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金融中如何判斷報價貨幣與被報價貨幣
舉例說明:
AUD/USD 0.6480/90
USD/CAD 1.4040/50
被報價貨幣,也稱基礎貨幣或基準貨幣,指的是數量固定不變,作內為比較基礎的容貨幣,也就是被用來表示其他貨幣價格的貨幣。在上述例子當中,AUD是被報價貨幣。
報價貨幣的數量不斷變化,在上述例子當中,USD是報價貨幣。
⑵ 國際金融
1.匯率雙向報價,前者(數字小)為報價方買入基準貨幣的匯率,後者是報價方賣出基準貨幣的匯率,本例基準貨幣為美元,客戶買美元,即報價方銀行賣美元,匯率為1.5035;這家銀行去買回平倉,四家銀行為報價方,報價方賣出美元,用賣出價,只要比較哪家賣出價最低就是該選擇的銀行。該四家中,顯然C是最低的,匯率為1.5030
2.可將三個市場折成同一標價法:
倫敦市場:JPY 1= GBP(1/195.79/(1/195.59)
紐約市場:GBP1=USD1.6180/96
東京市場:USD1=JPY119.63/65
匯率相乘(可用中間價)
[(1/195.79+1/195.59)/2]*[(1.6180+1.6196)/2]*[(119.63+119.65)/2]=0.9897
不等於1,有套匯的機會,小於1,英鎊持有者可從英鎊為報價貨幣的市場倫敦市場開始兌換成日元,再在東京市場兌換成美元,再在紐約市場兌換成英鎊,減英鎊本金,即為套利獲利。
1000000*195.59/119.65/1.6196-1000000=9313.72英鎊
3.遠期匯率:美元/瑞士法郎=(2.0000-0.0130)/(2.0035-0.0115)=1.9870/1.9920
遠期美元匯率下降,遠期支付,出口商應以遠期匯率報出,同時考慮到貨幣兌換的成本,應報價1.9870匯率,即100/1.9870=50.33美元
4.先套算出美元與瑞士法郎的匯率:
USD/CHF=(826.54/557.25)/(829.02/555.58)=1.4832/1.4922
69美元可兌換69*1.4832=10.234瑞士法郎
瑞士法郎支付對進口商更有利
希望採納
⑶ 亞洲金融危機時,國際投機商們拋售泰銖,買進美元,使泰銖大跌價。泰銖跌了跟金融有什麼關系
不是的,樓主你誤解了。泰銖根本不能夠跟人民幣相提並論。泰銖只是一個國家的流通貨幣,泰國的經濟在世界上的比重非常小,泰銖在國際金融貨幣流通中非常的少。而中國現在是世界級的製造業大國,雖然美元匯率制和美元鑄幣權使美元在全世界佔有80%的貨幣,但是大部分要經過人民幣進行結算。當年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們是利用亞洲國家普遍經濟過熱,貨幣估值遠高於現實的經濟水平,大量的資產泡沫推高了匯率中的泰銖的結算價格,所以為做空和拋售泰銖創造了機會。現在人民幣面臨的問題不是中國自身造成的,是美元長期貶值帶來的被動式升值,包括通脹也是一樣的輸入性通脹。美帝現在想在中國身上重演當年逼迫日元升值,製造日本經濟泡沫,然後做空日本的陰謀。最近的歐債危機也有類似的原因在裡面,當年美國大肆鼓動歐洲成立歐元區,然後從2001年開始大規模印美元,大幅提升歐元比值,歐元的升值使得歐州脆弱的製造業被美國的製造業邊緣化,才有了今天歐洲財政入不敷出的結果。美國現在就想利用人民幣升值,轉嫁金融危機給中國,打擊中國的經濟崛起帶來的國家復興,避免中國在未來20年內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
⑷ 關於國際金融問題,請教!
1.Q:簡述國際收支平衡表差額分析中的幾個主要局部差額,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原則和調節手段?
局部差額:
1、貿易收支差額
2、經常賬戶差額
3、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
4、綜合差額
5、錯誤與遺漏差額
調解原則:
丁伯根法則:一國所需的有效政策工具數目至少要和想要達到的獨立經濟目標一樣多
有效市場原則:講政策用於實現其最為有效的目標
一旦國際收支失衡超過某種限度,當事國就必須進行必要的調節。在選擇調節措施時,應該注意以下原則:①按國際收支失衡的類型選擇調節方式。②調節國際收支失衡應考慮國內平衡。③選擇調節方式應注意外界反應措施。
調節手段有自動調節機制和調節政策。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是指由國際收支失衡本身引起額國內經濟變數變動對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作用。
自動價格調節機制、自動收入機制、自動利率機制
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有(1)外匯緩沖政策
(2)財政和貨幣政策 .
(3)匯率政策
(4)直接管制
(5)國際經濟合作
2.匯率是如何決定的?試結合人民幣匯率的歷史發展過程討論人民幣匯率是如何確定的?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
一般來說,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外匯匯率是由一國貨幣所代表的實際社會購買力平價和由市場對外匯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一國對另一國資源存在各種不同的需求,這些需要總體上表現為一個綜合的總的需求,這種外來的需求,和另一國本國的需求和供給一起,決定了兩國的匯率水平。
人民幣匯率的歷史發展第一階段在1949--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此階段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幣匯率的制定,基本上與物價掛鉤,此時匯率調整頻繁,幅度大。
第二階段為1953-1973年初,人民幣匯率變動呈現出基本穩定的特徵,不再充當調節對外經濟交往的工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始終不變,實行盯住美元的匯率制。
第三階段為1973-1980,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我國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
第四階段為1981-1984,我國實行雙重匯率制。
第五階段為1985-1993,我國實行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行的雙軌匯率制。
第六階段為1994-2005年6月,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第七階段即為2005年7月,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3.Q:投資者進行外匯市場交易的動機有哪兩個並略加解釋,介紹我們學過的5中外匯交易品種
套期保值和投機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貨市場當作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利用期貨合約作為將來在現貨市場上買賣商品的臨時替代物,對其現在買進准備以後售出商品或對將來需要買進商品的價格進行保險的交易活動。
投機指根據對市場的判斷,把握機會,利用市場出現的價差進行買賣從中獲得利潤的交易行為。投機可分為三類:長線投機者、短線交易者、逐小利者。
外匯交易主要可分為現鈔、現貨外匯交易、合約現貨外匯交易、外匯期貨交易、外匯期權交易、遠期外匯交易、掉期交易等。
具體來說,現鈔交易 是旅遊者以及由於其他各種目的需要外匯現鈔者之間進行的買賣,包括現金、外匯旅行支票等;
現貨交易 是大銀行之間,以及大銀行代理大客戶的交易,買賣約定成交後,最遲在兩個營業日之內完成資金收付交割;
合約現貨交易 是投資人與金融公司簽定合同來買賣外匯的方式,適合於大眾的投資;
外匯期貨交易 是指在約定的日期,按照已經確定的匯率,用美元買賣一定數量的另一種貨幣;
期權交易 是將來是否購買或者出售某種貨幣的選擇權而預先進行的交易;
遠期交易 是根據合同規定在約定日期辦理交割,合同可大可小,交割期也較靈活。
4.國際收支失衡表的內容有哪些,國際收支失衡時,可採取哪些調節手段?
、國際收支失衡表的內容有哪些,國際收支失衡時,可採取哪些調節手段?
內容:1、經常帳戶——反映一國與他國之間的實際資源的轉移
貨物與服務、收入、經常轉移
2、資本和金融帳戶
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
3、平衡帳戶——調節項目
官方儲備資產、錯誤與遺漏
調節手段:1、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自動價格調節機制、自動收入機制、自動利率機制
2、國際收支的調整政策
融資手段:外匯緩沖政策
支出—增減政策:財政與貨幣政策
支出—轉換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國際經濟合作
1)經常賬戶,反映一國與他國之間的實際資源的轉移,主要設置三個子項目:貨物和服務、收益及經常性轉移。2)貨幣和金融賬戶,資本賬戶包括資本轉移及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收買和放棄,而金融賬戶則指一個經濟體對外資產和負債所有權變更的所有權交易。3)平衡賬戶,調節項目,官方儲備資產、錯誤與遺漏。
對於收支失衡的調節手段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通過在經濟運行中的某些自動調節機制,而使其得到某種程度的緩沖,甚至是自動恢復平衡,主要包括自動價格調節機制、自動收入調節機制、自動利率調節機制;另一方面就是通過國家政策,採取必要的措施來調節,主要有:外匯緩沖政策、財政與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國際經濟合作。
5.簡述外匯風險的規避和管理辦法
關於外匯風險規避的幾點措施
(一)加強企業防範外匯風險的內部選擇,合理選擇交易中的貨幣
(二)選擇合適的外匯交易品種
1.遠期外匯買賣
2.掉期外匯買賣,分貨幣掉期和利率掉期
3.外匯期權交易
(三)分析和預測外匯匯率變動趨勢,重視外匯的操作
外匯的正確操作也是企業規避外匯風險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進出口額較大的企業。面對國際外匯市場的風雲變換,如不採取應對措施,自己手中的外匯可能就會貶值,給企業帶來損失。當然,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外匯市場的波動、發揮外匯匯率這把雙刃劍好的一面,就可以取得豐碩的利得。出口商可以利用賣方信貸避免外匯風險。
(四)提高企業相關人員的外匯風險防範意識
外匯交易者面臨的風險基本可以分為三類:交易風險、會計風險、經濟風險。外匯風險管理也可以分為交易風險管理、會計風險管理、經濟風險管理。
交易風險管理:1、內部管理方法,又稱商業方法,包括合同貨幣的選擇、多種貨幣搭配、調整價格、加列保值條框等方法。2、外部管理法,又稱為金融法,它是指通過一定的外匯交易來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一類是利用遠期合約等傳統外匯交易,一類是利用貨幣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此外,貨幣市場法也是常用的防範交易風險的手段。
會計風險的管理一般有兩種:缺口管理法和合約報執法。前者主要是通過資產負債在總額上的平衡來實現對風險的控制,後者則帶有一定的投機性。
經濟風險的管理:從調整收入和成本兩方面進行,防止匯率變動造成未來現金流入量的減少。生產策略:1、海外建廠策略2、里獲得采購策略3、提高生產效率,加強產品開發,實現產品的多元化。同時還有市場策略和財務策略。
6Q:人民幣採取的是什麼匯率制度,在此制度下人民幣匯率是如何形成的?
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籃子內的貨幣構成,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匯率形成是由外匯市場上的需求與供給決定的。
在資本項目不可自由兌換的條件下,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在實質上仍是由政府決定,而不是國際匯市波動因素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由政府確定匯率,並實施行政管制的、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的穩定型匯率機制,又稱盯住美元匯率。其最重要的特點是不論其他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人民幣兌換它們的比價都是從它們兌換美元的比價換算而來。
人民幣採取的是什麼匯率制度,在此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是如何形成的?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如何形成: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如何形成答案二:匯率形成以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為基礎。外匯指定銀行在中央銀行規定的交易頭寸內進行銀行間外匯買賣,形成市場供求,並在此基礎上確定人民幣對外幣的市場價格。人民銀行根據前一營業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形成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加權平均價,公布當日主要交易貨幣對人民幣的基準匯率;外匯指定銀行根據公布的基準價,根據國際主要外匯市場的行情,套算出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匯價。外匯指定銀行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確定掛牌匯率,對客戶買賣外匯。
7Q: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行的資金來源和主要業務是什麼?
IMF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成員國繳納的份額、借款、捐款、出售黃金所得的信託基金以及有關項目的經營收入。
成員國繳納的基金份額,是指成員國參加IMF時所要認繳的一定數額的款項。借款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與成員國協議,向成員國借入的資金。信託基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它六分之一的黃金分4年按市價出售所得的利潤。
業務活動:1、匯率監督與政策協調2、儲備資產的創造與管理3、貸款業務
世界銀行集團
資金來源:1、成員國繳納的股金2、發行債券3、債權轉讓4、業務凈收益
業務活動:世界銀行通過提供貸款、政策咨詢和技術援助,支持各種以減貧和提高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的項目和計劃。 向成員國尤其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是世界銀行最主要的業務。
其貸款業務主要有項目貸款、非項目貸款、聯合貸款、第三窗口貸款等幾種類型。
。
8.國際儲備有哪些組成部分,是如何管理的?
國際儲備的組成部分有1、黃金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作為金融資產持有的黃金。顯然,非貨幣用途的黃金不在此列);2、外匯儲備(由各種能充當儲備貨幣的貨幣構成。只有那些可自由兌換的、被各國普遍接受的、價值相對穩定的貨幣才能充當儲備貨幣); 3、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也叫普通提款權,是指會員國在IMF的普通資金賬戶中可以自由提取和使用的資產); 4、特別提款權(是一種依靠國際紀律而創造出來的儲備資產)。
國際儲備管理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國際儲備規模的管理,以求得適度的儲備水平。應考慮國際儲備的需求和供給因素,利用進口比率法、國際收支差額法、貨幣供應量法
或成本-收益法確定適度國際儲備量。
二是國際儲備結構的管理,使儲備資產的結構得以優化。首先黃金的儲備數量不宜過多,應保持穩定 。其次,外匯儲備應進行幣種管理,考慮①對外貿易支付所使用的幣種; ②償還外債本息所需的幣種;③政府幹預外匯市場、穩定匯率所使用的幣種;④各儲備貨幣利率與匯率變化的對比;⑤儲備貨幣的多元化等因素。由於國際儲備的主要作用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而各國貨幣當局更重視流動性。按照流動性的高低把儲備資產劃分為三級:一級儲備,主要是現金和准現金,如活期存款、短期國庫券、商業票據等。 二級儲備,主要是中期債券;三級儲備,主要是長期投資工具
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儲備規模的管理,是對國際儲備規模的選擇和調整,解決如何確定和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水平,以求得適度的儲備水平;二是國際儲備結構的管理,解決如何實現儲備資產結構上的最優化問題,使儲備資產的結構得以優化。通過國際儲備管理,一方面可以維持一國國際收支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一國國際儲備的使用效率。
9.哪些交易行為會引起外匯現貨市場的供給和需求
即期外匯交易:即期外匯交易(Spot Exchange Transactions):又稱為現貨交易或現期交易,是指外匯買賣成交後,交易雙方於當天或兩個交易日內辦理交割手續的一種交易行為。
套利:套利( arbitrage): ,指同時買進和賣出兩張不同種類的期貨合約。交易者買進自認為是"便宜的"合約,同時賣出那些"高價的"合約,從兩合約價格間的變動關系中獲利。在進行套利時,交易者注意的是合約之間的相互價格關系,而不是絕對價格水平。
套匯:套匯是指利用不同外匯市場的外匯差價,在某一外匯市場上買進某種貨幣,同時在另一外匯市場上賣出該種貨幣,以賺取利潤。在套匯中由於涉及的外匯市場多少不同,分為兩角套匯、三角套匯和多角套匯。
論述
1、 試分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演變過程、我國已採取哪些措施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
原因:本次金融危機是從美國次貸危機演化形成的,但並不僅是金融層面的事情,其有著深刻的經濟和金融根源。
1、從宏觀經濟層面看:
(1)美國「低儲蓄率和財政、經常項目雙赤字」的經濟結構不可持續。近年來美國的儲蓄率一直在下降,巨額「儲蓄-投資」缺口依靠經常項目赤字和政府財政赤字來融資。在美國經濟結構中,消費佔GDP比重達70%左右,大大高於一般發達國家50-60%的水平;居民儲蓄率2000年以來平均僅為1.5%,大大低於一般發達國家5-10%的水平;家庭和政府的高消費均靠負債來維持,家庭債務占可支配收入比重2001年為101%,目前已達到138%,聯邦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2000年為60%,目前為73%,;經常項目維持巨額赤字,佔GDP比重從2001年的3.4%上升至2005年的6.6%。這樣一種經濟結構是不可持續的。
(2)為刺激經濟增長而採取的鼓勵房地產發展的政策導致了地產泡沫。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危機爆發後,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國試圖通過刺激房地產業發展而重振經濟。美國政府通過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准政府機構,大量購買次級按揭貸款,鼓勵信貸機構發放住房按揭貸款。這些經濟刺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達到了預期效果,但也埋下了隱患。
(3)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全球流動性泛濫。美國在2001年以後採取了不合理的貨幣政策。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基準利率,使聯邦基金利率在2003達到了1%的歷史最低水平,並維持一年之久。市場過多的流動性使標准普爾指數從2002年10月份的777點飆升到2007年1月的1565點,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從2000年25美元/桶上升到2008年7月的147美元/桶,美國二手房平均價格也從2000年的13.5萬美元/套上漲到2006年7月的23萬美元/套。
2、從微觀的金融運行機制來看:
(1)信貸機構違背信貸基本原則,沒有對信用狀況較差的客戶群體進行認真篩選,導致其中一些不合格客戶也獲得了房屋按揭貸款。這一方面由於作為抵押物的房屋價格持續上漲,商業銀行對客戶本身的資信狀況有所忽視;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按揭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出售,使風險轉移出去,因此沒有動機去認真篩選。
(2)金融機構為追逐利潤偏離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盲目發展衍生產品,導致了信用資產泡沫。先是商業銀行把抵押貸款證券化,出售給投資銀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而投資銀行又把這些資產重新組合成新的債券CDO,並再次出售,經過多次復雜衍生後,各級投資者已經看不到基礎產品了,難以確定風險點。
(3)監管當局的失職。監管當局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的杠桿率缺乏有效的控制。巴塞爾協議規定銀行信貸資產的資本充足率至少為8%,但卻沒有對表外資產做出類似規定,導致衍生品普遍具有很高杠桿比率,如美林、雷曼兄弟的衍生產品杠桿約為30倍左右。此外,監管當局對有系統性影響的大型金融機構的風險缺乏有效監測。
在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接受了全球化帶給我們的福祉和利益,但同時也必須承受全球化帶給我們沖擊。這次危機之所以給全世界帶來如此大的影響,關鍵在於這次是作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美國出了問題,波及全球。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的不均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合理。世界經濟的一端是發達國家的低儲蓄高消費,一端是發展中國家的高儲蓄低消費;一端是發達國家占據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一端是發展中國家占據產業鏈的低端——製造業。發展中國家形成國際收支雙順差,積累了高額的美元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又通過購買美國國債迴流美國,並支撐了美國政府和居民的負債消費。「窮國」支援了「富國」。美國的巨額經常項目赤字和財政赤字通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地位由全球人來「買單」了
演變過程:縱觀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7年8月——2008年9月中旬,危機表現為一場規模有限的次貸危機,集中於次貸相關的結構性金融產品。第二階段為2008年9月中旬——2008年10月中旬,雷曼的破產引發了金融市場大面積信心危機,流動性緊縮從貨幣和信貸市場迅速傳遞到全球金融市場,使得規模有限的次貸危機上升成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第三階段為2008年10月中旬至今,黯淡的宏觀經濟前景導致銀行的資產繼續下跌,而銀行虛弱的資產負債表又迫使其進一步削減信貸規模,形成了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的下降螺旋關系。
措施: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以上為主要的財政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
以下為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連續下調基準利率,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2、 分析我國改革開放前後利用外資情況,利用外資的利弊,並展望起發展趨勢。
? 1、利用外資情況
? 緩慢增長階段,50年代十幾億美元,主要是東歐前蘇聯的政府貸款;60年代以分期付款方式從日本和西歐引進技術;70年代繼續以分期付款方式引進外資。這一階段引進外資的特點是規模不大、結構單一、發展緩慢。原因有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想法偏激
? 加速增長階段。
? 2、利用外資評價
? (1)總量評價和結構評價。
? 從外資來源國別看具有高度集中的特點;從外資投向行業結構看外商直接投資不僅在三個產業間高度失衡,而且在產業內部也不均衡;從投向地區看80%以上集中在東部,60%集中在上海
? 2)經濟評價與非經濟評價
? 經濟增長效應。勞動、資本和綜合要素是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富裕,但資本嚴重不足,利用外資可以彌補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促進經濟增長。對我國而言,外資的這一歷史使命已經過去,引進外資由彌補傳統型缺口轉化為彌補現代型缺口,即管理缺口和技術缺口。
? 國際收支效應。
? 技術進步效應。提高技術門檻,發展高新技術企業,促進東道國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培訓和管理本地化提高管理人員水平。
? 結構重組效應。包括資產重組、企業重組(向競爭型轉變)、產業結構重組和進口重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由消費型轉變為生產型)
? 產業帶動效應。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後向關聯、前向關聯和旁側關聯等可以迅速提高東道國一個產業群落的整體實力。我國此方面較差,原因有:加工貿易比重過高和國產率水平較低,一則外方不願意國產化,二則國產化的成本高、質量差。
? 就業效應。擴大就業、轉移就業和擴大失業。
? 非經濟效應:機制轉換效應、倒逼改革效應、擴大開放效應、觀念更新效應、收入分配效應和激活企業創新效應。
? (3)代價評價。
? 優惠政策減少了財政收入。
? 配套資金投入(1:10)引進外資越多國內資金越緊張 國有資產流失
? 高進低出損失,結果為境內虧損境外贏利、中方虧損外方贏利 四假問題損失:假合資、加虧損、加出口、假破產 稅收流失 利潤匯出 環境污染
一、名詞解釋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國將其在一定時期內各種對外經濟交易的內容,按照經濟分析的需要設置項目,並採用復式記賬法編制的統計報表。
經常帳戶:指一定時期內經常發生的國際經濟交易,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往來項目,是對實際資源在國際間的流動行為進行記錄的賬戶。包括貨物和服務,收益,經常轉移。
資本和金融賬戶:反映資產所有權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轉移,即國際資本流動,包括資本流入和流出。
平衡項目:是一個為了平衡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缺口」 而設置的調節性項目,包括官方儲備資產,錯誤與遺漏兩個子項目。
官方儲備資產帳戶:一國貨幣當局直接掌握並可隨時動用的,主要用於平衡國際收支和穩定匯率的系列金融資產。
國際收支失衡:國際收支失衡是指一國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余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
外匯緩沖政策:是指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失衡,運用官方儲備或臨時向外籌借資金來抵消超額外匯需求或供給的一種調節政策。
國際清償力:是一國結算對外債務的一切金融能力,或國際資金的籌措能力。
國際儲備:指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保持匯率穩定,以及應付其他緊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國際間普遍接受的所有資產。
國際儲備管理:是指一國政府以及貨幣當局根據一定時期內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和經濟發展要求,對國際儲備規模、結構最優化、高效化的整個過程。
⑸ 論文題目「國際金融旅遊業對於貨幣增值的影響(好與壞)」誰能幫下忙
現代金融學的發展
一、金融問題中的不確定性研究
在21世紀以前的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關注的是企業中的投入產出效率問題,由於當時資本市場化程度低,很少有人專門研究與資本決策有關的問題,盡管如此,還是有些研究成果對以後金融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最大的貢獻是資金時間價值概念的提出。
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不確定性概念的認識,進入30年代以後產生了大量對金融決策問題的研究成果,同時這些成果又積極推進了金融市場的活躍與發展。在本文以下部分簡要概述與評價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不確定性研究在資產定價領域中的應用
1.證券組合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在整個金融分析的框架中,不確定性概念的引入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最早Kenes(1936)和Hicks(1939)提出了風險補償的概念,認為由於金融產品中的不確定性的存在,應該對不同金融產品在利率中附加一定的風險補償。隨後,Von Neumann(1947)應用預期效用的概念提出了解決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選擇的方法,在此基礎上Markowiz(1952)發展起了證券組合理論,他認為投資者選擇證券組合時關注的只是未來現金流的均值與方差。他假設投資者的預期效用符合二次分布或者是多項式分布。Markowiz的主要研究結論是在不確定的前提下,最優的投資決策是分散化持有。Tobin(1958)認為投資者出於自身流動性偏好的不同選擇收益與風險的均衡。這進一步完善了證券組合選擇理論的框架。
在資產定價領域另一著名的理論模型就是資本定價模型(CAPM),Sharp(1994)和Lintner(1995)用公式簡明地表述了資產組合的價值與無風險利率以及資產的風險水平之間的關系。Black(1972)推出了即使在不存在無風險資產的情況下,Sharp和CAPM公式仍然成立,只是無風險利率被包括整個市場上所有資產的證券組合的預期收益率代替。與CAPM模型同時代出現的資產定價模型還有Ross(1977)的套利定價模型(APT)和Lucas(1978)典型代理資產定價模型。
以CAPM為代表的資產定價模型,為資產定價提供了一個簡潔的計算方法,並且得到了一些在實證方面的研究的支持(Fama and Macbeth,1973),但是對現實中的一些異常現象仍然缺少有效的解釋能力,Brennan(1989)認為CAPM是建立在所有投資者對投資的預期與風險都具有共同的估計與判斷,並且所有投資者的效用函數一致的假設基礎之上,這一假設與現實不一致,這是導致CAPM對一些現實問題缺少解釋力的根本原因。以後正是對這些假設的質疑,推動了信息不對稱概念的提出與研究。
2.市場有效性假說
市場有效性假說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中,不存在不對稱信息與市場摩擦,影響未來平均收益的只是投資風險的不同。在20世紀60年代有大量研究工作者對市場有效性假說進行了檢驗,Fama(1973)通過對美國證券市場的實證檢驗,認為有效市場假說是成立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市場中,存在著許多市場有效性假說或者CAPM模型解釋不了的異常現象。例如,Basu(1977)發現資產的平均收益除了與CAPM中的β系數有關外,還與資產的價格盈利比率(P/E比率)有關,在相同β系數下,價格盈利比率高的股票(成長型股票)的市場價格好於價格盈利比率低的股票(價值型股票);Benz(1981)發現股票的市場價格還與上市公司的規模有關;Stattman(1980)發現股票的價格與賬面價值的比率(P/B比率)也是影響股票價格的重要因素。Fama和French(1993)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即在影響資產價格的β因素外,加入了P/E比率和P/B比率因素。
另外,許多研究人員從時間序角度研究也發現了一些市場有效假說與CAPM解釋不了的異常現象,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Pozeff和Kinney(1976)發現的所謂「一月效應」;他們發現在紐約證券市場的指數在一月期間的存在明顯低於其他月份的現象;還有就是Cross(1973)和French(1980)發現存在類似的「星期一效應」,以後許多研究人員在世界范圍內驗證了這兩種現象的存在。
對這些異常現象的解釋,有效市場假說顯得無能為力,有人曾經試圖將「一月效應」解釋為到年末稅收流出的影響,但是在英國、澳大利亞等稅收年度不在12月份的國家,仍然存在「一月效應」就無法解釋了。有些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些異常現象,例如,Dreman(1982)將股票價格的P/E比率效應解釋為,由投資者總是過高估計具有高成長性股票的成長性,導致市場中具有高P/E比率的股票的價格被高估了,這是導致股票收益率低的原因。
3.連續時間模型
在資產定價理論中的另一個重要假設是:證券市場總是在連續過程中,在這一假設前提下,Merton(1969,1971)將CAPM發展為瞬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ICAPM),同樣在信息對稱、無摩擦的市場中,資產價格的變化符合Ito過程,在這種條件下,資產的價格與投資者的效用偏好無關。在隨後的研究中Merton(1973)和Black(1973)應用以上連續時間模型成功地得到了期權定價公式,這一公式後來被大量的實證研究所證實,並且被廣泛在實踐中應用。
(二)不確定性研究在公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金融分析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是公司財務管理,主要研究公司在投資決策中的有關負債與權益比例選擇、公司的紅利政策等問題。最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Modigliani和Miller(1958)作出,他們的研究顯示,在完全市場中(沒有市場摩擦與信息不對稱存在)公司的價值與公司的負債比率無關(M-M定理)。類似的研究結論還有,公司的價值與公司的利潤分配政策無關。顯而易見,這些研究結論與現實中的事實不符。依據M-M定理的結論,公司在利潤分配時,由於派發現金紅利會有現金流出,公司將更願意選擇股份回購的政策,而不是紅利政策,而在現實中,許多公司更願意選擇分紅而不是股份回購,這一現象被Black(1976)稱為「公司紅利的困惑(Dividend Puzzle)」,對此Miller(1977)所能給出的解釋是,M-M定理的結論之所以與現實不同在於稅收與所謂的破產成本對財務結構的影響,是由於一定的負債可以使公司達到稅收減免的作用,另外由於對高負債率公司存在著破產的風險,所以負債率對公司股票價值存在影響,Miller以及其他的學者對這些財務問題做出的解釋總體來說都不很令人滿意,直到後來引入不對稱信息以後,似乎才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取得了突破。
二、金融中的不對稱信息問題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對現實中的一些現象很難單純用不確定性(風險)來得到滿意的解釋,正是在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對金融問題中的不對稱信息的關注,加上在20世紀60年代以博弈論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研究方法的突破,使得許多學者在對金融問題中的不對稱信息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別是用不對稱信息可以完美地解釋許多有關財務結構方面的問題。以下仍然分兩部分概述這方面的成果,首先是在財務決策方面的成果,接下來是在資產定價方面的成果。
(一)不對稱信息在公司財務管理中的應用
1.紅利信號模型
關於公司紅利決策的困惑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更願意支付紅利而不願意將利潤用於股份回購的異常現象之外,Lintner(1957)還發現公司在進行紅利決策時,由於受累進稅制的影響,更願意使各年的紅利平滑些,所以公司每年的紅利波動要遠遠小於股票價值波動,有關稅收減免的理論解釋較為理想,並且在以後被許多學者用實證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例如:Fama and Babiak,1968)。但是稅收效應並沒有很好解釋公司為什麼更願意支付紅利的困惑。
最早Miller(1961)注意到紅利可能是向投資者揭示公司發展前景的信號,但是直到Bhattacharya(1979)才應用博弈論方法建立起了紅利模型,Bhattaeharya成為第一個將博弈論引入金融分析的學者,Bhattacharya認為公司的管理者對公司投資項目的前景與其他普通投資者相比具有信息方面的優勢,管理者通過公司的盡可能高的紅利向普通投資者傳遞信息,如果公司紅利水平高意味著公司投資項目的未來前景好,而對於無法支付高額紅利的公司將不得不向銀行貸款,從而擔負過高的財務成本。以後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對模型又進行了一個改造(Miller and Rock,1985;John and Williams,1985)。但是仍有學者質疑認為,按照以上模型認為只有在公司需要為新項目向市場融資時,才有積極性支付高水平的紅利,但事實上模型的紅利支付水平並不受公司是否有新項目的影響。也就是說,上面的信號模型不能很好解釋紅利的平滑性。為此,Kumar(t988)發展出了一個粗糙信號(Coarse Signaling)模型,其結論認為公司在一定的利潤范圍內會支付同樣水平的紅利,直到公司的利潤水平超出了這一范圍,公司管理者才會調整紅利支付水平。紅利信號模型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公司為什麼願意支付紅利,而不是股票回購。Ofer和Thakor(1987),Barclay和Smith(1988)用逆向選擇原理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認為公司更願意在市場上自己股票被低估時回購股票,所以回購股票行為向市場傳達了股票價值被低估的信號,所以會引起股票價值的上漲,從而使公司支付了額外的成本,而用紅利分配利潤不存在這一逆向選擇問題。
2.資本結構
正如上文提到的,公司資本結構問題的研究在引入不對稱信息以前一直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論。應用博弈論描述公司資本結構的決策過程,大大推動了對公司基本結構決策研究的發展。
最早Ross(1977)建立了一個公司負債決策的博弈模型,其中公司通過負債率向資本市場傳遞公司未來經營前景的信息,由於高負債率可能導致公司破產的風險加大,而一旦公司破產將為公司的經營者帶來損失,所以只有公司管理者對公司未來的現金收益樂觀時才會在資本結構決策時選擇貸款,提高負債率。而前景樂觀的公司提高負債率的決策是前景悲觀的公司所無法模仿的,所以對資本市場來說,高負債率是公司發展前景樂觀的信號。隨後在Myers(1984)的模型中,認為如果管理者在公司項目發展需要融資時,如果管理者認為目前市場上自己公司股票價值被市場高估了,會選擇通過發行股票的直接融資方式,而如果管理者認為公司股票價值被低估了,就會選擇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所以說公司增加發行股票向資本市場傳遞的是公司目前股票價值被高估的信號。Myers認為經營者在面對新項目需要投資時首先選擇的是用自身盈利積累完成投資,其次是選擇貸款等間接融資方式,最後才會選擇發行股票的融資方式,這被稱之為「融資順序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 of finance)」。
在金融分析中應用博弈論的不對稱信息理論取得較大成績的研究就是所謂的代理問題的研究,Jensen和Mecking(1976)指出公司中存在兩類代理問題,其一是債權人與股東的代理矛盾,其二是股東與公司管理者的代理矛盾。債權人與股東間的矛盾表現在股東總是擴大公司投資風險,因為項目成功了超額收益全部是股東的,而如果公司經營失敗,破產的成本由債權人與股東共同負擔。Diamond(1989)通過研究認為,在長期重復博弈條件下,股東的聲譽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股東和債權人間的矛盾。股東與管理者間的矛盾是由於股東不能有效控制管理者的經營行為,因而管理者會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可能會損害股東利益。
在80年代末與90年代,出現了有大量關於代理問題的研究成果,Hart和Moore(1989,1994,1998)研究發現當企業家計劃投資新項目而需要向外融資時,與投資者簽訂貸款合同是最優合同,得到這一結論的關鍵在於雖然企業家與外部投資者在項目未來進展的各個時期都可以觀察到項目的收益情況,但是第三方(例如:法官)無法觀察到項目的收益,此時貸款合同是最優融資合同,並且Hart認為由於貸款人在企業家不能償還貸款時可以控制公司的資產,所以企業家有積極性償還貸款。
3.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
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概念最早是由Manne(1965)提出的,他認為為了有效的配置資源,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存在是必要的,現代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離不開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的存在。在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中所有權的轉移方式是多樣化的,包括:收購、兼並、股票的發行以及委託代理關系的變化等手段。在傳統的完全競爭、無摩擦的資本市場假設下,很少考慮公司所有權轉移對公司價值的影響,而事實上每次兼並收購活動都會引起公司股票價值的大幅波動。直到進入80年代以後非對稱信息概念的引入,使得人們認識到了公司所有權控制市場對資本市場影響的內在機制。
Crossman和Harl(19803研究了在公司收購過程中存在所謂的「免費搭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他們認為當收購方發現一個目標公司的運營效率低下,而決定收購目標公司時,面對外部的標購,原有的股東知道收購者通過收購後公司在新的經營者經營下,效率會提高,所以會自發抵制收購,等待收購價格的升高,直到收購價格升高到在新經營者的經營水平下的合理的價格時,原有股東才會出售手中股票。考慮到收購方在收購過程中搜集信息、組織收購是有成本的,所以採用標購行為實際上為收購方帶來了損失。Shleifer和Vishny(1986)認為,如果收購方在標購目標公司以前就已經持有了目標公司的一定股票,可以解決上述「搭車問題」的困惑,收購方可以用自己手中股票的增值彌補收購帶來的損失。然而Shleifer和Vishny的結論並沒有在實證中得到證實,反而Desai和Kim(1988)的實證結果認為大多數的收購方在標購前並沒有持有目標公司的股票。
在收購行為研究方面的另外一個困惑就是收購行為往往導致股票價格的大幅上漲,例如:Jennings和Mazzeo(1993)發現收購發生時的收購人對目標公司的首次出價,大多數高於收購前10天的股票價格的20%。Fishman(1988)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是由於有潛在競爭者隨時會加入收購,較高的出價是為了阻止競爭者加入。
4.新股發行(IPO)
在1963年在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組織的一項研究中,首次發現在新股上市後的短期存在著明顯的超額回報的現象,以後許多學者在許多國家發現了這一現象,例如:Ibbotson和Ritter(1995)統計得出美國紐約證券市場1960-1992年發行新股的首日的超額回報是15.3%。在許多年中IPO現象成為挑戰市場有效性假說的又一個證據。
對IPO現象最早的解釋是由Rock(1986)作出的,Rock認為IPO現象實質是個逆向選擇問題,新股上市時市場上存在著兩類投資者,一類是具有信息優勢的投資者,一類是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信息投資者只是在新股定價低於其真實價值時才購買,而當定價高於其真實價值時只有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才會參加購買,所以平均來說,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購入了較大比例的被過高定價的股票,為了在市場中留住不具信息優勢的投資者,公司在初次發行新股時常常有意低定價。類似Rock對IPO超額回報問題的解釋,許多研究人員給出了這一問題的其他合理解釋,例如:Allen和Faulhaber(1989)以及Grinblatt和Hwang(1989)將新股發行低定價解釋為公司未來前景良好的信號;Hughes和Thakor(1992)認為公司新股發行低定價是為了規避訴訟風險;Ruud(1993)認為新股上市後的短期高回報是由於承銷商的價格穩定活動造成的。
在IPO領域中的另外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就是新股上市後長期表現不好。Ritter(1991)研究發現,在1975-1984年間發行的新股在發行後3年間的回報比正常股票的回報至少低15%。以後Loughran(1993,1995)再次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Shiller(1990)用所謂「主持人效應」解釋新股長期回報不好的現象,他認為新股上市的初期承銷商出於對自身聲譽的考慮會創造短期超額需求的假象,隨後隨著承銷商從市場的退出,導致了新股長期回報不佳的現象。
(二)不對稱信息在資產定價領域中的應用
Grossman和stiglitz(1980)最早將非合作不對稱信息的概念引入資產定價領域的研究中,建立了所謂資產定價的理性預期均衡理論,他們認為資本市場中的每個參與者都從市場價格的變化中獲得信息(所謂的學習過程),並且每個參與者的行為不會對市場價格構成影響。在80年代初期這一理論成果主要用於解釋公司財務方面的問題,直到Kyle(1985)以及Kyle和Milgrom(1985)研究做市商制度下的價格形成機制的成果出現以後,不對稱信息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才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關注,以後在Kyle Milgrom框架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於在這一框架下的價格決定機制不同於Modigliani Miller的市場均衡機制,是通過研究具體市場條件下的資產價格形成機制,所以常常將這部分研究成果稱為市場微觀結構理論。
Kyle研究了在做市商制度下證券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在Kyle的模型中,市場由三類參與者構成:風險中性的做市商、噪音交易者和信息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出於自己的流動性需求進入市場交易,信息交易者根據自己的信息交易,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信息交易者選擇自己在市場上的交易數量。與Kyle不同之處在於,Milgrom建立的序貫交易模型(Sequential Trade Model)中交易者每次交易的數量都是固定的,即每次都只能買入或賣出一個單位的資產,做市商根據交易指令的類型來設定買賣價差,在均衡條件下,由於有競爭做市商的存在,買入報價是做市商收到賣出指令時關於資產價值的條件期望值,賣出報價是做市商收到買入交易指令時關於資產價值的條件期望值,因而交易者的交易指令將促使做市商調整其買賣報價,這種調整從本質上是一種貝葉斯學習過程。
Easley和O'Hara(1987)在Milgrom模型的基礎上考察了交易規模對做市商價格行為的影響,其結論是做市商的定價策略會依賴指令的規模,數量比較大的指令往往以比較差的價格成交。以後Easley和O'Hara(1992)又考察了交易時間對價格行為的影響,發現交易時間會影響價格,並且交易間隔影響交易價差的大小。
現代金融理論方法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金融難題得到解釋。但是由於金融市場的復雜性,至今對許多問題的解釋還很難令人滿意,例如:對P/E比率和P/B比率對資產價值的影響的現象至今還沒有合理的解釋,對IPO以及基金中的折價現象的研究結果也沒有較為統一的認識,另外市場中是否存在信息操縱問題也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釋,將進一步推動金融理論的發展。
⑹ 對金融貨幣熟悉的進
現匯買入價是指銀行買入客戶手中的外幣現匯的價格
現鈔買入價是指銀行買入客戶手中的外幣現鈔的價格
這兩個價格分別在客戶將所持有的外幣現匯和現鈔兌換為人民幣(結匯)時使用。
賣出價則是銀行賣出其准貨幣的匯率。是指銀行將外幣賣給客戶的價格,在客戶購匯時使用。
基準價也叫中間價,是銀行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各幣種買賣情況制定的,在我國外匯管理局會發布一些幣種的基準價,如美元歐元等,其他幣種各行自己計算.如果你要人民幣換歐元則用賣出價.
中行折算價是中行內部使用的,對於一般客戶沒有作用。
現匯帳戶」系指由港、澳、台地區或者境外匯入外匯或攜入的外匯票據轉存款帳戶;「現鈔
帳戶」系指境內居民個人持有的外幣現鈔存款帳戶。 居民個人由境外匯入的外匯或攜入的
外匯票據可以理解為「現匯」,均可以開立現匯帳戶存儲;
你在銀行里存著的當然應該是現鈔了。有人從國外給你匯款到你的賬戶,那就是匯款現匯,另外在中國銀行辦理了比如說日元=美元的匯兌,打在了你的中國銀行存摺上,就會顯示丙種外匯現匯,而這兩種外匯銀行收購價就會相對於現鈔價高,並且這種現匯相對於現鈔的賣出價要低。
首先,買入價是指外匯銀行買入外匯時使用的匯率,賣出價是外匯銀行賣出外匯時使用的匯率,此時的外匯是指國外銀行存款的外匯,如美元。所以,外匯牌價上的買入價、賣出價是現匯價。
其次,現鈔價是外匯銀行賣賣現鈔時使用的價格,此時現鈔是指外匯現金(鈔票),而不是國外銀行存款。
再次,由於現匯與現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銀行買入現匯時,可以直接將其所買進的外匯劃撥到其國外銀行賬戶中,沒有利息損失,而買進外幣現鈔時需在本銀行庫存中保留一段時間,以湊齊足夠多的外幣現鈔後(如100萬美元)才能存到其他銀行獲取利息,故銀行買進外幣現鈔相對於買進現匯有利息損失,這部分損失當然由賣出外幣現鈔的一方承擔,故銀行的報價中,現鈔買入價肯定低於現匯買入價,這一規律永遠不會變,正如存款利率永遠低於貸款利率一樣。
最後,現鈔賣出價與現匯賣出價是一致的,因為這種情況下,對銀行來說沒有利息損失,是不是?故銀行單獨標明現鈔買入價,而沒有現鈔賣出價。
所以說,如果你手中的美元資產不是以國外銀行存款或外幣支付憑證(如匯票、本票、電匯憑證等)的形式存在,就應該使用現鈔買入價,要損失一點。
如果您把現匯賣給銀行,就是把您在國外銀行的外匯存款賣給銀行。這筆外匯存款從您賣給銀行的那一刻起,就從您的名下轉移到銀行的名下。銀行只要做相應帳務處理,就可以馬上得到這筆在國外銀行的外匯存款,並可以馬上開始計算利息。
如果銀行買入的是現鈔,由於外幣現鈔不能在交易的當地流通使用,需要把現鈔運往國外,所以它不僅不能立即獲得存款和利息,而且還得支付費用保管現鈔。等到現鈔積累到足夠數量,銀行才能把這些外幣現鈔運送到國外,存在國外的銀行里。直到此時,銀行才能獲得在國外銀行的外匯存款並開始獲得利息。銀行收兌外幣現鈔需要支付的具體費用包括:現鈔管理費、運輸費、保險費、包裝費等、這些費用就反映在現鈔買入價低於現匯買入價的差額里。
⑺ 什麼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由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組織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組成。現行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元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與霸權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初建之時,美國的經濟實力,無論是以GDP還是進出口貿易或者以黃金(207,0.88,0.43%)儲備等指標衡量,在世界上都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從而奠定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和霸權地位。然而,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在美國實體經濟在全球中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但美元依然占據著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和霸權地位。這種壟斷霸權地位使得全球流動性的松緊基本操持在美聯儲手中。在世界主要中央銀行中,貨幣政策的目標絕大多數是單一的,即物價穩定,而美聯儲仍實行多目標制,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等。從歷史上看,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周期性特徵,美聯儲貨幣政策也是周期性地放鬆和收緊,導致美元周期性地貶值和升值,而在每一輪美元升貶的周期中,總會伴隨著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機。而危機的解決又離不開始作俑者。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聯儲通過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向全球13家中央銀行提供大量美元流動性,扮演了全球最終貸款人的角色,儼然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
第二,現行國際貨幣金融組織體系由少數國家(G7國家)居於主導地位,既與當前各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相稱,又缺乏對儲備貨幣發行國行為的制衡機制,造成現行國際金融組織的決策難以反映大多數成員的利益。以IMF為例,其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其一,決策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受到挑戰,制約了其作用的有效發揮。其二,過多地強調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進行監督,而對重要發達國家的監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對系統性風險進行及時的預警和有效應對。這種歧視性的監督也導致了IMF與少數成員國之間一定程度的對立關系。其三,因其決策受少數大國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資源和融資手段,故不能扮演國際最終貸款人角色,使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缺少最後的保障——全球最終貸款人。
第三,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嚴重缺失,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的國別化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面,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混業經營客觀上需要全球有統一的監管標准和監管機構,以防止監管套利。另一方面,金融業一向被認為是一國經濟的命脈,金融監管權力又是各國經濟和金融主權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現實中對金融業的監管都是由母國自主監管來進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現有的國際金融監管組織和論壇都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不能擔當全球監管者的重任。
⑻ 一個國際金融問題,關於貨幣匯率比價的問題,請教各位指點謝謝
你看倒數第6行,「(如果怎麼怎麼樣)英鎊和里拉還會繼續與馬克與法郎一起對美元上浮」。所以其實前文的意思是歐洲貨幣體系整體(以馬克和法郎為代表)對美元是升值的,可這個匯率對英國和義大利來說太高了,英鎊和里拉需要貶值。
但是對體系內成員國是固定匯率,所以只能先把這個匯率降下來(即對馬克、法郎貶值),才能使得最終對美元貶值。否則,如果成員國之間固定匯率不變,英鎊和里拉就仍然會隨著馬克、法郎升值而升值。
⑼ 國際金融的貨幣制度
自發或協商形成的有關國際交往中所使用的貨幣以及各國貨幣之間匯率安排的國際制度。這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國際貨幣制度是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個體系一方面通過固定匯率制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和世界貿易的恢復和發展,一方面使美元取得了等同於黃金的地位,美元的優越地位使它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支付手段、國際流通手段和購買手段,並成為許多國家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隨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些國家的貨幣也相繼開始發揮與美元不相上下的作用。1973年美元再度貶值以後,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制在全球范圍內基本上取代了固定匯率制。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多次討論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問題,並於1969年和1978年兩次修改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但由於各國間的矛盾和沖突,國際貨幣制度存在的困難和缺陷始終未能得到解決。
國際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銀行系統、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企業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國際貿易業務及本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基本掌握經濟學科的基礎理論;系統掌握外匯、外資、國際結算等國際金融基礎理論,現代化銀行的經營管理方法,以及有關信託投資、資金融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國有關國際金融的法律、方針與政策;熟練掌握英語,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能用英語從事業務工作。
國際金融專業主要開設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管理、國際結算、外匯銀行會計、保險概論、投資項目評估、英文函電等。
⑽ 國際金融炒家,是怎樣通過炒作沖擊某地區的貨幣,從而獲利的
簡單說一下,我是金融大鱷,我從你家借了10億泰銖,一年後按照10%的利率,還給你11億泰銖。我把所有借來的泰銖逐漸投入市場,換成美元。假如美元兌泰銖是1:10,我先投入1億泰銖,兌換出來1千萬美金,同時製造影響,由於我本身具有一定影響力,能夠影響到游資,大家開始跟著拋售手中泰銖兌換美元,泰銖開始貶值。
泰國為了避免貶值,動用外匯儲備的美元,在貨幣市場上購買泰銖,使泰銖避免貶值,但是一國的外匯儲備是有限的,泰國的儲備美元在雙方角力的過程中被榨幹了,就只能任由泰銖繼續貶值。
我在泰國挽救的泰銖的前期已經把借來的10億泰銖全部出了手,換成了1億美金。一年後,美元兌泰銖已經跌到低點,比如所1:50,也就是說我可以從手中的1億美金,拿出來2200萬美金換來11億泰銖,還給你,我的盈利為1億-0.22億=0.78億。
你垮了,我帶錢走了!
補充,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借錢並支付利息來操作,但是如果一年後泰銖升值了,金融大鱷也就是變成了金融大蝦了。所以一國的外匯儲備很重要,它可以阻擊金融大鱷,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力發展民族工業,本國企業實力強了,外資企業在本國經濟中佔得比重也就小了,如果外資占本國經濟的比重大了,金融大鱷阻擊本國貨幣的時候,它們必將配合著撤資,將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