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特色活動
【臘八節的由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的習俗】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㈡ 什麼是臘八節啊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臘」,本是我國遠古時代一種祭禮的名稱。《風俗通·祀典》:「禮傳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蠟」「獵」三字在古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 ,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由於臘祭活動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但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自南北朝始,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於是臘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稱「臘日」,俗稱臘八節。東漢初年,佛教傳入我國,相傳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這天也是佛教節日,叫做「成道節」。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而另一項古老的臘八習俗——吃「臘八粥」,則相當普遍地衍傳至今。 吃臘八粥,已成為臘八特有的節日飲食文化。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是以各種米、豆、乾果等做成。由於它的起源與佛教有關,是佛教的施齋供品,故又稱「佛粥」「福德粥」。臘八粥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明代,臘八粥已成為皇帝賞賜朝臣的節令食品。清代,此俗更為普遍。臘八節那天,宮里用大鍋煮臘八粥,請僧侶們誦經,帝後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們賜粥。寺院僧侶們這天要舉行隆重的育經及剃度活動,以慶祝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同時以雜糧乾果等熬臘八粥供佛並饋贈來參加盛會的俗眾。在北京的雍和宮中,至今仍保存著當時熬粥用的大銅鍋。 臘八粥的用料因地區與口味的不同而略有差異。近代多添加珍珠米、薏仁米、麥仁、黑米,有的還放白果、百合、蓮子、桂圓、綠豆、花豆等,再配以蜜餞食品。這種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香甜可口。臘八粥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先把大麥米及各種豆洗凈,煮成半熟再加入大米、小米,最後放紅棗、栗子、蓮子、桂圓和糖,用旺火煮熟後,再用文火熬成糊狀。煮好後,先盛出幾碗,擺在供桌上,祭祀祖先。然後再裝在食盒內分贈親友,時間不得遲於中午。最後全家一起吃臘八粥。在北京,連家中養的馬、牛、羊、雞、狗、豬等六畜也要喂幾勺粥。因傳說,天廷要在臘日派管理六畜的牛魔王、弼馬溫及豬八戒等下凡,查訪各家六畜的生活情況。這樣做,可使六畜壯實多產。有的地方還要在果樹的樹乾和花枝上也塗一些粥,以祈求明年的果實滿枝。還有的地方做完臘八粥後,要冷凍一部分,以後逐日取食,直到臘月二十三祭灶止,取來年有餘的好兆頭。伴隨吃臘八粥的習俗,民間流傳有多種傳說。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據傳他本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為尋求人生真謗,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行。一天,他來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此地人煙稀少,一片荒涼。他又累又餓,酷熱難熬,昏倒在地。幸虧一牧女從此路過,用自己所帶的雜糧加上野果,煮成乳糜樣的稠粥喂他,才未被餓死。獲救後,他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創立佛教。故佛教徒稱臘月初八為「成道節」,並於此日吃臘八粥以示紀念。
㈢ 夢幻西遊手游臘八節活動如何獲取最多獎勵
夢幻西遊手游2018臘八節活動獎勵是什麼?
活動說明
1、將臘八粥贈送給NPC後,可以提升評價度;
2、自己的門派師父,初始擁有60點評價度,其他師父需先通過贈送其好友圈內朋友,提升到60點評價度後,才可以直接贈送臘八粥;
3、每個小時會有一個門派師父進行出訪,出訪時,贈送對應的NPC後,門派師父也可以獲得對應的評價度;
4、活動期間內每天24:00將根據排名進行如下獎勵:
總排行榜前100名:獲得「口碑高手」稱謂獎勵;
門派師父排行前3名:將獲得「師父的嘉賞」獎勵。
門派師父排行4~10名:將獲得「師父的手禮」獎勵。
「師父的嘉賞」和「師父的手禮」每天每人最多各獲得一次,獎勵將在登錄游戲後自動發放到包裹內,超過2月7日之後不再發放。
ps:1月27日後,臘八粥只可自己食用,將不可贈送給NPC。
㈣ 臘八節的活動
臘八節起源
傳說一:相傳,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歷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於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傳說二:關於臘八粥的來歷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其實,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按照中國農歷,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臘月初八日又被稱為「臘八節」。 「臘」,《說文解字》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臘」本是古代的一種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的祭祀活動。《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於祭祀,可謂取之有道,用之當時。 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里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傳說三: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五: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六: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臘八節習俗
習俗一: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習俗二:吃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葷臘八粥 :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搗碎後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調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絲25千克 青椒絲15千克 雞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適量清水和調味品:味精、鹽、黃酒、花椒等然後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氣停火幾分鍾,然後再文火相煮,反復三次左右即可出
習俗三:吃臘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准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冷盤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近年來市場上紫皮蒜不多見。用一般的蒜,泡出來,別看瓣大但口感不脆,發紫。種蒜的又怎麼說呢?紫皮蒜低產,比一般的蒜少收兩成,誰還種?紫皮蒜在市場上偶有所見,麥收後就上市了,價格比一般蒜高三分之一。這道理不是一樣嗎?收成少,可能賣個好價呀!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熏醋,略帶糊味,也許這正是它的特色,其實這只是習慣罷了,好吃不如愛吃嘛!
臘八粥食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萊莊稼地里雜草多。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河北臘八粥製作方法:將大白雲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鍾,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鍾,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特點:黏糯滑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年邁體弱者食此粥有利於恢復健康。不論哪種臘八粥,都有暖肚、潤腸、補脾、清肺等功能。
國人如此鍾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臘八節民風
李永俊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歷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歷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了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採集的棗、栗、核桃等乾果匯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捨。後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了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並合家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北京建都以後,老北京人民對「臘八節」有了更深的歷史文化情緣,據說還有個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給人家放牛,回來正飢餓難忍,忽然發現牆角處有個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飢。不料竟從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麥粒、花生及豆類,於是得把這些雜糧洗凈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來他當了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又想起了小時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宮廷廚師仿製,請眾臣一起共嘗,不料大家無不稱妙。這一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為其起名「臘八粥」。後來在民間也有了喝「臘八粥」之習俗。
對於「臘八粥」的民俗習情,歷代都有許多記述。晉代《大臘》一詩中寫道:「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河,年豐物阜。」古人以「臘祭」形式,感謝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滿。北齊魏收《臘節》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達了人們數九隆冬之時,祭神敬神之情懷。詩人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葯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生動描繪了臘日里人們互贈、食用佛粥(即臘八粥),更感受清新氣息迎接春天的來臨。
到清代,朝廷在臘八這天有賜粥風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統退位,對此節十分重視。每逢臘八,必在雍和宮用數口大鍋熬粥,由喇嘛誦經,並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道光皇帝在臘八之日,也要舉行「臘祭」活動。各道院以舍粥為善,民間百姓都以粥敬神。親朋好友互送「臘八粥」,以此來增加情感。《燕京歲時記》載:清代「臘八節」,雍和宮備四口大鍋,直徑達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第一鍋粥奉神,第二鍋粥賜給太後、帝後家眷;第三鍋粥賜給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鍋賜給喇嘛。當時京城食粥情景熱烈非凡。有詩為證:「一陽初始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卅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想而知,施濟「臘八粥」和皇家君臣、百姓平民在此節之時,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涌如潮,空前壯觀。
早年間,老北京還有一種典故,據說「臘八節」與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有關。其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兒童。因人們非常迷信,害怕鬼神,認為所有疾病都是由於疫鬼作祟,但這些惡魔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臘八這天,專以紅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繼而引發出「赤豆打鬼」之傳言。
老北京人對「臘八節」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響至深,在繼承民俗傳統方面獨有風情,在食文化上也不斷推陳出新。經過長期的探索,再加上宮廷內外的相互的勾通,因此在「臘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斷改進,粥的花樣、品位也愈加講究。
宮廷御膳在「臘八粥」中加入了桂圓、蓮子、果仁、魔芋、銀耳等營養精品,使其成為冬補的美食佳餚。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兒把五穀雜糧多攢一點兒,使「臘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人們認為,喝了「臘八粥」能驅寒暖身,大補陽氣有利健康。而喝上「臘八粥」,就是邁進了年的門坎兒。記得小時候,到了隆冬季節,總盼著能美美地喝上一頓新糧做成的「臘八粥」。而每家每戶的大人孩子們,都願意聚集在熱炕頭上,享受那熱乎乎的家庭美食帶來的歡樂與溫馨。雖說北京冬日冷風刺骨,「臘七臘八凍死寒鴉」,但喝了「臘八粥」,人們會將室外的冰天雪地拋到了九霄雲外,忘記了寒意。那濃濃的人情味,時時溫暖著淳樸勤勞的京城人。
老北京人歷來對「臘八節」十分重視,把它看成春節即將到來的信號。北京民間曾流傳一首民謠:「老太太您別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舊京還流傳一句兒歌:「小孩子,你別饞,吃罷臘八飯,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飯,還有人給壓歲錢。」
過了「臘八節」,便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歡樂的事會連連不斷展現眼前。婦女們忙著做針線,做新鞋、綉枕頭,裁新衣,為著過年做打算。民間花會也開始操辦,文化活動抓緊了演練。盡管「臘八」時節正值數九嚴寒,但滿懷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家家戶戶積錢備物,盡享辛勞一年的好收成。火熱的心溫暖著和諧的幸福家園,使生活充滿了無限歡樂與溫馨。
記憶中的舊京,進了臘月已有了年的氣息。到了「臘八節」,街市店鋪開始籌集玩具、小吃等年貨,商品漸增。許多家婦女提前動手製作小磨豆腐、飠各餷之類吃食,還要抽空碾些豆面、黃面等以備春節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記得以前從臘月初六晚飯後,母親總會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紅小豆、芸豆篩選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紅棗洗凈待用,到臘七晚間便開始熬粥。母親做吃食很有經驗,先把不易煮爛的豆類下鍋。待豆軟湯紅時,再把棒糝、米類、果仁下鍋,並不斷攪動。約一個多小時後,濃濃的香氣從蓋沿四溢,讓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時,就可以出鍋盛入瓦盆內待用了。除此之外,母親還要蒸兩屜白面加棗兒、金糕條的大發糕。上面放上青紅絲、瓜仁,用大料瓣點上蓮花形紅點,象徵吉利滿門。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剝蒜皮,然後浸入盛滿醋的壇內泡成臘八蒜。
初八晌午,母親把「臘八粥」、「吉祥餅」加上紅糖、白糖溫熱,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溫暖如春的房間里,歡歡樂樂共度「臘八」,共同品味傳統節日的溫馨與祥和。喝完粥,我隨姐姐提罐出門,把特意准備好的「臘八粥」和發糕,送到親友家,大人們也備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門的親友。那種和諧的氛圍充滿了深情厚誼,至今想起來仍感到溫馨。
㈤ 臘八節做什麼活動
臘八節有祭祀、吃臘八粥、吃冰、吃臘八豆腐、吃臘八面、吃臘八蒜等一些習俗。
祭祀:
臘八節最早就是為祭祀而產生的節日,不過現在在臘八節祭祀的地方已經很少了。
吃臘八粥:
這是過臘八節的時候人們一定會吃的一種食物,就臘八節來說,幾乎所有習俗都是圍繞喝臘八粥進行的,臘八粥又稱八寶粥,裡面有多種雜糧,是一種對人的身體很有好處的食物。
吃冰: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習俗,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把冰敲成碎塊,據說吃了這個時候的冰,一年都不會肚子疼。
吃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臘八前後,黟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的豆腐,它的保質期長而且可以有多種做法,非常受人們喜愛。
吃臘八面:
北方很多地區有臘八節吃面條的習俗,這天的面條做法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因為在臘八節這一天做和吃因而得名。
吃臘八蒜:
臘八節還有腌制臘八蒜的習俗。這種蒜是一種很獨特的食物,而且外形也比較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