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風控如何利用大數據建斜
如果此回答對樓主有幫助,給個採納好嗎?謝謝啦
在大數據時代最有效的一般還是強變數,比如每月工資單我就看那一個數然後就喜上眉梢。當缺乏強變數或者獲取不到強變數的時候大數據技術會是非常有效的替代手段。至於未來能否依靠大數據技術在風控領域做到千人千面這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大數據技術最大的價值是提升人類社會的效率,降低信息差,優化各類決策,提供更深層度量衡的技術手段。比如用在天體物理領域、用在災難預測領域、用在工業設計領域。糾結一票能夠解決這樣問題的同學們如果僅僅是為了多發放兩筆沒逾期的貸款而存在,當然也是可以的。
目前我們關心的技術主要有以下部分:
1.高性能計算:GPU+CPU異構計算、FPGA晶元、超大規模(萬億節點)圖計算問題。
2.AutoFature:海量數據中如何程序化特徵工程,並達到接近人類完成的水平。
3.小數據學習:如何利用少量數據訓練達到海里數據相同/接近的性能。
4.復雜網路:如何將真實世界更有效率的映射在圖狀數據結構,以及如何對其進行編碼。
5.數據擴展:如何挖掘更多的數據加入到模型中以及如何獲得更多高價值、高質量、高覆蓋率的數據。
我的邏輯是:
1.靠人力來解決模型開發的問題,在無限維度的數據增長時必然會存在上限。那麼尋找在高緯數據中程序化工作的手段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2.無限維度的數據增長以及新的演算法必然衍生出嚴重的計算性能問題,如何能夠快速的完成海里數據計算決定了整個團隊的實驗速度。而最終實驗速度決定了整個團隊的技術能力。
3.在面臨新業務或者之前從未出現的情況時,依靠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完成的演算法缺乏冷啟動的手段,如何能在較小的高維數據集中訓練出一個可用的模型是比較有價值的一個課題。
4.個人認為圖狀數據結構是在保證metadata質量的前提下,最具靈活性的數據結構。在解決計算性能、圖的特徵編碼等問題後,也許這是通向通用人工智慧的方向。
❷ 互聯網金融時代網上銀行監管問題的研究的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互聯網金融時代網上銀行監管問題的研究
好的,我給你
❸ 了解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論文怎麼寫
估計你是在抄校生。這襲個標題太大了,國內金融業發展現狀可以寫一篇完整的論文,互金行業發展趨勢又可以寫一篇完整的論文,兩個合在一起資深從業者都未必能寫得漂亮。
如果拆開選擇,相對來說後者好寫一些,因為參考資料很好找。
結論也容易得出,在技術創新驅動業務形態創新的環境下,提高監管跟進速度,防範結構性風險,完善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培訓,加強普通民眾投資理財教育,擁抱新技術帶來的便捷性和易用性
❹ 互聯網金融借力大數據玩轉風險控制
互聯網金融借力大數據玩轉風險控制
近兩年,金融行業內競爭在網路平台上全面展開。大數據時代,這種競爭說到底就是「數據為王」。為什麼大數據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具有共享性,提供了「大數據」和更充分的信息,即通過更完善的價格信號,幫助協調不同經濟部門非集中化決策。
信息占據核心地位
信息占金融市場核心地位。金融市場是進行資本配置和監管的一種制度安排,而資本配置及其監管從本質上來說是信息問題。因此,金融市場即進行信息的生產、傳遞、擴散和利用的市場。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信息的傳遞和擴散更加便捷,信息的生產成本更為低廉,信息的利用渠道和方式也愈發多元化,從而越來越容易實現信息共享。這種共享不僅包含著各類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而且包含著金融機構與其他行業之間的信息共享、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及企業間的共享等。
信息共享並由此形成的「大數據」,降低了單個金融機構獲得信息、甄別信息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利用的效率,使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充分而順暢,從而極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不完備和不對稱程度。「大數據」不僅使投資者可以獲取各種投資品種的價格及影響這些價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籌資者也能獲取不同的融資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門能夠獲取金融交易是否正常進行、各種規則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使金融體系的不同參與者都能作出各自的決策。
正確看待大數據徵信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火了P2P市場,也折射出風控體系建設的缺失。P2P跑路現象主要原因就是風控缺失,體現在「重擔保、輕風控」和「重線上風控、輕線下調查」。
當前,多數P2P平台「重擔保、輕風控」的思路是不正確的,擔保是外界因素,風控是內在因素,一味強調用外在的因素而不解決自身的問題,不可能實現良好運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理不在規則之中,而在互聯網和金融雙重疊加的對象之中,其最基本的風險邊界應是保證投資者的資產安全。守住了安全底線,這些平台才能健康成長。所以,P2P平台根本的安全底線還在於加強自身對象的風控。
另一方面,風控分為貸前、貸中、貸後風控。目前有些P2P平台從最開始的貸前風控就缺失,貸前風控最重要的是要實現「線下調查」,即通過線下實地走訪和考察,對客戶信息進行交叉驗證和真實性驗證,包括對借款人銀行流水、徵信報告、財產證明、工作證明等的審查,通過審查評估借款人還款能力。這些線下風控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迷信或過分誇大「互聯網+」的效率和普惠,線上的大數據和線下的實地考察必須結合。
基於大數據、個人徵信的風控手段已有很多,大數據徵信是實現P2P風控的創新路徑。但是也需要正確看待,既不能要求大數據徵信一步登天,一下子帶來質的改變;也不能風聲鶴唳,一有創新就以各種名義圍追堵截,而需要給予更多理性的包容和試錯的空間,在漸進創新中不斷完善大數據徵信體系。
目前存在的困難:
一是數據的虛擬性和「信息噪音」。雖然大數據及其分析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數量和精度,但由於虛擬世界中信息大爆炸造成的「信息噪音」,導致交易者身份、交易真實性、信用評價的驗證難度更大,反而可能在另一層面更強化信息不對稱程度,也更容易存在信息壟斷。
二是信用數據關聯的不確定性。信用數據是多樣化的,包括朋友信用、愛情信用、事業信用等。所謂忠孝不能兩全,一個對朋友忠誠的人不一定對事業忠誠。對事業或工作忠誠,也不一定能說明他的金融信用好。大數據通過日常信用來判斷金融信用會出現偏差。
三是「數據孤島」不能實現數據共享。互聯網平台具有強烈的規模效應,平台越大越容易產生數據,越容易使用數據。例如,阿里小貸主要通過賣家累計的海量交易信息及資金流水,也可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在幾秒內完成對商家的授信。但是,阿里小貸的數據,不可能提供給其他公司使用。因此,下一步應推動數據的整合和共享。
玩轉大數據風控系統
傳統的風控模式更多關注的是靜態風險,對風險進行預判。而P2P市場讓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企業轉型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技術要對風險進行實時把握,要做到兩點:大數據和雲計算結合以及大數據的流處理模式。
大數據和雲計算結合,實現了實時監控。雲計算為大數據實時把握提供了硬體基礎,可以實現秒級的數據採集、分析和挖掘。流處理模式實現了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的有效結合。一種人習慣先把信息存下來,然後一次性地處理掉,也叫批處理,如定期處理過期郵件;另一種人喜歡信息來一點處理一點,無用信息直接過濾掉,有用的存起來。後者就是流處理的基本範式,實現了實時監控。
怎樣才能針對企業自身的發展和業務方向,玩轉大數據風控系統,使其發揮到最大作用?我認為,要關注「大眾數據」。要意識到互聯網「長尾效應」的作用,互聯網環境下「得大眾者得天下」,關注大眾數據,要了解大眾心態,在歸屬感、成就感和參與感上下功夫。
還要將業務驅動轉向數據驅動。理解數據的價值,通過數據處理創造商業價值,看似零散的數據背後尋找消費邏輯。此外,還應改造公司數據相關的IT部門,將其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利潤中心」,充分認識大數據是核心競爭力,重視其挖掘和預測的能力。
當然,實時大數據風控還需要很多方面的探索,如何藉助大數據建立全生命風控體系,形成貸前、貸中、貸後流程管理系統和決策系統。另外,還需加強信用數據相關性研究和量化模型的開發,金融信用(主要指借貸數據)可獲得性比日常信用數據難,以金融信用為中心,通過日常信用,構建個人信用評估體系。
❺ 互聯網時代數據的價值 八百字作文
美國有句諺語:「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人們不能漠視數據。我認為這是很片面的,巴爾扎克在《守財奴》中說過:金錢讓葛朗台迷失了自我,讓他放棄了親情,愛情,難道我們就該為了數據二放棄人生中的真善美嗎?
古有仲尼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而我說:數據為先,有所不行。
首先,數據不能掌控人們的話語權。雖然數據在發展中不斷成熟,人們進入了一個數據時代,但是人分為兩個層次,一位物質,另一為精神。或許,數據的運用於創新能夠帶給我們物質上的滿足,但它卻永遠滿足不了我們精神世界。有人說:「人類社會需要溫情」數據只是冰冷的數字,只有人性與真善美才是社會的永恆(原文:填滿溫情)。
其次,數據也會有出錯的時候。拉奎拉,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小鎮。一次地震前,有人感到有異動,就報給了地震局的科學家,科學家們根據儀器的顯示,並將不會有地震發生的這個消息通過媒體播送。次日,地震就發生了,8.0級的地震,死傷無數。那些親人死亡的家屬親友紛紛痛罵那些科學家,科學家也只能接受這由「科學數據」帶給他們的結果。(原文:科學家也只能接受)
數據時代,我們為發展而歡呼,同時也面臨著種種來自數據的挑戰,我們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價值,同時也不要只靠數據說話,如同冰冷的機器,讓人毛骨悚然。
數據為先,有所不行。但也不能將它排在最後,畢竟,它是人類創造出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的,所以,我們應該在數據的時代,不能只依賴於數據而活,而對我們青春路途上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不屑一顧。
數據如同一張網,既保護了我們,但同時它也禁錮了我們的「自由」,人性的自由。我們始終要明白,人事非數據所能行也,我們也有自己的勞動力和創造力,要讓世人明白,是我們創造了數據而不是數據掌控了我們。
數據為先,有所不行。情於數同行,為上上之策也。「人類史感情的動物」有人如是說,所以我們在用真情去溫暖社會,如太陽般照耀社會的同時,讓數據也如陽光般發展,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再創輝煌。
❻ 互聯網+創新改變生活4000字論文
當今時代,互聯網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與各領域、各行業迅速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互聯網無處不在,網上購物、網上約車、網上掛號、網上訂餐……一場徹底的變革已經發生了,「互聯網+」為我們開啟了全新的生活模式。
互聯網+餐飲:說吃就吃的美食
家住中海國際社區的市民趙女士平時工作很忙碌,以前邀請朋友來家小聚時,她總是大費周章地下廚做飯。如今,再有朋友光臨時,她不再急著買菜做飯,而是不慌不忙地利用軟體在網上訂餐。「如此一來,有了在家吃飯的氛圍,卻沒有了在家吃飯的苦惱。」趙女士這樣說。
平常愛吃肯德基的劉先生,經常使用肯德基app里的自助點餐功能。「用這個很方便,提前十多分鍾把餐點好,等我到店裡後,服務員已經把餐配好,我直接取走就可以了,避免了排隊等待的麻煩。」劉先生說。
如今,很多人到餐館吃飯前,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到大眾點評等相關網站上查看網友的評論,從環境到口味、衛生條件等等都能了解得差不多。「現在經營飯店跟過去可不一樣了,要想經營得好,必須先過網路這一關。」當餐飲遇上互聯網時,現在許多經營者也開始隨著調整思路。
互聯網+交通:出行變得更快捷
出門前約個順風車或者是打個快車,已經成為了市民王先生的習慣。「以往總是站在路邊苦苦等候計程車的到來,如今我再也不用經歷這樣的苦惱了。」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從使用打車軟體後,出門就能坐上車直奔目的地,感覺生活輕松、便捷了很多。
汽車養護也因互聯網而發生了改變。線上下單預約保養,線下提供貼心服務,將過去只能到店裡進行保養、洗車、維修、更換零部件的預約服務,轉移到了線上。對於比較大的維修保養項目,客戶可以選擇通過京東、淘寶下單,先預訂產品再享受服務。記者在淘寶網上看到,這樣的汽車養護消費方式很受歡迎,好評如潮。「以前到4s店做保養,經常要排隊,但是現在可以在網上先預訂時間,到時直接去就行了。」車主劉先生剛剛在網上購買了價值500多元的59分鍾交車體驗套餐。
互聯網+零售:改變你的消費方式
自從家附近的某公司開通了網上商城後,市民張女士經常在網上購買各種水果、蔬菜、乾果。「送貨及時、非常方便。」她說。在該公司的網上商城裡,記者看到,這里有水果、蔬菜、肉、蛋、禽、凍品、水產、乾果、糧油9大類商品,價格標注得一清二楚,價格跟實體店裡持平。「現在已經有很多人下載我們的網上商城,使用率挺高。」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現在,很多超市都開啟了「互聯網+零售」的新模式,除了購物體驗的互聯化外,互聯網支付平台對市民的日常影響亦在逐漸加大,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已經成為年輕消費者的必備支付方式之一。
又比如交通方面,打車軟體滴滴和快的,它的模式不再是簡單為計程車司機和乘客之間做信息對接,而是將要徹底顛覆這個行業。最終我們會看到,其實它是將存量資產盤活,這其實對環保、對社會資產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只是跟之前的法律、身份、營運有沖突。但是我們也都知道計程車的份子錢都是特別傻的模式,拿到牌照就可以坐地收錢的模式實在是太無趣了,但是未來互聯網不會讓這種模式再持續下去。互聯網+交通,具體可以通過打車軟體這樣的例子看到,它不算絕對的中國式創新,但是走了一條適應中國模式的路。
互聯網+教育。教育資源的稀缺和不對等當然有其客觀原因,互聯網+顯然會帶來大大改變這樣的機會,今天的在線教育非常多,包括公開課等等,雖然你可能不在發達城市,你可能不在一個好的學校,但是你有機會聽到你想聽的老師的課程。未來一定要討論說哪些職業是高危的,或者未來面臨顛覆的,教師也是一個。如果還是照本宣科,拿著課本上的東西跟學生講話,學生真的可以不聽你的,互聯網上知識類的課程應有盡有。教師價值意義在於傳道、授業、解惑,給到他不能簡單從互聯網或者課本上得到的東西,如果教師的模式還是將書再讀一遍的考試模式,肯定會受到挑戰。
互聯網+醫療。我們總喜歡說的三座大山之一,如今醫療、掛號等方式的便利,今天已經有一些創新和突破,比如說用微信。全國已經有近100家醫院採用微信做全流程的就診,超過120家醫院支持微信的掛號,服務累積超過300萬的患者。
互聯網+金融。一個國家有三樣最基礎的重器,法律、軍隊、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其實是利用了互聯網的聚集效應,支付寶的余額寶在短時間內成為中國最大的基金,是因其所擁有的海量用戶和快速的到達能力。銀行要建設一個個線下的儲蓄網點,發展用戶,而互聯網金融是已經建立在海量用戶的基礎上,只是利用聚集效應,用一個產品把他們聚集起來,這包括小額信貸等其他模式。當然這里也有巨大的問題,包括P2P信貸目前存在的信任危機,還有電子貨幣的出現,比特幣在2013年11月最高時超過1千美金,價值超過黃金。本來比特幣不是中國玩家為主,但是後來國內炒家逐漸上升為60%,隨即泡沫出現,最後是掉下來很多,但是很多城市還有比特幣傳銷出現。互聯網金融其實也只是剛剛開始。
互聯網模式的這種形態和渠道,為傳統行業的換代和升級,或者說顛覆創造了巨大的想像空間。站在某個角度來說,我們人類面臨千百萬年未有之變。兩千年之前你的命運誰決定的?你要做屈原那樣的理想主義者,也許命運的結局只能是投江,過去只有王侯將相的分配模式。但是今天你可以有機會走遍世界,在電腦前幾乎是任何事情都在快速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領域就可能出現巨大創新。
互聯網不僅僅是工具,也不僅僅是媒體,互聯網跨越年齡、國家或者民族,將大量的信息溝通和重新組合,必然產生更多創新的機會。為什麼我將今天的題目說是破殼呢,是去年安全領域出了一個安全事件,我們定義為破殼。破殼是痛苦的過程,但是破殼也意味著生命。互聯網進化論的觀點說,我們今天特別要感謝這個時代,或者我們要覺得特別幸運,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切都有可能的時代。如果說得科學一些,我們處於進化的前夜,不一定說是我們的身體真的長出了天使的翅膀,但是我們生命的延長一定會更加科學,智慧。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人們在市民社會創造社會資本。在許多國家,第三部門是發展最快的就業部門。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有游樂,只有當人游樂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富士康已經開始大量採用機器人,我們認為未來總體的就業趨勢是下降的,比如最近四川的餐館也出現了機器人服務員,起碼客人有情緒、有脾氣,機器人服務員不會有。但是未來在第三部門,為人提供社會服務的這個部門應當是就業最快增長的,比如以前人們帶貶義的吃喝玩樂方式如今都可能是新的工作方式,澳大利亞有一個工作很好,這就是大堡礁看護員。另外還有酒店體驗員,或者將來還有美食試吃員。今天也有打游戲賺錢的,玩電玩也可以參加世界比賽贏取獎金。
智能硬體和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創新形式來到我們的身邊,而這種情形我們過去真的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未來的生活場景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我覺得可以充分的想像。比如大家可以看看我隨身帶的PM2.5的監測儀,看看今天的PM2.5是多少。這是在淘寶上可以DIY的PM2.5監測儀,用的是夏普感測器,這樣的東西總共加起來不過是100多塊錢。我們掌握這些數據,是不是都是公益?是不是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你會有更加強烈的參與慾望,而不是要以教育或者道德的方式捆綁大家。
「請永遠不要懷疑一小撥有思想、不懈追求目標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改變從來就是這樣發生的。」今天這樣的時代,比工業革命簡單解放我們的身體會有更大的魅力,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人性,包括我們的社會興趣充分連接。工業文明產生了很多副產品,比如說我們生產了農葯殺滅害蟲,但是帶來了可怕的污染。現在我們有了更多的社會化數據,這時的創業和發展將會更加有生活和生命的魅力,會更加推動公益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為了經濟的驅動。
❼ 求一篇與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文章
余額寶與存款利率市場化
2014年1月15日,余額寶對應的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規模已經突破2500億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單只基金。與此同時,微信也悄悄開始試運行理財通——與華夏基金合作的貨幣基金,試圖攜數億用戶之勢分理財市場一杯羹。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盛行,以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彎道超車,成為散戶投資的重要渠道。對老百姓來說,存錢到銀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不過3.25%,更不用說活期存款那等同於無的利息。而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的峰值近7%,貨幣基金流動性高,安全性也可與銀行存款媲美,收益率又長期遠高於活期存款。
一般貨幣基金的投資門檻遠遠高於銀行存款,普通居民投資貨幣基金不方便,多數單只貨幣基金的規模也不大。而支付寶和微信提供的余額寶和理財通直接打通了老百姓與貨幣基金間的障礙,甚至比去銀行存款還方便,而超過6%的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意味著一年期及以下的存款將開始從銀行搬家。目前余額寶開啟的這個勢頭已經蔓延到各大銀行、基金。
中國的存貸款利率受到抑制,利率由央行決定,使得居民存款的收益率遠遠低於投資其他金融產品,這既成為銀行獲得超額利潤的源泉,也是近十幾年來央企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低成本貸款的基礎。
隨著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化,資本市場的利率相較信貸市場越來越高,金融市場的利率整體趨向於市場化。企業、金融機構與大額資產所有者通過PE(私募股權投資)、信託、股票一級市場等多種投資方式獲取收益,就算存在銀行里,也可以享受協議存款的高利率優惠。相反,一個存款不多的小老百姓卻沒什麼好的辦法分享這種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有5萬元的門檻)。
這也符合過去經驗上的利率自由化的進程:先惠及金融機構,再惠及零散儲戶;先惠及大額資金持有人,再惠及小額儲蓄;先惠及富人,然後惠及窮人。在改革議程的設計上也是遵循這種路徑,普通小儲戶的利益總是被放在最後。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拋開小儲戶人多力散、無法形成有效的推動改革的力量等原因以外,在傳統社會,銀行要收集小儲戶的錢,就要建更多的網點,打更多的廣告,養更多的客戶經理,因此,為小儲戶的錢進行理財的成本太高,不合算。其他金融機構沒這個積極性去搶銀行的這個客戶群體。
但到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就是以技術進步降低收集用戶的成本,低成本吸引大量用戶後,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增加用戶的黏性。此後,互聯網巨頭們一面維護著海量用戶,一面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設計金融產品,用余額寶、理財通等產品讓小儲戶直面高收益的金融產品,這實在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
這種存款利率自由化的路徑是發達國家經驗中聞所未聞的,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存款利率自由化必須正視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變化,如果放任這種情況發展而不作改變,銀行的存款將迅速向資本市場搬家,尤其是那些最基礎的儲蓄存款。
這將帶來多方面的風險。首先,銀行將不得不更早就開始高息攬儲,銀行的經營風險會迅速提升;其次,資本市場的高收益對應著高風險,但小儲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旦風險來臨,尤其是較大面積或系統性風險出現時,將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
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如此之高,已經相當不正常,它對應著近幾年社會融資利率水平的全面提升,全社會的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能否有7%的增長都很難說。貨幣基金也並不是保本保收益的,2008年就有貨幣基金曾出現過負收益,可想而知,當儲戶辛辛苦苦把錢搬到余額寶,居然還虧錢了,小儲戶們能接受這一現實嗎?
化解這一切的唯一路徑,只有讓存款利率更快地市場化,為了防止道德風險和搭國家信用的便車,就必須讓銀行自擔經營風險,這意味著醞釀已久的存款保險制度需要盡快面世,在保障小儲戶利益的情況下,讓銀行自行決定存款利率,吸納存款,也讓各類儲戶自行權衡收益與風險。
當金融遇上互聯網
想賺錢,得先知道點機密。
全靠包裝
「每天看一眼收益就挺開心的。」這是朱女士對余額寶的切身體會,「反正小錢閑著也是閑著。」
許先生也關注互聯網理財產品。他說:「以前總收到銀行的廣告簡訊,說是有5%、8%左右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現在看看好像網上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高。」
機密:作為互聯網和金融的聯姻產物,互聯網理財產品其本質大多是基金,創新性體現在銷售渠道、流動性、功能性等應用方面,內在的收益和風險都與傳統產品相差不多。但這類產品在推廣時往往會將本金安全問題淡化、將收益與活期存款比較,其實安全性仍比不上銀行存款,收益率也會經常波動。
低風險不等於無風險
「百發」在前期宣傳中被描述為一款年化收益率高達8%的無風險產品。事實上,略有投資常識的人立刻會產生疑問。
首先,「百發」是一款與華夏基金合作的貨幣基金產品,以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來看,達到8%的年化收益率實屬偶然事件;其次,該產品被描述為「無風險」,在同一市場中,無風險而利率能達到8%,難以想像有風險產品的收益率會達到怎樣的水平。因此,「百發」雖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了大量眼球,但立刻引起了證監會的關注。隨後,「百發」撤回了前期宣傳,在產品正式首發中也沒有出現「無風險」「年化收益率8%」的宣傳語。
機密:目前市場上推出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數量不少,但類型單一,主要集中在貨幣市場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上。以風險屬性來看,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都屬於較低風險的品種。對投資者來說,既要對貨幣基金、理財基金的這種收益風險特點有所認知,也要意識到,產品的收益取決於市場環境,「低風險」和「無風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投資者還要注意互聯網理財賬戶的安全問題,包括網站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防衛措施、認證手段是否充足等。投資者自身在使用時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習慣,如不使用公共場所的網路進行操作、不輕易將自己的密碼告訴他人及盡量採用復雜的認證手段等。
想釣大魚?換個魚池吧
雖然對基金並不了解,何女士還是把5萬元錢都投進了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中。看著每天賬戶里的資金收益一點點地增長,何女士很開心:「又方便又有效,以後投得多了賺得會更多。」
機密:像何女士這樣的投資者其實不在少數,但這樣的投資行為有著盲目跟風、方式單一的問題。一方面,投資者對所購產品是什麼、如何盈利、收益為何波動均不了解,無法正確分辨其好壞、認識其風險;另一方面,把資金全部集中投向某一種理財產品,不能有效地防範投資風險,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投資收益,是投資理財中的大忌。
建議投資者對長期閑置的資金有一個配置的理念,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同時,要不忘將高收益、高風險和低收益、保本穩健型的理財產品進行混搭。在投資期限上,也應盡量錯開,區分好靈活短期的投資產品和較長期的投資產品。
高收益都是湊出來的
小胡是互聯網理財達人,他認為理財保險產品的優勢不少:一是產品的選擇餘地大,二是具有投資和保障兩種功能,三是收益率顯著地「高出一籌」。
機密: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一款收益率高出一籌的理財保險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際收益和大部分人所預期的有不小差異。作為一款萬能險產品,保險公司給出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為5.2%;在此基礎上,投資者每投資1000元可獲1200個集分寶,100個集分寶可抵扣1元錢,換算為收益率的話相當於1.2%的返還。因此,兩項收益相累加,在實現預期年化收益率的前提下,這款投資期為一年的產品,其收益率能夠達到6.4%。
對於理財保險,產品銷售時,萬能險僅能夠保障最低的收益率水平,大約為2.5%(年化),其宣傳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只是一個「預期」的概念,結果出現偏差也屬正常。
忽悠你沒商量
投資靈活、收益高、門檻低,這些理財之「寶」正好滿足了理財新人小連的需求。於是,他用自己活期賬戶的兩萬元購買了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但他很快發現,理財產品的收益並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樣高,同時收益也不穩定。
機密:互聯網搭建起了新的理財平台,但投資者有必要釐清的是,自己所投資的產品究竟是什麼,收益又是如何來確定的。像很多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實質是與貨幣市場基金進行了「鏈接」,投資者購買了這些產品其實就是認購了某一支貨幣市場基金。因此,這些產品的收益率准確地來說,是指貨幣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
P2P「保本」存風險
鄒先生前幾年在朋友的推薦下,決定嘗試P2P網貸。和其他嘗試者一樣,鄒先生一開始只投了5萬元,一個月後他就拿到了第一筆利息。鄒先生漸漸地越投越多,8萬元、10萬元……但不到一年,鄒先生投標的P2P網貸平台突然崩潰,他前後投資的近15萬元血本無歸......
望樓主滿意,採納喔
❽ 什麼是大數據時代滿倉贏是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時代么
滿倉贏是大數據時代的代表作,大數據時代就是通過盤大的資料庫來表現數據的准確性和及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