至整體金融架構都將發生深刻變革。
據《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分析,在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主要是監管套利造成的。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公司沒有資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監管,這是本質原因;從技術角度來說,互聯網金融雖然具有自身優勢,但是要考慮合規和風險管理(風控)的問題。
從政府不斷出台的金融、財稅改革政策中不難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已然成為主旋律,佔中國企業總數98%以上的中小微企業之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而從互聯網金融這種輕應用、碎片化、及時性理財的屬性來看,相比傳統金融機構和渠道而言,則更易受到中小微企業的青睞,也更符合其發展模式和剛性需求。
當前,在POS創富理財領域,以往不被重視的大量中小微企業的需求,正被擁有大量數據信息和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深度聚焦著。
隨著移動支付產品推出,這種更便攜、更智慧、更具針對性的支付體驗必將廣泛惠及中小微商戶。業內專家認為,支付創新企業將金融支付徹底帶入「基層」。
也預示著中小微企業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中最大的贏家,這對於中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也將有著重要且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