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時,可以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予以調節,但為什麼說這些政策措施
國際收支不平衡可以採用的政策措施很多,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
1.財政政策
宏觀財政政策指+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調節國內經濟的手段。由於總需求變動可以改變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啟動國際收支的收人和貨幣調節機制,所以財政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通過稅收乘數或政府支出乘數成倍地提高國民收入,由於邊際進口傾向的存在,導致進口相應增加。其次,需求帶動的收入增長通常伴隨著物價水平上升,後者具有刺激進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價上升的過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後者會刺激資本流入。一般說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超過它對資本項目收支的影響,因此它有助於一國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
2.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再貼現率指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辦理貼現時由後者規定的貼現率,它決定著市場貼現率和利率。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再貼現率,推動市場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該國利率水平上升會吸引資本流入或抑制資本流出,導致資本項目出現順差。其次,利率水平上升會壓抑投資和消費需求,限制物價上升和收入增長,從而可以促進出口和減少進口。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低再貼現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法定準備率是法律所規定的准備金與存款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很少持有超額准備金,所以法定準備率決定著信用貨幣的規模。政府改變法定準備率一般是為了調節國內經濟,同時該措施可通過改變利率、收入和物價來影響國際收支。有時,政府可以通過對非居民存款和居民存款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從而影響資本的國際流動來調節國際收支。
3.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並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4.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措施。上述國際收支調節政策都有較明顯的間接性,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來發揮調節作用。直接管制可分為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
5.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都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它們採取的調節措施都可能對別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並使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為了維護世界經濟的正常秩序,戰後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②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手段和政策措施
財政政策,當逆差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如削減政府開支或提高稅收,迫使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相對下降,從而有利於出口,壓制進口,反之,採取積極地財政政策,如擴大政府開支,減少稅收,以擴大總需求,增加進口和非貿易支出,從而減少貿易收支及收支順差。
貨幣政策,逆差時,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市場利率也隨之上升,投資和消費受到抑制,物價開始下降,有利於出口,壓制進口,同時市場利率的提高也有利於吸納國外資本,從而改善國際收支。
匯率政策,逆差時,該國可使本國貨幣貶值,增強本國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擴大出口,,同時進口減少。反之,讓貨幣升值。
直接管制政策,1外匯管制:限制私人持有外匯,購買外匯,限制資本輸入,限制資本輸出,,實行復匯率制,即針對國際結算的不同項目或不同商品分別對本國貨幣規定不同的匯率。還有禁止黃金輸出。2貿易管制:進口配額制,規定一定時期某種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進口許可證制,通過發放許可來限制進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規定苛刻的進口技術標准,包括衛生檢疫和綠色環保要求等。歧視性采購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門和企業盡量采購國產商品。歧視性稅收政策,即徵收進口商品較高的銷售稅,消費稅。3財政管制:進口關稅政策,出口補貼政策,出口信貸政策等。
供給調節政策,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有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和制度創新政策,旨在改善一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出口商品和勞務的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以此達到增加社會產品的供給,改善國際收支的目的。
我就知道這么多了(*^__^*)
嘻嘻……
③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調節的政策措施
產生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貨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段擴大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 (一)自動調節 指國際收支在失衡後一定時期內可自動恢復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其基本思想是:各國只要遵循游戲規則,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可以通過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和物價的漲跌而自動取得平衡。 所謂游戲規則: (一)規定貨幣含金量並以鑄幣平價決定匯率; (二)黃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 (三)各國不採取任何抵消黃金流出入對本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貨幣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場,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預,物價上個具有完全彈性,各國之間處於完全競爭、充分就業狀態。 2.紙幣流通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固定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2)浮動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二)人為調節
編輯本段審批程序
在紙幣流通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因為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正常運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應往往難以正常體現,盡管人為的調節也具有一定的負作用,但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運用。 1.支出變更政策:指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經濟中支出的總水平,進而改變對外國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以此來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它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匯率政策:指一個國家通過調整匯率改變外匯的供求關系,由此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資本流出入的實際收益,進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 國際收支失衡
匯率政策的運用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比如:進出口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3.資金融通政策:指一國通過動用官方儲備和使用國際信貸便利而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主要用於解決臨時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國對國際經濟交易直接採用嚴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礙了市場機制,容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是暫時的政策管制,使庇護者有依賴性,會阻擾將來政策的改變。 5.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政策 總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樣化的,每一種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與調節功效,一國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取捨。取捨的基本原則是: 第一,應根據國際收支失衡的具體原因選擇調節政策; 第二,應多通過政策搭配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 第三,選擇調節國籍收支失衡的政策,應盡量不與國內經濟發生沖突或盡量減少來自他國的壓力,以免影響國際間正常的經濟關系。
④ 政府調節國際經濟往來的主要政策工具是什麼
限制進口的貿易政策。出口關稅,從量稅和從價稅;進口配額。非關稅貿專易壁壘,苛刻的技術標准、繁屬瑣的海關手續、歧視性的政府購買、進出口的壟斷經營、外匯管制。
鼓勵出口的貿易政策。出口補貼。直補,如歐美的農業直補;間接補貼,低利貸款,外銷退稅。低價外銷,即傾銷。
外匯市場干預。未抵消影響的外匯干預。出售本國貨幣以購買外國資產,導致國際儲備和本國基礎貨幣增加,以及本國貨幣貶值。出售國外資產以購買本國貨幣的同類干預,則使際儲備和基礎貨幣等值減少,本國貨幣升值。而已抵消影響的外匯干預,因為同時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了反向操作,則不影響本國基礎貨幣。對匯率不會產生影響.政府外匯市場干預旨在影響匯率,改善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⑤ 國際收支順差應採取哪些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
貨幣工具有稅率、利率、貨幣流通量等。當一個順差時,說明該國出口大於進口則該國外匯增加,使得本國貨幣升值。另外,外匯增加 ,也就使得該國國內的貨幣流通量增加,於是發生通貨膨脹。因此,如果順差比較嚴重,國際收支的自我調節就起不了什麼作用,需要政策的調節。
在政策調節中,貨幣政策採用得比較頻繁。
1、貼現調節:即利用再貼現率,藉以影響金融市場利息率,這樣,當順差的時候,可以降低再貼現率,使得金融市場利息率下降,這樣要投資的資本就會增加流出,這樣,國內的資本就會相對減少,另外也影響了國內的投資(投資少了使得生產少了,生產少了,能出口的東西少了,那麼減少了出口,這樣順差降低,從而使收支趨於平衡)、消費需求和貿易收支,從而影響國際收支,使其趨於平衡。
2、改變存款准備金率。在順差的情況下,應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這樣使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用以貸款的資金規模減少,因而市場上的貨幣量會相對減少,另外可用以貸款拿去投資的錢也就少了,錢少了,投資成本增加,那麼投資業就相對減少,於是就和上面的規律是一樣的。
3、另外就是匯率政策。本來一國貨幣的匯率應該是由市場來決定了,但是像我國這樣外匯儲備的超級第一大國,完全可以通過自我售出外匯來調節自己的外匯匯率,因此,可以通過調節外匯匯率來影響進出口,從而達到國家收支平衡。順差的時候,可以提高本國貨幣對外匯率,這樣出口就會相對減少,進口會相對增多(因為該國貨幣匯率升高,對外國來說你的貨幣就相對以前要值錢了,那麼就想把東西賣到該國的人會增加,於是進口增加),這樣國際收支就能相對趨於平衡。但是匯率的浮動,也是會影響到一國國內的貨幣流通及投資消費等。
不過要說明的是,通過調整財政貨幣政策來實現國際收支的平很,必然以犧牲國內經濟目標為代價,這從前面的分析就很容易看出。
⑥ 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應如何採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節
1.財政政策
宏觀財政政策指+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調節國內經濟的手段。由於總需求變動可以改變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啟動國際收支的收人和貨幣調節機制,所以財政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增稅或減少政府支出可以減少國民收入,從而相應地壓縮進口。其次,抑制總需求會降低通貨膨脹率或使物價水平下降,從而有利於出口並抑制進口。當然,緊縮性財政政策可能促使利率下降和刺激資本流出。但是,政府一般是在充分就業和高通貨膨脹情況下推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因此它的基本作用方向是減少國際收支逆差。
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再貼現率指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辦理貼現時由後者規定的貼現率,它決定著市場貼現率和利率。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再貼現率,推動市場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該國利率水平上升會吸引資本流入或抑制資本流出,導致資本項目出現順差。其次,利率水平上升會壓抑投資和消費需求,限制物價上升和收入增長,從而可以促進出口和減少進口。
法定準備率是法律所規定的准備金與存款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很少持有超額准備金,所以法定準備率決定著信用貨幣的規模。政府改變法定準備率一般是為了調節國內經濟,同時該措施可通過改變利率、收入和物價來影響國際收支。有時,政府可以通過對非居民存款和居民存款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從而影響資本的國際流動來調節國際收支。
⑦ 國際收支逆差時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去調節
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採取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1.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
』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從而控制總需求和物價水平的政策措施。財政政策一般主要取決於國內經濟的需要,征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的情況下,一國政府應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抑制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從而抑制總需求和物價上漲,有利於改善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芝的赤字。
2.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貨幣政策又稱為金融政策,是西方國家普遍、頻繁採用的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措施。調節國際收支的貨幣政策主要有貼現政策和改變准備金比率的政策。
(1)貼現政策。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該國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從而使市場利率提高,吸引外國短期資本流人,這樣,在資本項目下,流人增加,流出減少,可減少國際收支逆差。此外,提高利率,即對市場資金供應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會使投資與生產規模縮小,失業增加,國民收入減少,消費縮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從而降低經常項日腫逆差。
(2)
改變准備金比率的政政策。准備金比率的大小決定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用於貸款資金規模的大水小,因而決定著信用的規模與貨幣量,從而影響總需求和國際收支。
上述分析表明,一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助於扭轉國際收支失衡的局面,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往往同國內經濟目標相背離。為消除國際收支赤字而實行緊縮性金融政策,會導致經濟增長的放緩以及失業率的明顯上升;因此,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往往以犧牲國內經濟目標為代價。
⑧ 為什麼說貨幣政策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
貨幣復的供給形成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制力,貨幣對商品和勞務的追逐形成社會總需求。
利率水平通過對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調節而影響到社會總需求
匯率的變化將通過對進出口貿易,國際資本流通的影響形成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
⑨ 簡述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調節。
國際收支失衡是與 「國際收支平 (均)衡」 相對而言。國際收支失衡 (不平衡)是一國經常發生的,不可避免的。這種國際收支失衡表現為順差或逆差。
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過大的順差或逆差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因國家、時期不同而異,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受經濟周期性變化的影響。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存在著周期性,周期性的不同階段對國際收支有不同的影響。
一般說來,繁榮時期,由於生產的高漲,進出口大幅度增加,經常項目可能出現順差,外匯儲備相應上升,而在蕭條時期,隨著生產下降,出口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惡化。
第二,受經濟結構的影響。經濟結構指一國國內各生產部門間客觀上形成的一定比例關系。這種經濟結構狀態是由該國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等因素所造成。
(9)國際金融需求調節政策擴展閱讀:
主要原因
產生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
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
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
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⑩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分類和政策搭配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按對需求的不同影響,可分為:支出變更政策和支出轉移政策。 從供給角度講,有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分類與搭配核心精神在於:當國際收支失衡時,正確使用並搭配不同類型的調節政策,以最小的經濟和社會代價達到國際收支的平衡或均衡。 125、試述資本與金額賬戶為經常賬戶提供融資的機制(自答發揮題) 126、試評析西方國際收支調節理論的優缺點. 西方學者對國際收支的分析主要集中於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政策。西方的國際收支理論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替而不斷發生變化。最早對國際收支系統進行分析的理論可追溯到1752年大衛休謨的"價格一鑄幣流動機制"。直到20世紀30年代金本位制崩潰,各國的經濟學家才對國際收支進行新的理論探索。英國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和A.勒納進一步發揮了馬歇爾的供求彈性局部均衡分析,系統地提出了國際收支"彈性論"。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克盧普和梅茨勒將凱恩斯的乘數原理應用到國際收支分析,提出了"對外貿易乘數論"。與此同時,亞歷山大採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模式,提出了國際收支"吸收論"。隨著貨幣學派的興起,60年代出現了將貨幣主義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原理推衍到開放經濟的"貨幣論"。這些理論都大大地豐富了國際收支的理論分析,為各國貨幣當局調整國際收支提供了重大的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 一、彈性分析法 彈性分析法是對理論界出現的貨幣貶值一定能改善國際收支(貿易收支)狀況的一種進一步分析和理論的深入。它說明了在貨幣貶值後,只有滿足馬歇爾一勒納條件,一國才能改善貿易收支,進而改善國際的支出。即使這樣,在改善貿易收支時,也受"J"型曲線效應的影響,即不能立即改善貿易收支,不僅不能立即改善,而且還使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在過了這個"時滯"後才能快速地改善貿易收支。彈性分析理論糾正了貨幣貶值一定能改善貿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它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對於變數的諸因素作了比較全面的考察,具有現實意義,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它把國際收支僅局限於貿易收支,而未考察勞務進出口與資本流動。第二,彈性分析理論以小於"充分就業"為條件,因而作出了供給完全有彈性的假定。這種假定只適用於周期的危機和蕭條階段,而不適應於周期的復甦與高漲階段。第三,彈性分析法採用了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它假定"其它條件不變",實際上其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它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有時是不可忽視的。 二、乘數論。 乘數論又稱收入分析法,它主要分析了在匯率和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收入變動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它同樣不考慮國際資本流動,將國際收支等同於貿易收支。它是凱恩斯"乘數理論"在對外貿易方面的運用和發展。該理論的基本含義是:一國的出口具有和國內投資相同的效應,可以增加國民收入總量;一國的進口具有和國內儲蓄相同的效應,會減少國民收入總量。當一國商品、勞務出口時,從出口獲得的收入會使出口產業部門收入增加,這些部門人員收入增加又會刺激他們對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引起了從事國內消費品生產部門的收入和就業的擴大,並使進口增加,如此推算下去,國民收入增加量將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此即外貿乘數理論。但外貿乘數理論只有在國內沒有達到充分就業和出口有彈性的前提下才能對國際收支發生作用。 三、吸收論。 吸收論又稱支出分析法。它主要闡述收入和支出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它是戰後初期詹姆士米德和西德尼亞歷山大在關於彈性論的論爭中系統提出的。彈性論只強調貶值的相對價格效應,而忽視了貶值的收入效應。因此,他們主張舍棄彈性分析法,而採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為來分析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他具有: 第一,吸收論同彈性分析法的重大差別是,它不從相對價格關系出發,而是從總收入與總吸收的相對關系中考察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並提出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的,它是建立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上,採用一般均衡分析法;而彈性論則建立在馬歇爾等人建立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採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法。 第二,就一國貨幣貶值的效應來說,吸收論是從貶值對國民收入和國內吸收的相對影響,而彈性論則從價格與需求的相對關系中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的。第三,吸收論強調政策搭配效應。當國際收支逆差時,在採用本幣貶值的同時,若國內存在閑置資源,應採用擴張型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增加收入(生產和出口);相反,若國內各項資源已達充分就業、經濟處於膨脹時,應採用緊縮型財政貨幣政策來減少吸收,從而使內外部經濟同時達到均衡。第四,吸收論的主要缺點是假定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並以貿易收支代替國際收支,忽視了資本流動和其他因素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四、貨幣論 貨幣論又稱貨幣分析法。它是隨著現代貨幣主義的興起,在70年代中後期流行的一種調節國際收支的理論。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蒙代爾和約翰遜。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強調貨幣供求在調節國際收支中的作用。貨幣論者將國際資本流動作為考察對象,強調國際收支的綜合差額,而非貿易差額,這是它的貢獻之一。另外,彈性論、吸收論和乘數論都強調商品市場流量均衡在國際收支調節中的作用。而貨幣論則強調貨幣市場存量均衡的作用,喚醒人們在國際收支分析中對貨幣因素的重視。但它也有不足之處;第一,該理論假定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這僅適應於長期狀況,而在短期內,貨幣需求經常很不穩定,也很難不受貨幣供給變動的影響。第二,該理論的把貨幣因素看成是決定性的,而把收入、支出、貿易條件和其他因素看成是次要的,它們只有通過對貨幣需求的影響而發生作用。實際上,是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而不是相反。 第三,它強調"一價定律"的作用。但從短期看,由於壟斷因素和商品供求粘性的存在,一價定律往往是不成立的,第四,該理論還假定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其實不然,因貨幣供給變動後,人們不僅改變對國外商品和證券支出,而且也會改變對本國商品和證券的支出,由此影響到國內產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