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曼昆和克魯格曼的宏觀經濟學有什麼區別,那本更好
本人資深研究經濟學十幾年,可以說得上是半個專家了吧?在此僅僅說說說我的看法。
無論曼昆還是克魯格曼的,都是老外寫的經濟學教材。好處是你可以輕易看得懂,壞處是他們繞半天彎沒有重點,沒有恰到好處的總結。
所以我給樓主的建議,
1.如果你想認真學習經濟學,強烈建議購買國內教授的經典教材。十年前我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現在才可謂感同身受。老外寫的書,即便你能理解,也根本無法應對國內的答題邏輯和考察內涵。
舉個例子,吉芬品,老外會一句話寫「約翰收入少了,反而買土豆買多了,這種情況叫吉芬品」。你會很感謝他解釋清楚了,但我們的考試不會這么簡單,因為但凡吉芬品的考試都是跟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有關。
僅僅看老外的教材,你根本無法確認自己是否認清楚了吉芬品的實質。國內教授的,比如高鴻業老師的,講解全面又清楚;高教版厲以寧的也重點推薦下,屬於中級經濟學的水準,數理不少。
2.如果你僅僅想了解一下,那麼可能老外寫的好些,可讀性強,哪一本都無所謂。不同的學者的教材會編入他們自己的核心思想,曼昆偏新凱恩斯,克魯格曼偏國際經濟學和經濟地理,斯蒂格利茨偏信息經濟學,薩繆爾森則是新古典綜合。但作為入門讀物,核心部分是共通的。
B. 克魯格曼的學術思想
你好樓主,你說的是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
200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羅賓·克魯格曼?
C. 保羅克魯格曼的文章書籍以及理論
:《期望減少的年代》、《亞洲奇跡之謎》、《蕭條經濟學的回歸》、《流行國際主義》、《國際經濟學》、《大破解》、《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等。 克魯格曼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善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D. 克魯格曼的經濟思想
我找到的(順便也學習了下):
克魯格曼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匯率理論和經濟與地理學理論。
1.新國際經濟學理論
1.1 國際經濟學的7個主題:
1.1.1貿易所得 國際貿易使交易雙方獲益,但能使某些利益團體受損。價格是最重要的貿易條件。
1.1.2 貿易模式 三種貿易模式:一是受到生產效率差異影響形成的貿易模式;二是聯系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相對充裕程度和相對密集程度而形成的貿易模式;三是一種相當隨機因素形成的貿易模式。
1.1.3 貿易保護 貿易保護通常是國內不同利益團體之間較量的結果。
1.1.4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分析,必須參考貿易收支差額、經常項目收支差額及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同時還必須結合各國的整體經濟背景來分析,即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貿易和國民收入賬戶的關系,以及國際貨幣政策的各個方面來綜合分析。
1.1.5 匯率決定 利率平價,即因利率水平的差異,影響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從而引起匯率變化。
1.1.6 國際資本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
1.1.7 國際間政策協調
1.2 國際貿易模型
1.2.1 傳統模型-李嘉圖模型 又稱比較優勢理論模型,認為國際貿易是由國際間勞動生產率唯一決定的理論。但它是在完全自由競爭假設下,沒有考慮壟斷因素,未能反映現實,也忽略了國際貿易對國內收入分配的影響因素。
1.2.2 傳統模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又稱為要素稟賦理論,在李嘉圖模型之後發展起來的。各國要素資源(勞動力和土地),的差異同樣會引發國際貿易,該模型還揭示了一個一般性結論:各國傾向於出口國內充裕資源密集型的產品。
1.2.3 標准貿易模型 兩個傳統模型是標准模型的特例。一國的經濟增長原因是由一國資源的增加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造成的,同時科學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也引起經濟增長。其次,現實中,一國的經濟增長總會有一定的偏向性,並非所有的部門都同步發展。這種偏向性可以將國家的經濟增長分為出口偏向型增長和進口偏向型增長,同時對國際貿易來往產生影響。
出口偏向型增長會使得本國的貿易條件惡化,而對其他國家有利;進口偏向型增長對本國貿易條件改善有利,但對世界其他國家不利。基於這個結論,一些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長將會致使其貿易條件更加惡化,以至於他們的福利水平比經濟增長前還要低」
1.3 國際貿易中的各種現象
1.3.1 規模經濟 它是指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單位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的過程,通過大規模的原料購買降低成本,能夠促使極技術人員專業化、技術化,有利於產品規格統一,實現標准化,有利於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單個廠商)與外部規模經濟(行業或區域)內部規模經濟容易導致壟斷和不完全競爭,外部規模經濟產生完全競爭。規模經濟也是產生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這可以解釋相同的國家也有貿易往來。
1.3.2 國際分工 是世界上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力聯系,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也是世界各國間貿易產生的基礎,一般有三種類型: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其發展一般取決於各國的社會條件和自然經濟條件。國際分工的模式除了受一國的經濟特徵影響外,歷史的偶然因素也是形成國際分工的重要因素。對工業的暫時保護可以轉化為他的永久比較優勢。
1.3.3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完全競爭不能保持,因為至少會有一個達到注意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存在。現實中,完全壟斷的情況基本不會出現,寡頭競爭情況則較為多見。每個生產者都有一定的壟斷力,但他們之間又存在激烈的競爭。
1.3.4 國際貿易與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必然導致不完全競爭。研究國際貿易的過程中,不完全競爭的卻比完全競爭模型更為科學。
1.3.5 壟斷競爭模型-最基本的不完全競爭模型。極端的是壟斷競爭,是指一種含有排斥、限制自由競爭的壟斷行為的競爭模式,他擁有市場競爭程度較大,壟斷程度較小的特性。壟斷競爭同樣會產生國際貿易促動。
1.3.6 國際傾銷。傾銷的產生條件一是市場為不完全競爭的情況,二是國內和國外市場是相對獨立的。壟斷廠商從事傾銷可以帶來更多的利潤。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對價格的敏感程度不同,當廠商在市場上不具有絕對優勢地位時,可以通過增加出口以擴大生產,增加價格優勢並獲得更多的利潤。完全一致的產品也會在國際貿易中產生傾銷現象。
1.3.7 外部經濟眾多的單個廠商集中在一個地點的規模經濟,是規模經濟的一種。外部經濟的形成有利於專業化市場的形成,有利於勞動力的流動,有利於只是的外溢。外部經濟可以促進國際貿易,但同時會導致一國陷入「被固定」的生產模式,無法進行變革而受到傷害。
2 國際要素流動
2.1國際貿易中的勞動力因素
2.1.1 勞動力因素的流動 以移民形式體現的勞動力要素移動約束多,易引發政治問題。勞動力要素流動出現以下幾種趨勢:一、勞動力流動逐年增加,各國勞務正常逐漸放寬;二、鼓勵技術性人才的流動,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三、勞動力的流向發生轉變
2.1.2 勞動力流動同國際貿易 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因素是要素稟賦的差異,兩國間,同一行業中存在勞動力相對充裕和相對缺乏的現象。勞動力流動將對各國的收入分配產生強烈的影響,並會導致部分團體利益受到損害。勞動力要素的流動有時候能夠與國際貿易相替代,能夠增加世界總產出,對各國有益。
2.2 國際貿易中的資本流動。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包括單向、雙向、多向流動),包括國際借貸、投資、外匯買賣、證券發行與流通,分長期和短期資本流動。
2.2.1 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特徵有:國際投資主體多元化;資本流動數額加大,速度加快,但巨額的短期資本容易對一國的經濟秩序產生不良影響;各國普遍採用跨國公司的形式進行直接投資。
2.2.2 國際間資本流動形式之一-國際借貸,指一國向另一國借貸消費。任何社會都面臨著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選擇
2.2.3 跨國公司與資本流動 跨國公司同國際借貸最大的區別就是它背後隱藏著母公司的一個目的,即擴大公司控制權。跨國公司不但可以通過跨國子公司分散和控制資本,還能通過跨國子公司增加對當地資源及市場的控制權。即一方面它做到了將資本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將他國的資源內部化為自己的資源,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此外,通過跨國公司的形式,母公司可以在當地生產產品並銷售,繞過了國家間的貿易壁壘,從而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對其產品進入當地市場也十分有益。正式基於這許多優點,母公司才會積極地向國外擴展,設立大量的跨國子公司。
2.2.4 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 跨國公司的存在促使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並加強了國際將的資源整合,使各國資源利用更有效,其次,從廣義上看,跨國公司同勞動力要素、國際貿易對國際經濟的發展具有相同的作用,都能對各國間的經濟一體化做出貢獻。
3 國際貿易政策
3.1 國際貿易中的自由貿易。克魯格曼指的自由貿易指沒有進口關稅、出口補貼、國內生產補貼、貿易配額或進口許可證等因素限制下進行的貿易。貿易自由不僅將為各國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還能給參與貿易的各方帶來福利上的改善。
3.2 各國是否要實行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總體上是利大於弊。
3.2.1 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效率
3.2.2 自由貿易可帶來額外收益。自由貿易的額外收益之一是規模經濟
3.2.3 自由貿易可以為一些利益團體服務
3.2.4 自由貿易不利於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
3.2.5 自由貿易損害了部分團體利益
3.3 關稅
3.3.1 關稅的分類 從量的關稅與從價的關稅
3.3.2 關稅的特點。由一國政府已進出國境或關境的貨物和物品為征稅對象,統一進行征稅;可以對進出口貿易進行調節;是政府為了執行統一的對外政策的一種手段。
3.3.3 關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徵收關稅將提高進口國政府的收入;徵收關稅將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減少其銷售量;徵收關稅會給進口國的消費者造成損失;徵收關稅給進口國的生產者帶來利潤;徵收關稅讓出口國的消費者受益。
3.3.4 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中的兩大問題。進口替代工業化和二元化經濟問題。
進口替代工業化:一國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一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要避免過度扶植,否則有害。
二元化經濟問題指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相對落後的農業部門同較為現代化的工業部門同時並存。二元化問題同一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密切相關。一國的貿易政策可能使二元化問題更加嚴重,如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就可能造成製造業和農業之間的工資差距很大,並加劇二元化。
出口導向型工業化。即指國家採取種種措施促進以向發達國家出口工業品為目的,積極發展相關工業部門,從而擴大對外貿易,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推動全國經濟發展。
4 匯率理論
4.1 匯率相關內容
4.1.1 匯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匯率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核心的作用,這是因為會里使得我們能夠比較不同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4.1.2 匯率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主要是價格比較和調節杠桿(匯率高低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如果回來劇烈變動,將會增加從事國際貿易交易的風險,也正是這種原因,很多發展中國家才會長期對外採取固定匯率制度,而歐盟也才會在其內部促生統一的歐元區域。
4.2 外匯市場
4.2.1 外匯市場的特徵。交易量極大(2001年1.2萬億每天較89年增長一倍);24小時運營;主要以美元相交換;具有一定風險。
4.2.2 外匯市場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可進行套期保值;可進行外匯投機;可提供資金融通
4.3 匯率與利率
4.3.1 匯率與利率的關系
在外匯市場上,匯率同其他商品一樣是通過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的。利率將影響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利率升、貨幣強;利率跌,貨幣弱」。
在外匯市場上,除了利率影響匯率外,預期的匯率變動也會影響匯率
4.3.2 短期和長期的貨幣供給與匯率的關系
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會使經濟中的諸多價格在長期內上漲,用本國貨幣衡量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上漲也是其中之一。貨幣供給增加會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貶值,反之升值。
4.4 固定匯率制度
4.4.1 固定匯率制度的特點。一方面可以保證匯率穩定,阻擊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避免匯率波動風險;另一方面,它不能利用匯率變動來調價國際收支情況,甚至有時會破壞內部經濟平衡。
4.4.2 在固定匯率的國家中,央行通過外匯交易來固定匯率,以維持資產市場的平衡,從而將匯率固定於某一水平,通常還利用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共同作用穩定幣值。
4.4.3 固定匯率國家會「突然」使用匯率政策,以達到改善本國的貿易收支情況和增加就業等。匯率調整後,央行為了維護新的固定的匯率,必須重新在外匯市場上進行交易。
E. 克魯格曼模型的論文
1987年,克魯格曼開始重新恢復了創造力,他寫出了大量高質量的論文———第三世界債務減免、歐洲貨幣體系的作用、貿易集團化。這些文章獲得的好評打消了他對自己研究能力的懷疑,他開始開辟一個新的領域———新貿易理論。這些成就使他獲得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1988年,克魯格曼出版了《期望減少的年代》一書,該書一出版即在美國引起轟動。他與奧伯斯法爾德合著的《國際經濟學》成為各大學和貿易公司的標准教材。各大公司的總裁在看到他所著的書之後紛紛找上門來,請克魯格曼為他們作商業咨詢。為此,克魯格曼專門雇了一名經紀人,不是為了拉更多的客戶,而是為了提高價格,使商人們望而卻步。這段時期克魯格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課題———經濟地理學。他雄心勃勃地想把這個課題發展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並在這個領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992年的總統選舉使克魯格曼在全美國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風頭,他在電視上的經濟演說給柯林頓極大的幫助,但是柯林頓在執政之後並沒有啟用他為總統經濟顧問,而是選擇了伯克利大學的女經濟學家泰森,原因在於克魯格曼的性格過於剛直,在華盛頓和學術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魯格曼自己也說:」從性格上來說,我不適合那種職位。你得會和人打交道,在人們說傻話時打哈哈。」
F. 保羅克魯格曼的經濟專著
保羅·克魯格曼其他已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中信出版社,2012.9
《空間經濟學:城市、區域與國際貿易》,經濟科學譯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地理和貿易》,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匯率的不穩定性》,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流行的國際主義》,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上海三聯出版社,1993。
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是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理論研究領域是貿易模式和區域經濟活動。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1991年獲克拉克經濟學獎,200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格曼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全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G. 克魯格曼的主要觀點是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他剛得諾獎,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他的頒獎詞是,因為其在貿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對經濟活動的定位。 他的具體學術貢獻,請看以下文章—— 1987年,克魯格曼開始重新恢復了創造力,他寫出了大量高質量的論文——第三世界債務減免、歐洲貨幣體系的作用、貿易集團化。這些文章獲得的好評打消了他對自己研究能力的懷疑,他開始開辟一個新的領域——新貿易理論。這些成就使他獲得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1988年,克魯格曼出版了《期望減少的年代》一書,該書一出版即在美國引起轟動。他與奧伯斯法爾德合著的《國際經濟學》成為各大學和貿易公司的標准教材。各大公 司的總裁在看到他所著的書之後紛紛找上門來,請克魯格曼為他們作商業咨詢。為此,克魯格曼專門雇了一名經紀人,不是為了拉更多的客戶,而是為了提高價格, 使商人們望而卻步。這段時期克魯格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課題——經濟地理學。他雄心勃勃地想把這個課題發展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並在這個領域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992年的總統選舉使克魯格曼在全美國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風頭,他在電視上的經濟演說給柯林頓極大的幫助,但是柯林頓在執政之後並沒有啟用他為總統經濟顧問,而是 選擇了伯克利大學的女經濟學家泰森,原因在於克魯格曼的性格過於剛直,在華盛頓和學術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魯格曼自己也說:」從性格上來說,我不適合那種職位。你得會和人打交道,在人們說傻話時打哈哈。」 1996年克魯格曼又一次令世人大吃一驚,他出版的《流行國際主義》一書大膽預言了亞洲金融危機。該書在短短兩年內重印了8次,總印數達120萬。同時,克魯格曼的經濟地理學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經濟學界的許多人已經斷言:克魯格曼三年內必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亞洲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克魯格曼成為焦點中的焦點,他與奧伯斯法爾德合著的《國際經濟學》第四版也已經被翻譯成中文出版。 面對榮譽,克魯格曼是怎麼想的呢?他說:「我們都想得到權利,我們也渴望成功,但是對我來說,最好的回報就是理解帶來的快樂。」 保羅·克魯格曼其他已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 《地理和貿易》,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匯率的不穩定性》,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流行的國際主義》,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戰略性貿易政策與國際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政策——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上海三聯出版社,1993。(流水) 亞洲金融風暴使全世界面臨經濟全面衰退的危機,但對經濟學家 保羅·克魯格曼來說,這場災難卻使他的學術名望達到了巔峰。 1994年,在亞洲經濟一片看好聲中,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 魯格曼語出驚人,他在權威學術雜志《外交事務》雙月刊上發表專文, 批評亞洲模式側重於 數量擴張,輕技術創新,所謂的「亞洲奇跡」是 「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幻滅」。因為僅靠大投入而不進行技術創新 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經濟,在高速發展的繁榮時期,就 已潛伏著深刻的危機,遲早要進入大規模調整。在亞洲經濟玫瑰滿途 的日子,克魯格曼教授的論斷猶如樂章中的不和諧音,尖銳刺耳,舉 世為之嘩然。3年後的金融風暴印證了他的獨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為 新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克魯格曼教授以其先知先覺的預見性而贏得 了全世界的尊敬。現在,當這位年僅45歲、名聲如日中天的經濟學家 開口說話的時候,似乎「風雨飄搖」中的世界都會凝神傾聽他的聲音。 作為才華橫溢的自由經濟學派的新生代,克魯格曼教授善於將復 雜沉悶的經濟課題,用深入淺出、風趣犀利的文字向公眾表達。他能 從不同的角度,把握問題的本質所在,超越傳統理論的迷思,使學生 深刻理解現實的經濟問題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他總是超前別人兩步」,
H. 克魯格曼的規模經濟理論是什麼
規模經濟理論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重要范疇。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
I. 求一篇金融學論文 字數要多 內容要新穎 怕雷同了
金融發展理論與我國金融體系改革
一、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對各種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市場經營流程和市場退出按照法律和貨幣政策實施嚴格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各金融機構設置和其資金運營的方式、方向、結構及空間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銀行等金融企業謹慎運作,控制經營風險,確保銀行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清償力,能促進銀行體系的穩健發展和市場競爭機制良好運作,在銀行業的穩定和效率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當出現金融風波,甚至金融危機時,可盡可能以最小的代價保持銀行業等金融企業的穩定。
但隨著金融國際化,自由化和國際金融電子化技術迅速發展和金融創新,金融抑制難度不斷增大,抑製成本激增,在金融領域造成 「非市場性風險」,其具體表現為:1、扭曲了金融資源的價格,造成虛假供求關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徵就是實際利率(存、貸款利率)被壓得過低,不能真實反映資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狀況。其表現為政府對公營部門強制性低息信貸以及外匯市場的外匯管制等。對銀行體系規定過高的准備金率和流動性比率也是價格扭曲的一種形式2、導致金融市場發育不健全,損傷市場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為的力量替代市場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項管理費用,間接成本是阻斷市場力量的資源配置作用而產生的對銀行等金融企業效率的破壞,同時,金融業務易被少數國有金融機構所壟斷,缺乏競爭,金融效率低下。3、導致市場分割。市場分割首先表現為金融抑制經濟中金融體系的「二元」狀態:一方是遍布全國的國有銀行和擁有現代化管理與技術的外國銀行的分支網路,組成了一個有限的,但卻是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另一方則是傳統的、落後的、小規模的非正式金融組織,如錢庄、地下金融市場等。其次表現為與「二元」體系相關或不相關的資金流向的「二元」狀態:有組織的金融機構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貸利率,將資金貸給公營部門及少數大企業,而大量小企業及住戶則被排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之外,只能以較高的利率從非正式金融機構獲得所需的貸款。另外,金融抑制還導致政府不適當的資金投向干預而累積大量的金融風險。
可見,金融抑制是「通過扭曲包括利率和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的價格,再加上其他手段,這種戰略會縮小或壓低相對於非金融部門的金融體系的實際規模或實際增長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張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場機制,其結果自然難免導致金融體系整體功能的滯後甚至喪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內在缺陷性
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出版了《經濟發展中的貿易與資本》一書,其同事愛德華•肖也於同年出版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一書。兩人都以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金融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金融與經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他們首次指出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症結在於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個以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金融體制,即實現金融深化,開創了金融深化理論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論主要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實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對利率和信貸實行管制等提出批評,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戰略,以金融自由化為目標放鬆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開放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以及貨幣價格(利率)市場化,使利率真實反映市場上資金的供求變化,由市場機制決定生產資金的供求變化和流向,刺激社會儲蓄總供給水平的提高,從而便利資本的籌集和流動,有效地解決資本的合理配置問題,提高投資效益,促進經濟發展。由此可見,金融深化理論為發展中國家促進資本形成,帶動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它既彌補一般貨幣理論忽略發展中國家貨幣特徵的缺陷,又克服了傳統發展理論忽略貨幣金融因素的不足,突出強調了金融體制和金融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進而為發展中國家制定貨幣金融政策,推行貨幣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一理論及政策建議得到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積極支持和推廣,同時也得到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贊賞,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制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透過傳統的金融深化理論,我們可以發現金融深化暗含這樣一個假設: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的信息是完善和公開的,並存在一個競爭完全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且市場中的主體是理性的。但現實經濟使得金融深化理論假設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為:1、現實的金融市場存在不完全性和昂貴的信息搜尋成本。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信息不完全問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面臨兩大約束,一是利率限制導致的利率約束,一是信息不完全導致的信息約束。金融深化理論只重視前者,而忽視後者。由於信息約束,放任金融市場自由化會造成多方面的市場失靈,導致金融體系動盪。2、金融市場發展滯後對金融自由化存在制約。金融市場的落後是政府過度管制的原因,而過度管制又導致金融市場的更加落後。忽視市場落後,取消政府管制,就會帶來市場混亂。金融深化理論主要研究和強調的是後者,忽視前者對放鬆政府管制,即金融深化過程的制約。超越或滯後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自由化都會給金融市場帶來混亂和不穩定。3、金融深化使得國際流動資本對開放資本項目國家貨幣的投機更加容易,使小國經濟或落後經濟容易出現經常性的波動,它不僅沒有起到穩定器的作用,相反任何促使經濟增長的努力都被非正常的波動所侵蝕,這些國家為了經濟的穩定,不得不採取適當的官職措施或非完全的金融深化措施。4、金融深化理論對於發展中國家很不適應。金融深化理論表面上研究的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提出的政策主張應該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改革,但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以私有制基礎的完善的市場經濟,實際上適用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深化理論的政策主張和目標對於小國或經濟落後國家而言並非是美好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明證。
三、 金融約束及其政策取向
進入90年代,信息經濟學的成就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尤其是應用到政府行為的分析中。但很多經濟學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托馬斯•赫爾曼、凱文•穆爾多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於1996年在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金融約束論,認為政府對金融部門選擇性地干預有助於而不是阻礙了金融深化,提出經濟落後、金融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應實行金融約束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觀經濟穩定,通貨膨脹率低並且可以預測的,正的實際利率),通過對存貸款利率加以控制、對市場准入及競爭加以限制以及對資產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來為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並提高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本人認為它對我國制定金融政策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金融約束是一種選擇性政策干預政策,政府金融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在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創造租金機會,刺激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的發展,並促進金融深化。金融約束是與金融抑制截然不同的政策。金融約束的前提條件是穩定的宏觀環境、較低的通貨膨脹率、正的實際利率。最關鍵的是金融抑制是政府從金融部門攫取租金,而「金融約束的本質是政府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間部門創造租金機會,而不是直接向民間部門提供補貼。」
租金創造並不一定要靠利率限制來達到,政府也可以採用金融准入政策、定向信貸和政府直接干預等創造租金,只要政府使銀行和企業獲得了超過競爭性市場所能得到的收益而政府並不瓜分利益,這就可以說政府為它們創造了租金。通過創造經濟租金,使銀行和企業股本增加,從而產生激勵作用,增加社會利益。
金融約束的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政府應控制存貸款利率。即將存款利率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但要保證實際存款利率為正值),減低銀行成本,創造增加其「特許權價值」的租金機會,減少銀行的道德風險,激勵其長期經營。只要存款利率控制適度,則金融約束是有好處的;如果控制力度過大,資源配置將受到扭曲,金融約束將會蛻變為金融抑制。只要干預程度較輕,金融約束就會與經濟增長正相關。
2、嚴格的市場准入限制政策。嚴格的市場准入政策並不等於禁止一切的進入,而是指新的進入者不能侵佔市場先入者的租金機會,如果沒有市場准入的限制政策,銀行數目的增加將使資金市場競爭加劇,租金下降,激烈的無序金融競爭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甚至還可以導致銀行倒閉,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為保護這種租金不至於消散,一個重要的保護手段就是限制進入者的進入,以維持一個暫時的壟斷性存款市場,對現有存款市場的少數進入者進行專屬保護。嚴格的市場准入政策可提高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對整個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外部效應。
3、 限制資產替代性政策。即限制居民將正式金融部門中的存款化為其他資產,如證券、國外資產、非銀行部門存款和實物資產等。金融約束論認為發展中國家證券市場尚不規范,非正式銀行部門的制度結構薄弱,存款若從正式銀行競爭流向非正式銀行部門會減低資金使用效率,也不利於正式銀行部門的發展。而資金若由居民部門移向國外,則會減少國內資金的供應,擴大國內資金的缺口,對國內經濟尤為不利。
金融約束是發展中國家從金融壓抑狀態走向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政策,它針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暢、金融監管不力的狀態,發揮政府在市場「失靈」下的作用,因此並不是與金融深化完全對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四、 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思考
目前,金融體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是金融體系的混合性,即政府限制行為與市場行為並存,管制價格與市場價格並存。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政府管制逐漸放鬆,相對獨立的貨幣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著,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從上面對有關金融理論的初步分析,我們至少可以考慮:
1、確定金融深化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終極目標。
前面分析到,金融深化理論與實際金融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的金融深化理論亦存在其內在缺陷性,但這並不構成金融深化的客觀需要,盡管自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各國及歐美的一部分學者對金融深化產生了懷疑,認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和各國金融發展的明顯差異使得金融深化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帶來全球性的金融混亂和不和諧。但我們應該認識到:(1)從自由化的進程來看,在政府對貿易和金融的管制放鬆後,世界經濟和各國的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總體上保持了經濟的增長,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加大,表明自由化的收益是大於其所付出的代價。(2)東南亞金融危機重要原因是危機各國不可持續的宏觀經濟政策和不適當的金融深化措施導致的。實施金融深化的國家常常把放鬆金融管制等同於放鬆金融監管或放開不管,過分地追求金融深化是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而忽視了經濟可持續增長所必須的協調的金融因素,忽視完全金融深化所必須具備的內在制度剛性要求。比如,要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必須先有或者同步進行金融體系市場化或完善化,這是金融深化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因而,我們應客觀的對待金融深化理論與實踐,絕不能因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推行金融深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就認為金融深化與金融危機二者之間有某種必然的因果關系。實踐證明,有效、合理的金融深化實踐會提高經濟發展的績效,還可以提高一個國家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在金融深化的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在於選擇了過於激進、超前的金融深化戰略。我國在實施金融體制改革時,不能把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簡單的理解為完全取消政府幹預的金融自由化,應在放鬆管制的同時關注市場的落後對放鬆管制的制約作用,注重金融深化的漸進性、層次性和持續性,「金融深化是伴隨著整體經濟改革發展的一個漸進過程,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應根據經濟發展的成熟程度和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做出合理的時序選擇和安排,分階段和有計劃地進行。」在推進金融深化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國金融改革的現實條件和制度風險,加強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監管,逐步建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金融體系。
2、金融約束成為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手段。
考慮到我國目前金融體系中累積了大量的金融風險,因此在改革進程中,我們應客觀的評價和估計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所可能帶來的長期性風險,本著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的實際情況,在經濟轉軌時期採取必要的金融管制與金融深化相結合的改革方略是顯示可行的。
除了解決政府需不需干預經濟和金融活動的問題,我國還需要解決如何把握干預力度,避免信息不對稱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1997年就曾指出,政府的不當干預才是造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本質原因:在危機中資產價值的猛跌使很多金融中介機構破產,從而暴露出金融機構在金融活動中的破壞作用;而金融中介機構的借貸活動與資產價值之間存在著一種政治經濟動力關系,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或明或暗提供的債務擔保,是造成金融中介機構進行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金融約束論從信息和激勵的角度,抓住了解決經濟金融問題的兩個基本點,一方面政府應創造條件使決策者掌握信息,或讓有信息能力的行為人成為決策者;另一方面政府可利用自身掌握和擁有的信息能力,為金融中介機構創造持久有效經營的激勵機制。當然政府的職責不是直接提供擔保和保護,而是促進金融體系市場約束機制發揮作用,積極促進信息的傳播,增加市場上可供信息的公開化,並充分發揮掌握內部信息的金融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優勢,而非越俎代庖,過多干預,避免金融約束政策蛻變為純粹的金融干預政策,嚴格的金融約束政策與金融抑制可能只相差須臾。「金融約束應該是一種動態的政策制度,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向更具競爭性的金融市場這一大方向的邁進而進行調整。它不是自由放任和政府幹預之間靜態的政策權衡,與此相關的問題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合理順序。」
在金融約束政策框架下,政府的作用既不是「親善市場論」強調的政府只能促進市場建設,不應干預金融經濟;也不是「國家推動發展論」所要求的政府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必須始終強力干預金融經濟;而應是「市場增進論」的觀點,即政府的職能是促進民間部門的協調功能,發揮政府進行選擇性控制的補充性功能,避免產生不利於社會大眾的道德危害,使我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穩步實現真正的金融深化。
另外,我國進行金融體系改革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協調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經濟貨幣化」趨勢有所增強,貨幣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強度與日增強,廣義貨幣(M2)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到130%左右,都充分說明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質的變化。貨幣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逐步加大。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深化,外部的沖擊已經開始影響本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影響本國經濟的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這說明開放經濟中,貨幣金融政策一經濟發展有相當強的關聯。因此,在充分考慮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的基礎上,制定與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相協調的貨幣金融政策,避免金融業脫離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獨自繁衍。
參考文獻:
[1] 愛德華•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2]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談儒勇:《金融發展理論與中國金融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4] 鄭澤華等:《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與中國的金融改革》[J],《西南金融》,2000年第4期。
[5] 王松奇: 《金融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6] 陳柳欽:《風險之門—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啟示》[J],《科學決策》,2001年第9期。
[7] 帥勇:《金融深化的第三條道路:金融約束》[J],《經濟評論》,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