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建設航運中心的優勢和劣勢
體制機制問題
上海市政府國際航運中心辦公室原主任徐柏章:國務院政策在滬落地,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航運中心建設的領導體制和機制,要有強有力的部門組織協調和推進 相關政策的落實;二、深水港問題解決之後,應認真梳理目前出現的許多新問題,如集裝箱集疏運沒有專用通道,道路交通擁堵嚴重等。
資源整合問題
上海港口局原局長許培星:要研究整個上海的資源如何整合,例如北外灘、陸家嘴、臨港新城三個區域的功能定位應該有所區別。要研究航運服務業的市場如何建立和完善。上海目前在國際化管理水平、管理格局、人才集聚方面比較弱,需要有20年甚至更長的規劃,要有專門部門來協調、整合與航運發展相關的資源,引導和落實國務院政策。
部市聯動問題
上海城市交通局原副局長干觀德:要建設航運中心,應該有一個領導和協調機構來主導,包括交通、財稅、貿易、信息等多個方面。在此基礎上,還要制定一個綜合行動計劃。上海航運中心需要藉助國家交通運輸部的力量進行建設,形成部市聯動機制。
建設標准問題
上 海船檢局原局長宋秉章,上海海關原副關長顧振興,上海港務局原副局長蔡美義:滬國際航運中心提了很長時間,上海一直在跟國際上的航運中心在對照,但至今沒 有一個標准,到什麼樣子算是建成了?政府需要知道各方面要達到什麼程度,該投入什麼,抓手是什麼。上海要明白搞航運中心要集全市之力,甚至集長三角的力 量。此外,上海與航運有關的信息系統很多,但很分散,要整合完善。
金融支持問題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宗蓓華、宋德馳:目前滬上從事航運中心研究的機構較多,應進行整合,成為政府決策的支持系統。應依託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考慮航運中心建設需要金融中心的哪些支持。此外,航運中心也是建設貿易中心的保障,重要的是如何便利化、信息化,增加附加值。
港口物流問題
上海港口局原副局長繆長寶:上海搞了那麼多碼頭,要更好的研究港口物流。應充分利用保稅區搞轉口貿易區,利用航運中心的載體,積極發展先進製造業和裝備工業。還必須整合保稅港區、物流、海關、邊檢、港口的信息,明確各自職責。
滬航交所問題
上海海事局原副局長張雲龍:航交所的功能有困惑,應該做什麼,政府應該給什麼政策?如船舶買賣,是不是可以要求在航交所辦理後,海事部門才受理,或者政府才 給予稅收優惠。對此,許培星認為,航交所應該定位為政府的窗口,應該是航運信息化的集聚中心。宋秉章認為,要研究航交所如何才能發展起來,不可能強制別的 公司到此交易。
『貳』 上海和香港
控制不控制人口抄出入不是關鍵,主要是中央的政策影響著這兩個城市的發展。其實上海、浙江、江蘇(統稱長三角)是繼深圳、廣州、珠海(統稱珠三角)地區後,第二個經濟大特區。中央給很多特惠政策來鼓勵當地的經濟發展,如免稅等經濟政策吸引外資、給了地方政府很多財政撥款來打造基建等。這一切一切都已經在發生作用,上海已經在經濟上騰飛發展,人家說未來20年後會趕上香港。對於國家來講,無論是上海或者香港騰飛,手心手板都是肉都很開心。關鍵是如何保持各地區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