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銀行性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哪些其主要業務有哪些
銀行性金融機構?還是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非銀行,答案如上.
銀行性金融機構就是我回們常知的中央銀行答、政策性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商業銀行(如四大國有銀行,交行,招商銀行等)
中央銀行的業務與商業銀行的業務種類是相似的,分為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但同時它又是國家機關部門,是銀行的銀行.它的作用應該不用多說了吧.
特殊一點的就是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貸款利率較低、期限較長,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其放貸支持的主要是商業性銀行在初始階段不願意進入或涉及不到的領域。例如,國家開發銀行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頸」行業和國家需要優先扶持領域,包括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這些領域的貸款量占其總量的91%。進出口銀行則致力於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以及支持對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資項目。農發行主要承擔國家政策性農村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撥付,專司糧棉油收購、調銷、儲備貸款業務等。
商業銀行主要業務就是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三大類.
Ⅱ 政策性銀行與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異同
政策性銀行與開發性的金融機構的異同的話,他們主要還是通過這個呃,純粹一個方向對這個存款進行一個相應的配置吧,這個和和和服務銀行他們的這個呃使用條件是一樣的。
Ⅲ 國家開發銀行屬於什麼銀行呀
是中央金融企業
國家開發銀行成立於1994年,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政策性銀行。2008年版12月改制為國家開發銀行股權份有限公司。2015年3月,國務院明確國開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
國開行主要通過開展中長期信貸與投資等金融業務,為國民經濟重大中長期發展戰略服務。截至2015年末,資產規模12.3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連續43個季度低於1%,保持一流的市場業績。穆迪、標准普爾等專業評級機構,連續多年對國開行評級與中國主權評級保持一致。
(3)開發性金融機構銀行擴展閱讀:
政策性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專門為貫徹、配合政府社會經濟政策或意圖,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充當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工具。
1994年中國政府設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均直屬國務院領導。2015年3月,國務院明確國開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從政策銀行序列中剝離。
Ⅳ 中國四大政策性銀行有哪幾家分管什麼領域的金融業務
不是四大,是三家政策性銀行。
1994年,中國組建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當時的背景是,推動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需要把政策性貸款分離出來,讓四大行專門從事商業銀行業務。
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以來,在支持國家重點建設、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例,去年該行向煤電油運以及農林水、通訊、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發放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78.6%。根據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該行去年向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放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30.2%。由於這些項目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這部分貸款均享受國家政策的貼息或優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策性銀行現在面臨的市場環境、任務和經營條件已發生很大變化,許多原有的政策性業務實際上已經逐步成為商業競爭。「不加快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就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還會產生和積累較大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一位負責人說。
從現實情況看,今後還會有體現國家戰略、支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業務。「但是,必須改革政策性業務的運作機制,對政策性金融業務實行公開透明的招標制,各家銀行都可以按照市場競爭的原則承擔政策性業務,通過優質服務和良好的管理提高競爭能力。」此間一位權威人士說。
國家開發銀行於1994年3月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目前在全國設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處。截至2006年末國開行管理資產余額達31014億元,累計本息回收率99.73%。「根據目前的資產質量,國家開發銀行如果轉型為商業銀行,將是全國資產質量最好的商業銀行。」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農業發展銀行是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並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到2006年末,該行各項貸款余額8844億元。
中國進出口銀行是中國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及各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主渠道、外國政府貸款的主要轉貸行和中國政府援外優惠貸款的承貸行。到2006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全行業務貸款余額2317億元,外國政府貸款轉貸余額176億美元。
目前,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深化內部改革,為下一步進行全面改革創造條件。
Ⅳ 銀行和金融機構有什麼不同
簡單的說:銀行是金融機構中的一種,即:金融機構是指從事金融服務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務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行業,與此相應,金融中介機構也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以下是相關概念:
金融機構:泛指從事金融業務、協調金融關系、維護金融體系正常運行的機構。 市場經濟制度下,世界各國的金融機構體系一般包括:貨幣金融政策、制度的制定及執行機構;金融業務的經營機構;金融活動的監督管理機構。 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多種金融機構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及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監管機構並存,分工協作,相對完整的金融機構體系。
銀行種類: 中央銀行: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核心,是發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 商業銀行:以吸收存款為主要負債,以發放貸款為主要資產,以辦理轉帳結算為主要中間業務,具有創造存款貨幣功能的銀行。亦稱為存款貨幣銀行,該類銀行對貨幣運行的影響程度大,因而受到更嚴格的監管。 專業銀行:專門經營指定范圍業務、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專業銀行是社會分工在金融業中的表現,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 包括經營性專業銀行和政策性專業銀行兩類。
經營性專業銀行包括:
1、儲蓄銀行;
2、投資銀行;
3、抵押銀行;
4、特殊職能銀行。
政策性專業銀行:政策性專業銀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設立、不以盈利為目標,而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或區域發展政策為目標的銀行。
包括:1、開發性銀行;
2、農業性銀行;
3、進出口銀行;
4、中小企業信貸銀行;
5、住宅信貸銀行。
政策性銀行:由政府投資設立或擔保,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戰略為目的的非營利性金融機構。
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能吸收公眾存款,以某些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運用資金,提供特色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
非銀行金融機構指不以吸收存款為主要負債,而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運用資金,能夠提供特色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
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統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證券機構、財務公司、租賃公司、投資基金、養老基金、資產管理公司、消費信貸機構等。
Ⅵ 開發性銀行有哪些
開發性金融(Development financing)機構有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
Ⅶ 我國開發性金融機構有哪些
開發性金融機構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深化和發展,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市場業績為支柱,通過融資貫徹國家政策,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簡單地說就是既開展政策性金融業務,又開展商業性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開發性金融機構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深化和發展。它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市場業績為支柱,通過融資貫徹國家政策,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
Ⅷ 政策性金融機構有哪些(舉例說明)
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就三家政策性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Ⅸ 開發性金融是什麼
開發性金融是適應制度落後和市場失靈,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增強經濟競爭力而出現的一種金融形式,在國際上已有百年歷史。從各國的實踐看,開發性金融通常為政府所擁有,賦權經營,具有國家信用,用建設制度和開發市場的方法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承擔著支持經濟發展、投融資體制改革及相關金融市場建設的重要任務。國家開發銀行在1994年成立時,國家賦予的職能任務是集中資金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兩基一支」)的大中型基本建設、技術改造項目及其配套工程建設,並對所投資項目在資金總量和資金結構配置上負有宏觀調控職責。在資金短缺的條件下,開發銀行負有宏觀上防止基建盲目膨脹引發通貨膨脹和微觀上確保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兩個層次的調控責任。開發銀行成立之初,主要是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亞洲金融危機後,注重防範金融風險,配合和擴大投資拉動、結構調整的政策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開發銀行立足開發性金融的定位,發揮國家信用的高能量,以融資為載體,通過項目建設,在所及領域推進市場制度建設,彌補制度缺損和市場失靈,實現了項目建設和制度建設的雙成功。
堅持開發性金融的業務領域。開發性金融一般不直接進入已經成熟的商業化領域,而是沿著政府路徑,從尚不成熟的市場做起,運用國家信用的高能量,通過融資支持項目建設和所涉及的制度建設,彌補制度缺損,實質是政府信用、政府協調下的一種創新。只要存在市場等制度缺損而又有光明市場前景的投融資領域,並能夠通過制度建設、整合體制資源取得盈利,就是開發性金融的業務領域。
建立「政府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市場出口」的開發性金融機制。開發銀行按照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政府選擇項目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選擇市場出口三個環節,以未來的整體市場空間為依據,以政府協調下的治理結構彌補單個法人治理結構的不足,推動項目建設和制度建設。其中心內容是:開發銀行通過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簽訂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共建協調高效的融資平台、信用平台。開發性金融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是廣義的經濟增長和市場化的孵化過程,是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市場四方共建信用和體制的過程。
實行投融資民主的治理結構。開發銀行立足信貸融資,引進和運用資本市場原理,加強貸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社會化,打破行政審批和少數人決策大額貸款的做法,建立電子路演評審制度,有效控制了新增貸款的風險。同時,在財務體制上不斷完善政策制訂、組織實施、監督檢查三權分立的制約機制,提高財務經費分配和支出的透明度,讓群眾參與預算制定和評議復核,防止腐敗的產生。開發銀行還借鑒「三講」教育巡視組的經驗,成立黨建巡視組,有效解決了總分行信息渠道不暢、黨建與業務工作「兩張皮」等問題。通過實行民主辦行,建立投融資決策民主和財務民主制度,完善內部責任制和群眾監督制度等措施,有效防範了銀行的風險。
准國債性質的開發性債券和金融的資產管理相結合。開發銀行債券具有準國債性質,但資產管理不同於財政和國債的管理,也不同於商業金融的管理,而是以政府協調強化金融資產管理的方式,提高資產質量和資金效益。開發性金融是介於國債和商業銀行貸款之間的領域,以政府協調強化金融資產管理的方式來防範風險,把政府協調和金融資產管理相結合,中間有資產管理的巨大空間。
開發性金融的融資優勢和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相結合。在完全市場化的體制中,政府不直接參與經濟運行。但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時期,經濟體制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就是政府和市場要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發揮政府信用的高能量,推動市場建設。近幾年,開發銀行以融資為杠桿,積極推動政府協調,把政府協調的組織優勢用於治理結構建設、法人建設、現金流建設和信用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把國家信用和市場業績相結合。開發銀行抓住開發性金融的發展機遇,資產質量不斷提高,對項目管理和金融體制現代化方面的積極影響更加顯著。到今年三季度末,開發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17%,經營業績進入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的統一。在當前市場發育不完善的情況下,開發銀行從市場和業績一側,把不同的目標和利益統一起來,利用融資優勢推動政府信用的協調,鞏固國家信用,有利於提升公眾信心,帶動社會信用發展。開發銀行不以盈利為唯一目標,而是用建設制度和開發培育市場的方式,在體制資源的整合中保證資產安全和取得盈利。從實踐來看,國家信用和市場業績是能夠統一的。
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總結開發銀行這些年的工作,就是用融資促進業務領域內的體制建設,通過逐筆融資推進治理結構、法人、現金流和信用四個方面的建設,彌補制度缺損,以優質的資產支持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在整合體制資源中取得盈利。開發銀行在企業發展初期的困難和將來的發展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用國家信用熨平經濟發展的周期波動,有效覆蓋和承擔單個項目波動的風險,降低成本,加快市場化進程,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當前我國債券市場發育落後、社會信用缺損的條件下,開發銀行利用信貸融資實現了債券的功能,並通過嚴格監管,保證了資金使用的效果和資源配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