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里芬兩難
又被稱為「信心與清償力兩難」,是由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這一內在矛盾在國際經濟學界稱為特里芬兩難。美元價值要穩定,
2. 特里芬難題的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在戰爭期同遭受了巨大創傷,經濟實力大為下降,而美國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這為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創造了必要條件。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會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有44國參加的聯合與聯盟國家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而建立起了著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一種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中心貨幣的新型的國際貨幣制度,從而確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布體系的建立和運轉結束了國際貨幣金融頓域的混亂局面,彌補了國際收支清償力的不足,並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投資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但這種以一國貨幣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體系有一種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國以外的成員國必須依靠美國國際收支持續保持逆差,不斷輸出美元來增加它們的國際清償能力(即國際儲備),這勢必會危及美元信用從而動搖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反之,美國若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其他成員國國際儲備增長又成問題,從而會發生國際清償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增長。美元實際上處於兩難境地。這一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被著名的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所提出,成為著名的「特里芬難題」;他並且據此預言布雷頓森林體系會由於這一內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潰,這已為後來的事實所證明。「特里芬難題」的本質含義概括起來就是:國際清償力的需求不可能長久地依靠國際貨幣的逆差輸出來滿足。這一難題實際上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就已存在,只不過在布體系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更為典型罷了。
布體系崩潰後,仍以由美元為中心的多元儲備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特徵的牙買加體系開始建立。由於該體系實現了國際儲備多元化,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特里芬難題」。但這一體系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呢?從多元儲備體系的現實情況看,美元仍佔有很大優勢,能在國際儲備中佔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英鎊、日元、歐元等極少數國家的貨幣。這種多元儲備制,不論其幣種和內部結構如何變化,但國際清償力的需求仍要靠這些國家貨幣的逆差輸出來滿足,實質上是沒有變化的。所以說,多元儲備體系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解決「特里芬難題」,因而也終將違脫不了崩潰的命運。
「特里芬難題」告誡我們:依靠主權來充當國際清償能力的貨幣體系必然會陷人「特里芬難題」而走向崩潰。特里芬難題」揭示的意義正在於此。這對於我們分析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3. 國際金融學的簡答題
1、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在其《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一書中提出「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這一內在矛盾稱為「特里芬難題(Triffin Dilemma)」
2、美國以外的成員國必須依靠美國國際收支持續保持逆差,不斷輸出美元來增加它們的國際清償能力(即國際儲備),這勢必會危及美元信用從而動搖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地位;反之,美國若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其他成員國國際儲備增長又成問題,從而會發生國際清償能力不足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增長。美元實際上處於兩難境地。這一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被著名的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所提出,成為著名的「特里芬難題」;他並且據此預言布雷頓森林體系會由於這一內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潰,這已為後來的事實所證明。
4. 特里芬兩難的介紹
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又被稱為「信心與清償力兩難」,是由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這一內在矛盾在國際經濟學界稱為特里芬兩難。
5. 什麼是特里芬難題
研究經濟和金融的人都知道「特里芬悖論」,也可以說是特里芬難題,它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中提出的一個觀點。大致的描述是這樣的:「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 特里芬難題經常的會被作為解釋美國貿易逆差、美元幣值不穩和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的理論。但我要說這是借口,因為在特里芬教授提出美元「悖論」的時代,美國的貿易仍是連年順差,而且在資本項下也在不斷擴大資本輸出規模,其投資凈收益每年也有上百億美元,也可以作為支付進口的重要資金來源。美國貿易項下的順差直到1981年才結束,資本項下的順差直到1985年才結束。 一個理論的提出本來應該與實踐相符合才會被認可,可「特里芬難題」卻滯後了二十幾年,現在看錶面上符合了美國情況,可以解釋美國的貿易逆差和美元貶值,可是以前呢?為什麼同一個理論就不能解釋1981年以前美國的金融和貿易情況呢?這個理論也一樣解釋不了日本、德國、法國等國的經濟和金融現象,因為這些國家的貨幣也是國際流通貨幣,他們也一樣輸出貨幣也被其他的國家吸納,而卻沒有出現什麼必定要出現的貿易逆差,日元的幣值更加是沒有貶值反而大幅增值。這樣一個非常不合常理而且漏洞百出的理論為什麼就能夠大行其道呢?理由有三:1.美國掌握了世界的話語霸權,為了掩蓋他們利用美元剝削和掠奪全世界的秘密,極力推銷這樣的理論。2.特里芬教授是在國際貿易與結算方面有多年研究的專家,而且所涉及的內容較為專業,表面上看起來有好象是滿有理由的。3.這個悖論的設計前提是美國為主要的國際結算貨幣國家,這就使得多數國家的經濟學家沒有去仔細考證理論的正確與否。 美國利用話語霸權強詞奪理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1.紐約聯儲主席蓋納周四表示,中國一貫採取大量買入美元資產的政策,用以支撐美元,減小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加重美國通漲風險。( www.FX168.com北京時間 2006年03月10日 04:01)2. :伯南克在年初的言論「美國之所以連年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雙逆差,與其說是美國揮霍造成的,倒不如說是其他國家過度節儉的結果,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必一一列舉。 其實所謂的特里芬難題是不成立的,它之所以會大行其道,是美國需要一個理論來解釋他們的貿易逆差、美元貶值。這樣就可以掩蓋美國用印刷的紙幣白白換取別國物資的本質,而別的國家手中的美元也只能是對美國的商品需求預期,如果美元貶值則是這些國家的損失。「世上本無塵,何處惹塵埃」。 補充說明: 1. 現在的會計制度多採用現實收付制,大家形成的概念就是有支出就有收入,付出錢就要收到貨物。正是這樣的收付觀念使得人們認為特里芬難題的立論是正確的。 2. 我們企業會計中的貨幣概念與央行會計的貨幣概念是不同的,企業對貨幣的進出要逐筆的登記,而央行對貨幣的控制則是整體投入量的控制,沒有逐筆登記的需要。美國作為主要流通貨幣的發行國家,貨幣的概念也與其他國家的概念不同。例如他們援助某非洲國家十億美元,有可能是通過美聯儲的本票來向附近的國家購買物資,這樣的本票美方可以入帳也可以不如入帳(方式還有很多),長期的積累就會使得美國的本票和現鈔難以兌付黃金和實物,這就是特里芬著作《黃金與美元危機》的初衷----說明黃金的沒價值。 3. 本質上來說美國的收支情況並不是特里芬所說的付出美元,就要貿易逆差來補償。照收付原則來講付出美元就應該是貿易順差而不是逆差。這是一個偷換概念的問題。它把美元這樣的紙等同於物資,而對美國來講則不是這么回事。在手持美元資產的國家和企業來講有美元與物資有可能是同等概念,但前提必須是美元能夠保持信用,還有購買能力。
6. 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提出的確定一國儲備量的指標是各國的外匯儲備應大致相當於一國()個月的進口額。
美國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曾在1947 年提出了一種簡單易行的確定儲備量的指標,即各國的外匯儲備應大致相當於一國三個月的進口額。
7. 什麼是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
美國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特里芬提出的著名論斷: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都不會適應國際清償能力的客觀需要,最終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崩潰。1957年他就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的美元兌換黃金的前途表示懷疑,指出50年代下半期各國儲備發生巨大變化導致美國的黃金儲備流向其他國家,如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最終將削弱對美元的信心。在政府加強干預的情況下,各個獨立主權國家的政策目標並不一致,各國貨幣政策也難以協調,不能保持美元的可兌換性。如美國矯正其國際收支逆差,黃金生產也不可能在黃金官價基礎上充分滿足世界儲備增長的需要。如美國繼續保持其國際收支逆差,它的對外債務將大增並遠遠超過美元兌換黃金的能力,產生黃金與美元危機。這便是著名的「特里芬兩難」。它揭示了以「兩個掛鉤」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內在的、不可解決的矛盾。20世紀60—70年代初的10次美元危機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終崩潰,證實了特里芬論斷的正確性
8. "特力芬難題"是什麼意思
特里芬難題
——談談國際清償力問題
撰文 王東京
天才無須製造。當有史以來第一個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
系剛建立不久,並且正在給世界經濟帶來繁榮的時候,有人竟神奇地預言
了它的「死期」,從而給全世界出了一個難題。這個人就是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特里芬。
二戰結束時,美國不僅是軍事上的戰勝國,而且在經濟上也以勝利者
的姿態嶄露頭角。當時它擁有250多億美元的黃金儲備,約佔世界總量的
75%,成為國際上實力最雄厚的經濟大國。這樣,財大氣粗的美國就「挾
黃金以令諸侯」,建立一個體現自己意志的貨幣合作協定———布雷頓森
林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美國以黃金儲備為保證,向世界各國提供美
元,由美元來充當惟一的國際貨幣。美國政府承諾「美元和黃金一樣可靠」,
各國可以按照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官方價格,隨時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
金。
這一攬子貨幣安排有什麼問題呢?讓我們先聽一段故事:從前有個媳
婦,賢淑能幹。後來婆婆讓她主持家務,負責給全家人煮粥。由於每年打
的糧食很有限,然而這一家卻年年添丁進口,為了讓全家人都吃飽,媳婦
只好不斷往鍋里加水,結果是粥越來越稀。最後,婆婆懷疑媳婦把糧食偷
著背回了娘家,一氣之下,將她趕出了家門。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特
里芬難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國承擔著兩個基本的職責,一是要保
證美元按固定官價兌換黃金,以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二是要為國際貿
易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國際清償力,即美元。然而這兩個問題,信心和清償
力卻是有矛盾的,美元過少會導致清償力不足,美元過多則會出現信心危
機。原因在於,美國要持續不斷地向其他國家提供美元,只能讓自己的國
際收支始終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補辦法就是開動
印鈔機,印刷美元現鈔。這無異於往鍋里加水,結果是美元越來越多;然
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卻意味著美國的黃金儲備不僅不能增加,反而會由
於別國的兌換而減少。這樣,一邊是美元越來越多,一邊是黃金越來越少,
勢必會造成「粥越來越稀」,美元兌換黃金失去保證,美元出現信心危機。
時間一長,布雷頓森林體系自然也就無法維持。
關於清償力和信心之間的這種兩難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
此被稱為「特里芬難題」。實際上,由任何一種主權貨幣來充當惟一的國
際貨幣,特里芬難題都是存在的。
事實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戰結束後的最初幾年裡,歐亞各國百廢
待興,需要從美國進口商品,但由於缺少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
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還是比較緊缺,各國仍然願意積累美元,
沒有出現美元的信心問題。1958年以後,「美元荒」變成了「美元災」,
美國持續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許多國家的不滿。其中尤以法國總統戴高樂的
言辭最為激烈,他認為,美元享有「過分的特權」,它的國際收支赤字實
際上無需糾正,可以用印製美鈔的方式來彌補;而其他國家,一旦發生了
赤字,只能採取調整措施,蒙受失業和經濟增長下降的痛苦,只能省吃儉
用地節省外匯。
對於這些不滿情緒,美國始終置若罔聞,不願意為此付出調整國內經
濟的代價,來減少國際收支的赤字,依然對發行美鈔樂此不疲。其原因在
於,美元可以用於國際支付,因此,只要印鈔機一轉,不但能夠輕而易舉
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國家的商品和勞務也可以滾滾而來。
50年代末期,美國的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對外短期債務激增。到
1960年,美國的短期債務已經超過其黃金儲備,美元的信用基礎發生了動
搖。當年10月,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美元危機。
美國政府請求其他國家予以合作,共同穩定金融市場。各國雖然與美國有
利害沖突和意見分歧,但美元危機直接影響國際貨幣制度,也關繫到各自
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國採取了協調沖突、緩解壓力的態度,通過一系列國
際合作,來穩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國還運用政治壓力,勸說外
國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國財政部兌換黃金,並曾就此與當時的聯邦德國
政府達成協議。
60年代中期,越戰爆發,美國的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到1968年3月,
其黃金儲備已降至120億美元,只夠償付短期債務的三分之一。結果在倫敦、
巴黎和蘇黎士黃金市場上,爆發了空前規模的美元危機,在半個月內美國
的黃金儲備又流失了14億美元,巴黎市場金價一度漲至44美元1盎司。於是
美國政府被迫要求英國關閉倫敦黃金市場,宣布實行「黃金雙價制」,即
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官方市場,仍維持35美元1盎司的官價,私人黃金市場
的價格,則完全由供求關系自行決定。到1971年夏天,美國黃金儲備已不
足100億美元,美元貶值的形勢越來越明顯,由此引發了一場資金外逃的狂
潮,並於當年夏天達到了頂點。面對著各國要求兌換黃金的巨大壓力,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被迫宣布實施「新經濟政策」,切斷美元和黃
金的聯系。其他國家所擁有的700多億美元,到底還值多少黃金,美國政府
從此再也沒有作出回答。
美元不再和黃金掛鉤,宣告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歷史終於以這
樣一種代價慘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