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美國會掌握世界金融霸權地位呢為什麼全球經濟要圍著美國轉呢請高手指教!!
在20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
關稅總協定作為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以外匯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制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是按照美國制定的原則,實現美國經濟霸權的體制。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指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有效且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經濟極其重要的環節。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系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盪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決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呈現出—種無政府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可能。
㈡ 如果中國停止向美國出口一切商品,對美國經濟是否有影響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
㈢ 美國國際地位在下降嗎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下降,面對諸多國際問題,美國拿不出有效解決方案。
美國真正能稱得上山巔之城而令相當一部分世人仰望、追隨,還是晚近的歷史。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抗擊並戰勝法西斯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的領袖和中堅力量之一,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自由世界」當之無愧的領袖,憑借其強大無比的經濟、軍事實力稱霸世界,並高舉所謂的民主自由、公平正義旗幟佔領了國際政治的道義高地。到了上世紀70年代,由於深陷越南戰爭等緣故,美國經歷了經濟嚴重衰退和國內社會分裂,其國際政治威望急劇下降。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才又爬上它的第二次高峰。由於冷戰也是兩種意識形態的較量,美國便儼然以勝利者的姿態大肆宣揚美國價值的優越性。特別是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統帥聯軍擊潰伊拉克、解放科威特,號稱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集體安全」的理想。一時間,美國的國際威望如日中天,重新占據了國際政治制高點。
然而,好景不長。僅僅1/4世紀過後,美國便大量消耗了長期積累的國際政治資本,導致其國際威望大幅下降。這一困境加上國內政治、經濟的種種弊端,在美國引發了不少有關「美國世紀是否終結」的質疑。那麼,美國的國際政治資本是如何被耗費的呢?
對美國國際地位最具破壞力的當屬冷戰後美國在海外用兵的一系列事件,其中尤以伊拉克戰爭為最。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國際體系中對美國強權的有力制衡不復存在,美國單極獨大,為所欲為。從巴拿馬到索馬里,從海地到科索沃,美國以捍衛民主、人權和世界秩序為由進行了一系列征伐,把二戰後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准則踐踏無遺。進入21世紀,小布希及其新保守主義幕僚踐行單邊主義的強權政治,以「9·11」遭受恐怖襲擊為契機,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如果說清剿基地組織和塔利班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對伊拉克動武則完全是一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鬧劇。美國佔領伊拉克後,在其全境掘地三尺也沒能找出一件作為其入侵借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全世界面前出了大丑。美國一意孤行發動戰爭的結果是上百萬伊拉克平民的死傷,是日復一日的恐怖襲擊和無休止的內亂。美國花費數萬億美元的代價,贏得的卻是一個滋生恐怖組織的溫床,這些恐怖組織已成為美國乃至西方國家安全的心頭大患。這場既瓦解美國外交的道義基礎、又有損美國戰略利益的愚蠢戰爭,令小布希執政後期美國在世界多國民調中的威望降至戰後最低。
奧巴馬上台後,吸取小布希的教訓,採取了相對低調、收斂的外交政策。然而,美國在戰略慣性的支配下,仍然不放過策動「顏色革命」的機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美國已經不滿足於組織、訓練、裝備那些國家的國內反對勢力,而不惜動用美國及其盟國的軍力對政府軍發動直接打擊。其結果是,卡扎菲政權垮台了,利比亞陷於混亂和內戰之中;阿薩德政府在俄國、伊朗幫助下還在苦苦支撐,但人民生靈塗炭,國家已成一片廢墟。更嚴重的是,在這些內戰肆虐的國家出現了大量管制真空地帶,成為宗教極端組織如「伊斯蘭國」得以發展壯大的根據地,給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乃至世界帶來無窮後患。
除了在外交戰略方面連連失誤,美國人本來引以為傲的國內經濟、政治、社會安排也不斷出現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對美國制度的優越性產生懷疑。最初的沉重一擊來自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這次危機與美國經濟周期性出現的調整性衰退不同,再一次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矛盾。美國人原以為他們自羅斯福新政以降的種種凱恩斯主義政策已經基本解決了貧富差距懸殊、有效需求不足這一根本矛盾,但作為金融危機觸媒的次級房貸危機卻雄辯地證明這一矛盾並未得到有效化解,最多隻是得到拖延而已,而欠債總有要還的一天。一向對美國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深信不疑的美國公眾以及把美國經濟作為成功典範的世界陷入了迷惘。同時,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來的金融高管的貪婪與腐敗、金融監管的失效以及美國政府對金融巨頭的偏袒庇護,都令普通美國人感到震驚、絕望和憤怒。隨之而來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這種情緒的激烈表達,它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國家,引起全球范圍對美國經濟體制及其價值的質疑。
在國內政治方面,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早就遭人詬病。這不僅因其為金錢政治所左右,而且由於多數州「勝者全得」的選舉人制度,使得兩黨之外的新生力量已經無法勝出。而最近二三十年來,更多的問題相繼出現,令美國乃至世界公眾開始懷疑美國式民主的效能,也就是通過它選出最佳領導人的有效性。問題的症結在於,選舉過程越來越趨向單純技術性博弈。候選人一般都有一支由民調專家和戰略顧問組成的競選智囊團隊,密切關注有關民調並根據專業分析結果制定競選策略,精細到競選演說應該在什麼場合、對什麼聽眾、強調什麼主題,甚至連某個關鍵詞或片語必須在演說中重復多少次才能提高支持率幾個百分點,都可以根據統計原理推算出來。候選人關心的重點不再是政治理念、治國方略,而是贏得選票的技術細節。這樣一來,兩黨的競選綱領就漸漸趨同化,而競選也在很大程度上淪為候選人之間的個人攻擊,降低了競選的意義和層次。
美國總統選舉之路越走越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缺乏領異標新、獨樹一幟的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二是缺少真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出來參選。前者是因為在缺乏重大危機刺激的條件下,社會思潮往往流於平庸守舊,再加上美國所謂「政治正確」的主流思潮相當強勢,很難產生易於讓公眾接受的新思想。這體現了一個成熟社會的惰性。後者則是因為一些有思想有抱負的政治家不願把自己降低到人氣大賽的水準去參政,也不願把自己和家人的隱私奉獻給媒體和網民去炒作與嘲笑。於是,全世界就見識了當下美國兩大政黨拿不出像樣候選人、口無遮攔互相攻擊的競選鬧劇。不客氣地說,這出鬧劇已經成為美國的尷尬和世界的笑料。
衡量美國在全世界的政治威望,可以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縱向比較,我們已經看到了明顯的今不如昔,昔日的山巔之城如今已經光芒不再。另一個是橫向比較,那就是與世界上其他大國相比,比的是相對實力。目前的情況是,盡管美國的威望與自身歷史相比有明顯下降,但因為在橫向維度上仍缺乏強有力的競爭者,美國衰落還不那麼明顯。這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歷史進程
㈣ 美國華爾街金融危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華爾街如果跨掉必定波及世界經濟,如果世界的經濟像座金字塔,美國在這塔的頂端,頂崩塌了底下的自然失去庇佑,如果美國不救市話會產生金融危機和其他的衍生危機導致經濟倒退;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再所免,從而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們中國來說有利有弊,但弊大於利,這是我們拉近與發達國家經濟距離的絕佳機會,我們與美國經濟合作共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們經濟倒退我們只是減速,但我們的經濟體制很脆弱,能否過得了這關還是未知!
㈤ 1.戰後初期美國是如何確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第24講)
[日期:2002-08-30] 來源:《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 作者:黃安年 [字體:大 中 小]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第24講)
黃安年文 發表:《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學術交流網》/中學歷史教材/2002年7月3日網上首發;2002年8月30日重發
24.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確立的以美蘇關系為重點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 以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美蘇冷戰結束和雅爾塔體制解體後出現的全球化聯系增強和世界多元化發展趨勢。
當代世界經濟秩序的確立和演變
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確立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特別是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而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相對衰弱和蘇聯的解體, 則深刻影響著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但是並沒有改變當代資本主義佔主導的發展地位和經濟秩序。
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的解體
1944年7月1-22日,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有44個參加籌建聯合國國家的代表, 討論戰後國際貨幣金融合作計劃的國際經濟會議。會議通過了《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即《世界銀行》)兩個附件, 這兩項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規定了用黃金確定貨幣價值的固定比率原則, 由於美國擁有控制權, 從而美元便成了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1945年12月27日, 《布雷頓森林協定》正式簽字, 正式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布雷頓森林會議是當代世界經濟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會議, 它奠定了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宰的世界國際經濟秩序的框架, 建立了美元的經濟霸主地位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自1960年10月起, 美國接連爆發了美元危機,迫使美元匯價下跌, 金價上漲。1971年, 美國出現了1893年以來的第一次外貿逆差。1971年12月19日, 西方十國集團達成重新調整匯率的協議, 美國同意把美元貶值7.89%, 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這意味著西方貨幣體系面臨又一個危機。
1973年2月12日,美國再度宣布美元貶值10%。3月19日起, 西歐共同體六國對美國實行聯合浮動匯率,至此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體系實際上宣告瓦解, 美元已失去了國際貨幣制度中的中心貨幣地位。
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了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的建議,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它正式承認了浮動匯率的合法化,降低了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至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隔離了黃金與貨幣的固定聯系。80年代以來,圍繞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產生了多種方案,迄今圍繞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斗爭仍在進行。
2.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興衰
巴黎統籌委員會全稱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成立於1950年1月1日。它是西方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戰略物資禁運的、不公開對外的、沒有條約的非正式國際組織, 總部設在巴黎, 簡稱巴統。成員國最初有美、英、法、意、荷、比、盧七國,1950年上半年擴大到挪威、丹麥、加拿大和聯邦德國, 到1989年共17國。
根據美國1952年1月24日生效的《1952年共同防禦援助管製法》, 俗稱《禁運法案》,巴統成員國,凡向共產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者,均將被剝奪受美國軍援、經援和財援的權利。巴統的主要任務是制定禁止、控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的戰略物資、高技術產品的標准和詳細的禁運清單。1952年時, 禁運項目幾占國際貿易商品項目的一半。
在50年代, 巴統主要集中在確定禁運的范圍和標准。在60年代巴統的限制主要集中在軍事項目及與軍事用途關系密切的民用項目上。1957年英國單方面宣布放棄中國差別待遇原則, 各國起而效法。1970年後, 尼克松總統也七次宣布放寬對中國的禁運,這表明了美國政府對華禁運的失敗。在這期間美國一方面熱衷於單邊和多邊的戰略禁運, 另一方面則逐步強調擴大貿易戰略, 開始允許出口經濟技術和產品, 以及有潛在軍事用途的項目。1972年我國被重新劃如了Y組, 表明和蘇東國家享有同等待遇。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決定給予中國優惠待遇。卡特宣布將中國從Y組劃出列為P組國家,可在逐項審查的基礎上向中國出售軍民兩用產品。
1981年裡根政府提出對華出口的「雙倍政策」即可出口為蘇聯兩倍的政策。1983年裡根政府又宣布將中國由P組,升為V組即由非敵對國家升為「友好的非盟國」。巴統對蘇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 1989年蘇東劇變以來, 巴統政策發生大幅度調整。大幅度地放寬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出口管制,但1989年夏以後美中關系發生急劇變化, 迄今尚未完全恢復到1989年春的好時光。
由於冷戰後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993年底巴統宣布結束自己的使命,其主要原因是:①西歐、日本反控制與美國控制的矛盾加深;②美國作繭自縛及國內不同利益集團與當權集團的矛盾加深;③中國廣闊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吸引力;④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轉向自由市場經濟體制;⑤東亞等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崛起,形成對發達國家市場的有力競爭力量。
3.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
關稅與貿易總協是由美國、包括中國在內的23國在1947年10月30日在日內瓦簽訂的一項政府間123項的多邊協定,194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這一協定稱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由於1948年世界貿易和就業哈瓦那會議通過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沒有被某些大國批准使憲章沒有生效。於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總協定的締約國到1992年共103個,另有29國在考慮加入與否時,為事實上的適用國。
總協定以三種方式運轉:1)管制政府貿易行為的多邊規則;
2)作為談判貿易的場所;
3)解決締約國間爭端與協調的機構。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規定1)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自由競爭為基本原則;
2)非歧視原則,主要表現在最惠國待遇條款和國民待遇條款。最惠國原則的特點是權利和義務的多邊性,待遇的普遍性,范圍的廣泛性減讓關稅的主動性和稅率的穩定性;
3)關稅保護原則,即締約國不能採取非關稅形式來保護貿易;
4)促進公平貿易允許締約國採取措施來抵消傾銷行為和出口補貼造成的危害;
5)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
6)貿易政策透明原則。
關貿總協定先後歷經八輪回合的談判。1986年9.月15日起, 在烏拉圭舉行的第八輪會談,到1993年12月15日烏拉圭回合談判委員會會議在117個國家和地區貿易代表參加下正式結束,幾經修改的烏拉圭回合談判最後文件共450頁, 涉及關稅、農產品、紡織品、反傾銷、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21項內容的45個獨立文件, 及各類產品和服務業的減讓清單。根據最後文本,工業化國家將在6年之內, 減少農產品關稅36%,發展中國家則在10年內減少24%。1994年4月15日,包括中國在內的參加各方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正式簽署最後文本和世界貿易組織協定。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它意味著世界經濟合作將跨入一個新時期。
中國的復關談判恢復自1987年6月起, 以在關貿總協定中的締約國地位,以減讓為承諾條件, 參加多邊貿易各項談判; 以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享有相應的待遇作為基本原則。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要價過高, 迄今我國仍未能恢復在關貿總協定中的合法席位和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4.蘇聯東歐國家經濟互組委員會的形成及其瓦解
蘇聯為抗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馬歇爾計劃、關貿總協定和巴統, 於1949年1月,策劃成立經濟互組委員會。1949年4月第一次經互會上, 明確它是社會主義國家間的國際經濟組織。1961年底前阿爾巴尼亞參加了經互會, 1950-1978年間民主德國、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後參加, 後來發展為世界性社會主義經濟組織。一些對蘇友好國家以觀察員身分參加。隨著蘇聯霸權擴張的發展, 經互會逐漸成為蘇聯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由於蘇聯經濟實力的削弱和蘇東危機的發展, 1991年6月經互會會議正式宣告解散, 社會主義市場不復存在。
主宰世界半個世紀的雅爾塔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出現了雅爾塔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半個世紀中雅爾塔體制的興衰始終和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緊密相連, 並且成為影響當代國際關系格局變化的主線。
1.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雅爾塔體制的建立
戰後的國際政治秩序是雅爾塔體制所確立的美蘇兩強主宰世界大國霸權政治秩序, 它的核心是美蘇關系,隨著美蘇關系力量對比的消長,國際政治秩序發展相應的變化。雅爾塔體制是指1943年底—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至戰初期雅爾塔會議前後, 以美蘇為主的大國間所達成的一系列有關戰後國際政治秩序的協議。它包括:戰時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三次大國首腦會晤等國際會議的協議;戰後初期東歐地區版圖的變化,兩個德國的分治,聯合國初期的活動和以及大國有關遠東地區勢力范圍的安排等。
和1919--1930年中期的凡爾賽——華盛頓體制相比, 1945--1991年間的雅爾塔體制有著共同之處。它們都是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國際關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都是大國間軍事和經濟實力對比和相互妥協的產物。然而, 它們的相異處更引人注目。主要是:
1)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不同, 就時間之長和涉及范圍之廣而言雅爾塔體制的影響遠大於凡爾賽-華盛頓體制;
2)扮演的主角有變, 從前者的英法在歐洲、美日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到美蘇在全球各個角落; 3)形成的過程有異, 前者是在大戰結束後的兩年內形成的, 後者則是在戰爭接近尾聲時到戰爭結束後不久形成的;
4)格局的性質有悖, 前者本質上是帝國主義間的爭奪, 後者由於戰爭的反法西斯性質和社會主義國家的介入而呈現具有反對法西斯, 實行民主政治, 和大國稱霸的雙重性質。
雅爾塔體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發展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在國際關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變化: 英、法、德、日、意等國退居二線, 美、蘇走上了前台。一方面美國走上了全球擴張的霸權主義道路,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壯大, 影響擴大, 與此同時, 蘇聯膨脹了老沙皇擴張主義的圖謀。
戰後初期正式形成時的雅爾塔體制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它有利於蘇聯和社會主義體系的發展,這表現為:
1) 有利於東歐各國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和蘇聯對東歐各國的控制;
2) 利於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有利於蘇聯在中國, 朝鮮北部地區影響的擴大;
3) 加強了蘇聯在聯合國和國際聯合組織中的作用;
4) 擴大了蘇聯在世界事務中, 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其次它確立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 並有利於美國在全球的霸權擴張。
再次它有利於美蘇稱霸和爭霸。
可以說, 二戰後的一系列重大國際爭端和直接和間接地和這一體系的存在和活動相聯, 美蘇雙方都力圖保護和發展有利於自身的勢力范圍。
2.美蘇兩極格局和雅爾塔體制的演變
雅爾塔體制的演變是和美蘇兩極格局以及美蘇間的冷戰態勢分不開的。美國的全球擴張態勢, 和蘇聯力圖鞏固與擴大自己的安全帶企圖, 使雅爾塔體制從一開始就具有合作與緩和的氣氛成為不可能。
美蘇冷戰對立的標志是在政治上1947年3月12日的杜魯門主義的宣布, 1947年9月歐洲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的召開及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在經濟上1947年6月5日馬歇爾計劃的提出和1949年1月經互會的成立。在軍事上,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1955年5月5日巴黎條約的生效和聯邦德國的加入,1955年5月14日華沙條約國組織的誕生。在德日戰敗國的處置上, 1949年9、10月兩個德國的分立, 和1951年9月舊金山片面對日和約。在朝鮮問題上, 1949年南北朝鮮的對立。
雅爾塔體制從本世紀4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經歷了冷戰、冷戰與緩和的交錯; 美攻蘇守、美蘇對峙、美蘇互有攻守的演變過程。其中1945-1955年是雅爾塔體制的形成和戰後初期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出現; 1955-1969年是美蘇冷戰中的局部緩和; 1969-1985年前後是美蘇緩和中的激列爭奪;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則是雅爾塔體制的瓦解。1945-60年代末, 美蘇兩極格局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冷戰共處。美國處於戰略進攻態勢, 但攻中有守; 蘇聯則處於戰略防禦態勢, 但守中有攻。
美蘇的戰略重點一直在歐洲地區。因為在政治上, 誰控制歐洲就在一定意義上具備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經濟上,美蘇兩家的最大經濟利益都在歐洲; 美國的傳統市場、主要盟國、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和對外文化援助都以歐洲尤其是西歐為主, 蘇聯則在東歐有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在戰略上, 西歐是美國通向歐亞非大陸的門戶和推進東歐的橋頭堡。東歐則是蘇聯的屏障和安全帶。
在亞洲, 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首先打破了雅爾塔體制在東方的安排, 從而使這一體制出現破綻。
1969-1985年前後的近20年時間里, 在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極進入了相互爭奪和緩和的新階段。前期美蘇緩和中有爭奪, 後期美蘇爭奪中有緩和。雖然這一階段無論是爭奪為主, 還是緩和為主, 或者兩者兼備; 是蘇攻美守還是美攻蘇首, 美蘇兩極格局仍未發生根本的轉折, 但是一場具有轉折意義的突變已在悄悄地醞釀著。雅爾塔體制演變有著自身的特點。它始終以美蘇關系為主線, 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和協調為中心; 冷戰共處貫串始終, 但戰略態勢互有變化; 美蘇間在多處熱點上出現全面對抗,但未從未面對面地爆發熱戰;美蘇爭奪重點一直在歐洲,不僅在政治上,而且擴及經濟、軍事、思想等領域;作為側翼的亞洲首先被突破。
3.雅爾塔體制的結束和美蘇兩極格局的解體
80年代中期特別是1989年以來, 蘇聯和東歐發生了自二戰以來有利於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大歷史性變化。歐洲國際事務也發生了相應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
1) 東歐解體, 東歐共產黨被攆下台, 蘇聯的安全帶正在消失;
2) 德國完成了有利於聯邦德國的統一過程, 蘇東集團解體;
3)歐洲兩個不同社會制度軍事集團和經濟集團的對峙宣告結束; 經互會, 兩個平行市場消失, 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加快開向蘇東集團開放的過程; 華約解體, 北約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美蘇在全球范圍的嚴重對峙正為夥伴和合作所取代; 蘇聯被迫退出了苦心經營45年的由雅爾塔體制劃定的勢力范圍和安全帶; 並且實際上結束了它的超級大國地位;
4)1991年蘇共解散, 蘇聯自行宣布解體, 組成鬆散了獨聯體。所有這些, 標志著雅爾塔體制的解體、美蘇兩極體制的結束。
雅爾塔體制的結束, 標志美蘇兩極世界格局的結束和現代國際關系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它表明蘇聯超級大國地位的衰落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 也反應了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相對削弱。雅爾塔體制以有利於美蘇霸權開始, 而以一霸解體、一霸相對削弱而結束。
它啟示我們以興自霸權擴張、衰也自霸權擴張, 搞霸權的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損人而最終損己。雅爾塔體制以有利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 不利於蘇東國家而結束, 它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人們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教訓和啟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因為期望西方國家改變對社會主義的敵對態度和和平演變策略是不可能的; 指望西方國家在危機中垮台或在失誤中自我削弱也是一廂情願的事。不要誇大外來說, 從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雅爾塔體制的興衰告訴我們國際力量對比的消長歸根到底, 取決於經濟和科技力量的變化; 指望靠意識形態的功能並誇大意識形態的作用, 將導致輕視和放鬆對發展經濟的重視, 並最終受到意識形態誤導的負面影響的懲罰。
雅爾塔體制結束後舊的國際關系格局被打破, 新的格局正在醞釀和形成的過程之中, 這是冷戰結束後90年代國際關系的基本形勢, 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並界線分明的格局, 它需要有一個過渡期
㈥ 美國何時確立國際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
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版。
1945年國權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國從此確立國際金融領域的支配地位
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與英國在國際金融貨幣問題上爭奪的結果如何
經過長達數月的爭論,迫於美國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英國最後接受了美國版的方案。1944年,在美國的一權手操縱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議》,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金融領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確立。
㈧ 確定美元在戰後國際金融領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你好,應該是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確定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放銀行協定》
確定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㈨ 2008年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失去了什麼
這場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要害不是經濟的崩潰,而是模式的幻滅。 資料圖片:受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不良債務影響,美國股市2007年以來出現多次大幅震盪。圖為一名工作人員坐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內。新華社發 軟硬實力均遭受重創金融危機嚴重損傷了美國實體經濟。因為美國經濟金融化程度世界最深,眾多金融巨頭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資本集團,旗下有眾多的經濟實體,如今「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實體經濟中,中小企業依賴金融機構融資,巨型與大型企業依賴金融機構並購,如今諸多金融中介自顧不暇,企業融資與並購活動必然受阻;金融危機持續惡化,嚴重挫傷投資者與消費者信心以及投資與消費能力,投資與消費因此持續萎縮,必然傷害美國的經濟活力。美國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羅奇預測:「『美國版』失去的10年」即將到來。 金融危機不僅重挫美國經濟硬實力,也大大削弱了美國軟實力。美國高級情報分析家托馬斯·芬加警告稱,盡管美國2025年仍將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國,但其優勢將大大降低,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領導地位將更快地受到削弱。美國隨心所欲制定、解釋與修改國際金融規則的能力將不復存在。 美國極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以便其極具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進入開放國家的金融市場,把開放國家捲入國際資本大循環,華爾街由此便可坐享其利。美國對自由經濟的推銷不遺餘力,對自由經濟的捍衛與維護也不遺餘力。1997年國際金融大鱷狙擊香港時,香港特區政府對其迎頭痛擊,以捍衛香港經濟的穩定與繁榮,美國政界、商界與學界一擁而上,口誅筆伐。然而,如今在日益嚴重的金融危機面前,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動用財政資金救市,從而使美國變成「金融社會主義」。為保持市場繼續運作,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先後插手拯救投資銀行貝爾斯登、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簡稱「兩房」)、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等,這使企業利潤落入股東口袋、企業虧損則由公眾埋單,違反了資本主義的道德責任,若政府再投入巨資收購呆壞賬,等於把半個金融體系國有化,變相鼓勵企業鋌而走險,市場倫理盪然無存。 新自由主義道路面臨「破產」新自由主義模式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該模式認為市場能夠進行自我糾偏,極力主張社會經濟任由市場進行調節,反對政府幹預。1990年達成所謂的「華盛頓共識」更是極度崇拜自由市場的力量。它完全無視各國國情,主張所有國家採納這一模式,認為這是解決所有國家經濟困境的「靈丹妙葯」,甚至把是否實行這種模式作為發展中國家能否獲得國際經濟援助的先決條件。 「華盛頓共識」在拉美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日益臭名昭著,但美國依然樂此不疲地向國際社會鼓吹、推銷經濟自由主義,它自己的市場保護主義卻日益興盛,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日益頻繁。 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對金融、經濟的干預毫不含糊,且出手力度不僅在美國史上前所未有,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恐怕也前所未有,美國的雙重標准昭然若揭,發揮到了極致。實際上,美國根本沒有所謂普世道德觀、價值觀,其一貫秉持實用主義,在國內是壟斷資本利益至上,在全球則是國家利益至上。 美國輿論一度將「中國製造」刻畫為低值、廉價甚至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而「美國製造」則是金字招牌,是「高、精、尖」的代名詞,是「夢幻」的再現。但次貸危機顯示,美國不僅能製造世界頂級的「大規模核子殺傷武器」,也能製造「大規模金融殺傷武器」。美國引以為傲的美式民主和自由資本主義這兩大「美國品牌」正備受批判。 美國經濟模式是消費導向,全民重消費、輕儲蓄。在這一模式下,不顧收入基礎的非理性借貸才會出現。華爾街模式是重證券、輕儲蓄。在這一模式下,股市出現「非理性繁榮」,金融衍生品交易才從規避風險的手段轉化為轉移風險、刺激投機的瘋狂游戲,整個金融市場走向異化。因此,2008年的金融海嘯,要害不是經濟的崩潰,而是模式的幻滅。本次金融危機,否定的不是市場經濟,而是不受監管的美國自由市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