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好轉,盈利增加,央行發行貨幣,個別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特別是存款准備金率的變化等等均有可能。不知你從哪一方面來說!
❷ 疫情期間為深圳市南山區中小科技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的金融機構如何申請風險代償
一、政策內容。對2019年入圍南山區科技金融備案的銀行、擔保機構提供風險代償,鼓勵其為受疫情影響的區內中小科技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二、支持標准。貸款經南山科技金融在線平台備案,備案期間為2020年2月至5月;貸款類型為新增貸款、無還本續貸、貸款展期、應急轉貸等金融服務;申請代償的貸款項目符合國家銀保監會頒布的「不良貸款」分類標准,且該筆貸款利率上浮未超過國家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50%(含);單筆代償比例不超過不良貸款本金部分損失的50%,單筆代償金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三、申報流程。申請單位登錄南山區產業發展綜合服務平台,仔細閱讀申報通知事項,按要求填寫申請書,申請材料按順序裝訂,一式一份,A4紙正反面列印/復印,膠裝成冊並按要求簽字、加蓋單位公章及騎縫章提交至受理部門。
四、申報材料。風險代償申請書;新版「三證合一」營業執照復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證復印件;上年度納稅證明;貸款相關合同(綜合授信協議、貸款協議、擔保協議、借款借據等);將貸款劃入「不良」類的原始文件(復印件);顯示貸款「正常」(或「關注」)和「不良」的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企業信用報告》;擔保類貸款需提交擔保機構代償證明文件。
五。聯系方式。南山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劉李靜涵,0755-26978511。
六、本措施自印發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20年5月31日。
❸ 疫情期間美國銀行業利潤急劇下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美國銀行業利潤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商業活動和消費者支出水平下降,再加上不確定的經濟狀況持續以及低利率環境,銀行計提了大量撥備,以應對可能的資產質量惡化。僅在第二季度,銀行就增加了491億美元的貸款損失准備金。
3,銀行的收入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公眾在娛樂場所的消費,譬如餐飲、影院、酒店、劇場等,這些地方如今受到疫情影響無法恢復到之前的水平,必然也會對銀行利潤造成影響。
❹ 上半年金融機構存款增加9萬億,銀行最應該感謝的是誰
各部門對存款增長的貢獻情況
1、住戶存款
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了.26萬億元,佔到了總增加存款的47.3%,是當之無愧的對存款增長貢獻最大的部門。這可能說明銀行上調存款利率還是起到了一定效果,要不然想要從住戶手上吸收到這么多存款還真得打個問號。不過住戶存款的增長也並不是很穩定,主要增加的月份是在2月和6月,分別增加了2.87萬億和1.09萬億,兩個月加起來接近4萬億,而在4月份時,還曾出現過1.3萬億的減少。所以銀行如果想要保持住戶存款的穩定增長,恐怕仍然是不能掉以輕心。
銀行存款
2、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
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款雖然在金融機構的總存款中佔比不大,但對存款增長做出的貢獻卻不小。上半年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款增加2.21萬億元,其對存款增長的貢獻率排第二,為24.56%。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存款之所以能做出這么大的貢獻,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恐怕還是出於銀行的不爭氣,讓自己的存款被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給吸走了。然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再反過來把錢存進銀行。
3、政府存款
政府存款包括了財政性存款和機關團體存款。財政性存款應該算是銀行比較穩定的存款來源,不過財政性存款雖然不會出現突然大幅減少,但也不太可能出現突然大幅增加,上半年財政性存款增加了3878億元。機關團體存款表現就更好一些,上半年增加了1.81萬億。合計起來,政府存款上半年共增加了2.2萬億,對存款增長貢獻率為24.44%。
4、非金融企業存款
雖然非金融企業的總存款佔到了所有存款的31.4%,是金融機構存款的第二大來源地,但有這么高位置的非金融企業存款,卻沒能在存款的增長上好好做貢獻。上半年,非金融企業的存款僅增加了2970億元,對存款增長的貢獻率最低,只有3.3%。然而,非金融企業雖然在存款增長貢獻上表現不積極,但在貸款增長的貢獻上卻表現十分積極,上半年增加的貸款有一半多都被非金融企業和機關團體給拿走了。
由此看來,在對存款增長的貢獻上,銀行最應該感謝的還是住戶了。若非有住戶的頂囊相助,銀行的日子可就很難過了。
❺ 一月央行擴表1456億 釋放了哪些信號
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末央行資產總規模為38.9萬億,相比去年末小幅擴張1456億。分析來看,主要是央行資產端「其他資產」擴張所致。下文對重要科目變化進行分析。
資產端:其他資產擴張
外匯占款:央行資產負債表國外資產包括外匯、貨幣黃金、其他國外資產,是央行持有的佔比最高的資產類別。數據顯示,1月央行外匯占款余額21.1萬億,環比增加92億。
從2002年開始,中國加入WTO以後,出口大量增加,企業手中獲得了大量外匯。在當初強制結售匯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絕大多數外匯,並投放相應的人民幣,形成了外匯占款。再加上人民幣強烈的升值預期,大量熱錢的湧入,進一步快速增加了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
而從2014年開始,人民幣開始出現貶值預期,資本開始出現外流,央行持有的外匯資產開始明顯減少,到了2017年以後基本穩定。去年以來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產能的快速恢復使得全年外貿情況明顯轉好,資本與金融項也呈流入態勢,但外匯占款並未大幅增長。中信證券分析認為,其原因在於有較大量的外匯流入我國銀行體系後並未形成人民幣資產,而是再度投資至海外。
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表示央行將錢借給銀行後,形成對銀行的債權。該項目主要由逆回購、MLF(中期借貸便利)、PSL(抵押補充貸款)、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形成。
1月該科目余額為13.2萬億,環比減少1283億,主要原因在於逆回購余額減少了約1800億。
其他資產:1月末「其他資產」余額1.93萬億,環比增加2720億。市場人士推斷,其他資產可能主要包括固定資產以及對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
2019年1月「其他資產」的變動也引起市場分析人士廣泛關注和猜測。對此,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在央行金融統計數據解讀吹風會上表示,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其他資產」,是未單獨列示的資產科目集合,主要是一些雜項資產項目和應收暫付項目。年底時,這些項目中有不少會有季節性變動的特點。待年末時點過去後,這些季節性變動會減弱或消除。
負債端:政府存款增長
儲備貨幣:儲備貨幣也就是基礎貨幣,包括「貨幣發行」、「金融性公司存款」、「非金融機構存款」。1月末儲備貨幣余額為31.68萬億,相比去年末減少1.36萬億,主要是「金融性公司存款」余額減少。
金融性公司存款包括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存款准備金。1月臨近春節,取現需求增加,導致銀行超額存款准備金有所下降。
政府存款:央行資產負債表下的政府存款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徵。每年的季初1月、4月、7月、10月會出現明顯增長,季末3月、6月、9月、12月減少。這種季節性特徵主要是因為季初企業繳稅和季末財政支出集中的影響。1月末政府存款余額5.35萬億,環比增加約1.5萬億。
總體看,央行在保持資產負債表基本穩定的同時,實現了貨幣信貸的有效增長。1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76.32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
央行行長易綱去年6月表示,2018年以來,央行10次降准,釋放流動性約8萬億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從15%降至目前的9%左右,商業銀行可使用的錢相應增加了,貨幣乘數上升了。降准一方面表現為央行資產負債表的縮表,另一方面體現為商業銀行通過發放更多貸款形成貨幣擴張效應,同時央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又相應進行了擴表。所以,央行的降准和增加再貸款都是擴張的貨幣政策,但反映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前者是縮表,後者是擴表。
「這幾年,央行擴表和縮表在金額上大體相當,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基本穩定在36萬億左右,這與目前國際主要經濟體央行資產負債表大幅擴表的機理不同。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表現為持續合理擴張,貸款保持較高增長,這也表現出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不斷提高,市場機制的運行良好。」易綱稱。
❻ 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有什麼好處
中國人民銀行11月30日晚間宣布,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三年來首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我認為,我國的CPI剛有所回落,10月份為5.5%,就急於調低存款准備金率,有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感覺:
1.與經濟發展回落相關:GDP增速從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在國內外的多重壓力下,通過貨幣政策的適當放鬆達到提振經濟,解決就業,穩定職工收入,穩定社會的目的。但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可能會引起信貸規模的一定增長,一是解決企業的資金鏈問題,在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GDP創造者的當今,可能效果不會明顯;二是在高准備率的環境下,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繞過貨幣政策的做法,貨幣政策實際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財政債券的發行,擠佔了貨幣流動性的釋放,擴大了投資但減少了消費。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場利率水平保持穩定,在CPI高位情況下,貸款利率不會作大的松動,否則會使今年的調控(特別是對房價調控)付之東流。
3.在連續調高存款准備金率下,經濟社會已逐漸適應了,這次下調,有些試探性,妝罷低頭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乎?
以下是經濟學家的觀點:
經濟學家認為,准備金率的下調將有助於在當前復雜形勢下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
1.意在釋放流動性
「央行宣布下調准備金率,主要是考慮到當前准備金率實際水平較高、外匯占款減少等導致了銀行流動性偏緊,以致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受到了制約。」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准備金率的下調有利於緩解銀行流動性壓力,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自2010年起,為應對通脹壓力,我國央行連續12次上調了存款准備金率,但一定程度上帶來今年以來市場流動性普遍趨緊的局面。根據央行最新數據顯示,10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8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2.9%,狹義貨幣(M1)余額27.66萬億元,同比增長8.4%,貨幣供應量的同比增速均處於近年來的低點。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也認為,中國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與預期相比有所不足,這是迫使央行下調准備金率、增加流動性的直接原因。
此次調整後,大型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為21%,中小型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為17.5%。上調0.5個百分點後,可釋放流動性4000多億元。
2.傳遞穩增長信號
「在這樣一個外需不穩、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趨弱的關鍵節點上,央行下調准備金率釋放出穩增長的信號。」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說。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增速回落的風險正在加大。目前GDP增速從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同時匯豐銀行日前公布的11月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創出32個月以來最低,折射出中國經濟下行風險正在加大。此外,由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向深度蔓延,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進入二戰後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從9月份開始,我國出口已連續2個月負增長。
「在歐美經濟動盪所造成的中國外匯占款減少、通脹水平下滑、人民幣升值壓力減弱、甚至民間借貸資金鏈風險加大的情況下,央行想抓住這一時機,下調一直處在高位的准備金率,同時達到釋放流動性的效果。」復旦大學教授孫立堅認為。
就在央行宣布下調准備金率的同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宣布,從12月1日起銷售電價每千瓦時平均上調3分錢。居民用電價格暫不上調。
「央行下調准備金率、發改委上調電價,很顯然這是一組政策組合拳。在通脹壓力減弱、經濟減緩的背景下,通過適度放鬆貨幣以推動生產要素價格改革,我國控通脹的政策基調已經悄然轉向保增長。」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管清友認為。
3.貨幣政策是否轉向有待觀察
對於此次下調是否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的轉向,專家們普遍持謹慎態度。
「不能把央行下調准備金率理解為貨幣政策發生了方向性的變化。10月份的外匯占款減少導致銀行體系流動性凈流失,而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以及其先收後支的特點亦使部分銀行出現存款的階段性減少,因此央行下調准備金率,這只是流動性的對沖政策。」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判斷,考慮到物價尚在高位、結構調整、房地產調控等因素,政策仍需保持穩健。庄健也認為,相比於此前趨緊的貨幣環境,此次下調只是貨幣政策進一步微調的體現,政策是否全面轉向還有待觀察。
瑞信亞太區首席經濟師陶冬認為,目前國內准備金率指標偏高,准備金率的下調是技術性下調。以過去10年的平均貨幣指標看,中國貨幣環境正常化其實才剛剛開始。(http://news.qq.com/a/20111130/001557.htm)
❼ 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maybe 不對,你姑且聽抄之。
存款主要是存款機構(商銀,合作社之類)的,他們充當信用中介,將存款借貸給實體經濟資金需求方,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所以這類金融中介在資金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很大。存款余額大,說明可貸資金多,經濟發展理論上會好。但金融創新導致「脫媒」,銀行資金來源受到影響(都轉到股票,貨幣基金,共同基金等eg,余額寶),資金成本變大,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受到沖擊,這對於主要依靠銀行作為資金來源的小企業影響會比較大,實體經濟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各方面因素吧,很難確切說會好或會壞。企業也不是非要靠銀行,商業票據市場什麼的,看發展吧。
❽ 疫情過後的銀行離職率突然增高這是為什麼
目前大額存單最高利率是在基準利率上浮55%,也就是中長期存款利率達到年化4.263%。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需要對金融產業、實體經濟、服務業等給予貨幣政策的支持,通過釋放流動性、降低融資門檻、降低貸款利率等手段。由於利率市場化,部分中小銀行、地方銀行如城商行、農商行反而有可能利用這個機會繼續高息攬存,藉以實現彎道超車。
銀行負債端就會面臨較大的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存款利率有下行需求,但實際存款利率並不會下降,因為現在很多人都在理財,最近我們可以看到社長周邊已經有人開始借錢維持生活,一方面是由於沒有工作沒發工資,另一方面是消費太高,最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物價都已經上漲到了規定的頂限。
疫情會造成一些企業的經營困難、資金緊張,還款能力下降。監管部門會據此提高對商業銀行不良率的容忍度。再加上,信貸規模的增長速度將會有所上升。在央行看來,降息似乎如箭在弦,一旦疫情結束後,金融產業、實體經濟、服務業等行業都要信貸資金支持,它們都在嗷嗷待哺,這個責任誰也承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