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幾種國際收支理論怎麼理解(學經濟或金融的進)
吸收分析法
國際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指從支出(或吸收)與收入的角度來分析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是如何出現的、匯率水平是如何決定的。認為如果一國的實際收入超過了它對商品和勞務的吸收量,該國就會出現貿易順差。1952年有詹姆士·愛得華·米德和S·亞歷山大提出,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
核心觀點
該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就業總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現形式: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就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就是總收入等於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於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說的支出轉移政策;或減少支出,即通常說的支出減少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換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運用,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部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是最重要的一種吸收效應。假定貨幣供應一定,貨幣持有者總想將自己的實際資產的一部分,以貨幣形式佔有,這樣,隨著國內物價的上升,他們名義上持有的現金量就變得更多,結果一方面可減少他們的實際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出售他們的其他資產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使其他資產價格下跌。其他資產下跌意味著利率上漲,這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故現金余額效應可直接影響收入──支出,也可通過利率影響收入──支出。
貨幣錯覺
使貨幣貶值人們重在注視物價而忽視貨幣收入,盡管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亦有利於改善貿易差額。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一般有以下四個表現:第一,物價上漲先於工資的提高,使物價轉變為企業家的利潤;第二,物價上漲使收入從某些集團轉移到其他集團手中;第三,物價上漲使實際收入的一個更大部分轉變為政府的稅收;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朝低邊際吸收傾向移動的狀況下。
其他效應
這些效應很多,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對物價上升的預期,在短期內會導致吸收的增加,不利於外貿差額的改善。
評價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基礎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並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不過,它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
第一,兩點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產要素轉移機制平滑)不切實際。
第二,傾斜地以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為研究對象,而忽視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法完。
⑵ 國際經濟與貿易與國際金融哪個專業比較好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置的主要課程有: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版策、國際金權融、國際服務貿易、知識產權與國際技術貿易、國際經濟合作、跨國公司管理、國際商法、電子商務、國際商務談判、外貿英語等。
當中就包括了國際金融
⑶ 國際金融 1、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帳戶是( )
1、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帳戶是( A) A、經常帳戶 B、資本帳戶 C、金專融帳戶 D、儲備項目屬
2、德國某公司購買了美國的一套機械設備,此項交易應記入美國國承收支平衡表中的(B )A、貿易收支的貸方 B、經常項目借方 C、投資收益的貸方 D、短期資本的借方
3、吸收分析法分析的是(A )A、經常項目 B、資本項目 C.金融項目
⑷ 國際金融 國際收支賬戶中的收益項目
國際收支是一定時期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是流水賬,是流量版的概念。但國際收支權平衡表是對國際收支的一定時期的統計報表,是一定時期國際收支情況的總結,則是存量。正象會計賬中平時的日記賬和月(季或年)報表一樣。
⑸ 求解:關於(大學)國際金融的三個基礎問題
1 主要是貨幣說,把國際收支和匯率問題歸結於國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具體可以參見有關國際金融書籍
2 (1)對於國際收支的影響(經常項目):可以增加一國商品和服務的c出口,減少進口 (資本金融項目)可能造成資本外逃
(2)國內經濟:出口增加和進口品價格上漲,可能會增加國內就業和提高國內的物價水平 (3)世界經濟:可能造成各國的貿易和匯率大戰
3 主要原因應該是歐洲經濟相對於美國經濟更加低迷,日元貶值不詳。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
⑹ 國際金融問題求解,判斷是否應該計入國際收支
應該計入國際收支貸方。澳洲華僑屬於中國公民,但不屬於中國居民,國際收支的統計中,考慮的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經濟來往,澳洲華僑是在澳洲經濟領土上享有經濟利益的人,因此對中國的捐贈應當計入中國國際收支的貸方,相當於凈出口的增加。
⑺ 國際金融的一個論述題題,關於國際收支的,答好有加分
國際來收支出現不同程度的自順差或逆差,這就是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的含義。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表現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便、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
⑻ 國際金融的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即「一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品、債務和收益的交易以及債權債務的變化」。國際收支一般按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計算。一國的國際收支不但反映它的國際經濟關系,而且反映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
長期以來,國際收支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各國為調節、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產生許多矛盾和斗爭。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經常現象,要做到收支相抵、完全平衡十分困難。但是,無論是逆差還是順差,如果數額巨大且又長期持續存在,都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後果。因此,各國政府大都會採取各種干預措施,力求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一國採取措施往往會引起其他有關國家相應採取對抗和報復行動,從而減弱或抵消該國調節措施的作用。而且,有時調節國際收支的辦法又同發展國內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譬如提高利率,若恰逢經濟復甦時期,這一措施就會大大影響經濟的恢復;而經濟復甦受阻,又會影響國際貿易的增長。
一國的國際收支與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有所區別。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國的貨幣資金收付行為,國際收支平衡表則是將一國一定時期(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的國際收支情況分別按不同項目編制的記錄和統計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綜合反映一國同外國在一定時期內貨幣資金往來的全面情況,因此各國都很重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工作。
⑼ 國際金融簡答題簡持續,巨額的國際收支順差對一國經濟有哪些不利影響
1、巨額貿易順差持續太久造成國家之間貿易摩擦。
2、過多的外匯儲備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
3、物資大量流失
⑽ 國際金融第三版呂江林課後思考題答案什麼是國際收支,何謂國際收支失衡
答案家論壇好像有這個答案,在大學答案的經濟欄目下面就可以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