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融危機後如今美國經濟狀況如何
高失業、低消費、弱出口三大軟肋使得美國經濟充滿變數,不得不高度依賴於政府刺激性的財政、貨幣和金融政策:這如同一輛爬坡的平板車,看似緩慢上升,但都靠人拉肩扛,稍一鬆手就會下滑。
美國銀行北美首席經濟學家伊桑
② 急需 經濟危機前後 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數 以及 前後政策的變化
一、先行指數(the Leading Index)
先行指數是先行指標(the Leading Indicators)的合成指數。美國的先行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Board)根據下列先行指標編制:(1)周平均製造時間;(2)周平均失業保險申領;(3)生產商新訂單(消費品和原料);(4)銷售商業績;(5)生產商新訂單(不包括防禦設施的資本貨物);(6)新建房屋許可;(7)500種普通股票價格;(8)貨幣供應量M2;(9)10年期國庫券利率與聯邦基金利率的差值;(10)消費者預期指數。
附:先行指標是指在宏觀經濟波動達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現的高峰指標或低谷指標。先行指標可以對將來的經濟狀況提供預示性的信息。先行指標相對於同步指標、滯後指標,是三類經濟指標之一。目前許多西方國家都把先行指標作為短期預測的重要依據,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先行指標體系,如美國確定的先行指標包括上述10個指標,日本經濟企劃廳確定的先行指標包括13個指標。先行指標一般主要有貨幣供應量、股票價格指數等。
同步指標主要包括失業率、國民生產總值等。這些指標反映出的國民經濟轉折點,大致與總的經濟活動的轉變時間同時發生。
滯後指標主要有銀行短期商業貸款利率、工商業未還貸款等。這些指標反映出的國民經濟的轉折點,一般要比實際經濟活動晚半年。
二、消費者信心指數(the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反映消費信心強弱的指標,是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消費者對經濟前景樂觀看好,消費信心提升,消費支出則增長;如果消費者對經濟的發展和前景缺乏信心,或對經濟前景的看法從樂觀轉向悲觀,消費緊縮會接踵而至,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為經濟發展速度減緩。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由滿意指數和預期指數構成。滿意指數是指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的評價,預期指數表示消費者對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前景的期望。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宏觀景氣監測預警系統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編制和應用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己很成熟。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指出。我國目前也已編制和應用這一指數。
三、CEO信心指數(CEO Confidence Index)
美國CEO信心問卷調查和CEO指數編制,是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於1976年發起,旨在反映CEO對宏觀經濟的預期。
CEO指數的構成和編制以第季度的CEO信心問卷調查為基礎。調查群體為800-1000個美國公司的CEO,從中選擇l00-150個有代表性的回復問卷作為樣本。調查內容涉及四個常規問題,其中兩個是關於宏觀經濟的態度和預期,兩個關於各自所處產業的整體狀況態度和預期。此外,在每個季度的調查中還涉及1-2個特殊的附助問題。CEO指數是下列三個答案序列的算術平均值:(1)當前以及6個月以前的經濟形勢;(2)對此後6個月經濟形勢的預期;(3)對此後6個月各自產業的預期。
四、招工指數(the Help-wanted Index)
招工指數 (又稱求職指數或企業增人指數)是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對全美51家主要報刊上的招聘廣告進行統計後得出的。招工指數如果增加,則顯示企業正在增加雇員數量。美國今年7月招工指數降至37,說明企業正在減少雇員數量。
五、商業信心指數(the Business Confidence Index)
商業信心指數是指企業對經濟形勢所作出的基本估計,出現負的指數表明絕大部分企業對本國經濟前景不抱樂觀估計。發達國家一般都己編制和應用商業信心指數。美國的商業信息指數由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編制。日本銀行每季度都進行一次商業信心的調查,作為主要的經濟數據來源和進行新的經濟計劃的參考數據。
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哀鴻遍野,風聲鶴唳,拖累全球經濟陷入泥潭。現實的危機也給經濟理論界帶來巨大沖擊,有學者甚至調侃地說美國經濟的歷史被切割成史前(BC:Before Crisis)和史後(AD:After Disaster)兩部分,史前被奉為圭臬自由市場體制夥同貪婪的金融業者共謀了當前的危機;而在史後,廣泛深入的政府幹預,甚至金融國有化才是建立健康經濟體制的唯一良策。這種聲音似乎在中國得到了更熱烈的響應,危機之後,在各類媒體上,堅持市場化改革的聲音被冠以「市場原教旨主義」和「利益集團掮客」的名目遭到了更猛烈的聲討。然而,市場機制真的是引發當前危機的罪魁禍首嗎?當今經濟學界泰斗,美國貨幣理論的權威約翰.泰勒(J.B. Taylor) 在他的新書《脫軌:政府的調控和干涉引發、延長和加劇了金融危機》(Getting off Tracks:How Government 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Caused,prolonged and Worsened the Financial Crisis)中以翔實的論據和有力的推論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
貨幣學派經濟學大師弗來德曼非常重視穩定理性的國家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穩定作用,通過對美國貨幣政策歷史的研究,他認為,上世紀20年代的大蕭條和70年代的大通脹都是由於美國貨幣政策的失誤造成的。 泰勒的對本次危機的研究再次印證了老弗來德曼的結論,他認為本次經濟危機同樣是政府在貨幣管理領域的舊病復發,而且病灶也大同小異:錯誤引發了危機,危機後,在民意的壓力下一連串驚慌失措,進退失據的補救性措施反而加劇和延長了危機。對於美國朝野當前吵得沸沸揚揚的開聽證會判定誰應為當前經濟災難負責的問題,泰勒給出自己的答案:政府失當的經濟調控和經濟干預引發、加深和擴大了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而市場和金融機構不過是政府失誤的替罪羊而已。
本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禍起於美國的次貸危機,而次貸危機的核心問題是在金融創新的名目下,美國各類金融機構以看似合規的手段規避了政府金融管理機構和信貸評級機構的約束機制,把購房貸款發放給了償還能力不足的人群。然而,是什麼引發了金融機構過度放貸和消費者非理性消費的沖動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爭議:美國危機前不斷高企的房價引發了金融企業和消費者的非理性狂熱。房價升降和壞賬率(Delinquency rate)和斷供率(Foreclosure rate)成反比,在房價不斷攀升的背景下,銀行放貸和業主購房時是可以忽略風險的,因為即使購房者發生了財務問題,也可以很容易地以更高的價格把房產變現,而金融機構甚至期盼借貸人發生斷供的問題,因為銀行通過抵押房產變現往往可以獲得比利息高出許多的收益。懂得這些經濟學規律是不需要高深的經濟學背景的,對於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經歷過房價飛漲的人士來講,這些也許就是他們自身的經歷或身旁活生生的例子。大多數政府為了防範金融風險都會有一套防火牆機制,金融機構如何能規避這套機制,發泄高房價引發的過度放貸的沖動呢?在中國,金融機構智力水平有限,想像力匱乏,加之體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所以低智商手段足以,通過違規放貸,文件造假即可解決。但是低智商犯罪的最大缺點是手段簡單,隱蔽性差,所以只能幹些如來佛手掌中翻跟頭撒尿的把戲,風險容易判別和控制,只掀得起洗臉盆中的風浪。在美國則不然,法制體系無比完備,公然的作姦犯科死路一條。金融機構要想發泄過度放貸的慾望,只有一個辦法,組織大批的法律金融專業的精英,在金融創新的題目下,和金融監管和信用評級機構搞智力競賽,尋找規避管制的「合法」路徑。然而這種高智商手段的問題在於它不是創造了一個或幾個錯誤,而是一個錯誤的模式,這就形同在美國金融防範體制上鑿開了一個洞,所以引發不良信貸泛濫成災。
過渡的金融創新,導致金融衍生產品的泛濫和失控的確是本輪美國金融危機中獨特的現象。然而,究其本質,過快的房價上漲才是導致經濟過熱和不良信貸增多的真正原因。那麼誰是美國房價過快增長的幕後推手呢?泰勒在分析相關的財政數據後給出了清晰的答案:美國政府錯誤的貨幣政策。在次貸危機發生前,尤其是2003年至2005年前後,美國的貨幣政策無視過去20多年成功的經驗,背離了謹慎穩健的政策思路,放棄了一直行之有效的貨幣政策指導原則,把基準利率設置在過低的水平,造成了貨幣供應的泛濫。貨幣供應的泛濫是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而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經驗都表明,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房地產市場的過渡繁榮是伴生的現象。回顧本輪經濟危機開始的情景:過多的貨幣供應引發房價泡沫,泡沫必然破裂,破裂的泡沫引發房貸以及房貸關聯的證券市場的崩潰,市場驚恐萬狀,金融風暴就此拉開序幕。回顧次貸危機的起源,金融衍生產品的泛濫和失控的確扣響了金融危機的扳機,但是, 金融衍生產品管理泛濫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於金融機構追逐利潤,無視風險。是什麼撩人心神的魅惑勾引著各大投資銀行以捨身飼虎的狂熱一路狂奔跳入危機之沼呢?當然是被政府「有形之手」通過超低利率不斷推高的房價!再者,泰勒認為美國政府背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addie Mac)這一干涉市場的行為也無端地助長了整個市場低估風險的情緒。由此可見,在事後以「誰更無辜」為題的討論會上,苯嘴拙腮的金融機構和無人代言的市場,在人人喊打的大環境里,百口莫辯,著了政府這個行為乖戾,慣於推卸責任的壞孩子的道,成了政府貨幣政策失誤的替罪羊,真比竇娥還冤!
探討本輪經濟危機的起源,筆者認為金融創新利弊的問題值得深入地思考:金融衍生產品失控泛濫固然和次貸危機有直接的關聯,但是,金融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正面意義是不容忽視和抹殺的。通過金融創新,打造更為復雜高效的金融體系,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是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 必要前提和有益手段,金融創新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可以更有效地從億萬散戶手中以較低的價格匯集散碎的資金,克服古板的舊金融體制無法克服障礙,為巨型企業提供使之浮出水面金融的基礎。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在發展國家中開放金融市場的國家(包括中國)經濟增長迅猛,其原因就是變相地利用了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第二,使更廣泛的個體消費者品嘗到金融理財的好處,更加平衡地應用一生所得,得以用未來的收入,提前解決一些終身大事。中國的住房市場化被罵得狗血噴頭,其實這是有失公允的。市場化之後的基本事實是大多數城市人口的住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如果摒棄市場的手段,住房改善的速度,質量和公平性都會有更大的問題。在舊體制內,大比例的城市人口被排除在國家房屋供給體制之外,如果不搞市場化,沒有房貸這一金融手段,我們很多人會沒有手段解決住房問題,即使在體制內有分得住房的機會,大多數也是五六口人住不到十平米,這種體制會比市場化更優越?!而配給制是根據所謂行政級別的實行的,難道會更公平?!金融創新的第三個好處是更有效地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投資的渠道越多,單個項目的資金量也就越小,風險當然也就越低。任何經濟行為本質上都是一種對利弊的權衡,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產品應當是利大於弊的,對中國相對落後的金融體制而言,金融創新的好處更明顯,要求也更緊迫。
泰勒對危機之後美國政府的救市行動不以為然,認為布希政府被民意操控,毫無定見,左沖右突的救市行為反而延長和加劇了危機。2007年8月9日至10日金融形勢急劇惡化,其表現為市場利率(Money market interest rate)急升和銀行三個月短期拆借利率和隔夜拆借利率等利率間的利率差(Interest rate spreads)抬升到前所未見的高度。 一般情況下,這種局面成因為二:一是銀根吃緊,放鬆銀根即可緩解。 二是由借方失信風險(Counterparty risks)造成的,則需要通過增強銀行帳面帳目質量和提高帳目透明度來逐步緩解。但美聯儲一如既往地選錯了答案。 通過TAF(所謂「定期競標工具」)向市場撒錢,葯不對症,當然無功而返; 2008年2月,總額200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被通過,法案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向美國公眾發放100億美元現金刺激消費。短期的收入提高焉能引發長期的消費增長,結果當然是竹籃打水。2008年4月,美聯儲再出重拳,把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由2007年的5.25%猛降到2% ,效果倒是立竿見影:美元立即驟貶,油價立即驟升,在2008年7月油價達到每桶140美元的高位,其後雖然受對未來全球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測影響,油價不斷下跌,然而,為時已晚,全球經濟已飽受高油價摧殘,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已經初現端倪了。在將近一年連續的政策失誤之後,2008年9、10月間危機急劇惡化,美國爆發了一輪更嚴峻的信用危機,使遭受油價暴漲,房市崩潰等一連串危機重創的美國經濟更加風雨飄搖。
本次危機中富有戲劇性和充滿爭議的一個事件是9月13日和14日(周末)美國政府拒絕對陷入絕境的雷曼兄弟施以援手,很多人認為這是金融危機惡化的轉折點。但是泰勒對這種判斷不置而否,他通過細致地研究發現,其實危機惡化另有更為復雜的原因。9月15日,政府拒絕救援雷曼後的第一個周一,雖然利率差略有提升,但是基本和前年的水平持平,而且在一周餘下的幾天里大致維持在相同水平。 9月19日(周五)美國財政部宣布了一個一攬子的救援計劃,但沒有公布細節,原因是根本沒有細節,草案的內容是在該周的周末才被拼湊起來的。9月23日美聯儲主席博克南和財政部長保爾森應招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陳詞作證,推出了這個名為《問題資產救助項目》(TARP)的方案,方案所需資金的總額為700億美元。這個計劃草案粗糙簡短,竟然對資金使用的限制條件和如何監管隻字未提。他們遭到委員會委員們連珠炮似的質詢,兩位大員的表現豈是一個「糟」字了得。他們隨即遭到全國性的拍磚,國會收到的抗議信象雪片一樣。泰勒認為這次聽證會才是危機惡化的轉折點,會後利率差不斷加大。因為這次聽證會的惡果有二:其一,一次政府官僚拍腦門決策的活報劇;其二,博克南和保爾森想利用鋪陳金融危機嚴峻性逼迫參議員們就範,但這也等於政府正式宣布美國金融形勢危急異常,朝不保夕。總而言之,這次聽證會引爆了其後幾周的金融恐慌。當然,美國政府放棄援救雷曼是一個明顯的錯誤。因為美國政府沒有明確說明忽而救援貝爾登斯,AIG,忽而放棄雷曼是基於何種考量,依據何種准則,事實證明,這種莫名其妙,極不靠譜的行為模式的確對惡化危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弗來德曼在《美國貨幣政策史》中把大蕭條的罪魁禍首判定為美國貨幣政策的失誤,他的判斷逐漸得到經濟學界的普遍認可。在2002年,弗來德曼90壽辰的party上,當時的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小麥克迪爾(ROBERT D. MCTEER, JR.)談到這個話題,略帶詼諧地致辭說「您對了,我們錯了,但我們不會再錯了。」他的話恐怕只對了一半,美國的貨幣政策這次可能又錯了,至少泰勒用環環相扣的鐵證宣判了政府有罪。但是,我們也應注意,泰勒本意不是要把政府或其任何成員送上任何形式的審判台,也絕沒有提議把政府驅除在市場經濟機制之外。任何市場經濟的理論,包括最「原教旨主義」的奧地利學派,也從來沒有質疑過市場體制中政府作為秩序守護者的崇高地位,也從沒吝嗇過對政府的各種經濟政策失誤報以寬容;但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理論學者,包括凱恩斯,都在反復講述這樣一個道理:現代經濟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人類智力所能認識的水平,我們每個人都應對市場這個交融了億萬人生生不息思想和行動的巨大的自發機制充滿敬畏之心。政府和市場,誰應主導經濟的命脈?從現代文明破曉至今,人類經歷700多年的艱苦求索,在20世紀已經基本給出了答案,本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只是為這個答案增添了一些新的證據,而非給出了什麼反證。
③ 金融危機過後從08年到15年美國的經濟為什麼不但沒有下滑反而還增長了呢
說到這個 你不得不了解一下金融危機的始發站 美國華爾街 華爾街的大佬們的貪得無厭 你必須了解什麼叫次貸危機 美國政府自己花錢買自己的抵押貸證卷,只是為了救市,而這在華爾街的大佬看來就是商機 大量從美聯儲購買這種證卷 用來沖擊國內房價。記住這是不記名證券 導致銀行資金鏈斷裂 出現貨幣外流,而對交易所的大盤出現迷增長,但是它的增長屬於泡沫增長。華爾街的大佬賺了 美聯儲窮了。 很多國家跟著倒霉。但是美國屬於石油進口大國,華爾街大佬開始投資大量貨幣進入市場 可是美國人不敢消費 沒錢消費。人口失業率增高。這些大佬開始刺激消費,出現經濟回暖。他們又賺了。2008年原油跌了多少 你該知道 原油跌多少他就賺了多少。其他國家投資者更願意向美國流入資金。流入流出成了1比2 所以美國經濟並沒有出現下滑。望採納 打字不容易
④ 金融危機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
危機首先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由於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已導致多家金融機構,包括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隨著金融危機持續發展,美國銀行破產倒閉案明顯增加。據統計,美國2008年共有25家銀行倒閉,超過此前5年的總和。而今年來銀行倒閉數量則急劇上升,截至2009年2月20日,美國今年頭兩個月內倒閉的銀行數目已上升到14家。如,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頻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半年之後的9月,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又被美國銀行收購,而有著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也由於陷於財政危機,於2008年9月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很難有人能預料到,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
金融危機必然會影響實體經濟。一個經濟體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金融業是心臟,資金是血液,實體經濟則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其他部分。一個人如果得了心臟病,心臟供血不足,其他器官的功能就會減弱甚至喪失。一旦金融業遭到重創,實體經濟也就必然會受到影響。由於金融危機,企業和居民的財富縮水,借貸限制增加、成本提高,企業投資減少,居民消費支出減少,失業增加。據統計,2008年9月,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到了2009年2月,美國持續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已達到498萬7千人,失業率已達到創16年新高的7.6%。從2009年1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看,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GDP季環比增長年率為-3.8%。這樣,200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美國世紀GDP已連續兩個季度為負增長。美國已陷入經濟衰退之中。
而經濟也即GDP是消費的決定因素,在美國經濟急劇下滑時,消費必然受到影響,消費總量減少,消費者在消費是更加慎重,基本的生活用品可能沒有減少,但是在面對奢侈品這一塊,肯定會猶豫,奢侈品的消費肯定減少
⑤ 08金融危機後的美國經濟現狀
經濟危機蔓延全球一年半後,美國上下如今被淡淡的樂觀情緒籠罩:經濟學家們預計明年美國GDP增長百分之三點二,股市也將高奏凱歌向上增長一成五,彷彿危機前的繁榮已經觸手可得。
但在和樂融融的復甦中,高失業、低消費、弱出口三大軟肋使得美國經濟充滿變數,不得不高度依賴於政府刺激性的財政、貨幣和金融政策:這如同一輛爬坡的平板車,看似緩慢上升,但都靠人拉肩扛,稍一鬆手就會下滑。
美國銀行北美首席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二0一0年將註定成為「真正的分水嶺」:這一年中,人們或將看到投資者充滿信心的向前推進,或將看到來之不易的緩慢復甦中斷、美國重新進入二次衰退。
這樣的論斷並非獨辟蹊徑或危言聳聽,明眼人都已經看到,美國如今的經濟復甦徒有框架,其實內里空虛一片。盡管股市已經提早恢復,道瓊斯指數與今年三月相比增長了六成;盡管原油期貨和黃金價格居高不下,投資一片繁榮;盡管市場借貸和並購行為不斷增加,融資渠道正在恢復,但出口低迷,消費疲軟,只有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失力其二。
在那些可喜的數字之下,有百分之十的失業人口難以找到工作,民眾購物畏手縮腳,過去為美國經濟增長貢獻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消費,如今動力不再;而且美國製造業問題重重,令奧巴馬總統推行的「出口拉動經濟」轉型更顯得前路迢迢。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此前也坦承,「此前美國經濟的幾次復甦所以不穩定,因為這些復甦都是通過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來實現,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
對此美國銀行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認為,能否增加就業將成為美國經濟恢復最大的「變數」,緊隨其後則是促進消費和增加出口。如果就業增長緩慢,就無法拉動消費增長,更令信貸壞賬加劇,繼而拖垮仍然虛弱的金融機構,影響製造業恢復,阻斷出口,最終累及經濟復甦。三環相扣,一環鬆懈,美國經濟鏈條就無法恢復。
但遺憾的是,美聯儲剛剛警告說,美國的失業率會「持續攀升,未來數年都居高不下」。為此美國經濟現在必須依賴政策決策者,人人都在問「激勵計劃能堅持多久」?奧巴馬政府也深知其中利害,正努力擴大開支修建道路和橋梁、並要求國會盡快通過諸如「修屋換現金」等系列計劃,一切都只為「擴大就業」。
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很肯定地對記者說,「任何可能的決策失誤都將令美國緩慢的經濟復甦中止」。(完)
⑥ 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去年7月以來,美國金融界連續爆發三件震動世界的大事:次貸危機;美國政府接管瀕臨破產的房貸「巨頭」——房利美、房地美;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控股公司倒塌,第三大投資銀行梅林集團被美國銀行收購;標志著美國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除了金融危機,美國工業生產情況基本停滯,產業危機、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糾纏在一起,構成美國經濟整體衰退。在這次世界性經濟震盪中,美國成了「源頭」。美元的強勢地位和美國經濟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都在削弱,連同美國深陷中東「泥沼」不能自拔,對美國在全球的超強地位打擊沉重。
全文如下:
當前世界局勢發生五大新變化。「一超多極」格局雖未根本改變,但「一超」與「多極」差距縮小,大國關系「有張有弛」,國際間平等與民主的趨向在增長,中國擔當更舉足輕重角色。
一、東方趨向和平。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有望長期相對穩定,隨著國際局勢發展,中美兩國的相互需要繼續加深。美國總統候選人共和黨麥凱恩和民主黨奧巴馬,應邀在中國美僑商會雜志即將出版的新一期《中國簡報》上分別撰文,同聲強調中美關系重要,呼籲兩國在貿易、環保、軍事交流、防核擴散等方面加強合作。這表明不論誰繼任布希,都不會改變中美關系向前發展的良好勢頭。
中日戰略互惠關系發展的良好勢頭也將持續。有人擔心麻生太郎繼任日本首相後的中日關系,因為他是知名鷹派人士,最近又說「中日友好不過是手段」。但是,筆者認為,現在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日兩國經濟、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共同利益遠超過分歧,麻生太郎繼任後必須面對現實,不可能扭轉安倍和福田開辟的方向。
中俄戰略協作發展良好,兩國關系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東方兩個「危險熱點」走上緩和之路。一是台灣,馬英九上台,兩岸踏上和平發展大道,目前的經濟困難主要受累於世界性經濟危機,是暫時的;綠營受「扁案」重累,重整困難,前景迷濛,至少幾年內不具威脅性。二是朝鮮半島,「六方會議」取得很大進展。朝鮮爆炸寧邊核反應堆冷卻塔後,美方並未給朝鮮摘掉「支援恐怖主義國家」帽子,朝核問題又出現反復。筆者以為,朝鮮迫切需要改革開放,美國則需要「東線」安穩,美朝和解只是時間早晚問題。8月23日媒體報道,中日朝韓俄在合力籌建圖門江流域國際自由貿易區。這又是一個新動向。「六方會議」加東北亞經濟合作的發展,將奠定東北亞「和諧區域」的基礎。
二、西方趨向緊張。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戰爭,是美歐與俄羅斯長期較量的一次爆發。烏克蘭政局長期不穩,9月16日執政聯盟再次解體,其背後也有美歐與俄羅斯較量的身影。美國和歐盟通過北約東擴和「顏色革命」,向俄羅斯步步緊逼,企圖把「北極熊」緊緊捆牢;俄國在普京領導下,政局穩定,經濟復甦,「東山再起」,渴望恢復昔日頭等強國地位。兩股強大勢力的對抗不斷發展,西方趨向緊張將長期延續下去。
是否會演變成「新冷戰」?筆者以為,可能性並非不存在。美國副總統切尼9月初走訪東、西歐和中亞數國,呼籲西方聯手遏制俄國。9月13日俄國總統梅德韋傑夫發表談話:發生在南奧塞梯的沖突顯示,世界的實力平衡已經不再,「從現在開始,俄國將捍衛自己的所有利益,在全世界范圍包括與前蘇聯的盟國建立經濟和軍事同盟。」但是,截至目前,「新冷戰」的可能性尚未變成現實。俄國的綜合國力還沒有強大到像前蘇聯那樣,可以同西方世界相對抗;歐盟和美國也沒有同俄國重開「冷戰」的准備。經過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奔走斡旋,歐盟與俄國已經達成協議,最早可能於10月重啟雙邊關系框架談判。這表明,雙方的激烈言詞和舉動具有相互警告、「威懾」和試探的意味。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雙方都不願鬧僵和激化,而在努力尋求新的「平衡點」和妥協條件。再者,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包括若干大國,首先是中國,不願重走「結盟對抗」老路,世界分化為「兩大陣營」已無可能。如果真的出現「新冷戰」,也不過是歐洲分化為東西兩個壁壘。
三、中東更似泥沼。布希總統任期將滿,不會改變其中東的各項政策。麥凱恩與奧巴馬的中東政策有同有異,都不可能改變中東亂局,更不可能緩和已經激化了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大文明的沖突,美國將長期深陷中東泥沼,難以自拔。阿富汗,始終離不開外國經援和軍事力量的支撐,塔利班活動猖狂,存在「卷土重來」危險,美軍不但撤不出來,奧巴馬還主張向阿富汗大量增兵。伊拉克,麥凱恩將延續布希政策,將戰爭進行到底,不獲勝利決不撤兵;奧巴馬承諾18個月內撤兵,但是只靠伊拉克政府自己的軍力,能夠保持國家安寧、政權穩固嗎?會不會變成「第二個阿富汗」,離不開美國的經援和駐軍?伊朗,已經是、還將繼續是美國和西方頭痛的「難題」。伊朗仗恃豐富的石油資源和伊斯蘭世界的同情與支持,在強國路線與發展核能的道路上不會退縮;西方世界,首先是美國,視伊朗為最大的「眼中釘」,雙方的抗爭將長期糾纏下去。另一方面,美國還未能從阿、伊戰爭中拔出腿來,又遭受金融風暴的打擊,無力發動對伊朗的戰爭;而伊朗目前也只求自保,不會主動發動戰爭。雙方的較量,主要是「威懾」與「反威懾」,在戰爭危險邊緣「走鋼絲」。
至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時斷時續的武裝沖突,只要美國不根本改變其中東政策,以巴雙方沒有真正和解的誠意,還將無休止地纏斗下去。而麥凱恩和奧巴馬的競選政綱中,都沒有改變美國中東政策的絲毫氣息。
四、金元帝國經濟下滑。去年7月以來,美國金融界連續爆發三件震動世界的大事:次貸危機;美國政府接管瀕臨破產的房貸「巨頭」——房利美、房地美;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控股公司倒塌,第三大投資銀行梅林集團被美國銀行收購;標志著美國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除了金融危機,美國工業生產情況基本停滯,新屋開工率降到17年以來最低水平,物價攀升,失業率創新高,今年聯邦財政赤字將達4070億美元(國會山的最新估計)。產業危機、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糾纏在一起,構成美國經濟整體衰退,這種狀況最樂觀的估計也要持續到明年。
在這次世界性經濟震盪中,美國成了「源頭」。美元的強勢地位和美國經濟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都在削弱,連同前述美國深陷中東「泥沼」不能自拔,對美國在全球的超強地位打擊沉重。
五、中國國際角色加重。2008年,中國抗雪災、特別是抗汶川大地震,取得舉世驚嘆的勝利;北京奧運會(搜狐聯想2008奧運、聯想官網)獲得「無與倫比」的成功;在當前世界性經濟危機中,中國保持10%以上的經濟增長率。這三件大事,大幅度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轉變了許多國家廣大民眾對中國的印象,增長了對中國的期望,使得中國國際角色更加舉足輕重。
中國成為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是實行和平外交方針最全面最真誠的國家,與世界各國都保持和平友好關系;中國曾努力阻止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多方勸解以巴沖突,在處理各種國際爭端中一貫反對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主張通過和平途徑、平等協商解決紛爭;現已經成為對外經濟援助和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之一。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動周邊國家,被譽為「東方經濟火車頭」。中國成為處理全球大事不可缺少的「要角」。不僅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因為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和綜合實力。中國成為最受歡迎的矛盾沖突「協調者」。「六方會議」的成就,不僅創造了一種處理國際紛爭的良好「模式」,而且也給國際社會留下中國善於調解國際紛爭的美譽。中國是創建和諧世界的首倡者和積極推動者。眾所周知,無需舉例論證。
⑦ 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否影響中國市場變動呢
http://house.cqnews.net/ywcz/200809/t20080923_2304657.htm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危機,再到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銀行被收購、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瀕臨破產被注資850億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續下跌,預示著華爾街最冷的冬天還沒有到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在全球金融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必須認真分析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我認為,影響有以下幾點: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
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將成為大勢所趨,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是必然趨勢。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減速遠超出預期;
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趨勢將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倒閉潮出現,工業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③信貸緊縮下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出現比2008年更為嚴重的危機;
④宏觀調控下,房地產、鋼材、水泥、鋁合金和汽車產業投資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完成很困難。農民工回農村種地回潮,農村隱性失業大量增加;
⑥由於明年油價和電價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帶來PPI繼續上升的傳導因素,2008年中國全年CPI漲幅預測值從先前的5.5%上調至7%。2009年預測值從2008年4月的5%上調到5.5%;
⑦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下降,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於「畫餅充飢」。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大、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費慾望受到抑制。
2.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但在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下的「急剎車」會是一大批企業倒閉和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和諧。但放鬆貨幣政策又使已經比較嚴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濫成災。15日宣布的「兩率」下調市場並不領情就是證明。同樣,人民幣對美元是繼續升值或是貶值也是「兩難」選擇。
3.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主要原因:
①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③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比如房地產貸款下面專門分析);
④資產泡沫破裂後,銀行的抵押物大量縮水,貸款的抵押率超過「警戒線」,第二還款來源喪失。如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質押的貸款最為明顯;
⑤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
⑥中國商業銀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購及投資因危機加重,過去的「抄底」行為變成了現在的「墊背」結果。按照高盛的預測,2009年香港H股中資銀行的獲利大約下降4%-8%;規模較小的股份制A股銀行獲利下降幅度更達到8%-13%。
4.各國央行任何救市行為都會「失靈」。
就在最近兩天,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各顯神通,為金融體系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過去兩天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在美國之後,歐元區、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瑞士等多個央行也連續採取注資措施。在亞洲,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先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或是貸款利率,印尼則宣布下調隔夜回購利率。
但各國央行的努力沒有馬上收到成效,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歐洲股市、倫敦股市全線下跌滬深A股金融股拋壓沉重,滬指的十年成本線也岌岌可危。在投資者的信心跌到「冰點」之後,任何的救市措施都會在沉重的拋壓之下,變成「曇花一現」的「綠色風景」。但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稅單邊徵收就是較好的救市行為。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後,最好是徹底取消印花稅。
5.房地產行業真正的「冬天」來臨,寄希望於政府救房市無異於「痴人說夢」。
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真正「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未來房產業的成交量持續下滑、購房者信心減弱和持幣觀望、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導致開發商遭遇現金流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大為提高。
根據高盛從銀行向65家房產商貸放記錄分析來看,從去年10月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但開發商仍以較高的利率,從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吸引了資金。為了籌集現金,國內大牌明星房地產開發商萬科、恆大等都在競相降價銷售,明顯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價已陷入下降趨勢,尤其是同比下降較多的三個城市是深圳、廣州與惠州。中國政府機構在16日表示,8月追蹤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上海地區下跌了0.2%。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
此外,曾踴躍投資上海房地產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卻要拋售部份最頂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將兩棟上海豪宅標售,包括新天地超過100間的商務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興趣買下上海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層,而後也作罷。結合美國的「金融危機」來看,大摩標售中國房地產有可能是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准備,它可能也預示著部分外資開始准備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將對本在嚴冬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先是開發商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其後是實力不濟的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進而殃及國內銀行。
⑧ 在金融危機形勢下,人們消費行為的變化(調查報告)
一、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行為 相對於經濟繁榮時期,經濟危機時期不但會對消費者造成諸如收入減少、失業等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消費者的預期:比如收入會繼續下降,就業機會將更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偏好,導致消費者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消費策略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 1. 消費者的產品偏好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的產品偏好主要有三個特徵:第一,消費者會注重節約,減少奢侈品的消費數量。據統計,亞洲金融危機時期,80 %的消費者減少了他們在休閑、購買衣服和請客的花費。在泰國,58 %的泰國人不再購買時裝,45 %和46 %的人不再購買whisky 和雜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費數量下降以外,消費者還會減少在諸如旅遊、休閑等無形服務的花費。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某些奢侈品消費可能並不是消失,而是轉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經濟危機時期,賓士、寶馬這些豪華車的銷量會遭到嚴重沖擊,而那些二線的產品比如現代、豐田等的銷量反而會上升。或者,人們會從一些別的奢侈品中去尋找安慰,比如高檔香煙和啤酒等。 相對於奢侈品而言,實用油、鹽等必需品的消費並不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因為產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還會上升。另外,由於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父母比較注重家庭和對孩子的培養,即使犧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願意去滿足孩子的願望。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 需要的一些消費品,即使是奢侈品對父母來說也是必需品。同樣,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在泰國進行過一次品牌忠誠度的調查發現,營養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誠度最高,分別為89 %和97 % ,而這兩者都是兒童食品。這也就是說,即使在經濟危機時期父母給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沒有改變和降低。 第二,消費者會轉換產品品牌。這有兩種可能。(1) 從外國品牌轉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費者都會認為本土品牌比起國外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而價格卻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經濟危機會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消費者認為購買本國產品會挽救本國的經濟,因而會傾向於購買本國的產品。(2) 從相對高檔的品牌轉向普通品牌。這個過程一般會有兩個階段,首先轉向競爭對手的品牌,然後才是購買相對低檔的品牌。當然,對於某些產品轉換品牌並不那麼容易。比如,對於那些具有關鍵作用的產品,如果出現失誤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那麼轉換品牌的可能性就不會很大。 第三,消費者對產品的包裝大小會有偏好。在 1990~1991 年的美國經濟危機時期,美國的消費者都喜歡買大容積和大批量的產品,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省錢。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金融危機後的亞洲國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影響僅限於那些經濟受影響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經濟危機影響比較深的家庭卻比較偏好小型包裝的產品。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解析:一方面,消費者只買得起那些小型包裝的產品,而大容積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太貴了;另一方面,從心理學上來講,人們認為買小型包裝的產品能減少使用時的浪費。 2. 消費者的價格偏好 一般來講,金融危機時期消費者會變得更加理性和冷靜,對產品的價格(包括購買價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需要的維護費用) 會更加敏感。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8. 6 %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關注產品價格(Shama ,1978) .他們在做出消費決策前,會進行特別仔細的調查和比較,而在購買過程中還會有特別激烈和反復的討價還價行為。同時,也會重點考慮到產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產品的性價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產品會比單一功能的產品好賣。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較容易維修的產品更會受歡迎。比如,美國經濟危機時期,有廠商推出一種新式口紅,這種口紅兩頭都可以用,可以塗兩種不同顏色,結果很受歡迎。消費者對產品的性能和價格的感知和判斷受經濟危機影響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經濟危機不是特別嚴重,消費者會比較注重產品的性價比, 並且受自身的偏好影響比較大;如果經濟危機特別嚴重,比如俄羅斯經濟危機以後,人們極度貧困,因而消費者對產品的惟一判斷標准就是價格,對於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會去考慮,因而很多購買行為都是考慮性價比以後才實現的。 3. 消費者的促銷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由於嚴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消費者對於廠商的一些促銷方法的反應會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比如,對於廣告,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非常努力、非常緊張地收集購買方面的信息, 因而會更加看重廣告所傳遞的產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對於那些僅僅是為了提升產品形象方面的廣告,消費者會認為那是一種浪費,進而懷疑其產品的性價比,甚至會由此激發一種逆反心理:認為企業缺乏對消費者的一種必要的同情,使得其產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對於企業的一些具體的促銷措施消費者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此時的消費者特別理性,在購買某個產品的時候,總是會仔細地計算廠商可能從他那裡獲得的利益,如果廠商不能夠讓消費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時,消費者就不會購買。比如,此時的消費者可能會寧願用較低的價格買某個產品而不用較高的價格買一些能夠獲得贈品的產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 ,1998) .在金融危機下的印尼消費者的這個比例是92 %.而對於一些抽獎機會,消費者可能興趣也會減弱,因為他們不喜歡這樣的不確定性。 4. 消費者的渠道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的渠道策略有兩個明顯改變。(1) 消費者購物的頻率明顯增加。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3 %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經常地購物(Shama ,1978)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於產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購物本身也是一種相對比較便宜的娛樂活動。(2) 消費者購物的渠道發生了變化。因為此時的消費者相對偏好一些低價格的品牌,因而購物的地點一般來說也會由以前相對高檔的商店轉向比較大眾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銷店等。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79. 7 %的消費者去批發商和折扣店購物的次數明顯增加(Shama ,1978) ,而那些位於市中心的高檔購物中心就不會太受歡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購物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少。 1. 企業的產品策略經濟危機時期市場疲軟,產品(尤其是奢侈品) 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業會出現利潤下降,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那麼這部分企業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1) 從薄弱的市場退出, 縮減產品線的寬度,鞏固和加強企業已有的強勢市場。企業的強勢市場指企業的產品擁有領先或強力挑戰者地位的市場,對該市場來說,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最好的品質和最低的價格等。一般說來,企業的強勢市場獲得的利潤佔了企業經營利潤的大部分,而且相對穩定。經濟危機時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會凸現,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場佔有率,這對於企業渡過難關是相當重要的。因而此時企業應該從自己的弱勢市場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資源(人力資源、資金和營銷渠道等) 集中用到維護和加強自己強勢產品的推廣上。而實際上1973 年的石油危機使得76 %的美國企業縮減了其產品線 (Shama ,1978) .(2) 管理好並保護好企業的核心品牌,適時地根據環境改變產品的定位,但必須要立於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Zipoc 將其生產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經濟危機前的「密封袋」轉變為「保存剩餘食物的密封袋」;Volvo 在經濟危機時期將其生產的汽車的定位由「安全」轉變為「將你的資產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 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會逐漸轉向比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業會陷入提高市場份額和保持品牌形象的兩難境地。解決辦法就是企業推出一些跟一線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但價格要相對便宜的二線品牌,這樣既保護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於打擊一些邊緣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場份額,一舉兩得。 1990 年南斯拉夫經濟危機期間,24 %的企業推出了替代產品(Shama ,1992) .當然企業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將產品的包裝改小,這樣也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 年俄羅斯經濟危機期間,吉列公司為了適應消費者收入減少的實際,減少了每個包裝袋的刀片
⑨ 在金融危機下人們消費行為的變化
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行為
相對於經濟繁榮時期,經濟危機時期不但會對消費者造成諸如收入減少、失業等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消費者的預期:比如收入會繼續下降,就業機會將更少,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偏好,導致消費者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消費策略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
1. 消費者的產品偏好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的產品偏好主要有三個特徵:第一,消費者會注重節約,減少奢侈品的消費數量。據統計,亞洲金融危機時期,80 %的消費者減少了他們在休閑、購買衣服和請客的花費。在泰國,58 %的泰國人不再購買時裝,45 %和46 %的人不再購買whisky 和雜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費數量下降以外,消費者還會減少在諸如旅遊、休閑等無形服務的花費。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在某些奢侈品消費可能並不是消失,而是轉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經濟危機時期,賓士、寶馬這些豪華車的銷量會遭到嚴重沖擊,而那些二線的產品比如現代、豐田等的銷量反而會上升。或者,人們會從一些別的奢侈品中去尋找安慰,比如高檔香煙和啤酒等。
相對於奢侈品而言,實用油、鹽等必需品的消費並不會減少,甚至有可能因為產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還會上升。另外,由於文化和傳統的影響,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父母比較注重家庭和對孩子的培養,即使犧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願意去滿足孩子的願望。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 需要的一些消費品,即使是奢侈品對父母來說也是必需品。同樣,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在泰國進行過一次品牌忠誠度的調查發現,營養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誠度最高,分別為89 %和97 % ,而這兩者都是兒童食品。這也就是說,即使在經濟危機時期父母給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沒有改變和降低。
第二,消費者會轉換產品品牌。這有兩種可能。(1) 從外國品牌轉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費者都會認為本土品牌比起國外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而價格卻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經濟危機會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消費者認為購買本國產品會挽救本國的經濟,因而會傾向於購買本國的產品。(2) 從相對高檔的品牌轉向普通品牌。這個過程一般會有兩個階段,首先轉向競爭對手的品牌,然後才是購買相對低檔的品牌。當然,對於某些產品轉換品牌並不那麼容易。比如,對於那些具有關鍵作用的產品,如果出現失誤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那麼轉換品牌的可能性就不會很大。
第三,消費者對產品的包裝大小會有偏好。在 1990~1991 年的美國經濟危機時期,美國的消費者都喜歡買大容積和大批量的產品,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省錢。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金融危機後的亞洲國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影響僅限於那些經濟受影響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經濟危機影響比較深的家庭卻比較偏好小型包裝的產品。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解析:一方面,消費者只買得起那些小型包裝的產品,而大容積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太貴了;另一方面,從心理學上來講,人們認為買小型包裝的產品能減少使用時的浪費。
2. 消費者的價格偏好
一般來講,金融危機時期消費者會變得更加理性和冷靜,對產品的價格(包括購買價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需要的維護費用) 會更加敏感。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8. 6 %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關注產品價格(Shama ,1978) .他們在做出消費決策前,會進行特別仔細的調查和比較,而在購買過程中還會有特別激烈和反復的討價還價行為。同時,也會重點考慮到產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產品的性價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產品會比單一功能的產品好賣。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較容易維修的產品更會受歡迎。比如,美國經濟危機時期,有廠商推出一種新式口紅,這種口紅兩頭都可以用,可以塗兩種不同顏色,結果很受歡迎。消費者對產品的性能和價格的感知和判斷受經濟危機影響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經濟危機不是特別嚴重,消費者會比較注重產品的性價比, 並且受自身的偏好影響比較大;如果經濟危機特別嚴重,比如俄羅斯經濟危機以後,人們極度貧困,因而消費者對產品的惟一判斷標准就是價格,對於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會去考慮,因而很多購買行為都是考慮性價比以後才實現的。
3. 消費者的促銷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由於嚴重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消費者對於廠商的一些促銷方法的反應會變得跟以前不一樣。比如,對於廣告,經濟危機時期,消費者非常努力、非常緊張地收集購買方面的信息, 因而會更加看重廣告所傳遞的產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對於那些僅僅是為了提升產品形象方面的廣告,消費者會認為那是一種浪費,進而懷疑其產品的性價比,甚至會由此激發一種逆反心理:認為企業缺乏對消費者的一種必要的同情,使得其產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對於企業的一些具體的促銷措施消費者的偏好也會發生變化。此時的消費者特別理性,在購買某個產品的時候,總是會仔細地計算廠商可能從他那裡獲得的利益,如果廠商不能夠讓消費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產品的價值時,消費者就不會購買。比如,此時的消費者可能會寧願用較低的價格買某個產品而不用較高的價格買一些能夠獲得贈品的產品(MarkPlus International ,1998) .在金融危機下的印尼消費者的這個比例是92 %.而對於一些抽獎機會,消費者可能興趣也會減弱,因為他們不喜歡這樣的不確定性。
4. 消費者的渠道偏好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的渠道策略有兩個明顯改變。(1) 消費者購物的頻率明顯增加。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3 %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經常地購物(Shama ,1978)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於產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購物本身也是一種相對比較便宜的娛樂活動。(2) 消費者購物的渠道發生了變化。因為此時的消費者相對偏好一些低價格的品牌,因而購物的地點一般來說也會由以前相對高檔的商店轉向比較大眾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銷店等。1973 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79. 7 %的消費者去批發商和折扣店購物的次數明顯增加(Shama ,1978) ,而那些位於市中心的高檔購物中心就不會太受歡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購物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少。
1. 企業的產品策略經濟危機時期市場疲軟,產品(尤其是奢侈品) 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業會出現利潤下降,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那麼這部分企業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1) 從薄弱的市場退出, 縮減產品線的寬度,鞏固和加強企業已有的強勢市場。企業的強勢市場指企業的產品擁有領先或強力挑戰者地位的市場,對該市場來說,企業擁有核心競爭力:最好的品質和最低的價格等。一般說來,企業的強勢市場獲得的利潤佔了企業經營利潤的大部分,而且相對穩定。經濟危機時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會凸現,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場佔有率,這對於企業渡過難關是相當重要的。因而此時企業應該從自己的弱勢市場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資源(人力資源、資金和營銷渠道等) 集中用到維護和加強自己強勢產品的推廣上。而實際上1973 年的石油危機使得76 %的美國企業縮減了其產品線 (Shama ,1978) .(2) 管理好並保護好企業的核心品牌,適時地根據環境改變產品的定位,但必須要立於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Zipoc 將其生產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經濟危機前的「密封袋」轉變為「保存剩餘食物的密封袋」;Volvo 在經濟危機時期將其生產的汽車的定位由「安全」轉變為「將你的資產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 經濟危機時期的消費者會逐漸轉向比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業會陷入提高市場份額和保持品牌形象的兩難境地。解決辦法就是企業推出一些跟一線品牌具有相當的質量,但價格要相對便宜的二線品牌,這樣既保護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於打擊一些邊緣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場份額,一舉兩得。 1990 年南斯拉夫經濟危機期間,24 %的企業推出了替代產品(Shama ,1992) .當然企業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將產品的包裝改小,這樣也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 年俄羅斯經濟危機期間,吉列公司為了適應消費者收入減少的實際,減少了每個包裝袋的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