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農村金融體系改革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啊
農村金融體系研究的文獻綜述
國外研究現狀
國際上關於農村金融、金融體系的研究貫穿於整個西方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發
展過程,到這些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以後,其農村金融體系也相對健全,
並與城市金融融為一體。
1.農業的特點
馬克思曾對農業的特點作過精闢的論述:「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獨立存
在的自然基礎或前提」,「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發
展或進步)的基礎」曰,但是農業作為「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社會性
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價值在一起[8]……
在所有生產中都有再生產:但是,這種同生產聯系的再生產只有農業刁『是與自然
的再生產是一致的』,[9]。農業再生產過程的這種特殊性,使得農業再生產過程中
對自然條件形成強度依賴,這也成為傳統農業弱質的根源。
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來有可能用工業的方法來生產並提供人類生存
所需要的食物,但農業作為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途具有不可替代性,農業是一切社
會分工和社會發展的先決條件。實踐證明,農業勞動生產率越高,農業剩餘勞動
或剩餘產品就越多,就越能支撐工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是現代經濟社
會的產業之母。
2.農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美國學者劉易斯理論開創了二元經濟研究的基本範式。二元經濟是當代世界
許多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它是指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中現代部門和傳
統部門並存的狀況,即:現代城市工業經濟部門與傳統農業經濟部門的並存。在
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兩大部門工資率的巨大差異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
轉移的拉力,最終實現全部轉移。之後的喬根森認為,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業部
門才有可能向工業部門提供追加勞動力;工業發展不取決於資本規模的大小,而碩士學位論文: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探討
取決於有沒有農業剩餘。農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農業發展
能推動「二元經濟」從一個發展階段到更高的發展階段,農業落後必然使「二元經
濟」的發展出現倒退110]。
3.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論證了金融結
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密切的正相關性,提出「金融相關比率」(FIR)概念,得
出「金融相關比率越高,金融發展水平就越高,從而經濟增長率就越高」[l』]的基本
結論。金融發展不僅包括金融增長,表現為金融工具、金融機構規模數量的擴張,
而且還包括金融的分化,即金融功能的細化和金融結構的優化。這樣,金融才能
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否則,金融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就會抑制經濟
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RI.麥金農(Ronard.LMkcinon)和另一
位經濟學家.ES.肖(Edwad.S.Shwa)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金融抑制」,它反
映為政府過分地干預金融,實行信用配給,人為地壓低利率、匯率,使兩者不能
真實地反映資金和外匯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結果造成金
融與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金融制度的落後阻礙經濟發展,而經濟停滯或落後又
制約著金融制度的發展。要解除「金融壓制」,就必須「金融深化」,即減少政府對
金融的過分干預,利用市場調動人們儲蓄與投資的積極性匯』21。其途徑是放鬆對
利率和匯率的管制。放鬆對利率的管制,使實際利率成為正數或者說有利於強化
實際利率,有利於增加國內儲蓄。在人們儲蓄增加的基礎上,麥金農認為在發達
國家,可通過市場讓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發生「替代效應」,但發展中國家金融市
場不發達,要讓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發生「替代效應」,必須發展金融市場,具體
地說就是要發展金融機構和增加融資工具。但.ES.肖認為,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
不存在「替代效應」,因為貨幣不是財富而是債務,貨幣對經濟的作用是降低交易
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3l]。盡管如此,他們都共同
主張強化金融中介的作用,特別是提高利率。他們認為,更高的、正常的實際利
率對儲蓄和投資都有刺激作用。金融中介作用的加強,會降低對外債和外援的依賴。此外,由於放鬆管制,民間金融機構也能適應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增長而發展。
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之間將會出現良性循環局面。但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忽視
了農村金融部門的作用,對農村金融採取了金融壓抑的政策,即通過把名義利率
㈡ 請幫我寫下關於農村信用社發展模式研究的文獻綜述
土地股份制改革是促進土地有效流轉的一種新嘗試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了三個「三農」報告,其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盛華仁所作的《關於檢查土地管理法實施情況》報告談到,被征地農民補償安置還存在很大問題,這方面侵害農民利益的現象還較為普遍,農民反應強烈。多數地區的失地農民仍然僅能得到一次性的補償安置費,這筆錢花完後,農民生計將難以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安置問題有待進一步落實。這個問題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將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隨著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相對發達地區的農村現行經濟管理體制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逐漸顯露,矛盾突出。這些矛盾,又較集中地表現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上。目前正在一些地方興起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被認為是改革開發以來農村土地制度的第二次革命,農民或農村生產力的第二次解放。
■ 廣東南海區最早推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廣東南海從 10 年前起嘗試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當時主要是針對農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某些固有的局限而提出來的。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生產力較為發達的地方,這種以一家一戶、小而全的小生產為特徵的生產經營模式顯得有些與形勢不適應:它不利於大規模地進行農田改造和基本建設;不利於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不利於形成適度規模經營進而形成農業產業化;不利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不利於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市場經濟接軌,不利於實施和推進城鄉一體化。
為了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加強農村土地管理,規范農村土地的開發使用行為,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健康持續發展,該區大膽地把企業的股份合作制引入到農村土地的產權制度改革上來,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以土地經營權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
該區所推行的農村以土地經營權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實際上是堅持以原有社區合作組織為基礎,以集體資產共同佔有為前提的原則下,通過發動農民將自己承包的集體土地以承包權入股,有些村組還包含集體資產入股,組建社區性的股份合作經濟組織,以進一步明晰土地的集體的所有權、完善農民的承包權、搞活使用者的經營權,實現土地的三權分離,促進土地使用權流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和建設,加快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這樣一種農村經營管理新體制。
具體做法是以行政村或經濟社(村民小組)為單位,通過全面丈量土地、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然後以凈資產量化給符合條件的當地村民配置股權。配股方法則各地因地制宜,大體有三種:單股權(基本股權)兩檔次;單股權多檔次和多股權(基本股、承包權股、貢獻股)多檔次,如里水鎮沙涌村委會的「三權十股制」。在這基礎上,召開股東或股東代表大會,選舉董事會和監事會,然後掛牌成立股份合作經濟組織並開展實質性的運作。
該區農村股份合作組織的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以原生產隊為單位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這種股份組織的特點是以原生產隊的土地資產折價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約佔全市股份社(分公司)總數 30% 。(二)以原經濟社為單位組建股份合作社(分公司)。這類股份組織的特點是以原經濟社及屬下生產隊的土地資產折價入股建立股份制,約佔全市股份社總數 70% 。(三)以村委會為單位組建集團公司或有限公司。這類股份組織特點是以村委會屬下各經濟社或經聯社土地資產折價入股組建而成。這些股份組織佔全市村委會總數 67.9% 。
■ 河南耿庄把土地資源運作為土地資本
對於土地的股份制改革,河南新鄉市鳳泉區耿庄借鑒了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經驗,並且首先在非耕地上展開。相對於非耕地股份制改革的大刀闊斧,耿庄對耕地的股份制改革顯得十分謹慎。該村沒有一下子就把全部耕地集中起來,而是先集中了部分土地進行試驗。
2001 年 7 月,村裡將村中河堤以北的 800 畝土地的承包權作為股份入股,和村集體企業的投資一起成立公司,集中進行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的綜合開發,全村每位有承包經營權的農民分別擁有其中的一份土地股權。每畝土地的承包權摺合股本金 3000 元,新公司確保每畝土地的年收益率不低於股本金的 20% 。新公司經營收益超出 20% 時,公司在提取法定的公積金和公益金後,按股權全部分紅;當經營收益不足 20% 時,由村集體企業予以補足。
2004 年 4 月,耿庄村組建「土地資源股份公司」,為村集體股份制企業耿庄集團的子公司。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設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號召村民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公司,由公司集中經營,產出更高效益。
在耿庄村,幾乎所有的勞動力既是農民,又不僅是農民,有著比較復雜的身份:他們仍然擁有村中土地的承包經營權,戶口簿上他們還是農業戶口;但同時,他們還都有自己的另一份工作——工人或者個體老闆。只要是耿庄村的正式村民,人人都擁有村辦企業的股份,家家都是村辦企業的股東。
■ 大連現代農業園區採取的土地股份制模式
大連向應現代農業園區採取的土地股份制模式,在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下,採取集體土地、資金和農業設施以及村民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折價入股,作為企業的投資,注冊成立大連向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農民「入股自願,退股自由」。該公司本著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按照《公司法》和相關法律規定,經全體村民代表討論,成立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公司的股份構成是:村民一分地為一股, 61 戶土地共 293 畝,折價占總股本的 13.06% ;村集體以統一經營的 1300 畝土地和水利配套、溫室大棚等設施入股,折價占總股本的 86.94% 。約定股份公司有效經營期為 10 年。
在經營方式上,園區根據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種植品種,採用比較靈活的經營方式,避免出現新的「大鍋飯」。村民既可承包經營,也可為公司打工。承包經營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溫室和大棚承包經營,根據產品的不同生產季節,對 40 個溫室和 200 個大棚進行「小段」承包經營,利潤按五五比例分成,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二是溫室和大棚育種承包經營,採取由公司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的方式,利潤按比例分成;三是蔬菜和桔梗等其他作物承包經營,採取農民交納土地承包金的方式,每畝每年交納 350 元,產品由公司統一收購,收益歸己。
■ 成都「土地股份合作社」
2004 年年初,成都錦江區提出了將農村土地資源轉變成土地資本的一種新思路:以土地入股為紐帶,建立獨立於鄉政府、村委會之外的新型的社區農戶聯合體的法人組織——「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把土地承包權集中起來入股,請有實力的種植公司來盤活土地,讓農民一起致富,徹底改變過去「土地不多人人種」和「豐產不豐收」的低水平生產狀況。
「土地股份合作社」既是確定農村土地流轉形式的載體,也是農民在土地流轉後保護自身利益的一個實體。合作社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和股東代表大會。它接受村民的入股申請,承辦土地入股的登記、核准、發放、變更以及紅利分配等事項。監督工作則由股東選舉產生的監事會承擔。合作社代表持有土地使用權的農戶利益,在鄉、村的協調和持股者的監督下,直接與承租土地的公司進行談判,為持股農民代理使用權的交易,向政府或其他有關部門反映農民的意見和要求。
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有四種收入:土地流轉後的地租收入、在自己的土地上為公司務工的工資收入、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分紅收入,以及依託宅基地改造後從事經營活動的營業收入。
■ 結論
從各地推行土地股份制改革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是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我們不能排除有部分地方「土地股份制改革」只是個賣地的幌子,違反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和我國的土地審批程序。一方面,改革後農民全部入了股,而進行土地股份制改革的集體卻是村委會等具有官方背景的組織,不全代表農民利益;另一方面,在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健全的時候,農民最基本的生活將無法保障,這很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對此,有專家認為,在市場不規范、信息不對稱、監管力度不夠的情況下搞土地股份制改革,不僅農民的經濟利益會受到損失,土地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社會保障功能和社會穩定功能,都會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土地股份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建立新的土地流轉機制。
盡管如此,土地股份制改革仍不失為一種促進土地有效流轉的新嘗試。在現行政策制度框架內,要保護好農民利益,關鍵是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村委會在實行土地股份制時要進行充分的民主;二是從點到面,逐步推進,尤其在進行耕地股份制時慎之又慎;三是村民要充分就業,並保障其股份分紅。總之,農民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是衡量推行農村土地股份製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標准。
■ [相關鏈接] 建國以來土地制度的歷次變遷
1 、 1950 年~ 1952 年,土地農民私有制;
2 、 1953 年~ 1956 年,在保留農民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農業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
3 、 1958 年~ 1978 年,土地集體所有制下的高級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4 、 1979 年至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土地公有,由農戶家庭經營。
㈢ 論文英文參考文獻 急求5本關於農村金融研究的英文版書籍
作者:Brealey,R., S.Myers and F. Allen, 書名:Corperate Finance版本及出版商:McGraw-Hill, 2006(8.Auflage)主要內容:贏利,風險分析,股票,證券發行,投資版及融資相關本文來自: 中國權經濟學教育科研網論壇( http://bbs.cenet.org.cn) 詳細出處參考: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13&ID=101272
㈣ 《農戶互聯網金融行為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這個論文題目需要哪些參考文獻
首先分成三個部分,農村、互聯網、金融。
農村的部分,需要能說明農村地區的行回為生活習慣的文獻,答以及農村的消費模式,互聯網及金融發展現狀相關的文獻。
互聯網部分,列舉一下互聯網的發展現狀以及對於農村地區的影響和滲透情況相關文獻。
金融部分,列舉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的作用,效果,影響力相關的文獻。
㈤ 我想寫篇關於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論文,急需參考文獻。請大家幫忙告訴我一下
信息成本, 不完全契約與農村金融機構設置——從農戶融資視角的分析
周脈伏, 徐進前 - 中國農村觀察, 2004
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3905
中國農村經濟金融轉型與金融機構多元化 何廣文 - 中國農村觀察, 2004
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2866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 姚耀軍 - 財經研究, 2006
http://www.usc.cuhk.e.hk/wk_wzdetails.asp?id=5945
淺析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廖正娟, 張丹 - 安徽農業科學, 2007
http://www.nykxw.com/loadimg/20074360253297.pdf
㈥ 農村財務管理 參考文獻
財務管理參考文獻
序號 名 稱 編 著 者 出版年份
1 財務管理教學案例 王化成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
2 財務管理案例教程 陳勇、弓劍煒、荊新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3 當代西方財務管理 周守華、楊濟華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7年
4 企業財務管理 劉淑蓮、牛彥秀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7年
5 財務管理 陸正飛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1年
6 應用公司理財 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0年
7 財務管理與政策 詹姆斯•范霍恩著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6年
8 財務管理基礎 斯蒂芬•R•福斯特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9 財務理論與公司政策 托馬斯•科普蘭等著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年
10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 詹姆斯•范霍恩、小約翰•M•瓦霍維奇等著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2年
11 公司理財基礎 羅斯等著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1年
12 公司財務學 李雪蓮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7年
13 Finance in a Canadian Setting Lusztig, Morck, Schwab John Wiley & Sons Canada Ltd 1998年
14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Eugene F. Brgham, Louis C.Gapensk The Dryden Press 1997年
15 財務成本管理 注冊會計師協會 財政科學出版社 2007年
㈦ 關於我的畢業論文 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模式選擇 請幫幫忙
淺議農業保險模式選擇與農村金融穩健發展
一、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的原因剖析
頻頻發生的農業自然災害,在帶來巨大的災害損失的同時,也引發了業內外人士對農業保險問題的反思:在商業保險發達的今天,為何農業保險仍然處於真空?
其一,發展緩慢,救災復產作用未有效發揮。農業生產經營的高風險,不僅是農業風險的種類多、涉及范圍廣,更重要的是農業風險發生的概率大。目前,我國農業受災的比例每年大約在40%以上,比一般發達國家高出10%至20%。農業的高風險,也意味著經營農業保險存在著較大的風險,使得保險公司缺乏拓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動力,農業保險發展十分緩慢。由於農業保險的缺位,農業自然災害後救災復產的資金基本來源於政府及社會捐獻。農業保險對平抑農業生產風險、提高農村防災防損能力及災後恢復能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以浙江省為例,由於地處沿海,農業自然災害在全國風險區劃中屬於最高之列,保險財產因台風洪水造成的損失率是上海的46-59倍。僅2005年,全省就有27.1萬公頃農作物、28.4萬公頃水產遭受台風襲擊受災,3.1萬頭大牲畜死亡。由於近年來該省每年保費收入只有一兩百萬元,形成了農民、保險公司「兩不願保」的局面,因此這些損失幾乎沒有得到商業保險補償。
其二,機制缺失,未能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農業保險、農村金融對農業、農民、農村企業均具有通過風險支持獲得收益的共性特徵。但是,農業保險與農村金融目前卻未能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讓農村金融獨自承擔「三農」信貸支持的風險和收益。如果農業保險介入,通過與銀行機構打造風險利益共同體,則可以使其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吳興區東林鎮為例,全鎮龜鱉養殖量最高時超過2000萬只,養殖農戶數1200多戶,已從傳統的糧產區變為龜鱉養殖大鎮,走出一條特色水產規模化、產業化之路。但2003年開始龜鱉市場行情「突變」,一夜之間造成70%以上的養殖戶虧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龜鱉養殖業貸款逾期貸款增加,農業產業化經營風險凸現。在地方政府的積極支持下,通過調減溫室龜鱉養殖量、調整養殖品種、建立龜鱉專業合作社等措施,該鎮龜鱉養殖業已走出大面積虧損的困境,農戶貸款基本上能夠正常周轉。雖然市場風險基本得到化解,但假若龜鱉行情未能如期轉好,那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000多萬元龜鱉養殖業貸款潛在風險將是巨大的。如果有農業保險分擔風險,將使農業貸款的風險大大降低,從而增加農村金融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其三,立法滯後,導致政策扶持落實不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五十五條明確規定: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但有關農業保險的法律、行政法規至今沒有出台。目前,國外實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國家都對農業保險進行專門立法,界定政府、保險機構和農戶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我國沒有專門的農業保險立法,農業保險也就無法可依。由於立法滯後,國家提出對農業保險的扶持都是宏觀層面的,往往因缺少具體支持政策而落不到實處,這也是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除免徵種植業、養殖業保險的營業稅之外,對農業保險沒有其他財政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沒有直接的保費補貼。由於缺乏政府扶持,受農民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所限,如果保險公司完全按照市場價格制定保險費率,農民買不起;如果按農民可以接受的標准制定保險費率,保險公司賠不起。
二、發展農業保險需要創新思路
由於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承擔支農重任的銀行機構也處在這一風險之下。如果農業保險這個屏障沒有建立,任何形式的銀行機構潛在風險都是巨大的,這將影響「三農」 的信貸投入,進而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筆者以為,在農業保險問題上,需要創新思路,大膽探索,加快發展。
模式一:政策性保險,市場化經營。農業保險有其特性,它針對弱質產業和支付能力弱的群體,屬於准公共產品。而農業又屬於基礎產業,農業保險對整個和諧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穩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農業保險應實行政策性保險。但政府直接開辦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容易產生壟斷,效率低下。因此,要充分利用商業保險公司的經驗和現有資源,採用由政府補貼方式,將農業保險交給商業保險公司運作,實現政府、保險公司、銀行機構和農民「四贏」。如在經濟發達的浙江,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醞釀,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於2006年3月1日在杭州成立,中國人保、中華聯合、平安等十家成員公司共同簽署了共保體章程,標志著業內期待已久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浙江開始破題。由於浙江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共保體遵循「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在試點階段實行5倍封頂方案,其中農業險累計賠付在保費2倍以內,由共保體全額承擔;2至3倍部分,政府與共保體按1:1承擔;3至5倍部分,政府與共保體按2:1承擔,因此可以較好地化解單家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調動保險公司拓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模式二:專業化機構,綜合性經營。由商業保險公司、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等出資,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同時,出台一定的優惠政策,允許農業保險公司綜合性經營,鼓勵其在從事政策農業保險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農村地區商業性保險業務,起到「以險養險」的功效,增強農業保險公司從事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提高其開發農村保險產品特別是農作物保險產品的能力,減輕政府財政的負擔。以2004年12月30日掛牌成立的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借鑒了法國安盟「專業化機構,綜合性經營」的「大農險」模式,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根據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風險特點、農民保險需求,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為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提供種養業險、家財險、人身意外險等「一攬子」保險產品。2005年,該公司就實現保費5506萬元,其中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為1114萬元,常規性保險業務保費4392萬元,開辦保險險種55個,使其在完善農村風險保障體系,開發培育農村保險市場的過程中,逐步發展成為以商業化運營方式開辦各類涉農保險業務的農業保險公司,進而實現較好的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
模式三:相互制保險,自己保自己。相互制保險公司是所有參加保險的人為自己辦理保險而成立的法人組織,也是國際上比較成熟和被廣泛採用的一種保險組織形式。與股份制公司相比,相互制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資金來源、經營模式、經營目標和分配機制等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追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會員利益的最大化。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相互制保險公司具有的優勢也十分明顯:一是相互保險形式適用於道德風險較高的保險;二是相互保險成本較低,為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人群尋求保險保障提供了機會;三是由於相互保險公司的投保人具有雙重性,因此公司可以靈活調整保險費率,從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利差損、費差損等問題。目前,相互制保險成為國外保險市場的主流形式之一,公司數量和市場份額比重都佔到全球2/5左右。在我國,經中國保監會批准,在原黑龍江農墾總局風險互助體系的基礎上,成立了我國第一家相互制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並於2005年1月11日正式開業,填補了我國尚無相互制保險公司的空白。由於相互農險公司較少需要政府資金上的支持,具有比較強的可操作性和穩定性,利用這種形式發展農業保險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漁業、全國總工會下屬的中國職工互助保險等有望在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試點成功的基礎上走得更遠。
模式四:銀行辦保險,嘗試雙贏路。鑒於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支持「三農」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其與農業保險休戚相關的因素,結合「十一五」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建議認真研究在省(市、區)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聯社中開展設立農業保險公司的試點。在省(市、區)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聯社中設立農業保險公司,一是符合其作為全省(市、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行業管理部門的角色,有利於發揮人才優勢和交叉銷售優勢,符合綜合經營的發展趨勢,形成風險利益共同體,有效提高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綜合競爭實力;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風險有其特殊性,它往往由小而大,由此及彼,一旦發生風險,作為信貸支持主體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影響最大,而農業保險公司的設立,可在一定程度上將這種負面影響和損失降至最低,有效提高信貸風險防範能力;三是以省(市、區)為單位設立農業保險公司,可以推進農業保險的地方性行政法規立法試點工作,從本地實際出發對農業保險的經營目的、性質與定位、經營原則、組織形式、承保范圍、保險費率的釐定、保險條款的制訂以及對農業保險的監管等做出規定,明確農業保險的地位,並藉助稅收杠桿的財政積累支持農業保險,有利於促進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落到實處。
模式五:政府設基金,防巨災風險。在國外,許多國家都在農業保險立法中對保險費的分擔作了明確的規定,美國法律規定政府補貼保費的30%,加拿大法律規定政府補貼50%。同時,通過提供再保險或建立巨災保險基金的形式為農業保險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國和日本,政府為農業保險,包括相互制農業保險公司提供高額補貼;在德國和法國,農業保險運作方式雖然市場化,但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和疫情,仍有政府基金作堅強後盾。在我國,由於沒有巨災支持保護體系,巨災損失完全由保險公司獨立承擔,大量風險集中於經營主體自身,使得保險賠付率居高不下,保險公司的積極性、承保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建議抓緊建立中央和省(市、區)兩級政府農業巨災風險基金,對遭遇巨災損失的農業保險供給主體提供一定程度的補償。農業巨災風險基金的來源可以是多渠道的,包括政府財政預算撥款、從農業保險供給主體的年度經營盈餘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以及賑災捐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等等。同時,對農業保險業務免去營業稅的同時,建議減免所得稅,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拓農業保險業務。所減免的稅收轉入專項農業保險基金,用作應對農業大災補償的積累。
㈧ 求有關農村金融體系的英文參考文獻論文格式 在線等
真不明白 你當時為什麼選了這么個題目~╮(╯▽╰)╭
㈨ 求幾個農村金融類論文的英文參考文獻,雜志報紙書刊的都可以,但是格式要完整的!謝謝
求幾個農村金融類論文的英文參考文獻,雜志報紙書刊的都可以, http://songwuan.kuyiso.com 上面有介紹 但是格式要完整的!
㈩ 關於農村財務管理參考文獻
書集如下:
王觀楚.完善村民自治下村級財務管理機制[J],2009
廣東省財政廳.村集體經濟組織民主理財[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0)
王靜.農村財務管理[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1)
於潔,張存彥,李彤.農村財務管理[M],金盾出版社,2009(3)
中華會計函授學校.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2)
書刊文章如下:
胡克訓.農村財務管理現狀及其對策[J],財會通訊,2009,第6期
高祥曉,安存紅.我國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第20期
張曉玲.做好農村財務管理,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J],商場現代化,2010,第30期
黃傳梅.農村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第30期
賈志富.淺淡農村村級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商務,2010,下半月第9期