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述及評價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演變歷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主要內容包括:
(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
(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國際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乏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弊端:首先是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行不受任何限制,實際上是一種「信用」本位,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仍是建立在少數發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構建新的國際金融體系,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
② 請問金融學的學習步驟是:(西方經濟學,國際金融,現代貨幣銀行學,投資學)
西方經濟學是基礎,所有經濟學管理學,都會學這門課程,不過挺難理解的,建議你再學西方經濟學時可以參考的看一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那本書很厚,可是外國人寫的東西都比較好懂。
貨幣銀行學是中國各大學校在金融學裡面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實它和國際金融學在初級階段的學習中基本上都是記憶型和禮節型的,證券投資學有比較多要理解和計算的東西,需要反復學習。
我也是工科的學生,考研之前曾經和學校的老師聯系咨詢也問過同樣的問題,就是金融學是否要掌握什麼軟體,但老師的回答說是不需要的,雖然我再網上查詢的時候會有一些金融專業應用的軟體,但是在研究生的學習中好像還沒有什麼應用的地方,所以老師說不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金融】詳述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一、銀本位制
規定一以白銀為貨幣金屬,享有無限法償能力;規定白銀鑄幣的重量、成色、形狀及貨幣單位;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銀幣。
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二、金銀復本位制
金鑄幣和銀鑄幣同時作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17世紀中期始於英國,隨後流行於歐洲。根據金幣和銀幣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為平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和雙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三、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
不兌換的信用貨幣制度以紙幣為本位幣,且紙幣不能兌換黃金。它突破了因幣材不足造成的對生產力發展的限制,並節約了貴金屬。
(3)國際金融體系流程擴展閱讀:
貨幣制度又稱幣制,是一國政府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貨幣流通結構和組織形式。典型的貨幣制度包括貨幣材料與貨幣單位;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貨幣發行的准備制度等內容。
貨幣制度也指國際貨幣體系,即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各國為了解決在國際貿易、國際結算中國際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資產等國際貨幣問題的需要,對於涉及國際貨幣流通各個方面,包括貨幣的兌換與匯率制定、國際收支調節、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經過協商談判調節確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規制、辦法、機構,形成國際貨幣體系。
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適應當時國際經濟關系的需要和各國國內貨幣制度的現實情況自發形成。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逐漸瓦解,分裂為若干貨幣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中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到70年代後由於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漸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
④ 國際金融案例分析題,求解(最好有步驟)
BSI法是指有應收賬款的出口商,為了防止匯率變動,先借入與應收外匯等值的外幣(以此消除時間風險);同時,通過即期交易把外幣兌換成本幣(以此消除價值風險);然後,將本幣存入銀行或進行投資,以投資收益來貼補借款利息和其他費用。屆時應收款到期,就以外匯歸還銀行貸款。1、選A2、選A3、選B賣出匯率,C、1.71104、5000美元*1.711=8555瑞士法郎選A5、C
⑤ 國際貿易的流程
國際貿易通常有十個流程:報價、訂貨、付款方式、備貨、包裝、通關手續、裝船、運輸保險、提單、結匯。
1、報價:
在國際貿易中一般是由產品的詢價、報價作為貿易的開始。其中,對於出口產品的報價主要包括:產品的質量等級、產品的規格型號、產品是否有特殊包裝要求、所購產品量的多少、交貨期的要求、產品的運輸方式、產品的材質等內容。
比較常用的報價有: fob"船上交貨"、cnf"成本加運費"、cif"成本、保險費加運費"等形式。
2、訂貨:
貿易雙方就報價達成意向後,買方企業正式訂貨並就一些相關事項與賣方企業進行協商,雙方協商認可後,需要簽訂《購貨合同》。
在簽訂《購貨合同》過程中,主要對商品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價格、包裝、產地、裝運期、付款條件、結算方式、索賠、仲裁等內容進行商談,並將商談後達成的協議寫入《購貨合同》。這標志著出口業務的正式開始。
通常情況下,簽訂購貨合同一式兩份由雙方蓋本公司公章生效,雙方各保存一份。
3、付款方式 :
比較常用的國際付款方式有三種,即信用證付款方式、tt付款方式和直接付款方式。
4、備貨 :
備貨在整個貿易流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須按照合同逐一落實。備貨的主要核對內容如下:
貨物品質、規格,應按合同的要求核實。
貨物數量:保證滿足合同或信用證對數量的要求。
備貨時間:應根據信用證規定,結合船期安排,以利於船貨銜接。
5、包裝 :
您可以根據貨物的不同,來選擇包裝形式(如:紙箱、木箱、編織袋等)。不同的包裝形式其包裝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出口包裝標准:根據貿易出口通用的標准進行包裝。
特殊出口包裝標准:根據客戶的特殊要求進行出口貨物包裝。
貨物的包裝和嘜頭(運輸標志):應進行認真檢查核實,使之符合信用證的規定。
6、通關手續 :
通關手續極為煩瑣又極其重要,如不能順利通關則無法完成交易。
屬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須辦出口商品檢驗證書。
目前我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主要有四個環節:
接受報驗:報驗是指對外貿易關系人向商檢機構報請檢驗。
抽樣:商檢機構接受報驗之後,及時派員赴貨物堆存地點進行現場檢驗、鑒定。
檢驗:商檢機構接受報驗之後,認真研究申報的檢驗項目,確定檢驗內容。並仔細審核合同(信用證)對品質、規格、包裝的規定,弄清檢驗的依據,確定檢驗標准、方法。(檢驗方法有抽樣檢驗,儀器分析檢驗;物理檢驗;感官檢驗;微生物檢驗等)
簽發證書:在出口方面,凡列入〖種類表〗內的出口商品,經商檢機構檢驗合格後,簽發放行單(或在"出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放行章,以代替放行單)。
須由專業持有報關證人員,持箱單、發票、報關委託書、出口結匯核銷單、出口貨物合同副本、出口商品檢驗證書等文本去海關辦理通關手續。
箱單是由出口商提供的出口產品裝箱明細。
發票是由出口商提供的出口產品證明。
報關委託書是沒有報關能力的單位或個人委託報關代理行來報關的證明書。
出口核銷單由出口單位到外匯局申領,指有出口能力的單位取得出口退稅的一種單據。
商檢證書是經過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或其指定的檢驗機構檢驗合格後而得到的,是各種進出口商品檢驗證書、鑒定證書和其他證明書的統稱。
是對外貿易有關各方履行契約義務、處理索賠爭、議和仲裁、訴訟舉證,具有法律依據的有效證件,同時也是海關驗放、徵收關稅和優惠減免關稅的必要證明。
7、裝船 :
在貨物裝船過程中,可以根據貨物的多少來決定裝船方式,並根據《購貨合同》所定的險種來進行投保。拼裝集裝箱,一般按出口貨物的體積貨重量計算運費。
8、運輸保險 :
通常雙方在簽定《購貨合同》中已事先約定運輸保險的相關事項。常見的保險有海洋貨物運輸保險、陸空郵貨運輸保險等。其中,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所承保的險別,分為基本險別和附加險別兩類:
基本險別有平安險、水漬險和一切險(all risk-a.r.)三種。
平安險的責任范圍包括:由於海上自然災害引起的貨物全損;貨物在裝卸和轉船過程中的整體滅失;由於共同海損引起的犧牲、分擔和救助費用;由於運輸船隻觸礁、擱淺、沉沒、碰撞、水災、爆炸引起的貨物全損和部分損失。
水漬險是海洋運輸保險的基本險之一。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保險條款,其責任范圍除了承擔平安險所列各項風險外,還承擔惡劣氣候、雷電、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的風險。一切險的承報保責任范圍相當於水漬險和一般附加險的總和。
附加險別。附加險別有一般附加險和特別附加險兩種類型。一般附加險有偷竊提貨不著險、淡水雨淋險、抽竊短量險、滲漏險、破損破碎險、鉤損險、混雜沾污險、包裝破裂險、霉變險、受潮受熱險、串味險等。特別附加險有戰爭險、罷工險等。
9、提單 :
提單是出口商辦理完出口通關手續、海關放行後,由外運公司簽出、供進口商提貨、結匯所用單據。
所簽提單根據信用證所提要求份數簽發,一般是三份。出口商留二份,辦理退稅等業務,一份寄給進口商用來辦理提貨等手續。
進行海運貨物時,進口商必須持正本提單、箱單、發票來提取貨物。(須由出口商將正本提單、箱單、發票寄給進口商。)
若是空運貨物,則可直接用提單、箱單、發票的傳真件來提取貨物。
10、結匯 :
出口貨物裝出之後,進出口公司即應按照信用證的規定,正確繕制(箱單、發票、提單、出口產地證明、出口結匯)等單據。在信用證規定的交單有效期內,遞交銀行辦理議付結匯手續。
(5)國際金融體系流程擴展閱讀
近年來,隨著中國海關商品歸類工作的不斷開展,商品歸類工作的思路日趨成熟,管理模式不斷完善。海關也在總結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對歸類工作體系、規章制度等方面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如根據海關總署第80號令對相對人實施了約束性預歸類制度、商品歸類決定對外公告制度、進出口商品規范申報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實施對管理相對人的義務和法律責任以及海關開展相關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為了確保海關執法的公正、透明和統一,以及進一步為納稅義務人提供便捷通關的服務,需要通過制定《歸類管理規定》對各種制度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梳理和定位,設計合理、規范的歸類管理制度體系。
明確各種海關歸類活動的層級,進而實現歸類依據公開透明,保證全關境執法統一,促進口岸快速通關,防範違法行為,減少行政爭議。
因此,《歸類管理規定》的出台是在總結上述各項海關商品歸類工作制度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系統的闡明了歸類工作制度的法律地位,彌補部分商品歸類制度在法規上的缺陷,進而提升了現有歸類體系的法律層次。
⑥ 金融系統的階段劃分
金融系統建設階段劃分
根據系統工程的基本方法及國內有關單位從事金融電子化系統建設的經驗而進行的。金融電子化系統從計劃建設到建成投產,劃分為下述六個階段:
(1)系統起動階段;
(2)可行性研究階段;
(3)系統分析階段;
(4)系統設計階段;
(5)系統實施階段;
(6)系統投產應用階段。
根據金融電子化系統的工程規模和建設周期的長短,為了管理方便,對具體系統建設階段的劃分有時可能有些差別,如當系統規模很大時,又將系統實施階段再劃分成程序設計和系統測試兩個階段;而當系統規模很小時,又可能將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兩個階段合並。但是,系統建設所經歷的全過程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這里所述的階段劃分只是指一般而言,各部門應根據各系統的情況,在具體建設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任何系統項目的起步,通常由三種因素決定:一是領導直接批示,二是業務部門的需求經領導批准後要求執行,三是技術部門提出要求。對於前二者,領導的有關批示就是系統起動的重要文件。對於後者,技術人員應根據金融電子化系統建設的需求,選擇那些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具有生命力的系統項目,結合銀行內外環境條件實際,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全面地收集資料,在基本了解項目建設所具備的基本技術和經濟條件後,提出《項目建設書》,向領導推薦建設項目。
上級領導的有關批件或經領導批準的《項目建議書》是系統建設進行各項准備和安排計劃的依據,是系統建設的第一個必備文件。 可行性研究階段,是以系統建設的《項目建議書》或領導的有關批件為出發點,對所要建設的項目在技術上、經濟上是否可行進行的一系列科學分析,是要深入進行各種可行性論證的階段,該階段的目的是通過對現行金融業務制度的調查和研究,探討金融電子化的方法和途徑,並估計出使用電腦的投資和將來的效益,以決定系統建設的可行性。應從技術、經濟以及營運管理等各方面提出多個可行的候選的方案,並分析各個方案的利弊,為上級管理人員的決策提出科學的依據。
可行性研究的結果必須總結形成《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系統建設的該階段的一個重要必備文件。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應以《可行性研究報告》為依據組織有關專家進行方案論證工作,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分析比較,落實各項假設的前提條件,決定系統建設方案,並根據該方案及其實施計劃編寫成《系統設計任務書》,作為系統建設在該階段的又一個必備文件。
系統設計任務書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後,正式作為系統建設的依據,可行性研究階段基本結束。應當指出,可行性研究只適用於那些無現成經驗可以借鑒或建設投資很大、非常復雜的項目。對金融行業中,國際上已普遍採用的方案,一般不再進行可行性研究,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的有關批示或經過批準的《項目建議書》就可以作為下一階段——系統分析階段的工作依據。 系統分析是在系統設計任務書所確定的范圍內,根據計劃安排,對現行金融業務制度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對現行業務中各種工作流程以及處理功能給出邏輯的描述,即給出現行系統的邏輯模型;同時,從調查研究的結果分析提煉出新系統的功能需求,給出新系統功能需求的邏輯描述。這些需求除包括業務處理的各種功能外,還應包括新系統運行的硬體環境,如所需硬體環境為新增設備,還應提交一份〈計算機系統選型報告〉,供批准後訂貨用。
系統分析階段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調查分析,從邏輯上分析現行銀行制度並設計出新的系統,這一階段是整個系統建設的關鍵階段,其工作質量的好壞,將對整個系統建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系統分析階段結束後,新系統的功能基本確定,這時必須將系統分析的結果編寫成〈系統功能說明書〉,作為系統建設的必備文件,它主要是從業務處理的角度,對系統的邏輯結構進行描述。因此,它是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共同承諾的一份文件,也是上級管理部門審查及外部協調的依據。 系統設計是為實現系統分析提出的系統功能所進行的各種技術設計工作的總稱,是設計結果產生出新系統的詳細技術設計方案。針對不同系統的規模和復雜程度,系統技術設計方案可能由若干個子系統技術設計方案所組成。
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確定支持系統運行的計算機硬設備環境、原始數據的組織和輸入、輸出信息的方式和管理、標准化設計方案、資料庫系統、應用軟體系統、通訊網路、系統安全保密、主要建築物以及詳細的實施計劃等。
系統設計的結果必須總結成〈〈系統規格說明書〉〉,作為系統建設的必備文件,它從系統設計的諸方面說明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及採用的技術方法,是上級管理部門審查和協調的依據,是下階段工作的基礎性文件。
⑦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哪五個階段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制度下,黃金充當國際貨幣,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在「黃金輸送點」的作用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西歐各國為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現了「美元荒」。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多數國家加強了外匯管制,對美國的對外擴張形成嚴重障礙,美國力圖使西歐各國貨幣恢復自由兌換,並為此尋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 (1) 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2) 實行固定匯率制。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 (4) 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性項目的支付,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這個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美元——黃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變相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種種缺陷也漸漸地暴露出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外匯收支逆差大量出現,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發生。1971年8月15日美國公開放棄金本位,同年12月美國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發兩次危機,同年3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將美元貶值。1974年4月1日起,國際協定上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制度又一次陷於混亂,導致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舉行會議,達成了著名的「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的實行,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牙買加體系並非是理想的國際貨幣制度,它目前仍存在著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②匯率制度的安排;③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⑧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貸款程序
①提出計劃,確抄定項目。
②組織襲專家,
③審議通過,簽訂貸款合同。
④工程項目招標。
參加投標的國家,僅限於成員國。
國際金融組織按工程進度發放貸款,並對貸款的使用進行監督。
在建設項目所需物資確已成交後,國際金融組織才能將貸款直接付給供應商或借款者。
國際金融組織還要對設備的招、投標合同的過程進行監督。
派出檢查團定期檢查工程進度,了解是否嚴格執行了批準的貸款合同,確保資金按計劃使用。
⑤項目投產後,做出後評價。貸款全部發放後1年左右,企業效益、社會效益、銀行效益以及經驗教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