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請論述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現狀

請論述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05-11 08:21:28

㈠ 想了解一下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我國現有的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有哪些有沒有私營的,不是銀行,國企背景的!

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是混業經營的一種實現形式,金融控股公司不直接經營銀行、保內險、證券或信容托等業務,而是通過旗下的子公司經營這些業務,比如**集團
當然也可以不設立金融控股公司 母公司通過不同的部門既做銀行也做證券業務,這些部門不同於上述具有法人資格的子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設立是為了適應我國目前的分業監管分業經營的模式;同時也有利於金融各業務的獨立運作,避免相互干擾。
金融控股(集團)公司一般都是混合型的金融集團(Mixed Financcial Conglomerates),即母公司除了從事一定范圍的金融業務之外,還通過控股從事其他非金融業務,如工業、商業、貿易、建築、運輸、不動產等,如英德兩國的金融集團等。

㈡ 論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與完善

根據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新形勢分析,近期以及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工作,要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金融企業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高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增強中國金融業競爭能力。建立和發展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建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全社會信用體系的大環境建設,維護金融穩定。

一、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決定金融,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是金融穩定的重要前提。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和調控作用,金融穩定是經濟穩定的基礎。因此,2006年中國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雙穩鍵」調控方式,並根據經濟形勢的具體變化,注重增加靈活性和針對性。中央銀行在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政策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注意加強預調和微調,充分發揮金融宏觀調控作用,適時適度調控貨幣信貸總量,優化信貸結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

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中國經濟轉軌時期,要維護經濟金融穩定,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推進利率制度和匯率制度改革;加快金融企業改革,明晰產權主體;完善公司治理,轉換經營機制,加強內部管理;促進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機構創新能方。

(一)加快金融企業改革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引進外部戰略投資者,推動符合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強化出資人對國有商業管理層的約束,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建立起有效的績效激勵、風險控制和資本約束機制,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健全經營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轉變成自主承擔風險的具有生機和活力的市場參與主體。

中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為適應新的形勢,傳統的政策性銀行要轉變為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務上可持續的、具有一定競爭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因此,政策性銀行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改革過程中,要實行一行一策,針對各行的不同情況,分別制定改革方案,有目的、有步驟、分階段實施,並要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管理模式,實行國家指定項目和自主經營的開發性項目分賬管理、專項核算。進一步完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運行機制。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股現有中資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重組與改造,在有利於化解金融風險的情況下,適當放寬社會資本和外資入股金融機構的比例。推動證券公司的重新定位,回歸投資中介服務的基本功能,完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和考核機制,完善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存管制度。支持優質證券公司創新,探索包括集團化建設、證券控股公司及合夥人制在內的各種組織形式,以形成規模適當,經營特色各異的證券公司。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證券公開上市。建立:綜合性保險集團,專業性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並存的多;元化保險機構體系。繼續深化和鞏固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革成果;支持集團減控股公司根據市場定位和業務發展需要,通過產險、壽險、資產管理等多元化業務,整合內部資源。允許保險公司依法兼並、收購、實現股權有序流轉。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在境內外上市。

推動金融機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內控機制建設,提高金融企業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金融機構要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班子治理架構,使決策、監督、執行分工明確、相互制約、相互監督。要加強對高級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的約束,建立相應的正向激勵機制。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加強內部控制、加強內部授權授信管理,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內部合規性檢查的作用、同時合理發揮外部審計的作用。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審慎經營,採用國際通行的審慎會計制度、風險撥備制度和損失核銷制度,不斷提高金融資產質量、降低不良資產比例,提高金融機構經營的穩定性。金融業綜合經營是指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跨業經營的金融制度,具有節約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風險和獲得協同效應等優勢。要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競爭能力。推進金融機構綜合經營可以有多種形式。中國有必要在有效實施金融監管的前提下,主要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適合中國國情的綜合經營組織形式,發展綜合類金融業務。通過設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法,將防範金融風險和鼓勵金融創新有機結合,通過金融創新調整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鼓勵金融業在制度、機構、產品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推動金融企業面向市場、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意識,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強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重視發展銀行業的中間業務,開發證券公司的賣方業務,加快保險產品結構調整,培育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提高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和競爭實力。

(二)全面推進農村金融改革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針對農村多層次金融需求的特點,加快構建政策性金融組織、商業性金融組織、合作金融組織和其他形式農村金融組織各有定位、功能互補、產權明晰、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建立起產權清晰、財務健康、監管到位、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為農村服務的金融企業。繼續完善和發展農村政策性金融,探索農村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共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保障郵政儲蓄資金對「三農」的適當投放,引導和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發揮其活躍民間經濟活動的積極作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發展農業保險、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分散農村信貸風險。積級探索包括小額信貸組織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形式,開發新的農村金融產品。

(三)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完善匯率制度

中國利率市場化已經取得很大進展,目前除銀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外,基本取消了利率管制。利率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金融機構依據市場利率確定其資產負債價格體系。一是進一步推進貸款利率的市場化,逐步放開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簡化貸款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提高貸款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三是鼓勵金融機構用好存款利下浮政策,加強主動負債管理,逐步放開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四是簡化並逐步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實現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市場化。中國於2005年7月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中國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放寬境內機構對外直接投資限制,支持企業「走出去」;積極探索利用外資新方式,逐步放寬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於境內的限制。放鬆境外機構和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融資限制,優化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拓寬境內外匯資金投資渠道,允許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外證券市場。人民幣資本項目基本可兌換後,仍可以視情況對短期外債和投機性頭寸進行適當限制。

㈢ 簡述我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有哪些

金融類畢業論文常用題目1.金融不良資產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我國農村經濟增長中的農村金融抑制研究3.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自由化與中國金融開放4.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研究5.我國房地產金融風險及防範研究6.房地產金融風險管理及對策研究7.我國金融衍生市場創建若干法律問題初探8.現代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法律問題芻議9.論我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完善10.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11.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12.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研究13.金融危機後韓國銀行業重組機制對中國的啟示14.金融自由化所必須的法律規則及其實施15.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16.制度、制度變遷與我國金融制度變遷研究17.離岸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18.連接函數(Copula)理論及其在金融中的應用19.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管理研究20.構建中國金融條件指數21.中國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與分析22.論國際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問題23.金融投資風險評價BP神經網路模型研究及應用24.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25.歐元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26.試論金融債權資產的定價理論與實務27.中國宏觀金融風險的統計度量與分析28.無線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術研究29.中國漸進改革中以租金為基礎的政府金融支持行為30.對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發展問題的探討31.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問題研究32.論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33.金融監管有效性研究34.區域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35.非正規金融在我國金融生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36.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及應用研究37.西部地區縣域金融發展問題38.房地產金融風險的評價及防範對策研究39.房地產市場泡沫及其金融風險研究40.中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與設想41.金融開放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42.金融創新的擴散機理研究43.關於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的研究44.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45.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政策的協調性研究46.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問題研究47.金融中介的發展與金融穩定問題研究48.中外汽車金融比較研究49.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解析及對江蘇的實際考察50.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51.滬港金融中心發展的比較研究52.養老保險制度基礎與金融工具創新53.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54.中國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深化關系的實證分析55.金融反腐敗與金融安全56.我國金融中介作用於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57.中國金融領域反洗錢制度分析58.金融服務業消費者的安全保障問題研究59.基於資本市場的國防工業整合中的金融支撐研究60.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61.「新經濟」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研究62.和諧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及區域金融生態的改善63.金融控股公司風險與監管研究64.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策略研究65.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研究66.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67.論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68.我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融資之路研究69.中國汽車金融風險管理70.金融危機與民主化71.構建金融網格的若干技術研究72.金融深化、資本深化與地方財政分權73.金融創新環境中的銀行審慎監管機制研究74.重慶近代金融建築研究75.網路金融風險及其監管探析76.金融中介理論和我國全能銀行的發展77.重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研究78.非洲貨幣聯盟的發展79.關於建立我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的思考80.金融衍生工具監管制度研究81.我國金融制度變遷路徑的不對稱研究82.我國的非正規金融83.安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84.銀行國際化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85.基於VaR技術的中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及實證研究86.世界金融監管模式的發展及我國之借鑒87.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品牌理論與實踐探討88.山東省金融資源的配置和經濟分析89.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路徑研究90.農村金融資源的逆向配置與政策研究91.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商業化轉型問題研究92.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93.金融創新視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94.中國金融業務綜合經營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95.電子金融的風險發生機理與防範策略研究96.金融集團監管的法律問題研究97.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98.我國商業銀行房地產金融風險及其防範99.FDI與經濟發展:金融市場的作用100.國內金融控股公司業務協同與創新研究101.新光證券交易系統的設計與實現102.論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實踐與完善103.資產證券化的定價探討和實證分析104.資產證券化理論及我國的應用探索105.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透析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106.證券翻譯理論與實踐10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運作模式及定價方法研究108.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定價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分析109.中國早期證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110.股權分置改革的法律問題研究111.證券服務機構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研究112.對我國資產證券化法制環境的分析和立法構想113.我國證券投資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114.互聯網對我國證券經紀業的影響115.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風格的經驗分析116.中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管理117.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118.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119.證券市場中的會計事務所變更研究120.中國證券市場最小報價單位調整的效應分析121.證券公司網路改造技術研究122.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領域的應用123.上市公司證券法監管研究124.證券欺詐犯罪若干問題研究125.中美證券市場比較分析126.資產證券化127.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研究128.基於與證券投資基金比較的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研究129.我國證券公司競爭力研究130.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價值投資行為研究131.中國證券市場投資風險與收益研究132.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我國的應用研究133.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與規模關系的實證研究134.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135.基於行為金融理論下的市場有效性研究與證券價值分析136.我國證券市場股權結構的制度安排與改革137.我國證券經紀業務研究138.我國證券經紀人發展問題研究139.構建和提升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探析140.資產證券化相關會計問題研究141.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的風險控制研究142.汽車金融中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研究143.傭金自由化下的證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144.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研究145.我國證券市場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146.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研究與實證分析147.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實證研究148.證券投資中股票選擇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149.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及內部博弈研究150.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管制的實證檢驗151.我國證券信息內幕操縱與證券監管研究152.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評價實證研究153.證券公司風險的法律監管154.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制度研究155.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與我國證券稽查執法模式比較156.資產證券化—我國的立法模式選擇157.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法律規制研究158.資產證券化中特殊目的載體法律問題研究159.一類部分信息下證券投資最優化問題160.我國工商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研究161.信貸資產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162.我國證券市場的風險研究163.證券交易所上市費的經濟分析164.中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與發展環境分析165.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信用風險分析166.淄博市農村合作銀行證券委託業務處理系統16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障礙及對策研究168.證券業網上交易系統設計與實現169.TT證券經紀業務營銷策略研究170.證券公司數據採集與數據可視化171.證券投資基金風險管理研究172.利率期限結構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證券定價中的應用173.資產證券化財務效應研究174.證券市場政府監管的適度性分析175.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研究176.證券管制的立法目標及其實現177.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失敗問題研究178.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研究179.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180.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問題研究181.抵押權證券化法律問題研究182.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市場營銷分析183.中國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購買了審計意見184.人壽保險證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國壽險業利差損問題中的應用185.證券市場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件處理的思考186.中國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變研究187.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銀行業、證券業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分析188.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問題研究189.我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體系研究190.保險風險證券化研究191.QDⅡ制度與我國證券市場的漸進開放192.證券投資基金產品創新設計研究193.我國證券監管法制現狀及其完善194.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績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195.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法律問題研究196.資產證券化SPV法律問題研究197.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發展問題研究198.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治理結構研究199.證券投資基金監管法律問題研究200.我國證券公司融資模式研究

㈣ 我國銀行發展方向是什麼——全能銀行還是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只是全能化的一個前奏。
「近代商業銀行有兩大類型,一是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的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經營模式;二是以德國和瑞士為代表的混業經營模式。然而到了現代,世界商業銀行業務出現了向混業經營、全能型銀行發展的趨勢。這種趨勢起因於70年代的金融創新,完成於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實現於90年代金融法規的修改和完善。隨著1986年英國的「金融大爆炸」、1998年日本頒布的《金融體系一攬子法》和1999年11月美國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實施,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全能化獲得了國家法律認可。可以預見,隨著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監管水平的提高、商業銀行的自律能力提高和金融法律框架健全,世界商業銀行業務最終必將全能化。」

「(1)對資產貸款率高,產品有市場,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應促進其進行股份制改造和上以收回沉澱貸款。
(2)對那些債務負擔重,產品有銷路,經濟效益差的企業,應引導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形式,把貸款債權轉移給兼並方或收購方,由兼並方或收購方承擔還貸義務;
(3)對經營狀況一般,但設備良好或位置優越的企業,促進其資產置換,以盤活銀行債
(4)對因政策性,或政府決策失誤造成的呆帳,政府應予核銷;
(5)把「撥改貸」、「投改貸」改為「貸改投」從銀行劃出,由資產管理公司持股或持有債權
(6)對由於銀行自己經營失誤造成的風險資產,經批准後沖減呆帳准備金;
(7)對有望收回的貸款,可採取展期、停息掛帳、減息掛帳等方法,重整債務;
(8)對資不抵債而部分產品有市場的企業,可發放「封閉貸款」適當支持,以盤活不良資
(五)落實風險責任制,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努力提高員工的創新能力與動力
商業銀行要對行長實行綜合目標責任制,對其任職期間銀行的資產質量、支付能力、水平及發生案件情況等指標進行全面考核,並且與其任職資格考核、升遷、任免掛鉤;對中部在落實風險責任制的同時實行末位淘汰制,鼓勵能者上、庸者下,促使其提高責任心、努力工作;對員工實行效益工資制,獎勤罰懶,能進能出,提高職工的創新能力與活力。」

㈤ 關於我國金融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2019年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以及金融業對風險控制的需求,智能金融應運而生。智能金融對金融業成本控制和效率提高方面起到促進作用,但由於其技術的制約和金融行業特性的制約,現階段的智能金融行業仍處於緩慢推進階段。

智能金融發展的驅動因素 內外部同時驅動

智能金融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分為內部驅動和外部驅動兩大方面,內部驅動包括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服務滿意度、提高風控能力,而外部驅動則為促進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㈥ 論述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在行業規模、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過於緩慢,內部行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不協調。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國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3%,而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過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均衡,銀行業居絕對主導地位,而證券經紀與交易業、保險業、信託投資業的比重相對偏低。而且,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務各行業競爭力較弱,不能有效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服務產品。從200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為744.15億美元,不良資產比率為2.06%;而國內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的一級資本為348.51億美元,而其不良資產比率卻達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高達18.99%。保險業方面,根據瑞士再保險的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佔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排名雖居第11位,但保費收入規模僅521.71億美元,保險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險金額為40.2美元;保險深度排名第42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26%。證券業方面的表現更讓人擔憂,2004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40家,總資產3781億元,總負債276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為-78億元,整個行業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強,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創新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國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且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強;另一方面,目前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開發技術比較落後,電子化程度較低、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創新中處於被動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創新獲取利潤和佔領市場主動權的能力較差。
第四,國內金融機構開展跨國業務的能力低下。除中國銀行以外,其他銀行海外業務的拓展尚在起步階段,而外資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通過大規模的並購和重組,其分支機構早已遍及全球。在業務開展方面,國內銀行大都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而發達國家跨國銀行已經把業務重點放在如利率互換、出口保理及福費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創新來獲取利潤和規避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通訊、計算機網路以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並且非常注重適時頒布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加以規范,對新業務、新工具進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金融立法比較滯後,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法規操作性較差,在實踐過程中還經常存在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監管體制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主要依靠「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社會監管層次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而且監管內容大都以合規性監管為主,對預防性監管的關注不充分。

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第一,培養金融業的服務理念和意識,使其真正成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要產業。
第二,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控制和防範各種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務內部各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較好地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加快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體系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第五,大力培養金融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㈦ 關於2010年我國金融市場現狀及發展

【論我國金融市場的現狀及發展】

[關鍵詞]金融市場 貨幣市場 資本市場

[摘 要]金融市場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發展的,本文通過對金融市場現狀的分析,闡述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並探討了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

金融市場,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場所,如貨幣資金借貸場所,股票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場所,黃金外匯買賣場所等等。它是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進行間接調控的依託,是以市場為基礎,在全社會范圍內合理配置有限的資金資本資源,提高資本,資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時也是發揮資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靈活的融資方式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和場所。國家和中央銀行根據金融市場發出的信息,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可依據金融市場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

一、金融市場的現狀

金融市場按使用期限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作為短期資金融通場所,滿足了參與者的流動性需求;資本市場作為長期資金的融通場所,為參與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個市場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場體系。發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場體系,能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迅速、有效、順暢傳導,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要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必不可少。隨著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朝市場化方向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參與主體日趨廣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市場體系,成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創新繼續穩步推進,已有創新產品發展迅速; 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涵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金融市場改革進展順利, 市場功能日趨深化;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正在向以建設透明高效、結構合理、機制健全、功能完善和運行安全的目標邁進。

二、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金融結構失衡。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呈現不斷優化趨勢,但現存結構狀態仍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甚至嚴重製約了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二)金融創新乏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後,且存在金融創新過於依賴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三)金融監管存在突出問題。從內部看,金融機構面臨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決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從外部監管看,首先表現為金融法規建設滯後,中國現行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經過多年修改,已經較為系統,較為完善。但由於我國的整體法律基礎不牢固,金融監管經驗不足,法律的涵蓋面並不廣泛,法律的局限性嚴重,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管理條件、實施辦法,缺乏一致性、連續性、權威性,對金融市場發展極為不利。(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塞不通,人為割裂,迫使資金變相暗通,阻礙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阻滯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效力,使貨幣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且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造成了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場發展

加快金融市場發展,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與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是資本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鑒於我國金融市場中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均衡現狀,筆者認為,應抓緊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為各經濟主體提供一個發達的、高流動性、低風險性的短期資金融通市場;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其為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制度的改革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加快貨幣市場的發展

首先,要重新認識貨幣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業拆借市場。一是要規范、健全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網路系統;二是充分發揮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場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穩步發展我國的無形拆借市場,提高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能力;三是規范拆借市場行為,通過制定有關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規范市場運作,嚴格市場管理和監控,使拆借市場運轉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我國拆借市場上基本以信用拆借為主要手段的現狀,以此達到防範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

第三,大力發展商業票據市場。

(二)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首先,應調整非國有經濟與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適當擴大它們的投資需求;其次,進一步健全國債市場;第三、適當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第四,逐步使社會保障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第五、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第六、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體系;第七、發展機構投資者。

四、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一)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在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對國有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 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最終使其成為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控機制健全、按照市場化機制運作的現代金融企業。同時,也要對股份制銀行進行制度創新,真正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標准,建立內控嚴密、運轉規范高效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全面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險市場運作機制。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對保險業採取的過渡期保護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對外資的地域限制,保險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要轉變經營模式,徹底改變依靠低賠付率來維持高增長率的現狀,完善市場運作機制,使保險公司的工作重點切實轉換到完善內控、強化管理、創新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上來,這種轉變應該是保險公司自願、主動適應市場機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的發展一直伴隨並推動著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判斷一個金融監管體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則應為是否能逐步放鬆管制, 減少行政審批,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要切實把監管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通過行業規劃、政策引導、市場監管、信息發布以及規范市場准入等手段,調控金融市場,防範化解風險,促進金融市場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四)規范證券市場主體行為首先是投資主體。我國的證券市場正經歷著從散戶與機構投資者並存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要投資主體的過渡時期。發展和完善證券投資基金及逐步地允許保險資金等投資證券市場是投資主體深化的主要途徑。其次是融資主體。為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創造積極條件,逐步實現資產存量的流動;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戰略性重組;擴大國有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 完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改變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加大國有企業經營的外在壓力,促使其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管理質量。最後是證券公司。建立風險控制長效機制,在制度設計上嚴防證券公司挪用客戶資金,同時建立有效的融資融券機制;完善客戶保證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償制度,確保客戶資產安全;通過收購兼並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增強抵禦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龍驥,貨幣銀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潘英俊,金春寶,孔源,我國金融市場現狀及發展研究.科學論壇,65
[3]我國金融市場運行分析,財經界,2007 2

閱讀全文

與請論述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個資金賬號可以綁幾個銀行卡嗎 瀏覽:847
國投資本的壽險牌照 瀏覽:835
常士杉私募基金 瀏覽:712
河南省住馬店有創業基金 瀏覽:968
泓寧理財 瀏覽:646
200人民幣兌換盧布是多少 瀏覽:977
易方達科匯靈活配置基金 瀏覽:253
山西匯譽投資地址 瀏覽:255
gp認購基金份額 瀏覽:712
效益好的股票 瀏覽:12
新理益股票 瀏覽:724
美國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價格 瀏覽:700
海洋生物股票代碼 瀏覽:548
通達信金融終端價格 瀏覽:889
理財農場下載 瀏覽:318
海金所理財是否靠譜 瀏覽:193
金誠信第一天價格 瀏覽:421
北京買房保險及公積金貸款利率 瀏覽:651
2015中國消費交易額 瀏覽:10
1904美國1盎司金幣價格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