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談我們應如何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
中國如果光是從石油進口來搞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動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貸系統,特別是對已經貸出的巨量資金進行跟蹤處理。如果這方面有缺口,必須多印票子,通過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將儲備的美元盡快花出去,或者投資到美國去,賣地產,而不是去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給人民幣施壓了,也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將來中國人無論是賺是賠,對現在都有好處。
要刻意保護好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特別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作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防線),一旦危及房地產,都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挽救。中國的房地產偏熱是正常的,政府打壓只會給外資熱錢製造介入機會,讓中國人今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特別保護好房地產商,不要豬肉漲了,就把母豬也殺掉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不能靠外資來救,外資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中國,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強權博弈,將外資強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讓人民幣升值,任憑外資繼續大量流入。
中國也不能用貶值驅趕外資,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和外資密不可分,驅趕了就會使經濟崩潰。
中國不必實行緊縮政策,如果這樣的話,是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游資主宰中國經濟,到頭來使中國自己的資金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好好管管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應該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能在金融機構流來流去,要指導民眾,向產業方向投資,美國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搞金融泡沫,中國高金融泡沫,物價能不上漲嗎?錢都在高端轉來轉去,沒有更多在流轉在產業之中,經濟還能不出問題。
國家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分置,通過解禁來和市場爭利(資金)不是好作法,國家可以將分置期由3年改為30年。大大減緩解禁速度,對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國家要對再融資進行嚴格控管,對上市企業,要實行效益監管,股價監管,如果由於再融資造成股價下滑,必須由再融資的錢向股東賠付,這樣就不會產生惡意圈錢的行為。
至於印花稅真不是個問題,降和不降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億了,降了也沒多少,與解禁比,與再融資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政府應有的放矢治理結構問題,不好給中國經濟亂念緊箍咒。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內。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②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最根本的措施是什麼
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出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重點」,全面推進科技工作向縱深邁進。
他進一步解釋說,何謂「一個中心,兩個重點」,即「結合當前形勢,重點圍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中心任務,緊緊抓住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這兩個重點。」「科技支撐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概括起來就是36個字,即加強重大專項、支撐產業振興、發展高新產業、支持企業創新、深入基層服務、促進人才建設」。面對記者的提問,萬鋼這樣回答。
實施重大專項與擴內需、保增長相結合
萬鋼表示,《規劃綱要》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涉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能源等國家戰略性產業,投資規模大、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到2020年,重大專項總投入將達到1萬億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超過5000億元。
重大專項的實施如何與擴內需、保增長緊密結合一直是萬鋼部長考慮的問題。「重大專項的實施,不但對於培育和形成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產業和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實施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科技成果,帶動新產品的開發、產業技術升級,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和就業機會,催生和引領產業發展的革命性變革,對於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內需將起到直接的作用。這是體現『治本』的重大舉措。」
萬鋼認為,「關鍵是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多年來自主創新形成的成果,篩選出對當前產業發展和擴大內需最具影響,已有較好基礎的攻關任務,加快實施,力爭早出成果、快見成效,努力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科技支撐與產業振興、企業創新、產業集群相結合
「當前科技支撐的著力點就是要有效支撐和服務於中央擴大內需十項措施和十大規劃的實施。首當其沖的是盡快把已有的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用起來,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經過各類科技計劃的持續支持,在國民經濟主要產業領域已經積累了一大批自主創新的技術和產品。加快已有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新技術和產品的轉化和規模化應用很有基礎,釋放多年技術創新成果所積蓄的能量,是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最直接的措施。」萬鋼說。
如何促進重大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萬鋼指出,「一要加快推廣應用一批能有效促進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加大產業化、商業化和規模化應用力度,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水平。二要發揮轉制科研院所的作用,選擇一批轉制院所,作為產業振興的技術創新支撐平台,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聯合行業大型骨幹優勢企業和高等院校,加快產業共性技術和競爭前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
對於如何保護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中小企業、高新產業,萬鋼說:「我們將啟動技術創新工程,加快推進,綜合運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是整合現有資源,形成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二是面向重點產業,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是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在此次金融風暴中,高新區也受到了沖擊,但相比全國情況,增長依然平穩強勁,仍保持18.6%的增幅。有些產業如動漫、游戲、軟體、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呈現出逆勢上漲的趨勢。科技部要充分發揮高新區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新能源、生物、信息、航空航天等戰略性產業,形成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支撐區域經濟增長。」
實施民生科技工程,發展現代農業技術
萬鋼在采訪中表示,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民生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有利於科技成果惠及大眾。「一是實施改善人居環境科技行動。結合拉動內需的相關民生工程,大力推廣節能省地宜居住宅等先進適用技術,提高投資項目科技含量。二是繼續實施全民節能減排科技行動。加快研發推廣節能減排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生態修復重建技術。三是加快推進全民健康科技行動。重點在基層和社區衛生系統,推廣新型數字化醫療技術和設備。四是加快實施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動,加大公共安全科技支持力度。」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擴大國內內需,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萬鋼部長說到這里語重心長,「我們要加強城鄉科技統籌,引導科技資源和要素向農業農村轉移,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一是繼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二是加快農村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三是啟動實施農村科技創業行動。」
組織動員科技人員面向經濟建設,面向企業開展創新創業
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70%以上的科研人員在企業,如何調動和激發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我們首先要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建立與企業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還要利用科技中介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搭建科技人員與企業雙向選擇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此外,要從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派一批科技人員進入企業,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特別是鼓勵科技人員帶技術、帶產品進入企業推廣應用。最後,還要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無形資產入股等方式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面對記者的提問,萬鋼這樣回答。
萬鋼指出,科技與金融結合是關繫到科研人員創業和企業創新的關鍵。他說:「我們已經採取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如制定出台了『關於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的若干意見』,還將通過深化科技保險試點,研究建立利用科技保險工具對使用國內自主研發的首台(套)設備的風險補償機制。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的授信業務和農業科技小額貸款試點業務,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規模,推進科技擔保體系建設,促進創業板盡快推出,擴大股權代辦轉讓系統試點工作,繼續組織發行第三期國家高新區企業債券。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資源
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對我國科技進步有哪些積極作用?
首先,我們必須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分享世界先進科學研究成果,包括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等全球性重大科技問題等,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積極吸引有實力的跨國公司拓展在華業務,鼓勵其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加強在華的研發力量。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鼓勵我國企業引進制約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知識產權和關鍵零部件,加快提升創新能力。要鼓勵有能力有實力的科技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研發基地,面向國際需求,研發產品、開拓市場、匯聚人才。
(光明日報)
③ 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各國的措施
中國內地好點,A股是個封閉的市場,沒有受到次貸太大沖擊。美國要替AIG等公司還債,又遇金融危機錢肯定不夠用,必須問錢多的人借。中國07年2萬億外匯儲備,所以必然向中國借。然後在國內首先是挽回民眾的信心。不要感覺信心不重要,你可以回想下,當年出了三聚氰胺的事件後,多少人對牛奶喪失信心,導致完全不買牛奶,直到最後政府出面保證哪些牛奶可以喝才好,甚至現在都有人不敢喝。然後美國還要做的事就是控制下超前消費,畢竟次貸危機有部分原因是超前消費引起的。然後美國一控制超前消費,佔美國進口35%的中國產品就必然遭受嚴重打擊。中國本身就房地產繁榮,製造業不景氣,現在製造業出口又受到打擊,那更多的公司會把錢投入房地產或者什麼金融、理財產品上,製造型企業進一步受到打擊。
北京要做的是讓經濟降溫,因為一方面北京很樂意看到房地產繁榮所帶來的GDP,很正常,不論哪個政府都喜歡看到GDP是高增長。但另一方面因為房地產的繁榮導致其他產業的不景氣,所以北京又不願意房地產這么火爆。但現在中國買房需求者太多,房地產肯定還是會漲的,那北京只能下政策支持務農和中小製造型企業的發展。
說的有點亂,不好意思- -
④ 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市場經濟模式
社會調控平衡
⑤ 求解答過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
(1)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積極應對,克服困難。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海爾集團迎難而上,積極應對,實現了經營業績的持續上升。 (2)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海爾的三大創新和戰略的調整,立足於經濟發展實際,實現了企業新的突破與發展。 (3)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注重研究新情況,敢於尋找新思路,開拓新境界。海爾集團適時地制定了、中國市場要深入,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
⑥ 過去的5年,我國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百姓物質生活明
(1)觀點一:經濟是基礎,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給予經濟以重大影響。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推動文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6分)
(2)觀點二:優秀文化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文化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增強人們的幸福感,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6分) ⑦ 2年來,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減少對我國的經濟的沖擊,國家採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
1、加大政府投資; ⑧ 當今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對策是什麼
我國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之策 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相關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